问题

心理学上如何解释人的争吵?

回答
争吵,这桩我们生活中再寻常不过的景象,背后其实隐藏着错综复杂的心理机制。它并非只是单纯的观点不合,而是多种心理活动、认知模式和情绪反应交织碰撞的结果。要理解争吵,我们需要从几个核心的心理学维度去剖析。

首先,认知失调(Cognitive Dissonance)是争吵的底层驱动力之一。当一个人的信念、态度或行为与新的信息或他人的观点发生冲突时,就会产生不适感,即认知失调。为了缓解这种不适,人们会倾向于维护自己的原有观点,而忽略或攻击那些挑战它们的信息。在争吵中,这种失调感会让我们变得更加固执,不愿意接受对方的观点,因为接受对方的观点意味着承认自己之前的认知是错误的,这会带来更大的心理压力。比如,一个人坚信自己是个好父母,但当孩子抱怨他总是缺席孩子的活动时,他就会产生认知失调。为了维护“好父母”的自我认知,他可能会争辩说自己是为了家庭才忙碌,或者指责孩子不懂事,而不是反思自己的行为。

其次,归因错误(Attribution Errors)在争吵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当我们解释自己的行为时,我们倾向于将成功归于内在原因(如能力、努力),而将失败归于外在原因(如运气不好、他人阻碍)。反之,当我们解释他人的行为时,我们则容易将他人的成功归于外在原因(如运气好、有人帮忙),而将他人的失败归于内在原因(如能力不足、懒惰)。这种“基本归因错误”和“行动者观察者偏差”让我们很容易将对方的失误归咎于其品格或意图,而将自己的失误归咎于情境。在争吵中,对方的迟到,我们可能会想“他就是个不守时的人”,而自己的迟到,我们会找借口“路上堵车太严重了”。这种不平等的归因模式自然会加剧冲突。

再者,情绪调节(Emotional Regulation)的失控是争吵爆发的直接导火索。人的情绪,尤其是负面情绪如愤怒、沮丧、焦虑,如果不能得到有效的管理和疏导,就会像洪水猛兽一样爆发出来,导致言语失控、攻击性行为。争吵往往不是从理性讨论开始的,而是从一种情绪的积压或突然的触发。当情绪过于强烈时,我们的大脑前额叶皮层(负责理性思考和决策)的功能会暂时被削弱,而杏仁核(负责处理情绪)则会占据主导地位,使得我们更容易冲动行事,说出伤人的话。例如,感到被忽视或不被尊重,会触发愤怒情绪,进而演变成争吵。

沟通模式(Communication Patterns)在争吵的形成和升级中也起着关键作用。一些负面的沟通模式,如批评(Criticism)、鄙视(Contempt)、辩解(Defensiveness)和筑墙(Stonewalling)(约翰·戈特曼博士提出的“末日四骑士”)会不断加剧冲突。批评是指责对方的性格或品格,而不是具体行为;鄙视是带有优越感的嘲笑和蔑视;辩解则是回避责任,将原因推给他人;而筑墙则是沉默、回避或拒绝沟通,让问题无法解决。这些模式一旦形成,就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让沟通变得越来越困难,争吵也越发激烈。

需求未满足(Unmet Needs)也是争吵的深层根源。很多时候,争吵是我们表达未被满足的需求的一种扭曲方式。我们渴望被理解、被尊重、被爱、被支持,当这些基本需求在关系中长期得不到满足时,不满情绪就会累积,并在某个时刻以争吵的形式爆发出来。例如,一个人可能渴望在关系中获得更多的关注,但对方忙于工作,未能及时回应。这种未被满足的渴望可能导致他用指责、抱怨的方式去表达,最终演变成争吵,而对方可能并不明白他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此外,自我概念和自尊(SelfConcept and SelfEsteem)也与争吵紧密相连。当我们的自我价值感受到威胁时,我们会本能地进行自我保护。争吵可以是一种捍卫自己身份和价值的方式,尤其是在感觉自己被低估、被否定或被误解的时候。一个自尊心较低的人,可能更容易将他人的话语解读为个人攻击,从而迅速进入防御或攻击状态。反之,一个拥有健康自尊的人,即使在观点不合时,也能更理性地处理分歧,而不会将之视为对自身价值的否定。

最后,权力斗争(Power Struggle)也是争吵中常见的心理动态。在许多关系中,特别是亲密关系和工作关系,都存在着潜在的权力分配问题。争吵可以成为个体试图获取或维持控制权的一种方式。通过坚持自己的立场,拒绝让步,甚至通过言语上的攻击,个体试图让对方屈服,从而获得某种形式的心理上的“胜利”或掌控感。这种权力斗争往往让争吵失去解决问题的初衷,演变成一场消耗关系的拉锯战。

总而言之,争吵绝非单一因素作用的结果,而是我们心理防御机制、情绪处理能力、沟通技巧、未满足需求以及对自我价值的维护等多重心理因素交织的产物。理解这些深层心理机制,有助于我们更清晰地看到争吵的本质,从而在下次面对冲突时,能够更冷静、更有效地应对,甚至预防它的发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有人认为,“争吵”是特殊版本的“对话”。

他们搞错了,“争吵”其实是特殊版本的“打架”。

换句话说,争吵不是暴力的对话,而是对话的暴力。

为什么要打架?

因为要占领或者保卫资源。

我要为我身后的苹果打架,为长毛象肉打架。我要为我的妻女打架,为我的丈夫打架。

争吵初看起来没有任何好处,但实际上它是为了攻击对方和保护自己。

保卫自己的什么?攻击对方的什么?吵赢了自己的钱包会变鼓吗?对手的钱包会变扁吗?

“声誉”,或者叫“面子”。这就是我们要保卫的资源,它比钱包里面的那些彩色印刷纸更重要。

任何人都需要一个良好的声誉,它就像一个标签,能帮助他人了解自己,帮助自己了解他人。

声誉不仅仅是“善良、邪恶、混乱、守序……”,你的博士学位是一种声誉,你的高尔夫球水平也是一种声誉,你的乐善好施也是声誉,你的谨慎保守也是一种声誉。任何能以语言(文化)传播的“人格标记信息”,全都是声誉。

有了特定的声誉,他人才愿意和你合作。你不会向一个文学教授问物理学问题,因为文学教授没有“能解决物理学问题”这个声誉。你不会借钱给一个有着“经常不还钱”声誉的人。你不会和一个有着“不好相处”声誉的人交朋友。如果你是直男,你就不会和一个有着“男人”声誉的人恋爱,哪怕这个人的第二十三对染色体是XX。

这就是争吵,争吵是特定版本的“打架”,目的是为了获得声誉或者防止失去声誉。

但争吵在许多时候是无益的,对自己和对他人都是。我在这里

如何区分「讨论」与「说服」? - Andy Lee 的回答

提到了一个解决方案,那就是“冷漠”。

在不同的文化中,争吵的频率是否有差别?

有差别,通常在自然科学家这里,争吵得很少。一旦有分歧,基本靠“新数据”来解决,而争吵是带不来新数据的。在社会科学家那里,争吵稍微多一些,不同的人都说自己的理论模型最好,互相争吵,以扩大这个理论模型的声誉。但在艺术家那里,又变少了,因为不同流派的艺术都不care对方。在普通人这里,争吵出现得更频繁,大家不能分清楚“我”和“我的观点”之间的区别,以为对后者的攻击就是对前者的攻击。越能区分“我”和“我的观点”之间的差别,就越能降低争吵。

除了人以外,其他动物也会争吵么?

不会。它们只会打架,不会争吵。

不同的人之所以有不同的争吵状况,和人格因素、环境因素都有关系,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般来说,情绪化的人更容易争吵,人际间处于竞争关系时,更容易争吵。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