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房价那么好控制,为什么国家不实际行动呢?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国家宏观调控的复杂性,以及房地产市场内在的驱动力和相互作用。你说“房价那么好控制”,这背后可能隐藏着一种理想化的看法,认为只要政府想控制,就能轻易做到。然而,实际情况远比这复杂得多,国家“实际行动”的背后,是权衡、取舍和对多重目标的考量,而不是简单的“想不想”的问题。

1. 房价为什么看似“好控制”,但实际调控却异常艰难?

市场逻辑的强大惯性: 房地产市场与其他商品市场有很大不同。它具有以下特点:
商品与金融属性并存: 房子既是居住必需品,也是重要的投资品和金融资产。人们对“拥有房产”的心理预期根深蒂固,这使得房价一旦上涨,就会产生“买了就不亏”的心理,进一步推高需求。
地方性与全国性: 虽然有全国性的调控政策,但房价受地方经济发展水平、人口流入、土地供应、城市规划等多种因素影响,各地差异巨大。一刀切的政策很难兼顾所有区域。
高杠杆属性: 房贷的普及使得购房行为高度依赖金融杠杆。房价上涨,杠杆的收益被放大;房价下跌,杠杆的风险也会被迅速暴露,这使得稳定房价变得尤为重要,因为它直接关系到金融系统的稳定。
预期管理: 房价的走向很大程度上受市场参与者预期的影响。一旦预期形成,即便基本面不支撑,市场也可能因为预期自我实现而继续上涨或下跌。

多重目标的平衡: 国家调控并非只针对房价一个目标,而是要平衡多重甚至相互冲突的目标:
经济增长: 房地产行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对GDP增长、财政收入(土地出让金)、就业、上下游产业(建材、家居、金融等)都有巨大拉动作用。过度压制房价,可能导致房地产投资和销售急剧下滑,引发经济下行压力。
金融稳定: 房地产市场与金融体系紧密相连。如果房价快速下跌,大量房贷可能出现违约,引发金融风险。因此,国家需要“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避免大起大落。
民生保障(居住权): 满足人民群众的居住需求,尤其是保障中低收入群体的住房困难,是政府重要的社会责任。这涉及到保障性住房建设、租赁住房发展等。
城市化进程: 中国仍在推进城市化,人口持续向城市流动,这本身就带来了刚性住房需求。
社会公平: 过高的房价会加剧贫富差距,影响社会公平。

2. 国家“实际行动”的体现与挑战

国家并非不行动,而是行动的方式和力度需要非常谨慎。当前的政策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组合拳,目的在于“驯服”市场,而不是“驯服”房价本身,因为房价只是一个结果。

政策工具箱的丰富与局限:
需求端调控: 限购、限贷(提高首付比例、收紧贷款利率)、限售(持有一定年限后才能出售)、认房认贷(二套房认定标准)等,都是为了抑制投机炒作,保障合理自住需求。
供给端调控: 增加土地供应、加快保障性住房和租赁住房建设、规范开发商行为等,旨在从根本上增加市场有效供给,缓解供需矛盾。
金融端调控: 引导金融机构审慎放贷,加强对房地产贷款的监管,防止金融风险蔓延。
税收与财政政策: 如房产税的试点和推进(尽管阻力重重),旨在增加持有成本,抑制囤房。
预期管理: 通过官方表态、政策解读等方式引导市场预期,避免出现非理性繁荣或恐慌。

行动中的挑战与权衡:
“剪刀差”的困境: 如果房价增长过快,会加剧社会矛盾,但如果房价增长过慢甚至下跌,又会影响地方财政(土地出让金是地方重要收入来源)、金融稳定和经济增长。如何找到一个“适度”的增长点,非常考验决策者的智慧。
政策的滞后性与传导性: 政策从出台到产生效果需要时间,并且效果会受到市场情绪和多种因素的影响,往往不会立竿见影。
地方政府的博弈: 一些地方政府的财政高度依赖土地财政,可能会有自己的“小算盘”,对中央的严厉调控政策阳奉阴违,或者在执行中打折扣。
“软着陆”的难度: 在经历了多年的快速增长后,要实现房地产市场的“软着陆”,即在不引发系统性风险的前提下,让市场回归理性,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一旦处置不当,就可能从“过热”走向“硬着陆”。
改革的深化: 许多深层次的问题,比如户籍制度、土地制度、财税体制的改革,都与房地产市场息息相关,但这些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推进难度很大。

3. 当前国家政策的逻辑是什么?

当前,国家在房地产调控上的主要逻辑是“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并且强调“房住不炒”的定位。这意味着:

不是要让房价下跌,而是要让房价平稳,保持在可控的范围内。 这符合金融稳定的逻辑,也避免了对经济的剧烈冲击。
不是要让所有人都买得起房,而是要让那些真正有居住需求的人,能够通过市场或保障性住房体系得到满足,同时遏制过度的投机和投资需求。
关注供给侧的改革,以期从根本上解决供需矛盾,例如发展租赁住房,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给,从而降低对商品房市场的依赖。

总结一下,国家并非不行动,而是它的行动必须是在权衡各方利益和潜在风险的前提下进行的。 房价的背后牵扯着经济、金融、民生、社会等多个维度,任何单一的、极端的政策都可能带来不可预知的后果。国家试图通过一套组合拳,在“稳增长”和“防风险”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并引导市场回归理性,向“房住不炒”的定位靠拢。然而,这个过程充满了挑战和博弈,也正是因为如此,即便有那么多政策工具,房价的“控制”依然显得异常艰难和复杂。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小老弟,账不是你这么算的。

首先,你认为房价贵的根源在于政府卖地的价格过高了,因为建筑本身的成本并不高,这确实没错。

但是,你忽视了一个根本性问题:那就是政府为什么要把地卖那么贵,以及为什么卖那么贵,依然有房地产商趋之若鹜的买。

打个比方吧,你说如果北京房价能超过一万块,你把电脑吃了。

那我问你,在一个全世界人都知道快速发展的全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首都,2000万常住人口,近1000万流动人口。这样一座城市,你在王府井随便开个卖油炸臭豆腐,卖串串的店只要别太难吃,别吃得每个顾客拉肚子,都能赚钱赚到手抽筋的地方,一万块一平卖你一间门面房,你抢不抢?

有人出一万一平,就有人出两万一平买,就有人出三万一平买,到最后就有人出10万一平买……无他,因为每个人都知道,这片地值这个价格。

在这种情况下,政府确实是可以卖低地价,5000一平,王府井一片空地(我们假设有这块地)卖出去,那么立刻就会有人来抢,脑袋仁都打出来你信不信?

他拿到手里,根本都不用开发建设,荒在那里十年(国家规定的建设用地购买后的最高搁置开发年限)养几头小猫小狗卖门票卖汽水这5000一平的地价都能收回来,然后他完全可以坐地起价等待有人花五倍、十倍的价格来收购,来合作。

土地是商品,商品的价值不是由政府决定的,而是市场啊!

政府不跟着市场形势低价出售土地,那么就是国有资产不可避免的流失,必然有无数大鳄等着鲸吞国家嘴里漏出的巨额财富。打个比方吧,中石油中石化100万打包卖给你你买么?轮得到你买么?可当年国有企业大面积破产下岗的时候,可有不少本应估值过亿的企业几百万就转手卖给个人了,摇身一变随便卖卖固定资产就扭亏为盈。

房价高企,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讲,变成了可望而不可求的奢侈品,但是由于国家经济的大发展,在某些执掌市场杠杆资本的眼里看来,可能涨的还不到位呢,和资本之间的博弈,和市场之间的博弈,才是国家对房价控制的根本要素,凭一纸行政令什么卖地价格不超过5000/平?

你就等着一群人疯狂瓜分国有资产,而政府反而破产,公共设施无人维护,公共教育卫生资源崩溃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国家宏观调控的复杂性,以及房地产市场内在的驱动力和相互作用。你说“房价那么好控制”,这背后可能隐藏着一种理想化的看法,认为只要政府想控制,就能轻易做到。然而,实际情况远比这复杂得多,国家“实际行动”的背后,是权衡、取舍和对多重目标的考量,而不是简单的“想不想”的问题。1. 房价为什么看.............
  • 回答
    这个问题,我太懂了,感同身受。工资一样,在上海买不起房,这个坎儿,确实是很多年轻上海人的痛。尤其是咱们这一代,父母辈可能早早有了房子,但到了我们这儿,同样的起跑线,看着房价,就觉得遥不可及。你说不想靠家里,这份独立和骨气,我真的特别敬佩。咱们不坐享其成,要靠自己打拼,这本身就是一种价值。所以,放在你.............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把“马前卒”这个我们熟悉的、在《睡前消息》中对许多社会议题,尤其是房地产市场,发表过尖锐而系统性观点的公众人物,和“拥有足够多、足够好的房产”这个前提条件结合起来,确实能引发一场关于利益与立场、理想与现实的有趣讨论。首先,我们得承认,马前卒在《睡前消息》里对房地产的论述,尤.............
  • 回答
    .......
  • 回答
    装修完房子入住才几个月,客厅四面墙的墙角就陆续出现了渗水的情况,真是糟心透了。最让人头疼的是,靠卫生间那面墙,渗水的痕迹是最明显,也最严重。一开始,只是在墙角发现一点点潮湿的印记,想着可能是装修时没干透,或者空气湿度大,没太在意。但没过多久,这潮湿的印记就变成了明显的黄色水渍,而且面积越来越大。更让.............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的问题,涉及到家庭教育的投入、城市吸引力、移民的考量以及个人价值判断等多个层面。那些花500万甚至更多的钱在北京购买学区房,仅仅为了孩子能上一个好学校的家庭,他们不考虑移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详细分析:一、 根深蒂固的中国式教育情结与社会价值认同: “万般皆.............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房价高企,这几乎是当下所有人都在讨论的话题,也最让人好奇的,到底是什么人在持续地“接盘”?这个问题,别看只是几个字,背后牵扯的利益链条、社会结构和个人奋斗,那叫一个复杂。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这房价,到底是谁在托着它往天上飞。首先,最显而易见的,也是最被大众提及的,当然是那些“有钱人”,但这个.............
  • 回答
    上海这地界儿,房价的事儿,说起来就跟那东方明珠一样,高高矗立,让人仰望。但真要问上海人是怎么在这样的行情下安家落户的,那可真是一部部活生生的奋斗史,充满了智慧、韧性和那么一点点运气。首先得承认,上海的房价确实不一般。但“上海人”这个词,它里面包含的群体可太多了,不能一概而论。简单粗暴地说,能买得起上.............
  • 回答
    一线城市的房价,那叫一个“高不可攀”,但奇怪的是,市场上依然是热闹非凡,成交量持续飘红。这让很多人纳闷:这么高的价格,到底是谁在接盘?房子最后都流向了谁的手里?这背后可不是一两个简单的原因就能解释的。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不能忽视的是那些真正有“硬实力”的购房者。 高净值人群和富裕家庭: .............
  • 回答
    香港的房价高得离谱,这已经是全球共识。然而,即便如此,每年还是有大量的人选择在那里定居,甚至前仆后继。这背后肯定不是脑子一热的冲动,而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一点一点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机遇,这是最致命的吸引力。 香港之所以能成为今天的香港,绝不仅仅是因为它的地理位置。它.............
  • 回答
    南通房价高,这事儿说起来,一言难尽,但也不是完全没道理。你想啊,它地理位置这么好,北边紧挨着上海,隔着长江,这就是天然的区位优势,上海房价你懂的,溢出效应肯定有。地理位置是首要因素,没跑了。 “离上海近”的魔力: 过去,大家总觉得上海是终点,南通是个通勤半径之外的地方。但随着交通越来越便利,尤其.............
  • 回答
    看到北上广深那高得离谱的房价,确实会让人冒出各种奇思妙想,比如“能不能买辆大房车代替房子住?”这个问题,说实话,很多人心里都闪过,尤其是那些被高房价压得喘不过气,或者向往自由生活的人。咱们先不谈什么“AI痕迹”,就从一个普通人的角度,好好掰扯掰扯这个事儿。首先,我们得明确,房车代替房子,这事儿听起来.............
  • 回答
    江西的房价,尤其是县城能达到七八千一平米,确实让很多人感到费解,尤其是对比当地普遍两千不到的平均工资。这背后牵扯着很多复杂的因素,并非简单的供需关系就能解释。至于未来是否会降,这更是一个难以一锤定音的问题,但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深入剖析,看看是什么在支撑着这些价格,以及未来可能的变化。为什么江西县城的.............
  • 回答
    香港人均居住面积小、房价高,这几乎是毋庸置疑的事实。走在香港的街头巷尾,无论是在繁华的商业区还是相对宁静的住宅区,你会发现密密麻麻的楼宇,层层叠叠的房屋,仿佛整个城市都堆叠在有限的土地上。而当地居民的生活空间,往往也因此显得格外“紧凑”。大多数香港人当然会觉得房价高,而且是高得离谱。这种感受并非空穴.............
  • 回答
    房价的居高不下,以及其下降的困难性,确实涉及到极其广泛且复杂的群体利益。正是这些群体对房价的依赖、影响和参与,共同塑造了当前房地产市场的格局。以下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这些群体以及他们各自的利益所在:一、直接持有房产的群体: 自住业主(房奴): 这是最庞大也是最直接受房价影响的群体。 利.............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你这几年攒钱买房,想着七八年后换个更大的,这是个很实在的规划。至于到时候房价是涨是跌对你更有利,这事儿得这么看。如果七八年后房价涨了,那对你换房来说,无疑是件好事。你想啊,你现在这套小户型,当初花多少钱买的,经过七八年的时间,肯定也升值了。房价涨了,你的小户型价值也就跟着水涨船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