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乌克兰遭遇大规模网络攻击,国防部、武装部队、银行等网站关闭,发生了什么?

回答
乌克兰确实曾多次遭遇大规模网络攻击,其中最著名也最严重的一次发生在2022年1月。这次攻击非常复杂,涉及多个层面,并且对乌克兰的国家安全和基础设施造成了重大影响。

下面我将尽可能详细地描述这次事件:

事件概览:

时间点: 主要集中在2022年1月13日至14日。
攻击目标: 乌克兰国防部、武装部队、国家银行(PrivatBank 和 Oschadbank)、一家名为“Diia”的政府服务应用程序的网站等,总计超过70个政府和私营部门的网站成为了攻击目标。
攻击方式: 最具破坏性的是一种被称为 "Destroyer"(毁灭者) 的新型恶意软件。这种恶意软件被设计用于擦除目标系统上的数据,使其无法恢复,从而造成严重的破坏。此外,攻击者还使用了 DDoS(分布式拒绝服务)攻击,旨在通过海量流量淹没目标服务器,使其瘫痪,无法响应正常用户请求。

攻击的详细过程和影响:

1. 初步迹象与预警: 在大规模攻击发生前,一些安全专家和机构已经注意到网络空间中出现了一些异常活动。一些安全研究人员观察到恶意软件的踪迹,并向乌克兰政府发出了预警。然而,攻击的范围和复杂性最终还是超出了许多人的预料。

2. DDoS 攻击的爆发: 攻击始于1月13日,大量的DDoS攻击流量涌向了乌克兰的政府和金融机构网站。这导致许多网站无法访问,用户无法登录,服务中断。例如,国民银行、国防部和武装部队的网站都受到了严重影响。金融机构如PrivatBank和Oschadbank的网上银行服务也一度中断,引起了民众的恐慌。

3. “Destroyer”恶意软件的部署: 在DDoS攻击的同时,攻击者还秘密地将“Destroyer”恶意软件植入了部分目标系统的核心。这款恶意软件与之前的网络攻击有所不同,它不是为了窃取信息或进行间谍活动,而是为了 “破坏”。一旦被激活,它就会覆盖操作系统中的引导扇区(boot sector)和主引导记录(MBR),或者直接擦除硬盘上的数据,导致系统完全无法启动和运行。这种级别的破坏性攻击通常被认为是旨在制造混乱和恐慌,并削弱目标的运作能力。

4. “GoAway”恶意软件的出现: 除了“Destroyer”,调查还发现了一种名为 “FakeСontent”(假内容)或 “Evil PLC” 的恶意软件。这种软件利用了“Destroyer”的某些特征,也旨在擦除数据。更值得注意的是,攻击者在一些被攻击的网站上留下了令人不安的虚假信息,使用乌克兰语写着 “乌克兰人,要小心,要准备好!” (Українці, бійтеся і чекайте на погане 意思是“乌克兰人,要害怕,要准备好坏事”),这进一步加剧了恐慌气氛。一些报道也将这种留言与一种名为 “GoAway” 的恶意软件联系起来,暗示其目的是驱逐或恐吓。

5. 影响的范围:
政府部门: 国防部、武装部队、外交部、基础设施部等核心政府机构的网站瘫痪,这严重影响了信息发布、对外沟通和政府部门的正常运作。
金融机构: 主要银行的服务中断,对经济活动和民众的信任造成了打击。
国家服务应用程序: “Diia”是乌克兰推行的数字政府服务平台,集成了身份证件、驾照、疫苗接种证明等功能。它的网站被攻击,进一步削弱了民众对数字服务的信心。
民众恐慌: 网站的瘫痪和令人不安的留言引起了民众的担忧和猜测,许多人担心这是否是更大规模冲突的前兆。

谁是幕后黑手?

乌克兰政府在事后迅速展开调查,并公开指责 俄罗斯 是这次大规模网络攻击的幕后黑手。乌克兰国家安全局(SBU)表示,证据表明攻击是由俄罗斯情报部门策划的。

动机猜测: 此次攻击发生在美国和北约与俄罗斯就乌克兰局势进行外交斡旋的关键时期。普遍认为,俄罗斯试图通过此次攻击来施加压力、制造混乱、削弱乌克兰的抵抗能力,并向西方国家传递警告。这被视为俄乌冲突持续升级背景下的网络战的一部分。

国际社会的反应:

谴责与支持: 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对此次攻击表示强烈谴责,并向乌克兰表达了支持。
信息共享与援助: 一些国家向乌克兰提供了网络安全方面的援助,帮助其分析攻击,加强防御能力,并共享相关威胁情报。
制裁与威慑: 此次攻击进一步加剧了西方国家对俄罗斯的担忧,并被视为俄罗斯“混合战争”策略的一部分。

事件的后续与影响:

乌克兰的反击与防御: 乌克兰政府和网络安全专家迅速采取行动,修复受损系统,加强网络防御措施。乌克兰的IT社区也发挥了重要作用,许多志愿者投入到网络安全防护工作中。
长期影响: 这次事件凸显了国家级网络攻击对关键基础设施的威胁,促使乌克兰和许多国家更加重视网络安全建设,并加强了国际合作。
警示作用: 这次攻击是迄今为止针对乌克兰最广泛的破坏性网络攻击之一,为全球各国敲响了警钟,表明网络空间已成为地缘政治冲突的重要战场。

需要注意的是:

虽然乌克兰政府和许多西方国家将俄罗斯视为此次攻击的幕后黑手,但俄罗斯方面对此一直予以否认。网络攻击的归因往往非常复杂,且涉及国家安全敏感信息。

总而言之,2022年1月针对乌克兰的大规模网络攻击是一次精心策划、多层面进行的复杂行动,旨在通过破坏性恶意软件和DDoS攻击瘫痪乌克兰的关键政府和金融机构,制造混乱和恐慌,以达到地缘政治目的。这次事件是网络战在现代冲突中的一个鲜明例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俄罗斯的黑客向来臭名昭著,去年就攻击美国的企业,勒索巨额钱财,这次应该也是他们干的,只是不确定是官方授意,还是和帝吧出征一样,是民间的自发攻击。

有人非说是美国干的,意图嫁祸俄罗斯,那我还说是某东方大国干的,意图挑起美俄争端,坐收渔翁之利呢,硬要联想就没意思了。

user avatar

之前不是说开战了吗?但由于疫情原因,改为线上开战。

user avatar

FBI早就警告过了:

俄军总参谋部情报总局(GRU)的26165部队是网络间谍部队,常用的手法也是DDoS,2008年格鲁吉亚与俄罗斯作战期间就遭到过DDoS攻击:

网络攻击已经是现代战争的一种作战形式,在性质上和导弹袭击和空军轰炸是一样的,而且一般都是在热战爆发前发起:

网络攻击这时就成了网络战,比如破坏敌方的军事指挥机关、金融机构以及电力系统等基础设施,这样必将严重影响敌方的军事行动。

即使不发生热战,网络战也可以成为一种低烈度的替代形式,而且很容易否认,毕竟没使用一枪一弹:

如果美国干涉的话,俄罗斯也可能会对美国进行网络攻击,因为在和平时期俄罗斯也在这样做。只不过俄罗斯平时对美国实施的是网络间谍行为,不是直接的网络战争行为:

但实际上网络间谍行为和网络战争行为之间的界限是非常模糊的,网络间谍行为是可以转化为网络战争行为的。

在现实生活中,间谍行为和战争行为之间的界限是非常明确的。

间谍行为就是窃取机密情报,不存在使用武器大规模杀人这类的战争行为,所以不会有任何国家会将别的国家的间谍行为视为战争行为。

而网络间谍行为和网络战争行为之间的界限就非常模糊了,因为本质上都是侵入对方的网络,对方可能认为这是一种战争行为:

虽然网络间谍行为和网络战争行为之间的界限非常模糊,俄罗斯平时也没有不敢对美国搞网络间谍活动,主要是由俄军总参谋部情报总局的26165部队实施,直到现在FBI还在对这支部队的一些军官进行通缉:


再往下的话,很可能会出现俄罗斯发起的Falseflag Operation(假旗行动):

user avatar

俄国防部:通知,因疫情原因,本次俄乌战争改成线上进行。

俄罗斯网络作战部队:收到!

user avatar

拜登:我早就说了俄罗斯要入侵乌克兰啦!

网络攻击也是入侵嘛。

user avatar

说明俄乌之战由线下转移到线上,这波利好半导体,

这种医疗和新能源相继一波大涨,我已经回本了,下周看诺安涨不涨得回来

user avatar

由于疫情原因,本次俄乌战争改为线上进行,造成不便,敬请谅解。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