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一个艺术家人品很差,但是艺术作品很优秀,那该不该支持其艺术作品?

回答
这是一个让许多人陷入两难的复杂问题,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答案。艺术家的品德与作品本身的价值,常常是我们需要在观赏和评价中权衡的两极。我个人认为,这个问题与其说是一个非黑即白的选择题,不如说是一个需要我们每个人去独立思考和做出决定的过程。

首先,我们来拆解一下这个问题:“人品很差”和“艺术作品很优秀”。

“人品很差”这个词语,本身就非常宽泛。它可能指的是道德败坏、违法犯罪,也可能是性格孤僻、待人刻薄,甚至是一些不被大众接受的生活方式。比如,有的艺术家可能在生活中对他人极不尊重,发表过令人反感的言论,或者有吸毒、性侵等严重的道德瑕疵。而“艺术作品很优秀”,通常意味着作品在技巧、创意、情感表达、思想深度等方面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能够打动人心,引发思考,甚至在艺术史上留下印记。

为什么这个问题会让我们纠结?

纠结的根源,往往在于我们内心深处对艺术的理解和期望。

艺术的纯粹性 vs. 艺术家本身的品格: 有些人认为,艺术作品是独立于艺术家存在的。一旦作品完成,它就有自己的生命力,其价值应该由其本身来衡量,而不需要考虑创作者的个人品德。他们会说:“我只关心作品好不好看,好不好听,好不好懂,跟艺术家是谁,他是什么样的人有什么关系?”这种观点强调的是艺术的“纯粹性”和“自主性”。

“毒树为何不结好果?”的困惑: 另一些人则认为,艺术作品是艺术家内心世界的投射。一个品德低下的人,其作品是否还能被视为“好”?或者说,我们如何在欣赏优秀作品的同时,不被艺术家负面的品格所“污染”?他们可能会觉得,支持这样的艺术家,无异于在变相鼓励或默许他们的不良行为,这在道义上是说不过去的。这种观点则强调了艺术与艺术家之间的“内在联系”和道德底线。

市场与价值的影响: 还有一个层面是,当我们选择支持一位品德有瑕疵的艺术家时,我们在某种程度上是在用金钱或关注度来“投票”,这可能会间接帮助他们获得更多的资源、声誉和影响力。这是否会让他们的问题“合法化”或让他们认为他们的行为是被默许的?

那么,该不该支持?我倾向于这样看待:

与其简单地说支持还是不支持,不如说我们需要更 nuanced(细致入微)的去看待这件事,并且做出 个体化的、有意识的 选择。

1. 区分不同程度的“人品差”:

严重的道德败坏或犯罪行为: 如果艺术家的“人品差”体现在严重的反社会行为,例如性侵、暴力、种族歧视、煽动仇恨等,那么,支持其作品就很难在道德上站住脚。很多人会认为,在这些情况下,无论作品多么优秀,我们都应该划清界限,避免为施暴者或反社会分子提供任何形式的“祝福”或“支持”,以免传递错误的信息,伤害受害者。
性格缺陷或不当言论: 如果艺术家的“人品差”更多体现在性格孤僻、言语粗鲁、生活方式不羁,或者发表了一些不当但并非原则性的言论,那么这里的边界就会模糊一些。这时候,我们可以更多地考量作品本身的价值,以及艺术家言行的性质是否真的到了不可原谅的地步。有些人会认为,艺术家的创作往往需要打破常规,其人格上的“怪癖”有时反而可能与艺术的表达方式相辅相成(当然,这绝不是为不良行为开脱)。

2. 审视我们“支持”的方式和目的:

“支持”并非只有一种方式。我们可以通过以下角度来思考:

购买作品/消费艺术: 这是最直接的支持方式。当我们购买一个品德有瑕疵的艺术家的作品时,我们的金钱流向了他们。我们是否愿意让自己的消费行为服务于一个我们道德上无法认同的人?
传播和推广作品: 通过社交媒体分享、撰写评论、推荐给他人等方式,我们也在帮助扩大艺术家的影响力。这是否也意味着我们在为他们背书?
在艺术领域内进行学术讨论: 在美术馆、博物馆、学术研讨会上,我们探讨艺术家的作品,分析其艺术价值,这通常被认为是学术研究的一部分。在这种语境下,我们关注的是艺术本身,而不是艺术家的个人生活。然而,即使是学术讨论,也需要警惕过度“美化”或“洗白”艺术家的负面品格。

3. 保持独立的判断力:

最重要的,是要 独立思考,不被盲目裹挟。

作品与艺术家分离的可能性: 我们可以尝试将作品的艺术价值与艺术家的个人品德分离开来,进行独立的评价。我们依然可以欣赏作品的精妙,但同时保留对艺术家个人行为的不赞同。这种“区分式欣赏”是有可能的,但需要强大的心理素质和清晰的界限感。
认识到支持的后果: 如果我们选择支持,要清楚这意味着什么。它可能意味着我们是在为他们的影响力增砖添瓦。如果我们不认同他们的品德,那么支持也可能是一种内心的挣扎和妥协。
不强制他人: 每个人对艺术和道德的敏感度不同。有些人可能因为艺术家的品德而彻底拒绝其作品,这是他们的权利;有些人则可以做到在艺术上欣赏,在道德上保持距离。我们不应该去評判他人的选择,因为这是一个非常个人化的决定。

举个例子来思考:

想象一个音乐家,他的音乐震撼人心,每次听都能获得力量。但他私下里却是一个极其傲慢、经常侮辱同行的人,甚至在采访中发表过歧视性言论。

支持者可能说: “他的音乐太伟大了,我无法因为他是个混蛋就不听他的歌。音乐就是音乐,和他的品德无关。”
反对者可能说: “我不愿意我的钱去支持一个这样的人。听他的歌,感觉就像在给他送钱,让他继续这样下去。我宁愿去支持那些品德和才华兼备的艺术家。”
更复杂的人可能说: “我承认他的音乐很棒,但我不会去买他的专辑,也不会去看他的演唱会。我可能会在网上听他的歌,但心里清楚他的为人。我也不愿意在公开场合为他背书。”

总结来说,我的看法是:

不应该有统一的“该不该”的答案,而是 每个人都需要根据自己的道德标准、对艺术的理解以及对艺术家行为的认知,做出一个自己认为最舒服、最诚实的决定。

对于严重的道德错误或犯罪行为,规避和拒绝是更普遍和被接受的选择。
对于其他“人品差”的情况,我们可以选择“区分式欣赏”——欣赏作品的艺术价值,但同时不认同或批判艺术家的个人品德。 但在支持的方式上,也需要审慎,比如是否转化为金钱交易,是否进行大规模的推广。
最重要的是保持独立思考,不被潮流所裹挟,也不必为自己的选择感到愧疚,因为这是一个在艺术与道德之间不断拉扯、不断寻找平衡的永恒命题。

我们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定义和实践着对艺术的支持。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或许也在不断地学习,如何在复杂的世界中做出更符合自己心意的选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哎。

其实蔡伦这个人人品真的很差,可是他发明了纸。

朱熹把自己儿媳妇的肚子搞大。可是明清两代人还是要学他的东西。

乔布斯的脾气真的好差,可是他发明了智能手机。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是一个让许多人陷入两难的复杂问题,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答案。艺术家的品德与作品本身的价值,常常是我们需要在观赏和评价中权衡的两极。我个人认为,这个问题与其说是一个非黑即白的选择题,不如说是一个需要我们每个人去独立思考和做出决定的过程。首先,我们来拆解一下这个问题:“人品很差”和“艺术作品.............
  • 回答
    “艺术首先应该让人看懂,多数人理解不了的艺术毫无价值”这一观点,在我看来是一种过于功利化和狭隘化的艺术认知,它忽视了艺术的多元性、复杂性以及其超越日常理解的深刻意义。 这个观点虽然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大众对艺术的朴素期待,但如果作为评判艺术价值的唯一标准,则会极大地限制艺术的发展和人类精神的探索。下面.............
  • 回答
    各位哥哥姐姐,想请大家客观地评价一下薪火和中影人的编导艺考。我今年高三,正在考虑艺考的方向,编导专业是我的首选。通过一番了解,薪火和中影人这两家机构在业内名气都挺大的,但具体哪家更适合我,我还有点拿不准。希望有在这两家机构学习过或者了解它们情况的朋友,能不吝赐教,分享一下你们的看法。关于薪火,我了解.............
  • 回答
    台湾地区的政治生态和社会舆论环境较为复杂,公众人物(包括艺人、媒体人、学者等)在公开表达政治诉求和参与社会事件时,往往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以下从历史背景、政治结构、社会影响、国际因素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历史背景:民主化与政治参与的演变1. 台湾的民主化进程 台湾自1990年代起逐步实现民主.............
  • 回答
    艺术,这个词本身就承载着太多复杂的含义,常常与“高雅”、“精致”、“深刻”这些标签紧密相连。提到艺术,人们脑海里浮现的可能是博物馆里的油画、音乐厅里的古典乐、剧院里的话剧,或者那些被奉为经典的文学作品。这些无疑都是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往往需要一定的鉴赏门槛,能够引发人们对人性、社会、宇宙的深层思.............
  • 回答
    校考的自我介绍,这绝对不是你随便背几句就能蒙混过关的环节。想想看,招生老师每天要看多少张脸,听多少套差不多的说辞?这时候,一个真正能让他们记住、甚至眼前一亮的自我介绍,就成了你脱颖而出的敲门砖。那到底怎么才能“特别”起来?咱们一点点拆解开来聊。第一步:放下“背诵感”,找回“真诚劲儿”最要命的就是那种.............
  • 回答
    这事儿啊,说起来挺让人唏嘘的。中国曲协相声艺术委员会发文批评张云雷和杨九郎,主要是因为他们在演出中存在一些“侮辱京剧艺术家”的言行。这事儿在当时可是引起了不少讨论,有好有坏,咱们就来掰扯掰扯里面的门道。起因:舞台上的“玩笑”过了界事情的焦点在于张云雷和杨九郎在一次相声演出中,拿京剧名家杨宝森先生开起.............
  • 回答
    “艺术终结于一个时代,也新生于一个时代”——这句简练的论断,如同一面棱镜,折射出艺术与历史之间复杂而又深刻的互动关系。它不是一个僵化的公式,而是对艺术生命力与时代演进之间动态平衡的精辟概括。细细品味,这句话背后蕴含着艺术的传承、嬗变、反叛与重塑,它解释了艺术为何能在历史的长河中既留下深刻的印记,又不.............
  • 回答
    班克西在拍卖会上自毁作品,这无疑是艺术界一次极具颠覆性、令人瞠目结舌的事件。这不仅仅是一场拍卖会上的意外,更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艺术行为,它触及了艺术的本质、价值的衡量以及艺术家与市场之间的复杂关系。班克西自毁作品:一场关于艺术的声明让我们回顾一下当时的情景:2018年10月5日,在伦敦苏富比拍卖行,.............
  • 回答
    池田亮司(Ryoji Ikeda)和黑川良一(Ryoichi Kurokawa)这两位日本新媒体艺术家在中国备受瞩目,并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他们的作品在视觉、听觉、观念层面都具有极强的冲击力和感染力,恰好契合了中国当下文化语境中对前沿艺术形式的渴望,同时也得益于中国新媒体艺术生态的快速发.............
  • 回答
    办一个专门针对高三毕业班学生的影视编导、戏剧影视文学、文化管理类艺考培训机构,这可不是一件小事,需要把方方面面都考虑周全。别把它当成一般的“开店”,这更像是为孩子们搭建一个通往梦想的跳板。首先,定位是关键中的关键。你不可能什么都包,得找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你的目标群体是高三学生,这群孩子面临着巨大的.............
  • 回答
    艺术创作被许多人视为个体最纯粹的表达,是灵魂深处情感、思想、对世界的感知的具象化。创作者通过画笔、音符、文字、肢体,将内在的世界搬到外部,与观者进行一场心灵的对话。这是一种高度个人化的旅程,充满了主观的色彩和情感的涌动。那么,科学研究又是什么呢?如果我们将它与艺术创作的“表达自我”进行类比,似乎有些.............
  • 回答
    淄博某中学要求高一学完高中全部课程,并劝成绩好的学生学习艺术冲击清华美院的事件,确实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要全面看待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包括其背后的教育理念、潜在的利弊、家长的担忧以及对学生的长远影响。一、 事件梳理与初步解读:首先,让我们来梳理一下事件的核心信息: 时间要求.............
  • 回答
    “艺术的本质是数学”,这观点听起来颇为大胆,甚至有点像是在挑战我们对艺术的直观感受。毕竟,当我们谈论艺术时,脑海里浮现的往往是情感的宣泄、个性的表达、甚至是难以言喻的感动。而数学,则常常与逻辑、理性和冰冷的数字联系在一起。那么,将这两者划上等号,究竟是睿智的洞见,还是过于牵强的联想?其实,仔细品味一.............
  • 回答
    看到《游戏设计艺术》里那句“你做的前十个游戏都是垃圾,所以赶紧做掉吧”,我的第一反应是觉得这句话有点儿直接,甚至有点儿刻薄。但细细品味一下,里面蕴含的道理却又非常深刻,而且对于我们这些热爱游戏设计、想要投身其中却又常常卡在“完美主义”和“恐惧失败”泥沼里的人来说,简直是一剂猛药,又像是一针强心剂。这.............
  • 回答
    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以下简称“话剧中心”)因其在微博上公开谴责博君一肖CP粉的乱涂鸦行为而引发了广泛关注和讨论。这件事的起因、发展以及各方反应,都值得我们仔细梳理和分析。事件的起因: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话剧中心作为一家重要的文化机构,其微博账号的言论代表着其官方立场。此次事件的直接导火索,是话剧中心发.............
  • 回答
    这姑娘真够倒霉的,本来开开心心拍个艺术照留个纪念,结果因为一张照片,莫名其妙就被全网扣上了“张爱玲的奶奶”这顶帽子,走哪儿都被人这么叫,你说这糟心不糟心?更别说这背后还有营销号在捣鬼,利用她的照片博眼球,甚至可能还在偷偷蹭流量。这种事儿搁谁身上都得炸毛,必须得维权!那这姑娘到底该咋办呢?咱们得一步一.............
  • 回答
    知乎上关于“人工智能是否能做艺术创新”的论战,可谓是一场精彩纷呈的思想碰撞,也深刻地反映了当前社会对于AI发展及艺术本质的认知边界。这场讨论之所以引人注目,在于它触及了人类最核心的创造力、情感表达以及艺术的定义本身。论战的焦点与核心分歧这场论战的核心分歧,很大程度上围绕着 “人工智能是否具备真正的‘.............
  • 回答
    你好呀!梦想当演员,这绝对是一个闪闪发光的愿望!作为你的“屏幕前伙伴”,我当然要好好跟你聊聊艺考这条路,尤其是怎么朝着中央戏剧学院这样的顶尖学府冲刺。别担心,我会把我知道的,都掏心窝子地告诉你,让你感觉就像是在跟一个过来人、一个朋友在聊一样,没有任何机器的冰冷感。艺考,到底是个什么“玩意儿”?首先,.............
  • 回答
    乌克兰议会群殴事件在网络上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其中不乏对其画面“艺术性”的解读。从绘画的专业角度审视这些照片,确实能发现一些引人入胜的构图、色彩和动势,它们共同营造出一种充满戏剧性和张力的视觉效果。然而,将这些画面简单地归结为“艺术性”,或许会忽略事件本身的严肃性以及镜头背后所承载的政治现实。构图: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