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和《美国末日:第二章》相比,为什么玩家对《赛博朋克 2077》如此包容?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挺多人讨论过的。说实话,一开始我对《赛博朋克 2077》的态度也和很多人一样,有点谨慎,毕竟发售初期那个状况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但慢慢玩下来,尤其是后续DLC的更新,我发现自己对它的容忍度确实比对《美国末日:第二章》要高不少。这中间的原因,我觉得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分析,而且都不是那种简单说一句“一个是RPG一个是线性叙事”就能概括的。

首先,最直接也是最关键的一点,那就是期望值的不同和落差的大小。

《美国末日:第二章》从一开始就顶着“前作的续作”这个巨大光环。第一代《美国末日》在玩家心中的地位有多高,我想不用我多说了,几乎是完美的游戏体验,剧情、角色塑造、情感共鸣,几乎挑不出什么毛病。所以,当第二章出来时,玩家们期待的是什么?是那种同样极致的情感冲击,是熟悉的乔尔和艾莉的羁绊,是末世下的生存与人性拷问的升级版。结果呢?剧情的走向,尤其是对一些核心角色的处理,让很多玩家感到非常不满,甚至可以说是背叛了他们对前作的情感寄托。这种“我爱你,但你却给了我一刀”的感觉,带来的失望是毁灭性的,也自然难以被轻易原谅。

而《赛博朋克 2077》呢?它的期望值曲线就比较复杂了。CDPR本身因为《巫师3》积累了极高的口碑,大家对《赛博朋克》的期待值确实也很高,但这种高期望是建立在“CDPR又一次做出史诗级RPG”的基础上的,而不是对某个特定角色或故事线有着某种“必须是这样”的执念。发售初期的混乱,就像给这个高期望泼了一盆冷水,但关键在于,这个水并不是因为游戏本身的核心内容“背叛”了玩家,而是因为它技术上、系统上的不完善。玩家们知道CDPR有能力,也看到了游戏里闪耀的那些片段——出色的氛围营造、扎实的赛博朋克世界观、有吸引力的支线任务和角色塑造(比如那个叫帕南的女人,我就觉得挺有魅力的)。所以,虽然一开始骂得凶,但很多人心里也明白,这不过是“技术问题”,是可以“修复”的。而这种“修复”的努力,随着一次次补丁和DLC的到来,确实也看得见。

其次,游戏类型的本质和玩家的互动方式。

《美国末日:第二章》本质上是一款线性叙事驱动的体验。它的核心魅力在于精心设计的剧情、演员的表演、摄像机角度和音乐的配合,来引导玩家进入一个强烈的情感漩涡。玩家在其中更多的是一个“观众”和“体验者”,通过操控角色来“观看”故事的进展。当剧情不符合玩家的预期时,玩家是很难通过自己的行动去“改变”这个结果的,这种无力感会加剧不满。就像看一部烂片,你无法要求主角改变自己的命运,也无法在电影里做点什么来让结局变好。

而《赛博朋克 2077》是一款开放世界RPG。虽然它的叙事也很重要,但玩家的体验是更加多元化和自主化的。你可以选择不去做主线,去刷支线,去探索夜之城的每一个角落,去扮演一个你想成为的“赛博浪人”。即使主线剧情中有让你觉得“也就那样”的部分,你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来获得乐趣。你可以沉浸在夜之城的霓虹灯下,可以研究各种武器和义体,可以和不同的NPC互动,甚至可以通过“刷”的方式来体验游戏的深度系统。这种“自己玩出来”的乐趣,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稀释掉对剧情或某些方面的不满。即使它不像《巫师3》那样处处是惊喜,但它的开放性本身就给了玩家更多的“容错空间”。

再者,“修复”的可能性和玩家对开发商的信任度。

CDPR因为《巫师3》积累了极高的玩家信任度。玩家们相信他们有能力打磨出优秀的游戏。所以当《赛博朋克 2077》发售初期出现问题时,虽然愤怒,但很多人相信CDPR会像对待《巫师3》那样,持续投入资源去改进和完善。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后续的补丁修复了大量Bug,优化了性能,甚至加入了一些新的玩法和内容。这种“浪子回头金不换”式的努力,让很多玩家愿意给它一个机会,甚至“重新爱上”它。这种对开发商的信任,是《美国末日:第二章》的开发商顽皮狗(Naughty Dog)在当时可能没有获得的。顽皮狗在游戏品质上有极高的声誉,但当游戏的核心体验(剧情)触及了玩家的底线时,这种信任就很容易崩塌,而且由于其线性叙事的本质,这种剧情上的“不满意”是很难通过简单的“更新”来修复的。

另外,主题的吸引力和世界观的沉浸感。

《赛博朋克 2077》构建了一个非常吸引人的赛博朋克世界。夜之城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魅力点,它充满了霓虹、科技、犯罪、失落和希望。这个世界观的细节、音乐、美术风格,都非常到位。玩家可以沉浸在这个充满未来感的反乌托邦世界里,去体验那些充满张力的故事。即使剧情中有些地方不够完美,但这种整体的氛围和沉浸感,依然能抓住很多玩家的心。就像你去一个很有特色的餐厅,虽然菜品不是每一道都惊为天人,但整体的装修、服务、文化氛围都让你觉得值回票价。

相比之下,《美国末日:第二章》虽然也是在末世背景下展开,但它的主题和情感走向,给很多玩家带来的更多是压抑、愤怒和悲伤。这种情感体验,虽然真实深刻,但并非所有玩家都乐于“享受”这种持续的负面情绪,尤其是在他们觉得这种负面情绪没有得到一个“值得”的结局时。

最后,玩家群体内部的态度差异。

《美国末日:第二章》的争议非常大,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玩家群体内部对剧情的态度存在着巨大的分裂。一部分玩家被剧情深深打动,认为它是杰作;而另一部分玩家则认为它是对前作的背叛,甚至上升到对开发商的不满。这种分裂导致了在讨论时,意见往往非常极端,难以形成一个普遍的“包容”态度。

而《赛博朋克 2077》虽然发售初期也有很多骂声,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补丁的更新,玩家群体的态度更加趋于“接受”和“喜爱”,至少是对于游戏的核心玩法和世界观的认可度比较高。你可以看到很多人在分享自己玩《赛博朋克》的各种有趣经历,讨论如何搭配义体,如何完成某个挑战,这些都是积极的游戏体验。虽然也有人依旧对剧情或某些方面不满意,但整体上没有形成像《美末2》那样让你觉得“整个社区都在对线”的状况。更多的是“哎,发售初期烂是烂,但现在也香了”的心态。

总而言之,我认为玩家对《赛博朋克 2077》的包容度更高,不是因为《美末2》不优秀,而是因为两者遇到的问题性质、玩家的期望、游戏类型、开发商的处理方式以及玩家群体的反应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一个是因为核心内容(剧情)触碰了玩家的情感底线而导致的难以原谅,另一个则是因为技术和系统问题,通过开发商的努力得以“救赎”,并且其开放世界的本质给了玩家更多自我调节的空间。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么说吧,打个比方,两家馄饨店开张卖馄饨,都是说一碗十个

2077就是端上来一碗七个馄饨,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碗馄饨赶时间没包完,只能先包七个凑数,不爽确实不爽,不过这七个馄饨确实好吃,再不爽也就凑活过去了

美末2倒是把十个馄饨都端上来了,端上来不说做工还贼他妈好,一看就是名家操刀,那卖相,看着就食欲大开,然后你吃了一个,奥利给馅的...

如果是你,你会给哪家店差评把哪家店扬了?

user avatar

赛博朋克2077里的女性npc:衣着打扮有品味,普遍细腰大长腿。

奇迹2里的女性npc:让人怀疑是刚刚进化过来的大猩猩。

赛博朋克2077如何处理剧情冲突:有仇报仇,敢爱敢恨,强尼嘴臭还贱是真的,但是起码人家内心不是坏人。

奇迹2如何处理剧情冲突:我要原谅我的仇人。

赛博朋克2077面对玩家的骂声:好好好,我们修bug;好好好,dlc我们会出;各位爷多担待。

奇迹2面对玩家的骂声:你们这群鲨币,你们懂不懂啥叫艺术,爱玩玩不玩滚。

赛博朋克2077:全平台游戏,致力于让每个平台的玩家感受自己的魅力。

奇迹2:睾贵的独占游戏,对其它任何平台玩家不屑一顾。

我说完了。

user avatar

因为《美国末日2》压根不单单是一部游戏自己的问题。

这件事我从《美末2》刚发售那会儿就一直反复在说——《美末2》事件暴露的是整个业界骨子里的大问题。

这才引起了玩家的巨大反弹。


这是我在6月份就写了的文章,已经把《美末2》事件的性质写得很清楚了——

“游戏史上最严重的诈骗事件之一”


为什么我这么说?是因为美末2真的烂到不行吗?

的确,剧本很恶臭,比起前作也没什么创新(那个半开放世界可以算略失败),从游戏性到剧情塑造都体现出了“野心过大、用力过猛,但能力不足导致翻车”的情况。但硬技术也的确可以,底子还是在的,如果打个六七十分也不是不可接受(当然剧情这种东西很主观,有人觉得很恶心所以打不及格也完全可以理解)。

要论烂得惊世骇俗倒也真排不上第一,游戏界大厂翻车的事情可太多了,三大B社齐齐翻车是我最喜欢提的事之一。

那为什么唯独《美末2》的事情闹得那么大?为什么我说它是游戏史上最严重的诈骗事件之一?

所谓诈骗,只是他那个利用乔尔的恶心的预告片欺诈?


因为我一开始就说了,《美末2》事件压根不单单是它自己的问题,而是它把整个业界拉下水了。



我们先复盘一下《美末2》整个事件的始终,作为一个普通游戏爱好者会是什么心路历程:

首先,索尼旗下最强的工作室之一的顽皮狗旗下的大作——《最后生还者》(《美国末日》为国内误翻,不过后续也算被官方承认),作为公认的神作,其续作消息一公布便收获了大量的关注度。

虽然在开发过程中,偶有传出强制加班、员工内部抗议等丑闻,但大家依旧满怀信心。尤其是这款游戏定档在PS4末期、PS5即将发售的交棒时刻,显然是作为索尼进军下一世代的压轴大作来定位的,大量的宣传使得玩家的期待空前高涨。

时间进入2020年,由于疫情关系,索尼和顽皮狗一再对游戏进行延期,甚至宣布了“无限期延期”。玩家在失望的同时,对这款游戏的好奇也进一步加深。

而就在2020年4月28日左右,顽皮狗突然发生了游戏史上最严重的内部泄露事件,大量内部游戏剧情、画面流出。当时游戏的剧情就引发了玩家剧烈的争议,而争议点正是和游戏发售后的情况如出一辙。

但官方立即封锁了消息,使得这次事件没能发酵。同时,玩家也的确抱着“顽皮狗这么厉害,肯定能把这个故事讲好”或者“这次是恶意泄露,弄不好是假的”等等期待。

正在此时,索尼忽然宣布游戏定档于6月19日,这么突然的消息令人猝不及防。

时间快速推移到发售前夕,各大媒体评分纷纷解禁,MC均分96分!绝对的神作分数!

(作为参考,被吹“天下第一”的P5、《巫师3》和拿过年度最佳的《新战神》等神作一般是93分,GTA5、荒野之息等神作中的神作是96-97分,大多神作一般在93-95分这个区间里,素质不错的3A基本都在80-90分这个区间。能上96分是绝对的神作,且在神作中都属于上乘的)

这时候大家的心理就是——“这波绝对稳了呀。”

结果游戏发售,一夜之间引起轩然大波……



这种过山车一般的体验,直接把老玩家们惊掉了下巴。


那么复盘整个事件流程,《美末2》事件引起玩家公愤的核心已经很明显了。


诚然,引起玩家愤怒的,最直接、表象的点是这辣鸡的剧情、人物塑造和价值观输出。

的确,假设《美末2》剧情没瞎搞、游戏质量不负神作之名,那么不会有目前的情况。


但这件事骨子里、真正令玩家感到不满、甚至畏惧的,是MC均分96分这一情况


MC均分96分意味着什么?


一般来说,MC均分是玩家衡量一个游戏水平的相对客观的标准,起码以前是的。

因为就算一家评测媒体失准,但其他媒体不一定会惯着这个游戏。甚至像《荒野之息》,会有媒体恶意打低分的情况。

所以MC均分就算不能说绝对准确,但分数相对还是比较客观的,很少有高分低能的情况。而像96分这种超高分还能炸锅的,更是绝无仅有。


难道发售前没有一家媒体意识到《美末2》的骚操作会引发公愤吗?怎么除了IGN日本几乎没有一家媒体敢在事前说出真话、提醒玩家呢?就算认为剧情这东西仁者见仁、具有两面性,那也应该把两面性都指出来啊,怎么清一色地夸呢?

无非两种情况:

  1. 塞钱了,厂商和媒体一个鼻孔出气。
  2. 迫于索尼的淫威,不敢打低分。

正常来说是两种情况兼而有之,这两种都不是什么好事。

因为媒体原本的职责,应该是公正地评判一款游戏,然后玩家通过媒体的评测来判断游戏的好坏、适不适合自己,以此来决定要不要购买。虽然现在大家越来越看重发售后的玩家评价,但预购的话就只能看媒体评分(说难听点,平台官方会不会对玩家评分控评也是个问题)。

这么多年来,媒体评测还是构建了相当的公信力的,而且的确没有什么好的取代方法。

那么整个业界媒体对消费者的集体背刺,透露出的信息就是——以后媒体完全可以和厂商勾结,收了钱后集体为一款游戏打高分,然后骗着所有玩家去买。”


这也是为什么说这件事压根不是单单《美末2》一款游戏自己的事,而且MC均分才是这次事件的核心。

哪怕假设《美末2》当初被做成了一款好游戏,但业界的问题还是存在的,媒体开始倾向厂商、背离消费者是不可避免的。

《美末2》只不过加速了进程、将这个事实赤裸裸地一下暴露在了所有玩家的面前。

正如同造成“雅达利大崩溃”的真正原因不是区区《ET》这一款游戏,《ET》也不是雅达利上仅有的、最差的烂作。

真正的元凶是当年电子游戏市场管理的混乱、缺乏有效的评测机制、消费者权益得不到保障,很可能什么也不知道的情况下,高价从货架上拿下一坨……

《ET》不过是宣传力度最大、骗得最狠的那一个,彻底把整个电子游戏界压垮了。

《美末2》当初宣传的力度越大、媒体捧得越高,它就摔得越狠、业界的问题就暴露得越明显。


关于为什么游戏媒体会逐渐背离消费者、倾向厂商,这件事的原因我在另一篇文章里解释过了。这里我解释下《美末2》事件发生的真正原因。

为什么业界到现在还不肯放弃《美末2》?为什么《美末2》事件那么严重?


其实《美末2》事件并不复杂,甚至可以说“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美末2》事件的情况在其它领域也早有上演。


比如“肖战事件”,群众对肖战的抵制可以说是空前的强烈。但到现在为止,肖战依旧没有被资本抛弃,依旧在试图播出新剧,依旧拿着“最受欢迎男艺人”一类的奖项试图买热搜。

按理来说,肖战都糊成这样了,资本应该赶紧抛掉他然后去捧下一个啊。难道还真是舍不得以前对他的投资?资本那么傻吗?


资本不傻,他们精得很。


大家可以想一下,从鹿晗到吴亦凡、蔡徐坤、肖战,他们有什么特色吗?各大好莱坞电影,为什么要被称作流水线?为什么韩国女团被嘲长得都一样?


仔细想一下,就会发现——

资本一直在试图建立一个“工业流水线”,能够更加高效地批量产出“作品”去掏消费者的腰包


比如那些流量明星,资本只需要拉一批长得还不错的苗子,实在不行就整容,然后拉去进行差不多的舞蹈、唱功集训。之后就投放到市场,立一个人设、买一堆热搜,广撒网多捞鱼。哪怕业务能力不是很过关,只要营销得够好,马上就会有大量的粉丝大把大把地投钱。

然后官方再建立专门的“粉丝后援会”等组织来管理粉丝群体,平时通过门票、出活动、商演等信息吸引粉丝加入并维持粉丝活跃度,再“偶尔”“不经意”地在群里挂一些“侮辱”了ta们偶像的言论,粉丝便会自发进行攻击,以此来锻炼粉丝群体的组织纪律性。

AO3事件便是成果——粉丝成规模且分工明确地对一个网站进行精准打击,这都是平时潜移默化训练、洗脑后的结果。

那么一套成熟的行业运营规律,就是——通过所谓的“造星梦”吸引一大帮无知少男少女入圈,然后养蛊式培养、对市场大量投放,在强大的宣传攻势和包装下总有成功的。然后进行粉丝运营,免费的战斗力便源源不断。一旦这个偶像过气了,赶紧来下一个就是了。


而像电影行业,只要搞一些俊男美女、流量明星,然后大量的宣传,钱就大把大把地来。


韩国的偶像培养的确比国内更严格一点,但其实核心那套并没区别。


好莱坞也没什么高大上的,就是提炼出一套精纯的通用模板,然后大特效、大宣传、大明星地套。就算一两部扑街了没关系,只要一部爆了就足够把钱都赚回来。


无论哪个行业,资本都会试图建立一个规模化、可快速复制并相对轻松敛财的市场


当然,像周杰伦、周星驰、胡歌这类的艺人也不是不赚钱,但这种艺人可遇不可求,而且投资的力度和难度大。弄不好这些人成功后有追求了,反而不听话。相对而言,自然是捧流量明星、搞流量电影、流水线的商业电影来钱更快。


游戏界的资本也一样想复制这样的模式。

包括提出3A这种不成文的游戏概念、游戏评分机制、制作人明星化等等,都是在试图构建一种轻松的敛财方式——

一旦掌控了话语权,然后和游戏媒体有利益绑定、利用平台方的控评形成壁垒,接着就是集体砸钱砸画面。不管游戏性做得多烂,只要媒体打高分、宣传铺天盖地,那么自然会有一堆人买。

也会有一堆粉丝是真心实意觉得这样的流水线影视剧、游戏质量很好,因为的确审美层次还比较低,看到厉害的特效、画面就沉进去了,这在较年轻的群体中很常见。


由于“游戏”作为“第九艺术”是不被政府官方认可的艺术形式,所以管控一直不给力,很容易让资本钻空子。

而又因为纸媒的没落,游戏媒体无法通过卖杂志等方式直接从玩家手中获利,所以愈加倾向于游戏厂商,不再有动力为消费者发声。

至于为什么是砸技术而非游戏性,一来是硬技术比软技术可控——画面只要往上堆就行了,而美术风格、游戏性这种东西说不清道不明的。二来是硬技术共通性高,不像美术风格、设计思路这么因人而异,可复制性强。所以对于流水线化来说,砸画面之类的是最有效的。



这就是为什么资本到现在还要力保《美末2》了。

最简单的原因是因为——几乎所有媒体都给《美末2》打满分了,大家是一根绳子上的蚂蚱。说《美末2》差,岂不是把所有媒体的脸都给打肿了?以后这些游戏媒体还过不过日子了?


深层次的原因就是上面说的——《美末2》把整个业界的黑暗面和潜规则暴露出来了

一旦《美末2》垮台,意味着的是上述这种经营多年、即将成功的“轻松敛财”套路会受到巨大冲击。

正如资本不肯抛弃肖战,就是因为“肖战事件”的核心问题直指“粉丝经济”这根基柱。一旦“粉丝经济”这套垮了,资本苦营多年的流量明星模式也会受到巨大冲击、甚至可能万劫不复。


这就是为什么TGA等奖项要把奖都颁给《美末2》,为什么索尼在沉默了几个月后突然开始捧NEIL等顽皮狗的高层,为什么明明是痛打索尼的大好良机但微软、任天堂等竞争对手都没落井下石。

这背后的是整个业界一起奋力营造的生态圈,《美末2》事件把底裤都给扒了,还不得赶紧穿起来?就算落井下石把顽皮狗搞死了,其代价就是所有资本方未来都得少赚钱,谁会犯这个傻?


这也是为什么《流浪地球》成功后,中国的观众们一片叫好,但资本却刷水军、几乎没有一个专业人士去为《流浪地球》站队,徐峥夸了几句后还删了这条微博。

这就像封建时代的地主,再好、再善良的地主,他行善的资本也是建立在盘剥基层民众的利益上的,这是阶级天然的对立,几乎无法调和。

别看资本场面上打得轰轰烈烈,有些事都是心照不宣的。一旦和消费者的利益起冲突,这帮资本马上全都站到一条线了。


所以这件事本质上可以理解为资本对消费者的一场话语权的争夺。


就像大家为什么反感政治正确、女拳和瑞典环保少女?

关注女性权力有错吗?关注环保有错吗?

没错啊。

问题是这帮人的别有用心,他们是指望用这些“政治正确”来转移话题、掩盖矛盾。

推动瑞典环保少女的幕后黑手,他们的目的真的是为了环保吗?他们的目的是为了利用环保为借口,压着发展中国家不能快速发展、让中国这类的国家付钱给他们。

这逻辑就像“你爸妈虽然做得不对,但他们都是为你好。”

这都是拿“政治正确”当幌子行不义之事

以后政治正确只要成功了,那么哪怕做了烂的游戏,它大卖、拿奖,你都不能指责它,不然你就是政治不正确。

你看,这不就堵住消费者的嘴了?

而当“政治正确”蔓延到所有领域后,那些资本主义国家会干些什么事,那大家就自由发挥想象了。


为什么大家排斥流量明星、为什么排斥政治正确、为什么排斥这些资本设下的陷阱?

原因大家或者说不出来,但都隐隐感觉到不对劲。毕竟自己口都被封了,能舒服吗?



所以那帮还在为《美末2》洗地、还以为《美末2》只是一款游戏自己稍许有点问题的人,那要么蠢要么坏。


谈完《美末2》的事,最后再回到问题,顺便谈谈《赛博朋克2077》吧。


首先,对《赛博朋克2077》宽容?我完全没觉得,我觉得网络上对《赛博朋克2077》的攻击还是很激烈的。

不是大家对2077宽容,是美末2的问题实在太严重了,把2077完全比下去了。假设美末2没有发售,那么2077绝对是那年被骂得最严重的游戏,CDPR估计市值还得多跌一点。


其次,《赛博朋克2077》的问题最大的还是虚假宣传以及没做完就赶着发售了导致BUG很多,这点跟《美末2》还不一样。

我反复强调了好几遍,《美末2》事件的核心根本不单单是一款游戏本身。

这些问题当然也是业界常有的问题,但严重性都没有《美末2》那么大。

《美末2》是把整个业界都拉下水了,这次事件上资本方和消费者完全站在了对立面。资本越是要保,消费者越是反对;消费者反对得越厉害,资本就更不得不保


再次,虽然2077拿了MC均分91分也虚高了,但一来不像《美末2》的96分那么夸张,二来有《美末2》在前,已经把火集中完了。


最后,至少CDPR态度在那,它可没带着媒体厚着脸皮说——“我这可是奇迹,是你们不懂欣赏”“年度最佳!”

该退款退款,该道歉道歉,发售后大量补丁。尽管CDPR还需要很长的路来弥补过错,但至少认错态度在。

(当然我不是说CDPR就没错了,错的还是错的,该罚的还是要罚,但不希望有人借此企图弱化《美末2》这件事的严重性,以为它的性质真就只是和《2077》一样就是了。)

(讽刺的是,现实其实正像是《赛博朋克2077》里讽刺的情况)


总结一下,《美末2》事件和《赛博朋克2077》唯一的共同点只是质量都出了问题,但事情的核心完全不一样。

user avatar

难不成好人就得让人拿枪指着才可以?

user avatar

2077号技师和2号技师是这段时间俱乐部最火的2个头牌。

两人颜值不相上下,服务各有千秋,客人都说满意。

但是2077号技师偷钟,2号技师有梅毒。

user avatar

因为他们的问题不一样啊

2077的问题是技术层面上的,是没做完,再怎么说,对2077的抨击也是“他做的不好”“他虚假宣传”之类的

pc的体验和主机的体验也不一样,所以把玩家体验的声音分割了

但在故事体验上,蠢驴从巫师起就是平铺中立态度,选项给你,后果也给你,自己选自己承担后果

巫师如此,2077也如此,甚至还宽容了很多,即便是赛博朋克这种黑到极致的题材,他也给你了你走爽文路线的选项

你不想低头?可以啊,用你累积的人脉,去杀进荒坂塔

你不想让朋友死?也可以啊,拿上枪,你自己一个人从正门走进去,顶着劣势和debuff杀个痛快,当然这选择很不赛博朋克

你觉得怎么选都很**,不想选想逃避,可以啊,你甚至可以给自己脑袋一枪就此了结

即便在游戏剧情明显存在大量阉割的情况下,蠢驴也给了你选择的余地

美末2呢?美末2是什么都做的很好

但他不满足于讲故事,而是在把一个价值观强加给你,这比冰汽解决的“值得么”更过分

简单直白一点就是:你在教我做事?还教的这么恶心?你算什么东西?

user avatar

美末2那是白左要故意喂我吃屎。

《赛博朋克2077》是策划太丰满了,现实略微有些骨感,但我认为还不错的游戏。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挺多人讨论过的。说实话,一开始我对《赛博朋克 2077》的态度也和很多人一样,有点谨慎,毕竟发售初期那个状况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但慢慢玩下来,尤其是后续DLC的更新,我发现自己对它的容忍度确实比对《美国末日:第二章》要高不少。这中间的原因,我觉得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分析,而且都不是那.............
  • 回答
    “神秘海域”和“美国末日”,这两款游戏都是PlayStation平台上的口碑佳作,但要说哪个“更好玩”,其实很难一概而论,因为它们を提供する游戏体验是截然不同的,就像一个人喜欢惊险刺激的过山车,另一个人则更偏爱娓娓道来的剧情片一样。“神秘海域”系列:一场波澜壮阔的寻宝冒险想象一下,你是一位英俊潇洒、.............
  • 回答
    在美国和人约会,尤其是刚开始的阶段,关于每天是否需要保持联系这件事,其实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答案。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双方的沟通风格、期望值,以及你们的关系发展到了哪个阶段。刚开始约会的时候,大家都还在互相了解阶段,保持一定的联系是挺重要的,但“每天”这个频率就得看情况了。为什么大家会觉得需要每天.............
  • 回答
    关于中美两国爆发军事冲突的后果,这是一个极其复杂且极具争议的问题,无法简单地用“一定会输”或“一定会赢”来概括。事实上,任何一方在这样的冲突中都将付出极其惨痛的代价,其结果很可能是两败俱伤,甚至会引发全球性的灾难。思考这场潜在冲突的复杂性,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1. 地理环境的制约与优势: .............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确实是很多人在考虑留学时会纠结的。说实话,如果让我选,我确实会更倾向于去德国留学,而不是美国。这也不是说美国不好,而是德国的一些特质更对我胃口。首先,从学费上来说,德国的公立大学真的是太太太有吸引力了。我知道美国的好大学学费都贵得离谱,尤其是那些顶尖的私立大学,简直是天文数字。.............
  • 回答
    马督工的“睡前消息”与《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相比,在内容定位、传播方式、视角深度和受众群体等方面都存在显著的差异,各有千秋。要详细对比,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审视:一、 内容的定位与深度 《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的优势: 专业的新闻深度与广度: 这两家媒体拥有庞大的专业记者.............
  • 回答
    2022年度菲律宾和美国「肩并肩」(Balikatan)联合军演是两国之间最重要的年度军事演习之一,其意义和内容都非常值得关注。以下是一些关键的信息点,我会尽量详细地阐述:1. 演习的背景与目的: 历史悠久且不断演进: 「肩并肩」演习始于1991年,是菲美两国长期战略伙伴关系的重要体现。它旨在加.............
  • 回答
    英国和美国在住宅形式的称呼上确实存在一些显著的差异,这主要源于两国历史、文化和社会结构的不同。以下将尽可能详细地解释这些差异: 英国的住宅形式称呼英国的住宅形式称谓相对来说更加多样化,并且常常带有历史的痕迹和地域特色。以下是一些主要的类型:1. 独立住宅 (Detached House) 描述:.............
  • 回答
    中国和美国,作为当今世界舞台上举足轻重的两个大国,各自拥有独特的优势,这些优势在国际竞争与合作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要详细探讨中国相较于美国的优势,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并尝试用更具人文色彩和细节化的语言来呈现。首先,中国在制造业和供应链方面的韧性与规模优势是其最显著的特点之一。想象一下,从一件.............
  • 回答
    俄罗斯和美国联手?这个想法听起来像是科幻小说里的情节,尤其是在当下这个地缘政治格局如此紧张的时刻。但如果我们抛开当前的恩怨,纯粹从战略和历史的角度来审视一下,并非完全没有一丝丝的可能性,尽管那条路会荆棘丛生,且目前看来近乎天方夜谭。首先,我们得承认,俄美关系现在处于低谷,甚至可以说是几十年来的最差状.............
  • 回答
    欧洲和美国民众在疫情初期对戴口罩的抵触情绪,并非单一因素造成,而是多种社会文化、历史记忆、政治立场以及科学认知差异交织作用的结果。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层层剥开,看看这些“抵抗”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首先,文化和个人主义的根深蒂固是绕不开的一点。在许多欧洲国家和美国,个人自由和空间是社会价值的核心.............
  • 回答
    区分俄罗斯和美国对“东方大国”(我理解您指的是中国)的威胁大小,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这不仅仅是军事实力对比,更关乎战略意图、历史关系、经济联系以及地缘政治格局。我会尽量详细地阐述,并避免一些可能让人觉得是AI撰写的刻板语言。一、 俄罗斯对中国的威胁:历史遗留与地缘现实 历史.............
  • 回答
    中兴和美国之间的事件以及中兴与华为行为的主要区别,这是一个涉及国际关系、科技竞争和法律合规的复杂话题。我将尽量详细地解释: 中兴和美国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中兴通讯(ZTE)与美国之间的冲突,核心问题在于中兴违反了美国对伊朗的贸易制裁。这个故事可以追溯到2010年,并且在2017年和2018年达到了高.............
  • 回答
    中国与美国、日本在医疗领域存在着显著的差距,这种差距体现在多个方面,涵盖了医疗体系、技术水平、服务质量、可及性以及民众的健康状况等。下面将从几个主要维度进行详细阐述:一、 医疗体系与基础设施 中国: 分级诊疗体系尚在完善中: 尽管中国一直在推行分级诊疗,试图将患者分流至不同层级的医疗.............
  • 回答
    中国和美国在人工智能(AI)领域的竞争异常激烈,两国都投入了巨额资源和人力,并展现出各自独特的优势和发展路径。要判断谁能成为领军者,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美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优势: 顶尖的科研实力和创新生态系统: 高校和研究机构: 美国拥有众多世界一流的大学(如斯坦福、MIT、.............
  • 回答
    要判断俄罗斯和美国哪个是“正义的一方”,这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因为“正义”本身就是一个多维度、受主观视角影响的概念。不同的人、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文化背景,对同一事件的理解和判断都会有天壤之别。因此,直接断言谁“正义”或谁“不正义”,很可能无法触及问题的本质,反而会显得片面和武断。更恰当的.............
  • 回答
    中国和美国之间的战略对抗,绝非一日之寒,其根源错综复杂,深深植根于历史、经济、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多个维度。与其说是简单的“你死我活”,不如说是两个体量巨大、利益迥异、价值观不尽相同的国家,在全球舞台上对“未来世界秩序”的争夺。一、 历史遗留的视角与国家目标的分歧首先,要理解两国的关系,不能回避历史。美.............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有想象空间。如果美国FBI和CIA真的“干起来”,这可不是电视里那种枪林弹雨的场面,而是两种截然不同力量和策略的较量,结果也远比看起来要复杂得多。首先,我们得搞清楚这两个机构的职能和优势,这样才能判断谁更有“赢面”。FBI(联邦调查局)FBI更多的是一个国内安全机构,它的主要任.............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美国情报界的两个重要机构——DIA和CIA,以及它们与特种作战部队“海豹突击队”的关系。我会尽量详细地解释,并避免使用AI写作的痕迹,让信息听起来更自然。 1. 美国国防情报局(DIA)与中央情报局(CIA)的区别首先,我们要明白,DIA和CIA虽然都属于美国情报界,但它们的核心职能.............
  • 回答
    中国和美国,作为当今世界举足轻重的两个大国,在文化、政治、经济、社会等方方面面都存在着显而易见的差异。要详细地剖析这些区别,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维度入手。一、 政治体制与治理理念这是最根本也最显而易见的区别之一。 中国: 实行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一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