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思想基调上坚持四个字:实事求是。要走自下而上,用事实诠释真实的路线,而不是自上而下,先去塑造一种基于主观的经验,上级的要求,舆论的引导的”后浪想象“大框架,然后往这个大框架内填充和堆砌各种华而不实,脱离青年现的视频素材。
思想基调定了,路线其实不难找,我作为一个视频制作的门外汉,也能立刻想到两条被世界范围观众广泛认可的制作路线,这两条路线分别对应着两个纪录片作品:Youtube传奇纪录片《浮生一日》和英国传奇纪录片《成长系列》(Up Series)。
先看看《浮生一日》的制作路线,以下内容摘取自百度百科:
制作方透过平台YouTube号召全球网民以镜头捕捉2010年7月24日这一天的生活点滴,由凯文·麦克唐纳担任导演,负责选取精彩短片加以剪辑,雷德利·斯科特则担任监制工作。凯文·麦克唐纳通过YouTube上该活动的频道告诉网友,视频要求希望大家思考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你如今在生活中最惧怕什么;第二个问题是,你喜欢什么;第三个问题是,什么让你开怀大笑。该活动自开始至结束,有192个国家(地区)的网友参与,共收到多达80000段短片,总时长达4500小时。最终,主创团队从成万段的视频短片中选取了1125部,剪辑成95分钟的成片。
这个路线用一段话就可以概括,就是让网友围绕简单的问题自己拍自己的生活,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然后导演进行筛选和剪辑,呈现出整个世界一天的样子。
同样的路线,我们完全可以对B站用户发出号召,让他们拍出自己觉得一个当代青年是什么样的生活状态,然后再筛选剪辑,标题可以不用起的那么高上大,《青年的一天》就挺好,主要内容就是展示中华大地五湖四海各个阶层的青年们,在一天中的一个生活剪影。即出现时装和名牌,也出现工装和铭牌,即出现闲适和优雅,也出现操劳和苦闷,即出现奋斗和成功,也出现焦虑和失意。
这个制作路线,难吗?
再看看《成长系列》的制作路线,以下内容摘取自百度百科:
迈克尔·艾普特从1964年开始拍摄的纪录片系列的第一部。迈克尔·艾普特在1964年为英国BBC电视台拍摄了记录片《7 Up》,采访来自英国不同阶层的十四个七岁的小孩子,他们有的来自孤儿院,有的是上层社会的小孩。此后每隔七年,艾普特都会重新采访当年的这些孩子,倾听他们的梦想,畅谈他们的生活。四十九岁知天命,看尽岁月流逝,看穿沧海桑田。本片综合了被访者七岁、十四岁、二十一岁、二十八岁、三十五岁、四十二岁、四十九岁、五十六岁、六十三岁多年的访问精华。
这个路线也可以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找几个不同背景的青年,追踪他们多年的生活,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然后导演进行筛选和剪辑,呈现出他们一生的样子。
同样的思路,我们完全可以对B站用户发出号召,让他们报名参加视频的拍摄,最终选出几位同样来自不同背景的青年,不用追踪他们七年,追踪一年总可以吧,拍一下他们真实的生活状态,标题同样可以不那么高上大,《青年一年》就挺好,主要内容就是这几位青年一年里经历的酸甜苦辣咸,好事也拍,坏事也拍,大事也拍,小事也拍。
这个制作路线,难吗?
上面两个视频在口碑和制作商,都是足以传世的作品,不仅因为它们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更因为它们开创了一个自下而上,实事求是的经典视频制作路线。B站的视频当然可以要求不那么高,人数缩减一下,时间缩减一下,成本上的控制恐怕不是问题,真正的问题,恐怕还是答案最初的那四个字:思想基调。一上来就把词儿写好再去拍的视频,拍得再好,念得再好,也仅仅代表写词儿的人,代表不了任何其他人。所谓《后浪》,也仅仅翻腾在他们自己的脑海里罢了。
两个制作路线,看着一点不难,因为难得不是一点半点。不去因为不积极就剪切那些不快乐,不去因为不和谐就去剪切那些不精致。一个号称代表青年的视频,不该错过青年的笑,也不该错过青年的哭,不该错过青年的起,也不该错过青年的伏,因为无论笑还是哭,无论起还是伏,都是青年真实的生活。
答案分两部分,先说我走过的路(生活),再讲后浪究竟是怎样。
A.生活篇
2008年,我大学三年级,那时的我内心同样迷茫,不知道未来能干什么,该干什么。但我有一个目标,就是想参加CCTV电视模特大赛,想上央视,拿全国冠军,想在同学面前威风一下。
为了有更好的状态参赛,我每日三练,早上健身,下午打球,晚上跑步,下午四点后。不再吃东西。这样的生活,持续了两年。虽然全国冠军的梦想最终未实现,但两年下来磨砺了自己的意志。让我对自己的毅力不再怀疑。
2011,到英国一年了。有出国打算时,我并不会英语,口袋里也没多少钱,没钱就不能报培训班,所以准备出国的两年,我基本都是在图书馆里自学度过的。后来,家人赞助了我一笔钱,但我家亲戚极多,赞助我不赞助别的小孩,还是因为在CCTV那件事上,大家看到了我的努力。
因为来的不易,所以就更加珍惜。除了留意学业相关的时尚(fashion),每日锻炼身体外。我开始关注英国政治,新教,开始跟华人教授学习新约。学新约起初有十几人,但随着时间推进,人越来越少,到最后,成了我与教授对谈。但半途而废,并不是中国学生的专利。当时人文学院搞了一个皇家基金赞助的写作辅导课,每周八人次,一次45分钟。开始预约极难,课表挂出来一分钟就课满。但到最期,我一人承包了每周八节课里的五节。在我看来,这就是人生的一个小缩影,很多时候,没等你努力,别人就退出了。
2012,敲定工作后,我去了西藏和尼泊尔。这次出行非常偶然,但却极大影响了我。我开始关注藏学,开始关注尼泊尔和南亚。但会关注的根本原因,还是因为我学新约时打下的英语基础,让我读东西很轻松。
还是这一年,我来到了杭州工作,进单位的第一天,院长,副院长和主任,都未谈专业建设,以及科研方面的问题。而是和我聊起了杭州楼市,并建议我先下手为强,“不要总想着自己努力,不愿花父母的钱,别的地方不知道,但在杭州,这样大概率是害了父母”。
事实证明,领导确实是领导。听从建议,能省20-25年工资。
2013,收入稳定,工作顺利,用我妈的话说,“就是你娃的好日子来了!”
暑假三个月,我第一次环球旅行。旅行前,我多关注英语世界。旅行后,我开始向往西语世界。因为对世界的向往,我有了再次出国的想法。
2014,一次机缘巧合,泰国走入了我的视野。其实在2012年之前,我对泰国没太多好感,但因为西藏和尼泊尔之旅,我对佛教产生了兴趣,从而,也对泰国产生了兴趣。
这一年我去了很多地方,但最重要是去了印度和伊朗,我开始对印度教,锡克教和伊斯兰教产生兴趣。
2015,这一年很累,来到泰国,换了新环境,除了代课,学习研究方法外,我开始尝试写小说,学着讲故事。我开始关注东南亚,关注上座部佛教。
2016,这一年学校花大价钱,请来了诺贝尔奖级别的学者,亚洲排名第一的计量经济学家McAleer指导大家的科研,我开始想不出题目,后来写了一篇上座部佛教思想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得教授青睐,得意发表。
2017,学校缺老师,我边学边教金融,管理。因为我是学艺术出身的,便有同事质疑我的资格,校方拿出发表,大家接受。平心而论,边学边教是学校无奈之举,但对我而言,却大有益处。我开始觉得,很多事或许就是天意。
2018,我和老妈长谈一番,结束了连续五年的置业之旅。精神压力放松后,我再次出行,游览了亚非欧众多历史名胜。开拓眼界后,开始接触关注埃及学,古典学,亚述学,敦煌学。
2019,我开始重新思考方向,开始关注红学,文博学,金石学,考古学,训诂学,玛雅学。在学习知识文化的同时,开始将更多精力与经力用于收藏。做好准备,尝试进入自己渴望进入的圈子。
B.说后浪
浪可以分前后,后浪也可,不同之处是,前浪与后浪的区别是时间,而后浪间的区别,是机遇与努力。
机遇和努力究竟什么关系,很难讲清,但在我看来,二者是相互依存的。回想十几年前,我在家人眼中是不着调的代表,因为我放学从不背书,回家从不写作业。但参赛一事,极大改变了家人对我的看法,最实际的表现,便是心甘情愿,拿出真金白银。会了英语,才会自己跑去尼泊尔,并关注当地的风土人情,以及佛教。有了这个基础,才会有后来的一切。
回到影片。很多人说《后浪》片面,我觉得这话对也不对,对是因为确实“片面”,只展现了一部分人。不对是因为在我看来,人能过怎样生活,最大因素还是自己。十二年前决定参赛时,有很多师弟与我一起,但就如学新约的那些同学一样,没多久他们便找出托辞,去过舒服日子了。但命运就是这样,你越想舒服,它越不让你舒服。当两年后,我开始暑假远行时,他们还要挤着繁忙的地铁,去见阴晴不定的客户……
后浪影片,或许展现的只是后浪中的前浪,但从我的人生经历看,短期幸运或许能靠,但常年幸运,一定是依托努力与坚持。无论影片多长,也不可能完全展现芸芸众生,取舍之间,最好的办法便是展现精神,无论你是画内人还是画外人,一言概之还是那句话 - 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
从颜色看,这是第四茬了……
从高度看,这是快到根了……
从粗度看,这是用化肥了……
从断痕看,这刀磨的够快的……
前两天,正好回答了一个同好的问题,关于太宰治的《女生徒》的认知。由此来谈谈我的认知。
日本1940年代的女后浪是什么样的?太宰治曾经用14个短篇,采用少女独白的方式,描写得淋漓尽致。中国曾经以最有名的故事《女生徒》作为书名,出过全部的合集。
我认为,对于一个世代的一个人群的描写,一定是群像的自述的短篇集,群像的短篇集,是更困难的。对于一个影视作品,突出一个观点,一个认知,集中描写,是很容易的,难的是短篇集,不单单视角多,由于篇幅短,更加考验人的能力,很多人,能在20分钟里讲清楚一个视角,却无法在五分钟内直切重点。
没有人可以代表所有人,但是人群总是有一些共性,把这些共性提炼出来,以五分钟乃至于更短的间隔串联起来,形成人物群像,类似于之前国庆,我爱我的祖国那种形式,应该是更好的做法。
这个问题简直为我设计的,我按丧的程度排序吧。(最后为《三和大神》)
总裁语录:怎么干都是一无所有,习惯了。
我的舍友就是导演系(多专业混编)。我当时在他启发下,几乎观看了市面上所有的后校园时代纪录片。
1,毕业Escape 2012
介绍江南大学四位毕业生的工作历程:一位大学生创业者,一位校园歌手,一对蕾丝情侣(我前前前女友的同学)。
创业项目是开一个餐厅: 经历了二房东毁约,惨遭被骗,亏损一万后关门。
校园歌手 ,放下吉他,放下幻想,面对现实。
蕾丝情侣经历了分手旅行,开始找工作。 (我周哥最帅了 帅t别砍我)
Escape 2012 优点在于写实,拍摄者和当事人 关系密切,拍摄过程非常自然。
缺点也很明显,能上江南大学的 至少是中国学生中前5%,更不要说其中的北美学院。 无锡更是江南富庶地, 全纪录片没啥矛盾点,平铺直叙,更像一个大型vlog。
类似此片的还有大四(2013)电影从2012年9月起跟踪拍摄浙江大学电气学院一个大四男生寝室一直到2013年7月毕业为止,讲述了四名普通男生毕业过程。 更平铺直叙,比vlog 还vlog
2, 毕业后的大多数 (2011)
讲述了一群普通大学生的毕业群像。
本纪录片几乎抛弃了所有的校园小清新,直击社会与校园的脱节,直面逼狭的社会
四年班长老哥的经典语录:出了一个门掉进一个坑。
渴望留在城市的老哥。
3,高考2015
央视纪录频道的绝对良心之作。
导演以高超的水平,在拍摄高考的同时,深入探讨了整个社会阶层撕裂:后校园时代的内容甚至比高考还多。
整套纪录片共六集
涵盖了贫困省份+ 毛坦厂+一线城市平民+ 直接出国的二代子弟
两图的鲜明对比
在我个人看来:导演在介绍了当前各种形式的高考之后,
4,《出路》 (为什么贫穷系列 Why Poverty)
除此以外,本片反应的青年问题还是较为贴近真实的
就业难
5,《三和大神》 (NHK出品)
全名为:三和人才市场 中国日结1500日元的年轻人们 三和人材市場~中国・日給1500円の若者たち~
丧文化的极致,同哥我一定要留给三和大神。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