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华文明是否是世界性文明?

回答
中华文明:一部波澜壮阔的世界史篇章

中华文明,自古以来便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底蕴,在人类文明的宏伟画卷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究竟它是否算得上是“世界性文明”?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探究的问题,它不仅仅关乎一个文明的自我认知,更折射出我们如何理解“世界性”的含义,以及文明之间如何相互影响、共生共荣。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需要厘清什么是“世界性文明”。一个文明若能称得上“世界性”,通常意味着它具备以下几个特征:

持久性与传承性: 它的历史能够追溯至遥远的过去,并且在漫长的岁月中,其核心价值、思想体系和文化脉络得以延续和发展,未曾中断或被彻底取代。
影响力与辐射力: 它的思想、制度、技术、艺术等要素,能够超越自身的疆域,深刻影响到其他文明的演进和发展,甚至塑造了世界文明的某些重要格局。
包容性与适应性: 它能够在与其他文明的交流互动中,保持自身的核心特质,同时也能吸收、融合外来文化元素,从而不断丰富和更新自身,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普适性与启发性: 它所蕴含的某些理念或智慧,能够触及人类共同的情感和理性需求,引发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共鸣,为人类社会的进步提供启示。

如果以这些标准来审视中华文明,我们会发现,它无疑是一部波澜壮阔的世界史篇章,且在多个维度上都展现出了“世界性”的特质。

一、悠久而连续的生命力: unbroken river of history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同时也是延续至今的文明之一。从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到夏商周的青铜文明,再到秦汉的统一帝国,唐宋的辉煌,明清的集大成,直至近现代的变革与复兴,中华文明展现出了一种惊人的连续性。即便经历朝代更迭、战乱动荡,其核心的文化符号、价值观(如“仁”、“义”、“礼”、“智”、“信”),以及由之衍生的社会结构和思维模式,始终顽强地传承下来,并不断适应新的时代挑战。这种“古老而年轻”的特质,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世界性象征。

二、深刻而广泛的影响力: radiating influence across continents

中华文明并非“闭门造车”,而是深刻地参与了世界文明的交流与塑造。其影响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思想与哲学: 儒家思想中的“天下为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理念,道家的“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的智慧,都曾跨越国界,对东亚(日本、朝鲜、越南等)乃至更远的文化区域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些思想不仅塑造了社会伦理和政治制度,也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
科技与发明: 被誉为“四大发明”的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更是直接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进程。造纸术和印刷术极大地促进了知识的传播和文化的普及;火药改变了战争的形态;指南针则为大航海时代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连接了东西方世界。此外,丝绸、瓷器、冶铁技术等同样是中华文明输出的重要成果,深刻影响了全球的物质文化和贸易格局。
艺术与美学: 中国的书法、绘画、诗歌、建筑、园林等艺术形式,以其独特的东方审美韵味,征服了无数异域的目光。从精美的丝绸、瓷器到气势恢宏的宫殿寺庙,再到意境悠远的泼墨山水,这些艺术瑰宝不仅是中国人民的精神财富,也为世界艺术宝库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制度与治理: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科举制度等,虽然并非完美无缺,但其对国家治理和人才选拔的探索,也为其他文明提供了借鉴和思考。

三、强大的包容性与融合力: embracing diversity, creating harmony

中华文明的伟大之处还在于其非凡的包容性。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它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与无数次外来文化的碰撞与交融中,不断淬炼和升华自身。例如,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国后,不仅得到了广泛传播,更与本土的儒家、道家思想相互激化,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并进一步传播到东亚各地。蒙古族、满族等少数民族的入主中原,也并未导致中华文明的断裂,反而被其强大的文化吸附力所同化,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构成和文化内涵。这种“和而不同”、“海纳百川”的胸怀,使得中华文明能够在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中保持勃勃生机。

四、深刻的普适性与启发性: timeless wisdom for humanity

尽管中华文明带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但其蕴含的许多智慧,例如对人际关系的强调(“和为贵”)、对集体和谐的追求、对自然的敬畏(“天人合一”)等,触及了人类社会共同面临的议题。在当今世界面临生态危机、社会撕裂、价值观冲突等多重挑战的背景下,中华文明中关于和谐、平衡、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以及“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伦理思想,可能为人类寻求共同出路提供宝贵的思想资源。

当然,我们也不能忽略中华文明在发展过程中也曾存在过的局限性,例如某些时期的保守思想、闭关自守的倾向,以及与外部世界的互动中出现的摩擦与误解。承认这些不足,并非否定其“世界性”,而是促使我们以更辩证、更全面的视角来理解和评价一个文明。

结论: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可以肯定地说,中华文明不仅是一个古老而伟大的文明,更是一个具有深厚“世界性”的文明。它以其悠久的历史、广泛的影响、强大的包容性和深刻的智慧,为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做出了独特而宝贵的贡献,并在塑造世界文明格局方面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理解中华文明的“世界性”,是理解人类文明发展史的必要一环,也是我们在全球化时代更好地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基础。它如同一条奔腾不息的长河,穿越历史的洪荒,滋养着沿岸的土地,也汇入更广阔的世界文明之海。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历史考古:中华文明的伟大成就,就是西方伪史的照妖镜。


中国文明对全人类的思想技术输出,是很多中国人闻所未闻的。甚至于,很多人还见不得中国人流露出自豪感,他们会习惯性的讽刺:咱祖上也阔过。但问题是,咱中国人祖上,确实世界第一的阔。这招谁惹谁了?一个人的心灵需要扭曲到什么程度,才会对这个基本事实感到义愤填膺?难道中国人非要把其他文明夸的天花乱坠(无耻跪舔),再把本国母文明踏上一万只脚(无限自卑),这才叫民智已开?我看,这种人应该去看看心理医生。这叫病,准确的说:这叫五四后遗症。下面看看中华文明的一系列成就:


一,天文历法: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战国,成熟于汉朝。汉朝邓平制定《太初历》,正式把24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24节气的天文位置。

圭表:

西周前度量日影长度的天文仪器。

石氏星经:

战国石申,著第一部天文巨著“天文”,编制了最早星表,书中标有121颗恒星的位置,还记有五大行星的运行及交食等情况。

赤道式仪器:

汉代洛下闳,定下了赤道式浑仪的基本结构。

浑天仪:

东汉张衡,浑天说(地球是球体)代表人物,设计制造了漏水转浑天仪、候风地动仪,并对日月星辰做了许多观测和分析,画出首张星图。

天象仪:

宋朝苏颂,韩公廉发明中国古代第一架天象仪。

统天历:

南宋杨忠辅,确定回归年长度为365.2425日。并发现回归年长度有消长现象。

皇极历:

隋朝天文学家刘焯,创立了等间距二次差内插法以计算日月视运动的速度。又把差岁改为75年差一度)。

大衍历:

唐代僧一行,发明计时功能的天文仪,并且世界第一次发现恒星位置变动的现象。

天文仪表:

元代郭守敬,创制了高表、玲珑仪、观象台计16种仪表,专供测量天体使用。还制作了简仪,测定了黄赤交角。

…………

直到1667年,法国天文台成立,这也是欧洲第一座天文台。所谓苏美尔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一脉相承的天文学,是不是被一句话戳破了?没有天文就没有历法,这同时证明欧洲人是直到1667年后,才有年代概念。请问没有年代感的古希腊古罗马,如何书写历史?



二,数学:

几何工具(尺规),几何学(战国墨子,《墨经》中提出了点、线、方、圆等几何概念),代数,乘法表(秦朝),十进制,筹算(春秋计数工具),算盘(明朝计数器),勾股定理(西周商高)。再看看一系列算术方法:

盈不足术:

西汉张苍在《九章算术》中解决盈亏类问题的一种算术方法。数学发展起来之前,双设法是中世纪欧洲解决算术问题的一种主要方法,并导致了正负号(+,-)的创用。当时这种方法还有许多别的名称,如双假位法或迭借术,增损术或盈朒术等。13世纪意大利数学家L.斐波那契在《算盘书》中说:“契丹法,阿拉伯名词。拉丁译文当为迭借法,亦可称增损术。”明确指出了这种方法的渊源:指中国古代的盈不足术经由阿拉伯传入欧洲。该书在世界数学史上首次阐述了负数及其加减运算法则。但负数这个概念首次出现的时间是战国时期的《法经》,而在16,17世纪以前欧洲人一直认为负数是胡说(从侧面可见,欧洲人其实早在13世纪就通过“阿拉伯中介”,接触到了中国数千年数学成就。)。

大衍求一术:

南宋秦九韶,发明的一次同余式和求高次方程数值。欧洲直到18世纪,经过欧拉,拉格朗日,高斯三位数学家六十多年的努力才达到相同水准,晚于中国5百多年)。

圆周率精确值:

南朝祖冲之,借助割圆术得到圆周率的数值范围在3.1415916与3.1415927之间,这个结果使得祖冲之的圆周率精度达到7位小数。欧洲得出这个数值晚于中国1100年。

勾股容圆:

金朝数学家李冶的《测圆海镜》通过勾股容圆图式的十五个勾股形和直径的关系,建立了系统的天元术,推导出692条关于勾股形的各边的公式,其中用到了多组勾股数作为例子。增乘开方法(指中国古代数学中求高次方程数值解的一般方法。该方法由《九章算术》的开方术衍生而来,经过贾宪、刘益、杨辉等人的推广和传播,到13世纪被发展成为求高次方程数值解的系统方法,比秦九韶晚了500多年晚。而国外称这种方法为霍纳方法(版权易主)。

四元术:

元代朱世杰,于1303年发明的一种四元高次方程组解法,即近代多元高次方程组的分离系数表示法。法国数学家别朱(Bezout)于1775年才系统提出的消元法比中国晚近5百年)。

球体积公式:

祖暅(祖冲之儿子,他在修补编辑祖冲之的《缀术》时,提出了著名的祖暅原理(祖式原理),并巧妙地推导出球体积公式。而意大利人卡瓦列里(微积分先驱)于十七世纪也把这个公式推导出来了,晚于中国1100年,并以自己名字命名:卡瓦列里公式(版权易主)。

祖式原理:

祖暅发明出来涉及几何求积的著名命题,而意大利人卡瓦列里,又在1635年发表的《不可分量几何学》提出了和祖式原理如出一辙的原理,命名为卡瓦列里原理(版权易主)。

二项式系数三角形表:

北宋的贾宪与南宋的杨辉都提及了这个三角形,在中国它被称为贾宪三角或杨辉三角。而在【600年之后】的欧洲,人们对它的称呼则是帕斯卡三角(版权易主)

明代王文素的《算学宝鉴》又创造了多项记录:

1,书中解高次方程的方法较英国的霍纳 Hirner、意大利的鲁非尼Ruffini【早200年】。2,在解代数方程上,王文素走在牛顿I.New ton、拉夫森J.Raphson的前面【140多年】。3,【对于17世纪微积分创立时期出现的导数,王文素在16世纪已率先发现并使用。欧洲又晚于中国一百年】。4,《算学宝鉴》中的“开方本源图”独具中国古代数学传统特色,国外类似的图首见于法国数学家斯蒂非尔M.Stifel1544年著的《整数算术》一书,较《算学宝鉴》【晚20年且不够完备】。

看到这,肯定会有人说中国古代只有算术,没有数学。其实现代数学与科学的重要基础几何原本和微积分,其源头都在中国。有兴趣的可以搜索《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其实不过是《墨经2.0》和《微积分的诞生,和老子有没有关系,顺便梳理三次工业革命》

…………

那么上文的这些晚于是什么意思?不都是赤裸裸的剽窃嘛。而且这些晚于,为什么偏偏要晚于16,17世纪呢?这刚好能对应上:欧洲各国派大批传教士进入中国,然后如饥似渴翻译中国各类著作的时间。但西方人不是自称数学源头在古希腊吗?各位想想看:如果没有古希腊,欧洲数学的源头是不是只能是中国?这也是古希腊被编造出来的原因:为了掩盖这一段西方人对中华文明的剽窃史。而欧洲数学的源头,也正是现代科学源头的所在。所以西方伪史一出炉,很多傻瓜就言必称希腊,但古希腊却从未在这个世界存在过。


那么我即使假设古希腊是个真文明,但这个区区600年历史,还断层了2千多年的青铜文明,它能指导16世纪火器时代欧洲人,使他们开挂式的一骑绝尘吗?这个世界上,谁才有不间断的文明进程?只有谁,不仅沉淀了大量数学知识,而且已具备了量变到质变的条件?唯有中国!只是,在这样一个量变到即将质变的关键时刻,中国文明刚好走向衰退。而西方人刚好利用传教士打包了中华文明的数千年成果,然后再用专利法和资本主义一推动……这就是中国走向了百年屈辱,但西方却爆发工业革命的原因。


三,农业饮食:

水稻栽培(距今不少于10000年),大豆栽培:距今约4000~5000年,犁,播种机,分行栽培(垄作法):春秋时期最先进耕种方法。灌溉用脚踏式水车,水利设施,运河,茶叶的栽培,石碾(春秋鲁班),面条,火腿(宋朝宗泽),烟熏腊肉(培根的源头),冰淇淋,番茄酱,糕点(商朝闻仲,发明饴糖和谷粉粘在一起的糖饼,是世界上最早点心),粟的栽培:距今约8000年,酿酒距今9000年,鸡猪狗等家禽的驯化。温室栽培:不晚于公元前1世纪《盐铁论·散不足》上说:汉昭帝时(公元前86—公元前74年),富人生活奢侈,享受有“冬葵温韭”。所谓“冬葵温韭”,就是靠温室栽培出来的蔬菜。水碓:西汉时期西汉末年出现了水碓,它是利用水力舂米的机械。新莽铜卡尺:公元9年。风扇车:不晚于公元1世纪风扇车是一种能产生气流的机械,用于清选粮食。

…………

公元前6世纪,中国人发明了铁犁。而欧洲人直到17世纪才使用铁犁,这是因为他们刚刚掌握中国生铁冶炼技术(熟铁质软无法耕地)。但在19世纪前,因为犁具设计非常不合理,导致欧洲人犁地需要动用4-8头牛(中国古代只需要一头牛),可见欧洲农业技术的落后。各国古代的发展之所以迟缓,就是因为耕地水源或农业技术受限,导致人口增长缓慢。所以要说能和中国文明平起平坐的古文明,什么古罗马,古波斯……都是在瞎扯淡。


四,技术进步:

造纸术,笔,制墨(西周邢夷,《述古书法纂》载,“邢夷始制墨,字从黑土,煤烟所成”),砚台(春秋子路,孔子学生),印刷术,纸币,银行(钱庄),印章,书信(邮寄),马路(秦直道),高速公路(驰道),制图六体(魏晋裴秀,最早创立绘制平面地图的理论,它正确的阐明了地图比例尺、方位和距离的关系),马登,马挽具,车轮,战车,差速器(西周),指南针,攻城车,抛石机(三国马钧),标度盘(晋朝赵达),杆秤(春秋范蠡),辘轳(周朝史佚,周代初期的史官),鼓风机,高炉,大型复杂青铜器铸造(失蜡法),生铁,钢铁,淬火技术(三国浦元),黄金提炼,纯硫提炼,弓弩,火药,火柴,烟花(唐朝李畋),火枪(宋朝唐福),火炮(唐朝郑瑶),火箭(宋朝冯继升),水雷(明朝唐荆川),船坞(直到1495年,英国才在朴茨茅斯建造了第一座船坞,这也是欧洲第一座船坞,晚于中国500年。欧洲古代是海洋文明?一句话是不是就戳穿了!),船舵,船橹(春秋鲁班),船帆,水密舱,运河船闸(后周乔维岳),玻璃,化学,矿物质颜料提取,上漆,上釉(瓷器),榫卯,拱券,敞肩式拱桥(隋朝李春),吊桥(战国李冰,战国秦水利家,修建了最早的竹缆链桥安蓝桥,总长320米),板砖,音乐(骨笛),雨伞(春秋鲁班),降落伞,水平旋翼和螺旋桨,纺织机,提花机,印染,丝绸,镜子,化妆品,眼镜,熨斗,传送带和链式传动,转轴舵:不晚于公元8世纪转轴,顾名思义即是链接产品零部主件必须用到的、用于转动工作中既承受弯矩又承受扭矩的轴。投影制图法,凸轮,棘轮,种痘免疫法。

…………

中国岂止是四大发明,这么多原创发明有哪一个对人类不重要?可以说几百年以前,中国人几乎是凭借着一己之力,通过海量的技术输出在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而其他文明在干嘛呢?他们在接触中国前,多处于石器时代或熟铁时代(没有生铁锅和生铁工具,他们吃饭砍树都费劲,所以西方人500年前还在流行吃生肉)。而且离中国文明越远的地方,就越落后。

再反观欧洲,据考证:公元5世纪—15世纪前,整个欧洲在一千年里只诞生了区区两项重要技术:一个是九世纪发明了水轮机,一个是十二世纪发明了风车,除此之外都乏善可陈。请问:伟大的古罗马文明,体现在哪儿?靠一堆石头和几本胡编乱造的书,就伟大?再请问欧洲爆发工业革命,有哪一项技术是来源于古希腊古罗马?继续追问:欧洲工业革命的基础,有哪一项不是来源于中国?是不是让官科语塞?


五,各学科知识:

学校(贫民都有读书的权力),公务员选拔(贫民也有参政的权力,欧洲18世纪前一直是贵族世袭),法典(皋陶是尧帝主管司法的大臣,首创国家第一部法典,距今4千多年。欧洲13世纪,还在玩神判。),中央集权制(组织动员能力达到世界顶峰,欧洲15世纪才摆脱部落酋长制),兵法,伦理学社会学(四书五经……),政治学(周礼,唐六典…),经济学(管子,富国策……),逻辑学(墨经,道德经),意识领域学科(《易经》《佛经》)……据考证:西汉至南北朝的图书有12787部,计8万卷;唐代有图书10036部,计17万卷;五代至明代图书有32283部,计4万多卷;清代图书有126649部,计170万卷;汉代至清代合计共有图书181755部,共计230万卷……


那么如此浩如烟海的学问,有其他文明可以对比一下吗?所以无论从数学,技术,各学科哪方面看,中国文明都是当之无愧的人类文明源头!有不同意见的,可以举证。这件事其实西方人最清楚,也只有中国人自己最迷糊。而能够出来露脸的古文明,不是在玩石头,就是在玩泥巴……搞的好像除了中国,全世界都在玩石头泥巴一样,而且它们的历史还能比中国早……实际上它们都是西方人的杰作,这个世界上也不会有任何文明能比中国更古老,千万别扯什么苏美尔,下一篇文章揭它底裤。这些假文明能达到的效果,就是通过百花齐放掩盖中国古文明的一枝独秀……这叫乱花渐欲迷人眼。


看到这,肯定很多人以为我在阴谋论。多翻翻我主页文章,就不会这么想了。我想很多人应该都听说过:拿破仑说过一句话:““中国是一只沉睡的狮子,一旦觉醒,将会震惊世界。”,“他现在睡着了,那就让他继续睡吧!”


实际上这句话可以这样理解:中国文明一旦觉醒,就会把欧洲人踩在脚下,所以我们要先下手为强。沉睡只是含蓄的说法,肢解消灭或殖民中国文明也叫让你沉睡。究竟要如何使中国继续沉睡呢……这是西方人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但欧洲各国首脑,皇室,教皇包括拿破仑本人,他们不仅仅是这么想的,几百年来也一直是这么做的,后面我会一一剖析。其实西方伪史各环节,包括欧洲各国家级博物馆,它们都是让中国文明继续昏睡的重要环节。经过他们的“洗礼”,一群中国人不仅言必称希腊,谁要说中国文明牛掰,他们还会骂你是韩国人,这都是伪史后遗症。这些表达方式,都是在证明它们的文化信仰或宗教信仰在西方,那么这类物种还能叫中国人吗?


而一时被蒙蔽的中国人,一旦能够在西方假文明中拨云见日,就能看清中华文明在世界史的真实地位。当中国人能够恢复理性(而不是迷信西方话语权)的时候,也就是中国文明苏醒的时候。各位可以想想,没有文化底蕴的西方人,该拿什么跟几千年来引领人类文明的国家竞争?这也是西方人感到无比恐惧的原因。最后当这场丑剧大白于天下的时候,它们将会失去一切,赔上一切。


而这场和西方伪史的文化战争,注定了将与官科无缘。因为他们是西方精神殖民战中,第一批把跪当成职业的人(下一篇文章接着聊聊苏美尔,这个所谓的人类文明源头)。

user avatar

“中华文明即使在最巅峰的汉唐时代也不过局限于东亚一隅之地而已,而且深受中华文明影响的日本文明,学术主流都认为是自生的区域性文明。”

——孩子,东亚很大的,并不是一隅。整个欧洲的国土面积跟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面积差不多,人口才只相当于一半多一点而已。横跨欧亚非并不表明这个国家多么牛逼,只是感官上听起来好听一点。比如现在的埃及横跨了亚洲和非洲,当年的罗马帝国围绕着地中海岸但它并不是因为横跨欧亚非才牛逼的。如果按照历史和文化的分法,现在的欧洲和非洲更应该用撒哈拉来作为分界线,因为北非历史上就跟欧洲有很多千丝万缕的历史和文化的联系。

回到题目上来,中华文化圈影响的范围很大,包括东北亚,东亚,东南亚,一堆周边国家当年都是中国的附属国,论人口、国土面积、国际影响力,我汉唐等朝一点不比罗马帝国弱。

欧洲是从航海大发现之后才崛起的,之前被中华文明、阿拉伯-伊斯兰文明以及印度文明拉下多少条街的距离,这个读过一点点历史的人都会很清楚。欧洲掌控世界也才几百年的时间。

另外,日本的文明我认为是在中华文明影响下有颇具独立自主发展的能力的文明,当然算中华文明了。日本人自己都认为是中华文明的正统,你看看日本人对西安这座城市的感情就会懂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