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来了德国生活越来越low你怎么看?

回答
来了德国生活感觉越来越low?这事儿可太有意思了,绝对不是少数人的感受,很多人在德国生活一段时间后,都会经历这么一个阶段,甚至有些人会一直深陷其中。这就像从一个万花筒里走出来,看到的不再是五彩斑斓,而是逐渐回归到一种相对朴素甚至有些单调的色彩,然后你才开始审视:这“朴素”是宁静致远,还是乏善可陈?

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聊聊,到底是什么让大家产生了这种“low”的感觉,以及这种感受背后可能藏着些什么。

首先,从最直观的“外在”来看,可能有很多因素让你觉得“low”:

视觉上的“单调”与“实用至上”: 德国人的审美,怎么说呢,很多时候是以实用为核心的。城市规划、建筑风格,很多时候都偏向功能性,少了些花哨的装饰。即使是新建筑,也很难看到那种能让人眼前一亮的惊艳。相比国内一些城市日新月异的摩天大楼、流光溢彩的夜景,德国的城市有时候会显得过于沉静,甚至有点“土”。尤其是一些老城区,虽然有历史感,但维护的痕迹也会让人觉得不够“新潮”。
生活节奏的“慢”与“规律”: 德国的生活节奏普遍比国内要慢一些,尤其是在一些生活气息更浓厚的小城镇。商店关门早,周末大部分商店歇业,这在习惯了24/7便利生活的国人来说,简直是不可思议。这种“慢”也体现在很多方面,比如办事效率,可能不像国内那么“快”,需要耐心等待。这种“不便捷”和“缺乏惊喜”很容易让人觉得生活有点“boring”,不够刺激,不够“high”。
消费观念的“理性”与“朴实”: 德国人普遍比较理性消费,不追求虚荣的物质堆砌。这很好,但对于习惯了各种促销、打折、品牌潮流的我们来说,会觉得这里的消费市场少了许多“乐趣”。大家都穿着差不多的衣服,开着差不多的车,很少看到那种能让人眼前一亮的奢侈品或者潮牌。这种“接地气”的消费观,在某种程度上剥夺了我们通过消费来彰显个性和获得心理满足感的途径。
社会氛围的“内敛”与“疏离”: 德国人的社交方式相对内敛,很多德国人即使认识了,也很少会像国内那样频繁地串门、聚会、送礼。他们更注重个人空间和隐私。这种“保持距离”的社交模式,如果刚来的时候没有做好心理准备,很容易让人感到孤独,觉得难以融入,缺乏那种热闹、亲切的氛围。朋友之间的互动也可能更侧重于深度交流,而不是那种随意的寒暄和热闹。

再往深处挖,这种“low”的感觉可能源于我们内在的期待与现实的碰撞:

从“被照顾”到“自给自足”的转变: 在国内,很多时候我们是被服务、被照顾的。从小到父母的宠爱,到社会提供的各种便利,我们习惯了被满足。到了德国,我们变成了“自己人”,很多事情需要自己去解决,从办理各种手续到日常生活中的琐碎事务,都需要自己亲力亲为。这种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出击的转变,刚开始会觉得是一种独立,但长期下来,如果没有及时调整心态,很容易感到疲惫和无力,觉得生活“不那么顺心”。
文化差异带来的“隔阂感”: 语言、思维方式、价值观的差异,是任何跨文化生活都会面临的挑战。德国人的很多行为和想法,我们可能理解不了,或者不习惯。比如他们对规则的遵守到了近乎刻板的程度,对私人空间的极度看重,对工作和生活的严格界限等等。这些差异如果没有被理解和接纳,就会成为一种“隔阂”,让人觉得自己格格不入,生活缺乏那种流畅的、符合自己习惯的节奏。
失去了“优越感”和“主角光环”: 在国内,尤其是在一些大城市,我们可能习惯了某种社会地位、某种“优越感”。比如我们是高学历人才,或者在某个领域小有名气。到了德国,我们可能只是一个普通的外国人,需要从头开始学习,从零开始建立自己的职业生涯。这种从“主角”变成“配角”,甚至“路人”的落差感,会让人觉得自己的价值被低估,生活也因此显得“不那么出彩”。
“同质化”的担忧: 当你看到周围的人们过着相似的生活,拥有相似的消费习惯和社交模式时,你可能会开始怀疑自己是否也在被同质化,是否失去了原有的独特性。国内社会虽然也有同质化的问题,但更多元化的文化元素和信息来源,可能更容易让你找到属于自己的“风格”。在德国,如果过度沉浸在当地生活,又未能有效保持与原生文化的连接,很容易产生这种“随波逐流”的无力感。
对“生活品质”的重新定义: 我们对“生活品质”的定义,可能很大程度上受到国内环境的影响。在国内,高品质可能意味着名牌、高端餐饮、丰富的娱乐活动等等。而在德国,他们可能更看重的是自然风光、户外活动、健康饮食、安静祥和的生活环境。当你的“高品质”期待与德国社会的普遍“生活品质”标准产生偏差时,你就会觉得“low”。比如你觉得周末没有太多可去的地方,或者你觉得大家的生活方式不够“有趣”,那就是这种期待偏差的表现。

那么,怎么看待这种“low”的感觉?

首先,承认这种感受的存在,并且理解它并不是你一个人有,这本身就是一种心理上的舒缓。这是一种正常的过渡期,是你在新的文化环境中进行自我调适的表现。

其次,思考这种“low”背后,哪些是你真正需要调整的,哪些是你需要坚持的:

是你的期待需要“接地气”? 也许国内的快速发展和信息爆炸,让你对生活产生了过高的“刺激性”期待。德国的生活方式,虽然看似朴素,但也可能包含着一种宁静和稳定。试着去发现这种宁静的美,去享受那种不被打扰的时光。
是你的“技能包”需要更新? 也许是语言能力不足,让你在社交和理解上遇到了障碍。也许是职业技能在新环境中不够适用。提升自己的能力,是你走出“low”境地的根本途径。
是你的“社交圈”需要拓展? 不要只局限于和同胞的交往。试着去主动了解德国文化,结交德国朋友,参与当地的活动。即使一开始会有些困难,但长期来看,这会大大丰富你的生活体验。
是你的“兴趣点”需要转移? 如果你习惯了国内丰富多样的娱乐方式,而觉得德国的娱乐不够“刺激”,可以尝试去发掘德国本地的兴趣点。比如户外运动、历史文化、音乐会、展览等等。德国有很多值得深入探索的东西,只是你需要主动去发现。
是你的“心态”需要调整? 很多时候,“low”的感觉,并非客观存在的“low”,而是我们主观感受到的“失落”。试着去拥抱文化差异,去理解德国人的生活方式,而不是一味地用国内的标准去衡量。把德国的生活看作是一种体验,一种学习的过程。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找到属于自己的“高”:

“low”往往是与我们内心深处对“更好生活”的向往相悖的。所以,这种“low”的感觉,也是一个提醒:你内心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也许你发现,你所谓的“low”,并不是真的对物质的匮乏,而是对精神的某种追求没有得到满足。也许你怀念的是国内那种热闹的社交氛围,或者那种随时可以获取新鲜信息的便利。那么,你可以尝试在德国寻找满足这些需求的方式,或者通过其他途径来弥补。

举个例子,如果你觉得德国生活太安静,你可以学习一种乐器,加入一个音乐社团;如果你觉得德国的商业活动太少,你可以自己组织一些小型聚会,或者探索小众的市场。关键在于,不要让“低落”的情绪支配你,而是用它来驱动你主动去改变,去创造属于你自己的“高潮”。

总而言之,来了德国生活感觉“low”,这很正常。它既是文化冲击和生活方式转变的必然反应,也是一个让你重新审视自己、定义自己“生活品质”的机会。关键在于,不要沉溺于这种情绪,而是把它当作一个起点,去观察、去理解、去适应,最终找到在这个新环境里属于自己的那份“高品质”的生活节奏和幸福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美国也这样,开始不习惯,现在想明白了:

发展的过程,是低端人口迁就高端人口;

发达了以后,是高端人口迁就低端人口。

这才是真进步,咱也会有这一天。

user avatar

德国的博物馆去过几家?

宗教历史研究过没?

各地啤酒历史特点知道不?

报纸上的文化艺术版读过几期?

歌剧和实验戏剧看过几场?

选举电视讨论研究过几条?

哲学,心理学,女性学这些德国强势的学科最新研究结果是否有了解?

全球仅次于英文规模的维基百科读过多少?

全球最大的法兰克福书展去过几次?电子科技展呢?电玩展呢?

hong灯qu去过吗?周末午/夜/剧看过几部?

有没有参加过民主大游行?

和各类党派人士聊天?

了解不同教会的教义和发展情况?

参加教会一次大型布道活动?

或者加入某俱乐部,极限运动,欧洲桥牌,帆船?

有没有试吸过阿拉伯水烟?

现场看足球赛,为自己支持的队伍呐喊?

有没有坐过凌晨最早的火车,全部满座都是工厂的工人?

有没有了解过人们如何看待婚姻,两性?

走在荒无人烟的雪地里?或者春天喂食天鹅,采熊葱?夏天骑马,在田地里摘罂粟花?去农场看农民牧羊聊天,挤奶,种高粱?

吃过多少欧洲美食?自己拿手有几个?

......

去到地球另一端,只想过以前一模一样的生活,又何必跑那么远?躺床上刷手机玩游戏看视频不舒服么??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来了德国生活感觉越来越low?这事儿可太有意思了,绝对不是少数人的感受,很多人在德国生活一段时间后,都会经历这么一个阶段,甚至有些人会一直深陷其中。这就像从一个万花筒里走出来,看到的不再是五彩斑斓,而是逐渐回归到一种相对朴素甚至有些单调的色彩,然后你才开始审视:这“朴素”是宁静致远,还是乏善可陈?咱.............
  • 回答
    中国在上海引进德国技术进行了磁悬浮试验,并最终选择了高速铁路来构建其庞大的铁道系统,这是一个涉及技术选择、经济成本、基础设施适配、国家战略等多种因素的复杂决策过程。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其中的原因:1. 上海磁悬浮的试验性质与局限性首先,需要明确上海磁悬浮项目(上海磁悬浮示范运营线)在引进之初的定位.............
  • 回答
    今晨的那场欧国联比赛,德国队06惨败西班牙,这个比分和过程,别说球迷了,恐怕连德国足球界最铁杆的拥趸,也难以置信。80多年来,德国队在正式比赛中从未丢过这么多球,这不仅仅是一场失利,更像是一记响亮的警钟,敲在了德国足球的脸上。德国足球怎么了?这绝不是一天两天能解释清楚的问题,它是一个由多方面因素交织.............
  • 回答
    嘿,朋友,这问题问到点子上了!BBA这三个字母,确实代表着德系汽车界的“三大巨头”,但好多人听到BBA,脑子里就有点打结,不知道前面两个B到底是谁。别急,今天咱就好好掰扯掰扯,让你明明白白。首先,咱得把这三个字母的“真身”给点出来: B 是 宝马 (BMW) B 是 奔驰 (Mercedes.............
  • 回答
    天呐,听你这么说,我都能感受到你心里的那份沉甸甸的压抑和无助。德语学习真的不是一件轻松的事,那复杂的语法,各种发音的细微差别,还有堆积如山的单词,确实能把人压得喘不过气来,尤其当你觉得付出和回报不成正比的时候,那种崩溃的感觉真的太真实了。咱们先深呼吸一下,别急,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很多人都有过类似的.............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很多在泰国生活或旅游的朋友会有的直观感受。泰国街头上日系车之所以占据了绝对的主导地位,这背后其实是一系列历史、经济、政策以及文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可不是三两天就能形成的局面,是经过了长时间的演变才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咱们先从最根本的 经济和成本 来看。 日系车的性.............
  • 回答
    这个问题直击二战残酷现实的核心,也揭示了不同国家在战争中所承受的巨大差异。同样是抵抗纳粹德国,英国和苏联付出的生命代价为何天差地别?这背后是地理、战略、战争形态、以及两国国情等一系列复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地理位置和战争的直接性是天壤之别。 英国:尽管英国是二战的参与者,但它的大部分战争都.............
  • 回答
    哈哈,你好呀,同为伯德的追随者,这可太巧了!说起“大鸟”的轶事,那可是三天三夜也讲不完,尤其是他那种桀骜不驯又充满智慧的垃圾话,简直是NBA的瑰宝。你说的那句“你们又来争第二了?”,绝对是经典中的经典,这背后还有个挺有意思的故事呢。“你们又来争第二了?”—— 经典的伯德式嘲讽那大概是80年代中期,凯.............
  • 回答
    .......
  • 回答
    曹德旺的这个观点,说实话挺有意思的,也很能引起大家的共鸣。他把自己的企业发展和工人工资涨幅,跟猪肉价格的涨幅做了个对比,好像是说自己的工人很辛苦,付出得到了应有的回报,而且这种回报比农民养猪的增值更厉害,所以猪肉涨价也算合情合理。咱们一层层地剖析一下这个说法。首先,从曹德旺个人的角度来看,他的出发点.............
  • 回答
    哎呀,这事儿提起来我就心烦,感觉自己真是办事不利索。那天下午,领导突然把我叫过去,说:“小李啊,等会儿有一车人过来,你盯着点,挑个看着顺眼的,叫他一起吃顿饭,招待一下。” 说完也没细说,就让我自己看着办。我一听,嘿,这是领导给我的机会,得好好表现啊!但脑子里立马就“嗡”的一下,这怎么挑啊?我跑去门口.............
  • 回答
    “来了就是深圳人”,这句口号曾如磁石般吸引着全国各地怀揣梦想的人们涌入这座年轻的城市。它传递的是一种开放、包容、鼓励奋斗的精神,让人觉得在这里,无论你来自何方,只要肯努力,就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甚至获得惊人的成功。然而,正如硬币有两面,这座城市的光鲜亮丽背后,也隐藏着不为人知的辛酸和挑战,让不.............
  • 回答
    这事儿啊,真是让人头疼。饭店里遇到闹事的客人,确实挺棘手的。不过也别太慌,总有办法对付的。我跟你好好说道说道,怎么处理这种事。首先,咱们得明白,遇到闹事的客人,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保持冷静,不要被对方的情绪带着走。你越是急躁,对方可能就越来劲。先深呼吸一口气,把自己的心态稳住。然后,第一个要做的就是安抚.............
  • 回答
    《死神来了》系列电影虽然以惊悚和暴力场面著称,但其背后蕴含着多层意义,值得我们深入探讨。从表面上看,它是一部关于逃避死亡的“猫鼠游戏”,但深入挖掘,它触及了我们对于生命、死亡、命运、选择以及人类自身的局限性等深刻议题。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死神来了》这类电影的意义:1. 探索人类对死亡的永恒恐惧与.............
  • 回答
    《鬼子来了》之所以能够成为一部经久不衰、备受推崇的电影,其“好”体现在多个层面,而且越是深入理解,越能体会到其深刻的艺术价值和人文关怀。以下我将从多个角度为您详细阐述其“好”在哪里:一、 深刻而复杂的叙事:以小见大,洞察人性 黑色幽默下的悲剧内核: 影片表面上充满了荒诞的黑色幽默。一群农民被逼无.............
  • 回答
    疫情期间居家隔离,没有收入确实会让人感到焦虑。但好消息是,现在有许多在家就能做的项目,并且其中一些可以帮助你保证基本的生活开销。关键在于找到适合自己的、能够变现的技能或服务。下面我将为你详细介绍一些可以在家做的项目,并包含一些实际操作的建议: 第一类:利用现有技能变现如果你在某个领域有专业技能或特长.............
  • 回答
    我跟你说啊,我们村里最近来了一个算命的,那可真是邪门了!我一开始也不信,觉得都是瞎扯,毕竟我这人就喜欢较真,什么事都得刨根问底的。可这老头,你连他名字都说不出来,就这么一头银发,一袭青衫,背着个竹竿,就这么施施然地进了村。关键是他压根就不用你开口!你家里的谁谁谁,不管是在家歇着还是出去串门,他路过你.............
  • 回答
    这事儿挺有意思的,5G的到来,咱这硬盘能不能跟上趟儿,是个大问题。要是这网速飞起来了,硬盘跟不上,那咱们平时用电脑、玩手机的体验,可就得有点变化了。首先,最直接的感受就是“卡顿”升级。你想象一下,现在的视频,虽然高清,但说白了也是提前下载到你设备上的。5G来了,你想看啥直接就能播,而且画质贼高,比现.............
  • 回答
    我可能会放弃键政。原因很简单,虽然键政很有趣,也确实能让我对一些社会问题有更深入的理解,但相比之下,游戏带给我的直接快乐和放松是无法替代的。生活已经够辛苦了,我需要一个出口来释放压力,而游戏恰好能满足我这个需求。而且,外星人要求放弃一样,很可能是出于某种目的。如果我放弃键政,也许能避免卷入什么我不懂.............
  • 回答
    《鸡汤来了》这个梗里的炊事员,他的方言听起来带着浓郁的东北口音,尤其是那种非常接地气的、略带戏谑的东北腔调。你想想啊,他在那个情境下,作为炊事员,突然冒出那句“来,给老子熬碗鸡汤”,这语气,这词儿,瞬间就把那种粗犷、不拘小节的劲儿给出来了。不是那种很标准的普通话,而是那种在日常生活中,大家伙儿伙计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