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南京夫子庙女子穿和服?

回答


南京夫子庙作为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象征,其周边环境承载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当有女子在这一区域穿着和服出现时,这一行为往往会引发公众对文化表达边界、历史记忆与当代审美之间关系的讨论。以下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



一、文化敏感性与历史语境
1. 日本和服的历史象征意义
和服作为日本传统服饰,其本身是日本文化的代表性符号。然而,在中国近代史中,"和服"这一元素常被赋予特殊的政治隐喻——尤其是在20世纪初的侵华战争期间,日本军队穿着军装或和服形象频繁出现在历史影像中,这使得部分中国人对这种服饰存在复杂的情感联结。

2. 夫子庙的文化定位
夫子庙是南京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地标之一,其建筑群(如大成殿、秦淮河畔)承载着儒家文化的传承与中华传统美学的象征。在这一语境下,和服的出现可能被视为对本土文化符号的一种"异质化表达"。

3. 地域性差异
不同地区对此类行为的态度可能存在差异。例如,在上海等地,部分年轻人将汉服、和服等视为时尚元素进行混搭尝试;而在南京这样的历史重地,公众更倾向于关注服饰与历史场景的适配性。



二、个人表达与公共空间的边界
1. 文化符号的再诠释可能性
若女子选择穿着和服是为了展现对日本文化的兴趣(如通过动漫、茶道等途径接触),理论上属于个人审美自由。但需注意,这种表达可能因场景的特殊性而被赋予额外意义。

2. 公共空间的责任与期待
夫子庙作为历史街区,其文化氛围往往需要保持一定的庄重感。部分市民认为,在此类场所穿着异国服饰可能会削弱对本土文化的尊重;但也有人主张"文化无界",强调个体表达不应被过度限制。

3. 情境化判断的重要性
若该女子是在参与汉服文化节、艺术展览等特定活动时着装,则可能被视为合理的文化互动;而若单纯出于时尚追求且未涉及历史敏感性,争议会相对减弱。



三、社会舆论的多元反应
1. 批判声音:历史记忆的触碰
部分网民认为,南京作为侵华日军重要受害地之一(如南京大屠杀),在夫子庙等具有民族象征意义的场所出现和服,可能被视为对历史伤痛的忽视。这种观点往往与对日本右翼势力的警惕相关联。

2. 理性讨论:区分符号与个体
有声音主张将服饰本身与特定历史事件区分开来,强调"穿和服不等于支持战争",但同时也提醒公众需注意选择恰当的场景与时机。

3. 文化自信与包容并存
支持者认为,现代社会应鼓励多元文化的交流,对异国文化的兴趣不应被简单定性为"冒犯"。例如,日本茶道、和服等元素在当代中国年轻人中已有一定受众基础。



四、可能的争议焦点
| 争议点 | 支持方观点 | 反对方观点 |
||||
| 文化符号的双重性 | 和服作为艺术形式可被欣赏,不应全盘否定 | 在特定历史语境下易引发负面联想 |
| 场景适配性 | 公共空间允许多样化表达 | 需考虑场所的历史与社会意义 |
| 个人自由与集体记忆 | 个体选择应受尊重 | 历史伤痛需被共同维护 |



五、可能的解决方案与反思
1. 加强文化教育
通过历史讲座、导览服务等形式,帮助公众理解不同文化的深层内涵,减少因认知偏差引发的冲突。

2. 明确场景规范
管理方可制定更细致的公共空间着装建议(如区分日常游览与特殊活动),既尊重自由也维护场所特色。

3. 推动跨文化对话
鼓励中日民间交流,通过艺术、学术等渠道增进理解,避免将服饰问题简单化为对立。



六、结论:复杂性中的平衡
南京夫子庙女子穿和服事件的核心矛盾,在于"个人文化表达"与"历史记忆维护"之间的张力。这一现象本身并不必然具有负面意义,但需结合具体情境(如着装者动机、场合背景、社会反应)综合判断。在多元文化的当代语境中,如何既尊重个体自由,又守护集体记忆的尊严,仍是一个需要持续探讨的课题。

最终评价:
这一行为本身可能只是个人审美选择的体现,但在南京这样的历史场景下,其引发的关注更多源于对文化敏感性的反思。公众情绪的波动反映了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对"文化边界"的认知分歧,而解决这种矛盾的关键在于建立更理性的对话机制与更深层的文化理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终于还是走到了这一步,最担心的这一步。

我是一个很有民族主义倾向的人,很多具体的议题上也可以说是一个民族主义者,但是我坚决反对极端民族主义!什么叫极端民族主义?我认为就是在遇到题目这种问题的时候,不用逻辑去铺平自己的民族主义理论,而是用自己的民族主义感情去掩盖自己逻辑,这叫狂热。

为什么我这么说?

因为每一个支持去批判这个女孩的人,一遇到日料店、日产车为什么不禁止在南京出现的问题,要么跟你扯同胞们如何如何苦难了,要么跟你扯和服和这些不一样,是代表民族性巴拉巴拉。

第一个同胞苦难,如果有人在南京遇难者同胞纪念馆开日料店、穿和服和挥舞日本国旗,我会冲锋在第一线去表达我的抗议,如果是只是在商业街,我不认为这伤害了民族感情,如果他穿的侵华日军军服,挥的是日本旭日旗,别说南京,全中国也不能让他穿!之前18年有过的那两个穿日本军服的男生在南京抗日碉堡遗址拍照,被拘留15天,拍手称快!但走出这个范畴呢?是否和服等于侵略战争?如果是,如果该女生身上发现有任何代表侵华战争的标识,我都支持抗议。

第二个民族特色,凭什么日料不代表日本的民族特色,啥叫民族特色,就是一出现就让人想到这个民族,日语,日料,和服我觉得都是,日料店怎么装修你们不清楚?你看到那一堆寿司鳗鱼饭寿喜烧想到的是哪个国家?说中华美食如何如何的时候不说饮食代表不了民族特色?南京的高中生高考有没有考日语的?南京的大学有没有南京本地人读日语相关专业的?民族感情?最后得说,要不要抵制日本的民族特色?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遇难者纪念馆这里,可以加强对民族性的重视,但把南京划为日本民族特色禁止区,可不可行?我们要抵制的是日本的侵略历史和军国主义,不是日本的民族特色或者说民族健康的思想文化,中国民众与日本民众真正的敌人是谁教员早有说明。(其实近代以来日本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远超普通人想象,学过近代史的人应该有同感)

逻辑上面已经讲清楚了,我也没兴趣和任何人辩论,道理就在这里,你拿情绪来辩论也没意思。下面我要开始嘲笑了:

你们那么义正辞严不就是因为对面是个小姑娘吗?不就是上了新闻让你们觉得民心所向从从众吗?!

为什么不去冲南京的日料店不就是没人带头吗?!不就是怕抓进去拘留吗?!不就是你也不知道那些店老板是谁找不到靶子吗?不就是没有新闻热议让你觉得找不到集体吗?别拿那些可笑的理由出来秀了,如果明天某某南京日料店的老板是个中国人被自媒体拿出来做个文章,加上一些网民民族大义的一番讲话,这些人自己就出来推翻自己的理由,认为在南京开日料店,学日语也是伤害了民族感情了!而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姑娘即然被拉出来当靶子,那我的键盘可就不客气了!

为啥闲的打那么多话?坦白讲我害怕,怕很多东西很好,有人说一句是外国的,大家上去批倒批臭;很多东西垃圾,有人说一句中国的(这种东西最近已经很不少了),捡起来当宝。有了民族大义,我可以对一个女生辱骂,那后面我为了民族大义还能搞出来什么?别忘了,当年罪恶滔天的日本侵略者心里,是他们自以为纯洁无比的“民族大义”。

user avatar

作为一个南京人,在这个回答下面感受到民族主义最糟糕的那面。就像辜鸿铭所说的,这些人的脑袋上的辫子剪了,心中的辫子没有剪。

'在别的城市穿可以,但是在南京不行',这不是赤裸裸的地域歧视?别的城市居民都有自由穿着和服的权力,南京居民就没有,南京人想拍几张商业街和服照片,还得专门跑到几十公里外的其他城市去?

衍生一点还可以联系到殖民主义,类似于因为西方文化中狗是人类的朋友,东方文化的人吃狗肉就不文明的判断。因为你们觉得南京是日军侵华的主要受害地,在夫子庙商业街穿日本民族服饰伤害了你们的感情,所以南京人民就不能穿?

如果南京人觉得此处不妥,应该试图通过市人大立法确定在全市范围内禁止公共场合穿着和服,就像深圳禁止狗肉一样。但说到底南京人是否有在商业街穿着和服的自由,这个选择应该是南京人民自己做出的,而不是其他地区的人因为自己的好恶强加在南京头上的。

至于那些其他地区的极端民族主义信徒,你们可以试图像禁止日本军服那样立法在全国层面上禁止和服,南京自然会跟进遵守。

user avatar

很多人不理解或者不想去理解一个道理:让你不爽的事不一定是错的。很多人拼命想证明“让我不爽”=“你是错的”,你穿和服我看着膈应,所以你是错的。为了证明又找了一堆驴唇不对马嘴的理由,比如“和服代表一种文化符号”云云,等别人问到“动漫游戏汽车不是文化符号吗?怎么不干脆全禁止?”,这些人就恼羞成怒只得扣一些“精日”的帽子,翻了好几个微博的评论区都差不多如此。

user avatar

也就欺负欺负人家小姑娘

看看评论

第一第一家 南京料理天花板

第二家 金枪鱼空运

第五家 北海道海胆

怎么不去砸人家店呀?

日本料理变成南京料理天花板? 怎么不去骂大众点评呢?

南京人以空运北海道海胆为荣?

就他马的知道欺负小姑娘。夫子庙还有日料呢。进去谴责啊

就像二战法国男人一样,自己打不过德国 迅雷之速投降。二战结束去清算自己国家的女人。

德国男人我打不过,我还欺负不了自己国家的女人?






user avatar

我向来不喜欢民族主义,不过这一次我给各位换个思路。

据我所见

南京是

我去过省会级城市中

路上JK密度最大的,深圳广州成都这种看起来宅腐氛围浓厚的城市根本比不上南京

(完)

user avatar

有些人,想让西藏成为一座自然博物馆,满足他们的净化;

还有些人,想让南京成为一座历史博物馆,满足他们的凭吊。

user avatar

没听说过整个以色列都禁止德国的民族服装,比如巴伐利亚的Dirndl。

哦,发错了,换下面这张。

粉红屁事多,动不动随手发明“基本底线”。也不需要先例也不需要海外案例,只要我脑洞开得够大,只要我节奏带得快,只要我的声势够大就能从零开始构建新的底线。

跟战争屁关系没有的和服不能穿,战后才逐渐成为潮流的小洋装不能穿,是不是后面阿伊努族的服饰也不能穿了?

跟WG时期比拼谁对伟大领袖最忠心一样,语录背得快背得多喊得声嘶力竭之类已经不能区分谁更忠心的时候,开始把像章挂成防弹衣,直至出现把像章别到皮肤里的。

无一不在突破现有框架博取他人的注意。

任何时候当你听到一个人说他爱他的国家, 这是一个信号,表明他在期待为此获得报偿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我以前回答过,现在再说一遍。

先看图:

这是德国巴伐利亚民俗服装。那么,如果一个曾经受过纳粹侵略的国家的人穿图片所示的这些衣服逛街购物,是不是替纳粹大屠杀洗地的表现?

不就一目了然了嘛。

友情提示:慕尼黑是希特勒的发家地,希特勒非常喜欢巴伐利亚皮裤。

……………………………………………………

要我说,你看人家穿和服,觉得她对日本有好感,当然有权觉得不爽;但只要不穿军国主义制服,或在大屠杀纪念馆、731遗址等具有特定政治含义的地点穿这类民族服装,就不必上纲上线到爱国恨国甚至为法西斯招魂的层面去批判。

user avatar

连别人穿衣都要干涉的,纯是暴徒,与侵华日军一样地低劣、邪恶;

这些披着中国公民羊皮的狼,你又没办法对付它们,只能眼睁睁任其污染年轻人的思想,毒性尤其的大,跟大清朝那些腐朽蠢笨的愚者并无二致,其本质就是极端民族主义、新纳粹主义,它们只会侵犯人权、践踏宪法、拉低国民素质、妨碍社会进步,乃绝对的社会毒瘤。

类似的,还有逼着不给吃狗肉的、大打女拳的,现在zhihu充斥着这种人,令人畏惧,不寒而栗!

===

只要不在公祭日、918及附近一两日公然穿和服,就是个人自由,他人无权干涉。

事实上有人说5月9日、7月7日不能穿和服,这已经是过火了,那上海沦陷、苏州沦陷、天津沦陷、济南沦陷、长沙沦陷、广州沦陷、等等一系列日子是不是也不能穿和服?

讲白了始终还是极端自我主义:我觉得不行你就不能干!


仅此而已!


至于他人人权,与我何干?我感觉爽就行了!

这能行吗?这不可怕吗?

====

评论区还有人说:这跟上坟穿红衣服一样……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看得懂吗?百姓上坟不能穿红衣服吗?谁规定的?夫子庙不给穿和服,谁规定的?

user avatar

我错了,江苏人能冲日本文化。不过他们冲的不是纪念馆1km之内的日料店,冲的是千里之外的大连。

可笑的是我在为江苏人说话,江苏人反过来就把我偷家了。


你要想冲,就把南京日本元素的东西全冲了。要不就别盯着一件和服看。

南京日本元素的东西还少吗?我虽然没在夫子庙穿过和服,但我在水游城负一楼吃过鳗鱼饭,你问我为什么不吃鸭血粉丝?夫子庙里面的东西能不能吃心里没数吗?隔着一条建康路你们就不冲了?整个南京日料店得近千家了,到处都是いらっしゃいませ,河西万达离纪念馆不远吧,金鹰也不远吧,日料少了吗?一到周末到处那几个商圈的日料都是排队的,怎么没人冲了?我在大行宫吃的日料,旁边没多远就是利济巷慰安所吧,出了珠江路糖果车站,拉贝故居正对着争鲜寿司,这时候怎么没人提了?

我早上出门去罗森买一个鬼灭之刃联名的日式饭团,中午叫一份牛肉饭外卖,晚上下班去陪女友吃日料逛优衣库和无印良品,肝一肝fgo,睡觉之前刷到夫子庙有人穿和服想起来义愤填膺了?

河西金鹰楼下还有日本剑道馆,离纪念馆那么近的地方,现在一群中国小孩练剑道,还是南京武术拳类培训好评榜第一名,日本剑道在南京的热度肯定比混元形意太极拳高。怎么没人去找事了?怕被打出来吧。

再说和服的事,我不觉得洗澡要穿什么特别漂亮的浴服,乔杉那样的就行,但南京好多妹子要追求仪式感。


我在朋友圈里不止一次刷到南京妹子找日式汤泉租和服找樱花的景摆拍了,评论都是小姐姐好仙。

我是非常希望南京人能冲掉日本元素的,去年12月13号下午我在金鹰世界参加了面试,晚上就想在金鹰吃一口,负一楼食其家人满为患,但我坚决不在那天吃日餐,就去了某家店,没有食其家好吃还比食其家贵。那天下雪,我等了好久才打到车,上车就看见朋友圈里南京本地的朋友晒金枪鱼寿司,我算明白了,小丑就是我自己,他们自己都不当回事,这小丑爱谁当谁当我是不当了。

而且在中国人隔离想喝矿泉水就被全网骂巨婴的时候,南京在百家湖的湖景房给日本人送烤鳗鱼,鲜虾和三文鱼寿司。


合着就知道冲中国小姑娘啊,真日本人来了还得给他烤鳗鱼是不是?(如果你是外国人的话,南京真的是非常宜居了)

你们想冲,我很支持冲,我跟小日本对线不是一次两次了,但是麻烦你们不要网络上重拳出击,或者就冲我们中国人尤其是小姑娘重拳出击,现实中唯唯诺诺,日料店、优衣库乃至于日本人,你们倒是冲啊?

user avatar

其实吧,和平年代,其实她想穿啥穿啥,我也没啥意见的。穿起来好看的,多看两眼。穿起来不好看的或者样式不合我眼,当没看到。

战争时期还是敌对国,那对不起了,说不定当成特务一枪撂倒。或者先抓了再说。

user avatar

这么说吧,她如果是个日本人,那我不说啥;她如果是个游客,拍个照片(当然我不能理解为啥在夫子庙穿和服拍,有啥好拍的)也算了。但中国人穿这个逛夫子庙,的确是不合适的。

昨天看到底下有个答案贴了一堆日料店的图上来,说难道日本元素的东西都不行,那日料还吃不吃,日本车还开不开了……我去评论了几句,还引来一帮人抬杠。那我索性回答一下把逻辑讲清楚。

很多人说,服饰如果是文化,饮食难道不是文化?

如果你觉得可以吃日本菜就可以穿日本衣服,那如果有人穿一身鬼子军装,你觉得如何?那也是服饰呀,可以吗?然后昨天有个打着“世界史”标签的网友来和我说,因为我们反对的是“军国主义”,而不是“日本”……好,那我不穿鬼子军装,我打面日本旗你觉得妥吗?那可不是军国主义哦,那是日本。

所以这里有个最基本的逻辑请大家注意,服饰是有标识身份的作用的。而不是所有消费品都有这个功能。

服饰除了御寒和遮羞的作用以外,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标识你的身份,体现一个人的社会性。为什么当兵要穿统一的军服?为什么清朝的时候人们会这么介意“剃发易服”,那就是因为服饰标识了你的身份。当然,有一些服饰,他的标识作用没那么强,比如你穿个白衬衣,你穿个JK,洛丽塔……因为这些衣服并不是排他性的特属于某一个民族或群体。这点和日本菜、日本车的逻辑很象。但和服不一样,他是特属于日本的,而服饰有标识身份的作用,把这两边联系在一起看,作为一个中国人,在南京这样一个和日本关系非常敏感的城市以非表演非功能性场合(比如你是日料店服务员)日常穿着,那的确是不太妥的。如我前面说的,穿个鬼子军装行不行?我摘掉领章帽徽,没有任何标识,就是一件普通的衣服呀……可以这么理解么?显然不可以。

当然有的博主说得对,我们反对的是日本军国主义,不是日本。道理是对的,但在实际操作中,别人并没有义务去区分。按这个逻辑,别人穿日本军装,也可以是怀念日本反战同盟在日军中的战士,我还可以是打入日军内部的我军地工人员?这不重要,因为你走在公共场合,不是每个人都有能力、有时间以及有责任去分辨,尤其在南京这样的城市,老百姓本身就有特殊的情绪。简单地说,你穿不违法,这是你的自由,但架不住有人看不下去会说你,这也难免。服饰从来都有社会属性,同样一件衣服,你别处穿没事,换个地方穿就有事,所以还是注意点吧。

user avatar

技巧这东西得时不时翻出来晒晒,练个手。

===============================

居然有人在南京穿和服!这是怎样一种反动透顶的行为!

南京是一座革命的城市。1853年,金田起义的太平军攻占了南京城作为太平天国的首都,自此这一城市作为革命的心脏成为人民心中的希望之城。1927年至1937年,十万烈士血洒南京雨花台,用鲜血与生命浇灌了这片革命的土地。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从国民党反动派手中夺回这座千年古城。

南京又是一座代表了反动派腐朽统治的城市。作为六朝古都,封建文人歌功颂德的诗篇之下,是劳动人民的累累尸骨,反动的地主阶级政权在堆积如山的白骨上修建了宽广的南京城墙。在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后,反动阶级的刽子手屠杀了数十万军民,秦淮河的河水被染成了红色。1927年3月24日,国民革命军第六、第二军由安徽东进,占领南京。当天下午,游弋在长江江面的英、美军舰借口保护侨民,突然猛烈炮轰南京,中国军民遭到严重伤亡。南京事件加速了蒋介石同帝国主义势力勾结的步伐。4月12日,蒋介石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悍然背叛革命,发动反革命政变,屠杀了不计其数的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4月18日,蒋介石在南京另行成立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所谓“国民政府”,盘踞在这座城市22年。自此,南京城成为反动统治的中心。

在这样一座革命和反革命的力量持续交锋的城市中,吹妖风并不是不可想象的事。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这些反动阶级的余孽不甘心被人民推翻,时刻梦想着吹旧风翻旧账恢复他们的反动统治。他们一次又一次试探人民的底线,这一次是穿和服出来站街,下一次可能就是穿中山装赞颂国民党反动派,再往后说不定就是鼓吹封建制度奴役人民的“丰功伟绩”了。

同志们,伟大领袖教导我们,“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扫帚不到灰尘不会自己跑掉”,“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今日欢呼孙大圣,只缘妖雾又重来。”我们必须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坚持革命传统,时刻绷紧阶级斗争这根弦,保持对阶级敌人的高度警惕,在一切阵线上无情反击敌人的试探,保卫来之不易的革命成果。

===============================

各位上纲上线唱高调的年轻人,先配个钥匙吧。

user avatar

我早就喷过党妹这件事了。

如果在一个中日友好博物馆门口都不能跳舞

那么,很快就会到了普通人头上,你没办法在一个日常生活的场景穿衣服了。

PS:中日友好是博物馆自己说的,和我无关,你要我可以提供链接给你。


针对于这类型的情况,必须要有一个非常非常明确的标准。

超过这个标准就是越界,不超过这个标准就是合法。


如果没有一个合适的标准,那么就会左右横跳,选择性执行标准,普通人就会莫名其妙遭遇无妄之灾。


爱国需要理智。

你去砸日本车,在中国买日本车的大多是国人,吃亏的还是国人的财产。


南京夫子庙商业街,你爱穿什么就穿什么,只要这个东西和日本军国无关。

如果你穿日本军国主义军服,那么无论在哪里,都应该加以批判。

否则,就应该放行,不再加以讨论。

如果你说,这里确实不能穿和服呢?

没问题,你写个法律,贴个牌子,穿了就处罚,或者有专人制止,那不就是完事了吗?

有那么麻烦吗?


标准,标准。

关键的还是明确的,成文的标准。

还有,我认为官媒发表言论前,真的应该认真调查。上次官媒评论,连唱歌的具体语言都没有搞明白,这会非常损害官媒的公信力。

官媒下场背书太快了。旅顺博物馆本身根本经不起査。一查下去,你硬要说有“本质区别“,没人会信的。

没有标准的道德无法要求别人,只能要求自已。


不要对中国人重拳出击,对日本人唯唯诺诺。

我搞不明白,为什么有些中国人,对自己人这么坏,对日本人这么好?


顺带,我的标准一直很统一。

  1. 不能是日本军国主义色彩的东西,全中国都不允许这种东西,就算在家里穿也不合适。
  2. 有明文规定,不适合的地点,经提醒仍不改正的。

就两个标准,大家看是否妥当?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南京夫子庙作为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象征,其周边环境承载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当有女子在这一区域穿着和服出现时,这一行为往往会引发公众对文化表达边界、历史记忆与当代审美之间关系的讨论。以下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 一、文化敏感性与历史语境1. 日本和服的历史象征意义 和服作为日本传统服饰,其本身是日本文.............
  • 回答
    南京那对夫妇因为低价代购抗癌药物而被公诉,这件事儿确实挺复杂的,也引发了很多讨论。 从法律角度来看,他们涉嫌的是销售假药罪。 咱们得明白,国家对药品是有严格的审批和监管机制的,这背后是为了保障公众的用药安全。 抗癌药物尤其特殊,它的研发、生产、流通环节都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健康,所以监管会非常严格。.............
  • 回答
    南京南站男子猥亵女童事件,是一起令人痛心和愤怒的社会悲剧。它不仅揭示了隐藏在家庭内部的罪恶,也暴露了社会在保护弱势群体方面存在的诸多不足。以下将从多个角度对这起事件进行详细评价:一、 事件本身:罪恶的发生与性质 罪恶的性质: 这是一起严重的性侵犯案件,受害者是无辜的女童,施暴者是其家庭成员。这种.............
  • 回答
    南京无名女童遗体身份确认,父亲祖父将其推入河中溺亡一事,无疑是一起令人发指、触目惊心的悲剧。这不仅仅是一个家庭内部的悲剧,更折射出一些社会深层次的问题,需要我们严肃地去审视和反思。首先,从犯罪行为本身来看,这是一种极端残忍、毫无人性的恶行。将一个年幼的孩子置于死地,并且是以溺亡这种痛苦的方式,其背后.............
  • 回答
    南京地铁的饮食规定,尤其是大家普遍感受到的“只罚国人不罚外国人”的现象,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这种现象的背后,可能牵涉到多方面的原因,既有实际执行层面的考量,也有一些可能存在的误解。我们不妨从几个维度来仔细梳理一下。一、 规定的初衷与实际执行的“温差”首先,我们得明确南京地铁禁食令的本意。绝.............
  • 回答
    南京地铁,这玩意儿,怎么说呢,挺复杂的一言难尽。要说好,它确实是给南京这座城市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要说没毛病,那也肯定不是。先说说好的地方,也是最直观的感受: 方便,太方便了! 这绝对是大家最直接的感受。以前在南京出门,尤其是远一点的地方,挤公交那是真受罪,堵车更是家常便饭。现在,有了.............
  • 回答
    南京理工大学团队在合成世界首个五唑阴离子盐方面取得的突破,无疑是化学领域的一件大事。这不仅仅是简单地造出了一个新分子,而是揭示了一种全新的物质形态,为能源、材料等众多领域带来了巨大的想象空间。首先,我们得明白“五唑阴离子盐”这个概念有多么“硬核”。“五唑”(pentazole)指的是含有五个氮原子的.............
  • 回答
    南京在这次疫情中的表现,可以说是一场考验,也是一次磨砺。回望过去,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在严峻的挑战面前,展现出了不容忽视的韧性和努力。首先,我们必须肯定南京在应对突发疫情时的快速反应。当疫情的苗头初现,这座城市的决策者们并没有丝毫懈怠,而是迅速启动了应急预案,采取了一系列果断措施。从最初的风险区域划.............
  • 回答
    文章《南京相亲鄙视链:十代须是本地人》是一篇在社交媒体上引起广泛关注和讨论的文章,它以一种犀利而略带戏谑的笔触,揭示了当下中国部分大城市,尤其是南京,在婚恋市场中存在的“鄙视链”现象,其中一个关键的评判标准竟然是“本地人身份”以及“本地户籍的代际传承”。要评价这篇文章,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
  • 回答
    曾国藩的南京屠城,这是一个绕不开的、沉重的话题,也是评价他功过是非时,一个极为敏感和尖锐的切入点。理解这件事,需要我们穿越时空,回到那个血与火交织的年代,审视当时的具体情境、曾国藩所处的历史位置,以及他作为一名将领和政治家的多重身份。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一点:“南京屠城”这个词本身就带有强烈的价值判断.............
  • 回答
    好的,我们来仔细聊聊2018年南京发生的这起令人痛心且极其复杂的案件。这不仅仅是一起刑事案件,更是一场关于家庭伦理、人性扭曲以及社会问题暴露的悲剧。案件基本情况回顾:2018年,南京警方接到报警,称一家人出门旅游后,其中一人失联,而其他三人也联系不上。警方介入调查后,在一个出租屋的冰柜里发现了三具已.............
  • 回答
    最近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改委)公布的《2023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中,将南京定位为“特大城市”,而杭州、苏州和合肥则被划为“一型大城市”,这无疑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为何会出现这样的分级?我们不妨从多个维度来仔细审视一番。首先,要理解这个“特大城市”和“一型大城市”的划分,不能仅仅看作一个.............
  • 回答
    这些军事院校,无论在中国还是日本,都在各自国家近代军事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它们的教学质量和水平,可以说是国家发展、军事思想演变以及地缘政治格局的缩影。评价它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黄埔军校,作为中国近代军事教育的里程碑,其最突出的特点是政治与军事的高度融合。它不仅仅是一个军事技术培训机构,更.............
  • 回答
    新华社关于台积电南京扩产的评论“世上没有速效救‘芯’丸?”,这句话本身就很有意思,它点出了一个核心问题:芯片产业的复杂性以及短期内解决供应短缺问题的难度。评价这句话:这句话的精妙之处在于它用了一个比喻。 “速效救‘芯’丸”: 这个词组非常生动。一方面,“速效”强调了大家对当下芯片短缺问题的急迫性.............
  • 回答
    南京大学金陵学院“脱离”南京大学、搬离南京这件事,在关注高等教育的人群中,尤其是南京的教育界和曾经在金陵学院就读过的校友们来说,绝对算是一件大事,也引发了不少讨论和思考。首先得说清楚一个概念,“脱离”这个词用得比较直接,可能很多人以为是完全断绝关系。实际上,南京大学金陵学院从法律和办学性质上来说,一.............
  • 回答
    要评价华东师范大学张程的硕士论文《淞沪会战后至南京保卫战前中日两军华东战场作战史实考察》,我们需要从几个维度来深入剖析。一般来说,一篇优秀的硕士论文需要具备扎实的史料运用、严谨的逻辑分析、清晰的论证结构以及对历史事件的深刻理解。结合论文题目所指向的史实范围——淞沪会战后的中国战局转折点到南京保卫战前.............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聊聊浪客剑关于“台积电南京扩产”的批驳文章,以及这次扩产对中国芯片“去 A 化”进程的影响。关于浪客剑文章的评价:浪客剑的这篇文章,在我看来,提供了一个非常值得深思的视角,尤其是在当前国际关系复杂、科技竞争激烈的背景下。他的批驳点很鲜明,核心在于对“台积电南京扩产”这一事件的“定位”.............
  • 回答
    《我们生活在南京》:一部扎根现实的城市叙事天瑞说符的新书《我们生活在南京》,无疑是今年华语文学界一部备受瞩目、也引人深思的作品。它延续了作者一贯对现实主义的深情凝视,但这次,焦点被精准地投向了南京这座具体的城市,勾勒出一幅幅有血有肉、有温度、有伤痕的生活画卷。要评价这本书,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剖析:.............
  • 回答
    3600多名高校师生,南京抗疫的温暖力量南京,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在疫情的阴影下,展现出了强大的韧性与温情。当疫情突袭,3600多名高校师生毫不犹豫地集结起来,志愿投身抗疫一线,这无疑是南京在这场战役中最动人的一抹亮色。他们的迅速响应,不仅体现了教育工作者和青年学子的高度责任感,也为南京的抗疫注入了.............
  • 回答
    关于您提到的这位在南京师范大学任教的法国外教,以及他被指控的“使中国女性怀孕”和“在Quora抹黑中国”的行为,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审视和评价。需要强调的是,在没有确凿证据和官方调查结果的情况下,我们应保持审慎的态度,避免以偏概全或传播未经证实的信息。一、 个人行为与职业道德的界限首先,如果该外教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