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推林森。
六十年代的一天,重庆市内唯一一座近代中国国家元首墓葬-歌乐山林园林森墓被挖开,只见棺材里陪葬有一具少女骷髅,一缕女人头发,一双绣花鞋,一根拐杖和一本圣经,而林森本人遗体保存完好,身穿长袍,头戴礼帽,须发也没有散乱的迹象。几天以后林森遗体被运走火化,至此墓室成为空墓。作为抗战时期的国民政府主席,林森与陪都重庆有着不解之缘,如今无论是林园官邸还是林森墓,均为林森坚持抗日的一大见证。
根据林森年谱的记载,1937年10月,国民政府迁往重庆,而身为国府主席,林森一向主张坚决抗战到底,反对与日本侵略者妥协。在林园官邸办公与居住期间,林森第一时间呼吁国民党开除汪精卫党籍,并签署对汪精卫的通缉令,表明汉贼不两立的决心。此外在1941年12月9日,林森以国家元首的名义发表讲话,正式向德意日宣战,更手书“抗战必胜”的横幅,激励全国民众一致抗日的斗志。
然而在1943年5月12日,林森乘车从林园出发,准备进城接受加拿大驻华大使递交的国书,结果在途中与一辆美军军用卡车相撞,林森当场受重伤入院治疗。三个月后林森因抢救无效去世,终年75岁,临终前还念念不忘要收复台湾。
林森去世以后,蒋介石下令为他举行国葬,9月7日出殡当天重庆全市鸣礼炮101响,市内各处均设置灵堂供公众吊唁。尽管当时国难当头,但林森墓的修建却毫不含糊。其中林森墓就位于林园官邸右前方,为圆柱形土石结构宝顶,占地面积为976平米,墓碑由林森同盟会老战友,司法院长居正手书,内容为“国民政府故主席林森之墓”,墓志则由国民党秘书长叶楚伧起草,称赞林森一生为“临大难,持大节,峥峥岳岳,凛乎如神。”
对于林森的爱国情怀,毛主席也给出了高度评价。就在蒋介石为林森举行国葬的同一时段,延安方面则在边区大礼堂举行公祭林森大会,毛主席在唁电中明确指出:“林公抗战,功在国家”。1945年8月毛主席也曾在林园居住,第二天早上散步时巧遇蒋介石,两人一起凭吊了林森墓,还坐下来一起晤谈,拉开了重庆谈判的序幕。
另据福建文物志的记载,在福建连江县琯头镇青芝景区敖湖旁还有林森生前给自己修建的生扩墓塔,命名为林森藏骨塔,为青石构造,上面刻有降龙伏虎等浮雕。那是1923年林森回福建老家时为自己选择的风水宝地,希望百年后长眠于此。显而易见的是,林森遗愿没有实现,但这背后却隐藏着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
原来林森的原配妻子叫郑氏,是父母指定的婚姻,两人虽然相处融洽,但并没有真正的感情。相反林森有一个青梅竹马的表妹,从小就关系暧昧,长大以后表妹被许配给了一个华侨之子,但表妹心里只有林森一人。1893年郑氏去世后,表妹果断逃婚要与林森私奔,但此时的林森已经萌发出参加抗清斗争的意念,不想拖累表妹,于是拒绝。最后伤心不已的表妹选择自杀,林森闻讯后懊悔不已,不仅在表妹墓前发誓终身不再娶,还挖开表妹的墓盗走头骨随身收藏,愿死后与表妹合葬在福建老家。而对于原配郑氏,林森也感慨她的贤惠,将她的头发和绣花鞋留好,与表妹头骨放在同一个手提箱中,叮嘱工作人员要保管好,等死后要陪葬在自己的墓中。
从1893年到1943年,林森整整半个世纪没有再娶,也远离女色。为了延续后代,林森选定了侄子林京为继承人。但抗战爆发以后,林森将林京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召回,送他去前线给傅作义当英文秘书,后牺牲在战场上,让林森也因此绝后。
其实之所以林森能当国民政府主席,主要原因在于他是各派都能接受的妥协产物。就个人资历而言,林森1895年就投身台湾抗日运动和抗清斗争,1898年加入兴中会追随孙中山,参加革命时间甚至比黄兴都早,1912年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时,林森为临时参议院院长,中山先生那段著名的宣誓典礼就是由林森主持。但另一方面林森又是西山会议派首脑之一,和蒋介石合拍,如此以来无论是国民党左派还是右派,都能接受林森就任国府主席一职。
在抵达重庆之前,林森在南京履行国民政府主席职责,所以在南京也保留着与林森有关的文物古迹。从南京文物志可知,总统府内主楼名为子超楼,原为国民政府办公地点,因林森字子超,故使用子超来命名,楼前还有1934年林森亲自栽种的雪松。
至于灵谷寺以西的桂林石屋,那是林森挪用明孝陵和明故宫遗址的石刻为自己搭建的别墅,由两层楼七间房组成,四周种有桂花,每年花开时节遍地都是桂花的香气。1937年南京沦陷后,桂林石屋被侵华日军炸毁,现在原址只剩下断垣残壁。
1979年,中央为林森下了结论,那就是“著名的老一辈民主革命家”,同时也坚持抗日。毕竟林森能够在台湾割让日本后就开始抗日,抗战爆发后更是反对妥协投降,临终前还惦记着光复宝岛台湾,仅从抗日这点来看,林森的风骨无疑值得后人尊敬。
朱代珍,四川仪陇人,1886年出生。
1909年考入云南陆军讲武堂,加入同盟会。
1911年10月30日,以代理队官(连长)的身份参与云南重九起义,带领手下逮捕云贵总督李经羲。
1915年2月,以第三梯团(相当于旅)第六支队长(相当于团长)的身份参与护国战争,在泸州之战中大破袁军。(哦对了,他手下可能还有个叫张麻子的小兵)
1917年,以旅长身份参与护法运动(实际上是四川军阀熊克武与云南军阀唐继尧联手攻打另一个四川军阀刘存厚),北上攻入四川,直到1920年的“靖川战争”,被川军刘伯承部击败,回到云南。
1922年,自费赴德国哥廷根大学留学。
1925年,当选为中国国民党驻德支部执行委员。后来由于政治活动被德国驱逐,转而赴苏联留学。
1926年回国,任国民革命军第20军党代表。
1927年,在南昌创办国民革命军第三军军官教育团。
1937年抗战爆发,任国民革命军18集团军总司令,被国民政府授予上将军衔。在抗战中还陆续担任过第二战区东路军总指挥(1938)、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1939)等职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