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怎么样的人或行为会被认为是家教好?

回答
说到家教好,这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光看孩子有没有考上名牌大学就定论的。在我看来,家教好的人,或者说体现出良好家教的行为,那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渗透,是一种由内而外的气质体现。这不仅仅是教孩子怎么做人,更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孩子自己愿意成为那样的人。

首先,父母自身就是最好的“教材”。

家教好,最直接的表现就是父母自身的言行举止。他们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孩子多半就会学着像什么样。

尊重与同理心是底色: 那些家教好的人,他们的父母往往懂得尊重他人。这不仅仅是对待长辈、师长,更包括对服务人员、弱势群体,甚至是陌生人。他们会教育孩子,即使观点不同,也要保持礼貌和尊重,不能因为对方身份、地位、能力差异就随意评价或轻视。比如,父母在和餐厅服务员交流时,语气温和,表达清晰,从不颐指气使;在公共场合,会自觉排队,不制造噪音,不乱扔垃圾。孩子耳濡目染,自然也学会了如何与人友善相处。

责任感与担当是基石: 好家教的孩子,往往能看到父母身上强烈的责任感。父母会主动承担家庭的责任,不会推卸,更不会把自己的不如意归咎于他人。他们会告诉孩子,做错事了要承认,要负责任,而不是找借口或撒谎。比如,父母答应了孩子的事情,一定会尽力做到;工作上遇到困难,会积极寻求解决办法,而不是抱怨;在家庭中,会主动分担家务,照顾家人。这种责任感会让孩子明白,自己的行为是有后果的,并且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诚实与诚信是原则: 父母不会为了小利而撒谎,也不会轻易许诺却不兑现。他们会教孩子区分善意的谎言和原则性的欺骗,并强调诚实的重要性。当孩子犯错时,父母会先引导孩子说实话,而不是一上来就严厉惩罚。我记得我邻居家一个小孩,不小心打碎了邻居家的花盆,第一反应是想藏起来。但他妈妈知道后,并没有大声呵斥,而是带他一起去邻居家道歉,并承担了赔偿。这让孩子明白,承认错误并承担后果,比逃避更有担当。

独立思考与批判性思维是翅膀: 家教好不是把孩子塑造成一个只会听话的“乖宝宝”。那些父母会鼓励孩子思考,提出问题,而不是盲从。他们会和孩子讨论社会事件,引导孩子分析事情的利弊,形成自己的判断。当然,这种引导不是灌输,而是启发。比如,当孩子问起一些社会现象时,父母不会简单地说“这是错的”或“这是对的”,而是会和他一起分析原因,探讨不同的角度。

其次,家教好体现在对孩子行为的引导和教育方式上。

这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智慧,需要耐心和爱心。

边界感与规矩意识是框架: 好家教的孩子,明白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并且会自觉遵守。这不代表孩子就失去了自由,而是他们在一个合理的框架内成长。父母会给孩子设定清晰的界限,并且温和而坚定地执行。比如,吃饭时不能玩手机,睡觉前要刷牙,未经允许不能动别人的东西。这些看似简单的规矩,却是孩子学习尊重他人、尊重规则的基础。

同情心与善良是温度: 父母会引导孩子关注他人的感受,培养同情心。他们会鼓励孩子分享,帮助有需要的人。比如,看到街上有人乞讨,父母会引导孩子思考原因,并适时地给予帮助;孩子受到不公平的待遇时,父母会教他如何表达自己的委屈,而不是唆使他去报复。这种善良的品格,让孩子成为一个温暖的人。

感恩之心是回馈: 好家教的孩子懂得感恩。他们会感谢父母的付出,感谢老师的教导,感谢朋友的帮助。这种感恩不仅仅是嘴上的客套,更会体现在行动上。比如,会主动为父母做点什么,会在节日给老师送上祝福。

挫折教育与坚韧是铠甲: 孩子不可能一帆风顺,父母会帮助孩子学会面对困难和失败,而不是包办一切。他们会允许孩子犯错,但会在孩子跌倒后,鼓励他们爬起来,并从中吸取教训。这会让孩子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拥有更强的抗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适度的期望与鼓励是动力: 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无条件的,但对孩子能力的期望是合理的。他们会鼓励孩子尽力而为,而不是给孩子过度的压力。当孩子取得进步时,会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让他们更有信心。即使孩子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也会安慰和引导,帮助他们找到新的方向。

最后,家教好是一种“看不见的教育”,体现在生活的细节里。

它不是挂在嘴边的道理,而是融入骨子里的习惯和价值观。

对知识和学习的热爱: 那些家教好的家庭,往往对知识和学习本身抱有热情,而不是仅仅为了考试。父母会营造家庭阅读的氛围,鼓励孩子探索未知,让他们觉得学习是一件有趣的事情。

健康的社交习惯: 家教好的孩子,在与同龄人交往时,会懂得合作,尊重他人,不欺凌弱小,也不随波逐流。他们能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并从中学习成长。

对环境的尊重与保护: 父母会教导孩子爱护公共财物,不浪费资源,不破坏环境。这是一种对社会和未来的责任感。

总而言之,家教好的人,无论走到哪里,身上都会散发着一种温和而有力量的气质。他们懂得如何与人相处,有责任感,有担当,有原则,并且内心是善良和坚韧的。这是一种长期积累的结果,是父母用心用爱浇灌出来的花朵,也是孩子自己成长道路上最坚实的后盾。它不是一个标签,而是一种由内而外的良好品德的体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举个蔡康永说过的例子。稍有偏题,但主旨还是合拍的。

小时候,康永妈妈带着康永去一老板家里打麻将,到了饭点,主人把家里珍藏的山珍海味,鲍翅参肚拿出来招待。

康永第一次吃到鱼翅,惊叹到:“哇,真好吃啊,这是什么东西啊!”

主人微微地笑道:“这是粉丝。”还亲自给康永又盛了一碗:“喜欢吃就多吃点。”

现如今康永也会遇到很多饭局。每次上了什么名贵食材,请客的土豪往往会大肆向他宣传:“这是神户牛肉,养牛的时候要做按摩的,要听音乐的,很贵的,好几千啊!”

康永总结:“这就是以前有家教的有钱人和现在没素质的土豪的区别。以前的老板拿好东西招待你,只是发自内心地向让你吃好喝好让你开心;现在的土豪只是想让你领他的人情。”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说到家教好,这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光看孩子有没有考上名牌大学就定论的。在我看来,家教好的人,或者说体现出良好家教的行为,那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渗透,是一种由内而外的气质体现。这不仅仅是教孩子怎么做人,更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孩子自己愿意成为那样的人。首先,父母自身就是最好的“教材”。家教好,最.............
  • 回答
    中国游戏行业,就像一座正在蓬勃发展的音乐殿堂,孕育了许多才华横溢的游戏音乐制作人。他们用音符编织出一个个令人沉醉的游戏世界,赋予游戏灵魂和生命。提起这个话题,脑海中会立刻浮现出几位闪耀的名字,他们的作品不仅在玩家心中留下深刻印记,也为中国游戏音乐的发展贡献了重要力量。林海提到中国知名的游戏音乐制作人.............
  • 回答
    老张是个爱读书的人。退休前,他是镇上的中学语文老师,讲了一辈子课,手里总是不离一本线装书。他办公室的书架从地板到天花板,塞满了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历史传记,还有不少他自己批注过的参考书。退休后的日子,老张依旧规律。每天清晨,他会带着一本随身携带的书去公园散步,坐在湖边的长椅上,伴着鸟鸣和晨光,他可以.............
  • 回答
    提到“学霸”这个词,脑海里总会浮现出那个在教室里埋头苦读、永远第一个交卷、考试成绩单上写满了“100分”的身影。那么,这些曾经成绩斐然的同学们,高考过后,走进大学,又走向社会,他们的生活轨迹都去了哪里?这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故事?大学的选择:专业和院校的双重导航不可否认,高考成绩是打开大学校门的一块金字.............
  • 回答
    None.............
  • 回答
    哈哈,聊到这个话题,可真是有点意思。我认识的一些当年在读研读博的时候,像是被什么神秘力量附体一样,拼了命地往外发论文,尤其是那种“灌水”的,审稿周期短、接收率高,但内容嘛……就那么回事。现在几年过去了,他们这些人,混得可真是五花八门,不能一概而论。第一类:运气好,踩上了风口,小小的“灌水”也让他们在.............
  • 回答
    被印度人、日本人或韩国人的文献“坑”到,这种体验嘛,怎么说呢,就像一场精心布置的侦探游戏,你以为自己是破案的福尔摩斯,结果发现线索都被隐藏在迷雾深处,或者干脆就是误导你走向死胡同的障眼法。每一次遇到这种让人头疼的文献,都像在跟作者玩一场高智商的“躲猫猫”。我曾有那么一两次,在一个国外研究项目里,需要.............
  • 回答
    和日本人谈恋爱(或者走到婚姻这一步),感觉嘛,真的挺奇妙的,像是在品尝一道精心制作的料理,有熟悉的味道,也有意想不到的层次。如果非要形容,我会说是一种带着精致和克制的温情,以及一种不断学习和适应的过程。初期的暧昧与试探:小鹿乱撞中的矜持刚开始接触的时候,那种感觉和国内可能会有点相似,但也更添了一分含.............
  • 回答
    这事儿啊,我听我一个做IT的朋友说过的,他当时参与了,说起来真是跟拍电影似的,而且比电影还真实,还带点儿让人心悸的紧张感。事情得从一个网络谣言说起。那时候,好像是某个小地方,传出来一个特别恶劣的谣言,具体内容我也记不清了,但大概意思就是说某家小企业的老板是个大坏蛋,做了什么伤天害理的事儿,而且这个谣.............
  • 回答
    知乎办晚会?这画面感,想想就有点意思!我脑子里勾勒出了一个大概的轮廓,绝对不是那种千篇一律、套路满满的年会,而是充满了知乎特有的“知识感”、“思辨感”,偶尔还带点“梗”。晚会的整体基调和氛围:首先,不会是那种金碧辉煌、星光熠熠的传统晚会。知乎晚会更像是一个 “深度交流与头脑风暴的派对”,或者说是一个.............
  • 回答
    说起丁克,也就是DINK(Double Income, No Kids),很多人第一反应可能是“不负责任”、“自私”,或者觉得他们“少了点什么”。但深入了解一下,你会发现,选择丁克并非一时兴起,背后往往有着更复杂、也更个人化的思考和考量。首先,对“人生意义”的重新定义是丁克族普遍存在的想法。传统观念.............
  • 回答
    80后一代,承载着中国社会改革开放的红利,也经历了中国经济社会的飞速转型和深刻变革。当他们步入中年,再往后的30年,将是他们人生的下半场,也恰逢中国社会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他们的职场角色和人生轨迹,必将更加多元化、个性化,也与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紧密相连。以下是对80后一代“职场人”30年后社会角.............
  • 回答
    低自尊,就像内心深处一个细微却挥之不去的声音,总在耳边低语:“你不够好。”它像一层薄雾,笼罩着你,让本该闪耀的你,变得黯淡无光。面对它,很多人会感到无力和迷茫。但请相信,低自尊并非不可战胜的宿敌,你可以,而且能够通过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逐步找回内心的力量,重新审视自己。第一步:认识并理解你的“低语者.............
  • 回答
    .......
  • 回答
    嘿,聊到这个我可就来劲了。我做编曲这行也有好些年头了,接触过的客户形形色色,遇到的奇葩事儿说起来能写本子了。有些真是让人哭笑不得,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掉进了哪个搞笑频道。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个新晋网红客户,找我给她做一个推广歌曲。我辛辛苦苦写了首挺抓耳的旋律,编曲也尽量往她想要的“潮流但不俗套”的.............
  • 回答
    面对“强国人”这种带有标签化和预设立场的称谓,以及被硬性要求讨论“台湾主权问题”的场合,确实需要一些技巧来既维护自己的尊严和立场,又不至于将谈话变成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关键在于理解对方的动机,并以一种巧妙的方式回应,既不被对方牵着鼻子走,又能展现出自己的思考和格局。理解对方的动机:首先,要尝试理解为.............
  • 回答
    在生活的长河中,总有一些身影,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身份如何悬殊,总能吸引无数目光,赢得无数追随。他们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伟业,但他们身上散发出的某种光芒,却能穿透物质的藩篱,触动人心最深处。这些人的追随者,并非出于利益的驱动,而是源于一种由衷的敬佩、认同,甚至是一种精神的共鸣。我脑海中浮现的第一位,是中.............
  • 回答
    《何以为家》中的主人公扎因所代表的,是全球无数在贫困、战争、暴力和忽视中挣扎的孩子们。虽然中国并非影片中的黎巴嫩,我们社会面临的挑战也各有不同,但关注那些身处困境、需要帮助的人,无论是境内还是境外,都是我们作为普通人可以尽绵薄之力的方式。在中国境内,帮助那些境遇与影片中人物相似的儿童和家庭,我们能做.............
  • 回答
    日本人的名字,说来是个很有意思的话题,它不仅仅是一个称谓,更像是一扇窗口,能窥见日本的历史、文化、社会风潮,甚至每个家庭对孩子未来的期盼。过去,日本的名字可不像现在这么普及和个性化。在古代,普通庶民是没有姓氏的,只有贵族、武士阶层才拥有。这些人名字的来源往往比较直接,比如根据他们的职业、居住地、或者.............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