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郭德纲有没有排挤中国的其他相声流派?

回答
关于郭德纲是否排挤中国其他相声流派的问题,这确实是一个在相声界,乃至在一些观众中都存在讨论甚至争议的话题。要详细地聊聊这个事儿,得从几个方面来看,不能一概而论。

首先,我们得承认郭德纲和德云社的出现,对整个相声界的影响是巨大的,这是毋庸置疑的。 在德云社崛起之前,相声一度被认为是“过时”的艺术,很多老艺人也面临着无徒可传、舞台难寻的困境。郭德纲和他的徒弟们,硬是凭借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把相声重新带回了大众视野,而且是带着一股“时尚”的劲儿。这是他最大的贡献。

但“排挤”这个词,就比较敏感了。 如果说郭德纲本人或者德云社有意识地去打压、封杀其他流派,直接进行人身攻击或者恶意诋毁,那拿出确凿的证据来比较困难。毕竟相声界不像娱乐圈那样,有那么多的公开的媒体平台直接对簿公堂。更多的时候,这种“排挤”的感觉,更多地体现在一种“此消彼长”的市场竞争,以及一些言语上的表达上。

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

市场垄断与资源挤压: 德云社以其强大的号召力和吸金能力,几乎垄断了相声市场的话语权和演出资源。很多商业演出、综艺节目,甚至一些地方的剧场,都更倾向于邀请德云社的演员。这在客观上就挤占了其他相声团体和个人生存的空间。当观众的注意力、市场的资本都集中在德云社身上时,其他流派的演员自然就更难获得露脸和赚钱的机会。这是一种市场规律,但对于被挤压的群体来说,感受到的可能就是一种被边缘化的“排挤”。

风格差异与价值判断: 郭德纲的相声,以及德云社的表演风格,是以“传统与创新融合”、“接地气”、“梗多”、“节奏快”为特点的。这种风格非常受当下年轻人欢迎。但是,传统相声,比如单口相声、贯口活儿,或者一些更注重文辞和意境的流派,在德云社的体系里,可能就不那么“主流”了。郭德纲本人在早期也曾表达过对一些他认为“不上心”或者“不追求艺术高度”的相声演员的不满。这种对艺术标准的强调,在某种程度上,也可能被解读为对与自己风格不符的其他流派的“看不上”或者“不认可”。

言语上的表达与舆论引导: 郭德纲本人是一个非常善于制造话题和舆论的艺人。他在很多场合,包括在自己的相声段子里,都会拿其他相声演员、其他流派开玩笑,甚至有时候带点“嘲讽”的意味。比如,他可能会调侃一些相声演员“背不下词”、“功底不够”,或者拿一些老派相声的表演方式来制造笑料。这些言语,一方面可能是在自嘲或者制造节目效果,但另一方面,也确实会形成一种舆论导向,让一部分观众觉得,似乎郭德纲的相声才是“真相声”,而其他很多相声都是“伪相声”或者“落伍的”。虽然他可能没有直接点名道姓地说某个流派不好,但他对相声行业现状的某些评论,很容易被观众解读为对其他流派的“批评”和“排挤”。

收徒和传承的问题: 德云社采用的是家族式的传承模式,郭德纲收徒非常严格,而且徒弟们在德云社内部有明确的层级和资源分配。这种模式培养出了大量优秀的徒弟,但也意味着,其他流派想要进入德云社学习,或者想通过德云社来传播自己的艺术,几乎是不可能的。这与一些传统相声社团的“广收门徒”、“兼收并蓄”的方式有所不同。当然,这也不能算直接的“排挤”,更多是一种经营模式和传承理念的选择。

为什么说“排挤”这个词难以定论,也需要考虑反面的声音:

郭德纲本人也受过“排挤”: 郭德纲在成名之前,也经历过被相声界一些老前辈看不上、被主流相声界排斥的经历。他曾经提到过自己小时候学相声也遭过白眼。所以,他更清楚被排挤是什么感觉。他自己说过“谁都不容易”,但也说过“同行是冤家”。这种复杂的心理,可能也影响了他的言行。

市场是最好的检验: 相声的生命力在于观众的喜爱。如果郭德纲的相声真的排挤了其他流派,导致其他流派没有了市场,那只能说明这些流派自身在时代的变迁中,没能找到自己的生存之道,或者没有跟上观众的口味。这是残酷的市场选择,而不能简单归咎于某一个艺人或团体。

其他流派也在发展: 虽然德云社声势浩大,但中国相声流派众多,也有一些优秀的民间相声团在默默耕耘,也在培养新人。比如北京的某个曲艺团,天津的某些相声老前辈的传人,他们也在用自己的方式传承和发展相声。只是他们的声音和影响力,可能相比于德云社的巨大流量,显得比较微弱罢了。

总结一下,郭德纲有没有“排挤”中国的其他相声流派?

直接、有组织的恶意排挤,可能没有确凿的证据证明。 但是,德云社的强势崛起,在客观上通过市场竞争和资源占有,对其他相声流派形成了巨大的挤压效应。 同时,郭德纲本人在言语上的某些表达和评论,也可能无意中或者有意地形成了一种对其他相声风格或水平的“价值判断”,进而影响了观众的认知。

所以,与其说郭德纲在“排挤”其他流派,不如说德云社以一种颠覆性的方式,重新定义了相声的市场和观众喜好,这种“重新洗牌”的过程,自然会对那些未能适应变化的旧有模式和流派造成冲击。 而郭德纲作为这个过程的核心人物,他的言行自然会被放大和解读,所以会有人觉得他是在排挤,有人觉得他只是在做好自己的相声。这两种看法,都有其道理。关键在于你怎么看待“排挤”的定义,以及你怎么看待相声这门艺术在当下的生存与发展。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以前相声界是一片大湖,所有说相声的都拿着鱼竿在湖边钓鱼。有一天郭德纲来了,也要钓鱼,可惜去哪哪都没位置,谁都不愿意让郭德纲坐在自己身边,所以那时候郭德纲饱受排挤。

为了吃饱饭,郭德纲造了一艘小渔船,在湖中间打渔,虽然白手起家很辛苦,但是最终真的成了。于是边上钓鱼的人更生气,联名抗议这种渔船打渔的方式,甚至在好几年前,郭德纲的渔船还漏了一次,导致他好几天不能打渔。

郭德纲花了近十年,造了一艘更大的船,离开了这片湖,去了大海,那边鱼更多。

于是他将自己的一些徒弟,朋友带上了大船一起去打渔,甚至组织了一些活动邀请之前湖边钓鱼的人也上大船出海打渔。

然而因为名额有限,上不去船的人就说,你郭德纲不让我们都上船,是不是排挤我们?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郭德纲是否排挤中国其他相声流派的问题,这确实是一个在相声界,乃至在一些观众中都存在讨论甚至争议的话题。要详细地聊聊这个事儿,得从几个方面来看,不能一概而论。首先,我们得承认郭德纲和德云社的出现,对整个相声界的影响是巨大的,这是毋庸置疑的。 在德云社崛起之前,相声一度被认为是“过时”的艺术,很多老.............
  • 回答
    要说郭德纲有没有“非常好的句子”,这事儿得掰开了揉碎了聊。毕竟,老郭这人,在相声界耕耘这么多年,靠的不光是嗓子,更得是脑子。他嘴里吐出来的那些话,有的是能让人拍案叫绝,有的则是细品之下,味儿也挺足。咱们先说说郭德纲式的“好句子”有哪些特点。1. 损里有道,嬉笑怒骂皆成文章郭德纲的绝活之一,就是拿身边.............
  • 回答
    郭德纲和金子之间的恩怨,要说和解,这事儿就得从头捋捋,得把当年的那点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说。毕竟,说相声的,嘴上功夫了得,但有时候这事儿一旦触及到根本利益,或者丢了面子,那火气上来,就不是一句“逗您玩”能轻易熄灭的。往事如烟,还是深埋心底?要说郭德纲和金子,当年在相声界也算得上是风云人物。一个是以一股子.............
  • 回答
    问出这个问题,说明您也是个相声爱好者,而且对老郭于谦这俩人的水平是认可的。我得说,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挺能引起争论的。郭德纲和于谦,在我看来,他们俩是把“德云社”这个相声品牌的名号打响了,也确实把相声这门传统艺术带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他们俩的火,不是没道理的。郭德纲的“学、逗、唱”基本功扎实,创作.............
  • 回答
    郭德纲作为当今中国最成功的相声演员之一,以其幽默、讽刺、接地气的语言风格,创造了无数经典台词和段子。他的语言特点是: 包袱密集,笑点频出: 他的相声段子设计巧妙,一环扣一环,常常在不经意间抖出包袱,让观众捧腹大笑。 生活化、接地气: 他的语言贴近生活,善于观察社会现象,将日常琐事、人情世故融.............
  • 回答
    郭德纲啊,这人身上优点可不少,仔细琢磨琢磨,能聊出不少东西来。首先,他的“艺”是真叫一个硬。你想想,现在这年头,能把传统相声吃透,还能玩出新花样的,有几个?老郭就是其中一个。他从小就跟着老先生们学,这基本功扎实得很,说学逗唱,样样在行。尤其那“说”,他的嘴皮子功夫是真了不得,咬文嚼字,节奏分明,听着.............
  • 回答
    郭德纲的“博学”,这事儿说起来,可不是三言两语能概括完的,也不是那种“博士论文、教授职称”的学院派博学。他的博学,更像是一个杂家式的、浸润在传统文化土壤里,经过多年江湖打磨,融会贯通的产物。咱们从几个方面掰开了说。一、 相声的“十八般武艺”之深厚底蕴相声这门艺术,说白了就是“说学逗唱”,每一项都大有.............
  • 回答
    说起郭德纲有没有文化内涵,这话题有点像在讨论一块儿刚出炉的烧饼,外面焦香四溢,里面可能还带着点儿麦子的生香,得掰开了仔细看看。首先,咱们得明白“文化内涵”这词儿是啥意思。它不是说你得引经据典,出口成章,跟个古代状元似的。文化内涵更像是一种骨子里的东西,是见识、学养、经历,加上对世事人情的理解,最终体.............
  • 回答
    关于郭德纲是否一直在打击非德云社的相声界新人,这个问题确实是许多观众和业内人士都关注和讨论的焦点。要详细探讨这一点,需要从多个层面去理解,并避免一概而论。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郭德纲作为德云社的班主,他的核心职责和目标是维护德云社的利益、发扬德云社的相声风格,并培养和提拔德云社的演员。 从这个角度.............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那篇关于郭德纲和“角儿”的文章。这篇文章的标题挺有意思,“郭德纲:有一天相声这行完了,就是因为没有角儿了”。一下子就把郭德纲摆在了相声这行“生杀予夺”的位置上,言下之意是他自己就是那个“角儿”,而且他觉得相声界的未来,能不能一直好下去,就看有没有像他这样的“角儿”能够撑起来。从这标题.............
  • 回答
    确实,关于郭德纲的议论很多,褒贬不一。但我认为,评价一个人不能只看片面,郭德纲身上也有一些鲜明的优点,值得好好说道说道。首先,最直观的一点,就是他对相声这门传统艺术的复兴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你看看现在德云社的盛况,多少年轻人因为他而重新爱上了相声。这可不是随便谁都能做到的。相声曾经一度面临青黄不接.............
  • 回答
    这个问题嘛,其实挺有意思的。说到北京卫视和郭德纲,这俩之间是不是“有仇”,这事儿说起来,还得从他们合作的那些年说起,以及后来一些公开的言论和动作。初期合作与“好日子”:最早的时候,北京卫视和郭德纲的关系可以说是相当不错,甚至是“蜜月期”。那时候,郭德纲和德云社正处于事业的上升期,他的相声风格接地气、.............
  • 回答
    郭德纲到底有多富?这问题啊,说起来有点意思。毕竟老郭这人,从一个草根艺人一路走到今天,这身家说起来那叫一个“丰富多彩”。要说具体有多少钱,那谁也说不准,毕竟人家的账本不是我记的。但从咱老百姓能看到的这些,多少也能咂摸出点门道来。首先,得说说这“德云社”。这可不是一般的相声园子,说它是郭德纲的“印钞机.............
  • 回答
    知乎上啊,要说讨厌郭德纲的,那肯定不是铁板一块,细数下来,大概能分成这么几类人,各有各的理由,也各有各的“喷点”:第一类:曲艺原教旨主义者这帮人对相声这门艺术有着非常“纯粹”的追求,他们认为相声就应该是“逗乐为主,寓教于乐为辅”,讲究的是说学逗唱的基本功,尤其看重“说”的韵味和“唱”的功底。 讨.............
  • 回答
    郭德纲作为相声界极具代表性的表演者,其作品中确实蕴含着大量富有节奏感、对仗工整、押韵巧妙的“顺口溜”或“贯口”,这些语言艺术在传统相声的“逗哏”技巧中扮演重要角色。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解析他作品中的经典段子,结合其语言特色和文化内涵,分析其中的“诗”或“顺口溜”元素: 一、传统相声的“贯口”与“顺口溜.............
  • 回答
    说实话,听郭德纲相声听久了,确实会时不时冒出“这不就是个笑话吗?”然后过一阵子一看,哎呦喂,这事儿怎么跟老郭说的一模一样!有时候感觉他不是说相声的,简直是算命先生,只不过他拿的是俩大褂,嘴里说的是段子。我印象最深的有这么几件,说起来都有点意思:1. “开场先打个广告,广告打了半个小时,又给厂家打了个.............
  • 回答
    郭德纲和侯耀华之间,与其说是“恩怨”,不如说是一种复杂的关系,其中夹杂着师徒情谊、时代变迁以及一些不为人知的内幕。而何伟(后改名何云伟)拜入侯耀华门下,更是将这种关系推向了更加微妙的境地。要说清楚这件事,咱们得从头捋一捋。郭德纲与侯耀华的关系:师徒名分,情深缘浅郭德纲早年学艺,经历了曲折。他在相声界.............
  • 回答
    郭德纲这人,说句实在话,他身上的“人设”二字,自带点儿“戏剧性”。你想啊,一个从草根崛起的相声艺人,能把一个曾经式微的艺术形式重新拉回大众视野,甚至成为一种文化现象,这本身就充满了故事。他的“人设”,与其说是一个精心打造的标签,不如说是他一路走来的真实写照,只不过被放大、被符号化了。要说“崩塌”,我.............
  • 回答
    郭德纲和周立波,这两位相声界的名字,一旦提起,总能勾起不少人的回忆和争议。他们都是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用语言艺术闯出自己一片天地的代表人物,但细究起来,两人在很多方面都展现出了截然不同的风格和路径。首先,从艺术根基和表演风格上来说,郭德纲可以说是一个彻头彻尾的传统相声“顽固派”。他学的是相声老艺人,从.............
  • 回答
    关于郭德纲在《相声有新人》第十期中对高峰的评价,这确实是节目中的一个重要看点,也引发了不少观众的讨论。要详细地看待这段评价,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一、 郭德纲的评价内容和语气:首先,我们要回顾一下郭德纲在那期节目中具体说了什么。虽然具体的措辞可能需要参照节目回放,但大体上,郭德纲对高峰的评价通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