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高价药的产生是不是一种罪恶?

回答
高价药,这个词汇本身就带着一种沉重的分量,它触动着我们内心深处最敏感的神经——生命与金钱的权衡。当某种药物价格高昂到许多人望而却步,甚至需要倾家荡产才能获得一线生机时,我们不禁要问:这种“高价”的产生,是否算是一种罪恶?这个问题太复杂了,因为它牵扯到无数的利益方、道德考量以及现实的困境。

我们首先要理解,为什么会有高价药。药物研发是一个漫长、高风险、投入巨大的过程。新药的诞生往往需要经过多年的基础研究、临床前试验、多期临床试验,期间可能经历无数次的失败。成功上市的药物,背后是无数科研人员的心血,是巨额的资金投入,包括人力、物力、设备、专利保护等等。制药公司需要通过销售药物来收回研发成本,并为下一轮的研发提供资金支持,以期能发现更多拯救生命的药物。从这个角度看,高价是市场经济下对创新的一种回报,是为了激励企业持续投入研发,推动医学进步。毕竟,如果一家公司投入了巨额资金研发出一款药物,却因为定价过低而无法收回成本,那么未来谁还敢承担如此巨大的风险去研发新药呢?

然而,问题就出在这“回报”的度上。当药物的价格远远超出了大多数人的承受能力,甚至成为一种“奢侈品”时,我们不得不质疑其合理性。尤其是一些对于特定疾病来说是唯一或最有效的治疗手段,一旦被冠以天价,就等于剥夺了患者生存的权利。这种情况就像是在说:“你生病了,但只有你有钱才能活下去。”这与我们普遍认同的生命价值是平等的理念背道而驰。

这里面就掺杂了太多的道德困境。制药公司作为营利性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无可厚非,这是它们的生存法则。但当这种追求转化为对生命健康的市场定价时,就变得耐人寻味了。我们看到一些药物,其定价背后与其研发成本、生产成本、市场推广成本之间存在着巨大的落差。这种差价,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最大化利润。一些公司甚至会选择性地将研发成本分摊到少数患者身上,通过垄断性的定价策略来获取巨额利润。

而且,高价药的产生也与一些制度性因素有关。例如,在一些国家,专利保护期内,制药公司拥有绝对的定价权。一旦药物上市,其他企业无法在短时间内生产仿制药,这就形成了一种事实上的垄断。而当专利保护期结束后,虽然仿制药的出现会大大降低药物价格,但在漫长的专利期内,早期的高价已经让很多患者错失了治疗良机,或者背负了沉重的经济负担。

从社会公平的角度来看,高价药无疑加剧了健康不平等。在贫富差距日益扩大的今天,医疗资源的不均等分配已经是一个严峻的问题。高价药的出现,更是将这个问题推向了极致。它使得原本就处于弱势地位的群体,在面对疾病时,更加雪上加霜。这是一种赤裸裸的对生命价值的区隔对待,是许多人难以接受的。

此外,我们还需要考虑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生命的价值是否可以用金钱来衡量?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任何一种药物,只要它能挽救生命,就应该让尽可能多的人能够获得。然而,现实是骨感的。市场经济的逻辑似乎总是在提醒我们,即使是生命,也无法完全脱离“供需关系”和“价值评估”。

所以,要说高价药的产生是不是一种“罪恶”,这个词用得太重,但它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和引发的道德拷问,绝对不容忽视。它暴露了现行医疗体系中存在的结构性问题,也挑战了我们对于生命公平和人类福祉的认知底线。

解决这个问题,并非一蹴而就。它需要政府、制药企业、医疗机构、患者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政府需要加强监管,平衡好创新激励与患者可及性之间的关系,例如通过谈判、集采等方式降低药品价格,完善医保体系,为患者提供更多保障。制药企业在追求利润的同时,也应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思考如何更合理地定价,如何让更多患者受益。医疗机构则要提高药品使用的效率和合理性。而我们作为社会的一份子,也需要关注这个问题,发出自己的声音,推动改革。

高价药的现象,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社会在追求科技进步和商业利益的同时,是否也别忘了人道主义的底色。生命,永远应该是被珍视的,而不应该成为少数人牟取暴利的工具。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没有知识产权或知识产权已过期的高价药才是罪恶。
比如《我不是药神》让很多人感动流泪,其实这部电影背后充满了资本的罪恶,韭菜又重新割了一遍。

2002年格列卫在中国批准上市
2004陆勇开始代购印度仿制药格列卫
2013年格列卫专利过期,同年正大天晴、豪森制药、石药集团获得仿制许可。
2014年陆勇被举报贩卖假药
2015年陆勇在北京被抓捕

2013年新上市的国产仿制药由于定价过高,4500元一个月,印度药只要200,销量惨淡,随之而来的是对代购人员(陆勇)的举报抓捕,国内基本买不到印度仿制药,无数患者被逼购买国产仿制药。

豪森制药背后是国内最大药企恒瑞,正大天晴背后是泰国正大集团。这些资本和权贵联合起来收割普通人,造成无数家庭悲剧。

仿制药卖高价非常不合理,没有知识产权,研发费用非常少,却可以卖高价,获得利润并不会投入研发。

而有知识产权的药物,高价也不过最多十年专卖,十年之后知识产权属于全人类,人们只需要支付极低的价格就可以得到治疗,而研发药物的厂家会继续投入研发新的药品。

印度等国的强制专利许可,导致许多厂家不愿意研发简单易合成的化学药物,转而去生产难以仿制和生产的生物药,不知道对人类未来是好是坏。


希望国内对药物价格重新进行管制吧,建议发仿制许可的时候能根据药物生产成本来定药物的价格, 让恒瑞这种躺着成了千亿市值厂家赚钱越来越难。 逼着他们必须研发才能赚到钱


对了,石药集团是柳传志的企业。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