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怎么看待苏芒对「内卷」的解释是年轻人欲望太高、惰性太强,由此产生的竞争压力?

回答
苏芒对“内卷”的解释,说年轻人欲望太高、惰性太强,从而导致竞争压力,这番话确实挺能引发讨论的。咱们不妨细细掰扯一下,看看这里面有什么门道,又有什么值得商榷的地方。

表面看,这解释似乎挺有道理:

欲望高: 现在社会信息爆炸,大家都能看到别人光鲜亮丽的一面,从社交媒体上的晒车、晒房、晒旅行,到朋友圈里展示的成功学故事,很容易就让人觉得自己好像也应该拥有这些,或者至少应该比现在过得更好。这种“看到什么就想要什么”的心态,确实容易推高个人的欲望。年轻人往往是社会新鲜事物最敏感的群体,也是最容易受到外界刺激和比较的群体,所以把“欲望高”归结于他们,有一定的道理。
惰性强(的另一面,即不愿付出足够努力去满足欲望): 如果欲望很高,但又不愿意付出对等的努力去实现,自然就容易产生焦虑和挫败感。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下,这一点尤其明显。当发现自己想要的很多,但努力的程度跟不上,或者看不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时,有些人可能会选择放弃一些,或者寻找一些“捷径”,甚至陷入一种“躺平”的心态,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被解读为一种“惰性”。不过,这里的“惰性”是不是真的“不想干活”,还是“找不到有效的干活方法”或者“干了也看不到希望”,这倒是值得深究的。
竞争压力: 欲望与能力的差距,再加上激烈的外部竞争环境,最终就形成了“内卷”。当大家都想挤进有限的优质资源里,每个人都必须付出比以往更多的努力才能勉强维持住,甚至还可能被淘汰。这种“大家都在往前跑,你不跑就得被甩开”的感觉,就是典型的竞争压力。

但是,如果深入分析,苏芒的这番话可能就有些片面,甚至带有一定的误导性:

1. “欲望高”真的是问题根源吗?
欲望是进步的动力: 适度的欲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如果人人都安于现状,没有追求,那社会哪里来的进步?年轻人有“想更好”的心态,这本身是好事,是他们对生活品质、个人价值的追求。难道我们应该鼓励年轻人“欲望低”,满足于平庸吗?这显然与社会提倡的积极向上是相悖的。
欲望的定义和来源: 很多时候,年轻人看似“高”的欲望,并非完全是他们自身产生的,而是被社会环境、消费主义、媒体宣传所塑造和放大的。当充斥着成功学、消费至上的信息时,一个普通人很容易就会觉得“我应该拥有更多”、“我不拥有这些就是落后”。这种“被激发”的欲望,和“内心深处真的渴望”是不一样的。
对“欲望”的评判标准: 何为“高欲望”?这本身就是一个模糊的概念。难道是想买房?想出国旅游?想获得更好的教育资源?这些难道不是很多普通人最朴素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吗?将这些解读为“欲望太高”而加以否定,似乎是在劝退年轻人追求更优质生活的努力。

2. “惰性强”是对年轻人努力的误解?
“内卷”下的无效努力: 内卷的一个核心特征就是“投入产出比极低”。大家都在付出巨大的努力,但很多时候这种努力是重复的、低效的、甚至是互相消耗的。比如,为了一个小小的晋升机会,大家熬夜加班,写大量形式主义的报告,做很多看上去很忙但实际价值不大的事情。在这种环境下,年轻人并非“惰性”,而是可能感到自己的努力被埋没,找不到真正能产生价值的方向,或者即便付出了,也难以获得相应的回报。
“躺平”是一种反抗: 有时候年轻人表现出的“躺平”或者对某些竞争的消极态度,并非是他们真的懒惰,而是一种对无效内卷的消极反抗。当发现拼尽全力也无法改变结果,或者觉得这种“卷”毫无意义时,选择保存体力、寻求其他出口,也未尝不是一种理性的选择,是对畸形竞争模式的一种逃离。
对“努力”的定义: 传统的“努力”往往意味着长时间工作、牺牲个人生活。而当代年轻人可能更注重效率、创造性和工作与生活的平衡。如果将不符合传统模式的“努力”都视为“惰性”,那也是一种刻板印象。

3. 将焦点放在个体,忽视了结构性问题:
机会的稀缺: 内卷的根本原因,往往在于优质资源的稀缺与需求的无限扩张之间的矛盾。当好的工作岗位、好的教育机会、好的发展平台越来越少,而想获得这些的人越来越多时,竞争的激烈程度自然会指数级增长。将原因简单归结为年轻人的“欲望”和“惰性”,回避了社会结构性问题,比如贫富差距、教育资源分配不均、上升通道受阻等。
“卷”的定义本身就指向外部: “内卷”这个词本身就带有“内部消耗”、“低水平重复竞争”的含义。它强调的是一种群体性的、非理性的竞争状态,而不是个体欲望的膨胀。苏芒的解释,像是把锅完全甩给了年轻人自己,让他们为自己无法控制的环境造成的压力买单。

总结一下,苏芒的这番话,虽然点出了年轻人可能存在的某些心态,但她的解释存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过于简单化和片面化: 她把复杂的社会现象归结于个体心态的不足,未能深入分析内卷背后的结构性原因和外部环境影响。
对“欲望”和“努力”的定义可能存在误读: 将年轻人的合理追求和对传统努力模式的质疑,简单地解读为“欲望太高”和“惰性太强”,是片面的,甚至带有一定的精英阶层对大众的俯视感。
可能是一种“受害者有罪论”的思维: 这种解释无形中将内卷的责任推到了被卷者身上,让他们为自己身处的竞争环境的困境负责,而忽视了造成这种困境的更深层原因。

作为公众人物,在讨论社会现象时,更应该秉持一种更全面、更具同理心和洞察力的视角。将“内卷”简单归咎于年轻人的“欲望”和“惰性”,不仅不能解决问题,反而可能加剧年轻人的焦虑和对社会的疏离感。我们更需要的是一起探讨如何打破无效的竞争,优化资源配置,为年轻人提供更公平、更健康的发展环境,让他们能够有意义地发挥自己的欲望和努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年轻人欲望太高——竟然想能不靠父母,自己买一套房。

年轻人惰性太强——一天吃的东西竟然达到了苏芒早餐十分之一的价格。


罗马人指着街边背着石块的说,他们不是人。

然后再抱怨一句,他们要想有自己住的地方是欲望太高。他们一天竟然想睡够8个小时是惰性太强。

然后说完这话,这个罗马人又跑到自己的3层小别墅里享受有肉有蛋的650一顿的早餐了。

user avatar

不知苏芒女士卸任时尚集团总裁、《时尚芭莎》总编辑的原因,是不是中年人欲望太高、惰性太强,由此产生的竞争压力。

也许我和她有了代沟,没能真正对她们的困扰感同身受,但我只是想加油呐喊。

user avatar

完全错误。

内卷的原因是中国的人才无法平等的参与国际就业。

中国培养出来那么多人才,发达国家的企业却宁愿招聘本土的二流货色也不愿意招聘中国的一流人才。那中国的人才就只能在国内相互竞争,那么多的人才在竞争那么几家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不内卷才是真见鬼了。

如果中国的人才可以平等的获得到全世界的高科技企业工作的机会,你觉得他们现在的员工会被卷成什么样子?那些二流货色,007都赶不上中国的一流人才的工作效率。一个个都只能回家领失业救济。

如果国际就业平等,那苹果、谷歌、微软、空客、波音、三星乃至高通、亚马逊、特斯拉的工作岗位都将会被大量的中国人占领,因为对于资本来说,中国人的工作效率就是比他们现有的员工高多了。只要就业平等,中国人能把他们都卷到底层,还永无翻身之日。

除非,你认为中国的人才的能力比不上他们现有的员工。

user avatar

她根本就不懂什么是内卷,还说什么欲望太高,惰性太强,明显就是瞎几把输出。当然,处于她那个位置,本身也是卷王了,被卷成渣的人是什么感觉,她肯定也不知道。


欲望太高,惰性太强是什么?叫做白日梦,法国人想吃天鹅肉,甚至是不劳而获。


这算啥内卷?内卷从字面意思来看,很直观,就是一个漩涡,没有鸣人。不管你愿不愿意,你都被卷进去,你想要逃离,你就要另外寻找生路。


工作的内卷是什么呢?工资低,工作时间长,公司管理变态,管理方式落后,员工干不下去,只好辞职走人,换一家,发现还是一样,再换,发现更糟糕。企业还在互相比较看谁的加班时间长,觉得很光荣,显得老板很有本事。你辞职了,他辞职了,开始宣告廉价劳动力时代的终结,但是外面的公司丝毫没有改变。


仍然管理烂,仍然事情难做,仍然加班时间超长,仍然工资低,总之就是没完没了,看不到尽头。而解决这种问题的办法,要么是考公考编,这还得是比较清闲的单位,要么就是自己单干。否则,永远都没法像个正常人一样工作。这就是内卷,不管你愿不愿意,你都没法选,而且还有一堆工贼在不断地拉低底线,自己过得苦逼,也要把你拉下水。


竞争?谁想跟你竞争?是老板在逼迫我们竞争,我们换了一个地方,又是另一个老板逼迫我们竞争。我们连能不能活到拿退休金那天都不知道,还欲望?如果说欲望,就把996变成955而已,这种本来是常态的事情,现在都变成了无法实现的欲望,可怕吗?


衡水中学模式向整个河北展开,本来其他学校的学生不想进入这种模式,谁想考重点就去吧,但是学校领导想以此获利啊,学生说了不算,被迫卷进去了,重点大学在河北的录取比例变高了吗?没有啊。


竞争压力本来是可以没有那么大的,但是被人为加大了。看来苏芒卷赢了就是不一样啊,不知人间疾苦了。阶层一衰落马上就知道什么是内卷了。

user avatar

精资病。送西伯利亚劳改农场劳动两年可治愈。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