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通俗易懂的理解预定利率?预定利率高低对产品有哪些影响?是否预定利率越高,对消费者越有利?

回答
预定利率:把你的钱“锁”起来,它能给你带来什么?

想象一下,你手里有一笔钱,暂时不用,想着放一段时间。这时候,你可能会考虑把它存到银行,或者买点什么理财产品。那么,“预定利率”这个词,你可能就会经常听到了。那它到底是个啥?别担心,咱们用大白话聊聊。

预定利率,顾名思义就是“预先约定的利率”。

简单来说,就是你在购买某项金融产品(比如存款、年金、保险等)之前,就已经知道这个产品在一定期限内,你投入的资金能按照一个固定的百分比增值。这个百分比,就是预定利率。

你可以把它理解成一份“提前的承诺”。产品发行方(通常是银行、保险公司等)承诺,在合同约定的时间内,你的钱会以这个利率“乖乖地”增长。

举个例子:

假设你买了一份有预定利率的定期存款,利率是3%。意思就是,你存入10000元,一年后,银行会承诺给你3%的利息,也就是300元。两年后,就是600元,以此类推。这个3%就是它的“预定利率”。

预定利率高低,对产品有哪些“魔力”?

预定利率的高低,就像一把双刃剑,它对你购买的产品会产生挺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收益性:最直观的影响

高预定利率: 你的钱增值更快,同样的本金,时间越长,收益越高。
低预定利率: 你的钱增值相对慢一些,收益会打折扣。

举个例子:

同样的10000元,存两年:

预定利率3%:两年后你可以拿到 10000 3% 2 = 600 元利息。
预定利率4%:两年后你可以拿到 10000 4% 2 = 800 元利息。

看到没,只差1%的利率,两年下来就能多拿200元。

2. 产品吸引力:决定了消费者是否“买单”

高预定利率: 对于消费者来说,它就像一个“高薪工作”,很有吸引力。同样是把钱“锁”起来,当然希望锁在高利率上。这能让产品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更容易吸引客户。
低预定利率: 如果预定利率太低,甚至低于通货膨胀率,那么消费者可能会觉得“这玩意儿不划算”,不愿意把钱交给你。

3. 风险和成本:高利率背后可能藏着“玄机”

预定利率越高,产品发行方的成本就越高。 毕竟,他们需要承诺给你更高的回报。为了覆盖这个成本,发行方可能会采取一些其他措施,比如:
延长锁定期: 也就是你的钱被“锁”的时间更长,期间你想提前取出可能要支付更高的手续费,甚至损失部分收益。
附加其他费用: 可能会有一些管理费、交易费等,这些费用会从你的收益中扣除,从而抵消一部分高预定利率带来的好处。
产品结构更复杂: 高利率可能和一些投资挂钩,这样一来,虽然有高预定利率的承诺,但最终的收益也可能受到市场波动的影响,变得不确定。

4. 市场竞争:影响发行方的策略

当市场整体利率水平上升时,为了吸引客户,发行方也可能会提高预定利率。
反之,如果市场利率下降,发行方也可能随之调低预定利率。

预定利率越高,对消费者就越有利吗?

不一定!

虽然高预定利率听起来很美好,但就像我上面说的,它可能隐藏着一些“隐形成本”或者“限制条件”。

以下几种情况,预定利率越高,对消费者越有利:

产品简单透明,没有太多附加费用: 如果你购买的是非常基础的存款或年金产品,预定利率越高,你的收益就越高,越直接。
你的资金短期内确实不需要动用: 如果你确定在锁定期内不会需要这笔钱,那么高预定利率就能让你安心地享受更高的收益。
你已经充分了解了产品的其他条款,并且认为风险可控。

但是,以下情况,高预定利率可能不全是好事:

产品附加了高额费用: 比如某个保险产品的预定利率很高,但附加了很高的初始费用或者年度费用,最终算下来,实际到手的收益可能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高。
产品锁定期非常长: 如果你购买的产品预定利率很高,但需要锁仓10年甚至20年,期间一旦遇到急事需要用钱,提前支取可能会损失惨重,那就得不偿失了。
产品收益与高风险挂钩: 有些产品承诺高预定利率,但同时告诉你,这个利率可能受市场表现影响。如果市场不好,你的收益甚至可能低于普通存款。这种情况下,高预定利率可能只是一个“诱饵”。
你对金融产品了解不多,被高利率冲昏了头脑: 很多时候,销售人员会重点强调高预定利率,但对于其他重要的条款,比如风险、费用、锁定期等,可能一带而过。

所以,作为消费者,我们不能只看预定利率这一个数字。

在做决定之前,我建议大家多做“功课”:

1. 看清产品说明书: 仔细阅读合同条款,特别是关于费用、退保、提前支取、风险提示等部分。
2. 对比不同产品: 不要只看一家,多比较几家银行、几家保险公司的类似产品。
3. 了解自己的需求: 你的资金多久不用?你愿意承担多大的风险?你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增值?保障?保值?)?
4. 警惕过高的承诺: 如果某个产品的预定利率远高于市场平均水平,那就要打个问号了,很可能背后有“猫腻”。

总结一下: 预定利率就像是给你的钱定了一个“保底工资”,高预定利率意味着更高的保底工资。但我们也要关注这份“工资”是怎么来的,有没有附加一些“加班费”或者“请假扣款”的规定。只有全面了解,才能做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蔡师傅 泻邀!

预定利率对长期人身保险产品定价有着重要的影响,对于短期人身保险和非寿险产品(财险)没有影响。所以,下面讨论所涉及的产品专门指长期人身险,包括但不限于定期寿险、终身寿险、两全保险、年金保险、长期健康险(重疾、护理)等。

一、预定利率的影响在哪?

保险产品的利率假设,从保单持有人的角度看,可以认为是持有保单的“未来收益率”。从精算狮的角度看,这是对未来可能支付的各项保险责任进行贴现的贴现利率,影响着保险公司的“负债成本”

尤其是,传统人身险的预定利率设置需要非常谨慎,因为它们在保单的有效期内是固定不变的,相当于是保险公司以一个承诺的“成本利息”,向我们长期借入资金。保险公司定这个假设时往往态度是保守的,尤其是在目前的低利率环境下。

预定利率对保险产品定价的直观影响,下面我用两个例子给大家说明:

1. 保额1000元,终身寿险的年交保费

2. 保额1000元,20年期的定期寿险的年交保费测算

▲ 测算基础:男性,产品预定费用率0%,生命表使用CL1(2000 - 2003)。

从上面的测算结果,我们可以得出几个的规律:

1. 预定利率对终身寿险的价格影响远高于定期寿险,即保险期间越长,影响越大;

2. 同样是终身寿险,投保年龄也小,也符合“保险期间越长,预定利率对价格影响更大”的规律;

3. 同样是定期寿险,在固定不变的保险期间内,投保年龄越大,预定利率对价格影响更大;

4. 2.5%属于分红型人寿保险的预定利率,3.5%是目前非分红传统型人寿保险的预定利率。在同样保额的情况下,传统非分红保险的保费投入更少,差额部分可以投保一份同类型保险,从而增加保额。分红型保险通过后续红利派发和累积,才有机会实现对传统型保险保额的超越。

看到这里,作为普通消费者的你们可能会提问:既然预定利率对保费影响辣妈大,那么我们能要求保险公司狠狠提高这个假设吗?

这个问题算是问到点子上了。

二、预定利率的设置依据

目前,国内多数人身保险都是储蓄型(cash value saving),这就决定了保险与传统理财存在天然的竞争关系。99年以前国内高利率环境,催生了大量高预定利率的保险(7%-9%)出现。如果你当时买了,放在今天看,你都是赚大发的。

这对于保险公司的经营是致命的,因为保险公司的投资组合其实就是一个偏债券的混合型基金,投资效率或者说投资回报有限。详细介绍见《那些热卖的“理财型”保险,尚能饭否?》。如此高的预定利率,让保险公司背上了一屁股“债”!

于是,在99年以后、长达10多年的时间里,长期人身险的预定利率都被保监会严格限制,我们进入了有点“过往矫正”的2.5%的年代。但同时期的很多金融资产,包括股票、基金、信托等,当然还有房子,却经历了非常大幅的增值,让传统人寿保险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竞争力。于是,分红险、万能险和投连险这些兼具保障和储蓄理财功能的保险就成为保险公司去竞争客户的救命稻草。

从1993年至2012年中国寿险行业预定利率与一年期存款利率比较

▲ 数据来源:《中国金融年鉴》及《中国保险年鉴》

直到这几年预定利率的“牢笼”才逐步被打破,人身险进入所谓“定价市场化”的时代。预定利率得到了开放,传统人寿保险从过去的2.5%直接提高到3.5%,产品开始降价。问题来了:还能进一步提高吗?有上限吗?

其实,的确存在一个隐形的上限 – 准备金评估利率。先说说什么是准备金?简单而言就是保险公司为未来要兑付的保险责任所预留的一笔钱。所谓“拿人手短,吃人嘴软”,保险公司如果不是因为收了我们的保费,也不会承担责任,所以,准备金计提源自所收入的保费。因此,产品定价的预定利率和准备金评估利率不会大幅偏离,至少不应该高于准备金评估利率。否则,就可能出现准备金远高于能从消费者那里收回来的保费。这种“亏本买卖”,我们行内叫“定价不充分”,从而会引发偿付能力(insolvency)的问题

所以,虽然产品定价的预定利率是放开了,但保险公司也别太兴奋,因为保监会依旧是非常机智和冷静的,通过对准备金评估利率监管,间接监管了预定利率:总之,保险公司可以竞争,但需要按照市场公允的、可以持续发展的原则进行竞争。

按照监管规定,目前财务报告口径下的传统人身险的准备金评估利率,主要跟国债收益率挂钩,参考因素包括:750日移动平均国债收益率或者4.5%终极利率,并允许在不超过120个基点(1.2%)范围内做溢价调整。所以,我认为,对于传统人身保险,目前【3.5%,4%】应该是比较合理的预定利率区间,符合目前市场中期利率变化趋势。而下限3.5%也是业内默契,基本都在使用。

参见:中国保监会关于优化保险合同负债评估所适用折现率曲线有关事项的通知 -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wap站

而对于分红险,常用的预定利率为2.5%,但本身产品就是让我们通过后期获取保单红利来“抵消”前期保费投入大的影响,可以说通过不确定的“分红水平”实现了“预定利率市场化”。只不过因为这类产品由于销售过程的“乱作为”,被过分强调了其投资增值功能,当实际红利派发下来常不如预期时,让我们产生了极大的心理落差。

其实,我们正在经历一个“资产价格波动大、财富一言不合就缩水”的时代,这个阶段美国人民在上个世纪70年代也经历过,也是从那个时期开始流行,美国保险产品在面对其他投资品时逐步丧失了竞争力,业内开始出现“买定投余”的做法。

回过头来说,在现在这个环境下,目前国内长期人寿保险的预定利率是否合理?我认为,总比原来2.5%时代有了长足的进步,而且也是在一个跟市场利率挂钩的准备金评估利率监控下,保险公司所能做出的合理选择,当然调整空间还是有的,不过大家总不至于希望保险公司无限制提高利率导致破产吧。

说到大家最关心的人身险,比如长期重疾险或者定期寿险,我要说,这些产品的核心是提供保障,死亡或重疾赔付与否完全取决于死亡或重疾的发生概率。所以,这类保险的责任兑付,并非只靠“投资储蓄”,还要取决于“实际死亡或重疾的发生概率是否在保险公司的预定范围内”

同样的,对于消费者而言,挑选这些保险是看预定利率,预定发生率也非常重要,因为我们是用自己的不确定的风险发生概率,跟保险公司预设的确定的风险发生概率做“对赌”。

以上!

笔者背景:一名曾经在内地保险公司工作过的北美精算师。目前是微信公众号【保乎笔记】(ID:baohunotes)的作者,知乎专栏地址:保乎笔记 - 知乎专栏,欢迎向我的值乎提问:值乎专栏。我主讲的保险Live:知乎 Live - 全新的实时问答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预定利率:把你的钱“锁”起来,它能给你带来什么?想象一下,你手里有一笔钱,暂时不用,想着放一段时间。这时候,你可能会考虑把它存到银行,或者买点什么理财产品。那么,“预定利率”这个词,你可能就会经常听到了。那它到底是个啥?别担心,咱们用大白话聊聊。 预定利率,顾名思义就是“预先约定的利率”。简单来说,.............
  • 回答
    好嘞,来,咱唠唠二战这档子事儿,保证你说得明明白白,听得贼过瘾!你就想,世界大战这玩意儿,跟咱平时邻里之间的矛盾升级了差不多,不过这次规模那是全世界,参与人数那是天文数字,武器那更是没见过,后果也更他娘的惨烈。事情是怎么闹起来的?—— 导火索与背景你想啊,就像一碗快要溢出来的水,总得有个东西把它推出.............
  • 回答
    朋友们,咱们今天就来聊聊股票市场里一个听起来有点“高大上”,但其实咱们每个人都能整明白的概念:除权、复权。这俩就像是给股票“算账”的工具,能让我们更清晰地看到一只股票的真实表现,以及它未来股价可能的走向。想象一下,你是个小股东,手里拿着某家公司的股票。这家公司赚钱了,老板(也就是公司管理层)觉得,哎.............
  • 回答
    好的,我们来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详细理解一下矩阵的秩。想象一下,矩阵就像是一个装满了数字的表格,或者说是一个二维的“信息网”。矩阵的秩,顾名思义,就是衡量这个信息网中“独立有效信息”有多少。我们来一步步拆解:1. 矩阵的“信息”是什么?一个矩阵的每一行或每一列都可以看作是一个“向量”,就像一个带有方向和.............
  • 回答
    好的,我们来用一个大家都能理解的场景,来生动形象地理解凯恩斯主义和货币学派这两大经济思想的主要区别。想象一下,我们现在面对的是一个经济体,就像一个繁忙的城市。这个城市里有无数的家庭(消费者)、企业(生产者)和政府(管理者)。凯恩斯主义 vs. 货币学派:谁是城市的“救火队长”和“交通管制员”?我们把.............
  • 回答
    咱就聊聊咱们的“中国天眼”FAST,别看它名字里有个“眼”,它可不是个普通的眼睛,更不是用来“看”星星眨不眨眼的。简单来说,FAST 就是一个超级无敌大的“耳朵”,而且是专门用来听宇宙深处传来的声音的。FAST 的“大”和“耳朵”的含义:你想象一下,平时咱们听音乐,用的是小耳朵。但如果有人在很远很远.............
  • 回答
    嘿,咱们今天来聊聊“极大似然估计法”,听着名字挺高大上的,但其实骨子里是个特别接地气的想法。就好比我们平时在生活里做判断一样,只不过它有了一套数学的规矩。先抛开数学,咱们从生活里找个例子。想象一下,你面前有这么一个盒子,里面装了一些红球和蓝球。你不知道里面到底有多少红球,多少蓝球,只知道球的总数是确.............
  • 回答
    好的,让我们来通俗易懂地理解一下2017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的“冷冻电镜”技术,以及它对我们生活产生的重大影响。 什么是冷冻电镜?—— 像给分子拍 X 光片,但更清楚!想象一下,你想知道一个非常非常小的东西,比如蛋白质,长什么样子。我们平时用显微镜可以看到一些形状,但如果想看到它最细微的结构,比如它内.............
  • 回答
    想象一下,我们日常生活中最熟悉的液体,比如水、牛奶、油,它们都表现得非常“乖巧”。你倒它,它就顺着杯子流下来;你搅它,它就乖乖地转;你拿东西放进去,它也就那么静静地待着。这些,都是我们称为“牛顿流体”的典型代表。它们的“乖巧”程度,和施加在它们身上的力(也就是你搅动、倾倒的动作)是成正比的,而且,它.............
  • 回答
    想象一下,你的基因就像一本非常、非常厚的食谱,里面记录了你身体如何建造、如何运转的所有指令。而基因编辑技术,比如CRISPR,就像一把极其精密的“分子剪刀”,它的目标是找到食谱里的一个特定“词语”(也就是DNA序列),然后把它剪掉、替换或者修改。脱靶效应,通俗地说,就是你的分子剪刀不小心剪错了地方。.............
  • 回答
    想象一下,你手里有一堆积木,你想要知道这堆积木总共有多少块。但你就是数不过来,或者积木太多了,数到眼花缭乱。这时候,如果你想用一种“聪明”的方法来估算,蒙特卡洛方法就可以帮上忙了。通俗理解蒙特卡洛方法:瞎猜也得有点门道蒙特卡洛方法,说白了,就是 “大量随机抽样” 来解决那些很难直接计算的问题。它就像.............
  • 回答
    2020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给了三位杰出的科学家:Harvey J. Alter、Michael Houghton 和 Charles M. Rice,以表彰他们在发现丙型肝炎病毒(HCV)方面所做的开创性工作。这项发现的重要性,就好比是在一场漫长而痛苦的斗争中,终于找到了敌人隐藏的身份,从.............
  • 回答
    咱们今天就来聊聊常微分方程,以及它一个特重要的性质——解对初值的连续依赖性。这听起来有点高大上,但其实咱们身边处处都有它的影子,理解起来并不难。想象一下,咱们在玩一个滚球的游戏。你手里拿着一个小球,放在一个斜坡上。这个斜坡,咱们可以把它看作是“微分方程”。微分方程描述的是,当你的球在某个位置(比如某.............
  • 回答
    原子核:我们世界的微小基石,以及它的传奇发现之旅想象一下,我们周遭的一切,从你手中的笔,到天上的云,再到远方的星星,它们最最核心、最最根本的构成单元是什么?不是沙子,不是泥土,而是极其微小、我们肉眼完全无法看见的“原子”。而在这微小的原子之中,还有一个更为核心、更为致密的“原子核”。要通俗地理解原子.............
  • 回答
    想象一下,我们把一大堆特别特别小的粒子,比如原子,放进一个冷得不能再冷的“冰柜”里。这个“冰柜”可不是普通的冰箱,它能把粒子的温度降到接近绝对零度(273.15℃)。当我们把温度降到这么低的时候,这些原子们就变得非常“听话”了。它们不再像平时那样到处乱跑,各自为政,而是慢慢地、慢慢地,开始“黏”在一.............
  • 回答
    战胜癌魔的新篇章:通俗理解癌症免疫疗法及其重大意义想象一下,我们身体里有一支英勇的军队——免疫系统。这支军队日夜巡逻,识别并消灭入侵的细菌、病毒,以及体内那些不按常理出牌、不断增殖的癌细胞。然而,癌细胞就像狡猾的叛徒,它们学会了伪装,甚至能够悄悄地潜伏在免疫系统的眼皮底下,逃避追捕。2018年的诺贝.............
  • 回答
    想象一下,我们的身体就像一个庞大的城市,而细胞就是这个城市里辛勤工作的市民。这些市民需要氧气才能生存和工作,就像城市需要电力一样。但是,就像城市里的电力供应可能会时有时无,有时候充裕,有时候又很紧张,我们身体里的细胞也需要一种机制来感知和应对氧气浓度的变化。2019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就是颁给.............
  • 回答
    罗素悖论:一场搅动数学根基的“思想海啸”想象一下,我们一直以来相信的数学大厦,那严谨、有序、无懈可击的逻辑体系,突然被一颗小小的“石子”动摇了根本。这颗石子,就是二十世纪初由哲学家兼数学家伯特兰·罗素提出的那个让无数人心头一震的悖论——罗素悖论。它不仅给当时风头正劲的数学基础研究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更.............
  • 回答
    温暖的拥抱,刺痛的感受——202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带给我们的惊喜想象一下,你走在冬日寒风中,瑟瑟发抖,然后钻进一个暖烘烘的房间,那一瞬间的舒适感扑面而来。又或者,你不小心碰到了滚烫的炉灶,一股尖锐的疼痛瞬间让你缩回手。这些再寻常不过的体验,我们每天都在经历,但它们背后却隐藏着生物学上极其精妙的.............
  • 回答
    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有些公司或者组织,明明一开始很有闯劲,却慢慢变得越来越“保守”,甚至有点“僵化”,做事畏首畏尾,不像以前那样有活力了?这背后可能就藏着一个叫做“尺蠖效应”的道理。咱们用一个大家都可能经历过的场景来打比方:想象一下,你刚开始学习一门新技能,比如做蛋糕。刚开始,你可能特别兴奋,上网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