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罗素悖论」的提出给数学界带来何种影响,如何通俗地理解这一悖论?

回答
罗素悖论:一场搅动数学根基的“思想海啸”

想象一下,我们一直以来相信的数学大厦,那严谨、有序、无懈可击的逻辑体系,突然被一颗小小的“石子”动摇了根本。这颗石子,就是二十世纪初由哲学家兼数学家伯特兰·罗素提出的那个让无数人心头一震的悖论——罗素悖论。它不仅给当时风头正劲的数学基础研究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更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理解数学的方式。

悖论的由来:一个自我指涉的“理发师”

要理解罗素悖论的影响,我们得先弄明白它到底是怎么回事。用最通俗的比喻来说,这个悖论围绕着一个有点像“自己打自己的嘴巴”的概念展开。

罗素本人是这样描述的:

> 在一个村庄里,有一个理发师,他只给那些不给自己刮胡子的人刮胡子。那么,请问,这个理发师,他给自己刮胡子吗?

我们来仔细分析一下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

1. 如果理发师给自己刮胡子: 根据规则,他只给那些“不给自己刮胡子的人”刮。既然他给自己刮了,那就违反了规定,所以他“不应该”给自己刮。
2. 如果理发师不给自己刮胡子: 同样根据规则,他“必须”给所有“不给自己刮胡子的人”刮。而他自己就是“不给自己刮胡子”的其中一员,所以他“应该”给自己刮。

看,无论我们假设理发师给自己刮胡子还是不给自己刮胡子,都会导出一个矛盾的结论。这就像一个永远无法自圆其说的怪圈。

悖论的数学化:集合论的动荡

罗素悖论之所以能撼动数学界,是因为它被巧妙地运用到了当时被认为是数学基石的集合论中。集合论是研究“集合”的数学分支,“集合”可以理解为一组事物的总称,比如“所有红色的东西组成的集合”,“所有偶数组成的集合”。

集合论的奠基人之一,弗雷格,曾试图用一套公理体系来构建整个数学,而这个体系的核心就是基于一个非常直观的原则:

> 每一个可以明确描述的性质,都可以构成一个集合。

也就是说,只要你能用清晰的语言描述一个属性,那么所有具有这个属性的事物就能组成一个集合。比如,“所有能被3整除的整数”是一个集合,“所有白色的鸟”也是一个集合。

现在,我们用这个原则来构造一个集合,就像罗素提出的那个“理发师”一样:

> 考虑“所有不包含自身的集合”组成的集合。

我们给这个集合起个名字,叫做 R。现在,我们来问一个关键的问题:集合 R 本身是否包含它自己?

我们还是来分析两种可能性:

1. 假设集合 R 包含它自己 (R ∈ R): 根据 R 的定义,它只包含“不包含自身的集合”。如果 R 包含它自己,那么它就不符合“不包含自身”这个条件。所以,R 不应该包含它自己。这与我们的假设矛盾。
2. 假设集合 R 不包含它自己 (R ∉ R): 根据 R 的定义,它包含所有“不包含自身的集合”。既然 R 本身是一个不包含自身的集合,那么它就应该被包含在 R 中。所以,R 应该包含它自己 (R ∈ R)。这又与我们的假设矛盾。

同样的逻辑困境出现了。这个“所有不包含自身的集合的集合”,无论是包含自己还是不包含自己,都走进了死胡同。

罗素悖论的影响:一场深刻的“思想地震”

罗素悖论的出现,对于当时沉浸在朴素集合论美好愿景中的数学家们来说,无疑是一场突如其来的“思想地震”。它的影响是深远而多方面的:

动摇了朴素集合论的根基: 在罗素悖论出现之前,数学家们普遍认为朴素集合论是坚实的,可以作为整个数学的公理化基础。罗素悖论直接揭示了朴素集合论中存在着内在的矛盾,表明“一切可以描述的性质都可以构成集合”这个原则是不可靠的。这就像发现支撑整个大厦的某个关键地基其实是松动的。
引发了对数学基础的深刻反思: 这个悖论迫使数学界不得不重新审视数学的本质和基础。人们开始质疑,我们所依赖的逻辑是否真的没有漏洞?我们如何才能构建一个既强大又不会自相矛盾的数学体系?这场反思催生了对数学哲学和逻辑学的深入研究。
催生了公理化集合论的诞生: 为了解决罗素悖论带来的危机,数学家们开始着手建立更加严谨、更加安全的公理化集合论。其中最著名的就是 策梅洛弗兰克尔集合论(ZF集合论) 以及在此基础上加入选择公理的 ZFC集合论。这些新的公理体系通过引入更严格的限制,比如禁止构造像罗素集合那样“太自大”的集合,从而规避了悖论的出现。简单来说,就是“不让你随便乱造集合了”。
推动了逻辑学的发展: 为了解决集合论中的矛盾,逻辑学家们也深入研究了形式逻辑和语言的精确性。他们认识到语言的模糊性和歧义性是产生悖论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更加注重逻辑表达式的严谨定义和规则。
改变了数学研究的范式: 罗素悖论事件之后,数学家们对待数学基础的态度变得更加审慎。他们不再轻易接受直观的数学概念,而是更加依赖于严格的公理系统和形式证明。这种对基础的严谨追求,也渗透到了数学的各个分支。

如何通俗地理解罗素悖论?

除了那个理发师的比喻,我们还可以从几个角度来帮助理解罗素悖论的本质:

“集合的集合”的特殊性: 悖论的关键在于“集合的集合”。很多时候,一个集合的元素跟集合本身是不同类型的东西。比如,“所有颜色的集合”里的元素是“红色”、“蓝色”等等,而这个集合本身不是一种颜色。但是,当一个集合的元素可以是集合时,就容易出现一些特殊情况,比如“所有集合的集合”或者像罗素集合这样“关于集合自身的属性”。这些关于集合自身的属性,一旦处理不当,就容易陷入循环定义。
“自指”的陷阱: 罗素悖论的核心是一种“自指”的矛盾。理发师的定义涉及他自己,而罗素集合的定义也涉及集合自身。这种“我指的是我,而我的定义又依赖于我的定义”的循环,就像照镜子时,镜子里的影像又出现了另一面镜子,形成无限循环,最终导致逻辑上的混乱。
限制规则的重要性: 罗素悖论的出现,本质上是因为我们对如何构造集合的规则不够清晰和严格。就好比如果有人说:“你可以任意挑选物品组成一个集合,只要你能说清楚是什么。”那么你很容易就能构造出那个引起悖论的集合。而公理化集合论就是在“规则上加了锁”,告诉你哪些集合是允许存在的,哪些是不允许的,从而避免了这种逻辑上的“越界”行为。

总结

罗素悖论就像一声惊雷,唤醒了数学界对于自身严谨性的思考。它虽然带来了短暂的恐慌和动荡,但最终却推动了数学基础理论的革新,使其变得更加坚固和可靠。理解罗素悖论,不仅仅是理解一个有趣的逻辑游戏,更是理解数学发展史上一次重要的自我修正和升华。它告诉我们,即使是最堂皇的理论,也可能隐藏着致命的缺陷,只有不断地审视和完善,才能让真理的光辉更加持久。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罗素悖论在数学史上是一个极其鲜明的转折点,应该说它的提出其重要性丝毫不亚于无理数、虚数、以及非欧几何的发现。它的出现,是所谓的“数学基础危机(crisis of fundamentals of mathematics)”的导火索。也有人(一般在中文科普圈子里)把它与无理数的发现、无穷小的问题、并称,叫做作“第三次数学危机”。

罗素悖论,顾名思义,是数学家和哲学家罗素最先提出的,是朴素集合论中的一个著名悖论。在朴素集合论里,我们可以用枚举的方式定义一个集合,比如说:

集合1={1,2,3}

说的是由1、2、3三个自然数组成的集合

但是在绝大多数情况下,用枚举的方式来定义集合显然是不现实的,比如说,所有的自然数构成一个自然数集,我们显然不可能把自然数一一枚举出来。所以,朴素的集合论中有一个公理,叫做“无限制概括公理”,说的是:

对于任何一个性质,满足该性质的所有元素,构成一个集合。

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用一个性质来定义一个集合。这个公理看起来相当正确且无害,但是麻烦就是从这里来的。

如果我们问,一个集合的元素可以包括它自己吗?以这个公理来看,这个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比如说,所有“包含无穷多个元素的集合”的集合,它显然包含了无穷多个元素,那么它就包含了它自身。

那么我们可以这样来定义一种集合:

所有“元素不包括自己的集合”的集合。

我们把这个集合叫做A,那么,A的元素包括它自己吗?假设A不包括它自己,那么,A就满足“元素不包括自己的集合”这个性质,所以它就必然包括它自己,这是个矛盾;如果我们假设A包括它自己呢?那么根据A的性质,它必然不包括它自己,也是个矛盾。

这个悖论有一个更加通俗的版本,叫做“理发师悖论”,这个悖论是这样的:

小城里的理发师放出豪言:他只为,而且一定要为,城里所有不为自己刮胡子的人刮胡子。但问题是:理发师该为自己刮胡子吗?如果他为自己刮胡子,那么按照他的豪言“只为城里所有不为自己刮胡子的人刮胡子”他不应该为自己刮胡子;但如果他不为自己刮胡子,同样按照他的豪言“一定要为城里所有不为自己刮胡子的人刮胡子”他又应该为自己刮胡子。

那么,这个悖论是在何种背景下产生的、又为何是重要的呢?

集合论是整个数学学科的逻辑基础。现代数学,几乎全部都是建立在集合论基础上的。在19世纪之前,人们为数学的理论基础问题在黑暗中摸索,但是进展缓慢。这些问题主要包括:

1、 数学的抽象实在性:很显然,数学命题都是有真假的 - 它要么是真的,要么是假的。但是数学对象很显然又是一些抽象对象。例如说自然数、函数、几何点线面,它们不是一种具体的、存在于时空之中的、我们可以观察和实证的实体。那么它们的真假性来自何处?

2、数学的客观性:对于同一个数学命题,它的真假并不依赖于某种特定的主体。1+1=2,不论何人、何时、何地,对它的判断都不会有所不同。甚至说,即使没有人类,这个命题仍然成立吗?这个问题早期的数学家是坚信无疑的。

3、数学的必然性和超验性:数学原理不但可以判定为真,而且它可以判定为“必然真(necessarily true)”。它不必、也不能被经验检验:例如说,1+1=2,我们不必历数每一种具体过程 - 把一个东西和另一个东西放在一起,数一数它们是不是两个 - 我们就知道它必然是真的。它不像是自然科学那样的经验科学,比如说,能量守恒我们认为它是真的,但是我们总是可以通过实验检验它,并且可以想象下一次实验有可能就不满足能量守恒了。它是数学不是这样的,它不需要经验来检验,或者说与经验无关。

类似这些问题,被称作数学的理论基础问题,也是数学哲学的最核心问题,在20世纪之前被数学柏拉图主义主导的思想中,是毫无疑义的。以这个思想为内核,数学蓬勃发展,硕果累累。但是这些作为基础的思想内核,人们却没有一个严密的逻辑体系来证明它们。这段历史被克莱因称作[1]

一门逻辑学科不合逻辑地发展”。

19世纪下半叶,情况出现了突破,先是形式逻辑大发展,然后,康托尔建立了集合论。这两者就成了解决数学基础问题的利器。弗雷格就成了这场关于数学严密化行动的先驱。

在弗雷格看来,康德的先验综合判断是一个很奇怪的东西。从这里出发,而把数学最终归结为先验直观,更加难以立住脚。直觉是一个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把整个数学建立在这种迷迷糊糊的基础上未免太不可靠。而且我们经历过太多的貌似违反直觉而实际上是正确的判断,因而我们根本就不能真正地把直觉当做一种严肃的东西来对待。他于是回到了前康德时代的观念:所有先验的,必定是分析的;而所有综合的,必定不是先验的。因此他完全同意数学是一种先验知识,但是他反对数学是综合知识这种说法。他说,数学它是一种被巧妙包装的分析判断,从表面上看貌似综合判断,如此而已。

例如康德说,2+3从这两个数字本身并不蕴含任何关于5的性质,因而2+3=5是一个综合判断,但是数学显然又是先验的,于是2+3=5就是先验综合判断。但是弗雷格说,从2、3、以及“+”的定义中,我们应该可以找到一种必然的蕴含关系:2+3本身就蕴含了所有的5的性质,因而它应该是一个分析判断。我们所要做的,就是要对2、3、“+”做出合理的定义来使得这种判断是分析的 – 因而也就是必然的和先验的。而这种定义,必须也必然仅仅用到逻辑定律,它是纯逻辑的,因而必然是分析的。只有纯逻辑的基础,才是我们所能做到的最牢固的基础。推而广之,整个数学就是一种精巧包装的复杂的逻辑关系,而不应包含任何额外的非逻辑的“原生”数学成分。这就是数学基础的逻辑主义纲领

总而言之,弗雷格的目标就是,数学应该归结为纯逻辑。为了达成这一目标,弗雷格必须要证明数学是纯分析的,也就是说,他需要建立一套逻辑体系,仅在这套逻辑体系中,通过基本的逻辑原理,即可定义和演绎出全部的数学。从集合论出发,弗雷格完成了这样的逻辑体系。弗雷格的整个推论过程,可以说是很严密很牢靠了 - 至少在他自己看起来如此。1893年,他完成了著作《算术的基本定律》,把这种对数学基础的重新构建系统化地发表了。对这本书他显然很得意,他说:

“我希望现在我可以宣布,本书使得这样的努力成为可能:把算术的基本原理归结为分析判断、进而证明它们是先验的。这样一来算术只不过是逻辑的一种延伸。数学的每一个判断都是一种逻辑定律,或是其推演物。在科学中应用数学就是在观察到的事实中应用逻辑关系;计算就是推理。

1902年,在他的著作第二卷即将发表之时,53岁的弗雷格收到了一个30岁年轻人的来信。这个年轻人,就是罗素;在这封信中,罗素表达了它对弗雷格犹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般的崇敬,然而,在信中的末尾,看似不起眼的一个小小的“但是”,却摧毁了弗雷格的一切。弗雷格突然发现,他建立的牢固逻辑基础本身,坐落在一个松软的沙滩上摇摇欲坠。这里主要有两个原因,一个是他大量使用“概念的外延”来定义集合,也就是说用一个性质来定义一个集合(非限制概括公理);另一个,是他大量地使用“集合的集合”、“集合的集合的集合”这类嵌套集合。而罗素指出,这是不能随意使用的。这会必然导致逻辑矛盾,而这个矛盾就是上面所说的“罗素悖论”。

罗素悖论的出现,在当人们终于看到了数学基础问题的曙光时,又一次让确定的数学真理之梦变得虚无缥缈。事实上,在同时代还有若干个其它版本的悖论,它们都与罗素悖论相类似,而罗素悖论以其简洁和明确成为这些悖论的代表。弗雷格看到罗素的信件之后,立即认识到自己理论的缺陷,然而当时他的第二卷著作已经付印,不可能再进行修改,他只得在书中加了这样一段补遗:

“在工作完美收官之际,却突然发现整个基础都必须要放弃,对一个科学家来说没有什么能比这个更加不幸的了。是罗素的一封信件让我认识到这一点,我不得不在本书即将出版之际加以说明。”

我们可以想见,弗雷格当时的心情是何等沮丧。弗雷格在余生再也没能够从这个打击中恢复过来。

始作俑者罗素虽然虽然发现了弗雷格的缺陷,但是他却坚信弗雷格的思想是一条康庄大道:数学,归根结底就是逻辑。悖论不可怕,只要能想办法解决之,悖论会推动而不是打击数学的发展,人们终将意识到数学的本质。于是罗素接过了弗雷格的大旗,成为逻辑主义纲领的统帅。

其实罗素早在弗雷格还没有完成他的工作之时就已经深受悖论的困扰。为了解决这些悖论,他仔仔细细地研究了当时的几个著名的代表,最后他认定,这些悖论有一个基本的根源:它们都是自指的。也就是说,它们自己引用了自己。弗雷格的集合论中允许用一个性质来定义一个集合,因而它是躲不过这种自指怪圈的。

我们形象地把集合当做一个可以“装”某种性质的事物的口袋,那么我们可以说“可以装下所有苹果的口袋”,这在逻辑上毫无问题。但是,在很多情况下我们需要把一些口袋打包装起来,这时我们就需要一种能装口袋的口袋。那么,如果我们要求有一种“可以装下所有口袋的口袋”,就需要它自己装下它自己了!

罗素把这种“自指”成为“恶性循环”(vicious circle)。要想消除悖论,就必须躲过恶性循环。他的方案就是“分层”。简言之,苹果是一个层次,口袋是比苹果高一层的对象,而装口袋的口袋是比单纯的口袋更高一个层面的对象。单纯的口袋只能装具体的事物,而装口袋的口袋可以装单纯的口袋 – 但是不能装“装口袋的口袋”。只有高一层的才可以装本层的对象。

就像它绕口令般的描述一样,这个方案极其复杂。集合是“分层”的:基本的具体对象是最底层,这些对象的集合和对象的性质是第二层,这些对象的集合的集合、性质的性质是第三层,以此类推。这样一来,诸如“所有集合的集合”之类就不再包含它自己了:因为它是比“所有集合”更上一层的概念。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继续使用集合论中那些有效的部分,又避免了悖论的产生。

罗素和怀特海一起,写了一本巨著,叫做《数学原理》(Principia Mathematica)来阐述这种方案。这是一部在思想上划时代的、但是在实际上毫无用处的经典著作。因为这个理论的代价就是它极尽繁复之能事:我们每涉及一个集合就必须要搞清楚它是“哪一层”的,进而要一层层向下穷究,原本一两行就可以说明的事情,需要几十页才行 – 而且还不总是可行。据称这套三卷2000页的巨著,知道300多页之后才开始定义自然数“1”,而直到600多页才开始定义加法!此外,为了解决层层嵌套带来的麻烦,罗素还引入了一个公理,叫做“还原公理(axiom of reducibility)”,成了另一个雷。且不说这个公理的有效性如何,从根本上说,它就不是一个逻辑定律 。那么罗素的整个工作的初衷 – 把数学还原成为纯逻辑 – 就被彻底破坏掉了。罗素本人也为这个公理反复纠结,最终只能承认它并非逻辑必需。更何况,罗素在他的理论中用到了无穷公理选择公理,这两个货虽然不像还原公里那么不招人待见,但是一般也不被认可为纯逻辑公理,因而数学的逻辑化就难以为继。最后,他只能无奈地宣称,或许集合论也不是数学中最基础的理论,我们在数学基础探索道路上可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所以,基本上可以说,罗素悖论让逻辑主义之梦陷入尴尬境地

应该说,逻辑主义其实多多少少继承了数学柏拉图主义中的实在论部分(弗雷格本人就是一个坚定的数学柏拉图主义者,二罗素则是鲜明的实在论者),数学的实在性、客观性、必然性全部都可被还原为了逻辑。在这里,逻辑主义中的“逻辑”可以被简单描绘成:

A logical proposition is a proposition which has a complete generality and is true in virtue of its form rather than its contents[2]

相比罗素的方案,对罗素悖论更加实用有效的处理来自公理化(更进一步,形式化)。在这里人们其实并没有“解决”这个悖论,而是通过公理体系的约束,规避了它。这个就是ZF(C)公理体系,这也是在我们现代数理逻辑课本中看到的内容。像前面所述,这个公理体系中,无穷公理和选择公理并不能被还原成为逻辑。这在随后被希尔伯特倡导,成为形式主义纲领。

如果说逻辑主义对应着哲学中的实在论,那么形式主义大约对应的就是唯名论。它在方法论上和逻辑主义比较类似,但是初衷却是不同的。形式主义把数学看成一种形式语言,一种按照某种规则操作的无意义的符号组合。虽然它和逻辑主义一样,注重形式演绎,但是可能是因为它并不执着于把数学还原为一种有意义的理论基础,它在实用中更加有效。大约是现代数学中影响最广的一个纲领罢。

当然,形式主义之梦也被一个年轻人击碎了,这个人就是哥德尔。这里就不接着说了。

当然,在罗素悖论之后,还有另外一个纲领崛起,试图给数学提供一个基础,就是直觉主义。直觉主义似乎是继承了更多康德的东西,把数学看作是一种从先验直观上构建起来的东西,它是人类构造的、因而就是依赖于人的思维的:

Mathematics is the mental activity which consists in carrying out constructs one after another。 [2]

如果说逻辑主义对应实在论,形式主义对应唯名论,那么直觉主义对应的就是理念论了。虽然这一次并没有再出来一个什么年轻人来击碎直觉主义的梦,但是他们也被主流数学界所排斥。可能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们如此痴迷于“构建”,而把那些非构建的东西认为是无意义的“非数学”或“伪数学” - 例如说他们不承认很多存在性证明,如果你不能构建这个数学实体,那么证明它存在就毫无意义。

所以在直觉主义那里,很多数学并不能被他们的理论支持,但是这些问题对他们而言并不是问题,因为他们会认为这些仅仅是是“伪数学”罢了。但是对直觉主义圈外的人看来,这似乎近于无赖。哪怕是最死硬的逻辑主义和形式主义分子都会承认自己有难以克服的困难,但是直觉主义只承认能构建的东西,因而就立于不败之地 - 因为那些失败的,都不是数学。

总而言之,罗素悖论引发的一系列后续事件,导致了逻辑主义的失利(但是并不一定完全失败)、形式主义和直觉主义的兴起和各自的挫折,最终击碎了一统数学之梦。到今天,我们能不能做到这一点仍没有结论。

参考

  1. ^ 克莱因,《数学:确定性的丧失》
  2. ^ a b Ernst Snapper, "the Three Crisis in Mathematics: Logicism, Intuitionism, and formalism"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罗素悖论:一场搅动数学根基的“思想海啸”想象一下,我们一直以来相信的数学大厦,那严谨、有序、无懈可击的逻辑体系,突然被一颗小小的“石子”动摇了根本。这颗石子,就是二十世纪初由哲学家兼数学家伯特兰·罗素提出的那个让无数人心头一震的悖论——罗素悖论。它不仅给当时风头正劲的数学基础研究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更.............
  • 回答
    咱们来聊聊罗素悖论这事儿,这可是个大名鼎鼎的哲学和数学“绊脚石”。你问它是不是因为构造一个“包含自身所有元素的集合”违背了同一律,所以没法造出来?嗯,你说对了一半,但原因比这要稍微复杂和深刻一些,咱们一点点掰扯清楚。先得说说这个“同一律”是个啥。在哲学里,特别是亚里士多德那里,同一律(Law of .............
  • 回答
    要理解为什么罗素的《西方哲学史》没有收录海德格尔,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分析:时间性、罗素的哲学取向、以及海德格尔思想的独特性和复杂性。首先,最直接的原因是时间上的不匹配。罗素的《西方哲学史》于1945年出版。海德格尔最重要的著作,如《存在与时间》(Sein und Zeit),虽然在1927年就问世.............
  • 回答
    伯特兰·罗素,这位20世纪的思想巨匠,其一生贯穿了两次世界大战,也因此,和平主义思想成为了他思想体系中一个极为重要且引人注目的组成部分。评价罗素的和平主义,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其归类为一种一成不变的信条,而需要深入理解其思想的演变、内在逻辑以及他所面临的时代背景。罗素和平主义思想的基石:理性和人道主义罗.............
  • 回答
    要说罗素先生的爱情观,那可不是一言两语能概括清楚的,他这个人就像一本厚厚的书,翻开来里面有太多值得细品的东西。他对于爱情的态度,并非那种一味追求浪漫或者沉溺于感官享乐的简单想法,而是将它看作是人生命中一种极其重要、甚至可以说是一种追求更高层次存在的途径。罗素先生的核心观点,我觉得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理解.............
  • 回答
    将《复仇者联盟3:无限战争》这样一部承载了漫威电影宇宙(MCU)十年心血的巨作交给罗素兄弟执导,而不是更声名赫赫、风格鲜明的导演,比如克里斯托弗·诺兰,这背后确实是一番深思熟虑的商业和艺术考量。与其说是“为什么不是诺兰”,不如说是“为什么是罗素兄弟”,更能说明漫威的选择逻辑。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漫威影.............
  • 回答
    在历史比较中,唐朝(618907年)作为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之一,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开放、对外交流频繁、科技发展等特征,确实可以寻找西方历史中的对应时期。同时,鼎盛时期的美国(如20世纪中叶)是否符合这一标准,也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以下是详细比较: 一、唐朝的核心特征1. 政治与制度 .............
  • 回答
    罗翔教授所说的“不能在地上建立天国”是一个非常深刻且具有哲学和神学意义的观点,它主要源于对人类历史、政治现实以及宗教理想的审慎思考。要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解读: 1. 对“天国”的理解首先要明确,罗翔教授这里说的“天国”不是指一个字面意义上的、理想中的美好天堂。他所指的“天国”更侧重于一.............
  • 回答
    罗志祥在2020年5月20日发布的这篇长文,并且艾特周扬青,普遍被认为是他试图“洗白”却未能成功的案例,反而进一步加深了公众对他“渣男”的印象。要详细解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结果,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分析:一、事件背景回顾:周扬青的爆料与罗志祥的沉默在罗志祥这篇长文发布之前,周扬青已经通过社交媒体发布了.............
  • 回答
    罗振宇“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退票并可能面对12000个空座位登台一事,确实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要评价罗振宇这位企业家,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而这次事件恰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深入审视他的机会。一、 从“时间的朋友”本身来看,罗振宇的创新与局限性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时间的朋友”这个IP的初心和演变.............
  • 回答
    罗志祥的演艺生涯在2020年因为周扬青的爆料而遭受了重创,形象一落千丈,事业也因此停滞。要谈论他如何补救以及“鸡条粉”是否还喜欢他,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详细分析。一、 罗志祥如何补救,将损失降到最低?罗志祥的补救之路是一条漫长且充满挑战的道路,其核心在于“真诚”、“时间”和“行动”。以下是他可以采取或.............
  • 回答
    罗尔和“小铜人”公司可能承担的法律责任是多方面的,并且会根据具体情况和适用的法律进行判定。以下将详细阐述他们可能面临的法律风险: 罗尔可能承担的法律责任罗尔作为个人,其法律责任主要与其行为的性质、意图以及对他人造成的损害相关。1. 民事责任: 侵权责任 (Tort Liability): .............
  • 回答
    罗翔老师关于父母不应过度干涉子女婚姻的言论,确实触动了不少人的心弦,也引发了一场关于家庭关系和个人选择的讨论。这并非简单的是与非问题,而是夹杂着时代变迁、文化传统、法律边界以及情感伦理的多重考量。父母有没有“权”干涉子女婚姻?从法律层面来看,我国《民法典》明确规定了婚姻自由原则,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干.............
  • 回答
    好的,我来尝试以更具体、更有人情味的方式来讲述罗玉凤的这句话,并且尽量避免AI写作的痕迹。想象一下,在一个有些嘈杂的午后,或许是某个社交媒体的角落,又或者是一篇推送文章的末尾,一个熟悉的名字出现了:罗玉凤。这时的她,不是那个在网络上以雷人语录闻名的凤姐,也不是那个如今在美国打拼的成熟女性。此刻的她,.............
  • 回答
    罗昌平因涉嫌侮辱英烈被刑事拘留,这在法律上是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他可能面临的责任可以从多个层面来分析。一、刑事责任方面:最直接也是最核心的责任来自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第二十六条的规定:“亵渎英雄烈士的姓名、肖像、名誉、荣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
  • 回答
    罗昌平因在社交媒体上发布涉嫌侮辱抗美援朝志愿军英烈的内容,于2021年10月被海南三亚警方依法刑事拘留。此事件在当时引发了广泛关注和讨论,触及了社会对于英烈保护和历史认知的重要议题。事件的起因:罗昌平在2021年国庆节期间,在自己的微博账号上发布了数条与抗美援朝战争相关的评论。其中,他引用了某篇文章.............
  • 回答
    罗辑在叶文洁和杨冬墓旁挖墓的行为,源自于他深刻的思考、痛苦的抉择以及对人类命运的沉重责任感。这并非一时冲动,而是他作为“面壁者”所必须经历的、极度孤独且充满牺牲的精神旅程。要理解他为何这样做,我们需要将时间线拨回到他成为“面壁者”之后,特别是他开始实施“黑暗森林法则”威慑计划的关键时期。首先,我们必.............
  • 回答
    罗莎·卢森堡(Rosa Luxemburg)和列宁(Vladimir Lenin)是20世纪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实践中的两位重要人物,他们的思想在多个关键问题上存在深刻分歧,这些分歧不仅影响了当时社会主义运动的走向,也对后来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产生了深远影响。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他们的分歧: 1. 革命.............
  • 回答
    罗马帝国之所以未能征服苏格兰,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地理、军事、政治和文化等多个方面。虽然罗马在不列颠岛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甚至修筑了宏伟的哈德良长城来划定疆界,但他们最终未能将罗马的统治延伸到北方的土地。下面将详细阐述其中的原因: 1. 地理环境的挑战 崎岖的地形和恶劣的气候: 苏格兰的地形比.............
  • 回答
    罗马军团的衰落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多种因素,马镫并非罗马军团被淘汰的直接或唯一原因。 至于有马镫的重骑兵能否从正面冲垮罗马重步兵,答案是不一定,而且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具体情况。为了更详细地解释,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一、 马镫的发明与普及:一个漫长的过程 马镫的起源和发展: 马镫并非突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