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过高的房价是否抑制了其他产业发展?

回答
过高的房价,这个我们每天都在谈论的话题,它真的仅仅是关于“住”的问题吗?我想,我们可能低估了它对整个经济肌体的影响。当我深入思考这个问题时,发现高企的房价,就像一个无声的吸金怪兽,悄悄地吞噬着其他产业发展的活力。

先来聊聊最直接的,人才的流失和聚集效应受阻。

房价太高,意味着生活成本急剧上升。对于年轻人,尤其是刚步入社会的大学毕业生,面对高昂的租金和遥不可及的购房门槛,他们会怎么选?自然是往生活成本相对较低,或者有更好发展机会但房价压力较小的城市转移。这对于房价高企的城市来说,无疑是一种人才“虹吸”的反噬。

高房价逼走了那些有创新精神、有技能的年轻人才,包括工程师、设计师、科研人员、甚至是优秀的基层服务人员。这些正是驱动新兴产业、科技产业、创意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当这些聪明的大脑和勤劳的双手离开了,新兴产业的种子自然难以在这里生根发芽,更不用说茁壮成长了。

同时,即便是有幸留下来的人才,他们大量的收入也都被房贷或房租所占据。这极大地削弱了居民的消费能力和意愿。

你可以想象一下,一个月工资的大头都给了房子,你还有多少钱愿意去体验最新的科技产品?愿意去尝试一家新开的特色餐厅?愿意去参加一场高品质的音乐会或艺术展览?愿意花钱去学习提升技能,或者投资自己的兴趣爱好?答案显而易见,非常有限。

当人们的消费热情被压抑,消费需求得不到有效释放,对于依赖消费拉动的服务业、文化产业、旅游业、甚至是高科技产品零售业,无疑是沉重的打击。这些行业的发展,需要的是市场活力的驱动,而过高的住房成本,就像给这股活力套上了枷锁。

再来看看实体经济的压力。

对于那些想要创业、想要拓展业务的企业家来说,高房价意味着更高的运营成本。不仅仅是办公场所的租金,企业的员工因为高房价,薪资期望也会随之水涨船高。为了留住员工,企业不得不提高工资福利,这无疑增加了企业的经营负担。

尤其是一些利润率不高,但对社会发展至关重要的制造业、传统服务业,它们往往难以承受如此高昂的人力成本和运营成本。长此以往,这些企业可能会选择外迁,或者干脆放弃在本地区的发展。这不仅会导致就业机会的减少,更可能造成产业结构的失衡,让城市变得“空心化”。

我们不能忽视金融资源的挤占。

大家都知道,现在贷款买房是很多人的首选。当房贷成为家庭负债的“大头”,大量的金融资源,包括银行的信贷资金,都会被房地产市场所“占用”。这意味着,其他产业,尤其是那些需要大量初期投入、回报周期较长但对经济长期发展至关重要的项目,比如研发创新、绿色能源、高端制造等等,可能会面临融资难、融资贵的困境。

大量的资金涌入房地产,短期内可能推高资产价格,带来“繁荣”的假象,但从长远来看,却是对其他具有真正增长潜力和创新能力的产业资源的严重挤占。这就像在一个生态系统中,一种生物过度繁殖,导致其他物种的生存空间被压缩。

最后,我想提一下创新和风险投资的意愿。

在高房价的城市,人们更倾向于追求稳定,愿意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到“保值”的房地产中,而不是去承担创业的风险,去投资那些可能带来颠覆性创新的项目。风险投资机构也会因为整体经济环境的受压,以及人才和消费的流失,而对投资新兴产业变得更加谨慎。

这种心态的转变,会扼杀社会的创新活力。一个城市的活力,往往来自于敢于尝试、敢于冒险的创业者和他们的支持者。如果大家都把心思和资源都放在了房子上,创新精神就会被消磨,城市的未来发展动力也会随之减弱。

所以,你看,过高的房价并非只是一个简单的住房问题。它像一张巨大的网,笼罩在城市经济发展的各个角落,从人才的流动到消费的动力,从企业的运营到金融的配置,再到创新的土壤,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压制。要真正激发一个城市的活力,让其他产业能够健康、蓬勃地发展,控制房价,回归理性,实在是迫在眉睫。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是一个国家发展路径的设计问题。

自从加入世贸之后,中国依靠红利们转了不少钱,这个钱要花,一个是进行产业升级,一个是进行基础设施建设。

国家选择的是第二个。

中国在基础设施方面二十年前也是一片空白,当时修条公路也是千难万难,这堂课比西方落后了一百年,总是需要填补的,而如今的高楼大厦高铁公路都是花了大价钱建的。

到了现在,基本设施建设基本修完了,红利们也老了,对房地产的口诛笔伐和政策限制也越来越严厉。

下一步,就是靠这二十年培养出的工程师红利们进行产业升级,差不多东方西风都具备了,目标和方向很明确。

大家不要以为产业升级光有好处,没有坏处,产业升级需要市场,需要高素质劳动力,会减少就业,而放在二十年前,巨量的无学历壮年劳动力迫切需要安排就业,做工,无论是在车间,还是在工地都能解决这一问题。

etc

user avatar

对我这行很有帮助。

user avatar

个人觉得没有,或者说影响不像想象的那么大。

纯扯扯口水:

碰到这样的问题一般要转译一下问题的描述,在转译的过程中,很容易就找到死缠烂打的点,搅浑水。

比如此问题,房产投资等于不动产投资,其他投资就可以归类到流动产投资,对吧?

那么接下来,不动产大家都懂:不直接生产其他商品或者提供服务的资产; 流动产那自然就是参与再生产或者促进研发,科技发展的那部分资产,这个貌似也没问题吧?

那么紧接着,再生产能无限下去吗?肯定不行啊,你看看中国产能过剩多严重,污染多厉害; 科研和技术发展呢?拉几巴倒吧,就中国那几把刷子,先把芯片做出来了吧,不行你也先把那个做芯片的机子包产包下来吧,不然就不要吹牛。然后另外一拨人会嚷道:傻叉了吧,你以为你想买就能买啊,你以为你想研发就研发啊,专利,联盟壁垒你说破就破啊。于是可以等同于流动产幻想空间大,实操空间小。于是乎就等出来结论,太简洁明了,哈哈。

个人倒是深以为,房地产在很大层面上收拢社会资金,形成了中国特色经济的第一桶金,原始积累,使得中国的产业能够参与世界级的竞争。说房地产是中国经济的发动机不为过,而且二十年前,政府也是这样定位的,但是房地产的缺陷太明显:需求周期性无法避免,导致相对容量有限,且容易在市场竞争中被利用。利用的意思是利用它流动性不足的特点,削弱了竞争力。但是说实话,中国的资金总量真不是问题,真正的问题是没有新的万亿新产业容纳过剩的资金,看得上的新产业因为竞争保护一时半会进不去或者难以改变追赶者的身份,跟房地产毛个关系。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