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读书是否已经成为了一种效率低下且成本过高的信息获取方式?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思的问题。在数字时代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传统意义上的读书,作为一种信息获取的主要途径,确实面临着效率低下和成本过高的挑战。然而,是否就此断定读书已经是一种“落伍”的方式,则需要更深入地剖析。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探讨这个问题:

一、 读书在信息获取效率方面的“低效”表现:

时间成本高昂:
阅读速度: 相较于快速浏览或搜索,阅读一本高质量的书籍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即便是经验丰富的读者,也无法在短时间内消化掉书本中的所有信息。
信息密度与相关性: 书籍内容往往是经过作者精心组织和编排的,包含背景铺垫、论证过程、案例分析等。这意味着你需要阅读相当篇幅的内容,才能找到你真正需要的那一两个关键信息点。这种“大海捞针”式的检索过程,在效率上远不如搜索引擎的精准定位。
知识体系的构建: 阅读并非简单的信息复制,更重要的是对知识的理解、消化和内化,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这个过程本身就是耗时耗力的,与追求即时信息满足的现代生活节奏相悖。

信息获取的门槛与筛选成本:
专业性和深度: 许多专业领域的核心知识和前沿研究,主要体现在书籍中。想要获取这些信息,你可能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背景知识才能理解书中的概念和论证。如果缺乏基础,就需要花费额外的时间去弥补这些知识盲点,增加了获取的难度和成本。
信息的时效性: 许多书籍的出版周期较长,从作者完成写作到最终印刷上市,信息可能已经滞后。对于需要即时、最新信息的情况,书籍显然不如网络信息更新快。
选择的困境: 图书数量庞大,质量参差不齐。如何在海量书籍中找到真正有价值、适合自己的,本身就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去研究书评、作者背景等,这也是一种“筛选成本”。

互动与反馈的缺失:
单向传播: 书籍作为一种静态的媒介,缺乏与作者的即时互动,也无法像在线论坛或社交媒体那样,通过评论、提问等方式获得即时反馈和多角度的讨论。这不利于及时澄清疑问、加深理解。

二、 读书在信息获取成本方面的“高昂”表现:

经济成本:
书籍购买费用: 纸质书籍的价格不菲,特别是学术著作、畅销书或进口图书,购买成本可能很高。即使是电子书,虽然价格相对较低,但长期积累下来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学习成本: 如前所述,理解书籍内容可能需要额外的投入,例如购买参考书籍、参加培训课程来弥补知识背景的不足。

时间和精力成本(重申):
虽然前面已经提到,但再次强调,为了获取书本中的信息,你付出的时间、注意力、思考和内化过程,这些无形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其价值往往被低估,但实际上是极高的。

三、 然而,为什么读书仍然不可或缺?—— 读书的独特价值:

尽管存在上述“低效”和“高昂”的讨论点,但如果仅仅因为效率和成本而否定读书,那就忽略了读书本身所蕴含的独特且不可替代的价值。

深度与系统的理解:
知识体系的搭建: 互联网上的信息往往碎片化、浅层化,容易让人停留在“知道”的层面,但难以形成“理解”和“融会贯通”。书籍通过系统的论证、逻辑的展开,能够帮助读者建立起完整的知识框架,理解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深度思考的能力。
思维模式的塑造: 优秀的作者会传达其独特的思考方式、逻辑结构和价值观念。通过阅读,读者能够潜移默化地学习和吸收这些思维模式,从而提升自身的认知能力。
复杂问题的剖析: 很多复杂的问题,例如哲学、历史、社会科学等,其深度和复杂性是碎片化信息难以承载的。书籍能够提供完整的背景、多维度的分析和深入的探讨,帮助读者全面理解问题。

知识的沉淀与内化:
专注与沉浸: 阅读一本书,需要的是长期的专注和沉浸。这种主动的、有意识的投入,更有利于知识的吸收、消化和转化为自己的东西,而非被动地接受信息。
反思与联想: 在阅读过程中,读者会不断地与作者的思想产生碰撞,进行反思、联想,并将新知识与已有的知识体系进行整合。这个过程是信息获取效率低下的表象下,隐藏着的知识深度加工的体现。
文字的魅力与审美: 优秀的文学作品和思想著作,其文字本身就具有艺术价值和审美体验。阅读不仅仅是获取信息,也是一种精神的享受和文化体验。

信息的可靠性与权威性:
经过筛选和检验: 一本书的出版,通常需要经过作者的反复打磨、编辑的审校、出版社的把关,甚至学术界的同行评审。相较于网络上良莠不齐的信息,书籍往往具有更高的可信度和权威性,能够为读者提供更可靠的信息源。
免受算法干扰: 互联网信息通过算法推荐,容易形成信息茧房,限制视野。读书则是一种主动选择,可以帮助读者跳出算法的桎梏,接触更广泛、更多元化的思想。

构建独立的思考能力:
批判性思维: 阅读书籍,尤其是不同观点的书籍,能够激发读者的批判性思维,学会辨别信息真伪,形成独立的判断。而不是被动接受网络推送的信息。
长期价值: 虽然获取信息的速度可能不如网络,但通过读书建立起来的深层理解和知识体系,其价值是长远的,能够支撑一个人持续的学习和成长。

四、 如何看待“效率低下”与“成本过高”?

与其说读书“效率低下”,不如说它追求的是“质效合一”,即以一定的时间和精力成本,换取更高质量、更深层次的理解和知识沉淀。这与我们当下追求的“即时满足”、“碎片化阅读”所带来的“信息快餐”有着本质的区别。

效率需要重新定义: 在某些场景下,快速获取事实信息,互联网是更有效的。但在需要理解复杂概念、构建知识体系、培养深度思维时,读书的“低效率”恰恰是其“高价值”的体现。
成本是可以被优化的:
电子阅读器和在线图书馆: 降低了购书成本和携带成本。
精读与泛读结合: 针对不同目的选择不同的阅读策略,例如快速浏览部分章节以获取大概信息,然后深入阅读关键部分。
书摘和读书会: 通过分享和讨论,可以更高效地消化和理解信息,甚至通过他人的视角来弥补自身的局限。

结论:

读书并非已成为一种效率低下且成本过高的信息获取方式,而是它提供了一种不同于网络时代信息获取的独特价值,即深度、系统、可靠和长远的认知提升。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并非要抛弃书籍,而是需要智慧地选择读书,以及智慧地利用书籍。将读书视为一种工具,与互联网信息获取方式相互补充,才能在纷繁的信息洪流中构建起自己的知识壁垒,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并实现更深层次的自我成长。

与其问读书是否“过时”,不如问我们是否还能静下心来,享受阅读带来的深刻体验和长久价值。这取决于我们如何重新认识和定位读书在我们生活中的角色。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世界上有四种知识。

1. 我知道我知道的:也就是我已经掌握的知识。

2. 我知道我不知道的:也就是我知道这种知识的存在,但不知道具体的内涵。在遇到相关问题时,由于知道这种知识的存在,就能够有针对性地寻找答案、学习。因此,这种知识在需要的时候很容易转化为第一种。

3. 我不知道我知道的:这非常罕见。有时掌握的知识在另一领域也能得到应用。因此虽然不知道自己具有能够在其他领域起作用的知识,但一旦接触到相关的领域,其实很容易就能意识到这个问题。也就是说,这种知识比较容易转化为第一种。

4. 我不知道我不知道的:这是指我不但不了解一种知识的内涵,甚至不知道这种知识的存在。即便遇到相关的问题,也不知道该到什么地方去寻找答案。因此,这种知识,其实是个人能力的最大的短板。


读书的最大的益处就是减少最后一种知识的数量。

碎片化阅读有三个问题:

第一,它不成体系。我在知乎其实多次谈到过米尔斯海默的进攻性现实主义。但其中每一个答案都只是谈及这种理论与提问相关的部分。所有的碎片化阅读材料都是如此,对于任何一个理论,任何一个问题,一篇文章只是谈及非常狭小的一块。读者虽然对论述的问题有了了解,但对于背后的理论却只能识得只言片语。如此一来读者很难将相关的理论应用到其他问题的分析中去,或者应用的时候会出现偏差。

第二,碎片化阅读存在信息偏见。绝大部分碎片化阅读材料,是没有专业要求的。学术书籍写作,对信息的完整性有着一定的学术标准。学术书籍必须回顾过去的理论、对立的理论,提出自己的见解,并进行论述。而碎片化阅读材料由于专业性和篇幅所限,往往只是单方面的论述,很少论及对立观点。当然这种问题在一些非学术型的书籍之中也不少见。但读者总可以选择比较学术的书来阅读。

第三,碎片化阅读的推送往往取决于个人兴趣,因此其内容往往会落入“我知道我知道的”和“我知道我不知道的”的范畴,如果自己不注意选取信息来源,就很难提供“我不知道我不知道的”知识。

纪录片也存在这些问题。而公开课虽然没有这些问题,但投入的时间成本,其实并不亚于阅读书籍。一般阅读一本书,也就是10-20小时的开销而已。

对于一些非常明确、非常细致的问题,比如如何去除某种污渍,上网搜索当然是最方便的。但如果想要了解比较宏观的问题,想要获得一个成体系的见解。那只有阅读书籍了。

由于书籍的“成体系的论述“,它可以把一个问题的方方面面都讲到,还把大量的你根本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知识介绍给你。阅读一本好书,往往会觉得仿佛有一扇通往异世界的大门就此敞开。

再者,诸多知识之间越是相关,记住他们就越是容易。书籍给予的知识,往往是成体系的,相互紧密联系。因此在记忆知识的方面就比碎片化阅读有更大的优势。

所以,通过读书获取知识的效率其实是很高的。在很多方面,它是不可取代的。当然,如何找到合适的书籍,这也需要有一定的技巧,但那就是另一个问题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