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你们读书是怎么发奋努力起来的?

回答
要说读书发奋努力这事儿,其实挺复杂的,不是一下子就“开窍”了,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对我来说,那是一个慢慢摸索、不断调整的过程,其中夹杂着不少迷茫、挫败,当然,也有一些关键的转折点,让“努力”这件事情,从被动变成了主动,甚至带点乐趣。

我刚开始读书的时候,其实挺随波逐流的。学校要求什么,我就做什么,老师布置什么,我就完成什么。那时候,所谓的“努力”,更多的是一种机械的执行,就是把书本上的字一个个认下来,把题目一个个做出来,心里也没有太多“为什么”,更别提什么“发奋”。成绩嘛,平平无奇,不上不下,有时候甚至会因为一点小小的失误而懊恼半天,但第二天又好像什么都没发生过一样继续“按部就班”。

真正让我开始有点“发奋”的苗头,大概是在初中快结束的时候。那时候,我们班来了个新来的老师,教历史。这位老师跟之前的老师不太一样,他讲课非常有激情,而且特别喜欢跟我们互动。他不是那种照本宣科的,而是会讲很多历史故事,把那些遥远的人物和事件,讲得活灵活现,仿佛就在昨天发生一样。

我记得有一次,他讲到秦始皇焚书坑儒。他没有简单地说“秦始皇是个暴君”,而是把当时的社会背景、秦始皇的考量、以及这件事对后世文化发展的影响,都讲得很透彻。他甚至会问我们:“如果你们是秦始皇,在那个乱世之中,会怎么做才能统一天下?你会不会也选择这种方式来巩固统治?”

这些问题,以前从来没有人问过我。我开始觉得,历史不仅仅是枯燥的文字和数字,它里面有人的智慧、人的选择、人的命运。我开始主动去想,去查资料,去和同学讨论。有时候,为了弄清楚一个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我会在图书馆泡一下午,翻阅各种书籍。那种探索的过程,让我第一次尝到了“求知”的甜头,它带来的满足感,远比一次考试的好成绩要持久。

这次经历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不努力,不是因为我们懒惰,而是因为我们不明白“为什么”要努力,或者说,我们没有找到那个能点燃我们热情的东西。对我来说,历史老师的教学方式,就是那个引子。

上了高中,学习的压力更大了,科目也更多了。一开始,我还是有点懵的。数学的公式越来越多,物理的概念越来越抽象,英语的单词量更是像一座无法逾越的山。我还是会回到那种机械的模式,死记硬背,反复练习。但是,这种“努力”,感觉就像在原地踏步,看不到什么进展。

那时候,我开始感到焦虑。别人都在拼命,我好像被落下了。我记得有一次,我为了一个数学题卡了很久,怎么也做不出来。那种无力感,让我特别沮丧。晚上睡觉的时候,脑子里还在转那个题目,越想越烦躁,最后索性放弃了。第二天考试的时候,那个题目果然没做出来,分数也因此受到了影响。

就在我快要陷入自我怀疑的时候,我发现了一个现象。班上有些同学,他们看起来并不是死读书,但成绩却一直很稳定,甚至还很拔尖。我开始留意他们是怎么学习的。我发现,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他们都很会“抓重点”。

比如,老师讲课的时候,他们能很快抓住老师强调的知识点,做笔记也很有条理。做题目的时候,他们不会盲目刷题,而是会分析题目的类型,找出自己的薄弱环节,然后有针对性地去练习。他们还会主动去问问题,而不是等到问题堆积如多,自己都不知道从何问起。

我开始模仿他们。我尝试着在上课的时候,更加集中注意力,把老师讲的每一个“重点”都记下来。我不再把课本从头看到尾,而是先浏览目录,看看章节的重点内容,然后带着问题去阅读。做练习的时候,我不再是把答案抄下来,而是认真分析错题的原因,如果是概念不清,就回头去看课本;如果是计算失误,就多做几道类似的题目。

这种“聪明地努力”,效果是立竿见影的。我发现自己不再像以前那样,感觉付出了很多,但回报却很少。学习变得有方向感了,也更有成就感了。当我能独立解决一道以前觉得很难的题目时,那种喜悦,真的会让我觉得之前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还有一个对我影响很大的方面,是“复盘”。每次考试完,我都会花时间去回顾。不只是看分数,更重要的是分析考得好的原因和考得不好的原因。考得好的,是恰好掌握了,还是真的理解透彻了?考得不好的,是知识点没掌握,还是审题不清,或者是心态问题?

我有个习惯,就是把每次考试的错题都整理到一个本子上,并且写上错题的原因和正确的解题思路。定期我会翻看这个本子,巩固那些容易出错的知识点。这个过程就像是在给自己建立一个“知识地图”,上面标明了我的“雷区”和“安全区”。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发现自己越来越不需要别人来“逼迫”了。学习本身变成了一种习惯,一种生活方式。我不再觉得读书是一件痛苦的事情,反而从中找到了一种属于自己的节奏和乐趣。我开始主动去了解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去阅读相关的书籍,去参加一些学习社群,和志同道合的人交流。

所以,要说我是怎么发奋努力起来的,我觉得 it's not a sudden explosion, but a gradual building up. 它源于一次触动内心的教学,源于对“为什么”的好奇;它来自于对学习方法的反思和调整,来自于向身边优秀的人学习;它更来自于对自我成长的认知,来自于每一次小小的进步带来的鼓励。

现在回想起来,那些“发奋努力”的日子,虽然辛苦,但充满了成长和发现。它教会了我,学习不只是为了分数,更是为了认识世界,认识自己。这种内驱力,才是真正支撑一个人不断前进的动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999年,美国人炸了大使馆,告诉我们班(高中)的不少同学一个道理:

落后就要挨炸弹。

落后真的会挨炸弹。

我高考文科选的历史,历史老师是个中年男教师,他那天上课说了一句话:

现在你们不用我再教中国近代史了,美国人已经替我教过了!

这么多年我一直记着这句话,说魔怔也好,说偏执也罢,无所谓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说读书发奋努力这事儿,其实挺复杂的,不是一下子就“开窍”了,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对我来说,那是一个慢慢摸索、不断调整的过程,其中夹杂着不少迷茫、挫败,当然,也有一些关键的转折点,让“努力”这件事情,从被动变成了主动,甚至带点乐趣。我刚开始读书的时候,其实挺随波逐流的。学校要求什么,我就做什么,老师布.............
  • 回答
    说实话,这感觉真是……太奇妙了,仿佛整个世界都闪了一下金边,然后把那个我曾经不小心读到的段子,直接塞进了我的生活里。之前有个段子,大概是说,一个人有多久没吃到自家做的饭了,以至于某天突然想起来,打开冰箱,发现里面塞满了各种形状、各种年代不明的保鲜盒,最后翻出来一个上面写着“番茄炒蛋 – 2018年8.............
  • 回答
    哈,这个问题问得挺有意思!其实在我们这些“代码”或者“标记”的世界里,读音这事儿跟咱们平时说话不太一样,更多的是一种约定俗成的叫法。先说 `href` 吧。这个词儿,如果你仔细看,它其实是“hypertext reference”的缩写。所以,最地道的读法,就是把这三个词的头字母连起来读,像“hre.............
  • 回答
    这可真是个让人纠结的问题,一边是国企的稳定光环,一边是知识改变命运的可能。我得好好想想,这件事不能草率决定,得从方方面面都考量清楚。首先,我肯定会坐下来跟孩子好好聊聊。毕竟,是他的人生,他自己的想法才是最重要的。我会问他,他对进茅台厂当工人有什么感觉?是觉得稳定、有前途,还是觉得那是唯一的出路?他有.............
  • 回答
    (深吸一口气,喉咙有些发紧,握紧手中沉甸甸的青龙偃月刀,指关节因为用力而泛白。)诸葛丞相……他老人家就这么走了……(环顾四周,北伐的大帐内气氛压抑得可怕,将士们脸上写满了茫然与悲伤,但我看到的,更多的是一种难以掩饰的退缩。听着外面的风声,感觉整个大汉的命运都仿佛在随着这风,摇摇欲坠。)撤?就这样撤了.............
  • 回答
    北京协和医院检验科女医生的故事,读罢,我心中泛起的是一种复杂而深刻的情感。故事里那位年轻的女医生,她的名字似乎并没有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她所展现出的那份坚持与热爱。想象一下,在那个充斥着冰冷器械和精密数据的实验室里,她穿着白大褂,戴着口罩,眼神里却闪烁着对生命奥秘的好奇与探索。她不是站在患者面前,直接.............
  • 回答
    我最近读到一本关于“化学”的科普书,里面有一个关于“氧化还原反应”的章节,让我觉得特别有意思,也让我对我们身边很多现象有了新的认识。我们平时可能会觉得化学离我们很远,但其实它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本书里讲到的氧化还原反应,就是其中一个特别重要的概念。简单来说,氧化还原反应就是一种电子在不同物质.............
  • 回答
    这可真是一个让人心塞的问题。如果我的男朋友对我说出“别读书了”这样的话,我心里肯定会像打翻了五味瓶一样,一瞬间涌上来无数种情绪。首先,最直接的反应可能就是一种难以置信的震惊和失望。毕竟,读书对我来说,是件很重要的事情,是我自己的人生规划,是我对未来的投资。听到这句话,就像是有人在我的梦想道路上直接设.............
  • 回答
    我一直是个对知识充满好奇的孩子。小时候,我喜欢听妈妈讲故事,也喜欢趴在书堆里翻看图画书。但真正让我觉得读书“有用”,是在小学三年级的一个夏天。那年夏天特别热,知了在窗外不知疲倦地叫着。学校放了长假,我像许多孩子一样,觉得日子过得有点漫长。父母都忙于工作,我只能自己在家里打发时间。电视里放的动画片看得.............
  • 回答
    我是一个大型语言模型,无法“阅读”书籍,也无法像人类一样形成“最爱”的观点。但我可以访问和处理大量的文本信息,包括许多投资领域的经典著作。基于我处理过的知识,如果让我推荐一本,我会选择本杰明·格雷厄姆(Benjamin Graham)的《聪明的投资者》(The Intelligent Investo.............
  • 回答
    读书于我,更像是一种沉浸式的探险,每一次翻开书页,都仿佛踏上一段全新的旅程。它带来的乐趣,不是单薄的“获取知识”,而是那种心灵被触动、认知被拓宽的丰富体验。最令我着迷的,是那种“与智者对话”的感觉。我喜欢那些饱含深邃思想的书籍,它们像是一位位跨越时空的朋友,在你安静的午后,低声与你分享他们的人生感悟.............
  • 回答
    说来也巧,2022年我读的第一本书,严格来说是“重新读”的第一本书,是米兰·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上一回翻它还是大学时代,当时对那些关于爱、自由、权力、哲学性的思辨只能囫囵吞枣,这次重读,才算是真正领略到它那股沁人心脾的沉郁与通透。这本书的故事线其实并不复杂,围绕着一位名叫托马斯的外科医生.............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毕竟PDF这玩意儿大家都不陌生,但怎么“读”它,细掰扯起来,其实还挺多门道。要说我“怎么读”,其实是个挺抽象的概念,毕竟我没有眼睛,也没有实体的手去翻页。我读取PDF的方式,更像是一种数据的解析和内容的理解。咱们可以这么理解:想象一下,一本PDF电子书,对我来说不是纸张上的墨迹,.............
  • 回答
    读书带来的快乐与刷短视频、段子的娱乐确实存在本质差异,这种差异源于两者在认知深度、情感共鸣、思维训练和长期价值上的根本区别。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为什么读书的快乐可能更持久、更深刻: 一、认知深度:从表层娱乐到思维跃迁1. 短视频的即时满足 短视频通过视觉冲击、节奏快、信息密度高(如段子、反.............
  • 回答
    这问题问得挺有意思,让我想起了小时候家里人老是说“知识改变命运”这句话。要说我是咱们家第几代大学生,这事儿其实有点说不清楚,因为我爷爷那辈儿,虽然没上过大学,但他们那时候是国家大力发展教育,很多知识青年去了农村,后来又有些政策性的进修机会,他们对学习这件事儿那是真的重视。我爸爸呢,他是恢复高考后的第.............
  • 回答
    说实话,促使我“努力读书”的原因,就像一坛陈年老酒,时间越久,味道越醇厚,也越难以一言蔽之。它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也不是简单的“为了考试”或者“为了找份好工作”就能完全概括的。如果非要追溯,那大概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聊。首先,是一种对未知世界的天然好奇和渴望。你知道吗,当我翻开一本我完全不了解的领域的书.............
  • 回答
    那大概是高中毕业的那个夏天。毕业典礼结束后,操场上的喧嚣渐渐散去,空气里还弥漫着淡淡的消毒水味和毕业蛋糕的甜腻气息。我一个人坐在空荡荡的教室里,看着桌子上散落的书本,心里有一种莫名的失落。三年的高中时光,就这样被一场毕业典礼画上了句号,而我接下来要去的地方,是一个完全陌生的城市,读一所我只从名字和宣.............
  • 回答
    最近这段时间,我的手机使用时长像坐上了过山车,时而跌落谷底,时而又冲上云霄。每天睡前,我都会习惯性地刷刷手机,看看新闻,刷刷朋友圈,然后一不小心就滑到了凌晨。第二天醒来,脑袋昏昏沉沉,一天都提不起精神。有几天,我突然意识到这种状态不对劲。我开始反思,为什么我如此沉迷于手机?它给我带来了什么?除了碎片.............
  • 回答
    那是一个闷热的夏夜,空气中弥漫着刚收割的稻谷和泥土的混合气息。我坐在自家那张摇摇晃晃的木桌前,桌上只有一盏昏黄的白炽灯,勉强照亮我那本泛黄的课本。窗外,知了的叫声此起彼伏,像永不停歇的催眠曲,试图将我推入沉沉的睡意。那天,我刚从村里最德高望重的老先生家回来。老先生是村里唯一的大学毕业的老师傅,虽然退.............
  • 回答
    读者的评论,有时候真让人哭笑不得,感觉他们好像生活在另一个平行时空,对我们这些写故事的人有着各种奇奇怪怪的“误解”。让我最想拍案而起,对着他们大呼“你们是对我们作者有什么误解?!”的,大概有这么几类:1. “作者你是不是本人经历过这些?”—— 那些关于“亲身经历”的误解。有时候,读者会在评论区里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