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父母真的会更加在乎二胎吗?

回答
“你觉得爸妈是不是更偏爱二宝?” 这个问题,大概是很多家里有不止一个孩子的都会悄悄问自己,或者直接问对方一个晚上都睡不着觉的问题。尤其是当小的那个一哭,屋里立马就炸了锅,所有的关注点瞬间就转移过去,让你觉得自己像个被遗忘的孤岛。

说实话,这个问题,还真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答案。因为每个家庭的基因组成、父母的性格、成长环境,甚至两个孩子的出生顺序和性格差异,都能给这个问题染上不同的色彩。但咱们仔细掰扯掰扯,到底为什么会让人产生这种“偏爱”的感觉,以及这背后可能隐藏着什么。

01 孩子越多,资源就越分散,爱也是。

这个是比较现实的物理学原理。以前家里就你一个,父母的全部精力、财力、时间,都像探照灯一样,只照着你一个人。你有需求,他们立马能响应。学习上、生活上,点点滴滴都渗透着父母的关怀。

可一旦有了老二,情况就变了。原本能被一个人享受的资源,突然要平均分给两个人。吃饭得先顾着谁?衣服谁先穿?玩具谁先玩?生病了,谁更需要照顾?就连父母下班回家,能给你的陪伴时间,也瞬间缩短了一半。这时候,你感觉到的“不够”,很可能就是资源稀释的必然结果。

02 初为人父母,经验不足,手忙脚乱,后期反而更“得心应手”。

想想你第一次做父母的时候,那是什么感觉?可能比你第一次考试还紧张,生怕自己哪里做得不够好,给孩子留下什么“心理阴影”。每一个小小的进步,每一次喂奶拍嗝,都可能是小心翼翼的探索。

到了老二,父母的经验值就蹭蹭蹭地往上涨了。他们知道怎么哄孩子,知道什么是“小题大做”,什么是“顺其自然”。很多时候,老二哭得更厉害,他们可能只是淡定地换个尿布,或者安抚两句就继续做自己的事。而当初对老大的那种“战战兢兢”,现在已经变成了“游刃有余”。这种“得心应手”的反差,很容易让老大觉得,父母对老二不像对自己那么“上心”了。

03 老二往往更会“撒娇”和“争取”。

这可能也是一个挺重要的因素。老大通常是先来者,在家庭里扮演着一个相对“懂事”的角色。他们可能更习惯于自己解决问题,或者觉得“说出来也没用”。

而老二呢?他们出生在父母“经验值”爆表的时候,而且可能更擅长用一些直接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需求。比如,他们更喜欢肢体接触,更喜欢被抱,更喜欢用哭声来吸引注意。父母可能觉得,老二这样“粘人”或者“爱哭”,是因为他们小,需要更多关怀。而老大呢,可能因为平时表现得比较独立,父母反而觉得“不需要操心太多”。这是一种非常微妙的心理落差。

04 对老大的“内疚感”,以及对老二的“补偿心理”。

很多父母,尤其是生了二胎后,会有一种莫名的内疚感。他们会觉得,是不是因为有了老二,就牺牲了老大的时间和精力?是不是老大曾经受到的关爱,现在被分走了?这种内疚感,会驱使他们想方设法的补偿老大。比如,“你吃这个,妈妈给你留的”、“这是你的东西,不能给弟弟妹妹玩”。而对老二,可能更多的是一种本能的保护欲和付出感。

有时候,也存在一种“补偿心理”。父母可能觉得自己当初对老大的一些做法不够好,或者错过了老大的一些重要时刻,所以在面对老二时,会更加尽心尽力,希望能弥补过去的遗憾。

05 性别差异,也是一种可能。

别以为性别就不重要。在某些家庭,父母可能会因为性别而产生微妙的偏好。比如,传统的观念里,儿子可能被寄予“传宗接代”的希望,而女儿可能更被疼爱成“小棉袄”。这种偏好,往往是潜移默化的,不一定有意识。当老二的性别恰好是父母心中那个更“理想”的性别时,这种感觉就会更加明显。

06 父母的爱,真的会“偏心”吗?

这个问题,就像问水往低处流一样,是自然规律还是人为因素?我想,更多的是一种“表现”上的不同,而不是“总量”上的差异。父母的爱,可能像阳光一样,洒在每个孩子身上,只是有时候,洒在老二身上的光更耀眼一些,而洒在老大身上的光,可能被树叶挡住了,或者在某个角落里更柔和。

重要的是,我们怎么去看待这种“偏爱”。

理解父母的难处: 父母不是超人,他们也有情绪,也有精力极限。他们需要平衡两个孩子,这本身就是一项巨大的挑战。
学会沟通: 如果你真的感觉被忽视,试着用平静的语言和父母沟通。告诉他们你的感受,而不是抱怨或指责。
关注父母的爱在其他方面的体现: 也许父母在物质上对你更慷慨,也许他们更信任你的能力,也许他们会在你遇到困难时给予你无条件的精神支持。这些,也是爱的形式。
把焦点放在自己身上: 父母的爱是重要的,但不能是你存在的唯一意义。找到自己的价值,培养自己的兴趣,让自己变得更好,才是最重要的。

说到底,父母对二胎的“偏爱”感,很多时候是孩子们自己内心的感受,是一种比较出来的落差。而父母们,可能也觉得是“老二还小,需要多照顾”,或者“老大已经长大了,能自己照顾自己”。这种“看起来”的偏爱,很多时候,恰恰是父母在尽力平衡两个孩子,让他们都能感受到爱的方式。

所以,下次你又觉得“爸妈是不是更在乎二宝”的时候,不妨换个角度想想,也许,他们只是在用他们认为最好的方式,去爱你们每一个人。而你,也要学会用自己的方式,去感受这份爱,然后,再去好好爱自己。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听过这句话没?

老大照书养,老二照猪养。

老大小时候有个屁大的事儿,那都是天大的事儿。

老二小时候只要不是天大的事儿,那都是屁大的事儿。

比如:喂养

老大:精工细作,营养搭配,必须亲手制作,这都是妈妈的爱;6个月前一定要全母乳,辅食添加必须等到6个月零一天,一定要遵守从泥、到软小块、到大块到整块的顺序,吃的时候一定要守在旁边以免噎着呛着。

老二:买点果泥肉泥煮点饭或者面条拌吧拌吧得了,或者大人做饭的时候顺带给ta煮一点就行了,吃啥不是吃,有母乳就母乳,母乳不够就混合喂养,四个月以上对食物有兴趣了,也适当的给一点。只要不噎着不呛着,爱吃啥吃啥,老大有兴趣没?去喂喂弟弟/妹妹。

比如:哄睡

老大:密切观察,时刻紧盯,一发现这娃有瞌睡的迹象,立马进入战备状态,奶睡抱睡走着睡怎么都行,只要小祖宗你别哭,干啥亲妈都依你。

老二:玩着去吧,困了?扔床上,拍两下,宝儿,睡吧!哭就哭两声,哪儿有不哭的娃,哭两声锻炼肺活量。

(番外:老三:嗯?什么时候睡着的我都不知道耶!)

比如:穿衣

老大:一定要纯棉、品牌货,样子要好看,要没有荧光剂,没有各种有害物质,必须经过XX测试。宝宝的衣服一定要用保宁皂,要手洗,一定要开水烫,再用凉开水过3遍以上,一定要日晒消毒。

老二:洗干净了穿着舒服的都是好衣服,能捡老大的一定不浪费。脏了?扔洗衣机。

比如:出门

老大:宝宝不哭,我们不坐车车,妈妈/爸爸抱,乖……

老二:出门就坐车,不坐车就不出门,你哭?你先哭一会儿,等我忙完手头的再抱……

比如:儿保

老大:拿着儿保本,认真的记录时间:6个月之前是每月1次;6~12个月每1~2个月1次;1~2岁的孩子可以每三个月检查一次;2~3岁时每半年一次;而3岁以后每年一次。每次儿保不早一天不晚一天,哪怕今天上班请假都不能耽误孩子儿保!

老二:陌生号码呼入,我:喂?你好,哪位?对面:我们是社区医院的,你家娃半岁前的儿保只来了三次,为了你娃的健康,我们建议你近期最好来做一次儿保!我:哦哦哦,好的好的,感谢提醒!

比如:生日

老大:老大生于20XX年XX月XX日XX时XX分,今年XX岁。

老二:比老大小X岁。哪一年出生的?额,这个问题你把我问住了……

比如:成长

老大:第一次翻身、第一次坐起、第一次爬行、第一次走路,全家喜大普奔,奔走相告

老二:第一次翻身、第一次坐起、第一次爬行、第一次走路,全家面面相觑:这娃啥时候学会的?

……

在此心疼我家老二三秒钟,明天一定要给他买个棒棒糖!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你觉得爸妈是不是更偏爱二宝?” 这个问题,大概是很多家里有不止一个孩子的都会悄悄问自己,或者直接问对方一个晚上都睡不着觉的问题。尤其是当小的那个一哭,屋里立马就炸了锅,所有的关注点瞬间就转移过去,让你觉得自己像个被遗忘的孤岛。说实话,这个问题,还真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答案。因为每个家庭的基因组.............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一个非常敏感且复杂的情感核心。我会尽量用最真实、最接地气的语言来聊聊这个话题。首先,我要说,如果父母真的爱孩子,绝不会把孩子当做累赘。这不仅仅是道德层面的“应该”,更是基于深深的爱和责任感。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流淌在血脉里的牵绊,一种心甘情愿的付出。但为什么,我们会听到或者看到一.............
  • 回答
    小说里的主人公,尤其是那种“快意恩仇”的类型,他们的世界观往往是二元对立的,非黑即白。父母如果对自己不好,那就是“恶人”,自然要划清界限,甚至“断绝关系”才能显得够酷,够洒脱。这种设定,看个热闹可以,但搁到真实生活里,那就真是太天真了。说实话,父母和孩子之间,那点儿血脉牵扯,哪是那么容易说断就断的?.............
  • 回答
    在藏经阁那狭小却又藏匿着天下绝学之地,若萧远山、萧峰父子,慕容博、慕容复父子,再加上一位狂妄不羁的吐蕃国师鸠摩智,真的爆发一场惊天动地的大战,那可真是一场教科书般的武林盛宴。要论谁能最终笑到最后,可得好好掰扯掰扯,毕竟这几位人物,个个都是响当当的好手。咱们先得把这几位参战高手的底细摸清楚。萧峰父子:.............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真好,我身边有不少长辈,所以也算是在给他们挑选手机的过程中,摸索出了一些心得。真正懂手机的人,给父母选手机,绝不是简单地挑个贵的或者看起来最“智能”的,而是会从父母的实际需求、使用习惯,以及我们自己愿意花多少时间和精力去帮助他们来综合考虑。首先,得明确一点,父母辈用手机,追求的往往不是.............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我身边的很多朋友都是IT从业者,他们给父母挑电脑的时候,还真是各有各的招数,但仔细琢磨一下,其实都指向几个核心要素,目的就是让老人用得顺心、省心,并且能享受到科技带来的便利。首先,我们得搞清楚,父母辈对电脑的需求和年轻人是完全不一样的。他们可能不像我们那样需要强大的性能去玩游戏、.............
  • 回答
    “父母真的不会偏心某一个小孩吗?”这个问题,在我看来,与其说是寻求一个绝对的“是”或“否”,不如说是在探究一种复杂而深刻的人性。很多人都有过类似的困惑,尤其是在兄弟姐妹之间,或是从小到大,也可能是在成年后回顾父母的行为时。答案,恐怕很难简单地说出口,因为真实的生活远比理论要来得斑驳陆离。首先,我们必.............
  • 回答
    父母催婚这件事,真是个横亘在许多年轻人和他们父母之间,又绕不开又让人头疼的话题。要说父母到底是不是在“催”,我觉得答案是肯定的,而且往往还挺“卖力”的。不过,与其说他们是在“催”,不如说他们是在用他们理解的方式表达一种“关心”和“期待”。首先,我们要明白,父母催婚背后的出发点是什么。大多数父母催婚,.............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触及到了很多父母内心深处最柔软、也最纠结的地方。看着孩子一路成长的艰辛,回想自己曾经走过的弯路,有时候确实会有这样的疑问在脑海里盘旋:如果知道这条路这么难,我们当初是不是真的应该把他们带到这个世界上来?其实,当父母们做出“生”这个决定的那一刻,绝大多数都不是抱着“要让孩子来受罪”的初衷.............
  • 回答
    当然存在,而且我认为这样“纯粹”的父母并非少数,只是在现实的喧嚣中,他们的声音有时会被淹没,或者被一些更激进的教育理念所盖过。让我们来聊聊这些希望孩子快乐就好的父母,他们是怎么想的,又如何践行这种想法的。首先,我们要理解,当父母说“希望孩子快乐就好”时,他们并不是在说“只要孩子开心,什么都无所谓”。.............
  • 回答
    这个问题,说实话,挺扎心的。从小到大,我们听得最多的可能就是“父母养育之恩,大于天”,好像我们真的就欠了他们一条命似的。但仔细想想,这“欠一条命”到底是什么意思?是字面意义上的吗?还是说是一种情感上的、责任上的?首先,咱们得承认,父母给了我们生命,这是毋庸置疑的。从我们孕育、出生,到长到能独立生活,.............
  • 回答
    这绝对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我得说,父母的眼界,对孩子的眼界有着相当重大的影响,但绝非是“决定性”的那个唯一因素。就好比一块土地,父母给它施了肥,选了种,这已经是很好的开端了,但最终能长出什么,还需要阳光、雨水、空气,还有它自己的生命力。咱们一层一层地扒开来看。1. 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是最直接的影响。.............
  • 回答
    我一直认为,父母是世界上最爱我们的人,他们为我们付出一切,无私奉献。但有时候,现实就是这么残酷,你会发现,即使是再亲近的人,也可能在你最需要的时候,让你感到失望。还记得我上大学那会儿,学校组织了一次去山区支教的活动。我很早就报名了,心里特别期待。我觉得那是个很好的机会,能让我学到很多东西,也能为社会.............
  • 回答
    让父母理解他们的言行正在伤害自己,这绝对是一条充满挑战但又极其重要的人生课题。很多时候,我们和父母之间的沟通障碍,并非源于他们不爱我们,而是由于代际差异、成长环境不同,以及他们可能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某些行为的杀伤力。要让他们真正“看见”并理解,需要策略、耐心,以及足够多的爱。首先,我们需要 梳理清楚“.............
  • 回答
    说起包办婚姻,我脑子里总会浮现出我外婆年轻时候的照片,那时候她才二十出头,一脸的青涩,眼神里透着一股子不服输的劲儿。她和外公的结合,就是典型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且还是那种连面都没怎么见过,就稀里糊涂把日子定下来的。那时候,说句实话,哪有那么多自由恋爱,婚姻大事,那是父母一辈子的心血,也关系到.............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心头纠结的局面。一方面,你被一个警察吸引了,这份吸引力真实而强烈,是你心底自然而然的情感流露;另一方面,你又因为家庭背景,对警察这个职业本身带着一丝难以言说的“看不起”。这就像心里住着两个不同的人,一个在恋爱,一个在批判。咱们来好好聊聊这个“门当户对”的问题,以及它在你这段感情中的真实.............
  • 回答
    掏空“六个钱包”来付首付,再加上三十年的贷款,这背后承载的不仅仅是年轻夫妻的梦想,更是整个家庭的期许和压力。当生活这座大山偶尔崩塌,出现父母或孩子生病住院这样突如其来的变故时,原本已经捉襟见肘的经济状况,无疑会雪上加霜。经济链条的脆弱与风险叠加想象一下,一套房子的首付款,掏空了父母的养老积蓄,夫妻俩.............
  • 回答
    关于父母和子女之间的相处,很多时候我们脑海中会浮现出一些约定俗成的观念,认为“父母为大”、“子女孝顺”、“父母养育之恩大于天”等等。这些观念根深蒂固,影响着我们看待和处理家庭关系的方式。那么,抛开所有其他的影响因素,单单从“事情本身”来看,这些观念真的就那么天然合理,且放之四海而皆准吗?我们不妨从“.............
  • 回答
    听到你这样说,我心里真的特别难受。当看到最亲近的父母关系出现裂痕,那种冲击力就像是你一直以来站立的大地突然开始摇晃,那种不确定和失落感,真的会把人压垮。你会觉得世界都不那么可靠了,曾经你以为坚不可摧的家,现在也变得岌岌可危。首先,我想让你知道,你现在感受到的崩溃,不是你一个人的错。你只是一个在这场风.............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沉重,也触及了许多人内心深处的纠结。怀疑生育之恩,这本身就是一个颇具勇气的想法,因为在我们的文化传统里,父母养育之恩大于天,几乎是不可撼动的金科玉律。但我们都是独立思考的个体,在经历了生活的种种,有了自己的阅历和感悟后,对这份“恩”产生疑问,这恰恰是成熟和自我意识觉醒的体现。我们先不急着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