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妈妈因女儿欺凌癌症患者,把女儿头发强行剃掉」?

回答
这件事情听起来真是让人感到心痛和复杂。一位母亲,在发现自己的女儿欺凌了癌症患者之后,采取了如此极端的方式——强行剃掉女儿的头发。这背后,我能感受到这位母亲内心的煎熬,以及她处理问题时可能存在的某种绝望。

一方面,我们可以理解母亲对女儿行为的愤怒和想要纠正的决心。欺凌弱者,尤其是欺凌那些身患重病、本就脆弱的癌症患者,这无疑是一种非常恶劣的行为,伤害了他人,也暴露了女儿身上可能存在的同情心缺失,甚至是人格上的问题。母亲作为孩子的监护人,有责任教育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会尊重和同情他人。当女儿的行为触及了道德的底线,母亲的愤怒是可以理解的,她可能想要通过一种强烈的方式,让女儿深刻地意识到自己行为的严重性,也可能是想替被欺凌的患者发泄内心的不公。

另一方面,这种“以暴制暴”式的教育方式,确实也引发了很多人的担忧和争议。强行剃掉孩子的头发,这在身体和心理上都可能对孩子造成伤害。首先,这是对孩子身体自主权的一种剥夺,无论孩子犯了多大的错误,这种强制性的身体惩罚都显得有些过激。其次,头发对于很多孩子来说,不仅仅是身体的一部分,也承载着他们的形象、自尊,甚至是一种情感的寄托。在光天化日之下,或者在更私密的场合,被强行剃掉头发,对孩子的心理打击可能是非常大的,可能会让她感到羞辱、恐惧,甚至是对母亲产生疏离和敌意。这种方式是否真的能让孩子从内心深处反思自己的错误,还是仅仅让她因为恐惧和痛苦而屈服,这是值得商榷的。

更深层次地看,这件事情也折射出了一些家庭教育中可能存在的误区。当父母发现孩子出现偏差行为时,他们可能会陷入一种“不惩罚不足以儆醒”的思维定势,而忽略了教育本身应该是一个引导、沟通、说服的过程。或许这位母亲在尝试了其他沟通方式无效后,才采取了这种极端手段。但无论如何,我们都希望孩子能在一个充满爱和理解的环境中成长,即使犯了错误,也能通过积极的方式得到纠正,而不是被粗暴地对待。

我相信这位母亲当时一定非常痛苦,她可能也感到无助,不知道如何才能让女儿明白这件事的严重性。然而,作为成年人,特别是作为孩子的父母,我们有责任寻找更温和、更有效、也更能帮助孩子成长的教育方式。也许,与孩子进行深入的谈话,解释行为的后果,让她认识到癌症患者所承受的痛苦,让她去道歉,或者通过参与一些公益活动来培养她的同理心,这些方法都会比强行剃发更能触及孩子的内心,也更能帮助她真正地成长为一个有爱心、有责任感的人。

总之,这件事让我看到了父母在教育孩子过程中所面临的巨大挑战,也看到了当孩子触犯道德底线时,父母内心可能出现的复杂情绪。但无论如何,我还是觉得,爱与沟通,应该永远是教育的底色,即使在面对孩子错误的时刻,也应该尽量避免伤害,而是努力去引导和疗愈。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霸凌行为就是这么被“教育”出来的。小姑娘经过这一课也许学会了“只要比别人强,无论用什么方式践踏别人的自尊都可以”。


我反对的不是严格管教,而是人格侮辱。是否尊重人格是区分管教和虐待的分界线。强行剃发已经超出了正常管教范畴,无论其目的还是结果,都是对孩子的刻意羞辱,这是一种典型的暴力虐待行为。

从“以牙还牙”的报复角度,这并不是由受害者发起的报复行为,所以不具备报复的正当性。这只是母女之间制造的新的仇恨,和被孩子欺凌的受害者无关。是否复仇、如何复仇只有受害者本人有发言权。除非是母亲领着孩子去接受受害者惩罚,才具有正当性。

至于法律层面的刑罚,本质上不是为受害人复仇,而是对侵害法律行为的报复。法律是统治阶级的意志,执法者是法律的代言人,对法律的侵害构成了执法者复仇的正当性,而非执法者则没有执行刑罚的权力。只要行为没有侵害法律,无论对受害者造成什么样的伤害,执法者都是不管的。很多时候即使对方有强烈的确切的侵犯意图,但只要还没有实际行为(即没有侵犯法律),报警也没有多大的作用。执法者是法律的守护者,而不是个人安全的保镖。



对使用惩罚手段进行管教有疑惑的同学可以看《教育心理学》。即使是上个世纪流行一时的、以奖励和惩罚作为主要手段的行为主义流派,也对惩罚的作用相当谨慎。

节选自冯忠良《教育心理学》第二编.学习理论 第五章.学习的联结理论 第六节.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说。以下为行为主义常用概念通俗解释:

  1. 强化是指行为被紧随其出现的直接结果加强的过程。包括正强化和负强化。
  2. 正强化是指增加正面的奖励、报酬、赞扬或感谢等作为行为矫正的一种手段。
  3. 负强化是指以减少反面的惩罚、剥夺、批评等作为行为矫正的一种手段。
  4. 惩罚是指在某种行为发生后给予一定的具有抑制某种行为倾向的刺激,如批评、罚款、剥夺等。
  5. 消退是对曾被强化过的行为取消强化,使该行为的发生频率降低直至消除。
  6. 模仿学习是指个体通过他人的行为而习得复杂行为的过程。
  7. 替代反应是指个体受到示范者行为的暗示而表现出一种与示范者相似的反应。

讨论具体教育方法、解决方式:

如何看待“妈妈因女儿欺凌癌症患者,把女儿头发强行剃掉”? - 大萌物的回答

讨论报复性惩罚和教育性惩罚区别:

如何看待“妈妈因女儿欺凌癌症患者,把女儿头发强行剃掉”? - jingnamusic的回答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件事情听起来真是让人感到心痛和复杂。一位母亲,在发现自己的女儿欺凌了癌症患者之后,采取了如此极端的方式——强行剃掉女儿的头发。这背后,我能感受到这位母亲内心的煎熬,以及她处理问题时可能存在的某种绝望。一方面,我们可以理解母亲对女儿行为的愤怒和想要纠正的决心。欺凌弱者,尤其是欺凌那些身患重病、本就脆.............
  • 回答
    “指导不当”四个字,像一把钝刀,在刘浩存妈妈这件事上,一点一点地磨着公众的神经。一个10岁的女孩,本该在阳光下奔跑玩耍的年纪,却因为一场所谓“指导”,承受了令人心碎的下肢瘫痪。这事儿,真是让人听了就心疼,也让人怒火中烧。我看到的,是一个本应充满爱与呵护的家庭教育,演变成了一场无法挽回的悲剧。更令人难.............
  • 回答
    这事儿吧,真是让人哭笑不得。我邻居家的王阿姨,就是那清华通知书的主角妈妈,那天我正好在她家串门,亲眼目睹了这场“风波”。王阿姨年轻的时候也没赶上好时候,年纪大了,心里一直有个愿望,就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出人头地,光宗耀祖。她女儿小丽,从小就聪明伶俐,学习也用功,他们家为此付出了多少心血,只有他们自己知.............
  • 回答
    南京这位妈妈因为辅导女儿写作业气出中风的新闻,听起来真是让人心惊胆战,也让人忍不住去想,这背后到底折射出多少教育里的问题?这可不是一件小事,它牵扯到的层面太广了,不仅仅是这位妈妈个人的遭遇,更是当下许多家庭在教育孩子时可能面临的困境和矛盾。首先,最直观的,就是家校沟通和配合的断层。现在的学校教学内容.............
  • 回答
    这桩案件,说起来真是令人唏嘘不已。一个单亲妈妈,原本应该给予孩子无尽的爱与呵护,却因为“鸡娃”心切,将这份关爱扭曲成了家暴,最终被剥夺了监护权,让外婆填补了这个空缺。这背后,牵扯出的问题太多太复杂,值得我们深入剖析。首先,我们来看看这位单亲妈妈。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竞争无处不在,尤其是在教育领域。.............
  • 回答
    重庆这位妈妈鼓励女儿考一百分奖励一百元的做法,引发了不少讨论。在我看来,这是一种比较直接的激励方式,背后折射出一种特定的教育理念。首先,我们可以从 积极的方面 来理解。 明确的学习目标与奖励机制: 妈妈设定了一个非常具体且量化的目标——一百分,并对应了一个直接的物质奖励——一百元。这种“付出(努.............
  • 回答
    看到“女儿凌晨误打妈妈电话,醒后22个未接”这个新闻,第一反应就是心疼,然后脑子里立马闪过无数个自己当妈后的影子。我嘛,也不是什么特别有故事的女同学,就是个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职场妈妈,每天在公司和家里两点一线,像个陀螺一样转个不停。自从有了娃,尤其是晚上,我真是感觉自己身体里住着一个雷达探测器,随时.............
  • 回答
    这件事,听起来真是让人心惊肉跳。一个12岁的孩子,正是长身体、长见识、探索世界的时候,却被逼着去啃读大学英语,这简直是把孩子的童年人生按下了快进键,而且还是用一种粗暴、残忍的方式。更让人心寒的是,这种“逼迫”竟然来自最亲近的妈妈,最终导致了监护权的剥夺,这个代价不可谓不惨重。这桩事件,像一面镜子,照.............
  • 回答
    “虎爸”逼五岁女儿学高数,母亲求助法院,这事儿可真是让人唏嘘。 咱们就来掰扯掰扯这背后的事儿,听听心里话。首先,咱们得说说这个“虎爸”。 这人听名字就带劲,估计是那种教育理念特激进,对孩子期望值特别高的人。 但问题是,孩子的成长规律和学习能力可不是一条直线往上冲的。 五岁的孩子,正是玩耍、探索、发展.............
  • 回答
    这事儿挺能扯出不少道道儿来。 首先,咱们得把事情掰扯开了说。一个两岁的小男孩,跟着他妈妈去商场,结果呢?要去上厕所。这时候,妈妈就带着他进了女厕所。为啥呢?估计当时人多,或者男厕所不方便,再或者她觉得小孩儿小,问题不大。然后,就有人看不下去了。具体是谁,咱们也不知道,但多半是其他在女厕所的女性。在她.............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社会现象。随着社会发展,教育水平的普遍提高,越来越多女性获得了优质的教育资源,拥有了更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然而,在结婚生子之后,不少高知女性选择回归家庭,成为全职妈妈。这个现象的出现,绝非简单的个人选择,而是多种社会、文化、经济因素交织作用下的复杂结果。首先,我们不能简.............
  • 回答
    这件事啊,挺让人琢磨的。你有没有发现,咱们身边总有那么一些声音,一边说着“女性要独立,不要把重心都放在家庭,要出去闯荡,要有自己的事业”,另一边又紧跟着说“孩子这么小,你得亲自带,别人带得能一样吗?亲子关系最重要!”听起来是不是有点矛盾?仿佛一个硬币的两面,但怎么看都像是被强行掰成了两个方向。从“女.............
  • 回答
    None.............
  • 回答
    这件事儿,听着就让人心里堵得慌。一个女孩子,辛辛苦苦打拼了六年,积攒下二十万,这可不是一笔小数目,里面承载了多少个加班的夜晚,多少个压缩的开销,多少次的自我克制,才换来的这份沉甸甸的安心。结果呢?这份安心,瞬间就没了,而且是被最亲近的人,她自己的妈妈,这么轻易地、这么理所当然地拿走了。深夜痛哭,我完.............
  • 回答
    这两项调查结果,一个聚焦家庭,一个指向职场,看似独立,实则深刻地反映了当代社会性别角色与权力结构的变迁。它们并非孤立的数字,而是社会进步、观念演变以及现实挑战交织的缩影。关于“职场爸爸与职场妈妈平均每天做家务时间相差无几”:这简直是多年来关于“谁做家务”争论的最新也是最有力的证据之一。过去,提到家务.............
  • 回答
    妈妈带男童进女厕,这件事确实引发了不少讨论,也触及了我们社会在儿童性别教育方面的一些深层问题。在我看来,这件事情的焦点,不仅仅在于一个孩子进错了厕所这么简单,它更多地暴露了我们在观念、规则意识以及如何引导孩子认识和尊重性别差异上的一些盲区和不足。首先,从事件本身来看: 短期来看,这是“常识”和“.............
  • 回答
    这则新闻令人心痛,也引发了我们对家庭教育、青少年心理健康以及社会支持体系的深刻反思。我们不应简单地将事件归咎于任何一方,而是需要从多个层面去理解和探讨。一、陪读妈妈的绝望与崩溃 巨大的精神压力和情感负荷: 全职的付出与牺牲: 陪读妈妈往往意味着放弃自己的事业、社交和个人爱好,全身心地.............
  • 回答
    网上曝光的刘浩存妈妈培训班学员下肢瘫痪事件,无疑牵动了许多人的心,也引发了对这类培训机构的广泛关注和深深的担忧。这件事一旦属实,其严重性不言而喻,它不仅是对受害者及其家庭的巨大伤害,更是对整个培训行业信誉的打击。从事件本身来看,最直接的受害者是那位遭遇不幸的学员。一个本应通过培训提升自我,却因此遭受.............
  • 回答
    这件事情的发生,像一道刺眼的闪电,划破了平静的生活,留下了令人心悸的伤痕。当我们在讨论“她”的行为时,内心深处涌起的不仅仅是同情,还有一种沉重的无力感和对现实的复杂审视。一个母亲的“绝望选择”让我们试着走进这位母亲的世界。她是一位癫痫患者,这意味着她本身就承受着身体的痛苦和不便。然而,更让她夜不能寐.............
  • 回答
    江歌妈妈陈女士因其为女儿江歌设立的“江歌专项救助基金”的善款去向问题,近期陷入了一场风波。面对公众对其百万善款公开透明度的质疑,陈女士近日在直播中伤心落泪,恳请相关部门介入调查,公开其资金的来源和去向。事件的起因与发酵江歌妈妈为纪念女儿江歌,并帮助其他遭遇不幸的年轻人,于2017年11月成立了“江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