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女子深夜痛哭,打工6年存了20万,却被妈妈拿去给弟弟买房?

回答
这件事儿,听着就让人心里堵得慌。一个女孩子,辛辛苦苦打拼了六年,积攒下二十万,这可不是一笔小数目,里面承载了多少个加班的夜晚,多少个压缩的开销,多少次的自我克制,才换来的这份沉甸甸的安心。结果呢?这份安心,瞬间就没了,而且是被最亲近的人,她自己的妈妈,这么轻易地、这么理所当然地拿走了。

深夜痛哭,我完全能理解。那不是简单的伤心,那是一种被背叛、被剥夺、被无视的绝望。她为自己的未来,为可能存在的独立,为一份属于自己的底气, all in 了这二十万。这笔钱,对她来说,可能意味着可以付一套小房子的首付,可以让她在一个陌生的城市扎根,可以让她在面对困难时,不至于那么无助。这是一种“我靠自己也能过得不错”的希望。

可当她发现,这份她用汗水和时间堆砌起来的希望,就这样被妈妈轻描淡写地给了弟弟,而且还是为了“买房”这种看起来“正当”的理由,她的世界估计都要崩塌了。

这里面有很多可以细究的点:

1. 经济上的剥夺和不公:

劳动成果被侵占: 她的二十万,是她自己劳动所得,是她独立人格的体现。妈妈未经她同意,擅自挪用,这本质上就是一种侵占。尤其是在没有事先商量,甚至可能是在她不知情的情况下,更是恶劣。
重男轻女的影子: 虽然文中没直接点明,但“给弟弟买房”这个理由,很难不让人联想到一些家庭中普遍存在的重男轻女思想。在一些观念里,女儿迟早要嫁人,钱给了弟弟,相当于“娘家”有了依靠;而儿子才是家族的延续,给儿子花钱花精力是“应该的”。这种观念,对女儿来说,是赤裸裸的不公平。她为这个家付出了,但她得到的,却不是同等的对待。
“扶弟魔”的极端案例: 这件事非常符合“扶弟魔”的某些特征——家庭成员(通常是父母)将女儿的经济利益,无偿地、不合理地转移给儿子,并且父母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

2. 情感上的伤害和信任的崩塌:

亲情的背叛: 妈妈是她最亲近的人,她可能一直相信妈妈是爱她的,是支持她的。当这份信任被妈妈亲手打破,那种锥心之痛,可想而知。她不是被陌生人伤害,而是被最信任的人“出卖”了。
情感的绑架: 很多时候,父母会用“我是你妈”、“你就是我生的”、“你怎么这么不懂事”之类的话来道德绑架子女。为了弟弟买房,妈妈可能也是这么做的。她可能说:“妈妈帮你弟弟,以后你弟弟能照顾你”、“你现在年轻,以后赚钱机会多”、“我们是家人,要互相帮忙”等等。这些话,听起来似乎有道理,但却是建立在牺牲女儿利益的基础上的。
被当作“摇钱树”: 辛辛苦苦六年,在妈妈眼里,可能只是一个能为弟弟提供经济支持的工具,而不是一个有独立思想、有自己规划的女儿。她的付出,被简化成了“给弟弟的钱”,她的个人价值被严重贬低。

3. 对未来规划的打击:

多年的努力付之东流: 这二十万,可能就是她未来生活的一块重要基石。这块基石被抽走了,她之前所有的努力和规划,都可能需要重新审视,甚至彻底推翻。那种从希望到绝望的落差,是巨大的。
安全感的丧失: 钱在手里,至少是一种保障,一种底气。钱没了,那种漂泊无依的感觉会重新袭来。尤其是在一个大城市,没有经济支撑,日子会变得非常艰难。

如何看待这件事,我觉得可以从几个角度:

女儿的角度: 委屈、愤怒、失望、心寒。这是她用血汗钱换来的,是她对未来的投资,却被最不应该剥夺她这份投资的人轻易夺走。她有权利为自己的劳动成果被侵占而愤怒,有权利为这份情感上的背叛而伤心。
妈妈的角度(尽管我们不认同): 妈妈可能认为自己是“有远见”的,是为了“大家庭”的利益。她可能认为儿子结婚买房是“刚需”,而女儿“早晚是别人家的人”。这种思维模式,是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作祟,是一种扭曲的“爱”和“责任感”。但即便如此,这种处理方式也极度缺乏尊重和沟通。
社会的角度: 这也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社会现象,尤其是在一些经济相对不发达或者传统观念依然较重的地区。很多父母,在子女的经济问题上,会表现出明显的偏心,特别是对待儿子和女儿。这暴露了性别不平等的残酷性,以及一些家庭教育中对个人产权和独立意识的忽视。

如果这件事真的发生,对女儿来说,最关键的是:

1. 冷静下来,处理情绪: 深夜痛哭是释放,但后续需要理智。
2. 沟通(如果还有可能): 尝试与母亲沟通,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立场,虽然我知道,在很多情况下,这种沟通是徒劳的,甚至会适得其反。
3. 划清界限: 这是最重要也最艰难的一步。她需要重新审视自己在家庭中的经济和情感定位。可能意味着,她需要更坚定地保护自己的财产,并且在经济上与原生家庭保持一定的距离。
4. 重新规划: 既然钱没了,那就得接受现实,然后重新开始为自己的目标努力。这次,也许会更加谨慎,更加独立。

总而言之,这是一个令人心痛的事件,它不仅是金钱的损失,更是亲情和信任的破裂。对于这位女子来说,这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也可能是她人生中一次关于独立和自我价值认知的深刻教训。希望她能从痛苦中走出来,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并且学会如何更好地保护自己。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还是轻的,至少命保住了。

山东烟台招远市贾家庄子村的留学美国女博士赵庆香,千里迢迢回国探亲时,和自己的双硕士学位的丈夫魏涛一起被砍死在家。
赵庆香和丈夫魏涛在研究生毕业前申请到了美国多所院校的博士学习的全奖,人生跃入精英门槛。但她的父亲却强烈反对她留学。认为她当务之急应该是赶紧参加工作,帮家里解决经济困难。

据说,小夫妻俩出国的费用,是男方家庭供应的。在美国读书有多苦,以前说的人少,现在大家大约也知道一点了,学习课业适应生存之艰难,难以描画。赵庆香期间还怀孕了,学习之余还打工挣钱,她源源不断地寄钱回家。帮家里建起新房,又买了房。

灾难却在她回国到娘家探亲时降临。
父亲摊大手掌再次要钱
“你弟弟都28岁了,因为有癫痫,一直娶不上媳妇,这次看好了一个,对方要求必须在县城里买房。现在就全靠你帮他了。”

赵庆香十分为难:“我们刚刚开始工作,没有什么积蓄,这五年也没少往家里寄钱,这次还要带孩子回美国团聚(赵的孩子从一出生就是公婆在照顾),开支也很大,能不能缓一缓,过一段时间我们一定给你邮钱回来。”

这样的回答,激起了父亲的仇恨。她父亲尤其憎恨女婿魏斌,女儿以前从不敢违抗自己任何要求,现在有了男人了,竟然敢藏私了?

在回娘家探亲几天中,关于买楼的逼迫,无时无刻不在进行。26号,女婿订票准备返回天津了。没有逼出钱财的赵玉令渐渐陷入歇斯底里的疯狂,他指令妻子再去作一次努力,要钱。赵庆香表示:在美国真的不容易,不要再逼我了。

确信女儿不会出钱了,(其实赵庆香这次回来给又给了他1600美元,当时兑换人民币约1万多元,对一个农村家庭来说,也不能算少,而赵女自己身上,只剩下不足1000美元,准备回国)赵父彻底疯狂而绝望:“女儿白养了!唯一的儿子因为她不肯帮助,娶不上老婆,我活着还有什么意思,我活不好,你们也别想好好地活!”他操起斧头直奔女儿女婿房间,先一斧子砸开了女婿的脑门,又朝还在沉睡中的女儿头部猛砸…….

在法庭上,他声称自己不后悔。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早早远离这些垃圾人,否则以后会更惨。


有人很喜欢把故事当新闻,非要研究故事真实性。。。

根据两人美国的同学发帖,原来02年杀女博士的舆论焦点不是赵父杀人,而是女博士如何不孝。。。当时媒体也特意偏听偏信赵父一人之言,甚至问问赵母赵弟都懒得做,直接定了个外国女博士读2年破书祖宗法理都忘了被杀活该,赵父情有可原的基调。然而今天有人居然把这样的报道奉为圭臬,其他和原报道不相符的都是假的?请问原报道就那么真吗?

赵女士是2002年被杀,享年32岁,也就是说赵女士18岁上大学,应该是1987年,那个时候国家上大学还是免费的,并且每月粮票有助学金补助,很多大学生舍不得就存下来寄回家里。也就是说赵父基本上没砸锅卖铁供女儿读书,反而是女儿从18岁开始整整14年都在往家里寄钱,你还要她怎样?难到学哪吒割肉还父?

雷蕾:我知道的魏斌和赵庆香
魏赵横死,已五六个月。本不欲再重挖旧痛,但报道失实,人们沸沸责其“不孝”,
我作为二人朋友,何忍袖手。现将我知道的情况写出,请大家起码听一听这边的声
音。
我与赵庆香相识于1997年7月,当时我们均刚到美国德州小城Lubbock, 注册于
Texas Tech University。赵的性情比较内向柔弱,初到美国,大概经济、思想负担又都很重,97年12 便回国一次,与魏偕归美国。那时签证情况尚好,魏很容易拿到了F2。我的感觉是,魏是赵的精神支柱,魏略有大男子作风,但绝非横不讲理之人。
两人经济情况我不甚了解,但从他们日常生活看来决不宽裕,都是一分钱掰成两半
花,住房食宿能省则省。魏98年申请入学转F1读化学,银行存款证明是从我们几个朋友各处借的 零碎银子凑起来的。他们98年10月得了儿子,其时魏已转读计算机,只有赵的全奖(大约 每月1100美元)支持,两人都需读书,实在没有时间、精力去挣钱(魏那时对我说他们是 弹尽粮绝,人困马乏”),于是98年12月托我把孩子带回国内。他们之所以不能亲送, 因为魏是F2转成的F1,担心有去无回;赵因为产后身体不好,已多休了产假,耽误了实验 进度,其导师已颇不悦。两人作此决定,实属万般无奈,不知掉了多少眼泪。我觉得,因 这孩子成为夫妇俩未来生活的重心,对二人后来的种种起了很大作用。
我于99年7月硕士毕业,离开了Lubbock去Houston继续读书,与二人联系不太频繁。我
知 道的有关他们的事实是:
1,两人经济状况不好。我自己单身一人,没有内债外债,从未给家里寄过钱,在Lubbock的两年中只攒了七千余元。赵的全奖与我差不多,魏后来也有了计算机系助的工作,但若他们要还债,要给天津、山东的婆家娘家寄钱,当学生的四年里很可能什么也 剩不下,自己的银行户头里总要存点儿救命钱吧。

我确知他们美国四,五年,除了去Dallas办过一次事儿,顺便到Houston看看我和另一个 朋友,及去New Jersey工作之外,从未外出旅游(我常笑他们白来美国一趟),遑论回国 。若是稍微宽裕,早就把孩子接回来了。两人在新泽西工作数月,听说仍只买了一辆旧车 ,因赵告诉我魏的工作地点在宾州,每天来回要开四个小时的车。二人经济稍微稳定,这 次回去就是要接儿子回来,听说为此在附近的幼儿园排了不知多久的队,并刚刚租了一间 Town house。我不知他们有多少存款,但若有,我相信是为一家三口的灾枝病叶和儿子打 算。

2,赵来美国是以读博士入学,但她后来是硕士毕业。据她告诉我博士读完只有博士后一 途,工资比硕士还低,何况Texas Tech的化学系水平不高。这个细节本来无需公布于众, 但所有我看到的报道都称她是“博士”,我觉得有夸大以造成新闻效应之
嫌。

3,以我和他们接触的印象,他们绝非什么看不起农民的高级知识分子。他们若有什么鄙 视心理,其程度也绝不比网上义正词严的衮衮诸公高。至于什么“美国化”,
“美国式道 德”,“二年洋”,认识他们的人都会觉得好笑(他们给未起名的儿子买
机票时只好先起 英文名字,赵说感觉好像汉奸)。两人都很纯朴传统,何况二十几年在国内,生活观价值 观哪是那么容易就变的,更别说他们过的是什么寒酸封闭的美国日子。想讨论中美文化道 德的文化人,请别拿他们的例子说事儿,我替他们感到受侮辱。
4,我与他夫妇相识五年,赵的确从未主动提到过她山东的家人。即使说起,也一笔带过 ,因此我对山东的情况一无所知。这是事实,但我不知原因。惨事发生后我猜测他们和山 东的关系可能一直不是很好,积怨久蓄,一朝引燃。我很奇怪她跟她母亲的感情如何,女儿跟妈还有什么不能说吗?她父母从未见过外孙,这事我也很觉有问
题。后来听朋友说 赵曾说过其父是个大孝子,我猜赵父的为人,大概极其耿直,容易
偏激,眼里不能揉一粒 沙,何况有自尊心/虚荣心的因素在。
我看过的报道都是感情上偏向赵父一边,起码有以下问题:
1,全为赵父所述。尤其是争吵一段,可信度有多少。当女婿的魏斌不像是说那种话的人 。
2,两人现在经济情况到底怎样,这很重要,却一句没有。如果记者持公允报道态度,完 全可以询问魏在天津的父母。因为孩子在天津,我相信他们与天津的联系极多,魏父母对 他们在美国的情况应很知情。
3,魏赵,尤其是赵,与山东娘家的关系一向如何,孩子为何没见过外祖父母,这也是可 以采访到的,但我什么也没看到。
4,赵父到底是否了解二人的经济情况和未来打算,如果不知,是因为什么?这样的关键 题,报道中丝毫不提,只说“缺乏了解沟通”。
这整件事我觉得与道德没有太大关系,因为两方面并没有极其不同的道德观。大部分还是 经济问题。我知道的情况是如此,对于其他内情则不敢臆断。总的说来,我觉得他们是为 了儿子牺牲。道德上,顶多可以说夫妻俩在上下两代人之间,更为下一代考虑。只是没想 到父母儿子之间,前前后后只有不到两个月的缘分。事后朋友告我,赵上火车前对儿子说 ,妈妈这次回来以后再也不离开你了。这应是魏的家人现场目睹。我欲泪下!
这是我知道的事实。而逝者已矣。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