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恐婚的心理原因是什么,如何调节?

回答
恐婚是一种复杂而普遍的心理现象,它并非单一原因造成,而是多种心理因素相互交织的结果。以下将详细阐述恐婚的常见心理原因以及相应的调节方法:

恐婚的心理原因

恐婚的心理原因可以从多个层面来理解:

一、 来自原生家庭的负面影响:

父母婚姻模式的负面示范: 如果父母的婚姻关系充满冲突、争吵、冷漠,甚至存在家庭暴力,孩子可能会对婚姻产生恐惧,认为婚姻就是痛苦的代名词,并担心自己也会重蹈覆辙。
父母过度的控制或干涉: 有些父母对子女的婚姻干涉过多,给子女带来巨大的压力,让他们觉得婚姻是失去自由和独立性的代名词,从而产生排斥心理。
不完整的原生家庭: 如父母离异、一方早逝等经历,可能让子女对婚姻的稳定性产生怀疑,认为婚姻并不牢靠,容易破碎。

二、 对婚姻本身的恐惧与误解:

害怕失去自由和独立: 婚姻意味着两个人需要共同生活,可能会有更多的妥协和责任,一些人担心这会剥夺他们的个人空间、兴趣爱好,甚至经济独立。
害怕承担责任和压力: 婚姻不仅仅是爱情,还涉及到经济、家庭、育儿等多方面的责任。有些人可能还没有准备好承担这些压力,或者对未来可能遇到的困难感到焦虑。
害怕承诺的束缚: “一生一世一双人”的承诺,对于一些害怕被束缚的人来说,可能是一种巨大的心理负担,他们担心一旦承诺,就无法再有选择的权利。
对婚姻生活现实的恐惧: 看到身边很多已婚朋友或亲戚的婚姻并不幸福,例如柴米油盐的琐碎、夫妻感情的淡漠、家庭矛盾的不断,会让他们对婚姻产生悲观的预期。
对“失去”的恐惧: 害怕失去爱情的美好、害怕失去现有的生活状态、害怕失去自我。

三、 个人成长经历与心理特质:

不安全感和低自尊: 缺乏安全感的人,在亲密关系中更容易感到焦虑和不安,担心自己不够好,无法留住伴侣,或者伴侣会离开。低自尊也可能让他们觉得自己不配拥有幸福的婚姻。
完美主义倾向: 过度追求完美的人,可能对婚姻抱有过高的期望,一旦发现婚姻中存在不完美之处,就容易感到失望和沮丧,甚至选择逃避。
回避型依恋模式: 在亲密关系中,回避型依恋的人倾向于保持距离,害怕亲密,害怕被依赖,也害怕依赖他人。婚姻这种深度融合的关系,对他们来说是巨大的挑战。
过去的情感创伤: 曾经经历过被背叛、被抛弃或其他情感上的伤害,会让他们对建立新的亲密关系产生防御心理,害怕再次受到伤害。
社交焦虑或沟通障碍: 如果一个人在与人交往、表达情感方面存在困难,进入婚姻这种需要深度沟通和协调的关系,会让他们感到力不从心和恐惧。

四、 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

媒体的渲染和极端案例: 媒体对一些负面婚姻案例的放大报道,以及影视剧中对婚姻的虚幻化处理,都可能影响人们对婚姻的认知,产生不切实际的期待或恐惧。
社会对婚姻的压力: 适龄结婚的社会观念,以及来自家人、朋友的催促,也可能让一些尚未准备好或对婚姻有疑虑的人感到焦虑和压力,反而加剧了恐婚情绪。
性别角色的刻板印象: 社会对男女在婚姻中的角色期待,可能会让一些人觉得承担过重,或担心无法满足这些期待。

五、 伴侣关系中的问题:

与伴侣缺乏有效的沟通: 如果与伴侣在一些重要问题上无法有效沟通,例如对婚姻的看法、未来规划等,容易产生误解和隔阂,加剧对婚姻的担忧。
伴侣的某些特质引发恐惧: 伴侣可能存在某些让对方感到不安全、不被尊重或无法依靠的特质,例如情绪不稳定、不负责任、沟通方式粗暴等。

如何调节恐婚心理

调节恐婚心理需要一个循序渐进、自我探索和实践的过程。以下是一些具体的调节方法:

一、 认知调整与心理建设:

1. 认识恐婚的普遍性,接纳自己的情绪: 首先要明白,恐婚并非罕见,很多人在走向婚姻前都会有类似的担忧和犹豫。接纳自己的恐惧情绪,不要因为恐婚而过度自责,这是了解和解决问题的第一步。
2. 深入剖析恐婚的根源: 花时间思考和记录,到底是什么让你对婚姻感到恐惧?是害怕失去自由?害怕责任?还是过去的经历?将模糊的恐惧具体化,才能找到解决的方向。可以尝试写日记、与信任的朋友或家人交流,或者寻求专业心理咨询。
3. 挑战负面认知,建立积极信念:
区分“婚姻”与“不好的婚姻”: 认识到不是所有婚姻都是不幸的,很多婚姻是充满爱和支持的。将自己对“不好的婚姻”的恐惧,转移到如何构建“好的婚姻”上来。
重新定义婚姻: 婚姻不仅仅是责任和束缚,更是伙伴关系、共同成长、情感支持和人生旅伴。尝试用更积极、更包容的视角看待婚姻。
关注婚姻的积极面: 思考婚姻能带来的好处,例如共同面对困难、分享喜悦、建立更深层次的亲密感、共同规划未来等。
4. 学习婚姻知识和技巧: 了解婚姻中可能遇到的挑战,并学习如何应对。可以阅读相关的书籍(如关于沟通、冲突解决的书籍),参加婚姻教育课程,或观看一些探讨婚姻经营的纪录片。

二、 提升自我价值感与独立性:

1. 增强自信心: 相信自己有能力经营好一段关系,也相信自己值得拥有幸福的婚姻。通过发展个人兴趣、学习新技能、取得小成就来提升自我价值感。
2. 保持独立性: 即使进入婚姻,也要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和生活。拥有自己的朋友、兴趣爱好和事业,能够让你在婚姻中更有底气,也更能吸引伴侣。
3. 学会自我关怀: 照顾好自己的情绪和身体健康,不要将幸福完全寄托在伴侣身上。

三、 改善与伴侣的关系(如果已有稳定伴侣):

1. 坦诚沟通你的担忧: 与伴侣开诚布公地谈论你的恐婚情绪,分享你的感受和顾虑。一个好的伴侣会理解并愿意和你一起面对和解决这些问题。
2. 共同探索对婚姻的期望: 与伴侣一起讨论对婚姻的期望、责任的划分、未来规划等,确保双方在重要问题上有一致的理解和目标。
3. 练习有效沟通和冲突解决: 学习如何倾听、表达需求、以及如何在出现分歧时找到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这对于维系婚姻至关重要。
4. 共同成长: 鼓励伴侣与你一起学习婚姻知识,共同参加一些有助于关系发展的活动。
5. 评估伴侣的可靠性: 在考虑婚姻之前,评估伴侣的品格、责任感、情感稳定性以及你们之间的兼容性。

四、 实践与体验:

1. 从小处着手,建立信任: 如果是因为害怕承诺,可以先从一些小承诺开始,例如约定一起做某件事,并努力完成。
2. 模拟婚姻生活中的某些方面: 体验共同生活的某些方面,例如轮流负责家务、一起制定家庭预算等,看看自己是否能够适应。
3. 多与健康的已婚人士交流: 听听他们对婚姻的看法和经验,了解婚姻中积极的一面,也可以向他们请教如何处理婚姻中的挑战。

五、 寻求专业帮助:

1. 心理咨询/心理治疗: 如果恐婚情绪严重影响了你的生活和人际关系,或者自己难以调节,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或治疗师的帮助是非常有效的。他们可以帮助你深入探索恐婚的根源,学习更有效的应对策略,并处理可能存在的心理创伤。
2. 婚姻咨询(针对已婚或即将结婚的伴侣): 如果你们已经有了伴侣,但存在对婚姻的普遍担忧,可以考虑接受婚姻咨询,共同解决问题。

总结:

恐婚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解决它需要耐心、自我认知和积极的行动。关键在于深入了解自己的恐惧来源,调整认知,提升自我价值,与伴侣进行有效沟通,并在必要时寻求专业支持。记住,婚姻并非终点,而是新的起点,学会以积极、成熟的心态去面对,你也能拥有属于自己的幸福婚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不擅长亲密关系。

人和人之间一起玩、一起喝酒、一起聊天往往并没有那么困难,但是人和人之间进入亲密关系那可就是另外一回事儿了,特别是对于从小独生子女的孩子来说,跟同样自我霸道不安分低情商的人近距离相处,的确是一件不太容易的事情。

恐婚一方面是对对方全面近距离接触的担忧,而另一方面又是对自身能力性格等方面的担忧。

有的人担心对方不合心意,但可能更多的是担心自己扮演不好自己将要成为的亲密关系中的角色。据我观察,其实很多人在现实工作生活中演一场让周围人看起来比较正常的戏本就不是一件那么容易的事情,他们可能已经因此而感到心力交瘁了。如果再要让自己进入一个新的角色,一个能给被对方全方位观察到的角色,这本身就是一件非常挑战的事情,因为他们不确定自己最真实的那一面,以及对方最真实的那一面,适不适合近距离相处。

不仅如此,两个人的事儿还不算是问题的全部,婚姻还会牵扯到双方家族之间的矛盾磨合,网络上因为大家庭之间的三观不同导致的婚姻悲剧也都是屡见不鲜的。

当然,年轻人恐婚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焦虑——焦虑于自己不擅长亲密关系,焦虑于自己的婚姻可能不是最完美,焦虑于任何自己不可知的因素。

如果我们反过来思考这个问题的话,那些不恐婚的年轻人又都是怎么想的呢?

其实答案也很简单——把问题化繁为简:有些主要矛盾该考虑的尽可能考虑,那些次要矛盾该丢一旁的就不要挂在心上。

不就是结个婚么,不就是生个娃么,我们人类祖祖辈辈都是这么过来的,每个人祖上至少108代都没有被这个问题难倒过,怎么到我这里就过不去了?这没道理呀!

过去人的婚姻过得粗糙点儿,也都过过来了;现代人的婚姻过得精致点儿,但也不能因此就过不下去了吧?

我们总不能因为追求幸福生活反而让自己失去了幸福生活吧?

人生本来就存在大量的随机不确定性,说难听点儿,就是赌。总不能因为害怕赌出来了不好的结果,就永远不下赌注吧?

想等到一切都变得确定,想等到一个毫无瑕疵的对方,或者能够完全接纳自己瑕疵的对方,有时候人反而就把自己和对方逼到了没有结局的那条路上。

没有完美的对方,也没有完美的自己,学会接受不完美的自己与不完美的对方的不完美的结合,在碰撞、妥协与磨合中共同成长,这正是现在很多年轻人最缺乏心理准备的地方,但这也正是亲密关系的本质之一。

如果亲密关系还有另外一个本质的话,那就是互相之间深层次的信赖,如果没有这个东西,人和人之间的相处也的确是太折磨人,但这也同样是一个根源上的社会难题。因为很多人从一开始就没有带着一个要同对方共赢的目标,而是只想着让自己在婚姻中多占便宜少出力而已。

如果以上这两个点得到了解决,那么恐婚的问题也基本就不在存在了。所以人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还是得逼自己尽快成熟起来,尽快学会同情理解他人和自己,尽快学会接受不完美的对方、不完美的自己、不完美的社会、还有不完美的人生。

等到我们把不必要的焦虑都慢慢放下了,往往就会发现,不完美的东西,渐渐又都完美起来了。

user avatar

价格高,故障率高,退货不退款,广告虽多负面口碑更多,要么不能验货,要么验货体验不好,却非逼着买,搁谁不恐?

调节方法:你看看上面哪个环节能改,就改。不能改,就忍。

user avatar

我恐婚

(感觉这一句话一说,单身狗这个名字我算是坐实了)

这是前几天晚上发现的。

半夜睡得正香,梦里我结婚了,新娘着夕阳般暖色婚纱,背影悠扬,婚后生活平静,柴米油盐,天亮起床,天黑休息,她安静的睡到我的身边…………

砰的一下就惊醒了,坐起来,左看右看,发现就我一个人,还好还好,松了一口气。觉得后背很凉,反手一抹,全是细密滑腻的汗珠,坐在地上背靠着床好久才缓过来气……

发现了这个以后,我开始正视这个问题。以前一直不能理解婚姻,没想到有一天也会到“怕”的程度,可能是年龄到了吧。

不算大也不算小,再有几年就到而立,同龄人孩子也有满地跑的了,可总觉得婚姻离我还很遥远,经常和朋友们一起打趣说,难以想象有朝一日我们也会结婚,到时候我们会不会带着爱人孩子一起出来喝酒呢,大家哈哈大笑,可是想着想着就笑不出声了……

什么是婚姻呢?

婚姻对我们来说太像是一种义务了,或是一种你无法逃避的徭役,是亲情,是家庭,是责任,是他人眼中“甜蜜的负担”,是我们眼中纯粹的负担。

婚姻和爱情完全不是一回事。

爱情是创造可能,不论年龄性别种族信仰都有可能相爱。可能是因为多看了你一眼,可能是因为那一瞬间的感觉,可能是一句歌声,一次相遇等等……

但是结婚,确是毁灭可能——两个有可能在一起的人,一旦以结婚为前提,会因为各种各样的事情分开,比如年龄比如收入比如性别比如他妈不喜欢你的工作,她妈觉得你房子太小,所以你们不合适等等。

可是婚姻本来不是保证两人合法在一起么?为什么反而会拆散那么多人?

思考后才知道,原来婚姻根本不是保障两个人在一起,而是保持一种稳定的“态”。

不管男女,只要不结婚,在传统意义上就是不稳定的。为了保持这种稳定,不轻易的断开,自然要让沉没成本加大,举办盛大的仪式,告知所有的亲友,签订各样的契约,大量利益的交换,让事情变得复杂,两个家庭甚至两个家族都要参与进来……

小时候并不讨厌婚姻,也曾向往,和自己心爱的人在一起,受到亲友的祝福,法律的保障。

可是发现当走到谈婚论嫁的时候,在对方的眼里,对方父母的眼中,更像是一个数学模型,这个模型的数据有:买的多大的房子,开什么样的车,做什么样的工作,脾气好不好,要不要孩子,以后发展情况如何……

把一个人简化成一个方程,带入数据,得出结论:结婚或是再找一个数据更好的。

最为在意的爱情因为不方便量化,反而成了最不重要的东西。

同学结婚时,他是新郎,我是伴郎,我们俩也是现场最为咸蛋的人。整个婚礼现场的人都脚步匆匆,忙来忙去,婚礼的主角却和我坐在后台喝茶下棋。

我说为啥啊,为啥这么快,他说累了,我也这个岁数了,不想再找了,遇见一个觉得还可以,就这样搭伙过着吧。

想起之前在前女友家,她的家人问东问西,明说暗指,弦外之音,有口无心我都听得出,他们要一个承诺,以后会不会一直对她好,把她们家人当亲人,我非常能理解这种心情,但我就是不想往下接,稍微有点理智思考就能知道,怎么可能做到。站在人生的前几十年对别人许下一辈子尺度的诺言都是扯淡,尤其是感情上的。

亲属是我们无法选择的,如果对脾气的话还可以做朋友,加上血缘也不失为一种好的缘分,但是大多数的亲戚和你都没有这么好的缘分,我根本不想把时间浪费到无用而繁琐的社交上,可是婚姻的契约要大大增加我花在这上边的时间。我讨厌这种义务,以及结婚后出现的打着“为你好”的大旗的七大姑八大姨对我的生活的任何打扰。

娶一个人就娶人一家这种事还不如让我对着自己的脸开枪可爱。

婚姻于我,更像是一个潘朵拉的盒子,可是婚姻这个盒子装的东西太多了,跟流氓百度的全家桶似得,和追求的更简单的生活完全相悖。



每个时代,每个人的情况都不一样,有人把婚姻当成一种投资,计算成本与收益,有人把婚姻当成一种对抗生老病死的组织,当成符合社会主流的标签,有人觉得时间到了该停下来歇歇了,有人觉得这个人就很好,对我好,就这样吧……

不夸张的说,这种稳定的态度能把我吓出毛病。

每个人都是自由而跃动的灵魂,爱能增进我们的了解,解决很多的问题,但是永远无法做到感同身受。
理解一个人实在是太难了,难到我们都想要直接放弃,每个人的状态都是在不停的变化,今天的爱能让你忍耐,明天就需要更多的爱来抚平情绪,毕竟每个人性格对于彼此都是参差不齐。我们太多的爱在婚姻中摩擦殆尽,可是我们从来没有回想为什么当初我们一定要和对方绑在一起。

一起生活不是请客吃饭,会制造各种各样的麻烦,收入,账单,睡觉,吃饭,出行,服饰,各种琐碎都有可能是争吵的源泉,对于同一屋檐下的两个人不亚于一场灾难,而婚姻还想维持这种灾难的稳定。

稳定是自由的绞索,甚至还有为了证明甜蜜,结了婚的两个人还要争着当对方的“连体婴儿”。

爱情那种强烈的占有几乎已经到我的极限了,更不要说加上婚姻这层合法的契约。
我完全无法接受那种你是我的,我属于你的霸占想法,最重要的是这种思维下的一些做法——“你在哪你去干嘛和谁?工资拿来,给我密码”理直气壮地入侵你的生活,极力的压榨个人空间,借着婚姻的名义完全无法反抗。这种捆绑将生活固化于日常的平静之中,任何可能出现的变化都要极力阻止,为了两个人稳定的婚姻生活,每个人都要放弃,都要妥协,而且是没有底线的妥协,直至完全融化个人的生活,活成另外一种模样。




你从来都是你自己的,不管什么时候,不会因为我们相爱有任何改变,我不觉得这个很难理解,但从来没跟人解释成功过。


最让我害怕的还是人们对这种婚姻态度的推崇,人们在各种平台上拿着对方的私人账号秀恩爱用各种侦探技巧搜查对方的生活,以及那种“结了婚还要什么个人生活”的论调,还有一些姑娘们信奉的一旦嫁出去就完全赖在家的态度,一遇见问题就哭着大喊,我为了这个家我容易么?还有一结完婚就自我放弃治疗的,与社会脱离,然后大声喊我最想要的爱情就是不管我怎样他都不离不弃,这种想法是违背人天性的。

还有那种借婚姻做跳板,用感情做阶梯,或是以为女孩子只要嫁得好就什么都不用做的,把结婚当做万用药的…………

我担心婚姻的另一方面就是,结婚总是冲着一辈子去的,理智的说,这是不现实的。和一个人相亲相爱走完一生需要非同寻常的运气,婚姻里很多地方都很现实,不知道为什么到这个地方反而充斥着不切实际的愿望。

但是结婚的时候总是轻易的许下一辈子的诺言,我没有轻易承诺的习惯,说一个我做不到的诺言让我觉得非常不安。如果再加上孩子,不亚于一场巨大的灾难。

我喜欢负责的感觉,但是无法理解没来由的责任。

婚姻里那种不管我变成什么样你都要爱我的态度同样也让我觉得不可思议,这种不切实际的婚姻态度还大有市场,备受歌颂,怪不得离婚率这么高。

我害怕那种婚姻的状态:因为已经结了婚,好像找到了港湾,男女都不再保持那种扬帆的状态,不再有吸引力,身体像气球一样膨胀,一眼能看到死的生活,还要用爱来包容彼此的嫌弃,直到将爱耗尽,只剩嫌弃,却碍于一只婚书维系表面的平静,内心只想要朝对方脸上开枪…………

我不要我的爱消耗在日常的一地鸡毛之中。

爱的是人,人变了,还不能离开,为什么啊。婚姻不但增加了和你在一起的成本,还增加了离开的成本,例如道德谴责。更不说那种娶个妹子多个妈,离开仇视你一家那种,两个人绑在一起,一个人失掉了独立思考的能力。说白了我对婚姻这种生活模式非常没有信心,而且我也没办法理解。

不过这个并不是很困扰,婚礼这种大party我还是很喜欢参加的,婚礼的玩笑依然很好笑,但是我可能要做婚姻的绝缘体了。

从刚开始写这篇的担忧,到现在的平静,我也想了很多东西,选择啊,家庭啊,责任啊,我也想过是不是找到了对的人,就不会出现这些问题了?是不是还是因为没有找到the right one?

可是后来发现不管是再爱的的人,再爱你的人,都不可能和你一直走下去,想来也符合世间常理——天下无宴,经久不散。与其拿婚姻绑住这份开心,不如于彼于己更多自由——你爱我的时候,我也爱你,我们在一起会很开心。

你不爱我的时候,你随时可以离开,不会有很么契约来烦你,我希望我能给你这种简单。


有些婚姻确实很美好,也一直相信美好的存在,但不适合所有的人。

与很多的婚姻相比,谈恋爱谈到死或者孤独终老并不难以接受。



曾以为世界上最糟糕的事,就是孤独终老。其实不是,最糟糕的是与那些让你感到孤独的人一起终老。

user avatar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婚后这种 “尘埃落定” 所带来的 “确定性”,容易让我们以为自己的人生似乎失去了其他可能性,这恰好可以是解释我们恐婚的原因之一。

不只是题主提到的90后,生活中可能很多人,都有不同程度的恐婚,这的确正在变成越来越多人的真实写照。

那么,“确定性”究竟在恐婚中扮演了什么角色?我们该如何正视自己的恐婚心理,以及我们该如何做出相应的调节呢?

希望今天的文章能够给到你解答。

很多人可能都听说过,人们普遍对不确定性是难以容忍的。因为在不确定的环境中,我们会想象各种未知的威胁,由此产生巨大且持续的焦虑感(David, 2021)。

但实际上研究发现,我们同样也不喜欢“确定性”。Lauren(2005)指出,如果我们对某件事的“确定性结局”有了充分了解(不论事实上还是想象中的),都会降低我们的幸福感和行动动机。Wilson(2005)曾做过一项实验:

研究人员让参与者们观看了一部由真人真事改编的电影,电影结束后,所有人被告知了两个后续版本(一真一假,但都是happy ending)。其中,一半的参与者明确知道哪个是真、哪个是假,另一半参与者则毫不知情,然后研究人员让所有人都阅读完故事的真实结局。

结果发现,与已知结局的人相比,不知道结局的人不仅表现出更强烈的阅读动机,而且获得了更强烈、更持久的快乐。也就是说,不确定性可以提升生活幸福感,增强行为动机,而确定性反而会让人觉得没意思。

不仅如此,确定性还会让我们感觉自己的人生失去了其他可能性。其实人的成长和发展,就是一个不断丧失的过程,婚姻也是如此,它会让我们失去选择其他伴侣的机会、失去选择在哪个城市生活的机会、失去自由择业的机会等等。

而这对我们来说,是失去了无数个“可能的自我(possible selves)”。“可能的自我”被定义为重要的人生目标的拟人化代表,它被描述为一个人如何看待他或她的潜力和未来,不仅仅包括了我们当下所追求的目标,也包括了所有我们期许的未来(Markus& Nurius, 1986)。失去可能的自我,就意味着我们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对未来的希望和生活动力。 但事实上,婚姻也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确定。Kamali(2020)指出,亲密关系,尤其是夫妻之间的亲密关系,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在婚姻中两个人之间的互动、共同经历的事情、以及应对方式,都会让关系产生变化。

通常来说,一段婚姻会经历这5个变化发展的阶段(Hendrix, 2007)

这些阶段并不是自然地发生转变的,需要我们完成相应的“任务”,才能顺利进阶。所以说,在每一个不同阶段,我们都还有很多可以去探索和成长的空间。

而且,婚姻并不会阻碍我们对人生的探索,甚至可能有助于自我实现(Selcuk, 2016)。伴侣的新鲜观点会刺激我们原有的世界观,激发我们对世界的全新认知。而且在深入彼此的过程中,我们会获得一种“我们”的身份感,由一个人的探索变成两个人的冒险,不断丰富对世界/宇宙的认知、对自然的理解、对艺术的追求等等(Kernberg, 2011)。

现在,我们基本了解了为什么人会因为婚姻的确定性而恐婚。但关于“害怕确定”,背后还有更深层的原因。

害怕确定的人生,表面上是害怕失去别的可能性,实际上是无法做出承诺:一方面,人们总担心自己的选择不是最好的,另一方面,这还意味着我们必须承担选择背后的所有风险。比如婚后发现两人不合适,你必须积极解决问题,而不能轻易抛弃对方(即使离婚,也需要深思熟虑)。

无法对某种确定的人生做出承诺,是没有学会承担责任的表现。Blanton(1956)指出,承担责任意味着一个人愿意为自己的行为选择承担后果,而ta也有与这个意愿相匹配的能力或经验。并且,这不是迫于外界压力的,是主动的、自愿的行为(Fromm, 2000)。

人们之所以会恐惧承担责任,背后有一个相似的心理动机,那就是他们不相信自己对自己的人生具有“掌控力”(Hanan, 2021)。比如,他们不相信自己有能力做出正确的选择,才会不断担心失去了别的可能性,他们害怕一旦选择后,自己没有办法解决那些可能出现的风险,又不能逃避,所以迟迟不敢下决定。

这往往与一个人的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有关。自我效能指的是人们对于“自己能否能靠自己的能力和力量去达成目标”的自信程度。自我效能感高的人对“自己能够达成目标”有着更强的信念,更倾向于接受挑战、承担起个人选择的责任,而自我效能感低的人会不断给自己设限,并以此来逃避责任(Bandura, 1999)。

学会承担责任,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心理学家Sebastian(2021)指出,一个人承担的责任越多,就越能体会到内心的平静、自由和自我赋权。这是因为,承担责任使我们能够更好地觉察和专注于想要的东西,并为此制定规划、努力实现,你会感受到一种强烈的自我驱动力,因为那些你追求的东西是你真正的需求,而你正掌握着自己的人生。

不过,最艰难的阶段,往往是你正在犹豫着是否要承担责任的时候。面对婚姻,进退两难的情况不仅会让我们自己心神不宁,陷入焦虑、抑郁的消极情绪,还可能引起对方的怀疑,认为你对这段关系并不认真,爆发矛盾和争吵。这对于关系来说无疑是有害的。

倒不如咬咬牙做选择,承担相应的责任。Sebastian进一步提出,当你承担责任的时候,不仅解决了当下两难的困境,同时,你不会再因为自己错过某个选择而感到遗憾,也不会再觉得自己的人生是被外界压力和旁人意见左右的,你重新获得了对自己人生的掌控感,这反而会让人变得轻松。

当然了,也不要觉得恐婚就都是自己的问题,有时候你的恐惧不是完全来源于自身,而是来源于你们的关系。当两个人还没有深入了解彼此,没有建立起紧密连结时,这段关系并不能给予你们充足的安全感,支撑你们迈入婚姻。

这时候千万不要强求结婚,但也不要就因此觉得自己是不爱对方,甚至放弃这段关系。学会更开放和真诚地相处,逐渐了解和融入彼此,静待关系到达ready的状态。

那么,关于恐婚还有没有更“硬”更实操的干货呢?这不就来了吗~

我们和一些经验丰富、擅长处理亲密关系问题的咨询师聊了聊,得到了一些超级有用的建议~一起来看吧!

建议一:

梳理清楚自己的恐惧。

“我们要解决自己的恐惧,首先就要知道自己恐惧的是什么?害怕的点是什么?可以试着在一张纸上,用列表的方式将自己的恐惧一条条列出来,然后再写出自己可能从婚姻中得到什么。你会发现自己确实有可能失去一些东西,但同时,婚姻也会为你带来很多好处。”——心理咨询师郑晶晶

建议二:

和伴侣进行沟通。

沟通要遵循的真诚、开放、积极聆听等基本原则我们不再过多强调,郑老师重点提到,要针对你所恐惧和担忧的事情,通过明确双方在婚后生活中的权力和义务,完成一个“初步解决方案”。

举个例子,如果你担心的是自己在婚后失去和朋友相处的时间,你们沟通的结果可能是“以后每两周里,至少有一次和朋友单独聚会的时间”。你们虽然不一定会百分百地按这个方案去执行,但对于婚前的恐惧是一个很好的宽慰。

建议三:

旅行或同居也是不错的解决方法。

“同居一段时间是一种可以模拟婚后生活的方式,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充分暴露你们可能的问题,并有机会及时解决。如果没有办法同居的话,长途旅行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在旅行的过程中不仅涉及各种琐碎的事情要处理,还可能出现突发性事件和情绪问题,不仅可以加深对彼此的了解,也是对婚后生活的有效模拟。”——心理咨询师段菲菲

建议四:

养宠物。

“养宠物是一种现实生活的介入,可以帮我们克服恐惧,逐渐学习和适应承担责任。而且更好的建议是养狗,因为狗狗相对来说,需要我们付出更多的时间精力去照顾,比如它更需要你花时间去陪伴,要定期带它出门等等。这对于那些恐婚恐的是生孩子的人,可能更有帮助。”——心理咨询师梁明霞

建议五:

多和过来人聊聊天。

几位咨询师都有提到,多和有婚姻经验的人聊天也有所帮助。但是,这不是说让你随便抓着个已婚的人就问,咨询的对象也是有选择性的。梁老师提到两点,大家可以多加注意:

第一, 尽量找你认可的、比较佩服和欣赏的人。他们说的话对你来说更有信服力和可参考性,而且,即使是有一些关于婚姻不好的体验,他们或许也能给到你有用的建议和自己的反思。

第二, 取样要尽量多一些,至少你别只找一两个人问吧。尽可能多地听取关于婚姻的看法,可以帮我们形成更全面、更客观的对婚姻的认知。

建议六:

梁老师还建议,如果你属于比较严重的恐婚情况,也可以求助于心理咨询。

有时候,恐婚可能只是一个表象,背后牵扯到原生家庭、个人成长方面的问题。可以通过咨询,找到症结到底在哪里,解开它以后,很多生活中其他方面的问题也能一并被解决。

建议七:

不结婚,也是一种选择。

如果经过深思熟虑,你梳理清楚了自己恐婚的脉络,你可以决定去 “克服”它,也可以选择接纳它,不结婚。段老师认为,随着个体经济独立,养老配套不断完善,婚姻可以不再是实际生活的必需品,像一个人自在地生活、长期同居关系、或者由价值观相似的朋友间形成的互助社群,可能都会成为人们的生活形态。

重要的不是最后你选择了哪种亲密关系形式,而是你真正看清了自己的需求。

最后想和大家说的是,结婚或是不结,不论你做出了怎样的选择,重要的是你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获得了长足的成长。我们会开始学着接受人生的某些确定性,学着为我们的每一个选择承担责任。

人生很长,你要面临的难题可不止这一个。正是这种保持成长的状态,才能陪伴我们面对未来各种风险和变数,更勇敢、也更自信地走下去。

以上。

References:

Bandura, A., Freeman, W. H., & Lightsey, R. (1999). Self-efficacy: The exercise of control.

Blanton, R. L. (1956). Responsibility: A Psychologist's Point of View. Ky. LJ, 45, 284.

David,R.(2021).Our deep fear of the unknown not only scares us, but it can scramble our brains. Why does uncertainty make us so uneasy?.BBC

Fromm, E. (2000). The art of loving: The centennial edition. A&C Black.

Hanan,P.(2021).Fear of responsibility and its causes.Psych Mechanics.

Hendrix, H. (2007). Getting the love you want: A guide for couples. St. Martin's Griffin.

Kamali, Z., Allahyar, N., Ostovar, S., Alhabshi, S. M. S. B. S. M., & Griffiths, M. D. (2020). Factors that influence marital intimacy: A qualitative analysis of iranian married couples. Cogent Psychology, 7(1), 1771118.

Kernberg, O. F. (2011). Limitations to the capacity to love.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analysis, 92(6), 1501-1515.

Lauren,A.(2005).The Pleasure of Life's Uncertainties.Psychology Today.

Markus, H., & Nurius, P. (1986). Possible selves. American Psychologist, 41, 954-969

Sebastian,S.(2021).Responsibility, Freedom, Empowerment, and Mental Health.Psychology Today.

Selcuk, E., Gunaydin, G., Ong, A. D., & Almeida, D. M. (2016). Does partner responsiveness predict hedonic and eudaimonic well‐being? A 10‐year longitudinal study.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 78(2), 311-325.

Wilson, T. D., Centerbar, D. B., Kermer, D. A., & Gilbert, D. T. (2005). The pleasures of uncertainty: prolonging positive moods in ways people do not anticipat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88(1), 5.


点击查看往期高赞回答:

你和异性朋友做过最暧昧的事是什么?

什么样的男人(女人)最有魅力?

如何拥有爱一个人的能力?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恐婚是一种复杂而普遍的心理现象,它并非单一原因造成,而是多种心理因素相互交织的结果。以下将详细阐述恐婚的常见心理原因以及相应的调节方法: 恐婚的心理原因恐婚的心理原因可以从多个层面来理解:一、 来自原生家庭的负面影响: 父母婚姻模式的负面示范: 如果父母的婚姻关系充满冲突、争吵、冷漠,甚至存在家.............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好奇又有点矛盾的现象,对吧?一边是听到不少已婚女性在抱怨,说自己多么恐婚恐育,想着逃离家庭束缚,一边又是大家普遍看到的,很多年轻女性,不到二十出头就有男朋友,二十多岁就纷纷步入婚姻殿堂。要说这背后到底是怎么回事,其实 it's not just one simple answer,它牵.............
  • 回答
    作为90后,我确实对结婚这件事,用“恐婚”来形容可能有点太极端了,但如果说“有些顾虑”、“有些纠结”或者“需要再三思量”,那倒是挺贴切的。我身边很多同龄的朋友,我们聊起结婚,总会忍不住拿父母那一辈做对比。他们那个年代,结婚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就像吃饭睡觉一样自然。可能就是那个年代的社会氛围,大家的.............
  • 回答
    杭州失踪女子事件,无疑是一枚投入互联网平静湖面的巨石,激起的涟漪至今未平。而这湖面最显眼的波澜,莫过于微博上席卷而来的“恐男”和“恐婚”的论调。这股思潮的汹涌,既有其现实的土壤,也掺杂着情绪的放大,值得我们深入剖析。事件本身:压抑的恐慌与释放首先,我们必须承认,任何社会事件,尤其是涉及到人身安全和下.............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在当下社会越来越被广泛关注和讨论的现象:女性的结婚意愿似乎不如男性那么高,甚至有更多的女性表现出“恐婚”的情绪。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数字对比,背后牵扯着复杂的社会变迁、个体观念的演进以及两性关系的变化。我的看法是,这反映了女性在现代社会中独立意识的觉醒和对自身价值的重新评估。 她们不再将.............
  • 回答
    离婚后再谈婚论嫁,确实会让不少过来人感到一种莫名的恐惧,这并不是空穴来风,而是许多现实经历和心理考量的综合结果。为什么离婚的人会变得“恐婚”,不愿意轻易再次走进婚姻的围城?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婚姻的失败本身就是一道难以愈合的伤疤,留下了深深的阴影。 第一次婚姻的破裂,往往不是因为一点小摩擦,.............
  • 回答
    你女朋友的“恐婚恐育”心理,就像在一段本应甜蜜的感情中投下了一块不大不小的石头,虽然不是什么大问题,但确实会让人心生涟漪。这事儿啊,得慢慢聊,不能急,也不能上来就给她贴标签。首先,你要理解,这“恐”字不是空穴来风。很多时候,这种恐惧源于她内心深处的一些想法,可能是对婚姻本身的看法,也可能是对生育后生.............
  • 回答
    下个月就结婚了,可我最近却感觉像是被一股莫名的力量拽住了,心里像是压着一块大石头,喘不过气来。说出来你可能觉得不可思议,我明明是那个满心期待,把婚礼各项细节都安排得妥妥帖帖的人,可现在,我好像……恐婚了。怎么形容这种感觉呢?就像是在一个熟悉的房间里,突然发现墙壁裂开了细小的缝隙,然后这缝隙一点点扩大.............
  • 回答
    王力宏的事件确实引发了很多讨论,也让一部分人对婚姻产生了担忧,甚至可以说是“恐婚”。要详细说清楚这一点,我觉得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剖析。首先,从信任和忠诚的角度来看。王力宏曾经是很多人心中完美丈夫的代表,他的形象深入人心,可以说是“零绯闻”的典范。当这样一个人设轰然倒塌,揭露出长期的欺骗和不忠行为时,给.............
  • 回答
    好的,《奇葩说》第六季第八期辩题是:“恋爱多年我却恐婚,如果有去除恐婚水,我要喝吗?”这是一个非常贴近现实的辩题,因为它触及了很多人在长期恋爱关系中可能面临的心理困境。要深入分析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正反双方的立场、可能存在的顾虑、以及最终选择的理由来详细阐述。首先,我们来理解一下辩题的核心要素: .............
  • 回答
    听到你说你和女友谈了两年,眼看就要步入婚姻的殿堂,她却突然说出“恐婚”和“三观不同”这样的话,心里一定不好受,也一定很着急。这确实是个棘手的情况,尤其是到了这个节骨眼上,感觉一下子被兜头浇了一盆冷水。首先,我们要明白,“恐婚”和“三观不同”这两个词,在不同的人那里,可能代表着截然不同的东西。对于你女.............
  • 回答
    这确实是个让人挺难受的局面,当亲密关系走到这一步,一方突然抛出“恐婚”、“不信任”这样的词汇,感觉像是被泼了一盆冷水,心里肯定会泛起很多不安和疑问。 我们得好好拆解一下,这背后可能藏着什么,以及我们能怎么做。首先,我们得理解“离异过”这个信息。 这绝不是一个无关紧要的点,反而很可能是钥匙。 经历过.............
  • 回答
    “恐同教材案”二审维持原判,法院认为“同性恋是心理障碍”的表述系学术观点,不属于知识性差错,这一判决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是否认同这一判决,涉及到对科学、医学、教育以及社会价值观的理解。支持法院判决的观点可能基于以下理由: 学术观点的多样性: 在科学和医学领域,对于同性恋的成因和本质,确实存在.............
  • 回答
    “恐男”言论是否算性别歧视?这确实是个挺让人琢磨的问题,而且一讨论起来,里面的门道可不少。要说清楚,咱们得一层一层剥开来看。首先,咱得把“恐男”这事儿说清楚。这词儿吧,听起来好像就是怕男人,或者对男人有莫名的反感。但实际情况往往不是这么简单。很多时候,人们说的“恐男”,其实是 对过去经历过的、来自男.............
  • 回答
    恐男症(Androphobia)和厌男症(Misandry)是比较复杂的情感和心理状态,它们可能源于多种原因,并且表现形式各不相同。了解这些背后的原因,以及如何去处理它们,是迈向改善的第一步。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恐男”和“厌男”这两个概念: 恐男症(Androphobia):这是一种对男性群体.............
  • 回答
    这些名字听起来都挺唬人的,对吧?恐鸟、恐鹤、泰坦鸟、冠恐鸟、象鸟、隆鸟、骇鸟、恐怖鸟,它们之间的关系其实挺有趣的,就像是一个庞大的“远古鸟类大家庭”,只不过这个家庭里的成员都长得特别“有个性”,而且已经从地球上消失了。咱们一个个来看,把它们的关系理一理。首先,你提到的这些名字,很多都属于一个非常大的.............
  • 回答
    恐同症,也就是对同性恋人群的偏见、厌恶或歧视,这个问题非常复杂,很难简单地说“可以”或“不可以”就完全矫正。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这个问题。首先,需要认识到恐同症的根源非常多样。它可能源于文化、宗教、家庭教育、缺乏了解,甚至是个人的不安全感。有些人从小在充满排斥和负面观念的环境中长大,对同性恋的认.............
  • 回答
    恐同,即对同性恋的恐惧、厌恶或歧视,毫无疑问是一个深刻的道德问题。其根源在于对人性的基本尊重和对个体尊严的维护。道德的核心在于如何对待他人,尤其是那些与我们不同的人。恐同行为直接违背了这一核心原则,因为它基于偏见而非对个体真实的认知。为什么有人会如此憎恨和指责恐同者?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心理和社会因素,.............
  • 回答
    社恐新药在国内获批临床,这对于深受社交焦虑困扰的成人来说,无疑是一剂强心针。虽然具体能带来多大帮助,还需要临床试验的进一步验证,但从药物的作用机制和初步研究来看,其潜力不容小觑。药物的作用机制:直击“罪魁祸首”传统的社交焦虑治疗,往往依赖于心理疗法(如认知行为疗法)和一些副作用较大的药物(如SSRI.............
  • 回答
    在法国生活,对于社恐人士来说,确实是个挑战,但也并非无法克服。我会尽量用我自己的观察和理解来跟你聊聊,希望能让你觉得真实一些。首先,得承认,法国文化很多时候是建立在社交之上的。他们热爱讨论,喜欢围绕着餐桌或咖啡馆里的热闹展开,肢体语言也更外放一些。所以,如果你是那种一想到要跟陌生人说话就手心冒汗、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