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历史上有哪些有趣的官职?

回答
历史上的官职,除了我们熟知的丞相、尚书、御史这些耳熟能详的,还藏着不少奇特的、充满趣味的职能,读起来真像一个个鲜活的故事。我挑了几个,咱们一起捋一捋:

1. 专门负责“劝谏”的——諫官与諫議大夫

听名字就知道了,这群人的主要工作就是“谏”,也就是向皇帝提意见,而且还是直言不讳的那种。这可不是个好当的差事,说得不好听点,是拿脑袋给皇帝“敲警钟”。

从何而来: 这种官职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像魏国的淳于髡,虽然不是正式的官职,但他的辩才和诙谐的劝谏方式就已经为后世做了铺垫。到了秦汉,设立了谏官制度,但更完善是在汉武帝时期,设立了“谏大夫”。
职责有多“拼”: 他们的任务是监督朝政,指出皇帝的过失,或者对重要的政策提出建议。你可能会觉得,这不是皇帝想听就听,不想听就推开的事吗?错!在一些朝代,特别是汉朝,谏官的地位并不低,他们的意见往往具有相当的分量。比如汉代的王充,他就曾因批评皇帝的某些政策而被贬官,但他的坚持也说明了这份工作的风险与价值。
有趣的点在哪:
“不死谏”的勇气: 很多谏官都抱持着“君有过,臣敢不尽言”的决心,即使知道可能会惹怒皇帝,也要冒死进谏。他们的奏疏往往字字珠玑,充满了对国家和人民的责任感。
从被骂到被赏: 有时候,皇帝虽然嘴上不饶人,心里却可能很受用,甚至在事后会因为谏官的忠诚而给予奖励,比如升官、赐金等。当然,也有些皇帝脾气暴躁,直接将进谏的官员下狱甚至处死,这时的谏官就成了“烈士”。
制度的演变: 到了唐朝,谏官制度更加健全,设置了门下省的侍中、中书侍郎等职,也都有劝谏的职责。宋朝更是将谏官的地位推向了一个高峰,专门设立了谏院,谏官的权力很大,甚至可以弹劾朝廷大员。
具体例子: 汉朝的东方朔,以其诙谐幽默的风格和敏锐的洞察力,曾多次成功地向汉武帝提出切中要害的建议,虽然他本人官职并不算太高,但其“谏”的效应却非常显著。

2. 专门负责“辟邪”的——辟邪官

这个听起来有点玄乎,好像是专门抓鬼降妖的。其实不然,这里的“辟邪”更多是指驱逐邪气、不祥之物,也包含着对统治者的一种象征性“净化”。

从何而来: 最早关于“辟邪”的记载,更多的是一种神话传说中的动物,据说能辟除鬼怪。但将其转化为一种官职,或者与官职相关联,则是在一些特定时期出现的。例如,宫廷中设置一些特殊的官员或随从,来参与一些仪式,祈求平安,这也可以算作是一种广义的“辟邪”。
职责有多“玄幻”: 在一些王朝,特别是宫廷仪式中,会安排一些人扮演特定的角色,或者负责某些与驱邪、祭祀相关的活动。这些活动可能包括驱逐疫病、祈福消灾等。虽然这些活动更多是象征性的,但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统治者对天命、鬼神的一种敬畏和依赖。
有趣的点在哪:
“反向驱邪”: 有时候,一些所谓的“辟邪”官员,他们的职责反而更像是“驱逐忠良”,以政治上的“扫除”来达到“净化”统治者周围环境的目的。这是一种充满讽刺意味的“辟邪”。
与占卜、巫术的结合: 在古代,官职与迷信的界限并不总是那么清晰。有些负责祭祀、占卜的官员,也间接承担了“辟邪”的任务。
具体例子: 汉朝的“巫蛊之祸”就是一个极端的例子,虽然不是什么正式的“辟邪官”,但围绕着皇帝的迷信和恐惧,催生了许多参与相关活动的宫廷人员,他们的行为可以说是将“辟邪”的心理推向了病态。

3. 专门负责“打扫”的——扫地僧(非正式,但有其职能体现)

这听起来最接地气了,就是负责扫地的嘛。但古代的“扫地”可不是简单拿着扫帚在地上一扫而过,有些职能背后隐藏着深刻的意义。

从何而来: 严谨来说,古代并没有一个叫做“扫地僧”的正式官职。但我们可以从一些与清洁、维护宫殿、寺庙相关的职位来理解。比如,宫廷中的一些低级官员或仆役,他们的职责就是负责场所的清洁和维护。
职责有多“细致”:
宫廷的“门面”: 皇宫是国家权力的象征,其整洁与否直接关系到皇帝的威严。因此,负责清洁的官员,他们的工作虽然平凡,却也至关重要,需要确保宫殿、庭院、道路的干净整洁。
寺庙的清修: 在佛教寺庙中,“扫地”往往被赋予了禅宗的意味,代表着去除内心的尘埃,修身养性。很多高僧也并非高高在上,而是亲力亲为参与扫地、劳作,这其中就蕴含着深刻的修行哲理。
有趣的点在哪:
“扫地僧”的意外地位: 在某些故事或描写中,那些默默无闻的扫地者,反而可能隐藏着绝世的武功或深厚的智慧。这是一种对“平凡中见伟大”的浪漫化解读。
清洁背后的权力: 在宫廷中,即使是扫地的位置,也可能因为靠近权力中心而变得敏感。负责清洁的官员需要熟悉宫廷的布局,甚至可能无意中听到一些朝政的机密。
具体例子: 《少林寺》电影里的扫地僧,虽然是虚构的,但却成为了一个文化符号,代表着那些低调但深藏不露的高手。而在古代的官僚体系中,一些负责园林维护、宫殿洒扫的官员,虽然等级不高,但他们的工作也是维持帝国运转的一个重要环节。

4. 专门负责“拍马屁”的——承旨(职责演变)

这个职能听起来有点戏谑,但实际上是古代官僚体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虽然这个“拍马屁”是带有正面色彩的“曲意逢迎”。

从何而来: “承旨”这个词,字面意思是接受皇帝的旨意,传达皇帝的命令。但它的职责远不止于此。
职责有多“微妙”: 承旨官是皇帝与下属之间沟通的桥梁,他们需要准确地传达皇帝的意图,同时也要在传达过程中,巧妙地解读和润色皇帝的言辞,以达到让臣子理解、执行,并保持对皇帝的敬畏和忠诚。
“上意”的解读: 有时候,皇帝的旨意可能并不明确,甚至有些矛盾。承旨官就需要凭借自己的经验和智慧,去揣摩皇帝的真实想法,然后以一种最能被接受的方式表达出来。
“下情”的过滤: 反过来,当大臣们向皇帝上奏时,承旨官也扮演着过滤和选择的角色,他们会根据皇帝的喜好和当时的政治气氛,决定哪些奏章可以直达天听,哪些需要进行修改。
有趣的点在哪:
“捧杀”与“贬抑”的艺术: 承旨官的言语技巧,可以在不经意间抬高或压低某个人或某件事。他们的语言就像一把双刃剑,可以用于奖赏,也可以用于惩罚。
信息不对称的权力: 承旨官往往掌握着皇帝和大臣之间信息不对称的权力。谁能最先、最准确地了解到皇帝的动向,往往就意味着谁能更好地掌握政治主动。
具体例子: 在很多宫廷剧里,我们都能看到一些负责传递圣旨的太监或官员。他们的语调、表情,甚至是停顿,都可能蕴含着不为人知的潜台词。比如,当皇帝夸奖某位大臣时,承旨官的语气可能会充满赞许;当皇帝不满时,他的语气则会变得沉重。

这些官职,有些听起来很古怪,有些则反映了古代社会政治运作的某种逻辑。它们不仅仅是名字上的有趣,更是在历史的长河中承载了特定的职能和意义,读起来确实别有一番滋味。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写一个吧,其他回答都没有提到的,很有意思的官职。】

这就是,清朝奉设的官职:北京精忠庙(梨园公会)庙首。

精忠庙,清末年间晚晴优伶行业组织,和当今美国的演员工会等机构职能很像。

清代同治年间设在东草市精忠庙(清末戏曲史学家王芷章先生的观点是明代就有了),在光绪年间迁到了前门外的惠济祠。

本着官家不直接和优伶打交道的架子,就将精忠庙庙首,由内务府加委,赐四品顶戴。等于京城的文艺界头子也是官家人,受官家统一领导。所以,该职位明确无疑是一个官职,负责代表官家管理优伶界。

该职位由上届选定人选,再由内务府裁定承认。条件是资历老,业务水平高,道德上受到广泛认可。而上届去职的原因多为年迈,主动请辞。

职位职责主要有两个:

一、传办:官家来差了,由庙首负责组织点名优伶和戏班准备演出和活动。总的来说就是完成好上面交代的任务。

二、讲庙:处理好公会内部事务,有大义举的奖励,有不端的惩罚,有优伶病死没钱安葬,就组织义演筹钱办后事。今天的古天乐,给蓝洁瑛办的事,就是当年精忠庙首给悲苦优伶做的事。

那么,精忠庙首的上司就是内务府总管啦?

不,那怎么可以。古人以优伶为贱行,在精忠庙首上面,还有顶头上司,专门负责跟他对接的。

全称叫:内务府精忠庙事务衙门坐办堂郎中。作为代表官家和优伶界之王对接的人,必须官阶比庙首高,所以是二品顶戴花翎,而且!必须得是旗人担任。

那这个两个职位怎么理解呢?

你就把他理解成受朝廷领导的社会组织就行,庙首是会长,堂郎中是党组书记。

我之所以看到这个题目就想起这个职位,是因为两个影视剧。

第一个是我最近又看了一遍的《霸王别姬》,看完以后写了个影评,写影评时就想过,具有符号化意味的程蝶衣的蝶衣王冠,和清代精忠庙首一职是否有些关联?这个袁四爷送的东西,被小四热爱的东西,是否有优伶界王冠(影射文联主席一职、精忠庙首一职)的意味?

于是查了一下,没有直接的关联证据。但程蝶衣确乎业务水平达到了精忠庙首的地位,袁四爷在戏曲界也确乎有清代精忠庙事务衙门坐办堂郎中的感觉。大家有时间有兴趣可以看看我写的这个影评:虞姬无奈远去 —— 简评《霸王别姬》

在写的过程中,详细了解了相关史料,所以也就能将现在你们看到的这个回答,较轻松的下笔如有神。

那么,我又是怎么把程蝶衣蝴蝶王冠与精忠庙首联系在一起的呢?

因为我小时候看的一部电视剧,名字叫《天下第一丑》。由夏雨、蒙古国海军司令大公子于谦儿、白展堂他老婆等人出演。剧中,夏雨扮演天津才子刘保山赴京赶考,二度近魁,因不愿参与科考门生归认势力的旧俗潜规则,而二度不第功名。遂弃仕入伶。中间,他热爱着一个贫民家的女子秀琴,又被权贵六王爷家的女儿五格格热爱着。

清廷开始没落后,面对以五格格作为代表的权贵阶层的橄榄枝,刘保山改名刘赶三,进一步投身优伶界。这使精忠庙首程长度为自己贪恋朝廷名位的心理,大感惭愧,一怒之下火烧精忠庙首官服和顶戴花翎。————————————当年,我10岁,看这部剧的这一幕,给我幼小的心灵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刘保山才情四溢却平易面对权贵利益的光辉人格形象,嵌入了我的灵魂中。同时我也知道了什么是好姑娘,好姑娘就是秀琴那样的。那五格格就是坏姑娘吗?也不一定。但提防自己别当别人的“五格格”,也就是现在所谓的“舔狗”。

文行至此,我真诚的向大家推荐这部电视连续剧《天下第一丑》。该剧故事原型来自大名鼎鼎的“同光名伶十三绝”之一,刘赶三。

刘赶三,历史上确有其人,画像在《同光十三绝》中,与程长庚等各行当名家齐列,早年屡试不第,后入优伶。

中国戏曲学院特聘教授张永和在戏曲方面,保证了《天下第一丑》这部剧的专业性,如果你先了解了刘赶三真人的历史,再看这部剧,就会感觉到,夏雨这个科班儿演员当真是把电视剧里的刘保山给演活了。

戏剧和基础编剧方面,是由原《戏剧电影报》主编杨晓雄老师操刀。你不知道?那我说两个他的作品你肯定了解,跟陈佩斯合作的《太后吉祥》,还有我们的黄晓明演的《大汉天子》。所以在喜剧效果方面也是比较好的。

该局还有一个非常好听的片尾曲《你这种爱的方式》。由小柯和王筝唱的。小柯,著名音乐人,《北京欢迎你》作曲,当过评委,爱看选秀节目的童鞋说不定有印象。王筝嘛,解放军艺术学院科班儿,《我们都是好孩子》一曲在流行乐坛火过一阵儿。

整个剧可以说是夯实的底子,所以质量极佳。如果各位有剧荒,想看好片儿,可以寻摸高清版本去看。

我们再回到精忠庙首这个官位本身。

你可能会产生疑问,到底有没有必要呢这个官职?

如果说,该官位只有传办这一对上任务的完成,那就没有多大意义。但是,他另外一个职责却有很大意义,就是对内的“讲庙”。具体负责执掌优伶界行业家法。

意义有多大呢?

你们在看《霸王别姬》时有没有一种感觉?就是,程蝶衣他们老一辈的优伶总是跟世俗有种隔阂感,说不清道不明那么一种无法亲近和不敢逾越。即便程蝶衣再牛,也没有试图通过自己的影响力去置办房产地产,没有广结干亲去培植势力,只是享受着他的那一亩三分地。

在冯远征试图摆脱暴力男安嘉和形象的电视剧,《最后的王爷》中,福王爷寿元杀袁世凯和办新军两个事情都办砸以后,当了个闲差:军咨府大臣。没事儿干就迷上戏剧了,想跟名武生于子龙学戏,却被其断拒。

可以看出,梨园行的规矩就是,不允许优伶依靠自己的戏剧界影响力,去参与世俗事务。而《霸王别姬》中的新生代,小四不理这套,参与到政治中。政治返回头拍戏剧界一巴掌,戏剧界也受不了,再有起色已经是邓公上台以后的事情了。——————这就是一个行业的自觉,避免跟容易误伤自己的世俗界产生瓜葛。

那么,这有什么用呢?我的想法是,避免戏剧介入政治、经济,产生巨大的不稳定性。政治家自己玩儿就已经够乱了!商人参与进去就会更乱!旁边儿还有军人虎视眈眈,文人和优伶似乎不进去的最好。当然,你有可能拿里根作为例子,我想说,那是一套游戏规则都齐备以后的事情。

再说优伶本身。其本身就是艺术的一部分,艺术对于民众的教化、教育作用,并不一定比国民序列教育影响力小。在国民教育还不存在的古代、近代,传唱诗、词话本、说书人的节目内容、戏剧,就成为了民众仅有的教化来源。

草原上的牧民孩子,在吟游诗人借宿时,听着诗人唱歌,知道谁是英雄,谁是卑鄙者。英雄再破落,不用贿赂诗人,诗人也会因为他们的光辉而自我创作并传唱赞颂他们。卑鄙者占有再多的资源,马卒兵骑也管不到广大草原上星夜下蒙古包里的传唱。

在农耕地区,不识字的孩子们也可以通过说书、戏剧,去辨美丑、知善恶。即便是脸谱化的将正面或者反面的典型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也对后世的孩子们具有巨大影响。这些孩子们长大了每每一个压制人性丑恶,追寻光明的念头,都不得不说当年的教化内容功不可没。

正因为艺术在民众中的教化功能,优伶才产生了除娱乐以外的更大作用,他们也从供王侯将相取乐的悲惨境地,通向搬运美好光明的伟大道路。与其说他们是末九流的戏子,倒不如说,他们是古代近代权贵不屑付出成本教化的,愚民的,老师。没有他们,以被盘剥为存在价值的广大底层民众,就没有基本的善恶观,美丑辨别能力。或者说,没有他们,这种最基础的教化,就需要宗教来提供。

而宗教并不一定是愿意免费给世俗权贵免费教化愚民的势力,他们的恐怖,并不一定比迭代的世俗权力好受。

所以,优伶界有必要为世俗权贵所掌控,又所以,精忠庙首被给予四品顶戴。

只有优伶传播的思想得到权力的控制,才能避免有人拿他们作为工具,驱使民众作为炮灰去寻求迭代。

【总结】:

如果联系清代对于优伶界的管理秩序来看,袁四爷,大有民国精忠庙坐办堂郎中的感觉。所以,你说小四是喜欢那钻石做的蝴蝶王冠,不如说,他追求的是已经不存在的精忠庙首的地位。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