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树立孩子的正确习惯和价值观,例如孩子会问,为什么别人家孩子可以每天玩2个小时游戏,而我不行?

回答
孩子提出这样的问题,说明他开始有了比较,也渴望公平,这其实是孩子成长中很自然的一个阶段。如何妥善回应,不仅能解答孩子的疑惑,更能借此机会引导他树立正确的习惯和价值观。这事儿得仔细说道说道,咱们一个个来分析。

首先,理解孩子为什么会这么问

孩子说“为什么别人家孩子可以每天玩2个小时游戏,而我不行?”,这背后可能有几个原因:

感受不公平: 他看到别人能享受的,自己却不能,这让他感到被区别对待。
对规则不理解: 他可能只看到了表面的“玩多久”,而没理解我们设定的限制背后的原因。
渴望自主和自由: 随着年龄增长,孩子会越来越想要自己做决定,游戏时间也是他渴望掌控的一部分。
社交需求: 有些游戏是社交属性很强的,如果朋友都在玩,他会担心被落下。

接下来,就是我们如何去回应和引导了

咱们得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说,目标是让孩子理解,而不是简单地压制他的需求。

第一步:倾听与共情(先别急着说“不行”)

当孩子提出这个问题时,你的第一反应很重要。千万不要立刻打断或者直接说“不行,就是不行”。

先耐心听他说完: 给他一个回应的机会,让他知道你听到了他的想法和感受。
表达理解和共情: 用温和的语气说:“妈妈/爸爸知道,你看到别的小朋友可以玩那么长时间,心里可能觉得有点委屈,或者觉得不公平,对不对?” 或者 “嗯,你觉得他们玩得比你久,你也很想那样玩,是吗?”
承认他的感受: 即使你后面要坚持原则,也要先承认他的感受是真实的。这会让孩子感到被尊重,愿意继续听你说话。

第二步:解释家庭的“为什么”(建立规则背后的逻辑)

这是最关键的一步。孩子问“为什么”,不是为了听你背诵规定,而是想知道“背后的道理”。

具体说明你的考量: 不要只说“游戏不好”,而是要具体化。
对身体的影响: “你玩游戏时间长了,眼睛会特别疲劳,就像用眼过度一样会不舒服。而且长时间坐着不动,对你的身体发育也不好,骨骼需要多活动才能长得更强壮。”
对学习的影响: “我们之所以有游戏时间限制,是因为你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比如学习。我们希望你有足够的时间去读书、写作业,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样你以后才能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对其他活动的影响: “如果花太多时间在游戏上,可能就没有时间去写写画画,或者和小伙伴们一起玩些其他的游戏了。我们希望你能有更丰富的生活体验,不仅仅是屏幕里的世界。”
关于“别人家”的差异: 这一点尤其重要,要小心处理。
承认个体差异: “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规矩和考虑。就像我们吃饭口味不一样,每个爸爸妈妈对孩子的要求和安排也会不一样。别人家有别人的考虑,我们也有我们自己的。”
强调我们家庭的重点: “我们家更重视的是保证你健康成长、学业进步以及全方位的体验。所以,我们设定的游戏时间,是综合考虑了这些因素后,认为最适合你的。”
避免直接比较和指责: 永远不要说“你看别人家孩子多自觉”之类的话,这只会适得其反。
聚焦家庭自身: 把话题拉回到“我们”,而不是“别人”。“我们家是为了让你眼睛不累,让你有时间做更多有意思的事情。”

用孩子能理解的比喻: 比如,把学习比作“给大脑吃饭”,把运动比作“给身体补充能量”。“游戏就像甜点,好吃但不能当主食,我们得先吃饱饭才能吃甜点。”

第三步:共同协商与设定清晰的界限(让孩子参与决策)

仅仅是“家长说了算”很难让孩子心服口服。适当引入协商,能增强孩子的参与感和责任感。

引入“家庭会议”或“沟通时间”: 找个轻松的时间,像朋友一样聊聊。
先询问孩子的想法: “你觉得,玩多久游戏比较合适呢?你觉得什么时间玩游戏,既不会影响学习,又能玩得开心?”
引导孩子思考: 如果他给出的时间不合理,可以问他:“如果玩这么久,你觉得你的作业能写完吗?有没有时间出去玩一会儿?”
提出建议并协商: “我们可以试试每周固定几天玩1个小时,或者周末可以稍微延长一些,但学习和运动一定要保证。你觉得这样可以吗?”
明确规则和后果: 一旦定下了规则,就要坚定执行。但同时也要明确违反规则的后果是什么(例如:没完成作业就不能玩游戏,或者下次游戏时间会减少)。
承诺并兑现: 如果孩子做到了,要及时肯定和鼓励。这会让孩子觉得自己的付出被看见。

第四步:提供替代性的选择与引导(丰富孩子的课余生活)

让孩子觉得“不玩游戏很无聊”是很多家长担心的。所以,提供有吸引力的替代方案非常重要。

丰富家庭活动:
一起阅读: 找孩子感兴趣的书籍,亲子共读时光。
一起运动: 去公园散步、骑自行车、打球,或者在家做一些亲子运动。
一起创作: 画画、做手工、搭积木、学一门乐器。
一起探索: 参观博物馆、科技馆,或者去户外体验大自然。
鼓励社交:
邀请朋友来家玩: 可以安排一起玩桌游、做点心等。
参加课外活动: 如兴趣班、体育俱乐部,让孩子在集体中学习和成长。
利用游戏本身的积极性(如果可能):
选择有益的游戏: 如果孩子玩的是一些益智类、策略类或者需要协作的游戏,可以指出它们的优点,比如锻炼思维、团队合作能力等。
限制游戏类型: 和孩子沟通,哪些游戏是你们认为更适合他的。

第五步:以身作则(家长是最好的榜样)

孩子是从模仿中学习的。如果你自己沉迷于手机或电脑,却要求孩子不能多玩游戏,那说服力会大打折扣。

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 展现一个热爱生活、懂得平衡的父母形象。
和孩子一起“放下手机”: 家庭时间就应该有高质量的陪伴,而不是各自玩各自的。

举个例子来说明具体沟通场景:

孩子:“妈妈,为什么小明可以每天玩2个小时游戏,我只能玩1个小时?”

你:“嗯,妈妈知道,你看到小明可以玩更久,心里可能觉得有点不公平,是吧?”(倾听与共情)

孩子:“对啊!他每天都玩到八点多!”

你:“妈妈理解你很喜欢玩游戏。不过你看,我们家有我们家的规矩。你玩游戏时间长了,眼睛会像用了好几个小时的电脑一样,会很累,可能会看不清东西,或者头晕。而且,你知道吗,游戏就像甜点,很好吃,但吃多了对身体不好。我们更要保证的是你的身体健康,像好好吃饭、好好运动一样重要。”(解释家庭考量之身体影响)

你:“另外,我们家也希望你不仅会玩游戏,还能多看看书,写写作业,或者跟你喜欢的小动物玩一会儿,或者跟我一起做个小手工。这些都能让你变得更聪明,更有趣。你知道吗?那些只能一直玩游戏的孩子,虽然游戏玩得好,但可能就会把看书、运动的时间都挤掉了。”(解释家庭考量之学习与生活全方位)

你:“别人家有别人家的安排,就像我们家,我们更希望你有一个健康的体魄,也希望你有机会去学到更多的东西,认识更多的朋友。所以,我们定的游戏时间,是希望你能做到学习和玩乐的平衡。”(关于“别人家”的差异及聚焦家庭)

你:“这样吧,我们来一起看看,如果每周有一天,你把作业都提前写完了,而且把房间也收拾得整整齐齐的,那天晚上,我们是不是可以稍微延长一点游戏时间,比如一个半小时?但是要约好哦,如果那天有其他事情,比如我们要一起出去散步,那游戏时间就要让步。”(共同协商与设定界限)

孩子:“那可以,我今天作业都做完了!”

你:“太好了!真棒!妈妈相信你做得到。我们今天玩一个小时,明天我们再看情况。”(肯定与兑现)

总结一下,树立孩子正确习惯和价值观是一个系统工程,核心在于:

1. 尊重与理解: 先倾听孩子的声音,理解他的感受。
2. 清晰的解释: 让孩子明白规则背后的原因和意义,而不是简单命令。
3. 参与和协商: 在合理范围内给予孩子一定的选择权,增强他的责任感。
4. 积极的引导: 提供多样化的、有吸引力的替代性活动,丰富孩子的课余生活。
5. 以身作则: 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言传身教。

这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可能需要反复沟通和调整。关键在于让孩子感受到的是爱和支持,而不是冷冰冰的限制。他会慢慢明白,这些规则是为了让他成为一个更健康、更全面、更快乐的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题我来回答一下,因为这个问题我认真思考过。

思考的原因是看了这么一篇故事:

故事大致的内容是:夫妻两人在三线城市里都有稳定的工作,日子过的还不错,心中颇为满意。 打破平静的一件小事是,孩子有一天放学回来不高兴,说有一些同学不带他玩,原因是他们几个都穿着XX牌子的鞋子,而自己没有!然后孩子说:“好羡慕他们呀,可以穿XX牌子的鞋子!

顿时夫妻俩慌了,心想:再苦不能苦孩子!赶紧带孩子去商场,从头到脚买了一身这个牌子的衣服和鞋子!

幼儿园组织小朋友们去春游,孩子又指着同学家的豪车说:“爸爸,我想去坐那辆车!好羡慕别人家的车啊!”

于是夫妻俩连夜商量,把旧车买了,拿出积蓄,又问亲戚借了点钱,咬咬牙,买了一辆最新款的宝马!

夫妻俩开着宝马送孩子上学,赢来了其他家长和孩子艳羡的目光,顿时觉得很值!

然而问题来了,眼看要到女的的30岁生日了,年年生日她都会邀请亲朋好友以及同事们聚聚,今年却没钱了!

男的说:"要么今年就不办了!"

女的一听不干了!说:"这面子我丢不起!再说了,单位里的人都知道我家买宝马了,都以为我们家发大财了!他们还以为这次生日要大办一场,结果不邀请人家,别人还以为我们看不起他们呢!你还让我在单位里怎么混?!"

最终两人大吵一顿,女的离家出走,男的点燃了一支烟,苦苦问自己:好好的一个家,怎么就变成这个样子了?!


故事读完,我第一个想法是:好好的一个家就因为孩子的一句话给弄的鸡犬不宁,现在幼儿园的孩子攀比心太重了!真是不好!

可是当我再仔细思考的时候,就会发现,这个锅不能让孩子来背。

举个例子,我给孩子买衣服鞋子,不会因为他班里谁谁谁穿了这个牌子而买。而是会根据衣服鞋子本身的舒适度、外观和品质来选择。

我们家要换车,也会综合考虑各种因素,选最适合的那款,而不会因为哪个亲戚买了奔驰而跟风去买。

说白了,那些能被孩子一句话“好羡慕别人有XXXX,我也想要!”的家长,本身就是极具匮乏感和死要面子活受罪的人。

因为匮乏感,所以他们额外的敏感,不仅敏感周围人对待自己的态度,还特别在乎孩子给到他们的反馈。当孩子跟他们说出“好羡慕别人有XXXX,我也想要!”的时候,他彷佛是看到了小时候匮乏而又充满渴望的自己。

当他在满足孩子的各种要求时,潜意识当中,这也是对自己的一种弥补和宠爱。

只是有时候这种弥补和宠爱用力太猛,没有量力而行,反而让自己陷入生活的泥淖里。


孩子应该去了解真实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

当我家小一问我:"妈妈,为什么不能闯红灯?你看,别人都闯了,警察叔叔不在,他们也没被罚钱!”

我没有直接把答案告诉他,而是和他一起在路口观察,然后他看到绿灯时行人不慌不忙的往前走,红灯时,大部分人都停下来耐心等待,偶尔也有一两个人不管不顾地闯红灯。

闯红灯的人走在车流里,后面的车子不得不因为他们而放慢速度,鸣笛,他们也不得不保持高度警惕,生怕被撞。

我跟小一说:红灯停绿灯行,这是交通规则。规则是用来保护我们的

这个世界总有人会选择做正确的事,也总会有人去选择做错误的事情,每种选择都要承担起相应的后果。

我们不用去羡慕别人的选择,而要去仔细想想,你愿意做出什么样的选择,以及承担起选择后带来的后果。

人都是逼害趋利的,孩子当然也一样!当他知道世界的运转规律以及事情之间的因果联系之后,他自然也会选择对他最有利的那个选项。


小一喜欢喝可乐,放学后口渴了喝,出门玩时带上可乐。睡前喝,感冒咳嗽了还在喝,蛀牙了还在喝~

他美其名曰:”别人都在喝,可乐比白水好喝多了!!“

在他眼里,碳酸饮料只是加了糖的水,只有诱惑没有危害,唾手可得,别人都在喝,自己根本没有不喝的理由。

当我说了无数遍”喝碳酸饮料有害健康“却无效时,有一天,当我看着他一边咳嗽一边还在大口灌可乐时,我突然领悟到口号式的叨唠实际上并没有说服力!

于是,我坐下来和他一起看可乐瓶子上的包装,让他知道里面都有些什么成分。

然后找到碳酸饮料危害健康的视频给他看,当他知道碳酸饮料里的果糖并不能被身体吸收,喝到身体里的磷酸会导致磷和钙比例失调,当他看到视频里浸泡在可乐里的牙齿被腐蚀的又黑又小时,那一刻,他懂得为什么不能多喝碳酸饮料的真正原因。

从那时起,他就真的做到基本不喝碳酸饮料了,即使饮料就放在他唾手可得的地方,即使其他人都在喝。


所以,如何来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习惯和价值观?

首先家长要有正确的价值观和好的习惯,不随波逐流和盲目攀比,能起到引导作用,

其次,帮助孩子了解真实的世界(包括家庭真实的经济情况),以及事情之间的因果关系。

当孩子了解到足够多的信息时,他也会根据这些信息去做出最合适的判断。

欢迎关注我,谢谢!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