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两名男孩旷课怕挨骂在树上搭窝住 2 天 2 夜,靠点外卖、捡水果充饥?家长应如何正确引导孩子?

回答
这事儿听着让人心疼又有点哭笑不得。两个孩子,估计也就是十来岁的年纪,为了逃避挨骂,居然能想出这么“高明”的主意,爬到树上搭窝住了两天两夜。这得是多大的勇气,又得是多大的害怕啊?

如何看待这事儿?

首先,这绝对不是一个值得提倡的行为。旷课本身就是不对的,而选择这种极端的方式来逃避,更是把事情搞复杂了,也给自己和家长带来了更大的麻烦和担忧。

但是,我们也不能简单粗暴地只看到“孩子不听话”、“离家出走”这一面。仔细想想,这两个孩子之所以会这样做,背后肯定有一些让他们觉得在家里无法解决、甚至更糟糕的恐惧。

逃避与恐慌: 他们之所以“怕挨骂”,说明他们可能犯了什么错误,或者觉得自己做得不够好,而对家长的批评有着极大的心理负担。这种“怕”,不是简单的怕被说两句,而是可能伴随着严厉的训斥、冷暴力,甚至是体罚,让他们觉得回家就是一种“惩罚”,不如在外“躲避”。
解决问题的“创造力”(扭曲版): 在他们有限的认知里,这可能是他们能想到的最“有效”的解决方案。躲起来,不面对,问题似乎就暂时消失了。这其实也反映了他们解决问题的方式可能存在偏差,缺乏更成熟、更积极的应对策略。
生存的本能: 两天两夜不吃饭可不是闹着玩的,还要靠外卖和野果充饥,说明他们在这段“野外生存”的日子里,也付出了不少的努力,甚至冒着一定的风险。这一点,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展现了孩子身上那种不服输、想办法活下去的生命力,虽然方式极端了点。
同伴的支持: 两个孩子能一起行动,说明他们之间形成了某种程度的互相支持和陪伴,可能在那种孤立无援的环境下,彼此是对方唯一的依靠。

家长应该如何正确引导孩子?

这事儿闹大了,对双方都是个教训。家长们需要好好反思,并且在处理这件事和后续引导上,付出更多的智慧和耐心。

1. 第一时间安抚情绪,建立信任感:
冷静!冷静!再冷静! 这是最重要的第一步。发现孩子后,千万别上来就劈头盖脸地质问、责骂。先确保孩子人身安全,然后用最温和、最关切的语气表达你的“庆幸”。比如,“宝贝,看到你平安回来,妈妈/爸爸真是太高兴了!吓死我了!”
拥抱和关怀: 给孩子一个紧紧的拥抱,让他们感受到家里的温暖和安全感。即使心里再有气,也要忍住。
满足基本需求: 先给孩子吃饱饭、洗个热水澡,让他们身心都得到放松。

2. 深入了解原因,而不是只关注“错误”:
耐心倾听: 等孩子情绪平复下来,找一个轻松的环境,坦诚地告诉他们,你很想知道他们为什么会这样做。用“我”开头的句子,表达自己的感受,而不是用“你”开头的句子来指责。比如,“我看到你们在树上搭窝,我心里特别担心,也很害怕,能不能告诉我发生了什么事,让你们不想回家?”
不打断、不评判: 即使孩子说的话听起来很幼稚、很荒唐,也要认真听完,不要轻易打断或否定。让他们觉得,无论我说什么,父母都会听。
理解孩子的“恐惧”: 试着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他们“怕挨骂”的原因。是批评太严厉?是沟通方式有问题?还是孩子本身就是个比较敏感或容易焦虑的孩子?

3. 理性沟通与处理错误,区分“错误行为”和“孩子本身”:
承认自己的不足: 在了解原因后,如果发现是自己平时的沟通方式或教育方法有问题,要勇于承认。比如,“是不是我平时对你们的要求太高了?或者我批评你们的时候,方式不太对,让你们觉得很害怕?”
解释旷课和离家的危害: 必须让孩子明白,旷课不仅影响学习,还可能带来安全隐患,而离家出走更是非常危险的行为,对他们自己、对父母都会造成巨大的伤害。但这个解释要以事实和道理为主,而不是恐吓。
针对具体错误进行纠正: 如果旷课是因为犯了某种错误,那在孩子坦白并理解了危害后,再来谈论如何弥补这个错误。比如,需要向学校老师道歉,补上落下的课程等等。

4. 建立健康的沟通模式和亲子关系:
开放的沟通渠道: 鼓励孩子在遇到问题或感到委屈时,能够直接向父母倾诉,而不是选择逃避。可以约定一些“家庭沟通时间”,或者设立一个“倾诉信箱”。
建设性的批评: 父母的批评应该是为了帮助孩子成长,而不是为了发泄情绪。批评时,要指出具体的错误行为,并给出改进的建议,而不是全盘否定孩子。
正向激励与肯定: 多关注孩子的优点,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让孩子感受到自己在父母心中的价值,不单单是因为他们的“表现”。
共同解决问题: 以后遇到问题时,可以引导孩子思考解决办法,并鼓励他们参与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来。比如,“这次的事情我们该怎么处理,你们有什么想法吗?”

5. 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了解孩子的性格: 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有的孩子天生比较敏感、内向,更容易有焦虑情绪。了解孩子的性格特点,才能更好地因势利导。
关注孩子的压力来源: 除了家庭内部,学校的压力、同学关系等等,也可能成为孩子压力的来源。多和孩子聊聊学校里的事情,了解他们的社交和学习状况。
必要时寻求专业帮助: 如果发现孩子有严重的心理问题,比如长期的焦虑、抑郁,或者有自残倾向,一定要及时寻求心理咨询师或医生的帮助。

说到底,这两个孩子选择爬树搭窝,是一种极端的求助信号,也是他们表达“我不行了”、“我害怕”的一种方式。家长们需要做的,不是把他们“抓回来打一顿”,而是反思自己是否提供了足够让他们感到安全、被理解、被支持的家庭环境。 这件事,对孩子来说是成长中的“危机”,但如果处理得当,也可能成为亲子关系的一次“转机”。关键在于家长能否放下“面子”和“情绪”,用爱和智慧去引导。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孩子的一生是孩子自己的一生,

而很多家长并不允许孩子过自己的一生。

这就是问题的症结所在。


当然,很多朋友会说:

“对孩子严格要求是对孩子好……”

“孩子将来睡大街讨饭再后悔就来不及了……”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类似的话可以讲一百句都不重样。


关键是,现在孩子钻树上搭窝去了。

如果家长不改变自己的态度,

那么允许孩子在树上搭窝还真就成了“对孩子好”了。

起码比逼孩子跳楼强。

user avatar

没办法,问题就出在家长身上,然后你让我们去教家长怎么正确引导。

已经出了这种事就不要正确引导,首先就要正确引导家长。

这种事本来就是家长一句话,“我不打不骂你们,下来吧”的事,结果呢?

在民警和家长的耐心劝解下,两人终于从树上下来。

说明这个家长大概率是做过类似的劝解,回家就反悔了,否则怎么可能闹到这种地步。我个人也小人之心一下,孩子跟家长回家也不会有好果子吃。

古代经常有皇帝说了大臣两句,大臣回家就吓死了。某某君主给了大臣一个食盒,大臣看了就自杀了,然后你让我们去劝说君主如何正确引导大臣不要自杀。

不管君王是有意还是无心,只能说这是君臣共事多年形成的双方默契认知,是历史惯性。孩子们今天躲在树上不回家,说明以前一定发生过很多让他们更加恐惧难以接受的事。

我们不能只是解决提出问题的人,社会要及时追根溯源和预防为主。这件事另一个失职的是学校,某种程度上就是帮凶。

反过来看,学校和家庭都是极难短期解决问题的,对个人的教育意义就是做个好父母。

user avatar

足以看出这俩孩子有多害怕自己的父母,估计他们之前没少挨打挨骂。

我那会儿离家出走是绝不会去山野丛林的,只会在另一个陌生城市混迹。只要反侦察意识够强,在那个监控覆盖并不密集的年代,警察父母是找不到你的。你唯一需要担心的是「饥饿」、「居所」和「孤独感」,只要解决这三个问题,走到哪儿都没问题。

然而这一代少年的「离家出走」还是蛮有趣的

  1. 他们选择监控覆盖稀少的郊区,难以被追踪到踪迹,反侦察意识勉强及格;
  2. 捡烂果子似乎难以充饥,还是忍不住点了外卖,使用手机点外卖是离家出走中的大忌,但凡使用了网络通信,都会被追踪到你的位置。这里推荐在农村集市的摊位用现金买食物,不仅便宜量大,还不容易被追查。重要的是摊贩流动性较大,只要你别和摊贩说话,买完即走就问题不大。
  3. 过于自信地驻留在同一个居所(树上),山野丛林的树上的确具有很强的隐匿性和意外性,但是长期驻留会留下大量生活行迹,比如生活垃圾、发出异响被路人发觉、距离城市太近容易被扩大搜索范围时发现。

最后说一点,正常的未成年离家出走最多扛3~5天,能扛过一星期基本就能扛一个月甚至更久。这俩孩子在树上扛了两天两夜,也挺不容易了,如果不是被发现,应该还能扛一段时间。

希望全天下的未成年再也不需要经历离家出走,希望父母能发自内心地关注孩子的身心成长,打骂恐吓家暴绝不可能解决青少年成长问题,只会让问题积累成一道深深的沟壑。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