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是男孩家长,根本就不会去问人拿钱,这个钱是你儿子自己主动给的,往回要是个什么事?知道拿钱摆阔他就不是孩子了。
然后,给他人生中一顿最狠的棍棒教育,让他往后余生都记得的那种。然后,从他的日常生活费和压岁钱,把八千块钱扣完了,才算。他要是不想日子过得惨兮兮的,可以自己去问朋友要回来,要是他朋友愿意为了他,问父母要钱,把八千块的窟窿补上,或者愿意省吃俭用陪他一起还钱,那这顿打,值了,这几个朋友,就是一辈子了。要是不愿意,更好,让社会和现实教他做人,钱是买不来友谊的。
我要是女孩子的家长,我干净利索的就把钱还了,带着孩子当面给人家家长送过去。
然后回家,给她人生中一顿最狠的棍棒教育,让他往后余生都记得的那种。然后问清楚,这笔钱花哪去了,花没有花完,这五千块钱要从她零花钱和压岁钱里扣。
然后再给她第二顿打,女孩子,谁的钱都不能随便拿随便花,谁给都拿伸手就要还得了,那是不要脸的女人才干的。
哎?我的三观有问题?
为什么好几个回答都是支持不退?
双方都是12岁左右,限制民事行为的责任人。
男孩是父母没教育好,撒钱,转了8800。
女孩的父母就教育好了?别人给你的钱就能心安理得地收进?
不仅收了,还充了游戏币。这也是女孩父母没教育好吧?
怎么女孩收钱、充游戏币的行为,一点问题都没有了?
如果和稀泥,那就双方各付一半,如果有一家不服气的,那就走法律程序呗~
我觉得到了法庭上,法官也不会判女孩无责。 至于到底判还百分之几,那就看法官了。
如果我是收钱孩子的家长,我也不会还钱,上法院。
上法院的时候,一定要让孩子一起上。
协商我都是不会协商的,我的诉求一定是不还钱。
然后让孩子上被告席。
让她亲身体验伸手拿横财的大部分后果。
======================
我看很多人都觉得这事儿是没教育好……
我不赞同,这事儿是社会教育的一部分。
这一部分,我认为家长是做不到百分之一百的。
很多概念可以教,但发横财的时候如果不谨小慎微,没有敬畏,
那么后果很严重这种事情,你要怎么让一个只12岁的孩子明白……
不可能的,你要么父权强行灌输,不听你话打断腿,万事都离不开家长最后成为巨婴……
但凡你想引导孩子自己去作出决定,那么大多数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应该是听不懂的。
我自己当初都对这种东西没概念,凭什么要求我孩子这个年龄段对这个事儿有概念……
社会铁锤锤一下还不掉块肉,是好事。
别不服气,你到底怎么跟一个12岁的孩子说明,哪些钱可以收,哪些不可以收?
所有别人的钱都不能收是个好习惯,但你怎么确保孩子能遵守你的命令呢?
分为法律和道德两个角度分析看待。
一、法律角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十九条
八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经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认,但是,可以独立实施纯获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或者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
新闻中男孩12岁,未说女孩多大,假定同为12岁。均属于第十九条规定中的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但是该报道用语用词不详细不准确,事实描述不够清晰,故有部分事实描述笔者自己假设。
“就是为了向同学们展示一下自己的家庭条件,他们几个人有一个小群,大家每天晚上发红包”“有同学拿他的手机玩,发现他的余额里有很多钱,便向他提出借钱,他便同意了,一次转账小到50元,大到200元”、“原来钱都是被儿子发红包、转账给花出去了。”、“大概有四五个人,都是儿子的同学,一共转账8800多元。”“他发现儿子给一个女同学先后转账了5000多元。”
对事实认定来说:
1.这些信息存在不少的相互矛盾的地方,该报道通篇用了“借钱”、“红包”、“转账”三个不同词,但强调最多的是“转账”一次。模糊了很多细节,一笔钱,如果是“借钱”,相信不论父母还是12岁的孩子都懂借钱是要还的;如果是“红包”,一般不特别说明该行为性质的话默认是一种赠与,没有追回的法理依据(当然多大数额属于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就取决于最终法院的认定);“转账”这个词就明显模糊了太多,是“赠与”?是“借钱”?还是“对他人某种行为的报酬、补偿和打赏”?而且“他们几个人有一个小群,大家每天晚上发红包”这种描述明显可以理解为比手速形式的“赠与”行为。
2.金额问题,该报道中间涉及多个数字“50”、“200”、“5000多”、“8800”,目前有双方争议金额为“5000多”,但是这是汇总数字,合理推断应该是分成多笔,且部分属于红包(第二段对话截图),部分金额很难判断到底是什么性质。
3.结论:不考虑双方最后妥协的情况,大概率能追回部分损失(当然实际上双方妥协也是差不多了,各让一步),但是要付出一定成本(起诉、往返交通、如果有律师费的话更搞不好经济上反而亏本)。
二、道德角度:
我们社会的朴素道德,自己要为自己及自己未成年子女的行为负责、买单。
文中朱先生明显没有承担好监护人(父亲)的职责:
1.给未成年儿子绑定大额银行卡而不考虑他乱花钱的可能;
2.在发现儿子给同学“转账”后不愿经济上承担一部分自己的责任(“朱先生也先后联系了各位家长”且除一名女孩家长外,其他家长“了解情况后,就把钱转给了朱先生”;考虑到“他们几个人有一个小群,大家每天晚上发红包”合理推断,朱先生拿回了所有除该女孩外所有的红包赠与且凸显其他家长愿意为他人的过失买单的大度和慷慨);
结论:朱先生维护自己利益,但是不愿意实质上承担属于自己的部分责任。道德上难免被人诟病,事实上不够大度和大气,寸土必争,懂得用法律武器争取自己利益,去从事商业谈判应该很有前途。但是此事过后,朱先生及朱先生儿子再去交友往来,恐怕会难度比之前大上不少,尤其是他儿子,把自己发出去的钱又要回来,装完那啥还跑了,最后还将同学告上法庭,恐怕以后校园里难过了。
其实我觉得这种破事儿和某些某些人脑子里奇奇怪怪的观念不无原因,譬如说:
对于一个未成年人来说,对于金钱没有概念是一个很正常的事情
请问这位记者哪里正常了?哪本书说这正常了?
恰恰相反,小孩不仅仅对金钱有概念,还很有概念,否则为啥会用钱来摆阔呢?
要我说,整个事情包括记者在内里面没有一个正常人……
男生家长认为小孩给多少钱都应当如数返还,女生家长认为小孩给的为啥要还,记者认为小孩不懂事太正常了……你们都在自己的逻辑里面正常,而在我看来都不太正常……
最后,小孩之间的这种财务往来的烂账,如果只拿账单来说事儿我觉得也是有问题的。到底是借款,还是赠予,还是购买,还是赔付,还是什么别的,先搞清楚。正好也可以做一波民法科普。从聊天记录来看水怕是比较深……
反正不管怎样,一个绑卡给儿子乱花钱又去要回来,一个觉得小孩对钱没概念的这俩人肯定是脑子哪里不正常。
最后,现在都是手机支付时代了,微信支付宝为啥还不推出少儿支付软件从根本上杜绝这种问题呢?
看到知乎讨论要不要还,当时我就感觉怪不得各位对孩子束手无策,果然是脱离当当今小瓜娃子太久了。
说拒不退还的有问题的金乎er,知道为啥禁止校园贷对大学生放贷吗?
因为校园网贷的根本原因是:学生们对于消费的错误认知,一味地追求“高品质”生活,一味地追求”奢华“的生活。但是自己却没有相对应的消费能力
首先,本报道的记者和父亲都有一个混淆本质的行为——明知道发红包和个人收款的区别,但非要混淆,故意欺负各位天真无邪、不谙世事。
孩子不懂,但大人懂啊。
比如这位家长说的时候,明确点名,【不合理,你儿子也抢了】。
大家都知道,除了拼手气红包和数量不够的红包要抢,【必须对个人定向的转账】是万万不需要抢的。
更为深入的推测一下,当男孩的目的是【摆阔】,他更倾向于以发红包【引人疯抢的模式】获得吹嘘和羡艳的目光?还是倾向于【通过给某个人打钱】?
12岁的瓜娃子单不单纯咱不知道,乎er各位倒是挺单纯的。
多给各位拓展拓展视野,现如今少年少女的微信里头,存在不少类似小型赌博的玩法,而且他们不懂它是赌博。
简单来说,成年人搞这个,人多一点十几个人,一局100块,半小时搞输了好几千很正常,小孩子玩的没那么大,但要亏钱也很快。
转载的报道里是这么写的:
朱先生的儿子为什么多次转账给同学呢?朱先生的儿子称,就是为了向同学们展示一下自己的家庭条件,他们几个人有一个小群,大家每天晚上发红包。
来划重点了——
【他们几个人有一个小群,大家每天晚上发红包】
原来12岁瓜娃子多次给同学发红包不是被薅大户,是【大家都有发】?
所以可以回头看看,父亲声称拒绝还钱的家长的说法,【你有点不合理吧,你儿子也抢了】,表示不认同,不认同的原因也非常明确——【你儿子可不是光掏钱的,他也跟群里抢了】。
所以可以猜一下——当事人父亲,是不是净算了他家瓜娃子发出去的钱,没算他家瓜娃子收的钱?
但具体是发红包凑热闹➕给同学炫耀,还是其他的情况,钱到哪里去了,究竟有多少?
报道里能这么写本身已经表明了态度和倾向,我们也不好猜。
继而该家长给出的解决办法是【报警处理吧,我也没这么多时间处理这个事】。
而前面不肯归还的母亲说话态度很冲导致被故意截出,但除了故意当看不出来的,我估计没几个看不出她必要的上下文。
——是呀,你儿子犯的错不是让别人承担了吗,谁家都不缺那点钱
但没关系,我翻到了新闻报道里前面的聊天记录。
但已经激起了不肯归还的母亲的怒气,太生气了,连标点符号都气没了:如果我想让我的孩子深刻的记住这次教训我也不介意走司法程序
跟很多孩儿打了n多交道,我还是请各位别把当事男娃女娃当傻瓜;都是从瓜娃子过来的,12岁大概是六年级或者初一的时候,大可不必把孩子称为【啥也不懂】,更何况现在信息量比从前丰富多了。
比如这个被我看到班级合影,可以确认是小学生的小学生,然而前面都没有跟我说过话,就搁着编理由敢骗我钱,好不尴尬。
某些原因也编的很好,没啥毛病,还有很多小孩儿告诉我被骗了。
但我估计,拒还的家庭里,女孩给她妈透的底,绝对比当事男孩跟他父亲透的多。毕竟肯定会怕他爹来打他,小时候都坏事被发现过,会不会干骗人的事看个人,但估计都懂的。
所以假如确实是独他一个人发钱&借钱,反正郑州这俩月的情况肯定是没开学也没法见面的,微信里肯定有对应的聊天记录,干脆就去报警好了,是谁的就还给谁——
但万一不实,或是很大程度上对女孩有利的话,我建议首先把骂女孩儿的人挂出来,大力地呼他的脸。
比如这些:
那他儿子更应该承担后果啊? 这可不就是把她女儿快给毁了吗?he tui!
小孩不要看武侠。
武侠里面那些出手阔绰的大侠,他们的爹妈可不会在自己家孩子行侠仗义出手打赏以后这么磨磨唧唧臊眉耷眼又找人家把钱要回来。
大家想一想,郭靖第1次见黄蓉,请吃米其林,请一桌还不够。饭有那么点凉就再上一桌新的。临了还意犹未尽,送了人一个限量版豪车。
郭靖的钱是自己挣来的吗?
黄蓉她爹有没有教过黄蓉在外面不要乱吃别人的大餐,收别人的昂贵礼物?
在这个世界上一直是有真的富二代,可以出手阔绰,收获各种人情和满足感。
这个世界上也有被真二代看上,很容易就得到各种物质权力好处的人。
但是问题是大部分人是普通人,大家都知道拿钱装逼爽。但是有的人会选择装富二代,有的人不会。
其实当一个人知道拿钱装逼的时候,他并不是一个小孩子。起码他在装逼的过程中知道吹捧他牛逼的人,人家就不会用这种方式收获满足感。
撒币的角色不是一般人愿意去做的。
而普通家境的人装富二代,他知道他想得到什么。
所以我又要说:
小孩的欲望能不能和实力匹配,要让他早点儿知道自己真正的家境,自己真正的能力,自己真正可支配的钱财和欲望。
可能别人家的小孩父母也是这么教育的,人家就没长歪。
生孩子本质上跟抽盲盒差不多。
有的人天生耐得住穷,尽管很羡慕出手阔绰的大侠二代,但是也就只敢想想。
有的人他就生错了地方,他家里那个小庙容不下他这尊装逼的大佛。
至于那个女孩儿家里的教育,我太明白了。
你要说这女孩是个嘴巴不甜的木讷土肥圆,装逼小孩能给木讷土肥圆撒钱吗?
各路土肥圆也不要愤愤不平,觉得人家家庭教育咋咋咋了。
人家家姑娘从小就教会嘴巴甜舔男人得好处,你我这种老实土肥圆,只能接盘人家玩剩下的男人。
靠嘴甜来寻好处的女的多着呢,因为有些装逼犯就喜欢在撒钱装逼的时候听人夸。
这两拨人属于等价交换天造地设愿打愿挨。
可惜这些女孩儿中的一部分人很一大把年纪才学会怎么识别有钱人,怎么让有钱人给自己花钱。
而这个案例里面的女孩,父母从小就灌输了这个概念,并且让孩子不断地实习,等自己家闺女可以征战的时候,已经是熟练工老司机了。
我现实里遇到过这样的女孩儿。长得还没我好看呢,索取的吃相非常难看,但是嫁得挺好。
在我写她的故事的时候,各路男同胞扎堆儿跑过来说我酸。
说男人就喜欢这样的,说女人所谓的会读书所谓的有社会地位所谓的家教好,都比不上一个嗲了吧唧会拍马屁喊666的妖精。
他们有钱也愿意给这种妖精花。
说我们这种土肥圆活该只能自欺欺人抱着所谓的家教好顾影自怜。
来来来,那个吃相难看的女孩的故事。
感谢你看到这里,我年轻时迷茫时也是有很多比我年长的姐姐在拉着我往前走,所以少走了很多弯路。
而现在,我想把我走过的弯路与逃过的弯路的经验都告诉有缘的你。
你发现了我,可能再熟一点会感慨为什么没有早点发现我。
公众号:杜嘟嘟嘴很毒。
每周分享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可以直接实操的恋爱相处干货,一个一语中的的犀利吐槽。
快来,置顶星标,就不会错过每周的三篇干干干干货了!
知乎干货已获赞170万➕,收藏40万➕。我希望在恋爱婚姻家庭上,能够守护好善良的你!比心~
两个小孩子,把这社会上目前正在盛行的,最肮脏、最龌龊、最糜烂的价值观,体现的淋漓尽致。
12岁的小男孩,就开始摆阔气。
用主动发红包的方式,来博取女孩欢心,让周围的人羡慕自己的家庭条件。
这种孩子,满脑子都是自己用钱砸倒别人底线的操作,却从来不去好好琢磨怎么赚钱,不去好好琢磨怎么努力,连父母的银行卡都敢乱花。
这种孩子,不好好教育,以后就是那种“赢了游艇嫩模,输了下海干活”的极端男生。
同龄的女孩,已经学会了拿来主义。
已经学会欣然接受不属于自己的钱物,家长更是直言不愿返还占到的便宜。
这种孩子,满脑子都是今天能从这个人这儿赚多少便宜,明天能从那个人那抠多少东西,你别说她不是主动要的,她特么要是正义凌然我就不信小男孩会给她发俩月红包。
这种孩子,不好好教育,以后就是那种“我无所谓陪着谁,只要他钱给到位”的作风。
两个没有民事行为能力的人,正在监护人的错误引导下,慢慢陷入这个社会中最阴暗潮湿的角落,活成全社会最不屑的模样。
一方家长,给孩子灌输了错误的价值观,把银行卡绑到孩子微信上,不管他消费多少。
一方家长,给孩子灌输了错误的义利观,拿着不当得利当作理所应当,教孩子走偏。
可惜这两方家长,既不会反省自己的教育监管责任,也不会真正审视自己孩子正在出现的问题。
他们就他妈会拿着这几千块钱振振有词,以为现在的问题就值5000块钱。
他们宁可把这5000块钱弄到自己手里,再给孩子偷偷找一个不合法的补习班。
他们以为对孩子的教育就是分数,钱上的东西,能多占1分钱便宜,也值得他们撕破脸皮漏出那种嘴脸。
这俩孩子的父母,还都好意思上电视,还好意思说什么打官司。
真特么呵呵,这样的父母应该一起去……。
谢谢你遇到我。
我是写手一条城,我做了一个公众号【写手一条城】,每周的二、四、六晚上,我会把一些知乎上没有的内容写在那里,我在公众号等你来。
这个事真有槽点。男孩家庭不管控男孩的消费,而这个男孩又听信了社会上的忽悠,认为摆阔有面子,然后自己掏钱买认同感。另一边,那个女孩子家的家庭教育,更是不少当今社会现状的缩影:只会索取,不会礼尚往来,就喜欢拿不属于自己的钱,这种行为和心理是从小就学会的,而且也是由父母传承过来的。
比因为贫穷而导致基因更可怕的是什么?就是这种劣等思想的传播。这个女孩的家长,很明显是纵容,并且是有意培养小孩从小就要懂得索取,去拿别人的东西心安理得,这样长大了之后,她就会成为微博或者知乎那些苦主的一员,问怎么现在的人都不付出的?这种思想的传承被大范围打断并且难以传承下去,我国国民才能真正地进入工业化社会。
另一方面,这个男孩,摆阔这事情,对于广东人来看是十分避讳的。摆阔只会招来一些不好的事情,不知道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摆阔。很多人看待摆阔的人,并不是带有一种崇拜的心理去看待的,而是以一种冤大头的心态去看待的,你阔,所以你分点钱给我,显示你的阔气,不然,你赚那么多钱,仍然是小气。运用一系列PUA的话术,让别人把钱掏出来给自己,以换取认同感,这套玩法经久不衰,那些精神世界贫瘠,又活在别人世界里的人,很容易中这个套。
同时,也可以看出,舔狗的培养,差不多可以说是无师自通了,你不去管你的小孩,杜绝他变成舔狗,在学校都会有一堆人去诱导他变成舔狗。12岁时都已经这样,到了15岁之后,你都不知道怎么管了,那个时候就开始性欲变强,轻而易举就被攻陷变成舔狗了。
这事儿如果能通过法律解决,也好。但不要认为法律解决了就万事大吉了。这背后所折射出的文化糟粕,本来应该在2010年就要抛弃的,现在已经2021年了还存在,通过生娃的方式进行传承下来了,颇有一种劣币驱逐良币的感觉。
在这个社会上,越是过得成功越要懂得谦虚,而不是摆阔,这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因为人都是希望别人过得不好的,你比别人过的好,就说明你脱离了他们的阶层,他们也再也得不到你的帮助,因此大多数人都会希望别人过得不好。关于这种心理,可以看下下面的解说。
https://www.zhihu.com/video/1424052570411544577视频搬运自抖音科普博主Ethan清醒思考(ID:EQLQ),一个心理学科普博主,对两性心理,情感心理和个人性格,成长方面有很深入的理解,值得一看。
我其实建议这事让法官判。看法官怎么说。
要知道,我能控制儿子的所有渠道,从而避免他在游戏里氪金,或者说避免他乱花钱,前提是他的收入渠道可控的。但如果别人强行非要给他借钱,然后引诱他花钱,导致他花掉了本来不应该花的钱,然后等他花完了要我还,那我是真的没有太好的理由替他还。
思考一下假如我做一个氪金游戏在儿子班级推广然后让儿子疯狂撒钱鼓励同学氪金最后找同学家长要钱,这算什么意思?
或者换句话说:这就是校园贷!你强行借钱给我的孩子,导致他花了不该花的钱,数额较大的情况下,我认为应该追究你的责任。而断没有「天生就应该我来还」这个道理。
这个12岁男孩并没有校园贷资质,强行给12岁未成年人发放了她无法控制的金钱数额,导致对方消费了本来不应该消费的数额,然后要求对方归还,这岂不就成了钓鱼?
更何况,我其实严重怀疑,这个氪金并非是氪给自己的,而有可能是,借着收款人的名义进行消费。
也就是说,A把钱转给B,然后让B给C帐号充值,然后将C帐号实际给A来玩。——这个套路恰好我儿子它们的同学就实实在在的用过。万一东窗事发,A会否认游戏氪金,而只说成是摆阔转账。B则会说这是对方给的钱帮对方充值,最终各执一词,难以还原真相。——在我儿子它们班级的真实例子中,最终判定结果是:转账的那个同学不是摆阔,而是自己有氪金需求,转账给同学请同学代为氪金。。。
那么,真实情况究竟是什么样的?我觉得无法回答,只能等法官判。
一人一个脾气,一人一个家境。
我要是这个爹,我肯定不会这么处理问题,与其亲自拉下老脸去要钱,不如将错就错教育一把我的带孝子。
万一能八千块钱买个终生受益,我就赚翻了。
先说家境问题,看照片家里的装修,当事人的气质,加上大额银行卡直接给孩子绑上的行为,应该是个小康。
也就意味着八千多块钱扔出去心如刀绞,但不至于伤筋动骨,锅还是可以揭开的。
那就赌一把。
我会告诉带孝子,钱,是你自个儿装豪阔拍出去的,要回来的事,你也得亲力亲为。
自己装的哔,跪着你也得装个囫囵个。
这笔钱,二狗子三梆子四愣子,分别收了你多少多少,这都是你亲哥们没错吧,亲哥们之间歃血为盟,当时你有钱,他们跟你有福同享,现在你摊上事了,是不是也应该有难同当?
小花,就是你内个梦中小公举,你给了她5000打游戏也没错吧?
你们这拨小孩,吃的好发育早,这都立秋了你却开始了青春期,爹也能接受你的反季节营销,但搞对象拿钱砸是买不来真感情的,你不要走二叔的老路,他当年跟你一样的爱情观,结果每次扫黄都有他!
这一笔,你也是得亲自去要,我负责给你要她爸,也就是你在无限多个未来里某个平行宇宙的老丈人,你亲自说,混个脸熟以后好办事。
没错,我要是这爹,绝对走上边说的这条道。
企业里都讲究个结果导向,我反其道而行之,这次就要个过程导向。
钱不钱的无所谓,我目的是让孩子借着这么好的机会,能早早的理解“嘴脸”二字。
说文雅一点,这叫个:观众生相。
一个人在强势的时候,无论是能力还是资源上的强势,世界对待他都是一元化的。
他就是爬树爬的最高的内个猴子,往下一看,全是别的猴子仰望的笑脸。
但人时运不济的时候,多元化世界才能展示其真实面貌。
猴子在树底下从下往上看的时候,真对你好的猴子哪怕在你上边,也低头往下冲你笑;但大部分猴子才懒得甩你,直接给你个大屁股蛋子看;甚至道德稍显败坏的猴子,还会冲你放个响屁。
叫这位带孝子尝尝从挥金如土的食物链顶端,一举跌落到草履虫形态的食物链底端的滋味,有利于他早早看穿世界的面纱背后,隐藏着什么样的冷暖炎凉。
这帮孩子当初被带孝子宠幸封赏时妥妥前呼后拥山呼万岁,等要钱的关口,够义气的哪怕钱花完了,也从压岁钱里边拆兑出来,别让哥们为难。
也会有磨磨唧唧扭扭捏捏的,说已经花了一部分,要不我把剩下的给你行么?
当然还会有拒不认账顽抗到底的。
结果不重要,要的就是过程。
同时我会告诉带孝子,要不回来没关系,爹一下不打一句不骂,但欠多少你得卖身还债,以后每天晚饭后你刷碗,刷一次我按高规格小时工的价钱给你记账,50块!
8800折合一共176天,差不多半年时间,每天你干的活,可不是给我干的,是给你这些哥们姐妹干的,你也不用告诉我值不值,自己品就是了。
你要是拒绝,也好说,以后从你零花钱里扣,你就勉为其难替你朋友们当半年的清水衙门便是。
这么一来,我是有理由相信带孝子会使出浑身解数去给朋友们跪的。
能早早看懂人心,绝对是件好事。
我特别喜欢章子怡内句台词: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
但这个“见”字诀,只是一张单程票,返程票正好倒过来,是:
悟众生,悟天地,悟自己。
参不透众生相,永远参详不清楚自己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去面对世界。
所以这八千块钱,撑死了够一个学期学而思补课的学费,花在刀刃上太值了,学而思可教不会这个。
至于内位不还钱的家长,其实这位爹也是没想明白。
按照我这路子,家长要来电话,孩子负责拨打,说叔叔您好,我和您家小花有点经济往来,因为所以……您康康能不能给我次机会。
家长跟家长可以赖账,因为身份是对等的。
家长跟孩子反而做起来比较困难,因为中国人都活个脸面,跟小辈滚刀肉说出去可忒埋汰了。
况且又是同学,老师学生们知道谁谁家长能跟个未成年当老赖,这脸往哪搁。
所以啊,以强恃弱,是兵法,而舆论战场上,以弱凌强才是高招,因为舆论是给周遭看客品评的,看客向来会站在弱势一方。
懂得都懂,不详说了。
这位带孝子的爹,哪怕单纯为了要钱,祭出儿子当式神,也比八十老父亲自披挂上阵疗效显著。
至于内位拿钱不给的家长,道德上合适不合适姑不做论,我不太想评价私德。
只是觉得,叫他孩子感知到不劳而获还能拒不认账的套路可行,是不太妙的。
身教胜于言传,这个歪扭扭的价值观传达出去,贯彻孩子成长过程,以后或遁走江湖,或堕入风尘,家长就知道后悔了。
无论哪一方的家长孩子,都让我更清晰的看到,只要牵扯到钱货往来,情利相易的事情,世界都不是特别友善。
哪怕孩子之间的事也不例外。
天地什么以万物为什么来着?诚不我欺。
先表明身份,我是开学校门口文具店的。
经常看到孩子们间的“友情”表达方式,就是请客。
有钱的孩子被一众小孩簇拥着,进门要这要那,有钱的孩子们就受着一众小跟班的追捧,像个老大。还随手撒票子,关系好的多给点,一般般的拿钱拿捏着。一两百的给,几块十几块的也给。跟这个事例非常像,只是从线上转到了线下。
那么这种事,在线下怎么处理呢?
孩子是记不清给了谁多少钱的,而且他们手中一旦捏了钱,是一定要花光的。
所以,在线下是没有任何证据证明送出多少,就别说怎么退还了,能找到的反而是我们这些商家。
处理过几次类似的事件,家长把孩子送出钱后其它孩子购买的东西统统要回来,然后到店里一次性退货。我是全退了,其它店主有不退的闹到报警,警察也不支持退款的,毕竟单品价值不高,有些又拆开影响二次销售。我退也是觉得家长可怜,赚钱不容易被孩子那么糟塌,不退有些家长一生气还揍孩子。眼睁睁看着一个妈妈一脚把她闺女从我们店里踹到马路上,当时我都快哭了,这得多疼,钱赶紧退了让别打孩子了。
同时我也真瞧不上那些拿别人的钱和东西的孩子,跟屁虫一样像大哥后边跟着的小弟小妹,各种求求你给我买个啥,女孩子更复杂,今天和谁关系好送了,明天吵架了又要还回来。何必那么没自尊的去讨要那一点利呢?简单一件事就能看出一个孩子的品性,为了要钱要东西,自尊感是非常低的。
更何况此次事件中,被对方家长要上门来,还拒不退还。法律角度是赠予,十二岁也算有认知,确实可以不退还。
说到这我再说个,我家孩子班里有个大姐大,来店里让我找零后,直接给别的孩子钱,出手就是好几百。别人找不到家长,这个班级群还是能找到的,赶紧联系了她妈妈,告诉她孩子手里好几百,自己花就算了,还送别的孩子。其实这个孩子钱也是偷拿的,我问孩子她自己都承认了。她妈呢,说是给孩子的零花钱(大约七八百,当时二年级),先否决了她不知情,我可以理解。然后谢完我就把我拉黑了……
但是这个孩子拿不到家里钱了,开始在我店里偷东西,再想找她家长拉黑不加我好友,我当时真想在班级群里说这事,但毕竟是一个班的,顾忌太多最后作罢。
被赠予方的,我都没敢联系,但是其中有一个家长找到我了,问我她家孩子包里的东西是不是那个孩子买了送给她孩子的,担心孩子偷东西。得到我确认后,当着我的面教育孩子,就算是送给你的也不能要,明天还回去。
当然每个人的教育方式都不一样,或许那些家长还沾沾自喜孩子能从同学身上获利呢,那还回去就更别想了。
所以能怎么看,此次事件就算男孩家长告也告不赢的。女孩方作为获利方没准怎么心里偷着乐呢,自尊有五千块贵吗?为何要教育孩子不接受别人的礼物和钱财?凭本事得来的钱凭什么还回去,给就拿,傻子才不要……
看看几个回答都理直气壮的“不退还”就知道了。
——更——
男孩也装大款了,也让虚荣心满足了。回过头,收了红包的全给我吐出来。实际上男孩及家长是一分钱都没有损失的。
造成的后果就是,其它孩子把这个钱花了,家长再把这钱补出来还给男孩家长。
我认为教育和道德更重要,为了自家孩子的价值观,也因为自家孩子轻易收了别人的钱财,付出相应的代价吃点亏算长一智。
但评论区,很多从法律层面说,这钱必须还,还怼我造谣,不懂法。
目前这个话题下有两位法律人士,持完全相反的意见。
大家有兴趣可以看一下这两位的回答,我比较认同第一位。虽然从道德层面我坚定的认为应该退还,但在法律层面我也认为不该主张退款。
第一:单次金额并不大,新闻中用的图片是红包200,就现在新闻的尿性来说,如果有更高金额的噱头,不可能放个200的。
第二,这是个抢红包群,男孩也抢了。他肯定是源头,但金额也在流转,具体多少怎么算,得具体对待了。
第三,这个手机及大额银行卡是家长主动给孩子绑定的,也就是从家长的角度,是认同孩子有支配这些金钱的权利的,不能按“盗刷”对待。
第四,如果一次性转账5000,不用说,肯定是超出孩子现有的认知能力的,但这个实际分批次以抢红包形式发出,金额0-200,以单次来说肯定不算超出孩子的认知范围和能力吧。那么金额以多大算超出?抢红包以第几次算超出?是以累积金额算还是以单次算?
既然两位法律专业人士都有争议,自然有律师争取和法院审理。
我并不认为我开文具店就不能去讨论法律,律师都各持己见唇枪舌战,具体事件具体对待分析。这就是我的观点。
还有一点,这里面的钱,有些是借钱,这部分不用说,肯定得归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