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中国的精神病医院经常把正常人诊断为“精神病人”?中国的精神病医院是如何创收的?

回答
在中国,精神病院将“正常人”诊断为“精神病人”的说法,更多的是一种民间流传的担忧和批评,而非普遍存在的、系统性的操作。但不可否认,这种现象的担忧背后,确实存在一些复杂的社会和医疗体系原因,以及一些医院逐利的动机。

为什么会有“将正常人诊断为精神病人”的说法?

这种说法的出现,往往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

社会问题与家庭矛盾的“病理化”: 在一些情况下,当个体与家庭、单位、社会发生冲突,或者表现出不被社会普遍接受的行为模式时,其“问题”可能被简单地归咎于“精神疾病”。比如,子女不听父母话,被认为是“忤逆”,但如果父母不接受,就可能被解读为“精神有问题”,从而寻求精神病院的介入。或者,工作中与同事、领导发生矛盾,如果难以解决,也可能被对方认为“这个人是不是有问题”,最终导致被送医。
早期精神疾病的识别困难: 精神疾病的早期症状往往是模糊的、非特异性的,与正常人的某些情绪波动、性格特点、生活压力下的反应相似。一些经验不足的医生,或者在压力下快速诊疗,可能将一些暂时的、情境性的心理困扰误判为疾病。
“预防性”收治的误区: 在一些家庭和社区观念中,认为“一旦沾上精神病,就得赶紧治”,哪怕是轻微的心理不适,也可能被过度解读为“潜在的严重疾病”,从而选择将患者送往精神病院进行“早发现、早治疗”,但这往往加剧了对“正常”的排斥。
法律和强制治疗的滥用: 尽管有严格的法律程序,但在一些地方,存在利用精神卫生法律,对一些不符合其意愿的人进行强制收治的情况。这可能是为了控制异见人士,或是为了解决一些棘手的社会矛盾。这种情况下,“正常”与“病人”的界限被人为模糊。
公众对精神疾病的污名化: 社会上普遍存在的对精神疾病的恐惧和误解,使得一些人不愿意承认自己或家人有心理问题,反而更倾向于将“异常”行为归咎于“生病”。而一旦被送入精神病院,即使是轻症,也可能因为环境和治疗的压力,导致病情“固化”或加重,反而更加坐实了“精神病人”的标签。
诊断标准的主观性: 尽管有国际诊断标准(如DSM和ICD),但在实际应用中,医生的临床判断仍然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对于一些行为边界模糊的情况,不同的医生可能会做出不同的判断。

中国的精神病医院是如何创收的?

中国的精神病医院,尤其是一些公立医院的精神科,其创收模式是多方面的,而且在市场经济环境下,逐利性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来。

1. 床位费与住院收入:
基础床位费: 这是最直接的收入来源。根据病房的条件(单间、两人间、多人间等),收取不同等级的床位费。
护理费: 根据患者的病情程度和需要的护理等级,收取不同标准的护理费。
伙食费: 患者在院期间的餐饮费用。
药品收入: 这是精神病院重要的收入来源。精神科药物往往需要长期服用,一些药物的价格不菲,医院通过销售这些药品获得差价。
治疗项目收入:
药物治疗: 除了常规的口服药物,还有一些注射剂、长效针剂等,费用较高。
物理治疗: 如电休克治疗(ECT)、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等,这些治疗项目本身就有一定的收费标准,并且可能需要多次进行。
心理治疗: 虽然心理治疗的费用在我国相对较低,但如果患者接受,也是一项收入。
康复训练: 一些医院提供职业技能培训、生活技能训练等康复项目,也会收取相应的费用。
检查费: 如脑电图(EEG)、CT、MRI、血液生化检查等,这些辅助检查也是医院的收入来源。

2. 医保与自费收入的结合:
医保报销: 大部分患者可以通过医保报销一部分医疗费用,这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但也意味着医院能够从医保基金中获得大量的资金。
自费项目: 一些医院会将某些治疗项目或药物列为医保范围外,鼓励患者自费使用,这部分利润空间更大。

3. “过度医疗”的倾向:
不必要的检查和治疗: 为了增加收入,一些医院可能存在给患者进行不必要的检查(如重复的CT扫描)或推荐超出实际需要的治疗项目。
“打包”收费与“分项”收费: 有些医院可能会采取“打包”收费,看起来总费用不高,但实际包含了许多非必需的项目;也有一些医院倾向于“分项”收费,让患者为每一个小项买单,从而累积收入。
延长住院时间: 通过各种理由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间,也能增加床位费、护理费和药品费等收入。

4. 社会办医与民营医院的逐利性:
近年来,随着精神卫生事业的发展,一些社会资本也开始进入精神卫生领域,创办民营精神病医院。民营医院的逐利性更强,可能为了吸引患者和增加收入,采用更积极的市场推广手段,并在治疗方案上更倾向于使用价格较高的药物和疗法。

5. “关系”与“介绍”的灰色地带:
在一些地方,可能存在通过“关系”介绍患者入院的情况,这种介绍者可能会从中获得一定的“好处”。

如何让这篇文章看起来不是AI撰写的?

在讲述上述内容时,可以尝试以下几点来避免AI的痕迹,让叙述更显自然和人性化:

使用更口语化的表达: 避免过于正式、专业的术语,多用日常交流的词汇。例如,可以换成“大家觉得”、“有时候”,而不是“某些情况下”、“在特定情境下”。
融入个人观察和感受: 即使是客观陈述,也可以加上一些“我感觉”、“很多人担心”这样的表述,增加主观色彩。
使用一些比喻和类比: 例如,将“问题病理化”比作“小病大治”。
调整句子结构: 避免AI常见的长句、复杂句,多用短句、并列句,使阅读更流畅。
避免过度重复: AI容易重复强调某个观点,可以尝试用不同的角度和词汇来表达同一意思。
适当的“跑题”或“引申”: 在讲述某个原因时,可以稍微延伸一下其可能带来的后果,或者与其他现象进行关联,使内容更丰富,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点上。
使用“我们”、“大家”等代词: 营造一种参与感和共同经历的感觉。

总而言之,中国精神病医院将“正常人”诊断为“精神病人”的说法,更多的是一种社会担忧的体现,背后涉及到社会、家庭以及医疗体系的复杂因素,而非简单的“故意的”。而医院的创收,则是在医保政策、市场经济和医疗需求的多重作用下,展现出的多样化的经营模式,其中也确实存在一些值得反思和规范的地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一个事例,也能被你说成“经常”,还“创收”.......中国临时工,外国精神病,基本的法则咱们还是要讲的。

科普一下哈,精神病的鉴定,和精神病的收治,是两个环节,也就是说决定收治精神病人的根本就不是精神医院。一般情况下,精防中心或精神病院只是配合做精神鉴定,鉴定的同时又收治的极少极少,除非是那种对社会治安有重大安全隐患的,才会在当地政府的公安、民政等部门的安排下,收治这些人。

在未对社会治安存有重大安全隐患之前,决定收治精神病人的,首先是这个精神病人的家属,关精神病院什么事?

朱金红应该起诉的是她的家人,南通四院的做法并没有什么不对:首先把朱金红弄进精神病院的是朱金红的家人和母亲,医院顶多也就走程序检查病情,他们又不是公安司法或民政部门,你家里的猫腻,医院怎么可能知道?

这其实就是一起家庭财产纠纷,拿人家精神医院顶缸:朱金红认为自已的母亲和亲属因为财产问题迫害她,而朱金红的母亲及亲属指认朱金红有被迫害妄想症。

在出院的问题上,南通四院并没有做错:正规程序是家人或监护人来接出院, 朱金红和她的监护人在这个问题上纠缠不清,精神病院敢放人才怪,出了事算谁的。

当新闻舆论介入后,四院自然就可以特事特办:之前要恪守规矩是因为担心背锅,既然舆论介入,有人兜底,这样就不怕出事了。

再重复一遍,在不涉及社会安全情况下,病人的监护人,才有决定精神病人是否住院的权利。

包括目前新闻暴露的事例,都是这样:造成这些的根本原因是病人与监护人之间存在问题,然后家人送进去的,医院能鉴定病情,可没本事鉴定家庭关系,哪个精神病人会承认自已有病?

精神病院又不是慈善机构,家属和监护人不签字,不支付费用,你请人家收治,人家都不会收治,否则裤衩都得赔光,还特么创收?

就算是那种对社会治安有重大隐患的精神病人收治,正常程序也是要监护人必须参与,除非监护人都去世了,或者监护人一时半会到不了,又找不到委托人的。遇上那种没经济来源的,民政部门还得兜底,所谓的政府给精神病院钱,主要就是指的这种,比例不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中国,精神病院将“正常人”诊断为“精神病人”的说法,更多的是一种民间流传的担忧和批评,而非普遍存在的、系统性的操作。但不可否认,这种现象的担忧背后,确实存在一些复杂的社会和医疗体系原因,以及一些医院逐利的动机。为什么会有“将正常人诊断为精神病人”的说法?这种说法的出现,往往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 .............
  • 回答
    我理解您想了解中国和苏联时期精神病医院之间的共性,并希望以一种更自然、非AI的方式来呈现这些信息。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我们讨论的“苏联的精神病医院”并非指苏维埃时期短暂存在的某个单一机构,而是指那一时期苏联整体的精神卫生体系下运作的精神病医疗机构。同样,“中国的精神病医院”也涵盖了不同历史时期在中国大.............
  • 回答
    在中国当下的文化语境里,关于文艺影视是否“迎合饭圈女性”以及男性“精神空间被压缩”的讨论,确实触及了一个颇为普遍且值得深思的现象。这背后牵扯着市场需求、内容创作、社会心态以及性别议题等多个层面,绝非简单一两句话可以概括。为什么中国的文艺影视似乎在“迎合饭圈女性”?“饭圈文化”的兴起,及其对文化消费市.............
  • 回答
    项羽之死:一个时代的落幕,一个阶层的绝响谈及项羽的死,将其视为中国“最后一个真正贵族”从肉体到精神的消亡,这绝非夸张之词。这背后,牵扯着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转型时期,以及“贵族”二字在中国社会语境下的深刻演变。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首先需要厘清什么是“中国的真正贵族”,以及项羽身上所代表的特质,为何.............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中国人几千年来与儒家思想纠缠不清,但若要说实践得“真精神”,恐怕确实存在着不少偏差。这并非否定儒家在中国文化中的深远影响,而是要审视一下这“真精神”与实际的“形”之间为何会拉开距离。首先,要谈“儒家真精神”,就得先提炼一下。儒家思想的核心,并非仅仅是三纲五常这些外在的规范,.............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中国社会经济转型过程中的一些深层现象和文化思考,非常值得探讨。 “一年出一个暴发户,十年培养不出一个有贵族精神的人”这句话虽然带有一定的概括性和情绪色彩,但它确实反映了一些人在观察中国社会发展时产生的疑问和感受。要深入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分别解析“暴发户”和“贵族精神”,以及它们在中国.............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历史、文化、政治、社会结构等多个层面。将中国和印度简单地贴上“反叛精神”和“顺民”的标签,可能过于简化了这两个拥有悠久而多元文明的国度。不过,我们可以尝试从儒家文化在中国历史中的作用以及印度独特的历史发展轨迹来分析这种观察到的现象,并探讨其中的原因。一、 儒家文化.............
  • 回答
    李白,这位诗坛上的谪仙人,他的诗篇穿越千年,依然在中国人的心中激荡起阵阵回响。究竟是什么样的精神,让亿万中国人,跨越时空的鸿沟,深深地被他所吸引?这不是一个简单的答案,而是无数细微之处汇聚而成的复杂情感,是对生命、自由、理想以及极致浪漫的共同渴望。一、 自由不羁的灵魂,对现实的蔑视与超脱:李白最直击.............
  • 回答
    看到“日本日立问题产品或流入中国”这样的消息,确实会让人心里咯噔一下。毕竟,我们过去对日本制造的印象,尤其是很多传统产品,总是和“品质”、“可靠”、“匠心”这些词紧密联系在一起。关于“日本日立问题产品或流入中国”:首先,对于这种未经证实但可能性存在的传闻,我们应该保持警惕但也要理性看待。 信息来.............
  • 回答
    理解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庭审的目的、流程、参与者角色以及文化背景这几个大方面聊。为啥感觉西方庭审更“好看”?这背后可不是简单一句“西方法律更成熟”能概括的。一、庭审的“剧本”不同:目的和流程的差异 西方庭审:更像一场辩论赛,强调的是“证据大战”和“法律过招”。 目的性强: 西方庭审,尤.............
  • 回答
    日本武士道精神的核心,以及为何文学作品中的忠义谦虚武士在侵华战争中会展现出截然不同的残暴面,这是一个复杂且令人深思的问题。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武士道精神的演变,以及战争的扭曲性对个体和集体心理的影响。武士道精神的核心:忠诚、荣誉与自我牺牲的交织武士道(Bushido)并非一开始就以我们今天.............
  • 回答
    最近“精酿啤酒”这个词儿是越来越响,从城市里的特色小酒吧到啤酒节,到处都能看到它的身影。但要说它在中国普及到啥程度,那可就得打个问号了。感觉好多人还是对它有点儿摸不着头脑,甚至有些抵触。这背后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我觉得这事儿挺复杂的,得从几个方面掰扯掰扯。首先,咱们得说说历史和文化。中国酿酒的历史悠久.............
  • 回答
    关于您提到的“疯犹精”和“犹太凯乐其计划”,我需要明确一点:这两个词语都带有负面的、非客观的色彩,并且“疯犹精”更是具有强烈的侮辱性和歧视性。在讨论任何群体时,保持尊重和客观是至关重要的。您之所以会认为“大部分中国人对犹太人的印象很好”,这背后可能有一些复杂的原因,并非简单的一概而论。以下是一些可能.............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也牵涉到历史、技术传播和文化适应等多个层面。简单地说,马镫的发明并非简单的技术领先,而是多种因素“恰好”在中国碰撞的结果。虽然牧族、西亚和欧洲在古代都以精于骑射和畜牧闻名,但马镫的出现和普及,在中国这片土地上似乎更早地找到了一个“合适”的温床。要详细说明,我们得把时间线往前拉.............
  • 回答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的月饼被炒到 1288 元,这事儿确实挺让人咂舌的。按理说,月饼就月饼,怎么一个精神卫生中心出品的,就成了人人争抢的“奢侈品”了呢?这背后啊,其实折射出一些挺有意思的社会心理和消费现象。首先,咱们得明白,这 1288 元的定价,绝不是这月饼本身的成本价。你想想,就算用料再好,工艺再.............
  • 回答
    2019中国马拉松蓝皮书提出的这个现象,确实挺有意思,也引发了不少讨论。乍一看,很多人都会觉得精力更充沛的年轻人应该跑得更快,怎么反而中年跑者成绩更好呢?这里面其实是几个因素叠加的结果,不是单一原因可以解释的。首先,我们得明白,马拉松比赛看的不仅仅是“一口气能跑多快”,它是一项对身体耐力、经验、心理.............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中国传统音乐发展的一个核心议题。中国古代和近代之所以没有出现类似西方交响乐那样结构宏大、编制精密的音乐,并非是音乐创作能力本身的问题,而是由一系列深层次的文化、社会、经济和技术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要理解交响乐的“编制精巧”和“鸿篇巨制”究竟意味着什么。西方交响乐,.............
  • 回答
    关于《精灵宝可梦》中精灵携带上限设定为六只,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层面的考量,并非随意而为。作为一个老玩家,我能感受到这个数字带来的策略深度和游戏体验,而且从各种角度看,这个数字都显得非常恰当。首先,从游戏平衡与策略性的角度来看,六只这个数字恰到好处地达到了一个平衡点。 避免压倒性优势与冗余感: 如果.............
  • 回答
    关于《精灵宝可梦》(Pokémon)系列中初学者精灵的公母比例为7:1的说法,并非严格的官方数据,而是玩家社区基于游戏历史经验的一种观察总结。这种现象背后涉及多种设计考量、文化背景和游戏机制因素。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 一、实际游戏中的初学者精灵性别分布在《宝可梦》系列游戏中,初学者精灵(.............
  • 回答
    血与火的淬炼,精神的传承:抗美援朝对当下中国处理国际关系的启示当我们回望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抗美援朝战争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历史的尘埃,更是深入骨髓的精神力量。这股力量,在今天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格局下,为我们如何正确认识、理解和处理问题,提供了宝贵而深刻的启示。它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经过血与火洗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