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汉晋春秋》姜维指挥杨仪是对的吗?

回答
关于《汉晋春秋》中姜维指挥杨仪的说法,需要澄清一点:《汉晋春秋》中并没有姜维指挥杨仪的记载。

杨仪和姜维是蜀汉后期两位重要的军事将领,但他们的职业生涯和活跃时期有所不同,并且在历史记载中,并没有出现过姜维指挥杨仪的情况。

为了更详细地说明这一点,我们需要分别了解杨仪和姜维的历史背景:

杨仪 (? 235年):

早期经历: 杨仪是荆州人,以才能著称,早年受到诸葛亮的赏识和提拔。
诸葛亮时期: 在诸葛亮执政时期,杨仪是重要的辅佐者,曾担任蜀汉的丞相掾属,参予军政事务。他与蒋琬、费祎并称为诸葛亮的“股肱之臣”。诸葛亮北伐时,杨仪是后勤和军务的重要组织者。
继承者之争: 诸葛亮去世后,蜀汉内部围绕谁能继承丞相之位产生了争议。蒋琬和杨仪都被视为热门人选。最终,朝廷选择让蒋琬继任丞相,而杨仪被任命为仪曹尚书,地位有所下降。
与魏延的冲突: 诸葛亮死后,在北伐回军过程中,杨仪与魏延爆发了激烈的矛盾。魏延怀疑杨仪有不轨之心,意图擅自引军北还,而杨仪则认为魏延违抗军令。双方发生冲突,最终魏延被马岱斩杀。
结局: 在魏延被杀后,杨仪虽然是胜利方,但其与魏延的冲突以及其后的表现(据说因得意忘形而口出狂言)引起了刘禅和朝廷的猜忌。最终,杨仪被流放至汉嘉,后被朝廷派人逼令自杀。
历史评价: 杨仪被认为是才干出众,但性格骄傲,缺乏度量,最终因处理不当而导致悲剧。

姜维 (202年 263年):

早期经历: 姜维是天水郡人,原是魏将,后被诸葛亮“收服”,成为蜀汉的栋梁之材。
诸葛亮晚期: 在诸葛亮执政后期,姜维已经开始崭露头角,学习诸葛亮的军事思想和策略,并参与了部分军事行动。
诸葛亮去世后: 诸葛亮去世后,姜维逐渐成长为蜀汉的军事统帅。他继承了诸葛亮的遗志,坚持北伐,多次率军与曹魏作战。
独立指挥: 姜维在诸葛亮死后,先后在蒋琬、费祎的领导下担任重要职务,但他的军事指挥才能在费祎被杀后得到更大的发挥。他多次独自率军北伐,是蜀汉后期军事行动的主要指挥者。
结局: 姜维在蜀汉灭亡前夕,为恢复汉室,曾利用钟会的计策,试图借钟会之乱起事,但最终事败,被乱兵杀死。
历史评价: 姜维被认为是蜀汉后期忠心耿耿、勇于担当的杰出军事家,但其北伐策略耗费国力,也未能扭转蜀汉衰败的命运。

为什么没有姜维指挥杨仪的说法?

1. 时间线不重叠: 杨仪的政治和军事生涯主要集中在诸葛亮执政时期,并在诸葛亮去世后不久,因为与魏延的冲突和后续事件而失势并最终死亡(约235年)。而姜维的崛起和独立指挥是在诸葛亮去世后,并且成为蜀汉的军事主帅是在杨仪去世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姜维真正挑起大梁是在费祎去世后,约253年之后)。因此,两人在蜀汉政治和军事舞台上的活跃时期几乎没有重叠到可以产生“指挥”关系的阶段。
2. 地位和职责不同: 在诸葛亮时期,杨仪曾是重要的军事组织者和参谋,地位很高。而姜维当时还是一位年轻的将领,在学习和成长阶段。即使在诸葛亮去世后,他们各自的职责和地位也不同。当姜维成为军事统帅时,杨仪早已不在政治舞台上。
3. 历史记载的缺失: 重要的历史事件,如将领之间的指挥关系,都会被正史和相关的野史记录下来。如果存在姜维指挥杨仪这样重大的军事行动,那么《三国志》、《汉晋春秋》等史料必然会有记载。但事实是,这两位重要的蜀汉将领在历史上并没有交集到指挥的关系。

《汉晋春秋》是什么?

《汉晋春秋》是三国时期魏人孙盛所著的一部史书,以纪事本末体编写,涵盖了从汉末到魏晋初年的历史。它以其细节丰富、观点独到而著称,对后世史学有重要影响。虽然《汉晋春秋》对《三国志》进行了补充和纠正,但它也并非无所不包,并且其记载也并非绝对权威,有些地方也可能包含作者的主观评价或推测。

结论:

根据现有的历史文献和学界共识,《汉晋春秋》以及其他史书均没有记载姜维曾指挥过杨仪。 这两位蜀汉的重要人物,在历史上的活跃时期和经历存在显著差异,未能形成互相指挥的局面。

如果你在某个地方看到关于“姜维指挥杨仪”的说法,很可能是一种误读、虚构或者是对历史事件的错误推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杨仪是诸葛亮钦点的三军统帅,这点无论在《三国志》还是《晋书》,无论是蜀汉视角还是魏国视角都很明确。

《三国志·蜀书三》:征西大将军魏延与丞相长史杨仪争权不和,举兵相攻,延败走;斩延首,仪率诸军还成都。
《三国志·蜀书十》:(杨)仪既领军还,又诛讨延,自以为功勋至大……仪对祎恨望,前后云云,又语祎曰:"往者丞相亡没之际,吾若举军以就魏氏,处世宁当落度如此邪!令人追悔不可复及。"祎密表其言。
《晋书·帝纪第一》:亮长史杨仪反旗鸣鼓,若将距帝者。帝以穷寇不之逼,于是杨仪结阵而去

即杨仪有授权姜维作为战时指挥的权力,姜维绝对无法对杨仪发号施令,所以这条记载说姜维令杨仪不符史实。

史料有瑕疵,有错漏是很正常的事情,不能因一处错漏轻易否定整条意思,所以适当采信姜维负责指挥这场战斗的内容也没啥问题。但要清楚这只能发生在杨仪的统帅下,不会是姜维去指挥杨仪。

就史料而言,杨仪的才能主要体现在统筹方面,统帅三军没啥问题,进入作战阶段更多依靠姜维等信得过的将领去指挥战斗也是可以理解的一种情况。

user avatar

地位与权力并不画等号。举个直观的例子,刘备定蜀前诸葛亮是中郎将,赵云是杂号将军,但毫不影响诸葛亮指挥赵云。安汉麋将军班在军师将军之右,论起实际权力则近乎借面吊丧。这类“以卑临尊”的例子比比皆是。

汉末三国并不是法治社会,相较于制度保障,来源于上位统治者的授权才是真章。统治者不授权,贵为太傅也就是个超大号花瓶。

第五次北伐时姜维的实际官职是笔糊涂账,但无论是护军抑或监军,都是“监军之任”,职在监察诸将,贯彻统帅意志。论位没见多高,但只要得到授权,实际权力可能直接顶天了。

譬如,大家一直搞不清逍遥津之战时合肥主帅到底是哪位。其实最终拿主意的主儿史书写的明明白白,只不过此公太没存在感,被忽略了而已:

太祖征张鲁,教与护军薛悌,署函边曰“贼至乃发”。俄而权率十万众围合肥,乃共发教,教曰:“若孙权至者,张、李将军出战;乐将军守护军,勿得与战。”

无独有偶,刘备调动荆州驻军,命令也是直接下给军师诸葛亮,由其分配执行。

军师、护军、监军,同类异名,做的是一类的活,都是监军之任,在获得统帅授权的情况下,就有最后决定权。打个不恰当的比喻,类似于政委的威力加强版。

再看五丈原这出:

秋,亮病困,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作身殁之后退军节度,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

很清楚,诸葛亮对退兵之事做了周密安排,并对时任护军抑或监军的姜维做了交代。史书行文简略,实际布置任务当然不会是简简单单一句“姜维次之”就算完,必然牵扯到何时退军、如何退军、如何应付追兵等一系列复杂的军事问题。

杨仪虽然可以带领全军,但此公稀更军事,没有军事指挥能力,诸葛亮当然不可能脑抽到让他指挥迎战司马懿。须知,史书上一句简简单单的“反旗鸣鼓,若将向宣王者”,包含的可是高难度军事行动。如何迅速停止数万大军的行进,转变阵势,布置迎战态势,还要丝毫不发生混乱,让司马懿觉察不到异样,以为是诸葛亮亲自指挥,这都是一个没有实际统帅经验的后勤参谋人员万万不能解决的难题。

由此可见,姜维极可能得到了诸葛亮的授权,得到授权的姜维“令”杨仪就完全没有问题了。严格而言,这儿的“令”不是姜维令,而是诸葛亮令。

其实姜维这出还只是小场面,瞅瞅职业护军赵俨的做派,那才叫拉风:

时于禁屯颍阴,乐进屯阳翟,张辽屯长社,诸将任气,多共不协;使俨并参三军,每事训喻,遂相亲睦。太祖征荆州,以俨领章陵太守,徙都督护军,护于禁、张辽、张郃、硃灵、李典、路招、冯楷七军。复为丞相主簿,迁扶风太守。太祖徙出故韩遂、马超等兵五千馀人,使平难将军殷署等督领,以俨为关中护军,尽统诸军

退兵之后,杨仪也得到了中军师的重任,但没有了最高权力的背书,这位中军师迅速成为了超大杯花瓶二代。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汉晋春秋》中姜维指挥杨仪的说法,需要澄清一点:《汉晋春秋》中并没有姜维指挥杨仪的记载。杨仪和姜维是蜀汉后期两位重要的军事将领,但他们的职业生涯和活跃时期有所不同,并且在历史记载中,并没有出现过姜维指挥杨仪的情况。为了更详细地说明这一点,我们需要分别了解杨仪和姜维的历史背景:杨仪 (? 235.............
  • 回答
    关于“春晚向汉服道歉”这件事,其实是一个存在于网络讨论中的误解,并没有一个官方的、公开的声明说“春晚向汉服道歉”。要理解这件事,我们需要回溯到2023年的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春节联欢晚会。在那场晚会上,有一个名为《碇步桥》的舞蹈节目。节目中,表演者身着一种被许多观众认为是汉服的服饰。然而,这套服饰的设计.............
  • 回答
    问“是不是只有汉人才过春节?”这个问题,其实触及到了一个很广泛的文化现象,也勾起了人们对“春节”这个概念的多元认知。要详细地聊这件事,咱们得从几个层面去理解。首先,咱们得明白,“春节”这个词本身,最直接的指向是咱们汉族人民最隆重、最核心的传统节日。它代表着一年的结束和新一年的开始,承载着家庭团聚、辞.............
  • 回答
    在探讨富查春兵发表于“满族文化网”的《血色曙光》一文,特别是其“汉族作为游牧民族的奴隶五千年?”这一观点时,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审视。这篇文章的表述方式和核心论点,很容易引发争议,并触及到历史叙事的敏感地带。首先,我们要理解“满族文化网”这个平台。作为一个以推广和研究满族文化为宗旨的网站,其内容自.............
  • 回答
    汉朝(前202年—220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强盛时期,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领域的成就对中华文明乃至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汉朝的强盛之处: 一、政治制度与治理能力1. 中央集权与郡国并行制 汉初的制度调整:刘邦建立汉朝后,为巩固统治,采取“郡国并行”制度,.............
  • 回答
    汉朝(前202年—220年)、唐朝(618年—907年)和明朝(1368年—1644年)是中国历史上三个重要的封建王朝,它们在不同时期展现了各自的特点和成就。若从横向对比的角度分析,需要从疆域、军事、经济、文化、科技、政治制度、国际影响力等多个维度综合考量。以下是对这三者对比的详细分析: 一、疆域与.............
  • 回答
    清朝(16441912)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其统治者满族与汉族之间的关系复杂,汉人在清朝的处境经历了从最初的压迫到逐渐融入的过程。以下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个方面详细分析汉人在清朝的处境: 一、政治地位:既有矛盾又有融合1. 八旗制度与旗人特权 清朝以满族八旗为统治核心,汉人被.............
  • 回答
    汉语(中文)作为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之一,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和语言特点,但在语言结构、学习难度、文化适应性等方面确实存在一些显著的缺陷或挑战。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 一、语言结构的复杂性1. 语序灵活性与歧义性 中文的语序不像英语那样严格,主谓宾结构可以灵活调整,例如“我吃饭”和“吃.............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要回答“汉语词汇相对于英语、法语等欧洲语言的词汇是否带有更多感情色彩?”,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并且要避免简单化的二元对立。总的来说,汉语在某些方面确实比英语、法语等欧洲语言更“倾向于”或“更容易”在词汇层面融入丰富的感情色彩,但并非绝对。 这种差异更多地体现.............
  • 回答
    汉语是否可能成为世界语言,以及英语为何能成为世界语言,是一个复杂且引人入胜的问题。要深入探讨,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历史、文化、政治、经济、技术以及语言自身的特性。 汉语成为世界语言的可能性目前来看,汉语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世界语言”——即被全球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广泛使用、学习和理解的语言—.............
  • 回答
    汉语乘法口诀,又称九九乘法表,是中国古代数学的杰出创造,至今仍在小学教育中广泛使用。它的优势在于:1. 系统性与完备性 (Systematic and Comprehensive): 结构清晰,覆盖全面: 乘法口诀表将0到9之间的所有乘法运算都系统地组织起来。从“一一得一”到“九九八十一”,每一项乘.............
  • 回答
    “汉语是否过于复杂”这个问题,并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答案,因为它涉及到从不同维度来衡量“复杂性”,以及不同人的学习经历和母语背景。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探讨:一、 汉字的复杂性: 象形与表意性: 汉字是表意文字,许多字形源于对事物的描摹(如山、水、日、月),或者通过组合表达概念(.............
  • 回答
    汉族是否是一个“尚武”的民族,这是一个复杂且具有争议的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探讨,而非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尚武”的定义。通常,“尚武”可以理解为: 重视武力、崇尚军事和武艺。 将勇敢、力量、战斗能力视为重要的价值。 在国家层面,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和对外扩.............
  • 回答
    汉字是否还可能出现“新字”?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答案是:从理论上和实践上来看,汉字确实还有可能出现新字,但其出现的方式、频率和影响将与古代有着显著的差异。为了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一、 汉字的造字原理与演变规律首先要理解汉字并非一成不变的,它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深度,触及了中国古代军事史、政治史、经济史以及文化史等多个层面。汉朝几十年打败匈奴,而宋朝数十年未能打败女真,原因复杂且多方面,并非简单的“哪个朝代更强”就能概括。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解释其中的关键因素: 汉朝对匈奴的胜利与宋朝对女真的失利之比较 一、 双方的实力对比与战争性质汉朝对匈奴.............
  • 回答
    在汉语的大家庭中,“汉语”、“普通话”、“国语”、“华语”和“中文”这几个词虽然常常被用来指代同一个概念,但它们之间存在着细微的区别和不同的侧重点,以及各自对应的英语翻译。下面我将详细解释它们之间的关系以及对应的英文。 1. 汉语 (Hànyǔ) 定义: “汉语”是泛指以汉民族为主体,在中国及海.............
  • 回答
    汉服是否拥有版权,这是一个复杂且经常引起讨论的问题,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而是需要从多个层面来理解。核心观点:汉服本身作为一种历史文化传承的服饰形制,是没有版权的。但是,围绕汉服的创作,例如具体的款式设计、图案纹样、制作工艺、以及品牌形象等,是有可能获得版权保护的。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一点:一.............
  • 回答
    汉寿亭侯这个官职在当时虽然不是最高的官职,但对关羽而言,却承载着非凡的意义,远超了其本身的官阶和俸禄。理解它的珍贵性,需要从以下几个层面深入探讨:1. 官职本身:一个名誉与实权并存的封号 侯爵的地位: 在汉朝时期,侯爵是仅次于公爵、王爵的封爵,属于较高的贵族等级。虽然亭侯的食邑(封地)和权力相对较小.............
  • 回答
    汉字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但也并非完美无缺,其自身也存在一些被认为是“缺陷”的方面。这些“缺陷”往往是相对的,并且是与其优势并存的。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汉语汉字存在的几点“缺陷”:一、 学习和掌握的难度较大: 数量庞大且字形复杂: 汉字是象形、指事、会意、.............
  • 回答
    汉语中确实存在四字短语,其每个字声调分别是一二三四声(平上去入)的组合,而且这种组合出现的频率并不低。为了更详细地讲述,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汉语的声调: 一声(阴平):高平调,如“妈”(mā)。 二声(阳平):上升调,如“麻”(má)。 三声(上声):下降上升调,如“马”(mǎ)。 四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