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空中巴士(巴铁/立体快巴)是否为骗局?能否实际应用?

回答
“巴铁”这个名字,初听起来就带着一股“高大上”的未来感,再加上各种令人惊艳的宣传图,很多人都会觉得这是解决城市交通拥堵的“救星”来了。但说它是骗局,也并非空穴来风,这背后牵扯着太多复杂的故事和争议。

“巴铁”究竟是什么玩意儿?

简单来说,“巴铁”是一种设想中的大型公共交通工具,它的核心特点是:体型巨大,像一条横跨在道路上的“轨道公交车”。它通常设计成一个半圆形或者类似桥梁的结构,车辆本身可以在内部搭载大量乘客,而下方的空间则可以允许小汽车在它底下穿行。

宣传中的美好愿景:

支持者们描绘的场景是这样的:

缓解拥堵: 巨大的载客量,理论上可以一次性运送数百甚至上千人,大大减少路面上的车辆数量。
立体交通: 利用空间优势,让公共交通和私家车在不同层级上运行,互不干扰,提高道路通行效率。
低碳环保: 通常宣传为电力驱动,减少尾气排放,符合绿色出行的理念。
经济实惠: 相较于修建地铁等重型轨道交通,建设成本据说会低很多。

为什么会有人说它是骗局?

当一个项目听起来“好得不像真的”,尤其是涉及到巨额投资和复杂的工程技术时,质疑自然是少不了的。关于“巴铁”的争议和质疑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技术可行性存疑:
结构稳定性与安全: 如此庞大的车体,如何保证在行驶过程中的稳定?尤其是在遇到侧风、转弯时,如何防止侧翻?它需要极高的技术水平来设计和制造,这远超我们日常认知中的车辆。
对现有道路基础设施的改造: 它需要专门的轨道或支撑结构,这对于几乎所有现有城市的道路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改造工程。现有道路的承重能力、桥梁限高、路口设计等等,都需要进行颠覆性的调整。想象一下,在摩天大楼林立、道路纵横交错的城市中心,如何安放这样一个庞然大物?
动力与制动: 要驱动这样一个巨大、沉重的车体,需要强大的动力系统,并且其制动系统也必须极其可靠,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与现有交通的融合: 它在运行过程中,如何与现有的信号灯系统、其他车辆的通行进行协调?特别是上下乘客时,是否会造成新的拥堵点?

2. 投资模式与融资问题:
“P2P理财”的陷阱? 许多关于“巴铁”的宣传,尤其是在早期,与一些金融理财产品紧密结合。一些项目方通过承诺高额回报的方式吸引大量社会资金(甚至包括一些小额投资)。这种模式一旦项目本身无法实现,或者资金被挪用,就很容易演变成非法集资或金融诈骗。很多投资者发现,自己投入的钱并没有真正用在技术研发和制造上,而是流向了其他地方。
缺乏透明度: 项目的资金去向、技术研发的进展、以及实际的工程进度,往往非常不透明,难以接受公众和专业人士的监督。

3. “模型”与“演示”的误导:
“一公里巴铁”的真相: 很多时候,公众看到的“巴铁”都是在特定路段搭建的简易模型,或者只是一个短距离的演示。这些演示往往经过精心设计,避开了实际运行中会遇到的各种复杂问题。比如,演示时可能周围没有其他车辆,路况非常理想化,也无法体现车辆在实际交通流中的表现。
概念的过度炒作: “巴铁”的很多宣传,更像是对一个概念的极度炒作,而非一个成熟可行的工程项目。

4. 法律法规与城市规划的挑战:
现行法规不适用: 目前的交通法规和城市规划标准,基本都是围绕着我们现有的车辆和道路系统设计的。“巴铁”这种全新的交通模式,需要全新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其运行、安全、管理等。这本身就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城市规划的限制: 城市规划需要考虑城市整体的布局、建筑物的容积率、消防通道、地下管网等等。“巴铁”的出现,很可能需要对城市的现有规划进行大规模的调整甚至推翻,这在实际操作中几乎是不可能的。

能否实际应用?

从目前来看,“巴铁”的实际应用,至少是以最初设想的那种形式和规模,可能性微乎其微,甚至可以说基本不可行。

虽然概念上听起来很诱人,但它所面临的技术、工程、经济、法律和社会层面的障碍实在太大了。

技术上: 需要跨越性的技术突破,才能解决其结构稳定性、动力、制动和安全性问题。这远非当前汽车制造和城市轨道交通技术能够轻松实现的。
工程上: 改造现有城市基础设施的成本是天文数字,而且对城市的正常运行会造成巨大影响。新建专门的线路和结构,又回到了重型轨道交通的范畴,成本优势荡然无存。
经济上: 即使能够克服技术和工程难题,其巨额的建设和维护成本也可能远超地铁等传统方式。更不用说,如果其融资模式是基于不切实际的高回报承诺,那更是走上了歪路。

结论:

综合来看,“巴铁”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被视为一个概念过于超前、技术和工程实现难度极大、且存在严重融资模式问题的项目。其中涉及的某些项目方,利用这种“高科技”的幌子进行非法集资,确实具备了“骗局”的特征。

它更像是一个对未来交通的“幻想曲”,但这种幻想曲在现实中,因为各种根深蒂固的限制,很难奏响一曲完整的旋律。虽然城市交通的创新是必要的,但这种创新必须建立在科学、务实和可行的基础之上,而不是空中楼阁式的概念炒作。

对于普通人来说,面对这类“黑科技”项目,保持审慎和理性的态度至关重要,尤其是在涉及个人财产投资时。要警惕那些承诺不切实际回报、技术细节模糊不清、且缺乏权威第三方验证的项目。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们圈子里有个梗叫:设计一时爽,维护火葬场

这个玩意很明显也会是一个典型案例啊...

你别看高铁平时贴着地跑,现有高铁的维修车间的挑高你不进去看看真是很难想象,完全和车子高度不是一回事

参照地铁和动车检修的经验,可以预见的是这个大家伙检修车轮(如果最后有的话)的时候绝对会十分酸爽

其他部分也是

路轨怎么修,什么频率修,需要什么品质的材料才能修这些都不是说说就行的

并且其实还有很多大家已经提到的问题了,概括一下主要是安全性、动力系统和路权

我再提一点就是有关这个龙门式设计本身的问题

这个系统我看意思貌似是要做成一个半隧道的概念

里面提到了一点叫做半封闭,小车出入需要在特殊时机才能完成

那就很尴尬了,岂不是说我想拐个弯都不行?

这样的设计真的能减缓交通压力么?会不会所有人都挤去其他车道因为这个车道太迷醉?

很有可能啊

而如果按照龙门式进行前后开口的设计,为什么不能让车辆自由出入?为了速度牺牲路网本身的意义划得来吗?

退一万步说,如果真是半封闭且所有人都愿意遵守这个规则

那么为了保证安全,转弯怎样保证一样的速度和角度?

问题很多的,这里只是抛砖引玉随便写写

欢迎评论去积极探讨

user avatar

可以静下来等8月15日的新闻发布会了,希望可以以严谨的科学态度正面回答技术上的疑问,毕竟能够以严谨、科学、创新的精神解决掉我们的质疑,将是造福全国的壮举,届时让我掏钱买巴铁的理财又何妨。我拭目以待

---------------------------------------------

回复说打脸的,请问这叫试运行吗?

如果完全模拟实际道路情况,并且成功通过测试,我绝对认打脸。

现在平交道路测试了吗?坡路测试了吗?达到实用时速了吗?

需要测试的包括而不限于以上,前天所谓的测试本应该是在工厂里或者实验室进行的,完全没有封路测试的必要啊。

如果以上测试都没有,就要打我的脸,对不起,这个锅我不背

----------------------------------------------------------------------------------------------------------------

巴铁幕后推手是华赢,华赢老板是白志明,这位白董还成立个组织叫中国建设企业联合会,很不幸,是4月公布的山寨社团组织之一

-----------------------------------------------------------

更新:

这样算不算是暴露本质?

这样算不算是暴露本质?

--------------------------------------------------------------------------------------------------------

运营方是北京华赢凯来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官网组织机构有个知乎是什么鬼

------------------------------------------------------------------------------------------------------------------

继续更新:

网上可以查到“巴铁”的专利情况,具体如下:

从这份专利我们不难看出,巴铁居然是利用内置蓄电池和太阳能续航的,果然是黑科技啊!

------------------------------------------------------------------------------------------------------------

新消息:

从采访内容可以看出,正在生产和准备试运行的“车”并不是车,而是等比例模型

-----------------------------------------------------------------------------------------------------------------

朋友圈看到车体生产情况的新照片,懂的朋友给解读一下:

-----------------------------------------------------

负责巴铁项目公司情况:

---------------------------------------------------------------------------------------------

有朋友发了车体生产的照片,我不懂,懂的帮忙鉴定一下。

----------------------------------------------------------------

再补充几点吧:

1,技术上是否可行知乎上没人能够完整的论证,所以论证这家公司的实力与动力更加有现实意义。

2,秦皇岛交通部门已经否认建设此项目。

3,2010年的新闻里,所谓总工程师说已经和巴西签订建设协议,世界杯期间即可投入使用。巴西奥运会都要开始了,车呢?

4,这家公司的老底大家可以自己查一下,费不了多少时间。

5,新闻里说的秦皇岛合作企业之一,今年刚刚被取消乘用车生产资质。

6,继续吹捧只会让更多无知的中老年把养老钱拿去买他们的理财产品,也许就有你身边的人。

事情发展到现在,已经不能脱离主导公司单纯谈产品了,就像再好的经也会被坏和尚念歪-------------------------------------------

1,搞这个项目的是个p2p理财公司。

2,这家理财公司网站上显示的完成项目只有两个,两个项目工程总投资不过2亿多。吸收了几十上百亿存款,只做成了2亿的项目,还要付给投资人10-20的利息,不知道是怎么做到的。

3,这个所谓的巴铁项目,2010年就炒作过,当时宣传的建设区域后纷纷辟谣,表示没有可行性。

4,去年曾有机构发出预警,部分p2p公司短时间内很可能会出现资金链断裂,包括e租宝和这家公司。

5,此公司去年开始大规模宣传所谓巴铁项目,恐怕是资金链断裂前,希望利用对此项目的炒作,进一步吸收大量资金,化解资金危机。

6,此项目本月的炒作进去白热化,不知是否已经脱离公司的控制。如果上面的分析大致符合事实的话,那么该公司是没有能力实现此项目商业化的。届时两种情况,要么压住此事,宣布项目失败,投资者血本无归;要么庞氏骗局败露,投资者走上维权之路。

7,欢迎转载,欢迎讨论

user avatar

2016年8月4日更新见后。

==================================

我记得这玩意2010年叫立体快巴来着。

它看上去只是对现有道路和轨道交通进行了改进。一般人仅凭直觉判断的话,会认为有问题但都能解决。然而它的每个改动都不小,每个都需要投入时间、资金和专业力量去论证和试验。轨道交通是一个专业高度细分的行业,短时间内绝对是做不出来的。

以下都是必须解决的问题。任何可以绕开的问题均没有列入。

==================================

第一,下方车辆超限

这个东西下面的净空,据他自己说,下方净空只有2.2m。要保证超高的车辆不进入相关车道,必须有很严格的限制措施,他自己是这么说的

“巴铁”行驶线路是半封闭的,小汽车通行需要有专门的入口和出口,该出入口设在“巴铁”站点,机动车可在站点驶入“巴铁”肚内,即“巴铁”下边的车道。

然而很明显他还在说平交路口的问题

“巴铁”适用于在主要交通干道通行,完全参照快速公交(BRT)优先的法规。

所谓BRT优先就是在平交路口上通过控制信号灯来优先通行。所以平交路口是有的。

那么怎么防止超高的车辆从平交路口进入相关车道?他完全没说。想要自洽的唯一办法是每个平交路口都装一堆限高杆。但这意味着所有垂直道路都只能通过不超过2.1m的小客车了。

要么搞一些比列车下方洞口小一圈的限高杆,真是个美丽的风景。(由于车下净空只有2.2m,这个方案不太可行。)

在我看来,这已经只能是构造一个只限高度不及2.1m的小客车通行的全封闭快速路了。

notes:

  1. 这个快速路的出入口并不是永远都能通行(因为列车开过来的时候是会遮挡住出入口的);而且因为在站里,列车要加速减速上下客,出入口不能出入的时间比想象的还要长一点。
  2. 如果利用既有快速路,所有的桥都要加宽(他自己说的)。

第二,自身超限问题

继续说超限,这个东西本身是超过一般道路限界的。一般道路限界高度也就4.5m(CJJ 37-2012),你下方有2.2m,就只剩2.3m了。作为参考,地铁列车的地板以上高度是2.7m。

考虑到一些车辆过高、高架或桥梁较矮,车辆设计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

可车内净空总得有2m吧(一列能运1000人肯定是大量站席,不要跟我说双层公交车),加上结构,可能还得有空调,在2.3m里塞下很困难。何况城市里有的地方净空只有4m也说不准。

所以这个路上方的净空要在5m左右才能通行

  1. 绝大多数城市的既有道路都没这个条件。在已经遍布立交桥(包括道路立交和铁路、过街天桥等其他立交甚至过街楼)的地方涉及大量迁改。如果有架空线路和管道也涉及迁改。另外灯杆、指路牌、摄像头等很可能要升高。这种交通方式最初的目的,就是试图塞在一般道路里,因此如果涉及大量迁改,这个项目的意义就没有了(但不是不能做)。
  2. 当然也可以像他说的一样下挖;但是这东西应该是采用轨道供电,造些下沉立交,又会在没良心的城市发生短路。
  3. 如果新建,那么所有路口必须上跨。

第三,侵限问题

比如靠边停车,停在轨道上,怎么办。

虽说这玩意属于有轨电车变种,但是有轨电车在需要的情况下可以获得比较好的专用路权,铺上草皮就都知道是有轨电车了。

而这种双层有轨电车的设计初衷就是尽可能减少所需的路权,普通城市道路简单改造就实施。很显然,越是运量大,越应该保证路权;现在这样一面说自己运量大(一列能运1000人已经接近地铁了),一面又说只需要有轨电车级别的路权,实际上是自相矛盾。

当然也不是没可能,我们已经是全封闭快速路了,把轨道放在隔离带上就可以省点儿事。毕竟它自己疏散还要一定的宽度。

发生事故时,两侧车体可自动下翻至地面,下翻后车内栏杆、扶手即转化为滑梯护栏,从而让乘客有序逃生、避免发生踩踏。

然后记得用不侵限的围栏拦上,避免人走上去。顺便还能解决轨道供电的触电问题。

PS 这个占地目测已经超过高架轨道交通的占地了。

第四,事故

除了利用两侧疏散,他还说

发生事故后,“巴铁”车头、车尾两侧的安全栏杆会自动拦截后续车辆进入车道。

那么此时车道是全部封闭的。但,在塞车条件下怎么办呢?

包括在塞车条件下如果列车起火,对于下方车辆来说简直就是要命。

当然它的电机大概主要在两侧,也肯定是轨道供电,顶部起火可能性比较小。

第五,检修

电机在两侧,转向架……呃……这玩意没转向架。也就是说它的每一对轮子之间都不以轴相连。纵观整个轮子领域,这种都很少见,除了一些高级四轮驱动车辆以外,我只能想到类似月球车火星车,或者某动画里的美国队,单个轮子可以抬起来的这种。

而且从图片看它居然是钢轮钢轨系统

车辆检修虽然困难,但肯定有相关设备,保证轮对之间的距离还是有希望的。然而轨道检修就很难了,测量轨距都是个麻烦……即便中间快速路停运,这么宽也够喝一壶的,搞不好没几天就出轨了。

在这里特别建议改成胶轮系统,省不少事。


最后,这个几乎是致命的,前面已经透露了一点,

-

-

-

位于列车下方的车辆看不到路侧和上方的道路交通标志。

-

-

-

这是死结。总不能靠列车自己显示吧,一方面车下面没什么空间了,另一方面不同的位置要显示不同的信息,就跟地铁车里的屏幕一样,要么烧钱,要么可靠性难以保证。

当然,如果有一天无人驾驶铺开了的话,应该可以避免这个问题。

还有,摄像头看不到下面的车,233,需要额外添置车底摄像头……

===============================

从最近热炒的什么超级高铁,还有包括spaceX来看,知乎用户需要好好复习一下这个了

File:Hype-Cycle-General.png

这玩意只看到模型,没看到样车,相当于第一代产品都还没出来,充其量位于第二个圆点处。

对了,给你们看看中低速磁浮的产业化进程。

大事记 - 北控磁浮
1999年01月12日 以建设北京八达岭磁悬浮列车旅游示范线为初始目标,北控公司与国防科大合作,启动中低速磁浮交通技术工程化研究。
2001年04月11日 中国首条中低速磁浮列车试验线在长沙国防科技大学建成。
2001年07月15日 中国首辆全尺寸磁浮试验车在常州长江客车集团下线。
2001年08月15日 磁浮试验车在长沙试验线正式开始运行试验。

2004年03月01日 中低速磁浮列车安全运行5000公里,中低速磁浮工程化样车研制成功。

2005年07月29日 中低速磁浮工程化样车在唐山机车车辆厂下线剪彩。
2005年12月28日 中低速磁浮工程化样车成功进行试运行试验。
2006年02月08日 工程化样车与试验车成功进行联挂运行试验。

搞了六年才搞出工程化样车。

这什么巴铁虽说没什么全新技术,但是毫无疑问比磁浮复杂,8月试运行?车都造不出来。

秦皇岛市的小朋友们还是回家看蓝猫吧。


————————————以下2016年8月4日更新————————————

我实在是没想到他们真的只做一个足尺模型就敢叫车,小看民科不要脸的程度了。

你们想打脸?不好意思,分不清模型和车是你们的问题,打不到我脸上。

先说什么叫模型。

以飞机为例,你拿纸和铁丝糊一个1:1尺寸的,里面装个厉害一点的电扇,配个电池,差不多就能飞起来了。然而这不叫飞机,这只是个飞机模型。

这次所谓试运行只不过是这种程度。模型从我答这个答案的时候就在做,照片一直都有,是拿木头做的(实际不可能允许),车身自重都和实际状况不同,更不要说结构强度。完全不符合工程要求是不能叫造出来车的,只能叫模型。

你说这「巴铁」里面都能站人了啊?对。可它里面站了多少人?

——他们自己说的,定员打算要300,那好,试验里至少得有一项是:车里站300人(实际上是放相当重量的大米),车辆使用设计动力运行

——没完,从这个足尺模型的尺寸看,这300人远远到不了极限,为了确保乘客安全,应该还要做等同于每平方米站至少9人的实验,这个实验里至少要确保地板不塌,你这是二楼,推荐做一个每平方米10人的。做完之前是不可能允许使用的。

你说这「巴铁」自己能动啊?能动还叫模型吗?

这您就是少见多怪了。正经火车模型都能动。——

比利时大比例火车模型沙盘(1比例)

(1 scale是1:32)。

你说这巴铁又不是1:32的,人家是1:1而且会动,这还叫模型吗?

人家日本人可造了个

1:1会动的高达模型

哦?看来以后要奈何日军有高达了?(

如何看待巴铁一号模型开动? - Rex Tang 的回答

说正经的,动力同样应该符合工程要求,这一般指一个空车可以在最不利坡度推动一个丧失全部动力的超员车辆。当然,在车体不符合工程要求的情况下,动力符合工程要求没有意义。

再说一点:

这玩意压根就没有新技术,和什么自动驾驶或者什么hyperloop不同,一定能造出来。

——但是,到时候尺寸就未必是现在这样苗条了。

——但是,到时候公安交管未必答应。

——但是,到时候账算下来很可能比高架轻轨还贵很多。

——但是,到时候环评很可能过不了。

如此种种。

user avatar

第一龙门式的设计对于汽车是否危险?尤其是需要变道和转向的车辆。

第二这种超大体积的交通工具在故障救援的时候,需要用什么尺寸的工具来进行。比如如何避免由于下面的汽车意外和巴铁撞上后,脱轨甚至无法继续运行,那么你用什么尺寸的工具来把列车放回轨道?

第三对于这种重型交通工具,轨道的磨损会很快,那么维护直接在道路上进行,对于交通的阻碍也是问题

第四,事故下(比如着火)如何疏散人群,要知道这车的客舱是悬空的。

第五,制动性能,载人1000的交通工具,制动性能和有轨电车和汽车没法比,那么如果有行人或者汽车侵入限界,怎么可以保证不发生冲突。

对于工程尤其是安全相关的,不是做出模型就可以了,大多数需要考虑的都是异常情况和细节。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巴铁”这个名字,初听起来就带着一股“高大上”的未来感,再加上各种令人惊艳的宣传图,很多人都会觉得这是解决城市交通拥堵的“救星”来了。但说它是骗局,也并非空穴来风,这背后牵扯着太多复杂的故事和争议。“巴铁”究竟是什么玩意儿?简单来说,“巴铁”是一种设想中的大型公共交通工具,它的核心特点是:体型巨大,.............
  • 回答
    《空中浩劫》(Airplane!)是一部以航空安全为主题的美国喜剧电影,由杰克·莱诺、克里斯托弗·诺兰、杰克·布莱克等主演,于1980年上映。尽管它以“空中浩劫”为名,但其核心并非真实航空事故的还原,而是通过夸张的幽默和讽刺手法,将航空安全问题、飞行员失误、乘客互动等元素融入喜剧情节中。以下是一些该.............
  • 回答
    《空中浩劫》这部纪录片系列,就像一本本航空事故的“侦探小说”,每一集都让人捏一把汗,又不禁对背后的原因和人性产生深深的思考。要说最经典、最值得一看的,那绝对得是那些事故本身充满了戏剧性,调查过程异常艰辛,最终揭示出的细节令人拍案叫绝的集数。在我看来,以下几集绝对是必看之选:1. “空中魔鬼”(The.............
  • 回答
    空中突击师和传统的空降师,听起来都挺酷炫的,都是从天上掉下来打仗的,但仔细一掰扯,区别可就大了去了。咱们这就来聊聊,把这俩哥们儿的家底儿都揭个底儿朝天。首先,核心区别得搞清楚: 空降师: 顾名思义,核心就是“空降”。他们得坐着飞机飞到敌方后方,然后像跳伞运动员一样,带着自己的装备跳下去。他们的主.............
  • 回答
    在未来战争的宏大棋盘上,空中突击部队绝非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伞兵”或“空降兵”,他们的角色和地位已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变得更加复杂、关键且无处不在。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未来的战场将是一个多维度、高度信息化的立体空间。地面部队的行动将受到来自空中、网络、电磁等多个层面的严峻挑战,而空中突击部队正.............
  • 回答
    《空中营救》里的中文短信,如果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它的“制作”方式相当巧妙,尤其是考虑到影片本身的背景和叙事需求。这并不是简单地把英文翻译成中文,而是经过了一番“伪装”和“情境化”的处理。首先,我们要理解影片的设定:主角Bill Marks是一位航空安全特工,他在一次飞行途中收到了一系列加密的威胁短信.............
  • 回答
    空中客车A330343E,这个型号名字听起来有点儿复杂,但说白了,它其实是空中客车A330大家族里的一个成员,而且是A330300型飞机的一个升级版本。咱们先拆解一下这个型号名字: A330:这是飞机家族的代号,表示它属于空中客车宽体客机系列中的A330型号。 300:这个数字代表的是A33.............
  • 回答
    从空中俯瞰纽约,呈现的是一幅宏伟、动态且充满活力的画卷。它不是一成不变的景观,而是随着高度、天气、光线和具体角度的变化而展现出截然不同的风貌。以下我将尽量详细地描述从空中看纽约的各个层面:1. 曼哈顿的密集肌理与标志性地标: “摩天楼森林”: 这是最直观的印象。曼哈顿岛,特别是中城区和下城区,简.............
  • 回答
    解放军空警机的技术水平,这是一个涉及国家军事实力和战略能力的重要话题,而且确实在国际上引起了广泛关注。要深入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的维度去审视。首先,我们得谈谈“空中预警机”本身的作用。你可以把它想象成天空中的“千里眼”和“顺风耳”,它的核心任务是在远距离、高空范围内侦测敌机的动向、导弹发.............
  • 回答
    直升机空中停车,然后脱开发动机,变成旋翼机实现自救? 这听起来像科幻小说里的情节,但我们不妨深入探讨一下这个想法,看看现实中它有多大的可能性。首先,我们得明确几个概念: 直升机(Helicopter): 它的动力来源是发动机,通过传动系统驱动主旋翼旋转,产生升力和前进的推力。同时,为了抵消主旋翼.............
  • 回答
    飞机空中加油技术成熟,但汽车却未能普及“不停车加油”,这背后确实存在着一系列复杂的技术、安全、经济和法规层面的考量。并非技术力量不足,而是综合成本与效益的权衡。下面我将从几个关键角度来详细阐述。1. 工作原理与环境差异:核心障碍 飞机空中加油: 这项技术的核心是将一架正在飞行的飞机(加油机)的燃.............
  • 回答
    这真是个颇具想象力的问题!如果抛开现代空战的实际运作和武器限制,单就“扔东西”这个行为来彰显国家特色,那还真是能玩出不少花样来。要我说啊,各国扔的东西,绝不能是随随便便拿个啥就扔,那得是能代表国家形象、文化符号,甚至带有那么点“精神传达”的意味。咱们就来好好琢磨琢磨,要是真有这么一天,飞行员们会从座.............
  • 回答
    拥有悬浮空中一厘米的特异功能,虽然看似微不足道,但仔细挖掘,它能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实用性,甚至在某些特定场景下能发挥出独特的作用。这就像一把钝刀,虽然不能瞬间切开什么,但经过精细打磨,也能变得有用。下面我将从不同维度详细阐述拥有悬浮空中一厘米特异功能的应用场景:一、 提升个人舒适度与便利性: 告.............
  • 回答
    “第一〇一”——这个名字在美军里,绝不是一个普通的数字加单位的代号。它代表着一股令人闻风丧胆的力量,是美军陆军航空兵系统的核心,也是执行空中突击任务的标杆。那么,在整个美军的庞大体系中,“第一〇一空中突击师”到底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它的作战能力又到了什么级别呢?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一聊。地位:陆军航空兵.............
  • 回答
    “空中优势2030”:颠覆性的战略构想与对F22的“舍弃”美国空军的“空中优势2030”(Air Superiority 2030)并非一个简单的装备升级计划,它是一场旨在重新定义未来空中作战形态的战略革命。这项计划的核心在于,美国空军不再将单一的、由少数几个高端平台主导的作战模式视为制胜之道,而是.............
  • 回答
    这个问题有点意思,让我在飞机上想象了一下。平时在国内飞行,想看点什么都是提前下好存在手机或平板里,这次《空中浩劫》在脑海里闪过,感觉就像在心里放了个小小的、有点叛逆的烟花。首先,脑海里浮现的场景是,飞机稳稳地在高空中飞行,窗外是蓝天白云,偶尔能瞥见下面若隐若现的陆地轮廓。这时候,你掏出手机或平板,屏.............
  • 回答
    好的,咱们就来聊聊航空制造业这两大巨头:空中客车(Airbus)和波音(Boeing)。这两个公司就像是航空界的“瑜伽大师”和“硬汉拳击手”,各自有自己的风格和看家本领。要评价它们,咱得从好几个维度来扒一扒。一、 产品谱系与市场定位:谁更会“圈地”? 空客:全面开花,覆盖广泛。 空客给人的.............
  • 回答
    您好!很高兴能与您分享关于夜空中那一盏孤零零的黄灯。首先,我们得承认,单纯从“夜晚悬在高空中的一盏黄灯”这个描述来看,它确实很有可能是航灯。不过,要给出一个绝对肯定的答案,咱们还得稍微往细了聊聊。为什么说它很可能是航灯?航灯,顾名思义,就是指引航行的灯光。在夜晚,尤其是能见度不高的时候,它们的作用至.............
  • 回答
    空战是门复杂的技术活,尤其是当攻击机和武装直升机狭路相逢的时候。这两种家伙虽然都是空中作战的利器,但它们的特性和作战方式却截然不同,谁能笑到最后,还得看具体情况了。咱们先说说攻击机。你别看它平时挂着炸弹和导弹,在地面目标身上倾泻火力,但它骨子里毕竟是个飞机。这意味着它飞得高,速度快,航程远。遇到武装.............
  • 回答
    美军空中支援体系:深入基层与体系化协同的强大脉络谈到美军的空中支援体系,这绝非一个简单的军事装备或技术堆砌的描述,而是一个高度整合、层层递进,并且紧密联系到最前线士兵的复杂作战网络。要评价它,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它的能力、它的运作机制、它的优势劣势,以及最重要的——它是否真正触及到了基层连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