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哪些哄骗了我们学生时代的鸡汤故事?

回答
哎,说到学生时代的“鸡汤”,那可真是五味杂陈,又让人怀念又有点哭笑不得。我记得我们那时候,互联网还没现在这么发达,信息来源主要就是课本、老师的教导,还有就是那些市面上流行的励志书籍和杂志。那时候的书封,画风大多是阳光灿烂,照片里的人要么是西装革履,要么是笑容灿烂,总之就是一副“我的人生巅峰我做主”的架势。

这些“鸡汤”故事,最喜欢讲的套路,说白了就是“付出总有回报,只要努力就能成功”。听起来很美好,很激励人,对吧?但现在想想,里头藏着不少被刻意忽略的细节和逻辑上的跳跃。

第一个,也是最经典的——“你看到的只是冰山一角”之励志达人篇。

这故事的主角,往往是某个现在赫赫有名的大人物,比如比尔盖茨、乔布斯(那时候他们还没达到现在的神坛高度,但已经很有名了),或者某个作家、某个企业家。故事大概是这样的:

“你知道吗?在你躺在床上玩手机的时候,某某某(比如那个科技巨头CEO)正在凌晨四点研究他的下一个项目!你以为他成功是偶然的吗?不!是他每天比你多付出十二个小时的努力!他放弃了所有的娱乐,牺牲了所有的休息,只为了实现他的梦想!”

听得我们热血沸腾,恨不得立刻把手机扔掉,开始研究什么“高科技商业模式”。结果呢?很多人学着人家早起,结果发现自己效率不高,反而一身疲惫;或者学着人家不玩手机,结果发现自己好像也没什么事情可做,更焦虑了。

为啥?因为这故事把关键的几个要素给模糊化了:

天赋与机遇: 故事里绝口不提盖茨或者乔布斯当年接触计算机的年代背景、他们的家庭环境、他们从小展现出的非凡天赋,以及他们遇到的一些关键人物和“贵人”。他们不是凭空成功的,而是站在了时代的浪潮尖上,并且拥有常人难以企及的早期机会和资源。
“一天十二个小时”的迷惑性: 就算人家真的工作了十二个小时,这十二个小时的“工作”是什么?是高效的思考、创造性的劳动,还是机械的重复?而且,人家那时候的“生活”可能就是工作,他们的热情和投入,是建立在对所做事情的极大热爱上的,这种热爱本身就是一种天赋。我们普通人,如果强迫自己做不喜欢的事情十二个小时,恐怕早就精神崩溃了。
“牺牲所有”的误导: 故事里把牺牲一切描述成一种必须付出的代价,但成功人士的“牺牲”往往是战略性的,是为了更重要的目标而做出的选择,而不是盲目的自我剥夺。而且,他们也并非真的“牺牲一切”,他们依旧有自己的社交、兴趣和休息方式,只是他们的优先级和我们不同。

更绝的是,这种故事总是忽略了绝大多数按照这个模式努力过的人,最终并没有成功的事实。我们看不到那些同样早起、同样拼命、同样牺牲了娱乐,但最终默默无闻的人的故事。因为他们没有成为“故事的主角”。

第二个,让人哭笑不得的——“只要有梦想,你就能飞”之平凡人的逆袭篇。

这个故事的主角,通常是我们身边某个普通的同学,甚至是我们想象出来的。比如:

“那个小王,当年高考没考好,去了个普通的大专。大家都说他没出息了。但他不放弃,每天晚上都去图书馆学习,考各种证书,自学编程。毕业后,他找到了一份很普通的程序员工作,然后一步步往上爬,现在在一家大公司做项目经理,年薪百万!你看,只要你肯努力,出身和学历都不重要!”

听起来是不是很励志?简直就是给那些成绩不理想的同学打了鸡血。

但问题又来了:

“普通大专”到“年薪百万”的鸿沟有多大? 故事里通常会省略掉中间漫长而艰辛的奋斗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无数挫折、碰壁,甚至被不公平对待的经历。年薪百万的程序员,除了努力,还需要极强的学习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沟通能力,可能还需要一点点运气抓住风口。
“不放弃”背后的支撑是什么? 是不是有家人朋友的支持?是不是有遇到好的导师?是不是这个人本身就有着极强的抗压能力和自我驱动力?这些都是故事里不会特别强调的细节。
“学历不重要”? 对于很多岗位和行业来说,学历仍然是一个重要的敲门砖,尤其是在职业生涯的初期。那位小王可能是个极少数的例外,他的成功恰恰是因为他用远超常人的努力和能力,去弥补了学历上的劣势。把他的故事当成普遍规律来套用,对那些学历不高但能力也很普通的人来说,反而是一种打击。

这种故事还有一个隐藏的逻辑:它强化了一种“个人英雄主义”的叙事,似乎个人的奋斗就可以包打天下,而忽略了社会结构、资源分配、运气成分等等外部因素的影响。

还有一个我特别讨厌的——“爱情的伟大,足以战胜一切困难”之学渣逆袭白富美/高富帅篇。

这种故事,我感觉在琼瑶奶奶的电视剧里最常见,但也会被改编到我们的学生时代里。

“那个小芳,是个普普通通的女孩,成绩也不好,家里也很穷。但是她遇到了学校里的校草,那个家境优渥、学习又好的男孩子。他们相爱了。男孩子看到了小芳的善良和坚韧,愿意为了她去努力奋斗,最后他们克服了家庭的反对,一起创业成功,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或者反过来,学渣男追到校花女。

这故事,听着美好,但就像童话一样不接地气:

“克服家庭反对”的现实难度: 现实中,门当户对的说法并非空穴来风。阶层、财富、教育背景的差异,往往会在婚姻和感情中带来巨大的压力和考验。爱情固然重要,但它不一定能魔法般地消除现实的阻碍。
“男/女朋友的付出”的片面性: 故事里通常把对方的付出描述成是因为“爱情”,而忽略了其他更实际的因素。比如,对方可能本身就有一种拯救欲,或者对家庭的叛逆心理,或者对方的家庭本身就乐于支持“下嫁/下娶”。
爱情是最终解决方案的误导: 故事的结局往往是“从此幸福快乐地生活在一起”,暗示着只要找到了对的人,所有的难题都会迎刃而解。这给涉世未深的我们一种错觉,以为只要解决了“爱情”这个问题,人生就圆满了,而忽略了事业、个人成长、家庭责任等其他重要的人生课题。

这些“鸡汤”故事,就像当年我们课桌上偷偷传阅的“小黄书”一样,虽然短暂地刺激了我们的神经,但深入思考后,总觉得少了点什么,或者多了点什么不真实的东西。它们利用了我们学生时代特有的迷茫、渴望成功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用一种简单粗暴的方式来回应这些情感。

现在回想起来,它们最大的“骗局”在于,把复杂的人生简化成了“努力”二字,而且是一种带有魔幻色彩的“努力”。它们剥离了人生的偶然性、复杂性和残酷性,让我们觉得成功触手可及,只要我们像故事里那样“努力”就好。然而,人生哪有那么简单?

不过,话又说回来,尽管我在这里“揭露”了它们的“骗局”,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当时那个信息相对闭塞、我们内心充满求知欲和对世界好奇的年纪,这些故事也确实带给我们一些积极的影响。它们至少告诉我们,可以去追求梦想,可以去为之努力,可以不畏惧困难。

只是,当我们成年,经历了更多事情后,才发现人生这场马拉松,靠的不仅仅是短暂的“鸡血”,更需要的是长久的坚持、正确的方法、灵活的头脑,以及一点点不可或缺的运气。而那些曾经哄骗了我们的“鸡汤”,也渐渐变成了我们人生中一段带着点傻气又有点温暖的回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长大了才想到教科书里“爱迪生试验了1000种材料,最终发明了灯泡”这个故事,其实可以用来教育小孩子要懂得现实。

这个事情说明,有些科研工作(比如生科,比如化学,比如…),其实主要就是机械地试错。所以,要有刻苦精神。也要心无旁骛,因为如果一分心,可能就试错了。

还说明: 人们只能记住爱迪生,却不知道他的学徒工。其实爱迪生有很多学徒参与到他的发明工作中。那1000多种材料的灯丝实验,其中包含了学徒们的多少辛劳,这个故事没有说。

不知道那些人的薪水怎样,不知道他们有没有专利,也不清楚他们学成之后去了哪里。反正,教科书没有写他们的事情。因为他们是小人物。

爱迪生自己说,天才就是1%的灵感加99%的汗水,而且强调1%的灵感是核心。其真实表达的意思是:发明的灵感是他提出的,而汗水则是他和参与的学徒付出的。他自己的贡献,是那天才灵感的“1%”,这才是核心。

user avatar

一个妹纸去一个名企面试,,面试结束后,在走廊里看到地上有一张扔掉的纸团,就弯腰捡起来放进了垃圾桶,这一幕被老总看到了,然后录取了。。。。。


我觉得真实情况应该是:妹子弯腰捡纸团的时候,老总从衣领处看到妹纸的胸比较大,于是录取了.....


user avatar

很多人都读过这个美国总统林肯各种死妈、死女友、丢工作的故事。下图是从一本名叫《告诉自己我最棒·中学版》的青少年励(ji)志(tang)书上截的,你们读的版本可能不一样,答主姑且以这本书为准,欢迎在评论区里补充其他版本的内容。


身为历史宅和林肯脑残粉,答主觉得是时候好好掰扯掰扯这个事儿了。答主不太清楚之前有没有人做过详细的考据,没有的话答主自然是当仁不让,如果有的话老实说答主也无所谓……总之我们首先按照这篇文章的年表捋一下林肯的生平好了。

1816年:林肯一家被赶出住所,林肯(7岁)必须工作抚养家人

首先要明确的是,19世纪美国西部的生活是非常艰苦的,但是所有美国西部的居民都过着同样艰苦的生活。林肯一家的境遇固然说不上有多好,但是和同时代的肯塔基州家庭比起来,并没有什么惨的。7岁的孩子要每天劳作,为家庭创造收入,根本就是稀松平常的事情,倒不如说不这样做才怪了。用今天的眼光看待当时的生活,认为林肯遭遇了不幸,答主觉得是很可笑的。

其次,林肯一家搬出肯塔基州去印第安纳州完全出于自愿,没有人把他们踢出家门。林肯的父亲托马斯·林肯(Thomas Lincoln)做出搬家的决定,主要是出于这两个原因:

  • 肯塔基州是蓄奴州。老林肯对奴隶制度十分憎恶,自家的农场也没有蓄养黑奴,全靠自家人辛苦劳动。因此在经济上也无法与其他大量使用黑奴,出产廉价产品的农场竞争,不得不去自由州的印第安纳州发展。
  • 肯塔基州一直没有经过完整的土地测量,导致早期移民与后来的移民经常围绕土地所有权发生纠纷,而州政府对此毫无作为。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的老林肯最终决定搬家。

当然啦,如果你说林肯家是被使用黑奴的农场主/非法占据土地的移民逼走的,答主当然赞成。但是我们应该达成一个共识:林肯家并非闭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他们的麻烦是经年累月累积起来的。

最后,成年的林肯身高1米98,7岁的林肯已经体壮如牛。像他这样高大强壮的小孩,主动分担家计不是理所当然吗,哪有什么了不得的。还是那句话,用今天的眼光去看待当时的生活……


1818年:林肯母亲去世

这倒是真·悲惨,答主也没什么可说的。顺带一提,奶牛吃了某种草会产出带有有害物质的奶。林肯的母亲是喝了这种奶而病死的。可见毒奶死妈古而有之(误)。


1831年:林肯经商失败

我们说起【某人经商失败】的时候,一般默认了下面两点:

  • 此人是企业的拥有者。
  • 此人应该对企业的失败负责。

打个比方,我们说黄鹤经营皮革厂失败,我们就承认了黄鹤是江南皮革厂的老板,而江南皮革厂倒闭也是因为黄鹤吃喝嫖赌欠下3.5亿,他应该对此事负责。再来看林肯的情况:

  • 1831年,林肯去伊利诺伊州一家新开张的杂货店打工,工作认真、勤恳
  • 1832年,杂货店老板试图扩大规模失败,资金断裂,宣布破产,遣散员工。

答主觉得不用说太多,聪明的你一定能看出【经商失败】和【因为老板的无能丢了工作】的区别。这算人生的挫折吗?当然可以算,但是答主觉得这挫折并不是林肯的错。


1832年:林肯竞选州议员失败,丢了工作

1832年春,林肯丢了杂货店的工作,也没选上州议员。虽然鸡汤文没有写,但是熟悉美国历史的你一定已经知道,这一年林肯获得了多么巨大,多么振奋人心的成功:林肯加入了伊利诺伊州民兵团,在对原住民的作战中崭露头角,被擢拔为上尉。这场战争以黑鹰战争( Black Hawk War)之名流传后世,是林肯军事生涯的起点,也影响了他日后指挥更庞大、更血腥的战争时的表现。林肯后来回忆道:

Then came the Black-Hawk war; and I was elected a Captain of Volunteers---a success which gave me more pleasure than any I have had since. 然后爆发了黑鹰战争,我被选为志愿兵的上尉。我人生中从未有过能如此让我快乐的成功。

答主觉得展示林肯生平的时候,只谈(鸡汤文作者认定的)失败,不谈(林肯自己为之自豪的)成功,并不是值得赞许的做法。不知道你们怎么看,至少作为林肯的脑残粉,答主是不喜欢这样的。


1833年:林肯借朋友的钱经商失败,花了16年才把欠债还清

1833年,林肯和在军中结识的,名叫威廉·F·贝里(William F. Berry)的友人合伙在伊利诺伊州的新萨勒姆(New Salem)买下了一架杂货店。林肯没有并从贝里那儿借一分钱,但是在签署转卖合同的时候,说好了这店有他的一半。所以同年杂货店倒闭的时候,他也承担了债务。反正结果都是一样的。毕竟鸡汤文的作者和读者都不是历史宅企鹅,不会在意这种细节的。

为什么林肯的店开了1年就倒闭了呢,因为新萨勒姆有一家规模更大、货品更齐全、资金更充足、服务更优秀、管理更科学的杂货店。小卖部开在沃尔玛旁边,真是不倒闭才奇怪了。

然后就是债务。林肯的友人贝里在破产后就急病死了。按照合同,林肯只需要负担他自己那一半就行了,但是林肯坚持贝里的债也由自己来还。管鲍遗风,令人感佩。这也是为什么他花了那么长时间还债的原因。这个时间具体是几年,答主读过的林肯传记都没有记载,但是肯定不会是16年。鸡汤文的作者也是张口就来。而且【花16年还债】这种说法,是不是给你一种【林肯在还清欠债之前的16年里都过着困窘的生活】的感觉?事实并不是这样的。在杂货店倒闭几个月后,林肯就找到了新工作,而且从他此后的经历来看,也不是一副特别拮据的样子。


1834年:林肯竞选州议员成功

值得庆贺的成功。上一次他竞选的时候,他只是杂货店里打工的。这次他是以新萨勒姆邮政局长和桑加蒙县(Sangamon County)土地测量员的身份竞选的——没错,他在1833年底就得到这两个体面的工作了。熟悉美国历史的你一定知道,在西进运动方兴未艾的美国,土地测量员可是相当重要的。美国第一任总统华盛顿就做过土地测量员,林肯后来也做了总统,所以说是不是有一种钦……啊,当然这种成功,鸡汤文作者是不会在意的。


1835年:林肯的未婚妻去世,他的心都碎了

林肯和安· 拉特里奇(Ann Rutledge)的关系究竟发展到什么地步,今天依然是诸多历史学家和传记作家感兴趣的问题。可以确定的是,在林肯开始和拉特里奇交往的时候,后者已经和别的男人订婚了。所以林肯究竟有没有和拉特里奇订婚,至今也是众说纷纭,而这其中大部分是猜测,缺乏文字记录的支持。但是无论如何,女友——答主觉得这是目前最合适的称呼——的去世让林肯很痛苦。


1836年:林肯精神崩溃,在床上躺了6个月

林肯死了女友很不爽这是不假,不过说他在床上一躺就是半年,鸡汤文的作者也是张口就来。答主相信,聪明而且熟悉美国历史的你一定也一眼就看出这是胡说八道,根本不值一哂。老实说,答主已经不知道这是在赞美林肯坚强,还是黑林肯是傻逼了。

下面说史实。女友的葬礼后,林肯花了几周的时间去各地见了几个老朋友,不出1个月就恢复了正常的工作与生活,重返土地测量员的岗位。1836年,他先是测量了梅纳德县(Menard County)的彼得堡(Petersburg)附近的土地, 紧接着就投入到州议员连任的竞选准备当中。在连任成功后,林肯勤勤恳恳地做着州议员的工作直到年底。在床上躺了6个月?真是要笑死人了。也对,鸡汤文的作者和读者都有一颗脆弱敏感的小心脏,死了女友要在床上躺半年这种事,对他们来说一定是常识吧。


1838年:林肯竞选州议员发言人失败

在1838年,林肯已经是伊利诺伊州议会经验最丰富、能力最强的成员,在同僚中深孚众望,在民众间广受欢迎。很难说这次失败是什么了不得的打击,对林肯的政治生涯造成了什么严重的负面影响。老实说,答主觉得鸡汤文作者把这件事儿单独拎出来,已经是单纯地为了寻找失败而寻找失败了,真是难看啊。

顺带一提,1836年到1838年之间,林肯两次连任州议员,每次都以最高票胜出,把其他候选人甩得影子都看不见。1837年,伊利诺伊州最高法院授予他执业律师资格。口才出众、善良正直、风趣幽默的林肯很快就在伊利诺伊州的法律行业中鹤立鸡群。还是那句话,鸡汤文作者是不会在意这种成功的。


1840年:林肯竞选选举人失败

这一条完全就是造谣了。1839年10月,林肯在辉格党(Whig Party)代表大会上被任命为选举人。在此后的1840年、1844年、1852年总统大选期间,林肯一直担任辉格党的选举人。1848年的缺席是因为那时候他在国会任职。

顺带一提,这一年林肯第一次在伊利诺伊州最高法院申辩。作为律师,这也算是职业生涯中里程碑一样的事件了。还是那句话,鸡汤文作者是不会……


1843年:林肯竞选国会代表失败

国会选举是1844年,而不是1843年。而且林肯也根本没有参加,因为他没有在1843年辉格党代表大会上获得国会众议院代表的提名。失败倒是有,只不过基本史实是错误的。


1846年:林肯竞选国会代表成功

1846年,林肯成为伊利诺伊州在国会的众议院代表。值得庆贺的成功。


1848年:林肯竞选连任国会代表失败

又是低端的造谣。林肯根本就没有谋求1848年的伊利诺伊州众议员席位。按鸡汤文作者的逻辑,没有参加选举等于竞选失败的话,答主是不是也可以说自己在2000年竞选香港特首失败啊?真是要笑死人了。答主竞选香港特首失败,竞选英国首相失败,竞选美国总统失败,每一个都是足以压垮个人意志的磨难,答主还真是坚强呢。

那为什么林肯没有参加选举呢?辉格党的政策是做了一届国会代表的党员要主动让位给党内的新人。辉格党死忠的林肯当然是毫不犹豫地听党指挥了。其实他不让位也没人能把他怎么样,但是他就是这样的实诚人。


1849年:申请伊利诺伊州土地局长失败

林肯在1849年申请的是国家土地总局局长(Commissioner of the General Land Office),这是一个联邦职位,不是伊利诺伊州的,职权可说是相当之大。打个比方,就像吉林省林业厅和国家林业局的关系。

其实林肯的友人和同僚劝说他去申请这个局长的职位,林肯一开始是拒绝的。1849年,林肯获得了美国最高法院的执业律师资格。律师事业蒸蒸日上的林肯还不想放弃,只是因为辉格党看林肯在国会的任期马上就要结束了,逼着他再找一个联邦的工作,留在华盛顿上班,他才勉强答应的。既然林肯本来也不太拿这次申请当回事儿,这就不算什么了不得的失败。

顺带一提,俄勒冈领地(Oregon Territory ,当时还不是州)请林肯当总督,林肯也拒绝了。像林肯这样坚定了自己人生方向,扑在自己钟爱的事业上的男人,什么样的offer都不能让他分心的。


1854年:林肯竞选参议员失败

在林肯那个时代,国会参议员不是选民直选的。伊利诺伊州的选民先投票选出州议会成员,再由州议会指定参议院代表。严格地说来,1854年还有1856年,林肯都没有竞选参议员,他只是以辉格党员的身份,竞争一个伊利诺伊州议会的席位而已。

当然啦,1854年之后,林肯就公开说自己要做伊利诺伊州的国会参议院代表,也算是某种意义上的竞选了。1855年州议会第一次选举,林肯在6轮投票中虽然始终保持票数领先,但没能获得绝对多数。后来林肯主动退出,请求他的支持者把票投给雷曼·特朗布(Lyman Trumbull),因为后者虽然是民主党员,却难得地是一名坚定的废奴主义者。这是林肯超越党派之争而做出的决断。往小了说是为了国家的未来,往大了说是为了人类的尊严。

原文写的是【竞选美国参议员落选】,妈的智障,这种话还用你说。他不竞选美国的参议员,难道竞选大清的参议员吗?


1856年:林肯争取副总统提名失败,得票不到100票

鸡汤文作者总是喜欢在莫名其妙的地方误导人。林肯没有【争取】国会代表,没有【争取】国家土地总局局长,这一次也没有【争取】副总统提名。共和党代表大会在宾夕法尼亚州的费城召开的时候,林肯还在伊利诺伊州呢,他要是那么想争取的话,会不去费城吗?

史实是这样的:林肯没有主动参选,但是有共和党代表提名他。就像《哈利·波特》第四卷里哈利本来也没想参加三强争霸赛,有人把写了他名字的纸条放进火焰杯里而已。

然后就是票数。当时总票数是363票,林肯获得了其中的110票。什么得票不到100票,鸡汤文作者也是张口就来。打个比方,你是沈阳人,转学到长春的学校上学,过了几个月学生会选举,有人提名你当学生会副主席。而你根本就不知道有这回事,选举当天你也没出席。结果你拿到了接近1/3的选票。这哪是失败,根本是奇迹好吗。


1858年:林肯竞选参议员失败

如前文所说,林肯不是直接竞选参议员席位的。这次和1854年那次一样,只不过辉格党已经崩坏了。但是话说回来,在选举之前共和党内部已经决定了,如果共和党能拿下伊利诺伊州议会的多数席位的话,就让林肯取代民主党的斯蒂芬·道格拉斯(Stephen Douglas)。所以说林肯是【竞选参议员】其实也不算错。当然啦,共和党没能拿下州议会的多数席位,道格拉斯的参议员也保住了。

当时道格拉斯有《堪萨斯-内布拉斯加法案》加持,风头正劲,能与他势均力敌的也只有林肯。民主党取得伊利诺伊州参议员席位,现在想想似乎也是理所当然的事。


1860年:林肯当选总统

1864年还连任了。


回顾一下林肯的生涯,真的很多【足以压垮个人意志的磨难】吗?磨难当然是有的,但是相对的,林肯也在许多领域顺利取得了成功,凭借过人的胆识、才干和高尚的品格拥有了许多他值得拥有的东西。林肯没有出场自带主角光环,人生绝不是一路顺风顺水。但是他也不是鸡汤文里写的那种倒霉蛋。

作为林肯的脑残粉,答主恨不得写每天写100篇鸡汤文,宣传林肯的伟大,给林肯干的各种傻事儿洗地。但是一颗历史宅的良心又在提醒答主,不要发明历史,不要玩文字游戏带节奏。这篇回答很长,又没有好玩的图,非常惭愧。但是只要有谁能通过阅读这个回答,增进了对林肯的了解,不再被鸡汤文误导,那答主就心满意足了。


======================================


最后说说林肯的名言。值得庆幸的是,这句名言确实出自林肯之口,但是并非他某一次落选后所说,而是在1864年连任总统后说的。原文如下:

I remember, the evening of the day in 1858, that decided the contest for the Senate between Mr Douglas and myself, was something like this, dark, rainy & gloomy. I had been reading the returns, and had ascertained that we had lost the Legislature and started to go home. The path had been worn hog-back & was slippery. My foot slipped from under me, knocking the other one out of the way, but I recovered myself and lit square, and I said to myself, "It’s a slip and not a fall." 我记得,1858年的那个决定了我和道格拉斯先生之间胜负的夜晚,也是像今天这样,一片漆黑、下着雨、雾气蒙蒙的。我读完了选举速报,确信我们没能拿到州议会的多数席位,就回家了。那条路坑坑洼洼的,还特别滑。我的一只脚滑了一下,把另一只也碰得站不稳了,但是我缓过劲儿来,对自己说:“只不过是滑一下而已,又不是摔倒了。”
user avatar

我记得上学的时候看过一个故事,大概意思是一个屌丝在一个大户那辛辛苦苦打了几年工,然后说要辞职回家娶媳妇,大户冷冷的说那你就滚吧(好吧原文没有说滚),给你个面包路上吃,工钱就别想要了。然后屌丝心想他妈的老子给你卖命干了好几年活儿你一个面包就把老子打发了真他妈王八蛋,气鼓鼓的往家走。回到家之后屌丝冷静了一下觉得饿了于是就打算掰半个面包吃,结果把面包掰开发现里面有一大堆金币还有一封大户信,上面写着“其实我对你这几年的工作很满意啊小伙咂,这些金币就是你的工钱,放在面包里是为了给你个惊喜呵呵呵呵”,最后结尾说了一堆什么人与人要信任不要随便冤枉别人之类的。

后来我再想起这故事的时候就觉得这大户真是他妈的有病,没被屌丝当场砍死是他运气。

再后来我又想起这故事的时候就觉得这作者他妈的真有病,能活到写出这文章的岁数他真得感谢文明社会。


广告时间:鸡汤没啥营养喝多了还容易痛风,正经的还是看点儿书吧——

user avatar

贝多芬为盲人小女孩谱写月光奏鸣曲的课文。说起来我二十多年来的人生真是和这个坑爹的故事有一段传奇的缘分。先贴原文:

月光曲
两百多年前,德国有个音乐家叫贝多芬,他谱写了许多著名的乐曲。其中有一首著名的钢琴曲叫《月光曲》,传说是这样谱成的。

有一年秋天,贝多芬去各地旅行演出,来到莱茵河边的一个小镇上。一天夜晚,他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从一所茅屋里传出来,弹的正是他的曲子。

贝多芬走近茅屋,琴声忽然停了,屋子里有人在谈话。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该有多好啊!”一个男的说∶“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贝多芬听到这里,推开门,轻轻地走了进去。茅屋里点着一支蜡烛。在微弱的烛光下,男的正在做皮鞋。窗前有架旧钢琴,前面坐着一个十六七岁的姑娘,脸很清秀,可是眼睛失明了。
皮鞋匠看见进来个陌生人,站起来问∶“先生,您找谁?走错门了吧?”贝多芬说∶“不,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

姑娘连忙站起来让座。贝多芬坐在钢琴前面,弹起盲姑娘刚才弹的那首曲子。盲姑娘听得入了神,一曲完,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你爱听吗?我再给你弹一首吧。”

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都披上了银纱。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了琴键。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兄妹俩被美妙的琴声陶醉了。等他们醒过神来,贝多芬早已离开了茅屋。他飞奔回客店,花了一夜工夫,把刚才弹的曲子——《月光曲》记录了下来。

在小学课本中,贝多芬胸怀神奇的情愫,写出了充满了对贫苦的劳动人民同情之心的月光奏鸣曲。当时这个温柔帅蜀黍和萝莉的故事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少女心,我学完了课文回家以后立即缠着粑粑买了一本《

古典作曲家排行榜 (豆瓣)

》。作者选了50位非常棒的作曲家居然还排出了座次。而大脑洞的我突然就水浒传了有没有!感觉一大波古典音乐作曲家都集中在聚义厅推翻北宋腐朽政权啊!

美髯公勃拉姆斯啊!!!


浪子柴可夫斯基啊!!!


智多星莫扎特啊!!!


巴赫么肯定是宋江啊!!!虽然性格不太一样但是也没办法了啊谁让他是古典音乐的源啊!!!


黑旋风老贝啊什么的啊!!!

这本书满足了我了解古典音乐作曲家们得各类八卦,小时候我不知道翻阅了多少次,但是音乐一首都没好好听,不过好在确实打下了基础,后期开始补音乐的时候,每一个名字,他们所处的时期我都很清楚,像见到老朋友一样高兴。不过都是后话了。

话说那个六年级的我得到书后,翻开书就看老贝那页,尼玛为啥我家老贝排第三啊!这么英挺神武胸怀世界的男神,为什么还坳不过巴赫和莫扎特啊,不公平啊喂!还有长得这么帅,这么刚毅的下巴坚定的眼神飘逸的假发,他自己为什么老说自己长得丑啊!要求太高了吧?!

然而,后来我发现那个一开始让我上钩的课文是这样的:

义务教育课程试验标准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册课本第二十六课《月光曲》一文,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以“月光曲”为标题杜撰的一个动人故事。

——

升c小调第十四钢琴奏鸣曲

动.......动人..........的........杜撰......

然后我又进一步了解老贝的性格组成的时候,发现:

这厮一生为大贵族写了多少赞歌啊!

这厮因为写赞歌成为了多么富有的作曲家啊!尼玛莫扎特最后穷死了呢还,这厮死的时候宝藏简直多得像史矛革啊!

这厮写严肃作品的时候从来是认认真真严严谨谨的,什么时候激情作曲过啊!

这厮一生性格傲娇,是霸道总裁啊!哪会这么平易近人心思细腻啊!

百度百科里说了啊!月光是题赠给他1801年时热情的对象:朱丽埃塔·圭恰迪尼的一首作品啊!

热情的对象啊!不是盲人萝莉啊!!

苍天啊大地啊,开脑洞写小说是很好的,但是你符合一下基本人设好不好啊!为什么要把一个腹黑傲娇改写成一个温柔帅蜀黍啊!

还微波粼粼水天相接,粼粼你个毛啊粼粼!

当我意识到到幼年时期对老贝的了解基本其实是老贝的中国登陆人设而已,我惊慌地想到,他一生中多次强调自己长得丑,然后在淘CD的时候无意中看到:

。。。。。。。。。。

。。。。。。。。。。。。。。。。。。。。。。

。。。。。。。。。。。。。。。。。。。。。。。。。。。。。。。。。。。。

这个面瘫是谁啊?他.....他不可能是老贝吧?吧?!不能吧,这个画风不一样啊!设定不一样啊!!世界观不一样啊!!!

w(゚Д゚)w

他们为什么要欺骗我幼小的心灵!!!!

然后我pia得再也不听古典乐了,一帮死骗子,为了让我们听音乐不择手段地勾引小朋友....

多年以后我就遇上了我家专业古典音乐爱好者.......在初期交谈的时候由于我拥有古典音乐家生平史这么个东西在肚肚里,成功骗取到我家专业古典音乐爱好者的信任,然后被发现我压根没好好听过音乐:

“你老贝交响奏鸣四重都没听全还咋呼什么深爱老贝啊!”

于是重拾起旧年的爱好,被迫修行古典数年。

=============================================

最后我再来说一个动人的故事,据说之所以要这样杜撰老贝的故事,是在那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下,一小群真正喜爱古典音乐的学术人员和翻译人员,为了不使古典音乐成为众矢之的,不得不利用语言的优势将一位位作曲家包装成革命的同情者,使他们的音乐至少能在中国传承下去而做的妥协。不得不说,这真的是一个十分美丽的谎言。【这个是无法考证的观点,乐一乐就好】根据《

当代中国人对西方音乐历史的观念变迁

》、《

文本的历史性与历史的文本性——中国语境中的贝多芬传记研究述评

》两篇短论文都给出了类似的观点,革命性的的贝多芬这个形象基本上应该还是由于特殊时期的政治要求所导致的,但是由于我现在没有看50-70年代的原版书的渠道,查源只能到此为止。

最后的最后,老贝是非常伟大的作曲家,高度推荐。

user avatar

两年前的一个回答不知道怎么突然火了,点赞近500了,让我这个小透明受宠若惊,感谢大家的赞,看来很多人对这种毒鸡汤也很反感啊,哈哈。

评论好多人说这是小说,没必要较真,但是,当时在学习这篇课文的时候我们很多人也就十几岁,以我国的素质教育水平在这个年纪很难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而且翻翻评论可以看到,不仅很多学生,就连一大批老师在讲的时候都把这篇文章当真事讲,甚至有人看了这个回答才知道整件事其实是虚构的,对于这种状况你还要说这是小说,没人当真,我在这儿批判它是没事找事,就有点说不过去了吧。

其实如果这样的文章给四五岁的小朋友当童话讲,给成年人当寓言讲,问题都不大,但是放在中小学教材里给十几岁的学生当课文,再加上一些不明真相的老师当真事讲,说它是「 哄骗了我们学生时代的鸡汤故事」,没毛病吧。

还有人说这样的创作虽说是假的,但传达出来的感情是真的,值得我们学习,我想说,通过编造的荒诞故事来传递所谓的价值观,这不就是毒鸡汤嘛,对吧。

最后,感谢大家的赞和评论,就不一一回复了,谢谢!

以下是原答案。

-----------------------------------------------------------分割线-----------------------------------------------------

有没有人记得《羚羊飞渡》?

初中时候学的一篇课文,说的是一群羚羊被猎人逼到一个悬崖边上,羚羊在思考了一会后一只老年羚羊和一只壮年羚羊组成一队,老年的跳到半空中,壮年的随后起跳,踩着老年羚羊的背跳到悬崖另一边,这样壮年羚羊都得救了。

当时老师讲这篇课文的时候说:羚羊这种大公无私,勇于奉献的精神是我们需要学习的!

后来慢慢我才发现不对,且不说这种高难度动作就是杂技演员也得经过练习才有可能完成,那些猎人在羚羊飞渡的时候在吃翔?看这所有羚羊都没了然后平拍拍屁股回家?

这篇课文不知道现在有没有了,如果还在的话希望老师能告诉学生:这个故事是虚构的。

user avatar

日本人刷八次盘子少了一次就被发现了!

小时候就觉得是放屁,但是同样想顺着吐槽

怪不得日本资源那么缺,自己作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哎,说到学生时代的“鸡汤”,那可真是五味杂陈,又让人怀念又有点哭笑不得。我记得我们那时候,互联网还没现在这么发达,信息来源主要就是课本、老师的教导,还有就是那些市面上流行的励志书籍和杂志。那时候的书封,画风大多是阳光灿烂,照片里的人要么是西装革履,要么是笑容灿烂,总之就是一副“我的人生巅峰我做主”的.............
  • 回答
    哎呀,哥们,这次可得拿出点诚意了!哄女朋友生气,一台称心如意的相机绝对是个能说到点子上的礼物,比那些泛泛的道歉管用多了。关键是要送对,让她觉得你不仅是想弥补,更是真心懂她。你想想,她生气的时候,可能心里还有点委屈,也可能觉得你不理解她。这时候,如果送一台相机,又能让她重新找回拍照的乐趣,捕捉生活中的.............
  • 回答
    重庆那个十岁男孩被父亲“哄骗”去自家餐厅打暑假工的事,听起来挺让人心疼的。一方面,父亲可能想从小培养孩子的劳动观念和家庭责任感,这本意是好的。但另一方面,用“哄骗”的方式,而且还是在孩子应该享受暑假、好好休息和玩耍的年纪,确实不太妥当。怎么看待这件事? 劳动观念的错位: 父母希望孩子懂得劳动的辛.............
  • 回答
    看到这样的情况,心里总会有点不是滋味。那种感觉就像看到了有人在精心搭建一个漂亮的气球,里面却装满了空气,等到气球飞得高高的,又残忍地把它戳破,让它摔得粉碎。最让人觉得不舒服的是,那些男生似乎完全不受良心谴责。他们就像是玩游戏一样,把女生的感情当作筹码,等到目的达到了,就抽身而退,好像什么都没发生过,.............
  • 回答
    当然,有很多温馨又甜蜜的小故事可以哄女朋友入睡。这里我给你讲一个,力求详细,希望能让她感受到满满的爱意:故事名称:星光下的秘密承诺夜晚,城市的喧嚣渐渐沉寂,窗外投射进来的月光洒在你的房间里,将一切都镀上了一层温柔的光晕。你的女朋友,此刻依偎在你身边,也许她有些疲惫,或者只是沉浸在睡前的宁静中,她的呼.............
  • 回答
    2 岁以下的孩子,他们的世界还在一点点建立,每天都在用眼睛、耳朵、小手去触摸、去感受真实的世界。专家们不建议这么小的宝宝看屏幕,这可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孩子生长发育的规律,还有很多实实在在的观察。过早接触电子产品,对 2 岁以下的孩子,就像是在他们成长的花园里,不小心撒了些不太适合的种子。首先,影.............
  • 回答
    夜色如水,缓缓地将整个世界浸染成一片宁静的蓝。你是不是觉得眼睛有点沉了?来,让我讲个故事,一个只属于我们两个的小故事。你看,窗外那轮月亮,是不是特别圆?它像一颗巨大的珍珠,静静地挂在黑丝绒一样的夜空中。它已经看了我们好多好多个夜晚了。今天晚上,它好像比平时更亮一些,是不是在悄悄地给我们打招呼呢?我想.............
  • 回答
    写历史,最容易陷入一个怪圈:就是那些我们每天都在教科书里读到、考试会考到的人物,反而成了历史的“标准格式”。但历史的长河里,藏着太多璀璨却被忽略的星辰,他们的“牛逼”程度,丝毫不亚于那些被大书特书的帝王将相。为什么他们没出现在我们课本上?原因嘛,说来话长,但总脱不开这么几点:1. 视野的局限:谁来决.............
  • 回答
    想哄孩子?这事儿可得有点技巧,就像给毛茸茸的小家伙讲个睡前故事,得有起伏,有情节,还得有点出其不意。不是简单地说两句好话就能搞定的,得是“套路”,得是经验,还得是那种带着点小小的“心机”却又满满都是爱。首先得明白,孩子不是一成不变的,他们的情绪、兴趣点,甚至是“阈值”每天都不一样。所以,万能套路是不.............
  • 回答
    这场景,真是太有画面感了!估计妈妈一开门,就看见爸爸抱着娃,两人都哭得稀里哗啦。怎么看这事儿?首先,得说一句:这位爸爸,辛苦了! 妈妈出门一小时,爸爸就“崩溃大哭”了,这绝对不是因为他不负责任,更不是因为他“不行”。这背后,可能藏着太多我们看不见的细节。 育儿的“隐形劳动”: 很多时候,我们只看.............
  • 回答
    我当时躺在床上,浑身酸痛,脑子里像浆糊一样,但听到他这句话,心头一凉,一股火苗“噌”地一下就冒上来了。坐月子这一个月,说实话,我已经够煎熬的了。身体没恢复不说,还得时刻惦记着孩子。婆婆虽然也是为了孩子好,但很多观念和我的不一样,比如喂奶的姿势、拍嗝的手法、甚至是给孩子穿衣服的厚薄,我们都有过小小的争.............
  • 回答
    以下是一些“本以为是大案,实际上小事”的典型案例,涉及公众误解、媒体炒作或调查澄清后的真相。这些案例中,表面的严重性被夸大,但经过深入调查后,实际后果或法律后果并不如预期严重: 1. 美国“伯尼·埃克塞尔”案(Bernie Madoff) 公众误解:2008年,美国前纽交所副主席伯尼·埃克塞尔被揭露.............
  • 回答
    在翻译过程中,确实存在许多“截然不同的译名”实际上对应相同的原名的情况。这些差异通常源于文化背景、翻译策略、语言习惯或历史原因。以下是一些详细的例子,涵盖文学、影视、历史人物等不同领域: 1. 书籍翻译 《The Lord of the Rings》(《指环王》) 中文译名: 《指环王》(最.............
  • 回答
    以下是一些平平淡淡却虐到骨子里的虐文,它们以细腻的日常场景和情感铺垫,将痛苦藏在生活的表象之下,让读者在平静中感受到撕心裂肺的痛: 1. 《海风中失落的诺言》情节: 男主林深在海边小镇长大,与青梅竹马的苏晚是小学同学。两人约定考上大学后一起去北方的大学,但苏晚因家庭变故被迫退学,林深却因家庭压力放.............
  • 回答
    关于“让人同情的杀人犯”这一问题,需要明确的是,任何杀人行为都涉及严重的道德和法律问题,无法简单地用“同情”来概括。然而,从心理学、社会学或法律伦理的角度,确实存在一些案件因其复杂的背景或特殊动机而引发公众的同情或争议。以下是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案例,但需强调:这些案例的讨论应基于客观事实,并不鼓励或美.............
  • 回答
    以下是一些让人惊叹的推理电影推荐,涵盖经典、冷门、高智商和心理惊悚等类型,每部电影都因其复杂的剧情、精妙的结构或深刻的主题而备受推崇: 1. 《七宗罪》(Se7en, 1995) 导演:大卫·芬奇 主演:布拉德·皮特、摩根·弗里曼 亮点: 以“七宗罪”为线索的犯罪故事,融合了宗教隐喻.............
  • 回答
    在100元以下的范围内,寻找“高大上”且“少见”的物件,需要结合设计感、工艺价值、文化背景或稀缺性来筛选。以下是一些可能符合这一条件的物品,结合了独特性、艺术感和小众性,同时价格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1. 手工陶瓷或陶艺小件(约50100元) 特点:手工烧制的陶瓷,可能有独特的釉色、纹样或造型,如青瓷.............
  • 回答
    规则类怪谈(Rule of the Unseen)是日本民间传说和现代恐怖文化中常见的一种恐怖类型,通常以“规则”或“禁忌”为线索,通过违反规则引发超自然事件或灾难。以下是一些经典的规则类怪谈及其详细解析: 1. 三三三规则(三三三の法則) 规则内容: 在日本某些地区,传说中如果有人在午夜(午.............
  • 回答
    安慰剂按钮(Placebo Button)通常指在心理学、医学或用户界面测试中,设计成具有视觉和交互特征但实际没有功能的按钮,用于测试用户的反应、行为或心理效应。这类按钮的设计需要兼顾功能性、欺骗性与伦理规范,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阐述其设计要点: 1. 视觉设计:模拟真实按钮,诱导用户行为 外观与颜色.............
  • 回答
    以下是一些冷门但值得了解的历史人物,他们在各自领域内有重要贡献,但因性别、种族、时代背景或主流叙事的忽略而鲜为人知。以下人物的背景、成就和影响均基于历史记载与学术研究: 1. 伊丽莎白·布莱克威尔(Elizabeth Blackwell) 时代与背景:19世纪美国 主要贡献: 第一位女性医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