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中国精神科大夫喜欢开奥氮平?

回答
在中国精神科的临床实践中,奥氮平(Olanzapine)确实是一种被广泛使用的药物,尤其在治疗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躁狂发作等疾病时表现突出。那么,为什么它在中国精神科医生的处方中占据如此重要的位置呢?这背后有多重原因,可以从药物本身的特性、临床疗效、经济考量以及医生的处方习惯等多个层面来解读。

首先,从药物本身的特点来看,奥氮平是一种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属于第二代抗精神病药。它之所以能成为“明星药物”,是因为它在疗效和耐受性之间取得了一个相对较好的平衡。

广泛的疗效谱: 奥氮平对精神分裂症的阳性症状(如幻觉、妄想)和阴性症状(如情感淡漠、社交退缩)都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对于双相情感障碍的躁狂状态,它也能有效控制激越、冲动等症状。这种多效性使得医生在面对不同的精神疾病诊断时,奥氮平都能成为一个可靠的选项。
起效相对较快: 在急性期治疗中,奥氮平通常能够较快地缓解患者的激越、攻击性行为等症状,这对于稳定病情、减少对患者和周围人群的伤害至关重要。医生们在处理危机状态时,会倾向于选择起效迅速的药物。
剂型选择多样: 奥氮平有口服片剂、口溶片剂以及长效注射剂。口溶片剂对于吞咽困难或不配合服药的患者来说非常方便,而长效注射剂则能显著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减少漏服药的风险,这对精神疾病的长期管理至关重要。

其次,临床实践中的疗效证据和医生经验积累也起到了关键作用。

大量临床研究和指南推荐: 自奥氮平上市以来,大量的临床试验和真实世界研究都证明了其在治疗多种精神疾病方面的有效性。国际和国内的精神疾病诊疗指南中,奥氮平通常都被列为一线用药或重要推荐药物。医生们会遵循这些权威指南来指导临床决策。
医生的熟悉度和经验: 很多医生在职业生涯中接触和使用奥氮平的时间比较长,对其药理作用、适应症、不良反应以及个体化剂量调整都有了深入的了解和丰富的经验。熟练掌握一种药物的使用,比去学习和摸索新药的特性,对医生来说是更省时省力且相对有把握的选择。当患者病情复杂或对其他药物反应不佳时,医生往往会“回归”到他们最熟悉且有把握的药物上。
对中国患者的有效性和耐受性评估: 尽管奥氮平是国际药物,但其在中国人群中的使用也经过了长期的观察和反馈。虽然个体差异总是存在的,但总体而言,奥氮平在中国患者中的疗效和耐受性评估是积极的。

再者,经济因素和可及性也不能忽视。

医保覆盖和药物可及性: 奥氮平作为一种成熟的药物,通常被纳入国家和地方的医保目录。这意味着患者在经济上的负担相对较轻,更容易获得和长期使用。相比一些较新上市、但尚未完全纳入医保或价格高昂的药物,奥氮平在可及性上具有显著优势。
仿制药的发展: 随着专利的过期,奥氮平的仿制药在中国大量生产和销售,进一步降低了药物的成本,使其成为更多患者的选择。

最后,医生的处方习惯和治疗策略也会受到一些现实因素的影响。

“万金油”效应: 有时,对于症状复杂、诊断不明确或对多种治疗反应不佳的患者,医生可能会选择一些被认为“广谱”的药物,奥氮平在一定程度上符合这种描述,其对不同症状的潜在改善作用让医生觉得这是一个相对稳妥的选择。
风险规避: 在精神科治疗中,确保患者安全和病情稳定是首要任务。对于一些高风险的患者,医生可能会倾向于选择他们认为最可靠、副作用已知且可控的药物。奥氮平的药物不良反应谱相对清晰,医生也知道如何管理常见的副作用,如体重增加、镇静等。
教育和培训: 在医学教育和继续教育过程中,奥氮平作为标准治疗药物,会反复被提及和强调。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医生们在处方时的优先顺序。

当然,我们也需要认识到,奥氮平并非完美无缺,其主要的副作用如体重增加、代谢紊乱(高血糖、高血脂)、嗜睡、锥体外系反应(尽管比老一代药物少)等,是医生在处方时需要仔细评估和管理的。不同医生、不同医院、不同地区的处方偏好也可能存在差异。但总的来说,上述几个方面共同促成了奥氮平在中国精神科领域的广泛应用。它是一种经过时间检验、疗效确切、可及性好且相对易于管理的药物,能够有效地帮助到大量面临精神健康挑战的患者。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从几个面讲讲个人体会:

1.便宜;

以前奥氮平就只有再普乐那会实在是贵,尤其用药量大的,实在是用不起。现在的话,以5mg剂型为例,奥夫平大概一片一块半,而再普乐大概17块半。天壤之别。现在有这么个集采的奥夫平,用的人自然就多起来。

2.安全;

奥氮平很少带来急性的,危险的不良反应。这一点比起氨磺必利,齐拉西酮这些高心脏风险的药来说,优势很大。因为没人会去替医生担这种风险,所以很多人,尤其面临需要大剂量用药的情况下,不是很想碰氨磺必利。不少医生这一点上用药很保守。

3.多面手;

这一点其实比较勉强。指的是它既能控制精神分裂症阳性症状,也能稳定情绪。举个例子,当急性躁狂发作和精神分裂急性的激越症状混淆,难以分辨的情况下,奥氮平是个好选择。

4.镇静;

急性发作住院的患者,行为乱,管理困难。奥氮平的镇静作用对医生工作有一定好处。

5.“药物有效则尽量不换”

不管急性起病也好,药物便宜也罢,上面种种原因让医生会容易早期优先使用奥氮平。但是,等急性期过了,因为药物效果好,很多人会继续使用奥氮平,而不是考虑换药。换药需要面对很多风险,并且麻烦。

但是,我要讲讲别的东西:

奥氮平非常强有力地影响代谢,这是非常不好的预后因素。这个问题不应该是拿奥氮平的好处为奥氮平辩护,而是告诉你,这些好处让医生们恋恋不舍,不愿换药。是否有可能促进以上好处的消解,找到更好的替代?像我看到有人在讲鲁拉西酮一样,其实鲁拉西酮还替代不动奥氮平,不良反应是好太多了,药效差了一大截。对于第五点,这是我觉得更可能得到改变的。在非急性的病人,希望同行们减少用药的惯性,首次用药更多考虑一下利培酮(影响月经oh,no),齐拉西酮(长qt综合征要命),阿立哌唑(无功无过系列)等药,因为往往这首次用药就会演变成长期用药。说不定你的患者用不上那么强的药呢?


更正:欧兰宁比再普乐便宜,感谢 @tygz2000 提醒。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中国精神科的临床实践中,奥氮平(Olanzapine)确实是一种被广泛使用的药物,尤其在治疗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躁狂发作等疾病时表现突出。那么,为什么它在中国精神科医生的处方中占据如此重要的位置呢?这背后有多重原因,可以从药物本身的特性、临床疗效、经济考量以及医生的处方习惯等多个层面来解读。首.............
  • 回答
    在中国,精神病院将“正常人”诊断为“精神病人”的说法,更多的是一种民间流传的担忧和批评,而非普遍存在的、系统性的操作。但不可否认,这种现象的担忧背后,确实存在一些复杂的社会和医疗体系原因,以及一些医院逐利的动机。为什么会有“将正常人诊断为精神病人”的说法?这种说法的出现,往往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 .............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中国社会经济转型过程中的一些深层现象和文化思考,非常值得探讨。 “一年出一个暴发户,十年培养不出一个有贵族精神的人”这句话虽然带有一定的概括性和情绪色彩,但它确实反映了一些人在观察中国社会发展时产生的疑问和感受。要深入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分别解析“暴发户”和“贵族精神”,以及它们在中国.............
  • 回答
    在中国当下的文化语境里,关于文艺影视是否“迎合饭圈女性”以及男性“精神空间被压缩”的讨论,确实触及了一个颇为普遍且值得深思的现象。这背后牵扯着市场需求、内容创作、社会心态以及性别议题等多个层面,绝非简单一两句话可以概括。为什么中国的文艺影视似乎在“迎合饭圈女性”?“饭圈文化”的兴起,及其对文化消费市.............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中国人几千年来与儒家思想纠缠不清,但若要说实践得“真精神”,恐怕确实存在着不少偏差。这并非否定儒家在中国文化中的深远影响,而是要审视一下这“真精神”与实际的“形”之间为何会拉开距离。首先,要谈“儒家真精神”,就得先提炼一下。儒家思想的核心,并非仅仅是三纲五常这些外在的规范,.............
  • 回答
    关于中国人和印度人之间磕头和信仰的问题,这其实是一个复杂而又很有趣的文化现象。很多人会觉得奇怪,为什么明明是中国人,却要去给一个印度祖先磕头,或者说把精神寄托在一个源自印度的信仰上。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历史和文化层面的原因。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中国人去给“印度人”磕头,这个说法可能有些过于笼统了。通.............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了当代中国社会中一些复杂且普遍存在的现象。为什么在面对中医、转基因、PX项目这类话题时,很多中国人似乎就“不讲究科学精神”了?这背后并非单一原因,而是多种社会、文化、历史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详细解释,我们需要一点一点地剥开来看。首先,我们得明白什么是“科学精神”。它不仅仅.............
  • 回答
    二战期间日本人表现出的强大凝聚力,以及武士道精神对个体行为的深刻影响,确实是历史上一道引人注目的现象。而将这种现象与中国在同一时期的精神信仰状况进行比较,会牵扯出更为复杂和多维度的历史解读。日本的凝聚力与武士道精神的土壤要理解二战期间日本的凝聚力,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武士道精神”这一个标签上。这是一.............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历史、文化、社会心理等多个层面。中国人对“贵族精神”的态度并非一成不变,而“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句口号,虽然代表了一种反抗精神,但并不完全等同于对所有形式的“贵族”的否定。同时,当下很多人鼓吹欧美贵族,其背后也有着多重原因。要详细地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分几个部分.............
  • 回答
    项羽之死:一个时代的落幕,一个阶层的绝响谈及项羽的死,将其视为中国“最后一个真正贵族”从肉体到精神的消亡,这绝非夸张之词。这背后,牵扯着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转型时期,以及“贵族”二字在中国社会语境下的深刻演变。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首先需要厘清什么是“中国的真正贵族”,以及项羽身上所代表的特质,为何.............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历史、文化、政治、社会结构等多个层面。将中国和印度简单地贴上“反叛精神”和“顺民”的标签,可能过于简化了这两个拥有悠久而多元文明的国度。不过,我们可以尝试从儒家文化在中国历史中的作用以及印度独特的历史发展轨迹来分析这种观察到的现象,并探讨其中的原因。一、 儒家文化.............
  • 回答
    李白,这位诗坛上的谪仙人,他的诗篇穿越千年,依然在中国人的心中激荡起阵阵回响。究竟是什么样的精神,让亿万中国人,跨越时空的鸿沟,深深地被他所吸引?这不是一个简单的答案,而是无数细微之处汇聚而成的复杂情感,是对生命、自由、理想以及极致浪漫的共同渴望。一、 自由不羁的灵魂,对现实的蔑视与超脱:李白最直击.............
  • 回答
    看到“日本日立问题产品或流入中国”这样的消息,确实会让人心里咯噔一下。毕竟,我们过去对日本制造的印象,尤其是很多传统产品,总是和“品质”、“可靠”、“匠心”这些词紧密联系在一起。关于“日本日立问题产品或流入中国”:首先,对于这种未经证实但可能性存在的传闻,我们应该保持警惕但也要理性看待。 信息来.............
  • 回答
    最近“精酿啤酒”这个词儿是越来越响,从城市里的特色小酒吧到啤酒节,到处都能看到它的身影。但要说它在中国普及到啥程度,那可就得打个问号了。感觉好多人还是对它有点儿摸不着头脑,甚至有些抵触。这背后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我觉得这事儿挺复杂的,得从几个方面掰扯掰扯。首先,咱们得说说历史和文化。中国酿酒的历史悠久.............
  • 回答
    理解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庭审的目的、流程、参与者角色以及文化背景这几个大方面聊。为啥感觉西方庭审更“好看”?这背后可不是简单一句“西方法律更成熟”能概括的。一、庭审的“剧本”不同:目的和流程的差异 西方庭审:更像一场辩论赛,强调的是“证据大战”和“法律过招”。 目的性强: 西方庭审,尤.............
  • 回答
    在中国,“普京现象”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引人关注的议题。许多中国人对普京抱有好感,甚至到了“精俄”的程度,这种现象背后有着多重原因,既有对俄罗斯和普京个人魅力的欣赏,也包含了中国自身的历史经验、地缘政治考量以及国内舆论环境的影响。要理解为什么有这么多人喜欢普京,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剖析:1. 普京的国家.............
  • 回答
    你说“很有精神”中文配音比日文原版更有气势和精神,这真是个有意思的观察!其实,这种感觉的产生,背后有很多门道,绝不仅仅是简单的“声音大”或者“语气重”。我来试着给你掰扯掰扯,看看是哪些因素在作祟,让咱们的中文配音听起来这么带劲儿。首先,咱们得明白,配音这活儿,就像给角色“穿衣服”一样,语言本身就有它.............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也牵涉到历史、技术传播和文化适应等多个层面。简单地说,马镫的发明并非简单的技术领先,而是多种因素“恰好”在中国碰撞的结果。虽然牧族、西亚和欧洲在古代都以精于骑射和畜牧闻名,但马镫的出现和普及,在中国这片土地上似乎更早地找到了一个“合适”的温床。要详细说明,我们得把时间线往前拉.............
  • 回答
    关于您提到的“疯犹精”和“犹太凯乐其计划”,我需要明确一点:这两个词语都带有负面的、非客观的色彩,并且“疯犹精”更是具有强烈的侮辱性和歧视性。在讨论任何群体时,保持尊重和客观是至关重要的。您之所以会认为“大部分中国人对犹太人的印象很好”,这背后可能有一些复杂的原因,并非简单的一概而论。以下是一些可能.............
  • 回答
    要说外国人预报中国天气能精确到镇,这事儿啊,其实得从几个方面捋一捋,不能简单一句“外国人厉害”就带过了。这里面有技术、有数据、也有业务模式,环环相扣的。首先,别把“外国人”想得太神秘,很多时候指的是那些拥有先进气象预报技术的国家和机构。 比如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