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书籍的作用是否会被新媒体替代?

回答
关于书籍的作用是否会被新媒体替代这个问题,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辩论的话题。我认为,与其说是“替代”,不如说是一种“演变”和“融合”,新媒体在某些方面确实能够提供书籍所不具备的体验,但书籍本身承载的价值和独特魅力,是很难被简单复制的。

首先,我们得承认,新媒体,尤其是互联网、电子阅读器、音频书、短视频等,已经极大地改变了我们获取信息和知识的方式。

便捷性与即时性: 想了解某个词的意思?搜索一下立刻知道。想学习某个技能?网上有大量的免费教程。这比翻阅厚重的词典或百科全书要快得多,也方便得多。电子书格式更是解放了我们随身携带大量纸质书的束缚,一部电子阅读器就能容纳成千上万本书籍,随时随地阅读。
多样化的呈现方式: 新媒体不再局限于文字。我们可以通过视频学习烹饪,通过播客了解历史事件,通过交互式图形探索科学原理。这种多感官的体验,对于某些学习内容来说,比纯粹的文字描述更生动、更易于理解。尤其是对于那些需要视觉化或听觉化才能充分把握的内容,新媒体的优势就更加明显。
互动性与社区: 很多新媒体平台提供了评论、论坛、社交分享等功能。读者可以就书中的观点进行讨论,与其他同好交流心得,甚至直接与作者互动。这种参与感和连接感,是传统阅读难以企及的。
成本与获取门槛: 许多优质内容在新媒体平台上是免费的,或者以较低的订阅费用即可获得。这大大降低了知识获取的门槛,让更多人能够接触到曾经遥不可及的信息。

那么,是不是就意味着书籍就要被“淘汰”了呢?我并不这么看。书籍,尤其是纸质书籍,它拥有的“厚重感”和“仪式感”是新媒体很难替代的。

深度与专注: 纸质书往往需要读者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时间,这有助于培养一种专注的阅读习惯。翻页的动作本身,也提供了一种物理上的节奏感,帮助我们沉浸在内容中,而不会轻易被弹出的通知、广告或切换到其他应用的诱惑所干扰。这种深度阅读体验,对于理解复杂思想、培养独立思考能力至关重要。
质感与审美: 纸张的触感、油墨的香味、装帧的设计,这些都是书籍独特的感官体验。一本精心制作的书,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它能够带来一种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感。许多爱书之人,享受的不仅是内容,更是拥有一本书带来的那种拥有和珍藏的乐趣。
持久性与独立性: 纸质书不受电池续航、网络连接、设备更新换代等因素的影响。它是一种独立的存在,可以保存很久,也承载着时间的痕迹。有时,一本泛黄的书页,更能唤起我们对过去的回忆和对知识传承的感知。
大脑的认知模式: 一些研究表明,阅读纸质书和阅读电子屏幕在认知模式上可能存在差异。纸质书的非线性阅读,更容易让读者在大脑中构建出内容的“空间地图”,从而提高记忆和理解的效率。而电子阅读器上的长篇滚动,可能会打断这种物理感知。

更重要的是,书籍不仅仅是信息的载体,它更承载着一种文化、一种思考方式,甚至是一种生活态度。一本经典著作,经过时间的考验,其思想的深度和人文的价值是新媒体碎片化信息难以比拟的。书籍提供的是一种沉淀下来的智慧,是经过提炼和升华的经验。

所以,我认为,新媒体不会“替代”书籍,而是会与书籍形成一种互补和共存的关系。

新媒体作为书籍的补充: 对于某些需要快速了解信息、学习新技能、或者进行初步探索的内容,新媒体无疑是更优的选择。它可以作为开启阅读兴趣的引子,或者提供对复杂书籍内容的辅助理解。
书籍作为深度的保障: 而对于那些需要深入思考、系统学习、或者需要获得沉浸式体验的内容,书籍仍然是无可替代的。它能提供一种更纯粹、更专注的阅读环境。
阅读习惯的演变: 我们的阅读习惯确实在演变。未来,我们可能会看到更多人同时使用电子阅读器和纸质书,根据不同的场景和需求做出选择。例如,在旅途中用电子阅读器,在书房则翻阅纸质书。
出版业的转型: 出版业也在不断适应新媒体的冲击。电子书、有声书的兴起,以及与线上社区的结合,都是出版业拥抱新媒介的体现。同时,精美的纸质书仍然有其市场,并且可能更加注重设计和收藏价值。

总而言之,书籍的作用是多维度的,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输,更是思想的交流、情感的共鸣和文化的传承。新媒体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和多样性,它改变了我们获取和消费信息的方式,但它很难完全复制书籍所能提供的深度、专注、质感和那种与作者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的独特体验。

两者并非零和博弈,而更像是在信息洪流中,我们根据不同的需求,选择最合适的工具。书籍作为一种古老而强大的媒介,它的价值并不会因为新媒体的出现而消失,反而会在与新媒体的互动和融合中,找到新的生命力,继续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扮演其不可或缺的角色。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从广义上来说,多媒体不会取代书籍的作用。但是从狭义上来说,会取代。

因为书籍的本质是文字。这个没法取代的。就好像你现在也正在阅读这段文字一样。当你想对于一个领域有一定的了解的时候,由浅入深,精心编排,分成一段一段的文章仍然是第一选择。

但是从狭义上来说,纸质书会逐渐消亡。我自从学会了阅读电子书以外,开了一个孔夫子书摊。把除了练习册以外的纸质书籍都卖了。

新媒体取代的是教师,而不是教科书。

user avatar

可能性很低。

因为文本的信息密度远高于音频和视频,这意味着在同样时间内,文本阅读所能吸收的知识量要远高于音视频。

另外就是,书本文字是可以很方便回溯的,例如说一个证明过程比较长的话,那分成几页后,可以很方便的在这前后几页中快速而且精准的跳转和定位。音视频是做不到这么精准的小尺度跳转定位的,往往你错过了一句话想跳回去看,要么是多半句少半句,要么干脆就跳到几秒甚至十几秒前了。

最后一点是大量音视频文件的内容检索也是相当困难的。就算你可以预先提取一些关键字或者要素,但总有你没提取到的内容和信息——例如说你收藏了大量电影,然后突然间你想把所有出现过M4坦克的战争片都检索出来,你就相当困难了。但如果是文本化的文章小说,你先用“坦克”、“M4”、“谢尔曼”之类的关键字全文检索一下,可能不太精确,但至少差不太多了。


总之,音视频多媒体是一个很好的娱乐载体——因为既然是娱乐,上面那几条没什么影响。但作为文化和知识的传承,显然是文字文本更有优势。

所以,你说的“学习效率提高了太多”是完全不可能的。你之所以有这个错觉,是因为音视频吸引了你的注意力,让你有那种“认真学习”的沉浸式效果。但是实际学习效果和效率,差很远。而且大多数音视频所谓的“学习内容”,都是偏娱乐化的。直白点说,那就是不用怎么动脑子的。不信的话,你可以去随手找一个严肃的有点难度的学习课程的视频,例如说“偏微分方程求数值解”、“快速傅里叶变换(FFT)求解”、“推导麦克斯韦方程组”、“一维无限深势阱问题”等,你看完之后去做一下题,看看会做多少?

为什么要有点难度的课程?因为太简单的,例如说“二元一次方程组求解”这种,你看一遍基本就懂。但有难度的,你需要反复暂停进度、回溯、思考。而当你在反复手忙脚乱的暂停、跳转、播放的时候,用书本学习的早就在草稿纸上做了几题例题了。

user avatar

不会。

书籍和新媒体的作用本身不一样,前者更倾向于知识本身,后者更倾向于(有时效性的)消息。

书籍是系统性的知识,而即便是新媒体的“知识区”,大多数内容也只是很浅显的相关科普,对于真正相关领域的人来说,(作为学习资料的)价值并没有那么大。


而且书籍(尤其是纸质书),有很强的私有性,是不同时代的产物,自己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而新媒体的各种资源,本质上是“公共”的,也就更容易被“公权力”直接取消。导致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互联网没有记忆”这点是成立的。


而如果作为传播知识或者思想的渠道,新媒体相对具有低成本的特点,一个人可能一辈子也出不了一本单行本的纸质书,但写篇博文或者微信公众号文章,还是不难的。对于普通人来说,新媒体的准入门槛,相对更低廉一些(至少暂时是这样的),毕竟大多数人不可能拥有一家电视台或者报纸,但成为一个Up主和博主问题还是不太大的。

但在纯商业盈利角度上,就未见得是这样了,毕竟大多数Up主和博主实际都是用爱发电,谈不上盈利的。

书籍和新媒体在纯信息储存、传播的角度和商业利益的角度,受众都是不太一样的,因此,只要不同的受众存在,书籍和新媒体的作用,就很难真正被互相替代。

user avatar

我现在希望知乎出一个功能,给我一键屏蔽所有视频回答……

点进去啥也没有非要你看几分钟视频,是对时间的谋杀……


文本相较于视频的最重要的优势就是,占知乎上99%的垃圾回答,你可以通过文本在10秒钟内分辨出来。

而一旦他们伪装成视频,没有一分钟你看不出来。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书籍的作用是否会被新媒体替代这个问题,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辩论的话题。我认为,与其说是“替代”,不如说是一种“演变”和“融合”,新媒体在某些方面确实能够提供书籍所不具备的体验,但书籍本身承载的价值和独特魅力,是很难被简单复制的。首先,我们得承认,新媒体,尤其是互联网、电子阅读器、音频书、短视频等,.............
  • 回答
    关于北大教授孔庆东“一部《书剑恩仇录》的价值,超过梁羽生古龙所有作品总和的八倍!”这个说法,要评估它是否“事实如此”,我们得从多个角度来审视,并理解孔教授这句话背后可能包含的考量。首先,我们得明确“价值”的衡量标准是什么。如果仅仅从销量、改编影视剧的受欢迎程度、或者市场上的普遍认可度来看,这个“八倍.............
  • 回答
    网友们对翻译问题的抱怨,其背后原因确实是多方面的,并非简单归结为“外文水平高”或“作秀”。这是一个复杂的现象,涉及到读者、翻译本身、出版行业以及文化交流等多个层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详细分析: 一、 抱怨翻译问题的根本原因:追求更接近原著的阅读体验最核心的原因在于,很多读者渴望通过书籍了解异域.............
  • 回答
    《与神对话》系列书籍,这个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广泛关注和讨论的系列,其“真实性”问题,一直是人们津津乐道,也充满争议的焦点。要说清楚这个问题,需要我们一层层剥开,看看作者尼尔·唐纳德·沃尔什(Neale Donald Walsch)是如何阐述的,以及外界对其的解读。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与神对话》系列.............
  • 回答
    嗯,我能理解你的困扰。学校老师推荐的参考书,特别是涉及像卫星导航这样专业领域的,如果一下子想不起来书名,确实会让人有点着急。根据你提供的线索——“斯坦福大学的教授”、“卫星导航方面”——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一本非常经典且权威的书,可以说是这个领域的“圣经”之一。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位在卫星导航界享有盛誉的.............
  • 回答
    关于那些一书封神的网文作家是否真的“第一次写书”,这其实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也是很多读者好奇的地方。答案是:绝大多数都不是第一次写书,或者至少有非常丰富的相关经验。我们先来拆解一下“一书封神”这个词。它通常意味着作者凭借一本书,在很短的时间内爆火,获得了极高的知名度、读者群和商业成功。这种成功,往往.............
  • 回答
    在文学史上,确实有一些作品因其深刻的思想性、艺术成就或文化影响力被广泛视为“神作”。以下是一些被全球读者和评论家反复推崇的书籍,我会尽量从背景、主题、艺术价值和影响等方面进行详细解析: 1. 《红楼梦》(曹雪芹,中国) 背景:清代小说巅峰之作,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悲剧为主线,描绘了四大家族.............
  • 回答
    对于一个初行的作者来说,在正式出版书籍前是先积累人气还是先潜心创作,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而且并没有一个绝对正确的答案,因为它取决于很多因素,包括作者的个人性格、目标、所处的行业环境以及所选择的写作领域。让我们来详细掰扯掰扯这两种路径各自的优劣,看看哪种更适合你。路径一:先积累人气,再正式出书.............
  • 回答
    关于三国杀登陆画面所使用的《洛神赋》书法,其作者是陈初,字墨缘。陈初先生是一位当代杰出的书法家,他以其深厚的传统功底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在书法界享有盛誉。三国杀选择陈初先生的书法作为其登陆画面,绝非偶然。这背后蕴含着开发者对游戏文化内涵和艺术审美的考量。《洛神赋》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其文字之美、.............
  • 回答
    说到“作者也是蛮拼的”,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几本书,它们让我深切感受到作者那股钻研劲儿,仿佛他们把自己掏心掏肺地塞进了字里行间,不仅是文字上的雕琢,更是思想上的深度挖掘和情感上的极致表达。1. 深度田野调查与历史还原的极致:《万历十五年》读黄仁宇先生的《万历十五年》,那绝对是一种“作者蛮拼”的体验。这.............
  • 回答
    网络作家平日里涉猎的书籍,那可真是五花八门,跟他们写的故事一样,充满了多样性。这不仅仅是为了“积累”素材,更像是给大脑喂养养分,让他们脑子里那些天马行空的念头,能落到实处,有根有据,不至于飘忽不定。首先,小说绝对是他们的老本行。不过,这个“小说”的范畴就广了去了。 同类型小说: 这是最直接的积累.............
  • 回答
    关于美国历史上印第安人与白人定居者之间的冲突,历史学家们有着许多不同的解读和研究,并且这个话题本身就极其复杂和敏感。你提到的“美国人屠杀印第安人不是没有理由的,相反是印第安人先动手”的说法,在一些历史叙述中确实存在,但将它简单概括为“事实”会忽略掉许多更深层次的原因和视角。为了更全面地理解这个问题,.............
  • 回答
    书,作为一种承载思想、故事与知识的载体,其形态的演变宛如一部漫长的文明史。我们今天习以为常的“书”,并非一日之功,而是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在内容、形式、阅读习惯等多重力量的交互作用下,逐步形成并稳定下来的。一、 起源的混沌与探索:从口头到早期载体在文字诞生之前,知识与故事的传播主要依赖口头叙.............
  • 回答
    要理解李白这句“谁能书阁下,白首太玄经”,我们得先把它放到《侠客行》这首诗的整体语境里去品味,才能辨析它究竟是褒赞扬熊,还是在与前面的“千秋二壮士”形成对比。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千秋二壮士”在诗中的位置和含义。《侠客行》开篇,李白就描绘了两位千古留名的壮士:> 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 银鞍照白马.............
  • 回答
    《作战指挥:二战德国陆军实战指南》这本书,我认为更倾向于是一本陆军战术的理论入门读物,并且带有浓厚的历史史料性质。它并非是那种纯粹的、抽象的战术理论著作,也不是一本直接摘录历史战役细节的原始史料集。它的核心价值在于,通过对二战德国陆军实战经验的梳理和提炼,以一种系统化的方式来阐述和教授当时的陆军作战.............
  • 回答
    郑渊洁炮轰2018年中国童书作家榜并点名曹文轩收入问题,是当时童书界和公众关注的一个焦点事件。要理解这一事件,需要从几个方面来梳理:一、 事件的起因:郑渊洁的“炮轰”郑渊洁是中国童书界极具影响力的作家,其作品如《皮皮鲁传》、《舒克和贝塔传》等陪伴了无数中国孩子的成长。他的言论通常具有很强的批判性和影.............
  • 回答
    很多人在追求成功和自我提升的道路上,会翻阅大量的成功学书籍。然而,令人沮丧的是,有些人不仅没有从中获得预期的励志效果,反而可能产生一系列负面影响。这其中的原因错综复杂,我们可以从多个层面来剖析。一、成功学书籍本身的局限性与误导 过于简化和片面化: 许多成功学书籍倾向于将复杂的成功过程进行过度简化.............
  • 回答
    关于中国在反法西斯战争(即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作用,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常常被简化的问题。课本中通常会强调中国作为亚洲战场的主力,牵制了大量日军,为盟军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但“贡献有多大”这个问题的答案,确实需要更细致的梳理和更深入的理解。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中国所说的“反法西斯战争”指的是中华民.............
  • 回答
    你提出的问题非常有趣,也触及到了一个常常被历史叙事所忽视的角落。我们在阅读大量关于世界近代史的书籍时,确实会发现东南亚国家和政权的身影往往非常模糊,甚至几乎消失。这并非偶然,而是历史叙事建构过程中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世界近代史”这个概念本身是怎么被界定的。通常,当我们谈论世界.............
  • 回答
    说起读书和启蒙思想,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按图索骥”的过程,更像是在人生的迷宫里寻找一条可以照亮前路的线索。它关乎我们如何认识自己、认识世界,如何独立思考,不随波逐流。那么,到底怎么读、读什么书,才能起到这个作用呢?一、读书的态度:从“看客”到“求索者”首先,最重要的一点是读书的态度。启蒙思想的种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