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瓒看到这个问题立马点了个赞。
可能有人会说,公孙瓒打鞠义,用的是轻骑,不是重骑。
那么
百年战争克雷西之战,法国贵族姥爷们纷纷转发并点赞。
冲,使劲冲。
人傻钱多不怕死就往死里冲。
界桥之战,公孙瓒几千白马义从被鞠义蹂躏。
百年战争法国贵族姥爷几万骑士,其中还有几万重骑兵死于非命。
骑兵,特别是重骑兵,都是要在特定环境下,才能采取猪突。
否则,就是死路一条。
例如地势,重骑兵对地势的要求非常严格,并不是什么地理环境都适合重骑兵猪突。
地势平坦宽阔,不要有坑坑洼洼,不要有陡坡,不要有泥泞。
其次,一定是敌军阵型出现破绽。阵型不稳,重骑兵出击才有收割人头的机会。
又或者,敌军骑兵被灭,被包围,局势利于重骑兵出击。
所以,蒙古征战天下,把骑兵运用到了淋淋尽致。
轻骑佯败,将敌军引入设定的包围圈,重骑收人头。
重骑不管三七二十一,直接莽过去,多半都是死路一条。
防守步兵甚至可以零伤亡将重骑团灭。
步兵抵御骑兵的冲击,有很多防御工事。
最简便的就是拒马阵,其次就是陷马坑。
陷马坑,并不需要像战壕一样的长长的深坑,只需要深浅不一手臂粗细的坑洞,打一尺深左右就行。
草原上骑马最怕的就是老鼠洞,包括鼬鼠,兔子洞等,容易造成马失前蹄。
还有铁蒺藜,简单又实用。
重骑兵的优势,是在于战争的主动权和主导权,打不打,怎么打,什么时候打,基本上是重骑兵这边说了算。
而缺乏重骑兵的部队,只能稳住,苟,不浪,坚守阵地,击退敌人就行。
如果重骑兵不顾一切对着严阵以待的步兵阵型冲锋,那么即便有十万重骑兵,那也是送人头。
如果对面的步兵在有完整的野战防御工事(如车营,壕沟 )以及拥有自家骑兵压在阵后充当预备队的话,自家的军官还是先考虑消灭对面的骑兵预备队吧。步兵阵可以慢慢围困,耗死他们,但是对面的骑兵才是最大的麻烦。如果能有把握一次性的诱歼对面的骑兵,这场战基本算是赢了百分之90.脱离了骑兵的掩护的步兵,基本可以任人宰割了。比如土木堡事件,俺答汗早就探知了明军主力的东西,但是却一直到土木堡才动手?因为也先已经确定明军的骑兵都被自己歼灭了,只剩下一群步兵,可以慢慢玩了。也就是说,如果朱勇的五万精骑不被在鹞儿岭伏击,全军覆没的话,也先仅凭自己的4万亲军是不敢轻易对明军的主力动手的。不过土木堡的明军步兵还是依靠战壕和临时工事,靠火器硬撑很久,也先一时半会也没能打下了,但是当明军因为缺水相继走出工事去找水的时候,被也先的4万骑兵一波就带走了。这是骑兵对付步兵为主的军队的常规操作案例。
而也先身边只有4万精锐,而明军那头依然还有8万步兵。
如果步兵在平原上没有任何掩护,也没有骑兵掩护侧翼,那么对不起,就算是骑兵人数劣势,也照样屠杀这群人数优势,但是没有任何保护的步兵了。如李侃仅靠17个骑兵就将2000人没有任何掩护和支援的宋军步兵打的落花流水。
金人遣十七骑持文字报其国中。经由磁州李侃以身为兵官,且承掩杀之旨(初金人抵京师也。渊圣诏河北州军略曰:种师道姚平仲远提西兵以助天讨云:云:深恐其宵遁令河北州军尽行掩杀),乃率禁军兵二千往击之。与十七骑相遇,金人曰:不须用兵今城下巳讲和矣。我乃被太子郎君差往国中干事。侃不信,欲与之战。十七骑者分为三,以七骑居前,各分五骑为左右翼。而稍近后前七骑驰进,官军少却左右翼乘势掩之。且驰且射,官军奔乱死者几半。
可见骑兵和步兵作战,步兵一方倒是可以打,但是容错率却不和骑兵处在一个位面,骑兵就算打输了,能及时跑路止损,伺机再战,反正步兵就算跑吐血了也追不上骑兵四条腿呀。而步兵一方是一次都输不起的,只要步兵一方输一次,基本就凉透了,因为还是跑吐血了也跑不过骑兵,而步兵溃散的时候,骑兵也基本不用刀看了,直接纵马践踏就能让步兵死伤惨重了。
另外,这种无聊的问题,明朝人也分析过了
臣观奴贼远技。不过弓矢。而皮弦木箭。所及不过六七十步之间。惟以铁骑。奔驰冲突。蹂躏无不溃败。【若以劲弓利镞。制之於百步之外。则可以挫其锋】矣。至於鸟铳。极是远技。而藏放甚迟。若非凭城据险。则难以措手。平原易地。决非与铁骑角胜之器。虽以倭贼之善炮。稷山之战解摠兵以铁骑蹂之。此其验也。上年。我军专恃炮手。当兵冲突。未及再藏而贼骑已入阵中矣。
明朝人表示,单靠火器,却没有匹配的野战工事作为迟滞骑兵冲击的障碍,基本分分钟被对面的骑兵日穿。而且呢,明朝人也拿了万历援朝时期的战例分析了步兵和骑兵作战的优劣问题。比如最后一句总结性的话——上年。我军专恃炮手。当兵冲突。未及再藏而贼骑已入阵中矣。
骑兵当然可以冲击步兵方阵。
在古今中外历史上我们能看到很多几千骑兵正面击败数万甚至十万以上军队的记录。但是很难看到记录说五千步兵击败三万骑兵这样的记录。能符合这样的记录印象里面也就是英法百年战争中,法军重骑冲击英国长弓手一战。但是这一战法军重骑实际上是在沼泽里面进攻,骑兵压根起不来速度同时还失去灵活性。
骑兵冲击步兵方阵的时候压迫力在步兵方面。即便你拿着长枪等武器。你也非常清楚你一个人只能干等着。
马匹不会害怕长枪,刀片这类东西的,因为这压根超出马匹理解能力。
但反过来人很清楚知道挡在冲锋骑兵前面是什么下场。更何况骑兵冲阵蹄声如雷,对于人视觉,听觉,感觉都是非常强大的压迫力。
所以在古代如果不是精锐步兵集团。骑兵只需要把速度提升起来步兵就溃散了。
而我们说的步兵对抗骑兵。实际上是步兵一方必须配合强弓硬弩,车阵,拒马,前沿障碍等辅助削弱骑兵速度,阵型等手段后步兵收割。
单独罗列一个步兵枪阵就想掐杀骑兵冲击。只能说双方数量差距太大。
这也是为什么如果中原没有产马地的时候就会被动挨打,训练马匹冲过障碍的困难远远小于训练人面对骑兵冲阵不慌,不乱,不逃。
另外骑兵对步兵冲阵有非常多的保命手段,比如骑兵二线间隔比步兵大的多。骑兵有权利在冲击枪阵最后一刻跳下马背,用战马尸体惯性砸死枪阵前排,从而打开缺口。
骑兵如果发现对面弓弩不足时,可以来回冲阵,但不入阵,削弱步兵士气,步兵只能绷紧精神期望对方主动入阵。
另外重甲步兵在高度紧张情况下,压根站不了一个时辰。如果是晴天,一个小时基本就要脱水了。
如果不是逼不得已必须破阵,否则属于睿智行为。
骑兵直接冲击步兵方阵当然可以,但从许多战例上来看,用骑兵直接冲阵这种败家战术更像是无计可施后的破罐子破摔行为
这里举一个例子:湟中三捷的最后一战——西川康缠沟之战。
在康缠沟之战中,面对用火炮战车结成乌龟王八阵的三千余明军,人数占优的海虏骑兵首先以蒙古骑兵常用的游骑战术包围了明军车阵“四面其攻、矢下如雨”
在战斗进入白热化后,蒙古骑兵见对明军车阵包围游骑射箭不仅没能瓦解明军的阵型和士气,反而在明军火器的轰击下导致自己伤亡惨重,蒙古军队改变了战术转而“四集而攻其南”,集中兵力攻击作为明军主力的西宁营兵,意图通过集火先打出缺口再冲垮明军车阵,结果依旧没有奏效。
最后,在反复进攻无果后,杀急了眼的蒙古军队亮出了最后的底牌:复骁骑重铠,奋长枪钩杆,单犯西宁兵
这句话意思就很明显了,无非就是重装骑兵(甚至是具装骑兵)开始无脑猪突了。(当然最后的猪突也没能打垮明军的车阵)
从这里可以看到,以重骑兵直接冲击严密的步兵阵列其实是下下策,是黔驴技穷时的强弩之末,而且一般情况下除了会丢掉几副来之不易的甲骑具装外,不会对战局带来什么实质上的改变。
当然如果你面对的是一个缺乏训练、装备落后且士气低迷的步兵阵列,那就另当别论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