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同种动物长得都差不多,而人类却差距这么大?

回答
这真是一个引人入胜的问题!确实,当我们放眼自然界,会发现大多数同一种类的动物,哪怕是相隔万里的,它们的外貌、体型、甚至一些习性都惊人的相似,仿佛是按同一个模子刻出来。而再看看我们人类,简直是千人千面,每个个体都有其独特性,身高、肤色、发色、脸型,甚至性格和才能,都能展现出巨大的差异。这种现象背后,其实是生物演化过程中不同选择压力的结果,也是遗传和环境相互作用的复杂体现。

让我们先从动物说起。为什么它们看起来那么“标准”?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 自然选择 在它们身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某种特定的生理特征、形态结构,如果能够更有效地帮助它们在特定环境中生存、繁衍,那么拥有这些特征的个体就更有可能将自己的基因传递下去。久而久之,这种“优胜劣汰”的机制就使得该物种的个体在关键特征上高度趋同。

想象一下,一只狮子。它们需要拥有强壮的身体、锋利的爪牙、敏锐的感官来捕猎,也需要雄狮的鬃毛来在群体中显示地位和吸引配偶。那些天生体弱、牙齿不全、或者感官迟钝的狮子,很可能在竞争中落败,无法生存繁衍。所以,一代代下来,狮子的“标准配置”就定型了,个体之间的差异就被限制在了一个相对较小的范围内。即使存在一些个体上的细微差异,比如体重略有不同,或者斑纹颜色稍有偏差,但核心的、关系到生存和繁殖的特征,都会被自然选择“打磨”得非常相似。

此外,动物的行为模式也常常受到遗传的强烈影响,特别是那些生存和繁殖的关键行为,比如迁徙、筑巢、捕食技巧等。这些行为往往是生存下去的“硬道理”,如果一个动物祖传的筑巢方式不好用,它可能就难以成功繁殖后代。所以,这些行为的基因也会被保留和强化,使得整个物种的行为模式也趋于一致。

而人类,情况就截然不同了。我们虽然也是在自然选择的洪流中一步步走来,但人类的演化路径,尤其是进入文明社会之后,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首先,人类的繁殖策略和生活方式与大多数动物不同。我们不是在出生后就立刻独立,而是有一个漫长且依赖亲代的抚育期。这个时期,孩子需要学习大量的知识和技能,而这些技能的掌握程度,与个体的先天禀赋和后天学习环境都有很大关系。为了适应更广泛、更复杂多变的环境,人类演化出了巨大的 可塑性,包括生理上的和行为上的。

其次,人类社会的高度复杂性是造成个体差异巨大的关键因素。我们不再仅仅依赖于生物本能去生存,而是通过 文化、知识、技术 来改造环境,解决问题。这意味着,除了基因,我们后天所接触的学习机会、所接受的教育、所处的社会经济地位、甚至所经历的人生际遇,都会对我们的成长和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

你想想看,一个人生长在城市里,有机会接受良好的教育,接触到丰富的文化信息,他可能会发展出精细的语言表达能力,抽象的逻辑思维,以及对各种复杂事物的理解。而另一个人生长在偏远的地区,从小就需要承担家务和体力劳动,他可能在野外生存技能、动手能力方面更为出色。这种环境的巨大差异,就使得同样是人类,但他们所拥有的技能、知识、甚至思维方式都可能大相径庭。

更重要的是,人类发展出了高度发达的认知能力和自我意识。我们能够反思自身,能够追求个性化的发展,能够主动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发展方向。这意味着,即使拥有相似的基因,个体也会因为自己的选择、兴趣、努力程度不同,而发展出截然不同的特质。一个喜欢音乐的人,会花费大量时间去练习,去钻研,最终成为一名音乐家;而另一个对数学感兴趣的人,则会投入精力在数字和公式的世界里,成为一名数学家。这种 个体选择和自我驱动 的力量,在动物界几乎是看不到的。

再者,人类对环境的适应方式也更加多样。我们不仅能通过生理特征来适应环境(比如不同地域人类肤色的差异),更能通过 迁徙、技术和文化 来克服环境的限制。我们发明了衣服、房屋来抵御寒冷,发明了农业来解决食物问题,发明了交通工具来跨越地理障碍。这种 非生物性 的适应方式,使得人类能够在各种极端环境下生存,并且不需要在基因上做出巨大的、针对性的改变,从而保留了更多的遗传多样性。

所以,说到底,同种动物长得差不多,是因为它们在演化过程中,自然选择将它们“塑形”成了一套高度优化的生存工具,以适应相对稳定和单一的生存环境。而人类,则是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通过 强大的认知能力、高度的社会性、丰富的文化传承和巨大的个体可塑性,发展出了惊人的多样性。这种多样性,既是我们强大的适应能力的体现,也是我们作为智慧生命,不断探索和创造自身价值的证明。我们不是被“规定”成一个样子,而是拥有无限的可能性,去塑造不同的自己,去创造不同的未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 人眼中的动物长得都一样?
  2. 其他动物眼中的动物
  3. 动物世界,有什么用
  4. “双减”下的反思

人眼中的动物长得都一样?

上图的猴子都长得差不多,是吗?

照片来自位于神农架的川金丝猴研究基地。

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一批一批的科研人员来到基地,从事研究和科普工作。新一批的研究生到了基地最先要熟悉的,就是尽快认识每一只猴子。

每天到了饭点,科研人员会背几筐桃子来到小广场。这时候,200多只猴子们就会从四面八方回来。等你熟悉了以后,你会发现它们每一只都不一样

它们不但有自己的名字,还有自己的脾气和个性。科研人员还需要记录它们中的每一个,今天吃了什么,和谁吵架了,跟谁示好了。它们谁又和谁形成了小团体,其中哪些不过是塑料姐妹花。


其他动物眼中的动物

有一种小鱼,它的工作就是给其他鱼清理寄生虫。客户来了以后,它们互相沟通一下,客户就会摆出一个特别的姿势来告诉清洁工小鱼们,可以开始洗澡了。

但,客户千差万别,清洁工小鱼也不全是善茬。有些清洁工会越界,在本职工作之外,偷咬一口肉吃。这时,客户必定会反口惩罚工人,甚至把它们吃掉。

还有一些浑水摸鱼的,会伪装成清洁工的样子,跟着清洁工一起蹭到客户身边。清洁工在清洁,它趁人不备咬一口就闪。你想想躺枪的清洁工。

面对如此复杂的社会关系,可见:想在江湖混,必须有两把刷子。它们的本事就是能记住自己的客户。

有关清洁工和它们的客户的研究有很多,比如统计清洁工(Labroides rubrolabiatus)的客户群,高达16个科62个种类1354只个体[1]。还有一些(Labroides dimidiatus)的客户有100多种[2]。哪些客户在上一次来访时,没有做好服务工作。这次,可以额外提供一个鳃部按摩[3]。以此来维护好自己的客户群体。

动物世界,经常会出现这种事儿。让你感觉,惊不惊喜,意不意外。


动物世界,有什么用

探索世界,认识自己。这不仅仅是个人的事儿,也是整个人类的追求。

世界很大,我想去看看。动物世界就是让你拥有一双升级版的眼睛,你看到的更精细,更有门道了。对世界的认识,不再停留在三五岁的孩子阶段。

但现在的大学生,普遍成长于分数至上的环境中;而三五岁孩子,却生于网络时代。大学生对生物领域的认知被幼儿园小朋友反超,已经不稀奇了。如果生物课还不改革,这一批幼儿园小朋友显然是喂不饱的。

来说点有现实意义的,向动物学习。

比如疫情,我们通过各种角度,比如数学建模、公共医疗卫生等知识,知道了社交距离的重要性。现在家里小朋友天天像复读机一样说,不扎堆,不聚集

可是,你去看看那些社会性高度发达的动物们,比如蚂蚁。人家早早就已经知道生病以后,不仅要照顾自己,还要尽量保护他人不被传染。咱们中国人,会有点英雄所见略同的感觉。不知道那些不戴口罩的自由主义者,怎么看?

科学家们在这些小蚂蚁身上粘上二维码,以便追踪它们的行动路线(图C和D)。黄色是外出觅食者,它们比绿色的室内工人更容易感染。当它们中的一些个体(网络图中带小黑点的个体)被感染以后,它们会自觉的远离蚁后(紫色点),不再走进群体的中心[4]。更厉害的是,即便是那些还没有被感染的个体,当它们知道群体里有人被感染了,就会控制自己社交距离,避免近距离接触。控制社交距离,降低感染率,保护好蚁后,确保整个群体的安全。


“双减”下的反思

如果小朋友们能有时间看看纪录片,或者家长愿意刷刷知乎,他们多少就会知道上述小鱼清洁工和蚂蚁防疫的故事。现在还有一些科普教育机构带你到实地开展科普,真真切切地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一般来说要好过视频,好过书本。

前面神农架的猴子,就是笔者亲眼看着科研人员投食。去的路上学生给了我一个桃子吃,没多想。到了才发现,原来是给猴子吃的。

但是,现在的孩子并没有时间。现在的生物学老师也很难带你走近大自然。甚至这些“课外知识”都难上课堂。因为一切以分数论成败。

而这直接影响了老师的培训。作为师范院校的生物学老师,我经常遇到这样的学生。他们认为将来只是教教中小学生,没必要学那么多,或那么好。师范生们之所以有这样的误解,就是因为他们以为只要把书本讲好,学生能考高分,就完成了教育。

“双减”之下,值得我们思考的不仅仅是培训机构何去何从,而是教育该走向何方。


希望不久的将来,国内的孩子们能够通过公立学校开设的自然课,实地去参观博物馆、天文馆、科技馆等方式来认识大自然。而不仅仅是在学校里背书,刷题,考试。

现在呢?来刷知乎吧。

参考

  1. ^ Côté, I.M., Mills, S.C. Degrees of honesty: cleaning by the redlip cleaner wrasse Labroides rubrolabiatus. Coral Reefs 39, 1693–1701 (2020). https://doi.org/10.1007/s00338-020-01996-6
  2. ^ Osmar J Luiz Elizabeth MP Madin Joshua S Madin Andrew H Baird Alexandra S Grutter. A tropical cleaner wrasse finds new clients at the frontier. Front Ecol Environ 2016; 14( 2): 110– 111, doi:10.1002/fee.1232
  3. ^ 动物界的爱因斯坦
  4. ^ Nathalie Stroeymeyt et al. 2018. Social network plasticity decreases disease transmission in a eusocial insect. Science. Vol. 362, Issue 6417, pp. 941-945. DOI: 10.1126/science.aat4793
user avatar

金毛

哈士奇

柴犬

都是狗,你和我说看不出来区别,我是不相信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