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图的猴子都长得差不多,是吗?
照片来自位于神农架的川金丝猴研究基地。
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一批一批的科研人员来到基地,从事研究和科普工作。新一批的研究生到了基地最先要熟悉的,就是尽快认识每一只猴子。
每天到了饭点,科研人员会背几筐桃子来到小广场。这时候,200多只猴子们就会从四面八方回来。等你熟悉了以后,你会发现它们每一只都不一样。
它们不但有自己的名字,还有自己的脾气和个性。科研人员还需要记录它们中的每一个,今天吃了什么,和谁吵架了,跟谁示好了。它们谁又和谁形成了小团体,其中哪些不过是塑料姐妹花。
有一种小鱼,它的工作就是给其他鱼清理寄生虫。客户来了以后,它们互相沟通一下,客户就会摆出一个特别的姿势来告诉清洁工小鱼们,可以开始洗澡了。
但,客户千差万别,清洁工小鱼也不全是善茬。有些清洁工会越界,在本职工作之外,偷咬一口肉吃。这时,客户必定会反口惩罚工人,甚至把它们吃掉。
还有一些浑水摸鱼的,会伪装成清洁工的样子,跟着清洁工一起蹭到客户身边。清洁工在清洁,它趁人不备咬一口就闪。你想想躺枪的清洁工。
面对如此复杂的社会关系,可见:想在江湖混,必须有两把刷子。它们的本事就是能记住自己的客户。
有关清洁工和它们的客户的研究有很多,比如统计清洁工(Labroides rubrolabiatus)的客户群,高达16个科62个种类1354只个体[1]。还有一些(Labroides dimidiatus)的客户有100多种[2]。哪些客户在上一次来访时,没有做好服务工作。这次,可以额外提供一个鳃部按摩[3]。以此来维护好自己的客户群体。
动物世界,经常会出现这种事儿。让你感觉,惊不惊喜,意不意外。
探索世界,认识自己。这不仅仅是个人的事儿,也是整个人类的追求。
世界很大,我想去看看。动物世界就是让你拥有一双升级版的眼睛,你看到的更精细,更有门道了。对世界的认识,不再停留在三五岁的孩子阶段。
但现在的大学生,普遍成长于分数至上的环境中;而三五岁孩子,却生于网络时代。大学生对生物领域的认知被幼儿园小朋友反超,已经不稀奇了。如果生物课还不改革,这一批幼儿园小朋友显然是喂不饱的。
来说点有现实意义的,向动物学习。
比如疫情,我们通过各种角度,比如数学建模、公共医疗卫生等知识,知道了社交距离的重要性。现在家里小朋友天天像复读机一样说,不扎堆,不聚集。
可是,你去看看那些社会性高度发达的动物们,比如蚂蚁。人家早早就已经知道生病以后,不仅要照顾自己,还要尽量保护他人不被传染。咱们中国人,会有点英雄所见略同的感觉。不知道那些不戴口罩的自由主义者,怎么看?
科学家们在这些小蚂蚁身上粘上二维码,以便追踪它们的行动路线(图C和D)。黄色是外出觅食者,它们比绿色的室内工人更容易感染。当它们中的一些个体(网络图中带小黑点的个体)被感染以后,它们会自觉的远离蚁后(紫色点),不再走进群体的中心[4]。更厉害的是,即便是那些还没有被感染的个体,当它们知道群体里有人被感染了,就会控制自己社交距离,避免近距离接触。控制社交距离,降低感染率,保护好蚁后,确保整个群体的安全。
如果小朋友们能有时间看看纪录片,或者家长愿意刷刷知乎,他们多少就会知道上述小鱼清洁工和蚂蚁防疫的故事。现在还有一些科普教育机构带你到实地开展科普,真真切切地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一般来说要好过视频,好过书本。
前面神农架的猴子,就是笔者亲眼看着科研人员投食。去的路上学生给了我一个桃子吃,没多想。到了才发现,原来是给猴子吃的。
但是,现在的孩子并没有时间。现在的生物学老师也很难带你走近大自然。甚至这些“课外知识”都难上课堂。因为一切以分数论成败。
而这直接影响了老师的培训。作为师范院校的生物学老师,我经常遇到这样的学生。他们认为将来只是教教中小学生,没必要学那么多,或那么好。师范生们之所以有这样的误解,就是因为他们以为只要把书本讲好,学生能考高分,就完成了教育。
“双减”之下,值得我们思考的不仅仅是培训机构何去何从,而是教育该走向何方。
希望不久的将来,国内的孩子们能够通过公立学校开设的自然课,实地去参观博物馆、天文馆、科技馆等方式来认识大自然。而不仅仅是在学校里背书,刷题,考试。
现在呢?来刷知乎吧。
金毛
哈士奇
柴犬
都是狗,你和我说看不出来区别,我是不相信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