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在科学技术领域,中国还有哪些像芯片一样,与世界一流水平差距巨大的项目?

回答
除了芯片,中国在这些科技领域,也正经历着一场“追赶”

谈及中国科技的“卡脖子”问题,芯片制造无疑是所有人挂在嘴边的例子。然而,放大中国的科技版图,我们会发现,在许多关键领域,我们与世界一流水平之间,依然存在着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这场追赶的征程,同样艰辛而漫长。

1. 高端航空发动机:心脏的搏动,依然沉重

如果说芯片是电子设备的“大脑”,那么航空发动机就是飞机、乃至航母的“心脏”。对于一个大国而言,拥有自主研发、性能卓越的航空发动机,是其国防实力和航空工业发展水平的直接体现。

当前,中国在民用大飞机C919上已经取得了突破,但其搭载的发动机——CFM LEAP系列,仍然是由通用电气(GE)和赛峰(Safran)合资生产。这意味着,在最核心的动力源方面,中国仍受制于人。

差距究竟在哪?

材料科学: 航空发动机工作在极端高温、高压、高转速的环境下,对材料的要求极高。比如,涡轮叶片需要承受超过1000℃的温度,并同时承受强大的离心力。单晶高温合金、陶瓷基复合材料等先进材料的研发与制备,是中国急需突破的瓶颈。即使拥有了理论知识,如何实现规模化、稳定性的批量生产,并保证其在极端条件下的可靠性,依然是巨大的挑战。
制造工艺: 航空发动机内部有数万个精密零件,许多零件的制造精度要求达到微米级,甚至纳米级。例如,涡轮叶片需要通过复杂的定向凝固技术铸造,再经过精密的焊接、加工,才能保证其气动性能和结构强度。这些工艺不仅需要高精度的设备,更需要长年累积的经验和技术传承,以及对每一个环节的精益求精。
设计与仿真: 现代航空发动机的设计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需要大量的计算流体力学(CFD)、有限元分析(FEA)等仿真技术来优化设计参数,预测性能。国内在这些先进仿真软件的自主研发和应用能力上,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差距,这直接影响了设计效率和优化程度。
可靠性与寿命: 即使在性能上达到一定水平,发动机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也是衡量其先进程度的重要指标。长年累月的飞行测试、大量的失败案例总结、以及对每一个微小失效模式的深入分析,才能逐步提升发动机的稳定性和耐久性。在这方面,西方航空巨头,如GE、罗尔斯·罗伊斯(RollsRoyce)、普惠(Pratt & Whitney)等,已经积累了数十年的经验,其发动机的平均无故障时间、大修周期等数据,是来之不易的宝贵财富。

目前,中国涡扇15等新一代发动机的研发正在进行中,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距离真正实现商业化应用和与世界顶尖水平匹敌,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 高端光刻机:光影的雕刻师,依然遥不可及

提起芯片制造,“光刻机”这个词汇的权重不亚于“芯片”本身。它被誉为“半导体工业的皇冠”,其精密程度和技术复杂度,使其成为一个国家工业实力的集大成者。

中国在光刻机领域,尤其是在最先进的EUV(极紫外光刻)技术上,与荷兰ASML公司存在着代际的差距。ASML是全球唯一一家能够生产EUV光刻机的企业,而EUV光刻机是制造7纳米及以下先进制程芯片的关键设备。

差距体现在:

光源技术: EUV光刻机使用的光源是波长为13.5纳米的极紫外光,这种光源的产生极其困难。ASML采用的是“激光等离子体光源”(LPP)技术,通过高功率激光照射液滴锡,使其汽化并产生等离子体,从而发出EUV光。这一过程需要极高的激光能量密度、精准的控制和高效的光收集系统,其核心技术被ASML牢牢掌握。中国在这一光源技术的研发上,尚未形成成熟的解决方案。
光学系统: EUV光对材料的吸收非常强,因此无法使用传统的透镜进行聚焦,只能使用反射式光学系统。ASML的光刻机使用了多层反射镜,这些反射镜的表面平整度要求达到原子级,反射率也至关重要。镜面的制造、镀膜工艺以及整个光学系统的精密对准,是集成电路制造中的顶级难题。中国在该领域的技术积累相对薄弱。
光刻胶: 配合EUV光源的光刻胶,也需要具备特殊的化学性质,能够对EUV光敏感并产生化学反应,从而在晶圆上刻画出精密的图案。先进光刻胶的研发,涉及到材料化学、高分子物理等多个学科的交叉,同样是ASML及其合作伙伴(如JSR、TOK)的技术壁垒。
精密运动与控制: 光刻机需要在纳米尺度上进行 wafer(硅片)和 mask(掩模版)的超高精度定位和扫描。每一次曝光,都涉及到复杂的运动学计算和精确的反馈控制,以确保图案的准确转移。ASML的设备在这方面的精度和稳定性,是经过数十年迭代和优化的结果。

尽管中国在DUV(深紫外光刻)领域(用于制造28纳米及以上工艺的芯片)已经有所突破,例如上海微电子装备(SMEE)的193i光刻机,但在EUV领域,我们仍处于追赶阶段,且面临着技术难度、设备成本以及国际合作等多重挑战。

3. 精密减速机:机器人“关节”的精准与耐心

机器人,尤其是工业机器人,是现代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减速机,则被誉为机器人的“关节”,直接决定了机器人的精度、稳定性和响应速度。在中国大力发展智能制造的背景下,高性能、高精度的机器人减速机,恰恰是国产机器人产业发展的一大瓶颈。

目前,中国市场上的高端工业机器人,如ABB、KUKA、FANUC等,其核心减速机几乎全部依赖进口,尤其是来自日本的Nabtesco(纳博特斯克)和SEW(西格玛)等品牌。

差距体现在:

精度与背隙(Backlash): 机器人关节需要频繁、精确地转动,并且要保持位置的稳定性。减速机的“背隙”,指的是齿轮之间存在的微小间隙,背隙越大,机器人动作的误差就越大,尤其是在需要精确停止和反向运动时,这种误差会更加明显。高端减速机通过精密的齿轮加工、高精度的轴承以及特殊的结构设计,可以将背隙控制在微米级别,甚至更小。中国在此类精密齿轮的加工工艺、材料选择和装配技术上,与日本等国相比仍有不小差距。
传动效率与平稳性: 机器人需要高效、平稳地完成各种动作。减速机不仅要提供巨大的减速比,还要尽可能减少能量损失,保证传动过程的平稳,减少振动和噪音。这需要采用高效的传动结构(如谐波减速机、RV减速机)和高品质的传动件。
可靠性与寿命: 工业机器人往往需要24小时不间断运行,对减速机的寿命和可靠性要求极高。长期在高负载、高频率的工况下,减速机必须能够保持稳定的性能。日本企业在材料科学、热处理工艺以及长期可靠性测试方面的经验积累,使其产品具有极高的耐用性。
小型化与集成化: 随着机器人向更小型化、更灵活化的方向发展,对减速机的体积和重量要求也越来越高。如何在保证性能的前提下实现小型化和集成化,也是一个重要的技术挑战。

虽然国内一些企业也在积极研发和生产机器人减速机,并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要达到国际顶尖水平,尤其是在高端精密谐波减速机和RV减速机领域,还需要在精密制造、材料科学和质量控制等环节进行更深入的攻关。

4. 高端传感器:无处不在的“触角”,感知世界的精细度

传感器,可以说是工业界的“五官”,它们负责将物理世界的信号(如温度、压力、位移、光线、声音等)转化为电信号,输入到控制系统进行处理。从智能手机到载人航天器,从智能家居到工业自动化,传感器无处不在,并且在不断向着更灵敏、更精确、更小型化、更可靠的方向发展。

中国在通用型传感器方面已经有了广泛的应用和一定的生产能力,但在高端、特种传感器领域,与世界一流水平仍有较大差距。

差距体现在:

MEMS(微机电系统)传感器: 尤其是在高端MEMS传感器领域,例如高端惯性传感器(陀螺仪、加速度计)、压力传感器、气体传感器等,欧美和日本在技术研发、批量生产和质量控制上占据优势。这些传感器广泛应用于智能手机、汽车、航空航天和医疗设备等领域。中国在该领域的核心材料、微纳加工工艺以及封装测试技术上,仍需提升。
光学传感器与激光雷达: 随着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激光雷达(LiDAR)成为关键的感知设备。尽管中国在激光雷达领域涌现出不少优秀的创业公司,但在高性能、高可靠性、低成本的光学传感器和激光雷达核心技术(如核心芯片、扫描模块、探测器等)上,与Velodyne、Luminar等国际巨头相比,仍有差距。
精密测量传感器: 在航空航天、精密制造、科学研究等领域,需要极高精度和稳定性的传感器,例如高精度编码器、力传感器、应变片等。这些传感器的设计、制造和校准,往往需要极其复杂的工艺和严格的质量控制,是技术壁垒较高的领域。
失效机理与寿命预测: 高端传感器往往需要在恶劣环境下工作,其失效机理的深入研究和寿命预测能力,是衡量其可靠性的重要标准。国际领先的传感器企业,往往拥有长期积累的实验数据和失效模型,能够更准确地评估产品性能。

中国虽然在传感器领域投入巨大,也取得了显著进步,但要实现全面自主可控,尤其是在高端和特种传感器方面,还需要在基础研究、材料创新、精密制造和产业生态建设等方面持续发力。

结语:

这仅仅是中国科技版图中的几个缩影。在生物医药的某些关键药物研发、高端医疗设备的制造、先进半导体材料(如硅片、高纯度化学试剂)的生产、高性能计算机的某些核心部件、以及基础科研领域的一些前沿技术等方面,中国与世界一流水平的差距依然存在。

认识到这些差距,并非为了妄自菲薄,而是为了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前进的方向和挑战。中国科技的崛起,注定是一场充满艰辛与挑战的漫长征程,需要的是耐心、毅力,以及持续不断的投入和创新。每一步的突破,都来之不易,也更值得我们去铭记和期待。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音频相关的设备,绝大多数都是要么没有国产,要么质量比进口的差得远。其实技术并不是最大的难点,主要问题是受众面太小,研发成本无法通过市场收回。


比如耳机、音响、麦克风、声卡甚至乐器等硬件设备,国产的基本都是中低端面向大众市场的产品,但是对于专业演奏家/音乐制作人/录音棚而言,高端专业的设备还是必须要用进口货,尤其是德国和美国制造的(乐器加上个日本)。

音频相关的技术很多都是几十年甚至百年的积累,而这个技术不仅是硬件的制造技术,更是一种“味道”的概念。施坦威的钢琴结构和珠江钢琴是一样的,但是弹出来的音色味道就是不一样。这种非常细微的差别,需要产品长时间的迭代打磨才能造就品牌特色。可以说相对于科技产品,很多音频设备更类似于红酒这种奢侈品,不仅有客观的制造工艺参数,还有主观审美的影响。比如有很多著名的专辑都是用某个型号的麦克风录的,大家就会习惯性地认为这个麦克风的声音好听。


音频设备相比于其他电子设备而言,有一个很重要的就是对于时间精准度极高的要求。CPU的频率如果上下浮动只会稍微影响性能稳定性但不会把数据算错,但是采样器的时钟如果出现了抖动就会毁掉整个音频信号,因此音频设备还受制于这些核心精密零部件。有些声卡中还专门配有用于DSP效果器运算的芯片从而解放电脑的CPU,而这种细分类型的芯片研发在国内还几乎是空白。因为市场太小,国内通信专业的学生,几乎没有研究音频信号处理方向的。

然而,也有的音频硬件原理非常简单,甚至内部就是一些原始的晶体管,但因为长久的工艺积累和品味适应,导致大众就认这个味道。这就好比可口可乐的配方是一百多年前的,但是因为大家喝惯了,要是配方变了消费者反而会不买账。

为什么说研发成本无法通过市场收回呢?我们设想国内某厂商想要研制一款音质出色的麦克风,那么就需要投入大量的成本测试各种材料,各种声学环境,找来各种歌手和乐手来录音,最后做出来的东西可能还没有国际上数十年经验的老品牌好听。老品牌的技术也许并没有多先进,但是他们有经验积累的秘方,就像厨师的祖传绝技一样,你光从技术上无法解释为什么它音质那么好,因为它的音质来自于数十年一代一代改进的产品,同时在商业市场上因为口碑好,一直销量不错,有足够的钱去继续迭代研发。

一个高端麦克风/音响要上万人民币,录音棚在采购的时候必然会选择最保险的品牌,而不敢投入如此高的成本去尝试国产新产品。如果国产厂商想通过赠送试用推广的方式,必然又无法收回成本,因为一个麦克风/音响可以用几十年。同时,这种硬件设备,需要的人非常少,每个城市可能只有个位数的录音棚,全中国加起来可能就一千来个。加上个人用户,上万件就是销量的绝对上限。如果厂商想要收回成本,就意味着单价必须非常高,价格弹性很低,无法通过降价来促销。而几十年技术经验积累的老品牌,研发成本早就收回了,根本不怕打价格战。同时,价格本身就是决定这种设备档次的指标,就好比LV的包和法拉利的跑车永远不可能通过降价甩卖的方式来营销。


说完硬件我们来说软件,这个问题更头疼。以音乐制作人用的软音源和宿主软件为例。软音源就是用电脑作曲的时候,通过向宿主软件(可以类比于Photoshop)里输入音符,音符触发对应音色的声音。比如一个钢琴软音源,就至少需要录音采样钢琴的88个键,然后通过输入的音符来决定触发对应的键位。在这个叫钢琴窗的界面里输入音符,就可以创作音乐:

但是要想做到逼真的声音,光采样88个键是绝对不够的,每个琴键不同的力度按下去都会发出不同的声音,同时踩不踩钢琴踏板又会产生完全不同的声音。手指以不同的方式触键,产生的杂音也不一样,这也会影响钢琴的音色。一个优秀的钢琴软音源,需要至少上千个采样。我们来算一下制作这样一个软音源需要哪些成本:

  1. 钢琴本身的费用,好的钢琴要几十万。
  2. 录音棚、录音师和演奏者的费用,每天上千。
  3. 录出来的音频编辑和整理,大量时间成本,虽然现在可以通过程序完成一部分批处理。
  4. 写程序的费用,音色采样文件触发的逻辑以及UI的设计。
  5. 营销推广的费用,出了一个音色还要让音乐人都知道才行。

以上这些成本算下来,一套质量不错的钢琴软音源,至少需要数十万的成本才能做出。问题是软音源不像是Office这种软件几乎每个用电脑的人都需要。全世界需要使用软音源的人,加起来可能只有不到一百万人,这一百万人中有99万人已经有了别的公司的钢琴音色了,不需要再买一份了,除非你能做的比那些国际上的音源大厂还要优秀。你的潜在消费者,数量级只有几万,而可能有一大半的音乐制作人都使用盗版的音源,也就是说你用心制作的钢琴软音源最多也就卖出几千份,那么每份至少要卖几百元才能勉强回本,这是一个比3A游戏还要残酷得多的市场。

中国在音源市场唯二打出亮眼表现的品牌,一个是做吉他的Ample Sound,一个是做民乐的Kong Audio。这两个品牌的成功,Ample Sound在于全球市场的优秀营销以及优质的音色和技法,Kong Audio在于乐器的差异化,但现在慢慢也被一些外国的音源厂商抢走了市场。毕竟外国公司也不傻,你能录二胡我也能花钱请人来录,我的程序还写得比你好。

世界上软音源的两大巨头:德国的Native Instruments和美国的East West,各自拥有一套音源平台。尤其是Native Instrument,像苹果一样构建了一整套生态系统,大多数第三方厂商的音源,都必须通过其旗下的Kontakt播放器授权才能使用。East West则是模仿Amazon Prime的商业模式,采用了订阅制,每个月29.99刀就能使用旗下几乎所有的音源。中国的厂商想要介入这块已经十分成熟的市场,可以说商业上毫无胜算。

除了软音源之外,还有宿主软件和效果器。这两块都很吃底层程序的能力,需要音频信号处理方向的C/C++高级工程师才能做出来。同样的,因为国外的厂商已经做出了功能很完善的软件,中国公司想要从头研发一个,不管是技术上还是商业上都是很不划算的一件事,因此几十年以来都是用的国外的软件。常用的有德国的Steinberg公司旗下的Cubase和Nuendo,苹果出品的Logic和Avid的Pro Tools等等。这块的市场也基本上被德国和美国所垄断。

中国的软件行业需要的是像Adobe这样专注于底层研发,开发生产力工具的公司,但商业上因为巨头已经垄断,很难靠不成熟的新产品打入市场,因此都被扼杀在萌芽阶段,再加上盗版横行,中国的公司更难分一杯羹,尽管很多音频方面的技术都是开源的。这一块的市场不可能通过国家力量限制国外公司占领中国市场,同时不涉及机密,国产化似乎也没有什么必要。可以说有生之年,我们很难看到中国在音频设备与软件产业的民族品牌走向世界。


唯一的翻盘可能,是全中国13亿人都建立良好的音乐素养,培养出一个巨大的内需市场,自然就会有公司看到足够的商业利益空间,愿意花成本去进行研发。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用耳朵玩游戏,分享游戏音频的知识与资讯】

user avatar

科学和技术得分开来看。

有句话叫做publish or perish,科学成果力求公开发表。纯粹的科学,理论上是为全人类所共有的。

然而技术是要积累的,而且一般都不会公开细节,所以技术领域基本上都有代差。

我是搞计算物理的,其中计算部分就属于技术。我们领域常用的软件绝大部分是国外开发的,包括VASP(维也纳),SIESTA(西班牙),CASTEP(英国),quantum Espresso(意大利为主), LAMMPS(美国),NAMD(美国)。硬件部分也基本上被intel和NVIDIA两家垄断。

user avatar

多了去了。整个制造业方面差距一堆,别以为科技就一个芯片和互联网。

例如工业机器人的中国市场。中国品牌才3点几………

自动化控制方面如艾默生,ABB,三菱,西门子,GE.霍尼韦尔等等

也就中低压电气方面有点中国品牌的空间。

快速消费品方面,如国内奶业绕不开的利乐包装。

工业软件更是几乎全部沦陷,一个AutoCAD就绕不开。

整个工业的高端产业差不多都被外国品牌占据。

现在所谓中国制造,打个比方,不过是你拿着欧美制造的工具制作汽车飞机罢了。

差距明显,国人尚需努力。…

补充个案例,我曾做过一个项目,对比了国内某顶尖品牌和英国的一台设备。

同样的工况参数,国产设备重10吨价格80万,英国仅重3吨价格200万,国产设备的效率低于英国5%。计算下来,国产设备虽然购买便宜,但一年的电费就会比英国的设备高200万。……于是国产出局。

这就是差距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除了芯片,中国在这些科技领域,也正经历着一场“追赶”谈及中国科技的“卡脖子”问题,芯片制造无疑是所有人挂在嘴边的例子。然而,放大中国的科技版图,我们会发现,在许多关键领域,我们与世界一流水平之间,依然存在着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这场追赶的征程,同样艰辛而漫长。1. 高端航空发动机:心脏的搏动,依然沉重.............
  • 回答
    自近代以来,中国在科学技术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了不可磨灭的力量。这些贡献涵盖了基础研究到应用技术的方方面面,其影响深远且广泛,既有填补空白的开创性突破,也有惠及全球的实用性创新。在基础科学领域,中国科学家们正日益崭露头角。 量子信息领域: 中国在量子通信和量子计算方面的研.............
  • 回答
    近期,中国科学家在量子计算领域接连取得的突破,无疑是中国科技实力进步的一个缩影,也让全球目光再次聚焦于这一前沿领域。要评价这些成果,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深入剖析,不仅仅是简单地“点赞”,更要理解其背后的意义、潜在影响以及未来挑战。一、 成果的“硬核”之处:从“能用”到“好用”的跃进一直以来,量子计算都.............
  • 回答
    我的领域是“人工智能”,如果只能留下一句话,我会选择:“通过模拟与学习,机器可以理解、推理并创造。”这句话包含了我对人工智能核心能力的深刻理解,并且在信息爆炸和快速发展的时代,它依然具备极其重要的价值。下面我将详细阐述为什么我会选择这句话,以及它所蕴含的意义。为什么选择这句话?在一次浩劫之后,科学知.............
  • 回答
    在科学的探索之路上,“物质”这个概念,看似简单,实则蕴藏着无尽的奥秘,是物理学乃至整个科学体系的基石。要彻底理解它,得从不同层面去剖析。最直观的理解:你能看见、摸得着、占据空间的东西我们最先接触到的物质,是那些有质量,并且能够占据空间的实体。比如,你手里的书本,空气在你肺里,地上的石头,太阳系中的行.............
  • 回答
    一个有趣的问题!关于Python能否完全取代R在数据科学领域,我得说,这就像问一把瑞士军刀能不能完全取代一套专业的厨具一样——都有各自的闪光点和适用场景,但直接说“完全取代”,我觉得还为时尚早,也可能忽视了它们各自的独特价值。我们先来聊聊Python在数据科学里的地位。现在这个领域,Python无疑.............
  • 回答
    施一公研究组在2015年8月21日通过《科学》杂志在线发表的两篇重磅论文,可以说是当时分子生物学领域的一颗璀璨明珠,它们的影响深远且多维度,让许多科研工作者至今仍津津乐道。这两项成果,主要聚焦于两个关键的生命过程:剪接体(spliceosome)的结构解析和细胞凋亡(apoptosis)的关键调控机.............
  • 回答
    生物领域的科学家和临床医生的思维方式,虽然都围绕着生命展开,但出发点、侧重点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却有着显著的差异,这种差异就像两位艺术家,一位是潜心钻研颜料成分、画布纹理的大师,另一位则是挥洒泼墨、描绘生动人物的画家。科学家:求索未知,探究“为什么”和“是什么”科学家的思维核心在于“求索未知”。他们是生.............
  • 回答
    别慌,这焦虑感我懂。第四次科技革命,这个说法本身就带着点科幻色彩,也难怪会让人有些不知所措。不过,咱们得明白,科技的进步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更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马拉松,你追我赶,互相借力。你说可控核聚变为基础,AI打辅助,这个思路非常有意思,也颇有道理。可控核聚变:能量的曙光,万物的基石咱们先说说.............
  • 回答
    日本在电子技术领域确实拥有举世瞩目的成就,但谈及个人电脑(PC)的中央处理器(CPU)市场,确实没有出现能与Intel和AMD正面抗衡的日本厂商。这背后有着复杂而深刻的历史、技术、商业和战略原因,并非一句简单的“技术不够”就能概括。历史渊源与市场格局的形成:首先,我们需要理解PC CPU市场是如何走.............
  • 回答
    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USTC)就读,是一段集挑战、成长与独特体验于一体的旅程。作为中国顶尖的理工科大学,USTC以其深厚的学术底蕴、严谨的治学态度、前沿的科研实力以及充满活力的校园文化而闻名。在这里,你将经历一段与众不同的大学生活。一、学术为重,挑战极限 严苛的学业压力: USTC最显著的特点之.............
  • 回答
    作为一名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以下简称“中科大”)的学子,我真的想好好聊聊在这里的几年时光。这不是什么官方介绍,也不是为了给谁打广告,就是我作为一个普通科大人,一点一点体会到的真实感受。首先,最直接的感受就是——学习压力确实很大,但同时,这种压力又带着一种让你欲罢不能的吸引力。 大家都知道中科大的名字.............
  • 回答
    2016年10月17日,百度创始人、董事长兼CEO李彦宏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以下简称“中科大”)的一场名为“人工智能时代的机遇与挑战”的演讲活动中,遭遇了观众用手中的矿泉水瓶砸向舞台,导致演讲一度中断。这次事件的发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对李彦宏、百度以及人工智能领域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我们可以从.............
  • 回答
    印度在科学技术领域拥有众多杰出的精英人才,这一点毋庸置疑。然而,要寻找一个能够像钱学森那样,在回国后“大幅推进国家科学技术发展”的标志性人物,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这其中涉及到印度自身独特的历史、社会、经济以及科技发展路径等多种因素。首先,我们需要理解钱学森在中国科学技术发展中的特殊地位。钱.............
  • 回答
    两位巨匠的国防科技答卷:刘永坦与钱七虎的卓越贡献2018年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星光熠熠,有两位名字尤其闪耀——刘永坦院士与钱七虎院士。他们以深厚的学识、不懈的追求,在我国国防科技领域书写了浓墨重彩的篇章,其成就之高,影响之远,足以载入史册。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这两位巨匠的世界,探寻他们在国防科技道.............
  • 回答
    在科技允许的情况下,一个完全密封的盒子中装满水,并且盒子的体积不断缩小,会发生一系列令人着迷且极端的情况,这涉及到流体动力学、材料科学、热力学以及可能的量子效应。让我们详细地探讨这个过程:1. 初期阶段:水的压缩与压强升高 水的不可压缩性(近似): 水在常温常压下被认为是不可压缩的流体,这意味着.............
  • 回答
    在科学史上,确实存在一些解释看似错误,但其预测能力却惊人地准确的例子。这些例子往往揭示了科学发展的复杂性:有时一个不完全正确的理论,却能通过巧合或逻辑推演,指向正确的现象。以下是一个非常经典且详细的例子:爱德华·史密斯(Edward Smith)对牛顿万有引力定律的“错误”诠释与亚当斯(John C.............
  • 回答
    这确实是个迷人的历史谜题。当我们在今天谈论“科技”和“文化水平”时,我们往往用我们现代的标准来衡量。而成吉思汗时代的蒙古族,他们的“科技”更多体现在实用性和创新性,而“文化”则是在游牧生活方式下孕育出的独特智慧和组织能力。 正是这些,让他们在军事和政治上取得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成就。想要理解蒙古人如何.............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在科学实验里,能不能拿咱们平时喝的饮用水来代替蒸馏水,这事儿得看具体做啥实验。简单来说,答案是“看情况”,不能一概而论。咱们先说说蒸馏水。顾名思义,蒸馏水是通过蒸馏过程得到的,把水烧开了变成水蒸气,再把水蒸气冷凝收集起来。这个过程啊,就像给水洗了个澡,把里头那些杂七杂八的矿物质、.............
  • 回答
    在科学研究的广阔领域里,确实存在着需要我们去审视甚至求和“奇怪”数列的情况。这些数列往往不是我们熟悉的等差、等比或者简单多项式规律,而是由复杂的现象、模型或者数据分析过程自然产生的结果。它们可能乍一看杂乱无章,甚至不符合直觉,但深入探究其背后,往往隐藏着深刻的科学原理或工程应用。举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