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跟随项羽的蒲将军为什么突然消失了?

回答
关于蒲将军为何跟随项羽,以及后来又为何消失,史书上并没有留下非常详尽的记录,这本身就为后人留下了不少想象的空间。我们只能根据有限的史料和当时的社会背景来推测。

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蒲将军”这个称谓的由来。在史书中,能够和项羽并肩作战,并且名字带有“蒲”字的大将,最广为人知、也是最有可能指代的就是蒲将军,名将延固。他是项羽帐下一员重要的战将,尤其是在早期跟随项羽征战时,表现颇为勇猛。

蒲将军跟随项羽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当时的历史大环境来理解:

天下大乱,群雄并起: 秦末,秦朝暴政导致民不聊生,陈胜、吴广起义的星星之火迅速蔓延,各路豪杰纷纷响应,争夺天下。在这个乱世,人们需要一个有能力、有胆识的领袖来带领大家改变命运。
项羽的个人魅力与实力: 项羽出身贵族,武艺高强,力能扛鼎,有万夫不当之勇。他作战时身先士卒,这种个人魅力和强大的军事实力,自然吸引了不少有才能的将领追随。蒲将军作为一名将领,他可能看中了项羽的雄才大略,希望在他麾下施展抱负,建功立业。
出身与命运的羁绊: 虽然史书未详述蒲将军的具体出身,但很多追随项羽的将领,例如项氏家族的亲信,或者是在早期反秦战争中与项羽一同起家的部曲,都有着深厚的渊源。也许蒲将军也是其中之一,他的人生轨迹,从一开始就与项羽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对秦朝的仇恨与反抗: 许多起义军将领,包括项羽和他的部下,都是对秦朝的残暴统治深恶痛绝的。跟随项羽,就是他们推翻暴秦、建立新秩序的途径。

那么,蒲将军后来又为何突然消失了呢?这确实是一个令人费解的谜团,但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可能的角度去推测:

1. 战死沙场,壮烈牺牲: 这是最直接也最常见的可能性。项羽一生戎马,战事连连,尤其是在与刘邦的楚汉战争中,大小战役不下数十场。蒲将军作为项羽麾下的得力干将,很可能在某场激烈的战斗中,为了掩护项羽或者完成一项艰巨的任务,不幸战死。史书的记载往往会侧重于主帅和关键人物的生死,一些重要的将领阵亡,如果不是特别关键的战役,可能就不会被详细记录下来,或者只是寥寥数语带过。
举例来说: 在彭城之战、垓下之围等一些关键战役中,项羽的军队遭受了重创,无数士兵和将领都牺牲了。蒲将军如果是在这些战役中作战,身陷重围,阵亡的可能性非常大。

2. 病故或因伤致残,无法继续作战: 乱世之中,战火纷飞,将士们长期处于艰苦的环境下,疾病和伤痛是常有的事。即使是勇猛如蒲将军,也可能因为积劳成疾,或者在某次战斗中受了难以治愈的伤,从而被迫退出战场,隐居或在家中疗养。这种情况下的消失,可能意味着他不再能以将军的身份出现在战场上。

3. 转投他处,另谋出路: 楚汉战争后期,项羽的势力逐渐衰落,刘邦的实力日益壮大。一些原本追随项羽的将领,看到项羽气数将尽,可能会选择明哲保身,转而投靠实力更强的刘邦,或者选择隐退,不再参与到这场残酷的权力斗争中。如果蒲将军是出于这种考虑而离开了项羽的阵营,他的名字自然也会从项羽的史书中淡出。
需要注意的是: 史书上对将领临阵倒戈的记载相对还是比较多的,如果蒲将军是投靠刘邦,或许也会有记载。但另一种可能是,他只是选择了一种更加低调的方式离开,不被后人所知。

4. 史书遗漏或记载不详: 这是最令人无奈但又非常现实的一种解释。古代史书的编纂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比如信息传递的局限性、撰史者的个人视角、以及当时政治环境对史料的影响等等。并非所有人都能够被详细地记录在案。像蒲将军这样,虽然有名有姓,但可能在项羽的众多将领中,其重要性并没有达到能够让后世史书详细记载其结局的程度。或许在他生命的某个阶段,他的事迹就不再被认为是“重要”的了,也就被自然地省略了。
想象一下: 项羽的军队规模庞大,麾下将领更是数不胜数。能在史书中留下一笔,本身就说明他有过一段比较突出的经历。当他不再处于风口浪尖,或者在关键时刻没有做出能被历史铭记的举动,那么他的名字很可能就会随着时间而模糊。

5. 被项羽误杀或因故受到牵连: 项羽性格暴躁,有时会因为一时冲动而做出过激的举动。虽然史书上蒲将军并未被记载为项羽直接杀死,但不能完全排除在某些混乱的场合下,因为误会或其他原因而受到牵连,导致结局悲惨。

综合来看,蒲将军的突然消失,最有可能的原因是战死沙场。在那个刀光剑影的年代,英雄的生命往往短暂而辉煌,更多的是在战场上的英勇牺牲,而非安享晚年。史书的残缺,也让我们对许多曾经叱咤风云的人物,只能留下模糊的印象和无尽的猜想。他如同许多那个时代的普通士兵一样,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历史的篇章,只是他的名字,未能留下更多的故事。

我们能知道的是,在项羽称王、分封诸侯的初期,蒲将军仍然是项羽麾下的一员大将。但随着时间推移,特别是楚汉战争进入白热化阶段,项羽一方的将士们经历着巨大的消耗,很多曾经的猛将都难以幸免。蒲将军的消失,很可能就是在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消耗中,随着项羽的失利而一同湮灭的。他或许没有像韩信那样辉煌的成就,也没有像项羽那样戏剧性的结局,但他无疑是那个时代无数为“天下”二字而拼搏的普通将领之一,他的消失,也是那个波澜壮阔时代的一个缩影。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首先放结论:

蒲将军应该并没有消失,而是改变了其他名称。又或者说,史家为了掩盖汉廷某位大人物的不光彩历史,所以便通过更改名称的方式让世人误以为蒲将军和之后的某个大人物不是一个人。

而这位大人物,可能就是汉初十八功勋中名列第十三的棘蒲侯陈武,同时他也是孝汉文帝时期的大将军。

理由很简单,棘蒲侯陈武是西楚降将,而他在西楚的那一段时间里的很多记录却莫名与蒲将军一致,而当蒲将军消失后,陈武却突然又成为了汉军中的大将,并且在之后靠着自己的能力一步步晋升为汉军中的大将军,而能做到这一点的西楚降将,目前来说也就只有蒲将军有这个能力,所以他们二人很有可能就是一个人。

当然了,因为没有史书的明确记载,所以关于蒲将军是陈武的说法,目前只是猜测,并不能完全定论。但相信很多人看完下面的内容,应该会有自己的判断。


关于蒲将军这个人,很多人或许并不了解,但是有一个人大家肯定是知道的,那就是英布。

而笔者之所以在这里要提到英布,就是因为根据史书的记载,在最开始之初的楚军阵营中,英布和蒲将军二人是并驾齐驱的两名虎将。

如下记载:

项梁渡淮,黥布、蒲将军亦以兵属焉。《史记·项羽本纪》

项梁起兵后不久,英布和蒲将军各自领其本部兵马投奔于项梁麾下。

怀王使宋义为上将,范曾为末将,项籍为次将,英布、蒲将军皆为将军,悉属宋义,北救赵。《史记·黥布列传》

这是在定陶之战后,秦军大举攻入赵国之时了。于是,楚怀王遂令宋义为上将军,范增为末将,项羽为次将,这都是我们熟悉的内容。而史书中关键的一点就是在这里明确说明了,英布和蒲将军也是作为将军级别的人物隶属宋义节制。

怀王因使项羽为上将军,当阳君、蒲将军皆属项羽。《史记·项羽本纪》

这里已经是项羽兵变夺取大权之后了。当项羽成为楚军上将军后,当阳君英布和蒲将军则也隶属项羽节制。

项羽已杀卿子冠军,威震楚国,名闻诸侯。乃遣当阳君、蒲将军将卒二万渡河,救钜鹿。《史记·项羽本纪》

这里就是巨鹿之战的前奏了,项羽令英布和蒲将军共领军两万楚军渡河为先锋部队,率先发起对秦军的进攻。此后才是项羽破釜沉舟巨鹿血战的故事。

约未成,项羽使蒲将军日夜引兵度三户,军漳南,与秦战,再破之。《史记·项羽本纪》

以上的记录,是发生在巨鹿之战后,项羽率领诸侯大军继续进逼章邯。于是,迫于无奈之下,章邯遂派人和项羽谈判,但可能是因为其他原因,并未谈判成功。由此,项羽遂下令蒲将军率军攻秦军,与之战于漳南,大胜之。此后就是项羽再率大军攻秦,由此迫使章邯举全军投降。

项羽乃召黥布、蒲将军计曰:“秦吏卒尚众,其心不服,至关中不听,事必危,不如击杀之,而独与章邯、长史欣、都尉翳入秦。”於是楚军夜击阬秦卒二十馀万人新安城南。《史记·项羽本纪》

这里的记录,就是指的那场发生在秦末的新安屠杀事件了。当时,项羽军挟持着二十余万秦军降卒到达新安后,迫于各种原因,项羽遂招英布和蒲将军商议。最终得出结果,当杀之,于是,二十余万秦军,一夜之间全军尽墨。

而在之后,关于蒲将军的记载便没有了,蒲将军这三个字也再未出现过,是生是死,无人知晓。

单从上面的六条记录中,我们能够看出,英布和蒲将军在西楚阵营中的位置一直都是很特殊的。二人一直都是频繁的出现在关键时刻,并且很显然也是项羽引为支柱的人。当然了,从一直兵属的情况来看,既然《项羽本纪》中在这里不提龙且、钟离眜等人,那就说明在当时项羽麾下,英布和蒲将军其实还是一直处于半独立状态的。所以,这或许也是后来英布封王离开项羽自成一派的原因。

而这里唯一问题就是,蒲将军呢?

按道理,蒲将军此人的战功几乎是堪比英布,从最开始首先带人投奔项梁,这就是从龙之功啊。其后项羽兵变后,蒲将军和英布继续支持项羽,更是大功。再就是巨鹿血战,蒲将军和英布作为首开的两位大将,功劳之大几乎仅次于项羽本人。其后进击章邯军,蒲将军更是一人领军大破之。最后新安大屠杀,虽说名声不太好,但是能够参与到此次密谈中,就足矣看出蒲将军此时的地位了。

所以,为什么之后英布能够封王,而蒲将军就是消失无影了呢?何况自章邯投降后,几乎再无大仗了,总不能是楚军进攻函谷关时,蒲将军战死了吧?这不是开玩笑吗?

而论战绩,论功劳,论能力,论和项羽的亲密关系,蒲将军又有哪一点差于当时的英布?

同时,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蒲将军如此重要的人物莫名其妙的消失,天下之人居然无人有异议?由此大家不觉得奇怪吗?

所以笔者认为,唯一较为合理的缘由就是,蒲将军还活着,并且一直都活着,所以并不为他人所奇怪。当然了,这只是笔者的一时推测,关键还是要有史料支撑。

说完蒲将军,咱们再说棘蒲侯陈武。

先看《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中关于陈武的较为齐全的记录:

以将军前元年率将二千五百人起薛,别救东阿,至霸上,二岁十月入汉,击齐历下军田既,功侯。

在这里,陈武的记录是,以将军的身份,在秦二世元年率军两千五百人起于薛县,而后别救东阿,到霸上,应该就是诸侯军齐聚咸阳之时了。

其后记录是二岁十月入汉。很显然,这里的二岁十月,应该是汉二年十月。

那么再看之前的记录,没有一句显示过陈武以将军的身份在刘邦麾下。而在汉二年十月入汉,便说明陈武是在此时才加入汉军中的。最后则是参与到齐国战役中,随大将军韩信大破齐楚联军,由此以功封侯。

当然,以上只是说明陈武问题的一方面依据,咱们再看下一条记录:

楚军出兵击王离,大破之。沛公引兵西,遇彭越昌邑,因与俱攻秦军,战不利。还至栗,遇刚武侯,夺其军,可四千馀人,并之。《史记·高祖本纪》

这里记录的是,巨鹿之战后,刘邦领军向西直扑关中。而后,在昌邑和彭越军相遇,一同进攻秦军,但战事却并不顺利。于是刘邦遂领军去往粟地,刚好遇到了刚武侯,便夺其部属四千人,并入自己麾下。

而这里的刚武侯,有史家做过分辨,如下记载:

【集解】:汉书音义曰:“功臣表云棘蒲刚侯陈武。武,一姓柴。‘刚武侯’宜为‘刚侯武’。”

很显然,这里的记录,应该指的就是后来的陈武。换句话说,刚武侯的正确读法,应该是刚侯陈武。因为刚侯正是陈武死后的谥号,而太史公这里应该是刻意做的一种修饰。

所以按照这里的记录,刘邦早在秦二世三年,当然此时或许已经是子婴当政时期了,不过没多大关系。反正按照这里的记载,事实上陈武已经和刘邦见面了。但是问题就在于,既然刘邦都强行吞并了陈武的军队了,那么在此时陈武又为何没有归入刘邦麾下呢?

而再看之前功侯表中关于陈武的记录,既没有入秦之功,也没有回攻三秦之功,更没有击项羽之功,只有参与过齐国之战的功劳。所以,陈武应该就是在汉二年十月加入汉军阵营的。

如此岂不是太史公记录的前后矛盾了吗?

对此,笔者认为还是要更信任太史公的记录,所以功侯表中的记录应该是没有错的,而此时刘邦并陈武部属的记录也应该是没错的。那么造成这种相悖的记录的一个较为合理的原因就是,陈武此人的身份太过特殊,导致刘邦只能夺取他的军队,而无法让其归属自己。

所以现在的一个问题就是,陈武去哪里去了?

而再回想起开头所说的蒲将军,自从新安屠杀之后,他就消失了,如此,他又去了哪里呢?

所以,现在就到了将陈武和蒲将军联系在一起的时候了。

其实笔者并不是第一个对于棘蒲侯陈武与蒲将军关系有疑问的人,事实上,在华夏历史几千年里,有这样疑问的人还很多。而其中能给出最合理的一个解释,也是笔者认为最合理的一个解释就是在《两汉刊误补遗》中记载的观点:

蒲者,其封国如陈贺费侯而目之,为费将军,盖举其封国耳,非姓也。

这里所表达的意思就是,如同之前刘邦在粟地遇到陈武时的记录一般,那里用的是陈武的谥号刚侯。所以,这里的记录后人便认为,所谓的蒲将军,便是如同后来封为费侯的陈贺被记为费将军一般,而棘蒲侯中单取一字,便正好是蒲将军。

当然,在那本书中并不是只注明了这一条依据,如下记录:

陈武侯状以将军起薛,别救东阿,至霸上。仁杰按武无本传,而蒲将军事颇与此相应,起薛云者,谓蒲将军将兵属项梁起薛也。史载羽遣蒲将军救巨鹿,而不言其救东阿,按章邯围东阿在蒲将军以兵属梁之后,岂武实尝别将兵徃救东阿,而史失载其事欤,不然,即表谟书巨鹿为东阿耳。史又载羽遣蒲将军再破章邯军,羽遂入至戏,西则表所谓至霸上者也,观此蒲将军为陈武无疑。

以上,才是那本书中判断蒲将军就是柴武的根本理由。

按照这里的描述,在功侯表中陈武是以将军自领部属起于薛县,而蒲将军则刚好也是自己领军于薛县加入项梁军,当然那时候刘邦也去了薛县。故而,陈武和蒲将军的记录在此时基本属于一致。

另外,虽然史书中只记载了蒲将军参与了巨鹿之战,没有参与之前的东阿之战,但是按照东阿之战发生于蒲将军加入项梁麾下之后,因此蒲将军很可能也是参与了东阿之战。当然了,也有可能是功侯表中记载的内容有误,错把巨鹿记载为了东阿。再加上史书中又记载蒲将军攻破章邯军后,跟随项羽入关抵达戏地,而陈武在功侯表中又记载为到达霸上。因此《两汉刊误补遗》便认为蒲将军就是指的棘蒲侯陈武。

此后蒲将军则再无出现,而陈武却在汉二年十月突然投向汉军阵营,由此,一切就很明显了。

虽然目前还没有非常明确的记载可以证明陈武就是蒲将军,但是根据上述内容,大概可以断定,蒲将军就是陈武。

而现在需要考虑的就是,汉二年十月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才会让蒲将军陈武突然弃楚归汉?

十月王至陕。《史记·秦楚之际月表》

这里的陕,应该指的就是今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县。很显然,此时的刘邦已经率领大军冲出函谷关,直扑彭城。如此,蒲将军陈武可能就是项羽特意将其留在这里,以阻挡汉军。但是很显然,蒲将军陈武这次并没有阻挡,反而是加入了汉军,转头攻楚。

很多人或许会问,蒲将军陈武不是和项羽关系那么好吗?怎么会如此就弃楚归汉了呢?

其实,这就要结合笔者开始的时候说的那些内容了。在当时来看,无论从哪一方面来讲,蒲将军都是项羽麾下唯一能够和英布媲美的大将,可是结果呢?同样出身,同样战功的英布被封王,而蒲将军呢?很显然并没有封王。所以蒲将军陈武会甘心吗?

另外按照笔者现在看来,蒲将军未能封王的原因,应该是和其在粟地被刘邦夺军之事有关。当然了,无论如何,单凭功绩来看,蒲将军都是不差于英布的,所以项羽只封英布而不封蒲将军,确实是有点说不过去了。

而或许,也正是因为蒲将军的事,所以也塑造了陈平、韩信等这些楚军将士对于项羽刻薄寡恩的印象。

至于其后齐国之战就不必说了,大将军韩信一意孤行灭齐,或许是个人的想法,亦或者是蒯彻的建议,当然更有可能还是大将军韩信为了那些追随他的人们,君不见,我们的蒲将军陈武不就是靠着灭齐之功才拿下了最后封侯的资本吗?

而在最后的垓下之战,蒲将军陈武的位置便又是非常特别:

五年,高祖与诸侯兵共击楚军,与项羽决胜垓下。淮阴侯将三十万自当之,孔将军居左,费将军居右,皇帝在後,绛侯、柴将军在皇帝後。项羽之卒可十万。《史记·高祖本纪》

汉五年垓下决战,大将军韩信作为总指挥,自领三十万大军对阵项羽十万大军。而后分列三军,韩信自领中军,而孔将军领左军,费将军则领右军。当然,更为关键的是后面的记录,这里的柴将军就是陈武。而陈武领军协同刘邦及周勃等人在后方,这又是为什么呢?

从齐国之战后,陈武差不多就已经被大将军韩信收服了。而陈武作为当年参加过巨鹿血战的蒲将军,此时放在自己的后方,很显然不是大将军韩信故意让他坐下看戏的。由此唯一的解释就是,此时的陈武的作用,或许就是在盯着刘邦和周勃等汉军中央主力,以防止大将军所属的齐军在对阵楚军的时候,汉军背后突袭。

不过幸亏当时没有发生这样的事件,不然历史可能就要改写了。当然,这到底和陈武坐镇后方有没有关系,那就不得而知了,目前都是猜测。

此战过后,大将军韩信被封为楚王,去楚地,而数十万齐军则在大司马丁复的运作中成为汉军。如此,陈武这个大将军韩信的嫡系部将,也就貌似无事可干了。

当然,之后在雍齿被封侯之后,紧跟其后的便是陈武了:

六年三月丙申,刚侯陈武元年。《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汉六年三月丙申日,陈武受封棘蒲侯。

而被封侯了的陈武,貌似也就被闲置了,不过作为当年在项梁时代就是大将的陈武,他能这么甘于平凡吗?

所以,自然是要给自己找点事做,只不过,这次陈武着实玩的有点大:

因复击豨灵丘,破之,斩豨,得豨丞相程纵、将军陈武、都尉高肆。《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这是汉十年到汉十一年爆发的汉初最大的叛乱事件,也就是大汉北境最高军事统帅陈豨反汉事件。

此役,刘邦几乎是调动了全国之兵来攻灭陈豨,才勉强扑灭了这次叛乱。但如这里绛侯周勃的传记中所记载的,当周勃击败陈豨后所擒获陈豨麾下的一员将军中,居然也有个叫做陈武的,由此,这到底是不是棘蒲侯陈武呢?

史家并未分证,但笔者认为,这应该就是陈武,只是史家实在不知道应如何记载这段历史,所以便刻意没有详细说明,为何?因为大家始终都要明白一件事,陈武这个人其实是没有被史家认可的,而只是因为是有些事确实绕不开他,所以才勉强在这里录入。

故而,虽然这个人有问题,但在整部汉初历史中,包括后来的几处记录,我们也都能可以看出,汉初能够叫做陈武的,并且参与到陈豨谋反事件中的人,也就只有他了。毕竟,陈豨也是当年大将军韩信的部下,而他陈武,自然也是。所以这里的记录并不奇怪,而让笔者真正感到困惑的则是下面的记录:

汉十年,信令王黄等说误陈豨。十一年春,故韩王信复与胡骑入居参合,距汉。汉使柴将军击之。《史记·韩信卢绾列传》

春正月,淮阴侯韩信谋反长安,夷三族。将军柴武斩韩王信于参合。《汉书·高帝纪》

从这里可以看到,到汉十一年,虽然陈豨叛乱并未彻底扑灭,但陈武却重新以将军的身份又回到了汉庭,并领军远征,亲自斩杀了逃往匈奴的韩王信。由此,这也算是陈武以此功重新获取了汉庭,更准确的说是得到了刘邦的认同。

闰月己酉,入代邸。群臣从至,上议曰:“丞相臣平、太尉臣勃、大将军臣武、御史大夫臣苍、宗正臣郢、朱虚侯臣章、东牟侯臣兴居、典客臣揭再拜言大王足下:子弘等皆非孝惠皇帝子,不当奉宗庙。臣谨请阴安侯、顷王后、琅邪王、列侯、吏二千石议,大王高皇帝子,宜为嗣,愿大王即天子位。”《汉书·文帝纪》

以上,一直到吕后死,在迎接汉文帝即位之时,陈武才再次出现在史书中。并且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此时陈武的身份居然变得如此尊贵,成为了汉庭大将军。而且从上述记录中可以看到,陈武在此时的位次居然是仅次于丞相陈平和太尉周勃,而且还高于三公之一的御史大夫张苍。那么这期间究竟是发生了什么事呢,我们已经无从得知了,但我们能知道的就是,此时的陈武已经是大汉帝国军方首屈一指的人物了。

使棘蒲侯柴将军击破虏济北王,王自杀,地入于汉,为郡。《史记·齐悼惠王世家》

济北王兴居闻帝之代欲自击匈奴,乃反,发兵欲袭荥阳。于是诏罢丞相兵,以棘蒲侯柴武为大将军,将四将军十万众击之。《汉书·文帝纪》

这两处记载,又都是在记录一件事,那就是发生在文帝初年的济北王谋反事件。

汉文帝三年,大汉改制,由太尉灌婴就任丞相一职,并去除太尉官职,太尉一切职权均属丞相府执掌,由此丞相灌婴之权力急速扩大。

同年,匈奴大举犯境,汉廷遂以丞相灌婴领兵八万五千骑北击匈奴,不久匈奴便退走了。

依然还是同年,齐地济北王刘兴居趁灌婴领军北进之际,公然反汉。于是汉文帝为了制衡灌婴,遂令丞相灌婴回军长安,并重新以棘蒲侯陈武为大将军,令其率四将所统十万军东征济北王,很快,陈武便击灭济北军,活捉济北王,由此济北国遂灭,为汉郡。

然后关于陈武的最后,在史书中就是这样记载的:

后元年,侯武薨。《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由上,汉文帝后元元年,也就是公元前163年,陈武病逝,而此时距离刘邦建国已经足足过去了将近四十年。由此我们可以想象,陈武此人究竟是何等的寿长。

对了,笔者还要插一条关于陈武的其它记载:

历至孝文即位,将军陈武等议曰:“南越、朝鲜自全秦时内属为臣子,後且拥兵阻戹,选蠕观望。高祖时天下新定,人民小安,未可复兴兵。今陛下仁惠抚百姓,恩泽加海内,宜及士民乐用,征讨逆党,以一封疆。”《史记·律书》

在这里,文帝年间,大将军陈武居然在与皇帝商议,可否派军远征四夷,尤其是南越和朝鲜,并以其都是先秦的臣属为理由。虽然此事为文帝否决了,但于此我们也就能看出陈武此人的气魄和雄心了。

总的来说,陈武此人身上的谜团,实在太多太多了。从个人独立势力突然转投项梁,而后再追随项羽打赢巨鹿之战灭秦之后,却又是转投刘邦反楚,接着在封侯后却不甘心做一富家翁,又和陈豨反汉,不成后又归汉,接着又率领汉军远征杀敌,以大将军的身份迎接汉文帝,并辅佐汉文帝征战四方。

可以说,陈武的一生,确实是精彩。

当然他的儿子也不消停,汉文帝六年的淮南王谋反之事,他的儿子因为参与此事,遂被废,削去了爵位。

但是陈武其人却并未受到多大影响,其死后,汉庭为其谥号,刚侯。

刚:强毅果敢曰刚,追补前过曰刚。《逸周书》

显然,从其谥号中我们就能大概看出汉庭对于陈武的定义了,足够勇武,有名将之风,然,却是存有大过,所以也就只能是刚了。

而对于陈武为何没有被史家单独列传记载,目前最大的可能还是因为他的经历太过曲折,当然他的儿子造反失败被废,应该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总之,因为陈武没有列传记载,而他在加入汉廷之前的记录又与蒲将军的记录高度一致,所以他应该就是蒲将军。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蒲将军为何跟随项羽,以及后来又为何消失,史书上并没有留下非常详尽的记录,这本身就为后人留下了不少想象的空间。我们只能根据有限的史料和当时的社会背景来推测。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蒲将军”这个称谓的由来。在史书中,能够和项羽并肩作战,并且名字带有“蒲”字的大将,最广为人知、也是最有可能指代的就是蒲将.............
  • 回答
    GitHub 上遍地都是宝藏,但对于刚起步的朋友来说,就像站在一个巨大的宝库门口,一时间不知道该从何下手。别担心,我来给你“指指路”,分享一些我个人觉得非常适合新手朋友们深入了解、甚至参与进去的优质项目,并且会尽量说得具体些,让你能真切地感受到它们的价值。核心思路:在挑选项目时,我会倾向于那些:1..............
  • 回答
    你的技术主管的说法,其实触及到了很多有经验的技术人在职业生涯中的一个真实写照,也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观点。他这话不是在否定算法本身,而是在强调“学什么”和“怎么学”的侧重点,尤其是在实际工作场景下。让我试着详细地解释一下他为什么会这么说,以及其中蕴含的道理。首先,我们得明白,技术主管之所以能爬到这个.............
  • 回答
    这两位可都是咱们华夏历史上响当当的猛将,说起来,吕布和项羽谁更强,这可真是个让人津津乐道的话题,不少人心里都有自己的答案。先说说吕布,他当年那身手,在三国时期那真是无人能敌。号称“人中吕布,马中赤兔”,这句话可不是白说的。你想想,他能和刘关张三兄弟大战,而且不落下风,这可不是闹着玩的。他的方天画戟使.............
  • 回答
    项羽坑杀二十万秦军和希特勒的暴行,虽然都造成了无数生命的消逝,但从动机、手段、历史背景和后果来看,存在着根本性的区别。理解这些差异,有助于我们更清晰地认识历史的复杂性,避免简单粗暴的类比。首先,从动机来看: 项羽坑杀秦军: 项羽之所以坑杀二十万秦军,主要出于战争策略和政治考量。当时的秦朝刚刚被推.............
  • 回答
    恭喜你即将迈入婚姻的殿堂!项链和戒指都是非常有纪念意义的结婚礼物,能同时拥有当然是件美妙的事情。不过,关于男朋友的意见,我们不妨冷静地分析一下,看看这其中有没有误会,以及如何能更好地沟通。首先,我们得理解一下,他为什么会不开心,只希望你买其中一个。这背后可能有很多原因,而了解这些原因,是解决问题的关.............
  • 回答
    好的,理解你的情况。大二参与导师的项目,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机会。关于你提到的论文学习和汇报,我来给你详细说说,尽量用更自然、更贴近实际的沟通方式来聊。学习论文,先别急着汇报,打好基础很重要首先,导师让你学习几篇论文,这绝对是核心环节。别想着“学完就得汇报”,而是把这个过程当作是“吸收养分”,为后续.............
  • 回答
    中国能否像F35项目那样与其他国家进行合作开发,这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问题,其中涉及技术、政治、经济以及地缘战略等诸多因素。尽管美国自己在F35项目上也面临着巨额开销和技术挑战,但中国与其他国家进行类似合作的难度和考量点,与美国的情况又有所不同。合作开发的模式与F35项目的特殊性首先,我们需要理解F.............
  • 回答
    这情况可不妙,一个小小的分包单位掉链子,很可能让整个项目的竣工验收“卡壳”,甚至延误。 咱们就来好好说道说道,为什么会这样,以及可能带来的影响。首先,为什么说“资料没进档案馆,竣工验收没参加”是个大问题?1. 资料是项目合法性的“身份证”: 过程资料: 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图纸、签证.............
  • 回答
    日本游戏业的辉煌毋庸置疑,从FC时代到PlayStation的统治,再到如今依然拥有众多创意十足的独立游戏和爆款IP,其在游戏开发领域的实力是毋庸置疑的。然而,当我们将目光投向电子竞技(电竞)领域,日本的表现却显得有些“水土不服”,与韩国、中国等国家相比,差距似乎不小。这背后到底是什么原因在作祟?我.............
  • 回答
    准研一,导师 NLP 方向,刚接项目就被要求手工标数据,这事儿细品一下,确实有点让人心里犯嘀咕,甚至会让人怀疑是不是被“PUA”了。但咱们也别急着下结论,先一步步捋清楚,看看真实情况是怎样的。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个概念,“PUA”这个词现在用得太泛了,很多人一遇到点不顺心或者觉得不公平的事就往上套。在.............
  • 回答
    马克·安东尼,这个名字在中国读者心中,总是与那位在亚历山大港与埃及艳后克里奥佩特拉缠绵悱恻、最终饮恨自尽的悲情英雄联系在一起。他曾是凯撒最信赖的副手,跟随凯撒南征北战,出生入死,立下了赫赫战功。按理说,这样一个经验丰富、战功卓著的军事统帅,应该能够轻松击败那个初出茅庐、甚至一度被流放的年轻继承人——.............
  • 回答
    陈玄礼在马嵬坡事件中对唐玄宗“落井下石”的说法,其实是对历史真相的一种误读。更为准确地说,是陈玄礼在当时的特殊历史背景下,作为一位忠诚的将领,为了平息哗变、稳定局势,不得不采取极端措施,而这些措施恰好对玄宗造成了巨大的冲击。让我们详细梳理一下马嵬坡事件的背景、过程以及陈玄礼在其中的角色,才能理解为何.............
  • 回答
    未跟随渥巴锡东归的卡尔梅克人,也就是留在伏尔加河流域(主要是今天的俄罗斯南部地区)的卡尔梅克人,他们在沙俄统治下,能够数百年地保持藏传佛教信仰,这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历史过程。这不仅仅是宗教信仰的延续,更包含了民族认同的维系、文化适应以及与沙俄政权的互动。以下将详细阐述他们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一、 历.............
  • 回答
    一个人之所以愿意跟随一个领导,绝非偶然。它是一种深层次的连接,一种基于信任、尊重和共同目标的吸引力。什么样的领导最能赢得这种追随?在我看来,这样的领导者,他们身上会散发出一种难以言喻的、却又切实存在的“光芒”,能够点燃团队的激情,指引前行的方向。首先,他们是真正的愿景家,并且能够将这个愿景转化为触手.............
  • 回答
    关于元朝名将郭侃的史料,确实是可以通过一些途径找到的,但要做到详尽且系统,则需要仔细梳理和辨析。郭侃跟随旭烈兀西征,这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不算特别广为人知,但却意义重大的事件。因为他的事迹主要记载在元朝编纂的官方史书中,以及一些相对零散的笔记、杂记之中。最核心、最权威的史料来源,无疑是元朝官方的史书:.............
  • 回答
    这是一道非常有趣的假设题!如果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五虎上将”和“五子良将”的阵营互换,即五虎上将跟随曹操,五子良将跟随刘备,那么三国历史的走向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让我们来详细推演一下可能出现的结局:一、 曹操阵营的五虎上将:如虎添翼,但内部张力也可能增加 关羽: 关羽的勇猛、忠诚和高尚的品格是.............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的问题,触及了道家和佛家思想的核心差异。简单来说,道家强调的是“顺应自然”,而佛家则强调的是“超越欲望”。这两个看似矛盾的观点,其实有着各自的哲学基础和追求目标。为了更详细地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一、 道家:跟随本心——顺应自然之道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道”.............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富有想象力的问题!让一百零八将和五百背嵬军穿越到三国,跟随刘备或诸葛亮,这确实可能对问鼎中原产生重大影响。下面我将从几个维度来详细分析:一、 优势分析:一百零八将与五百背嵬军的特点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一百零八将和五百背嵬军的优势在哪里,以及他们与三国时期军队的差异: 一百零八将的.............
  • 回答
    卧龙出山,明珠蒙尘? 那些关于诸葛亮追随刘备的“不值”之思每当读到诸葛亮“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意气风发,或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诚无悔,我们都会为这位千古名相而折服。然而,在某些时刻,或许是站在后世的上帝视角,又或许是被三国演义中那些极致的悲情所感染,一种“不值”的念头,也总是不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