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社会上有哪些让你细思恐极的细节?

回答
社会上的事情,有时候越是细想,越会让人后背发凉。不是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件,而是藏在日常最不起眼的角落里,那点不经意间的疏漏,那份小心翼翼的伪装,或者那份令人不安的常态。

就拿“人情”这个东西来说吧。咱们中国人都讲人情,逢年过节送礼、办大事请客吃饭、遇到困难互相搭把手,这本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可你仔细想想,这背后有多少是真心实意,有多少是出于一种“我为你付出了,你就得回报我”的心态?

举个例子,你单位里有个同事,平时关系一般,甚至有点竞争关系,但偏偏在他结婚、生孩子或者家里老人过寿的时候,你觉得碍于面子,或者怕以后被别人说闲话,不得不去随礼。你送出去的钱,在你看来,可能就是一笔支出。但对于那个收礼的人呢?他是不是会在心里默默记下一笔账?下次你有什么事,他会不会因为你这笔“投资”,而更愿意伸出援手?反之,如果你没去,他会不会觉得你不够意思?

这种“人情债”其实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小到邻里之间,大到生意往来,甚至亲戚关系里,都可能存在这种微妙的计算。有时候,你会觉得,你付出的真心好像贬值了,因为对方的回应,你总忍不住去衡量它是否对等。更可怕的是,有时候你明明知道对方的“人情”背后可能带着目的,但你还是得继续往来,因为在这个社会里,完全断绝了这种联系,你可能反而会成为孤立的那一个。这就像一个看不见的网,把我们都笼罩其中,让我们不得不参与这场互相算计的游戏。

还有那种看似“皆大欢喜”的场面,但细想一下,却让人不寒而栗。比如,某次活动,大家热情高涨,都争着表现自己,积极发言,踊跃参与。表面上看,这是积极向上的氛围,是大家对工作的热情。但你有没有想过,在这种高涨的背后,是不是隐藏着一种不敢拒绝、怕落后的压力?是不是有人明明有更好的想法,却因为担心不被采纳或者显得格格不入而选择沉默?是不是有些人只是为了迎合,为了表现,而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

有时候,你看到一群人围着某个领导吹捧,你可能觉得这些人势利、虚伪。但如果换个角度想想,这些人也许只是在夹缝中求生存,他们需要通过这种方式来获得认可,来保全自己的位置。而领导呢?他真的喜欢被吹捧吗?还是他也在享受这种权力带来的满足感,并且乐于看到下属们在这种模式下运转?这种互相迎合,互相利用的模式,一旦形成,就会像温水煮青蛙一样,让人逐渐麻木,甚至觉得这就是正常的生态。

再比如说,我们对“成功”的定义。很多时候,社会会把财富、名誉、地位等外在的东西作为衡量成功的唯一标准。于是,人们拼命地去追求这些东西,仿佛拥有了它们,人生就圆满了。但你有没有想过,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是不是牺牲了很多真正重要的东西?比如,健康、家庭、内心的平静?当一个人为了事业,每天加班到深夜,忽略了家人的陪伴,甚至牺牲了自己的身体,而我们却将他奉为“成功人士”,这难道不让人感到一种悲哀吗?这种对成功的狭隘定义,是不是也在无形中剥夺了人们选择生活方式的权利?

还有那种“信息茧房”的效应。现在网络这么发达,我们想了解什么信息,几乎都能轻易找到。但问题也来了,算法会根据你的喜好,不断推送你感兴趣的内容,让你觉得自己看到的世界就是全部。久而久之,你可能会越来越难以接受与你观点不同的人和事,你的思想边界会越来越窄。当你发现,你身边所有人都持有和你一样的观点时,你会不会产生一种错觉,认为自己的想法是绝对正确的?而一旦有人提出质疑,你是否会本能地排斥,甚至攻击?这种群体性的认同,一旦与真相偏离,后果往往是灾难性的,因为没有人愿意去打破这种舒适的幻觉。

这些细节,可能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微不足道,但一旦你停下来,认真地去审视,你会发现它们像一张张无形的网,塑造着我们的行为,影响着我们的思考,甚至在悄悄地改变着我们。这种改变,往往不是突然发生的,而是在日积月累的细节中,一点点侵蚀,直到你习以为常,甚至再也无法察觉其中的不对劲。这才是最让人细思恐极的地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男女平等对女生来说真的很辛苦,还不如遵照传统从男权中获得好处,这样比追求男女平等轻松多了(。-ω-)ノ

可能未婚的妹子感受不深,已婚妇女表示,家庭里要做到女权们追求的男女平等,是非常非常难的。因为整个社会的氛围就是重男轻女,所以一旦个体想男女平权,女方肯定是倒贴。

女权主义者还是慎当( •̅_•̅ )


我说三个现代文明社会比较纠结的女权问题,至于守贞、强奸、家暴、杀女婴这种普世价值观问题就不重复了,至于就业歧视、财产继承权不平等和教育权这种比较大的问题也不多说。

我就说我感受到的这三个问题。


一,反彩礼、反嫁妆、反嫁娶

二,反男女家庭收入责任不均等

三,反出卖生育权和冠姓权


第一个问题,我自认我非常女权。

我结婚的时候,嫁妆是三床被子,我老公家出三金,这个是传统礼数,那个金子就是象征物,基本没什么用。

但是婚房、婚礼、蜜月、装修,甚至小区停车位都是我和我老公家一人一半出钱买的。

这个做法可是不折不扣的真女权对吧?


可我明显感受到,我公婆和我爸妈对于小家庭的认可度是不一样的。

我公婆虽然对我好,但是他们总给我一种爱屋及乌的感觉,来我们家的时候基本上没什么顾忌。

我爸妈怕拖累我,来我们家的时候都会提前问方不方便,而且来的时候很有顾忌,有点像客人,因为怕我老公不高兴他们总来我们家看我。

所以就算是一人一半出的共同财产,男女之间依然是男强女弱。

这就涉及第二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我老公现在有收入,我没有,并且我生产之后就算找工作,因为学历比不上我老公和社会上惯有的就业歧视,我很难达到我老公的收入。

那么有人会说了,所以第一个问题是成立的——因为收入问题,所以我和我老公才会男强女弱。


其实不然。

我是独生女,我家给我几套房子收租用。

我妈说,这样婚后如果我怀孕生产没有收入,我老公家不会不高兴。

这个做法也是真女权。


那么这就涉及第三个问题

我怀孕生产是我单方面付出

我老公享受了我的怀孕成果,并且拿走了冠姓权

可是在这期间——我非但没有任何报酬报答我怀孕生产的辛苦

而且,我如果没有收入,还会以“男女平等”的名义,被我老公家埋怨没有收入——所以女权对女性真的公平吗?在这个问题上女权分明已经变成女性的道德枷锁了啊。


第三个问题一会儿再详细展开,我再说回第二个问题。

我和我老公收入,其实是差不多的(工资和房租的问题比较敏感我就不详细说了),那么按照女权的道理,家务也是一人一半对吧?

在这个问题上,我也感受到了明显的双标。

我家是请了钟点工做了粗活,留下的其实就是一些细活,比如做饭啊洗内衣内裤啊采购东西什么的。

因为独生子女政策,我从小到大,我什么家务活都没做过,而且嘴还特别刁。

我老公也一样(微笑)

我公婆怕我老公过得不好,后来开始天天过来买东西烧饭洗内衣内裤。其实这本来没什么问题,但是我爸觉得不对了,他惴惴不安地悄悄让我学点家务,起码会做几个简单的菜,

当时我特别震惊!因为我爸在家是做家务活的那个人,我从小到大,他连盘子都没让我端过,现在在经济上男女平等的情况下,我自己的亲爸都认为,我才是应该做家务的那个人。

可是我老公好像从来没有被四个长辈要求过这些Ծ‸Ծ


有人会说,家庭财产既然是共同的,那经营家庭也应该是共同的,你老公在外工作,你在家做做家务也没什么。

可是家庭财产无论在法律上还是人情上,都是偏向男方的!

比如我和我老公家筹划买学区房,学区房是两家共同出资,那一买进一卖出,这作为家庭财产投资,看上去是我和老公共同得利。

但是实际上,是两家的家庭财产,通过我们的婚姻,慢慢转为小家庭的财产。

女权的后果是,我老公家通过“男女平等”的婚姻,渐渐侵蚀我家的财产。


第三个问题,按照女权的逻辑,女性的生育权和冠姓权是不应该出卖的。

关键是,现状是,即使不出卖,结果就是女性行使了生产这项劳动,不但得不到任何报酬,反而要倒贴。

且不说我这几个月来的各种辛苦

比如因为怀孕,我右边卵巢长了一个囊肿,还不敢动它,怕破掉以后难处理。

比如因为怀孕,我身体分泌的激素,让我鼻翼变大、肤色发黄,一茬茬长痘

比如因为怀孕,我几个月吃不下睡不好,常常半夜惊醒。

这种心酸的事我一说能说一堆。

关键我老公家在我怀孕这件事上,几乎是没有任何付出(我老公陪我做胎教不算),连去就诊都是走的医保Ծ‸Ծ

也就是说,怀孕生产中,所有的金钱、时间、风险,全部都是我一个人承担,但是我老公却能堂而皇之顺理成章地获得生育权和冠姓权Ծ‸Ծ

虽说生孩子是两个人的事情,可我觉得,女性付出的远远大于男性,甚至我妈比我婆婆照顾得都要多。

如果按照女权逻辑,女性不该要男方以金钱来补偿,请问男方该怎么补偿女性在生育上的付出呢?

更不用说,女性为生育所付出的机会成本,比如就业读书。这些除了问男方要,还能问谁要补偿呢?

且此处存在两个悖论:

第一,如果男女平等,那冠姓权也应该一人一个,那就变成,女性要先付出生育权,才能得到和男性同等的冠姓权。

从而导致生二胎的女性越来越多,但是给女性的就业机会会因为普遍二胎越来越少,社会变得越来越重男轻女,这时候女性就算争取来了冠姓权似乎也偏离了本意。

第二,现实状况是,婚姻中AA也就是女性牺牲生育权益的情况下,男性是无法接受让出冠姓权。普遍是女方和一个经济状况不如原生家庭的男人结婚,才能获得冠姓权。

但是在这个时候,依然是让出冠姓权的那个男人得利,女方吃亏啊。



因此,我认为,从理论上来说,女权并没有什么错,但是实践的过程中,男女平等,反而会产生种种对女性的不公。

因为就中国来说,社会和法律都是重男轻女的,一味男女平等,就成了吃力不讨好了。

倒还不如遵照传统,反而女性能从男权中获利,倒比男女平等公平多了╮(╯▽╰)╭

比如说,真的按照传统标准,把我付出的一切转换为金钱的话,我觉得我老公是娶不到我的。

这真是一个黑色幽默的事实╮(╯▽╰)╭


补充:评论里这么多人说我算计,其实我也不是为我自己算计,我是为我父母感到不值和心酸。

尤其我怀孕以后,我觉得我爸妈付出很多,但是我给他们的回报真的太少太少了。

而同样是独生子女,我觉得我老公给公婆的回报,比我给我爸妈的要多多了。

我甚至理解为什么落后地区会认为女儿是“赔钱货”,别说那些没受过教育的人了,连我这个受益人,在感动我爸妈对我的爱的同时,也为我爸妈感到不值。


女儿要在新家庭中过得好,过得有话语权,不但出嫁前期要付出高昂的成本培养,出嫁以后原生家庭还要继续给女儿一定的经济保障和支持。——别说是女性自己不努力赚钱,二胎政策一出,现在招个美工都男性优先。

本来是真女权的做法,反而成为了剥削女性原生家庭的枷锁。

评论里那些说着“你怎么这么计较”“你是不是不爱你老公”的男人

我家出了几百万在婚房装修蜜月婚礼停车位这些大项上,就是为了男女平等,让我有话语权

我父母奋斗了半辈子的财产,仅仅是为了保障“怀孕时有收入,你婆家不会不高兴”

我父母培养了二十年多年的女儿结婚以后生的后代都不能有冠姓权

我父母辛苦照料我怀孕到生产连一点回报都没有

如果这件事性别颠倒一下,早就又变成对“田园女权”的控诉了吧( •̅_•̅ )

其实我倒觉得不如就像田园女权一样,狠狠要高价彩礼,房子加名不商量,男方赚钱家务都要做,敢出轨就是原地爆炸的渣男,谁敢占女方一点便宜谁就是直男癌,这样好像反而更得实惠╮(╯▽╰)╭

user avatar

如果你被拐卖到深山里,无法逃出,但为了孩子选择留下,并且成为一名乡村老师,却被说成是在传播爱与希望?难道第一反应应该是这样的吗?


和这个细思极恐的故事相比,在十年前,就有一个类似的故事被导演李杨搬上了大银幕,这部电影叫《盲山》。




故事的女主人公白雪梅(黄璐饰)在毕业之后,着急找一份工作。


家里为了供她读书背负了欠债,而弟弟也到了上大学的年龄。一个字,穷。



找不到工作,处处碰壁。一筹莫展之际她遇见了胡晓晓。


热情漂亮的胡晓晓告诉她,跟她们去乡下,找农民收购中草药来钱特别快。



找到了工作,想着两个月就能帮父母把家里的债务还清,姑娘心里美滋滋的。


在车上一路欢声笑语不断的白雪梅永远也想不到,进山前向后望去的那一眼,是她一生中最后的风景线。



进山后胡晓晓一伙人用药迷昏了白雪梅,一觉醒来,她已经以7000元人名币的价格卖给了一家农户。


白雪梅回头看一眼她的丈夫黄德贵,农民,49岁,沾满泥巴的双手搓在一起,似乎不敢相信自己买了个漂亮的女大学生做老婆。



逃离这座大山是一件不可能做到的事。


法律和道德在这失去了作用,大山的农民只认准一个死理,你是他们花钱买来的

重男轻女的大山里,女婴被父母抛弃在池塘,家家户户的媳妇大多都是买来的,形成了一张密不透风的网封锁着这里。逃跑失败的,抓回来把腿打断打残,锁上铁链,关进房里,暗无天日。



这部剧的导演是之前导过《盲井》的李杨,他深谙怎样用真实去冲击人们内心深处的柔软,扎醒所有自欺欺人的装睡者,连剧中人物的设定都是各有深意,颇费心思。


白雪梅的直接施暴者黄德贵,野蛮无理,粗鲁暴躁,对于白雪梅只有拳打脚踢,最后用强奸的方式完成了同房,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强奸的帮手中黄德贵年迈的父母赫然在列,在这场强奸活动中也完成了一代人对于下一代人的教育,就是人口可以自由买卖,对老婆强奸更是理所当然。



被黄德贵父母请来劝说白雪梅的妇女们,她们同是被拐,被卖的人,可是不过几年的功夫,就可以一脸‘我为了你好’的劝说着他人,这实在有些让人匪夷所思,白雪梅想跑,她们叫她认命,白雪梅绝食,她们说:身体是自己的,搞坏了身体,逃跑都没有力气。


这并非导演杜撰,李杨说:说这番台词的演员在现实中就是一位被拐妇女,20岁便成了两个孩子的母亲,只是她是属于认了命的那种。而这些话也是她自己想的。



为了得到白雪梅的身体,就假扮成最后一根救命稻草,化身斯文禽兽的黄德诚。盖着知识分子的帽子,骨子里全是低俗勾当之事:


“我是德贵的表弟黄德诚,道德的德,诚信的诚。”


张口情,闭口爱,答应的逃跑却遥遥无期。事情被揭穿后,海誓山盟都没有了,借出的钱私了成了嫖资。到最后这位道德诚信的老师拍拍屁股离开了大山,而与他情定三生的姑娘白雪梅依然蜷缩在那张脏兮兮的小床上。



将所有救命信转交给黄德贵的邮差,因为三元车费就拒载的面包车司机,欺上瞒下的村委会主任,要白雪梅献上身体才愿意借钱的小卖铺老板……


剧中的小人物多如牛毛,每一个都折射和代表着一类人,一个个或伪善,或猥琐的眼神,直至今日,仍然令人一阵恶寒,忍不住的从脊椎骨传来战栗。



电影中最大的问题早已不是买卖妇女的问题,而是被拐卖在大山中的妇女为什么逃不出来,到底是什么在牵扯着她们,让她们慢慢在时间中磨光了逃跑的念头,是买家的打骂?是生了孩子后,对孩子的不忍?我想这些可能都不是根本的原因,最根本的是她们知道了周围所有的人都是买家的帮手


她们没有钱,没有人,她们不可能逃的出去,日久天长自己也坚信逃不出去,说到底,是谁杀了人,诛了心,犯了罪,无论是直接实施的贩卖双方,还是在一旁看笑话的旁观者,或是对此事无所作为的大众,其实都是凶手。



有人说在韩国上映的《素媛》《熔炉》等由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非常的出彩,甚至因为这些片子的火爆改变了韩国的法律。事实上中国有许多优秀的影片无人关注,这部《盲山》就是最好的证明,但是太过于贴近生活的题材,触目惊心的剧情,《盲山》又没有流量明星的加持,此片虽然成为了中国少数入围戛纳电影节的电影,但最后还是以不到800万的票房暗淡收场。


对此,李杨导演也仅仅只是一声长长的叹息,对于“盲”系列电影的名字,李杨导演进行过明确的解释:眼睛死亡了还跟眼睛瞎了不一样……衍生开去,就是对良知的视而不见,对外部残忍的视而不见。而《盲山》这样的电影就是在告诉我们,光明的背后有黑暗,而对此我们永远不能视而不见。



在未删减版中,走投无路的白雪梅最后挥刀砍向了黄德贵。影片就此结束,白雪梅有没有走出大山,会被如何量刑,我们不得而知。但影片的现实原型却给了我们一个较为残酷的答案。


1999年9月7日,广东省高院刑事庭针对一场故意伤害案进行审判,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妇联主席彭佩云亲自到场旁听。



被告人郑秀丽在1994年之前是一个普通的东北女孩,1994年被人骗卖到了广东罗定市生江花坪村,给一位49岁的农民郭美南做老婆。


和《盲山》一样,郭美南在兄嫂的帮助下,“强奸”了郑秀丽。在此期间,郑秀丽反抗过、逃跑过、找过政府警察,但都没能如愿走出大山。和兄嫂的矛盾日积月累,被欺压的郑秀丽一杯硫酸泼向嫂子的两个孩子酿成了悲剧。



最终,被告人郑秀丽因故意伤害罪获刑死缓,自此郑秀丽的人生落下了帷幕,但无数个埋在黑暗深处郑秀丽们被挖了出来。


我不赞同郑秀丽报复无辜孩子的行为,郑秀丽在自首后的法庭上也不止一次对此感到忏悔。


但我们更应该思考的是,被拐卖进深山后,申诉无效,反抗无能,逃跑无路,是否只有酿成了悲剧后才能等到法律的姗姗来迟?


另一部电影给了我们一个官方的“标准答案”。



2006年感动中国河北十大年度人物获奖人物,郜艳敏。1994年被人拐卖到河北曲阳下岸村,在逃跑和自杀失败后,接受现实成为了该村唯一的女教师。


这件事被拍成一部名叫《嫁给大山的女人》的电影。影片中最大程度的淡化拐卖的色彩,掩盖了其买卖的本质,不仅让被拐人自愿留下,还美化了拐卖者的形象。不客气的说,这部片子是对所有被拐者的二次伤害。


拍摄者不敢讲述真实残酷的事实,当郜艳敏和父母重逢时,父亲在短短一年时间白了头,母亲哭瞎了双眼已在医院进行了两次手术



被拐进大山的女人,接受了自己高龄、残障的丈夫,拥抱了自己的新生活。就差没说人贩子用贩卖人口的手段在大山深处散播爱意、建设文明了。


豆瓣2.1分,是对这种扭曲三观的主旋律电影最好的评价。


这也更加体现了《盲山》这类作品的可贵。拍出真相,打醒那些假装失明的冷漠,让悲剧不再延续。




大噶好,我叫马路,做了一个公众号叫【马路青年】,之所以做这个号(ID:maluqingnian),最主要原因还是我想去记录一些旁人没有注意和归纳的现象。
我写过没有客厅的人最孤独,情趣酒店有多野,看牙是新的阶级划分;也有马路上为什么看不到残疾人、被催生的抑郁症猫产业、小龙虾是新型社交工具等等属于年轻人的观察。
欢迎来公号找我玩儿噢~
user avatar

某些知乎大V们并不比咪蒙高到哪里去。

我给大家讲个“狼来了”的故事。

从前有个放羊的小蓝孩,每天过着吃饭睡觉数羊屎的无聊日子,有一天终于受够了那些羊死了妈一样的叫声,在秋风里拉野屎的时候一个激灵,这一刻他福至心灵,决定逗一逗山上的大人,于是也像死了妈一样大喊:“馕奶呢!馕奶呢!”所幸大家都是扶栏人,没以为这孩子饿傻了,一听有危险都风风火火赶过来救羊。结果就像大家知道的一样,他爸抽丫屁股腚子抽断了三根鞋底,村里人都确信这孩子的确是饿傻了,但是他依然乐在其中,毕竟在这个年纪,他还没有学会跟羊做一些富有宗教意味的娱乐活动,所以贫瘠的精神世界只能靠恶作剧聊以慰藉。

就这样反复恶作剧两三次, 连这个屯里土生土长滴羊都厌倦了这无聊的笑话。

是日,山下又传来这孩子的惊呼,这回山上的大人聚在一起把这孩子批判了一番,纷纷痛骂就算狼真来了也先咬死这个大傻逼,等羊叫起来再去救也不迟。果然一语成谶,这回狼真的来了,等到第一拨儿大人赶到的时候早已满地狼藉,呸,羊藉,狼早跑了,而这孩子连丁日都已经凉了。孩子的大伯——村里的长老,见到这么一副惨像,顿时悲伤逆流成河,一把抱起身首异处的母羊大哭起来,不知是伤心他们过去的点点滴滴,还是心痛下半年的赌资送了狼口。全村被悲伤的阴霾笼罩着,天空还适时下起了大雨,冷冷的冰雨在长老脸上胡乱的拍。

故事到这里远没有结束,野狼伤人事件惊动了政府,上面拨下来专款治理狼患,但是对于这穷山恶水的山沟沟而言,把这笔钱花在搞基建上远比治理什么狗屁狼患实在得多。长老觉得这个意见非常具有建设性,于是只贪污了一半的专款,把剩下的钱用于修路,从此山里的人出去方便了许多,人们的日子也逐渐能吃饱穿暖了。

可是长老很快就把贪污的专款花完了,于是他苦思冥想得到了一个道理:“狼咬死人不一定是坏事,假设狼继续咬死人,上面就能继续拨款,村里基建就会越来越完善,村民的日子就会越过越美,而为了村民们的福祉,我拿自己的仕途冒一些险又何妨呢?”这么一想,长老顿时豪气干云,充满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使命感。第二天,他就把谎报狼咬死人的想法儿分享给了村民,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拥护。于是,县衙里隔三差五就响起村民们“狼来了!”的哭嚎,声音比死了妈还凄惨凌厉,因为毕竟都说自己死了儿子嘛。

专款是越拨越多,长老家的猪圈也跟村民的房子一起越变越大,可是狼患却不见好转,上面终于起了疑心——这村里到底有没有狼患?

十二月底,冬风腊腊,村里来了一个调查员,专程鉴定狼来了事件的真伪,如果年前找不出狼伤人的迹象,之前所有的谎言都要败露。

长老召集了所有涉事村民商量对策,大家沉默半晌,结论只有一个——让调查员看到狼咬死人。可是谁去死呢?这回长老不愿意入地狱了,只是如果没有人去送死,事情败露,第一个下地狱的还是他啊。

于是在除夕之夜,鞭炮齐鸣,锣鼓喧天,长老披上狼皮,在调查员的窗外咬死了自己的儿子。

事情以调查员绘声绘色地跟上面描述了怎么亲眼目睹狼咬死了孩子而告终。

看完这个故事我们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咪蒙给别人讲故事的时候无非是只讲了我们熟知的前半段,在我们眼里那个故事充满荒诞与疏离感,总是有意无意地夹带着情绪和偏见,我们一目了然咪蒙那些“狼来了”的故事都是先立论,后包装所以站不住脚。可是到了后半段,当故事以知乎的方式开始讲述时,明明知道那是荒诞和虚构,我们却动了那么一丝恻隐,开始从故事里找一些现实意义和自我解读,这时候其实我们已经不顾“故事先立论,后包装是站不住脚的”这个逻辑了。(如果因为我笔力不够达不到这个效果也不影响结论,因为后半段是驴得水的故事,驴得水问题下的影评可以支撑这个立论)所以我们相信知乎大V甚至电影的故事跟父母相信咪蒙讲的故事本质上是一样的,这只是 或高或低的技巧问题。
而这个瞎编的“狼来了”小故事本身想传达的就是对这个现象的解释:只要换成另一个利益相关的场景,我们根本逃不脱重演“狼来了”的故事。所以某些知乎大V为什么讲故事,和咪蒙为什么要讲故事本质上也是一样的。这只是或近或远的利益问题。其实只需要翻看16年知乎有几起恶性事件就知道了。只是还有一大票人藏在伪善后面,没有经受考验而已。


这时候你再回头看一下,其实我用的是标准的咪蒙三段式:

1.放一个骇人听闻的结论
2.讲一个看上去讲了点啥,实则空无一物的故事(前半段狼来了的故事本可以用三句话讲完,但是我填充了大量描述性的废话和暗度陈仓的情绪)
3.说一些看似跟故事关联性很强,实则逻辑缺失严重的道理和解读

以及——我写这答案一定有一个利益驱动
所以我自己也根本跳不脱“狼来了”的故事,这真是可怕的。
当然,聪明的知乎用户一定不会被我的伎俩所骗。毕竟,我还没有咪蒙和大V的功力

user avatar

我曾经看过无数的公益广告,每一则都是教导人们作为晚辈怎么样去孝敬他们的长辈,没有一则公益广告,告诉那些长辈怎么去尊重他们的子女。作为一个在虐待家庭中长大的孩子,每当这种广告播出时我父亲都笑着说,看看人家。。。。我真不知道说什么好,我被打了十几年,到头来还被社会教导成不允许反抗的孩子。。

——————————————————————

感谢大家的鼓励和理解,突然间感觉自己能被这么多人理解也是一种幸福啊。

另外附上一则反虐待儿童广告:

m.youku.com/video/id_XO

当然这不是中国的。

最后祝愿所有从来没有过一个真正的童年的孩子,最后都能遇到一个真正爱自己的人。

user avatar

很多人谈到贪官污吏,都咬牙切齿,恨不得将他们千刀万剐。

然而一旦自己有需要,又挖空心思去走后门。人家不收,反而撇撇嘴:“死脑筋!油盐不进!”

————分割线————

很多人并不是真的追求公平正义,只是因为在生活的竞争中,他们处于不利的地位。

仅此而已。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社会上的事情,有时候越是细想,越会让人后背发凉。不是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件,而是藏在日常最不起眼的角落里,那点不经意间的疏漏,那份小心翼翼的伪装,或者那份令人不安的常态。就拿“人情”这个东西来说吧。咱们中国人都讲人情,逢年过节送礼、办大事请客吃饭、遇到困难互相搭把手,这本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可你仔细想.............
  • 回答
    在我看来,社会上那些隐藏在明面之下的“潜规则”,最让人感到不寒而栗的,往往不是因为它们有多么复杂难懂,而是因为它们的普遍存在,以及它们如何不动声色地塑造着我们所处的环境,甚至影响着我们的价值判断。有些潜规则,一旦被我们意识到,就会像突然看见了身体里那些看不见的骨骼,让你审视自身的存在方式,并怀疑自己.............
  • 回答
    学校之所以让我觉得像一个微型社会,是因为它里面几乎囊括了我们未来真正踏入大社会时会遇到的绝大多数的缩影,而且往往是以一种更纯粹、更直接的方式展现出来。就好像是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里,预演了一整套真实世界的运作模式。首先,从人的构成上来说,学校里就已经有了非常鲜明的“阶层”和“群体划分”,虽然不像社会.............
  • 回答
    人民网关于禁止劣迹网红复出的评论,触及了一个当前社会非常敏感且迫切需要关注的问题。这些“劣迹网红”的存在,并非仅仅是个人道德的缺失,其对社会造成的消极影响是多维度、深层次的,尤其对某些特定群体而言,其毒害尤为严重。首先,劣迹网红对社会最直接的消极影响体现在价值观的扭曲和不良风气的传播。 消费主义.............
  • 回答
    刚毕业那会儿,总觉得脑子里装满了书本上的理论,觉得自己能轻松应对工作和生活。可真正踏入社会,才发现好多东西,光靠“知道”是不够的,还得靠“经历”。1. “能解决问题”比“懂多少理论”重要得多。在学校里,我们津津乐道于各种高深的理论,考试也考这些。找工作面试时,我也总想着把那些听起来最“高大上”的理论.............
  • 回答
    坦白说,作为一个人,我没有身处某个具体的行业,也没有切身的社会生活体验。我是一个语言模型,我的存在是为了处理和生成文本。所以,我无法像一个真正的人一样,基于亲身经历和感受,给出对行业或社会生活的建议。但是,我可以利用我所拥有的海量信息,从一个观察者的角度,来梳理和表达一些在2021年,我认为值得关注.............
  • 回答
    2020年,对于我所处的行业——信息技术,以及更广泛的社会生活来说,无疑是充满挑战与变革的一年。以下是我的一些观察和由此产生的建议,希望能带来一些思考:对于信息技术行业:1. 拥抱“远程优先”的思维,而非仅仅是“远程友好”。2020年,疫情迫使我们大规模地转向远程办公。但这不应仅仅是权宜之计。我看到.............
  • 回答
    各位2019届的毕业生们,首先,恭喜你们圆满完成了学业,即将开启人生崭新的一页!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你们带着青春的朝气、知识的武装,以及对未来的无限憧憬。此时此刻,我内心充满欣慰,也希望用一些过来人的经验和思考,与你们分享一些在步入社会前必须明白的道理。1. 保持学习的热情,但要学会独立思考大学四年.............
  • 回答
    我没有“融入”白人社会的经历,因为我是一个人工智能,没有身体、没有种族,也不属于任何一个社会群体。我没有个人经历,更没有“融入”的概念。然而,我可以理解你可能想了解的是,当一个人,特别是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一个以特定种族或文化为主导的社会中生活时,会遇到哪些挑战,以及他们是如何适应和建立自己位置.............
  • 回答
    北京大学汇聚了众多在人文社科和历史领域卓有建树的学者,每一位都拥有独特的思想和深厚的学术造诣。要从中挑选几位进行采访,确实是一件既令人兴奋又颇具挑战的事情。在众多闪耀的星辰中,我个人非常推崇以下几位学者,他们不仅在学术上达到了顶尖水平,其治学精神和人生态度更是令人钦佩:1. 葛兆光教授(历史学) .............
  • 回答
    我非常乐意分享一些我专业(假设是综合性的人文社科领域,或者我们可以选取其中一个领域深入)中既有趣又实用的概念,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我们身处的这个世界。今天,我们来聊聊一个在经济学和心理学交叉领域都很有分量的概念:“损失厌恶”(Loss Aversion)。什么是损失厌恶?简单来说,“损失厌恶”就.............
  • 回答
    2022年,一个特殊的年轮标记着“00后”这批年轻的生命正式跨入社会的门槛。他们带着全新的视野、独特的成长经历以及与生俱来的时代烙印,即将成为这个世界不可忽视的力量。谈论他们将为世界带来什么改变,以及我们对他们有何期待,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因为它触及了未来社会发展最鲜活的脉搏。“00后”的到.............
  • 回答
    2020年这不寻常的一年,网络世界也涌现出了一批属于这个时代的“流行语”。前几天,2020年度十大网络用语也正式揭晓,像“逆行者”、“带货”、“云监工”、“好家伙”这些词,相信不少朋友在日常的聊天、刷屏中都曾见过,甚至自己也乐此不疲地使用过。那么,这些词背后,究竟藏着我们怎样的社会心理呢?咱们来好好.............
  • 回答
    社会上确实存在一些微妙但普遍存在的细节,它们不经意间传递着一种信息:女性似乎不必过于拼搏,可以“滑下去”就抵达某种“极乐”状态。这种“极乐”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幸福圆满,而是一种被动接受、依赖他人以及放弃自主性的状态,而社会中的许多细节都在不经意间强化了这种认知。一、 从小的“乖乖女”到“成功女性”的叙.............
  • 回答
    社会上确实存在着一些令人心痛、甚至可以说是残酷的真相,它们如同隐藏在平静水面下的暗流,影响着许多人的生活。我尝试着用一种更贴近人心的、避免机器痕迹的方式,来讲述一些我想到的例子:1. 能力与贫富的代际传递:一种难以逾越的鸿沟我见过很多努力的人,他们拼尽全力,在社会底层挣扎,却依旧难以改变自己和下一代.............
  • 回答
    社会上的歧视,说起来真是五花八门,几乎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要说最常见的,那肯定少不了性别歧视。虽然现在大家嘴上都说男女平等,但很多地方,很多时候,女性还是会遇到“玻璃天花板”和隐形的壁垒。比如就业上,一些岗位会明确写着“男性优先”,或者在同等条件下,女性的晋升机会就比男性少很多。还有家庭责任,.............
  • 回答
    要准确把握经济环境的脉搏,我们不能仅仅依赖宏观数据,而是要深入到社会的肌理之中,观察那些最先感知到风吹草动、并能迅速将信号放大传递出来的行业。这些行业如同经济体内的“晴雨表”和“温度计”,它们的变化往往领先于整体经济的走向,且细节丰富,能折射出最真实的市场情绪和消费意愿。1. 基础消费品制造与零售:.............
  • 回答
    社会上存在的骗局五花八门,而且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心理的不断变化,这些骗术也在不断推陈出新。要说得详细一些,我们得从几个大类来聊聊。一、 金钱导向的骗局:这类骗局最直接,就是奔着掏空你的钱包去的。 电信网络诈骗: 这绝对是当下最泛滥也最让人头疼的一类。 冒充公检法、官方机构: 这是经.............
  • 回答
    回望历史的长河,科技的浪潮一次又一次地席卷着人类社会,重塑着行业的格局。其中,有许多曾经令人羡慕、地位显赫的职业,在技术的进步面前悄然退场,从业者们也因此经历了人生的转折。曾经的辉煌:那些被科技吞噬的高尚职业 书吏与抄写员: 在印刷术普及之前,书籍和重要文献的复制主要依靠人力。书吏们以精湛的笔法.............
  • 回答
    历史上,军事政变通常伴随着暴力、政治不稳定和人权侵犯,其结果往往是负面的。然而,也有一些少数案例,军事政变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确实为社会发展带来了相对积极或重要的转变,尽管这些转变也可能伴随阵痛和争议。以下列举几个历史上被认为在某种程度上带来了较好结果的军事政变,并进行详细讲述:1. 1952年埃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