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先秦文言文比较精简,是否和竹简上写字比较难有关?

回答
关于先秦文言文的精简是否与竹简书写难度有关,这是一个很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不能简单地说“是”或“否”,而是存在着一种复杂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竹简书写的物理限制与“精简”的关联:

首先,我们必须承认竹简作为主要的书写载体,确实存在其固有的物理限制,这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文言文的精简风格:

材质与载体: 竹简是把竹子劈成条状,经过加工(刮削、晾晒、熏烤)制成的。尽管古人技艺精湛,但竹简的长度和宽度是有限的,制作也颇费时费力。这意味着每一片竹简能够容纳的文字数量是有限的。
编连方式: 文字写在竹简上,然后用绳子(革、丝等)将多片竹简按顺序编连起来,形成“策”。竹简的数量越多,册子就越厚重,携带和翻阅也越不方便。
书写难度: 用毛笔在竹简上书写,特别是要写得工整、清晰,需要一定的技巧和耐心。竹简的表面不如纸张光滑,笔画的顿挫、提按可能需要更精细的控制。
成本考量: 尽管古人对知识的传播不吝投入,但竹简的制作本身就涉及人力、物力和时间成本。如果能够用更少的文字表达同样的意思,无疑能节省大量的材料和制作成本。

这些物理限制如何催生“精简”?

1. 追求言简意赅: 为了在有限的竹简空间内记录尽可能多的信息,作者和抄写者自然会倾向于使用最简洁、最精练的语言。他们会选择最能表达意思的词语,避免冗余的修饰语和重复的表达。
2. 省略不必要的词语: 在口语中,我们常常会使用一些虚词、语气词来辅助表达,但在书面语中,尤其是在篇幅受限的情况下,这些词语往往会被省略。例如,很多现代汉语中必不可少的介词、连词,在先秦文言文中可能就被省略了,依靠语境和词序来体现其功能。
3. 词语的多义性和概括性: 先秦时期,许多单音节词往往具有更丰富的含义和更强的概括性。一个词可能可以涵盖现代汉语中几个词的意义,这本身就提高了语言的效率。
4. 句子结构的紧凑: 避免使用过长、过于复杂的句子,转而采用短小精悍的句式,也更有利于在有限的空间内传递信息。

然而,将“精简”完全归咎于竹简的难度,也是不全面的。还有其他重要的因素:

语言发展的内在规律: 语言是一个不断演变和发展的过程。从原始的、口语化的表达向书面语的规范化、抽象化发展,本身就包含着一个精炼、集约的过程。先秦时期,汉语正处于一个重要的形成和发展阶段,其语言结构和表达方式自然会呈现出与后世不同的特点。
知识传播的需求与文化传统: 先秦时期,知识主要掌握在贵族和士人手中,书籍的流通并不像今天这样广泛。因此,能够被准确记忆和传播的简练文字,在当时具有特殊的价值。口头传诵和背诵,也更容易记忆精炼的文字。
哲学和思想的追求: 先秦时期是中国思想文化的黄金时期,诸子百家争鸣,提出了许多深刻的哲学思想。这些思想往往需要用高度概括、富于哲理的语言来表达,以期引发深思,因此追求语言的精炼和深刻就成为一种必然。例如,《道德经》“道可道,非常道”这样的句子,其精简本身就蕴含着深邃的意义。
对“雅”与“言之美”的追求: 古人对于语言的“雅”、“美”有着很高的追求,他们认为简洁、典雅的语言是一种美学上的表现。这种审美倾向也会促使他们在写作时追求精练。

总结来说,竹简的物理限制与书写难度,无疑是先秦文言文精简风格形成的一个重要“客观条件”和“助推器”。 它迫使作者在有限的空间内最大化信息的传递效率,从而催生了词语的省略、句子的紧凑以及用词的精炼。

但是,将此视为唯一或主要原因,则忽略了语言发展的内在规律、当时的文化背景、知识传播的需求以及哲学思想的追求等更为深层和主动的因素。 先秦文言文的精简,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既有竹简载体的客观制约,也有当时人们在语言表达上的主动选择和创造。可以说,竹简的限制让这种精简“更有必要”,而其他的文化和思想因素则让这种精简“更具价值”和“更受欢迎”。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涉及到书写内容、书写行为与书写材料之间的关系。那么竹简是否是一种不易书写的书写材料呢?首先要简单了解一下竹简的制作及简卷的形制。

竹简,顾名思义,取自竹筒,削成细长的板条之后,由于竹子的外表面很难着墨,不易书写,因此还要刮去表面的青皮,对内面也要作刮削处理,使书写面平整。将若干竹条削成同样长短、一般薄厚,之后要进行杀青,也就是通过烤制,去除竹子中所含的水和有机物——糖分,以免竹简腐坏。在烤制过程中,竹简中的水分会渗到表面,故而竹简又称「汗青」。烤制好的竹简呈黄色,青色已被去除,这就是这个过程被叫做「杀青」的缘由。时间已经证明,做好的竹简在条件适宜的情况下,可以在地下保存数千年而不朽,如今出土的诸多竹简都是明证。

通过以上步骤,书写所需要的简支已经初步完成。但要成为书卷,还要经过两个步骤:书写和编连。从目前所见战国竹简的情况来看,先书写后编连,或者先编连后书写,这两种情况都是存在的。

这是《上海博物馆藏战国竹简》第一册中《孔子诗论》第11简的部分截图,为「 不可㝵也」五字,宽式隶定为「知不可得也」。其中前四字「知不可得」的左侧笔划被齐齐截断,同时在第12简的相应位置未见到与这四个字的笔划相吻合的墨迹,那么最合理的解释是,这些竹简是被事先书写,全部书写完成之后再进行编连的。为便于整理编连,有些简支的下端还写上了编号:

图为《安徽大学藏战国竹简》的《诗经》部分第32-37简的简末。该批材料所用简支目前所见共计117支,下方皆有编号。

也有先编后写的,最著名的例子就是《清华简》的《筮法》篇:

显然,这张图是先将竹简编连成卷之后再行绘制的,但如果观察周围的文字,又是以先写后编的形式,很可能是先将其余文字以单支简的形式写好,在绘图地方留下空白,待编连完成之后再进行绘制。还是这批简,在图片下方有这样的现象:

在图片中部靠下的位置有一道断断续续的浅黑色线,这是编绳的位置。旧日的编绳已随时间腐朽,仅留下这样的痕迹。可以看到,编绳上下的文字都特意避开了编绳的位置,似乎又呈现先编后写的特征。以上情况这体现了竹简编连与书写关系的复杂性,竹简的编连与书写流程仍有待研究。

在可用于书写的纸张发明以前,竹简是中国人发明的最好的书写材料,它当然不如埃及莎草纸那般容易制作,但是中国不产莎草,用竹子来书写已经是十分伟大的发明了。其他书写材料还有木牍和帛(丝绸),但是木头质地较硬,不易加工,帛则生产成本太高,都不如竹简廉价且便捷。

了解了竹简的性质之后,可以再来看一看题主的问题,先秦文言简约风格的形成是否受制于书写材料?题主的预设条件是,书写是困难的,书写过程是痛苦的,所以书写者要减少语言中的冗余成分,尽快写完。我认为这种可能性微乎其微。竹简上写字并不困难,经过削刮的竹简面是非常平整的,正反两面都可以写字。从前面的图片可以看出,相同的字在竹简的不同位置写出来并没有什么不同,因此不存在书写材料质地不均匀或不变与书写导致书写困难的问题。由于毛笔是软质的,而竹简是硬质的,在书写过程中甚至可以用手竖执竹简的方式进行,十分方便。

那么会否是其他原因导致书写受限呢?比如,竹简的供应量有限。这完全不必担心。一般竹简的长度在20-40cm不等,宽度仅约1cm。一根毛竹可以长到十几米高,直径可达10-15cm,即便掐头去尾,适合做竹简的长度,一根毛竹就可以做将近两千支竹简。要知道,上博简这么大宗的竹简材料一共也不过1200多支。在制作竹简的过程中,不用担心竹节会影响竹简的长度。下图红色范围内所示皆是竹节处。


故而竹子的出简量是巨大的,对于熟手来说制作也并不复杂,完全不必担心竹简数量不够,就算是非官方的文本也不用担心。从社会阶层来观察的话,先秦时期的文本书写者主要是各个官方机构以及士以上的贵族阶层,他们是不必担心资金来源的。孔子祖上是宋国贵族,迁居鲁国后仍是贵族。孟子祖上是鲁国贵族,迁居邹以后还是贵族。就连主张节用,走平民化路线的墨子,祖上也是宋国贵族,本人也回到宋国当过大夫。上述这些人都曾任过官职,再加上道家的两位——老子是周王室的国家图书馆馆长,庄子再不济也是个漆园吏。所以资金对这些侃侃数千数万言的人来说,并不成问题。

来看一对数据:鲁国的官方史书《春秋》,与战国时期私人为《春秋》所作的传即《左传》。官修《春秋》全文字数不足2万,而私人所著《左传》的字数逼近20万,而且是目前所能见到的所有传世与出土先秦文献材料中字数最多的一部著作。由此可见,对于当时有能力著书立说的人来说,书写材料的获取算不上什么难题。

关于文本的精简与否与书写材料的关系,我们还可以再举一个反例。先秦的文言恐怕没有比以四言体为主的《诗经》更为精简的了,我们知道,《诗经·国风》中有大量出自民间的诗歌,早期是以口耳相传的形式流传下来的,故而《诗经》的精简并不是受了书写材料的限制,而是先秦文言本身就是精简的。

那么说到底,先秦文言为什么比较精简?首先是因为,相对于我们今天的语言,先秦语言确实比较精简。先秦汉语词汇以单音节词为主,而后世逐渐变成以双音节词为主,一个自然句的长度扩充了一倍。先秦时期的口语可以参考《左传》等叙事性作品中的人物日常对话,可以发现人物的对话语言仍然是以单音节为主,且成分简单。后世词汇由单音节向双音节和多音节的扩展应该是先秦文言显得比较精炼的主要原因。

其次,先秦汉语的语法结构比较简练,我们今天所用到的许多虚词,在先秦的语言中是不存在的。如《左传·桓公十五年》记载,郑国的执政者祭仲权倾朝野,郑厉公十分忌惮,就派祭仲的女婿雍纠去暗杀他,谁知道雍纠口风不严,竟然告诉了自己的妻子也就是祭仲的女儿,女儿就私下去问母亲:「父与夫孰亲?」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父亲与丈夫,哪一个更亲近?」且看

  • 父 与夫  孰   亲?
  • 父亲与丈夫,谁[更]亲近?

此外,先秦时期也有书面语与口语的区别,文言就属于书面语。书面语本就是一种严肃、凝练的语言,它比口语更加简练明晰,更具逻辑性。简短的先秦语言经过书面化处理,变得更加精简,本就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

可见,先秦文言的精简,是因为先秦语言本身就比较精简,而不是受到其他外部条件的影响。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先秦文言文的精简是否与竹简书写难度有关,这是一个很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不能简单地说“是”或“否”,而是存在着一种复杂的相互作用和影响。竹简书写的物理限制与“精简”的关联:首先,我们必须承认竹简作为主要的书写载体,确实存在其固有的物理限制,这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文言文的精简风格: 材质与载.............
  • 回答
    后世文言文与先秦文章之间的微妙差异,就好比同一片土地上生长出的不同时节的草木,根脉相连,却又各有风姿。这种差异并非一朝一夕形成,而是历经岁月洗礼,文化演变,语言生态不断变迁的结果。要细细道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体会:一、 语言的自然演变与词汇的流变这是最根本也是最显而易见的不同。语言是活的,会随着.............
  • 回答
    关于孔子及其弟子是否具有“黑帮性质”的说法,在学术界并没有普遍认同的观点。这种解读更像是一种新颖的、带有现代隐喻的视角,用以理解先秦时期特殊社会背景下的师徒关系和政治运作。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探讨这种可能性,并分析为何秦始皇“焚书坑儒”在这一框架下可能被解读为“打黑”。孔子集团:一个“文武兼备,纪律.............
  • 回答
    这个问题就像问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确实让人难以简单给出答案,因为它涉及到一个复杂且相互依存的系统。 要说谁“应该”先,其实不如去理解它们之间是如何相互促进、彼此塑造的。想象一下,一个国家如果只顾埋头搞经济建设,像一台高效的机器,产能巨大,财富滚滚而来。但如果在这过程中,人们的精神世界空虚,价值观混乱.............
  • 回答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确实出现过一些“落后文化”征服“先进文化”的现象。这种说法并非绝对,因为“落后”和“先进”本身就是相对的概念,并且涉及多个维度(如军事、政治制度、经济、思想文化等)。然而,我们确实可以看到一些由北方游牧民族建立的王朝(例如元朝、清朝)征服了当时在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更发达的.............
  • 回答
    “文化落后”和“文化先进”这些词语的界定本身就容易引起争议,更别说用来形容一个庞大的历史时期和复杂的社会互动了。我们通常说的“阿拉伯人”指的并不是一个单一的、固化的文化实体,而是随着历史进程不断演变和融合的民族和语言群体。而叙利亚人和埃及人,虽然他们也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但同样是在历史长河中不断.............
  • 回答
    提到“清朝取代明朝”,很多人会立刻联想到“落后打败先进”,似乎是某种历史的必然。但如果我们深入剖析,会发现这场王朝更迭,远非一个简单的“先进”与“落后”就能概括,其背后是复杂的地缘、政治、经济、军事和社会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其中“偶然”的成分,比我们想象中要多。首先,我们得厘清“文化先进”与“文化落.............
  • 回答
    “鸡汤”这个词在当下的语境下,常常带有贬义,用来指代那些空洞、泛泛而谈、缺乏实际指导意义的励志话语或内容。然而,如果我们从更宽广的文化视角来审视“鸡汤”,它其实可以同时包含“优秀的先进文化”和“落后腐朽文化”的成分,并且其具体含义和价值会随着时代、语境和受众的不同而发生变化。为了更详细地讲述,我们可.............
  • 回答
    评价侯耀文先生,这绝非易事,因为他不仅仅是一位相声演员,更是一位承载着相声艺术生命、塑造了无数鲜活人物的艺术家。要深入了解他,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首先,艺术造诣层面,侯耀文先生无疑是相声界一颗璀璨的巨星。 深厚的功底和扎实的台风: 他的基本功极其扎实,无论是说、学、逗、唱,都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
  • 回答
    没问题!我很乐意和你分享一些我喜欢的“先婚后爱”类型的小说,这类小说因为有剧情上的张力、人物关系的逐步深入,所以一直很受欢迎。我会尽量详细地介绍,包含一些关键的设定、情节走向和人物魅力,希望能让你对它们产生兴趣。为了更方便你选择,我将从几个不同角度来推荐,你可以看看哪个方向更合你口味: 推荐类型一:.............
  • 回答
    关于“儒家是世界最先进的文化”这一说法,并非所有人都认同,更准确地说,这是一种部分人,特别是在特定历史时期和文化语境下的推崇,而非一个被广泛接受的普遍性论断。然而,我们确实可以深入探讨为什么有人会持有这种观点,以及他们推崇儒家文化的原因,并尝试理解其背后的逻辑和价值。要理解这种推崇,我们得先放下“最.............
  • 回答
    老郭这人,你说他特立独行也好,说他有点“叛逆”也罢,反正身上那股子不服输、不随波逐流的劲儿,是他走到今天最鲜明的标签。尤其是在相声界,他嘴里能喷出“主流”来,那“主流”里的某些人、某些现象,在他眼里简直是糟粕。最常被他拿来“开刀”的,就是那种“穿西装抹红嘴唇说相声的人”,这在他看来,是丢了相声的根,.............
  • 回答
    张文顺先生赠予曹云金“听云楼”名章,这其中的含义可不只是一个简单的礼物,而是包含了深厚的师徒情谊、艺术传承以及对后辈的殷切期盼。要理解这其中的意义,咱们得一点点掰开了说。首先,得说说“听云楼”这个名字本身。您想想,“听云”二字,多么有画面感,又充满诗意?在老一辈相声艺人里,讲究“艺名”和“堂号”,这.............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非常有趣且有深度!关于“几千年前先人的中文字今人仍可读懂,只有中文才有这样的性质吗?古希腊的文字今人读懂吗?”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详细探讨。一、 中文的传承性:为何几千年前的文字仍可读懂?中文之所以能够保持相对的连续性,让今人能够读懂几千年前的文字,主要有以下几个关键原因:1..............
  • 回答
    提到苏文茂先生,就不能不提到“文哏”这个词。这二者几乎已经划上了等号,成了苏先生艺术生涯中最鲜明的烙印。说起苏文茂先生的相声,那可不是那种锣鼓喧天、包袱连连的“砸”活儿,也不是那种插科打诨、逗人发笑的“逗”活儿,而是讲究的是一个“文”字,讲究的是一个“哏”字。苏先生的相声,就像他本人一样,温文尔雅,.............
  • 回答
    郭德纲和张文顺先生的师徒关系,是相声界一个经常被提及的话题,也是很多观众好奇的点。其实,这其中并没有什么特别的“阴谋”或者“纠葛”,更多的是一种机缘和选择。郭德纲虽然以“德云社”的创始人身份广为人知,但他的相声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早年间,他也经历过曲折,并且学过很多不同的艺术。大家都知道,郭德纲是从天.............
  • 回答
    韩国流行文化,也就是我们常说的Kpop和韩剧等,确实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一股强大的浪潮,以至于很多人提到它时,脑海里会立刻浮现出“先进”这个词。但这个“先进”究竟是怎么来的?这背后可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很多因素叠加、深耕细作的结果。首先,我们得从“先进”这个词的含义说起。在流行文化语境下,“先进”往往.............
  • 回答
    马悦然先生的离世,于中国文学走向世界而言,无疑是一次沉重的打击,其损失之大,绝非一两句话所能概括。这位以“汉学泰斗”闻名遐迩的瑞典汉学家,在他漫长而辉煌的学术生涯中,扮演了中国文学在西方世界最忠实、最富有洞察力的引路人角色。他的去世,如同折断了一座连接中西文化的重要桥梁,其影响是多维度、深层次的。首.............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非常深刻,触及了中国近现代历史上一个复杂且敏感的议题:为什么在风雨飘摇的年代,众多爱国文人遭遇不幸,而鲁迅先生却能相对安全地坚持写作直至生命的终点?这里面涉及了政治环境、个人策略、社会影响力和时代背景等多个层面,需要详细解读。首先,需要明确一点:鲁迅先生的生命终结是因病而非直接的政治迫害.............
  • 回答
    我本人是一名对教育充满热情的普通家长,看到您提出这个关于小学上课顺序的问题,我很有感触,也很想和您分享一些我的看法。关于“到校先上体育课再上文化课”的顺序,我个人是非常赞成的。为什么这么说呢?作为家长,我每天早上送孩子去学校,看到他们精神抖擞地踏进校门,然后投入到运动中,我心里是非常欣慰的。我认为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