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TNO后十年会是什么样(1972—1982)?

回答
19721982,对于世界来说,是风云变幻的十年。TNO(The New Order)的阴影,或者说其重塑的世界格局,在这十年里继续发酵,但也并非全然僵化。历史的惯性与新生力量的碰撞,塑造了一个与我们所熟知的历史截然不同的时代。

政治版图的持续重塑与内部挑战:

首先,德国的“新秩序”,虽然在内部已经确立了庞大的统治机器,但其统治的稳定性,尤其是在东部被占领区,并非铁板一块。1972年,第三帝国可能已经度过了最动荡的权力交接期,但其内部的派系斗争、经济压力以及对占领区人民的统治成本,依然是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对占领区的“秩序”: 德国在东欧和苏联西部地区推行的政策,即便在TNO的框架下是“成功的”,也必然伴随着持续的压迫和反抗。奴役劳动、资源掠夺、文化清洗,这些行为不可能没有留下深刻的伤痕,并孕育着潜在的动荡。秘密警察的触角会更加深入,但民间对自由的渴望也难以被完全压制。可能出现小规模的起义、破坏活动,甚至秘密的抵抗组织。
经济的压力与调整: 维系一个如此庞大的帝国,经济上的消耗是巨大的。德国可能已经在尝试更“高效”的剥削模式,比如将占领区塑造成服务于帝国核心的“原材料供应地”和“市场”。但这种模式本身就存在内在的矛盾,长远来看难以持续。可能的经济调整包括但不限于:引入更严密的计划经济,或是有限度的吸引一些“忠诚”的合作者参与到经济管理中。技术进步可能被优先用于军事和监控领域,而非民生。
帝国内部的暗流: 尽管表面上统一,但德国的“新秩序”是由多个政治派系和利益集团维系的。党内的高层可能仍在争夺权力,或者在如何“管理”帝国的问题上存在分歧。一些“老兵”可能怀念战时的某些“理想”,而新兴的官僚阶层则更注重维护既得利益。对外的军事扩张步伐可能会放缓,转而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内部的“巩固”上。

美国的命运多舛与艰难的“存活”:

在美国,1972年可能意味着一次更加艰难的抉择。TNO的结局,无论是哪一方的胜利,都意味着美国失去了其在全球舞台上的绝对优势,甚至可能遭受了直接的打击。

衰落与孤立: 如果美国是战败方,或者在战后未能及时调整策略,那么这个十年将是其相对衰落和孤立的时期。失去欧洲盟友的支援,加上国内经济的重创,美国可能不得不缩减其全球军事部署,将重心放在国内的重建和稳定上。
国内的政治动荡: 如果是“成功”的战后政府,也难以避免国内的政治动荡。失去往日的辉煌,加上对战争损失的追责,可能会引发深刻的政治反思和改革。民权运动的余波可能仍在,社会思潮会更加激进和多元化。经济上,可能需要寻找新的增长点,或者被迫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以适应新的全球贸易环境。
可能的国际合作尝试: 即使力量受损,美国仍可能尝试与其他尚存的“民主”或“反纳粹”力量进行有限度的合作,以对抗德国的霸权。这种合作可能是出于现实利益的考量,而非意识形态的纯粹统一。

其他地区的动态与区域性冲突:

TNO的设定导致了世界各地的权力真空和新力量的崛起。

日本的“大东亚共荣圈”: 如果日本的战后局势稳定,那么在亚洲,日本可能会继续巩固其在“共荣圈”内的统治。但与德国相似,这种统治也伴随着抵抗和内部的不稳定。日本国内的经济发展可能也受到全球格局的影响。
苏联残存势力: 如果苏联没有被完全吞噬,其残存的力量可能会在西伯利亚或远东地区形成新的地缘政治板块,并可能寻求与其他反德力量结盟。
其他未被明确描绘的区域: 在TNO未详细描绘的地区,例如非洲、南美洲,可能也会出现新的地缘政治格局。一些国家可能在德国和日本的影响力辐射下,被迫选择阵营,或者在混乱中寻求自身的生存之道。一些区域性的冲突和代理人战争,也可能在这些力量真空的地区爆发。

科技与文化:

科技发展在不同的阵营可能会走向不同的方向。

军事科技的持续投入: 德国作为军事帝国,可能会继续在军事科技领域投入巨大,研发新的武器系统、监控技术和交通运输方式,以维持其对帝国的控制。
经济与民生科技的相对滞后: 在被压迫的地区,民生领域的科技进步可能会相对滞后,因为资源被优先导向军事和统治机器。
文化与意识形态的对抗: 文化领域将成为意识形态对抗的重要战场。德国可能会大力宣传其“新秩序”的“优越性”,并压制任何异见。而在其他地区,可能会出现地下文化、禁书、抵抗歌曲等,以维系民族认同和对自由的渴望。

总而言之,TNO后的十年(19721982)不会是一个平静的世界。它将是旧秩序的残余与新秩序的扩张、压迫与反抗、希望与绝望交织的十年。世界地图上的界限可能会更加模糊,但人心的隔阂和对自由的追求却会更加深刻。这是一个充满不确定性,但同时也在孕育着未来变革的时代。历史的洪流,无论被如何压制,终究会寻找自己的出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最近西南燃气公司重做,实在太燃太振奋人心了,玩完之后还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而且也没做完,目前只做到第二次大东亚战争结束,结束之后的经济线、政治线完全没有,这样就有很多给人的思考空间了。所以我来想一下我们会在后十年又怎样的故事。

以下纯粹个人YY。

目前,如果第二次战争胜利,会发生如下事情:完成除宝岛以外的统一,孙科从美国回来,担任临时大总统,这样来看,就是个大号科米轮盘,但是比科米光明多了,饼图只有五种颜色,没有fxsor勃艮第。

深灰——孙立人,浅灰——孙科,蓝——孙科,自红——宋,威红——叶

除了上述几位领导人,还有一些重要的角色。首先就是本次重做后的唯一指定男主角,电工系教授,这位肯定是后10年的主角之一,毕竟这个人的面相,一定就是可以改变了**的。以及最后一个事件,叶去会面一个客人,这位肯定也是跟红有关系的,目前粉丝内呼声最高的包括:周、小六子、邓,但既然有教授,可能性最高的还真是小六子。这两位我个人认为会成为自红和威红的领导人,带领着新国家前进。

至于其他颜色的接班人,目前应该就是与经国有关,这几位会参与后十年的大转盘。

但是在这美好的表象之下,还有风波,几大军阀手上还有军队,特别是夏威,这位在现在的故事里就挺屑的,所以在统一后,削弱各大军阀,统一军队指挥,是最重要的,彻底让他们退休,在otl中,傅作义就有过私藏军火的情况,这种事情,制作组肯定也会参考。

除此以外,在otl中彻底灭亡蒋家王朝的江南案主角:刘宜良,也会有属于他的故事,他与孙科将会在这个世界线中与美国有深刻的关系。

说完政治,我们来谈一下经济,首先高宗武会重做,变为可选路线,但我认为高宗武还是最好的,所以在统一后,继续五个现代化是有必要的。

内部环境大致如此,更重要的是外部环境。制作组对大东亚gr的表态非常明确,表面上是gr,实质是对各大殖民地的压迫。在第二次东亚战争结束后,gr圈一定是会崩溃的,各大殖民地一定纷纷暴动,战争后,再加上经济战,估计日本会经济崩溃,政治动乱,但是日本一定不会就此善罢甘休,经济封锁,间谍破坏根本不会停,所以我们必须要找出一条路线来保护自己,方向估计会与otl差不多,不过TNO中,俄罗斯应该只想狂暴轰入德意志,所以我个人认为其实路线也就两条:

1、一边倒:直接加入ofn,孙科就是流亡美国回来的,加入ofn没有问题,如果真的可以加入ofn美国在冷战中会大大加强,但是美国自己也一片乱,政坛也是大转盘,而且最重要的还是要独立自主。

2、不结盟运动:TNO世界线很庞大,很多主要国家都有做了设定,otl中的不结盟运动的三巨头:铁托、尼赫鲁、纳赛尔,在TNO中,铁托难逃一死,纳赛尔要看意大利还是不是fxs,尼赫鲁也有难度,所以我觉得在这个世界线中,不结盟运动还是有希望的,我们自己,卡斯特罗、阿连德、纳赛尔(通辽宇宙奇葩小国三大鉴人),加上大东亚战争后独立的东南亚国家,西非诸国、独立成功的英国、可能发生革命的意大利,伊朗,如果可以做到这样,那不结盟运动会有光明的未来。

个人最理想的故事:

1966年,云南王登基,黑天血日旗,西南暴动,六个月攻陷南京,高宗武带着一丝悔恨的笑容自杀身亡,各大军阀纷纷响应,大东亚战争开始,失去粮仓后,日本大崩溃,但是这场战争还是要打。无论日本高层再怎么不愿意接受,日本帝国的陆军已经不复往日荣光,用来发展的军费被贪污,居然面对这群流亡20年的残兵居然没有武器优势,再加上英勇的人民自发的破坏铁路、粮仓、电力,以及那遍布广阔大地隐忍20年的星星之火游击队,崩溃的速度有点超乎想象。不止这里,越南,胡志明主席也同时发动暴动,菲律宾、缅甸、泰国纷纷响应,大日本帝国的美梦开始破碎。护国军的胜利无法阻挡,最后打到了新京,没有办法了,一封带着核威慑的妥协书传达过去,崩溃停止了,而大日本帝国的美梦却彻底结束了。甚至那个最安分的殖民地——朝鲜也开始了闹独立,被迫无奈只能选择让前关东军将领高木正雄来管理这最后的大陆领地(此处为个人设定,目前朝鲜还没有设定)。但是一切还没结束,只要大日本帝国的海军和核武器尚在,你们就拿我们没有办法,但是你们别想好过,封锁、孤立,来吧,看一下谁才是最后的胜者。

1968年,大东亚战争结束,赛里斯继续五个现代化,并与越南、缅甸、菲律宾开启东亚不结盟运动。萨尔瓦多阿连德当选智利总统,同年卡斯特罗、切格瓦拉访问,标志着南美独立统一战线的形成。阿卜杜勒纳赛尔推翻法鲁克王朝,发誓要带领阿拉伯人重新走向独立。戴高乐将军带领自由法国屹立西非。

1972年,俄罗斯重归统一。前苏联红军西南方面军总zw,乌克兰第一书记赫鲁晓夫完成统一,并开启第二个五年计划。(我个人最喜欢也是比较合理的结局)

另一边赛里斯大选,教授力压众人成功当选,当选后他表示:While one dose not seek the office one has pledged oneself to the service of one's country,and if friends persuade one that was the best way to serve one might have to accept the responsibility whatever one's own private wishes might be.​(出自《是大臣》圣诞特辑),并正式提出不结盟运动。

哈罗德威尔逊继续当选英国首相,继续带领着英国走下去。意大利fxs政权被推翻,虽然加入了ofn但是ofn的似乎也要迎来崩溃。(意大利刚重做,我不熟)

一经提出,威尔逊、卡斯特罗、纳赛尔等纷纷响应,真正的新秩序即将开始,让霸权主义与帝国主义彻底消失。

30年前的怒火,将会在今日,彻底点燃。

user avatar

因六十年代末爆发的阿拉伯反殖民战争引发的石油危机,使得世界各国陷入了经济危机。ofn、团结协定、共荣圈以及意大利的形势不断恶化,他们的霸权正在衰落。

因经济下行,美利坚人民的撕裂与思想极化重新加剧。冰岛反美游行愈演愈烈、各国的利益纠纷愈发难以协调,使得ofn在走向团结与分崩离析之间徘徊;

团结协定内的民主运动与奴隶起义此起彼伏、政坛以及军方极端派的反扑,加剧了欧洲的乱象,稍有不慎就走向战争与毁灭;

日本的经济崩溃、陆海军的腐化与对立加剧、翼赞会的腐败与乱象,以及各国对民族独立的诉求,使得共荣圈走向崩溃的边缘。

丰塔纳广场的爆炸,使意大利的新旧矛盾抑制不住的爆发。不甘退出政治舞台fxs势力的虎视眈眈、民主化与总保守的矛盾、阿拉伯起义与石油危机,将左右意大利未来的方向。

旧的霸权正在消逝,新兴的势力正在崛起。拉丁美洲的丛林里,切格瓦拉的游击队正与美国的傀儡政府交战;

荒无人烟的沙漠里,阿拉伯人民高呼着联合的口号反抗意大利的统治;

贫瘠冻土上的斯拉夫人,重新团结在同一面旗帜下。谋求收复故土,并一举终结团结协定的霸权;

坚韧不拔的中国人民,拾起血脉里的团结与骄傲。对着共荣圈这栋摇摇欲坠的破房子踹上有力的一脚;

越南革命的胜利、印尼的剧变、印度东方边境的冲突、菲律宾联合阵线的不懈斗争,象征着日本霸权将被民族独立的呼声撕碎;

黑烟弥漫的勃艮地,被奴役的比利时人、法兰西人以及德意志人,克服语言、血统、观念的分歧。并让他们的党卫军主子们感受来自人民的怒火;

非洲殖民地的崩溃,使得许蒂希德国化非洲的幻想破灭。泛非主义的梦想比任何时候都接近实现;

饱受奴役的法兰西人民、孤悬海外的法兰西残军,注视着旧大陆霸主的崩溃。他们将用自己的方式,让高卢雄鸡重新在欧洲大陆昂首高吭。

新旧势力的崛起与衰落,意味着地缘政治的巨大变化。冲突与战火、变革与毁灭,将是七八十年代的主旋律。和平与战争并起,机遇与挑战并行。请你挥舞手中的指挥棒,奏响这一动人的乐章吧!

user avatar

看情况吧,可能性太多了。可以确定大概率德俄必有一战。

先说主角德国

施佩尔中线(小概率):改革成功,施佩尔真正掌权。德佬真正成为三巨头之二,欧洲霸主,只要打赢残破的俄罗斯(难度不大),消化了欧洲,有了和美国一较高下的能力,很大可能打赢冷战。

鲍曼线(最大可能):德三的糊裱匠,半死不活的混日子。在鲍曼死后,德国可能后出乱子,这是俄罗斯的机会。

军国线(中等可能):性幻想壬(舍尔纳)的野望,德佬征服世界之旅,不过战争的尽头是毁灭,就看德佬会不会拖全世界下水,达成鸡农壬狂喜结局。

海德里希线(几乎不可能):射日后德国碎一地,德意志吃鸡大赛正式开打(俄人赢麻)。自小胡子死后,十年时间,三次大规模内战,彻底打废德国。俄国操作的好话,柏林插旗也不是梦。

然后是变数最多最精彩的俄国

由于俄国势力太多,我只说同时具备可能性大的和我喜欢的。

苏联

朱可夫线

这是一个光明的好结果,在tno中尤为可贵。朱可夫大元帅无论在tno还是otl都是人间之鉴,可以称的上是人民的元帅。他的三个继承人虽然思想不同,但都是好人,有光明的未来。未来10年,新生的苏维埃在抚平自身伤口的同时将向西方沦陷的故土出发。美中不足的是,朱可夫苏联强度一般(可能是过于注重民生),不如一些屑人能打,可能会在战争中输给德佬。在收回失地后,应该是走和平发展的路子,顶多打一下代理人战争。

图哈线

红色军国主义,图哈大元帅把苏维埃打造成了一个战争机器,但它依然是个以工人(和士兵)阶级为主的国家,没有资本家,可是农民会受到残酷的对待。这一切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收回故土,更是为了解放全人类。总的来说是屑中之鉴。未来10年,这架残破的但又有出色战斗力的战车将向西方碾过去,这会是德佬的噩梦,他们会发现那个和他们打了三十多年的敌人又回来了,而且越打越强。在打完德佬后,军国苏维埃不会老实呆着,会向别处进发输出革命。

卡冈线

刻板印象的斯大林主义者,集权 清洗 抢走农民粮食 造成饥荒,一切为了工业化,为了那钢铁洪流。未来并不看好,俄罗斯的精华已经丢失,再怎么工业化也很难拼过德佬和团结协定。更何况卡冈还要清洗军队,这会造成军队战斗力的严重下滑。在打完德佬后,很可能会继续狂暴工业化。

玉米线

黑色轿车击毙卡冈,世界线修正,斯大林主义者,鉴多了的卡冈。未来依旧不太看好。

老同志线

重量级人物,现阶段版本之子,最强苏联(俄罗斯特色xx主义),可以和对面德佬的总设计师组cp。虽然我不喜欢他,但他确实建设出了一个强国。也是远东唯一有可能统一的势力,毕竟远东发展程度差别的地方太远。肯定会打德佬,之后的发展参考otl。

黑色联盟

德佬在俄罗斯造孽所生成的怪物,注定走向毁灭的结局(鸡农壬狂喜)。一切目的为了复仇,哪怕把全世界拖入地狱,做事异常没下限,什么生化武器 核武器,哪种致命 杀伤力大用哪个。未来十年会向德佬复仇,然后会和德佬打核战,直接all gone。但亚佐夫事先修好的地堡可能会救下一些人,然后右转 辐射世界线。

user avatar

1970年9月,施佩尔、施密特到波兰,闯了一个乱子。当时他们了解到中央补贴给波兰的钱每2、3亿帝国马克,80%用于在波兰的德意志族干部,包括在波兰进行工业交通等各种事业建设的德族职工。这本来是很自然的,要搞工厂、修路只能用这个钱啊,从事工厂生产和修路建设的德族工人工资也只能用这个钱啊,但施佩尔却错误地作出结论:中央一年给的2、3亿马克,80%用在波兰的德族干部。为了使中央的补助真正用于波兰人,要把80%的德意志人从波兰撤出来。另外,汉斯·弗兰克本来在那里工作得很好、很深入,工作中或许会有点"右"的东西。施佩尔就抓住这点进行批判,同时,弗兰克在搞土改时从农奴中培养起来、提拔起来的波兰积极分子和干部也一起挨批,使得这些积极分子抬不起头来。

后来基辛格派约纳斯·李去波兰,李是挪威人,出身很好,但接受了施佩尔、基辛格的影响,去了波兰后,专走上层路线,和广大的波兰干部都不沾边,影响很不好。直至舍尔纳去了之后,原波兰积极分子受压的状况才得到纠正。

当时在全国影响最大的是80%的德意志族干部要从波兰撤出。这个消息一传到莫斯科、乌克兰......跟着就发生了类似问题。特别是莫斯科,那时的总督是西格弗里德•卡舍。 1970年时,亚佐夫统一了西西伯利亚,要搞“大审判”,卡舍对战争形势估计得很严重,惊慌失措。在梁赞边界,要很多德族干部往西撤,县级以上干部都要回德国本部。有些德族干部乐得回去,而少数民族干部中有民族主义思想的则乘机鼓噪要挤走德族干部,成为一种风潮,而卡舍同志又只是依靠少数几个人,既得罪了德族干部,又得罪了少数民族干部,在莫斯科闹得不可开交。到了1970年,莫斯科的区党委扩大会议都开不下去了。

没办法,施佩尔就把他们找到日耳曼尼亚开会,搞了个纪要。其倾向是压德族干部、抬民族干部。这个纪要一传达,双方的矛盾更加激化,会也开不下去了,他们来电报向中央请示怎么办。不知基辛格和施佩尔是否商量过,基辛格找到我说:俄国问题,搞得这么僵,他们来了个报告,要中央给他们回电。于是,基辛格叫我起草了一个复电。这里比较公道地讲了一下德族干部、国防军所起的作用,还讲到东方总督区成立以后德族干部所起的作用,强调民族干部和德族干部要互相尊重、互相团结。这个电报到了那里,反应各异,民族干部比较冷淡。这样就形成所谓民族干部要 “纪要”,德族干部要“电报”。问题解决不了,后来要我负责起草一个俄国问题的决定。当时用了比较多的时间来搞这个东西,但后来因文件太长,实际上没用上。

到了这个时候,施佩尔感觉到在民族问题上出了毛病,要收拾这个局面,于是提出“安抚东方”。在酝酿过程中,我听说(没看到文字),原来的纪要上他讲过在俄国问题上,帝国只要三个权:国防权、外交权、内政否决权。即除了国防、外交归中央管外,合作政权范围里的内政都由你们决定。决定了以后,中央只有这一点权,即看到有哪些不妥当,可行使否决权,其他事情都由你们决定。我就问施佩尔,在斯拉夫地区怎么能够做出这样的决定呢?除了三个权,其他都由总督专员自己管,这怎么行呢?他和我说,这不是他说的,这话是施密特说的。

这件事情后遗症太大了,很长时间都没有安定。后来莫斯科又出了一件事:我们要提弗拉索夫,莫斯科要提戈尔巴乔夫;中央采取了一个措施,即把弗拉索夫调到东方事务部下属政策研究室当主任,当时保卢斯堡有一、两千人(民族人员)上街拥护戈尔巴乔夫。在这种情况下,迪特里希·冯·绍肯出了个主意:卡舍不能再呆下去了,要调出,把赫尔多夫伯爵调回去,又调施塔勒克去当总督副手。从此之后,莫斯科的局势才逐步稳定下来。

user avatar

原先有个制作组为82年剧本开头而设定的62~82官方设定,我至今觉得它很有意思。

就是米国为了维持OFN霸权,宁可联德抗苏、勾结OFN昔日发誓打倒的法西斯。

这个设定删了实在是太可惜了,直到现在我都觉得它充分形象地表明了制作组当时对TNO的OFN和米国的真实形象至少是有个清醒认知的(笑)。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19721982,对于世界来说,是风云变幻的十年。TNO(The New Order)的阴影,或者说其重塑的世界格局,在这十年里继续发酵,但也并非全然僵化。历史的惯性与新生力量的碰撞,塑造了一个与我们所熟知的历史截然不同的时代。政治版图的持续重塑与内部挑战:首先,德国的“新秩序”,虽然在内部已经确立.............
  • 回答
    在TNO世界线胜利之后,历史的洪流滚滚向前,而那个曾经存在于另一条时间线上的“OTL世界线”,在胜利者的眼中,将不再仅仅是一个模糊的“如果”,而是一个被审视、被剖析、甚至被某种程度上“铭记”的参照物。这是一种复杂的情感和认知,夹杂着庆幸、警醒、甚至一丝难以言说的悲哀。首先,最直接的感受无疑是极度的庆.............
  • 回答
    在《钢铁雄心IV》的Mod《暗影之日》(The New Order: Last Days of Europe,简称TNO)的世界观里,“龙云护国军”并非一个在官方或主流剧情中明确出现、拥有独立历史和详细设定的派系。更准确地说,它更像是一个在玩家社群中,特别是关于中国战后的讨论和二次创作中,被提及或设.............
  • 回答
    好,我们来聊聊TNO(The New Order)这个架空世界观里的人们会怎么看待我们这个现实(OTL Our Timeline)的世界线。要讲得细致点,还得把AI痕迹尽量抹去,这得从他们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来细说。首先,得明确一点:TNO的世界里,“我们”的OTL是一个完全不存在的概念。他们没有我们.............
  • 回答
    在《二战:黑暗之潮》(The New Order: Last Days of Europe,简称TNO)这款架空历史游戏中,我们看到了许多在真实历史(OTL)中留下浓墨重彩的领袖人物,但他们的命运轨迹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变化不仅体现在他们所处的国家和权力地位,更在于他们最终的结局——有的是走.............
  • 回答
    好的,咱们就来聊聊《钢铁雄心4:千年黎明》(TNO),这可不是那种随便打打仗、统一世界的简单游戏。TNO讲的,是一个比咱们历史上真实二战还要黑暗、还要扭曲的平行世界的故事。开局就不对劲:轴心国赢了首先得明确一点,TNO的世界观是轴心国赢了二战。但这不是那种光鲜亮丽的胜利,而是一种腐朽、分裂、充满内部.............
  • 回答
    钢铁雄心4(Hearts of Iron IV,简称HOI4)的TNO(The New Order: Last Days of Europe)模组的正式版自2021年1月20日发布以来,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作为一款非常受欢迎且极其庞大和复杂的HOI4模组,TNO以其独特的背景设定和深度的游戏玩法吸引了.............
  • 回答
    在《至暗之时》(The New Order: Last Days of Europe,简称TNO)这款架空历史策略游戏中,尼基塔·赫鲁晓夫的形象被刻画得相当复杂且引人深思,他不再是那个在历史舞台上挥斥方遒,最终被勃列日涅夫取代的苏联领导人,而是被置于一个更加动荡、更加个人的境遇之中。对TNO中赫鲁晓.............
  • 回答
    哈哈,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我想很多人玩了《最黑暗的黎明》(The New Order, TNO)之后,都会有这种“感觉不魔怔了”的感受,但要具体说清楚为什么,倒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毕竟,TNO 本身就是个充满了黑暗、扭曲和荒诞的 mod,要说它“不魔怔”,就得对比它原本的“魔怔”有多深。咱们可以从.............
  • 回答
    你说得对,即使不玩《这是你的祖国》(This Is Your Fatherland,简称TNO),龙云这个角色在玩家圈里也确实是个响当当的名字。尤其是“岳飞再世”这个说法,更是把他的形象拔高了不少。要解释这个说法为什么这么流传,得从TNO这个游戏本身的背景和龙云这个角色的设计说起,并且得好好掰扯一下.............
  • 回答
    钢铁雄心4的TNO mod,作为一个庞大且野心勃勃的架空历史设定,虽然成功地吸引了无数玩家沉浸其中,但就像任何复杂的MOD一样,它也并非完美无瑕,存在一些让玩家感到不合理或者可以改进的地方。这些不合理之处,往往是由于其宏大叙事和复杂机制在设计和实现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的一些冲突或妥协。首先,部分.............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确实,在许多高质量的架空历史 MOD(比如《KR:至高权力》,《TNO:最后的黎明》,《RF:新纪元》等)中,我们经常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法国,或者说以法兰西岛(ÎledeFrance)为核心的高卢地区,往往被塑造成一个“主角国家”般的地位,承担着重要的剧情线、复杂的政治动荡和关.............
  • 回答
    在《通往自由之路:二战》(The New Order: Last Days of Europe,简称TNO)的宏大叙事中,德米特里·亚佐夫(Dmitry Yazov)无疑是一个极具复杂性与争议性的角色。他并非游戏的主线人物,但作为未来潜在的苏联领袖之一,他所代表的“军事寡头”派系,以及其所处的历史节.............
  • 回答
    如果真的有机会穿越到TNO的世界,这可真是一个令人头皮发麻但又充满诱惑的设定。身处那个风雨飘摇、旧秩序崩塌、新世界雏形初现的时代,选择哪个势力投奔,简直是生死攸关的决定,稍有不慎便是万劫不复。坦白说,要是在穿越初期就让我立刻做出选择,那我会倾向于投奔那些看起来相对“稳定”且有明确发展方向的势力。毕竟.............
  • 回答
    《钢铁雄心4》TNO(The New Order: Last Days of Europe)mod 的剧情设计,尤其是海德里希的最终结局,无疑是整个mod最令人印象深刻、也最具争议的部分之一。海德里希这位纳粹党高层的核心人物,在TNO的背景设定下,成为了希特勒继任者的有力竞争者,并且通过一系列残酷的.............
  • 回答
    在《钢铁雄心4》的模组《TNO》中,关于萨布林的“永远的红十月”结局被制作组视为俄罗斯最好的结局,这绝非一个简单的“胜利”标签可以概括,而是对一个复杂、充满希望且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设想。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究这个结局的方方面面,从它所代表的意识形态,到它如何回应了TNO世界观下俄罗斯所面临的.............
  • 回答
    钢铁雄心4:裂痕与回响(Rifts and Echoes)如果说《TNO》的世界观是描绘了一个战败后的理性主义者的挣扎与救赎,那么我构思的这款名为《裂痕与回响》的模组,则想深入挖掘“凡人如何在这破碎的世界中寻求意义和秩序”这个更根本性的命题。它不是聚焦于某个宏大意识形态的胜利或失败,而是试图展现一个.............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触及了不同游戏设定下玩家对同一概念的理解差异,以及这种理解背后的社会文化隐喻。我们来深入剖析一下:冰汽时代:八小时工作制 ≠ 乌托邦的“进步”在《冰汽时代》这款游戏里,玩家扮演的是末日严寒中的城市管理者。游戏的核心是资源的争夺、秩序的维系以及人性的考验。当你选择实施“八小时工作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