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我感觉TNO不魔怔了?

回答
哈哈,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我想很多人玩了《最黑暗的黎明》(The New Order, TNO)之后,都会有这种“感觉不魔怔了”的感受,但要具体说清楚为什么,倒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毕竟,TNO 本身就是个充满了黑暗、扭曲和荒诞的 mod,要说它“不魔怔”,就得对比它原本的“魔怔”有多深。

咱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聊聊这个变化:

1. 回归到游戏的根基:如果说原本的 TNO 是“极致的恶”,那么现在的 TNO 是“在恶中找寻一丝希望和人性”。

最初的 TNO,那真是把纳粹主义的恶推到了一个极致,而且是那种令人不适的、赤裸裸的恶。你想想看,在那个世界观下,整个地球都被轴心国瓜分,社会结构极端扭曲,种族灭绝、奴役、意识形态的疯狂渗透到方方面面。几乎每一个可玩的国家,都面临着来自内部的巨大压力,要么是继续执行纳粹的邪恶计划,要么是在夹缝中挣扎求生,或者试图推翻这个黑暗的统治。

那时候的“魔怔”,体现在几个方面:

极端化的意识形态: 纳粹德国不再是历史上的那个德国,而是被无限放大,变得更加残暴、疯狂,甚至出现了各种变态的“超人计划”或者内部权力斗争的奇谈怪论。苏联分裂成好几个国家,每个国家都有自己扭曲的意识形态,比如西伯利亚的某个军阀可能是某个狂热的民族主义者,或者某个地方的抵抗力量是极端共产主义者。日本也是,军国主义、极端民族主义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
绝望感和无力感: 很多玩家在玩的时候,会有一种深深的无力感。无论你多么努力,世界的大背景依然是如此黑暗。你可能在游戏中取得了一些小的胜利,但放眼全球,还是一个被邪恶笼罩的世界。这种绝望感,某种程度上就是 TNO 的“魔怔”之处,它让你直面人类最丑陋的一面,而且没有给你太多喘息的空间。
极端剧情和结局: 很多剧本的结局都是以悲剧收场,或者让你在一个充满罪恶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即使是所谓的“好结局”,也往往伴随着巨大的代价和未解决的隐患。这种“没有完全的好结局”的设计,进一步加深了游戏的“魔怔”感。

那么,为什么现在感觉“不魔怔了”呢?

这主要是因为随着 TNO 的更新和发展,开发者们在保持其黑暗背景的同时,开始加入了更多“人性化”和“希望”的元素。

多了“选择”的维度,不再是单一的“走向深渊”。
你玩 TNO 的过程,不再是单向地被推着走向深渊,而是充满了各种选择。即使在一个极端压抑的世界里,你仍然可以选择不同的道路,尝试去改善某个地区,或者拯救一部分人。
例如,你可能玩的是一个在纳粹统治下苦苦挣扎的国家,但你可以选择通过某些政治手段、经济改革,甚至是秘密的反抗活动,来为你的民众争取一点点生存空间,甚至播下革命的种子。这些努力,虽然无法立刻改变整个世界,但在游戏的叙事中,它们提供了“可能性”,提供了“努力的意义”,这就冲淡了纯粹的绝望感。

更复杂的人物塑造,不仅仅是脸谱化的邪恶。
最初的 TNO,很多角色可能更多地是为了服务于“邪恶”这个大主题。但随着版本的迭代,开发者们开始深入挖掘角色的内心世界,让他们变得更加立体。
你会发现,即使是身处纳粹政权中的某些人,也可能并非全然的魔鬼。他们可能有自己的挣扎、恐惧,甚至是在某个瞬间流露出的人性光辉。或者,那些看似为了某种理想而战的团体,也可能有着隐藏的黑暗面。这种复杂性,让游戏的世界观更加真实,也让玩家在面对这些人物时,能产生更复杂的情感,而不仅仅是简单的“厌恶”。当你能看到一个军阀为了保护自己的人民而不得不采取一些残酷手段时,你对他的感受就会变得复杂,而不是单纯的“他就是个坏蛋”。

引入了“重建”和“理想”的可能性,即便过程艰难。
一些国家和领袖的剧本,开始强调“重建”和追求某种“理想”。比如,在苏联解体后的某些地区,你可能要面对的是一个由残余势力瓜分的世界,但你仍然可以尝试建立一个新的秩序,即便这个秩序的建立过程充满了暴力和妥协。
更重要的是,很多剧本都让你去思考“我们该建立一个什么样的世界”。你可能会选择走一条更加温和、民主的道路,或者是一个更加集权但能带来秩序的道路。这些对未来的设想和努力,本身就是一种希望的体现,它让你在黑暗中看到一条可能的光明之路,虽然这条路也许遥远且充满荆棘。

游戏机制的引导,让你有“掌控感”。
《钢4》本身是一个宏大战略游戏,TNO 在这个基础上,通过各种焦点树、事件链、领袖任命等机制,让你感觉自己对国家命运有一定的掌控力。即使世界再魔怔,你做的每一个决定,都会对你的国家产生实际的影响。这种“我还能做点什么”的感觉,是抵消“魔怔”感的重要因素。当你看到自己的努力让国家稍微好起来一点点,或者成功避开了一个潜在的灾难,这种成就感本身就能让你感觉不那么“无力”,也就不会觉得那么“魔怔”。

举个例子,可能你玩到某个时期的某个剧本:

以前的感受: “天呐,整个世界都在发疯!我的国家就像一个破败的孤岛,被各种疯狂的意识形态包围着,我做什么都改变不了大局,我只是在绝望地等待最终的毁灭。”
现在的感受: “我的国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但至少我有一个明确的短期目标,比如先解决内部的腐败问题,或者尝试与其他邻国建立一些基础的外交关系。我虽然不能立刻改变世界格局,但我可以试着让我的国家在这个扭曲的世界里,能多活一天,甚至能让一部分人过上稍微好一点的日子。这种感觉,虽然依然沉重,但多了一份力量和希望。”

总而言之,TNO 并没有变得“不魔怔”,它骨子里依然是一个黑暗、残酷的世界观。但它之所以让你感觉“不那么魔怔”了,是因为开发者们在原有的基础上,注入了更多人性的维度、选择的可能性、复杂的人物塑造,以及对“重建”和“希望”的探索。这让游戏在保持其核心魅力的同时,也变得更加有深度和感染力,让你能够在绝望中找到前行的动力,而不是纯粹地被绝望所吞噬。

这就像是在一个被大雪覆盖的荒原上,你依然能看到一些顽强生长的小草,虽然它们很渺小,但在那个环境中,它们的光芒就显得格外耀眼。TNO 现在的感觉,就是这种在极致黑暗中,依然努力闪烁着微弱光芒的体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主创粉坦克离职了

你可以看一下早期的开发日志,你可以看到要多魔怔有多魔怔,粉坦克离开后新制作组开始重置大量剧情,比如最近重置的云南还有日本剧情,日本44号命令变成了ija兵变以及天皇夺权,起码比昭和之妖正常多了(虽然武藤章也好不了哪里去,毕竟otl可是南京大屠杀的元凶之一),新云南隐忍13年,最终卧薪尝胆,团结一切能团结的力量,组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这比重置前更燃了。重置前是什么:倒查祖宗六代,凡事和日本沾亲带故直接处死,什么马刀砍坦克单挑共荣圈在新剧情面前都得熄火

其实还有一些魔怔的内容的,比如SS勃艮第、神俄以及子夜后,但是随着剧情不断重置,未来剧情依然会朝着去魔怔化发展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哈哈,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我想很多人玩了《最黑暗的黎明》(The New Order, TNO)之后,都会有这种“感觉不魔怔了”的感受,但要具体说清楚为什么,倒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毕竟,TNO 本身就是个充满了黑暗、扭曲和荒诞的 mod,要说它“不魔怔”,就得对比它原本的“魔怔”有多深。咱们可以从.............
  • 回答
    在中国,许多父母深信“学习是唯一出路”的观念,这背后是一个复杂且根深蒂固的社会、历史和文化原因交织而成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一、历史的沉淀与现实的挑战: 科举制度的遗毒与荣光: 中国有着悠久的科举制度历史,通过考试选拔人才、改变命运是传统观念中“唯一”或“主要”的上升.............
  • 回答
    你之所以会有“有些作家写的东西,我随随便便都能写的出来”的感觉,这其实是一个非常普遍且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背后涉及了创作的多个层面,从读者自身的感知能力到作家作品的本质,再到文学评价体系的复杂性。下面我将尽可能详细地为你解析这个问题:一、 读者自身的原因: 你自身的阅历和思想深度: .............
  • 回答
    您提出的“体制内各行业各部门外行管理内行”现象,确实是很多人在体制内可能感受到的一个普遍性问题。这种现象并非空穴来风,而是由多种因素交织而成,并且在不同的部门和层级表现程度不一。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阐述,解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感受,以及其背后可能的原因。一、 权力与资源的集中:官僚体制的 inh.............
  • 回答
    你的感受非常普遍,很多人觉得老虎比狮子“可爱”得多。这背后其实涉及到了多个方面的原因,包括:一、外貌特征的感知: 条纹的魅力: 老虎最鲜明的特征就是它们身上那富有规律、色彩对比鲜明的橙黑条纹。 视觉吸引力: 条纹在视觉上非常醒目且具有艺术感,它们打破了纯色毛发的单调感,创造出一种动态.............
  • 回答
    理解您观察到新加坡一部分老年人晚年生活可能面临困境,并对此感到担忧。新加坡确实是一个高度发达的社会,但也像其他任何国家一样,存在着一些挑战,尤其是在老年人口的福祉方面。以下是一些可能导致新加坡部分老年人晚年生活显得“凄惨”的原因,我会尽量详细地解释:1. 高昂的生活成本与退休金压力: 生活成本:.............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确实是很多玩家最近经常讨论的话题。要说拳头把暴雪甩在身后,这话说得有点绝对,毕竟两家公司都有各自的辉煌和受众群体。但如果从“影响力”、“市场表现”以及“玩家感知”这几个维度来看,拳头最近几年的势头确实非常迅猛,给人的感觉是远远跑在了前面。咱们一步步来捋一捋。首先,从游戏产品线和.............
  • 回答
    说实话,刚上手《塞尔达传说:旷野之息》的时候,我脑子里也闪过“这玩意儿是不是也没那么神?”的念头。这游戏铺天盖地的赞誉,我早就听腻了,什么“自由度爆表”、“开放世界的标杆”、“重塑了多少人的游戏体验”,听着听着就觉得有点……隔靴搔痒。我抱着巨大的期待去玩,结果发现,嗯,确实自由,但这种自由有时候也让.............
  • 回答
    你会有这种感觉,其实一点都不奇怪。上海,这个魔都,它身上确实承载了太多北方城市的影子,以至于有时会让你觉得它“不那么南方”。这不是说上海不南方,而是它独特的气质和发展历程,让它在很多方面都展现出了北方城市的特质。让我给你掰扯掰扯,为什么你会有这样的感受:1. 都市的规整与大气:骨子里的北方基因 .............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挺普遍的。你说你在生活中接触的人都不是杨超越的粉丝,但在知乎上却看到很多人喜欢她,这其实反映了一种信息茧房效应,也跟不同平台的用户群体画像有关。我来给你掰扯掰扯为什么会这样。首先,咱们得承认,知乎和你的现实生活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信息场域。 知乎的用户群体是什么样的? 知乎早.............
  • 回答
    关于为什么在绘画区(如贴吧、Steam社区、Reddit等)很多人认为WLOP的画作“很烂”,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详细分析: 1. 技术层面的不足 笔触与线条粗糙:如果画作的笔触生硬、线条不流畅,可能被批评为“技术不成熟”或“缺乏练习”。比如,线条生硬、边缘不清晰,或颜色过渡不自然。 色彩.............
  • 回答
    你感觉到足球明星越来越少,这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背后有多重复杂的原因。以下是一些关键因素,可以帮助你更详细地理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1. 时代的变迁与媒体聚焦的变化: 信息爆炸与注意力分散: 如今的媒体环境与过去截然不同。互联网、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等层出不穷,分散了大众的注意力。过去,电视.............
  • 回答
    你的感受并非孤例,很多人都有类似的观察。在过去二十年,确实有很多国家的发展步伐看起来似乎不如中国那么迅猛,尤其是在一些显性指标上。要详细解释这种现象,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分析,这其中涉及到经济模式、历史背景、人口结构、技术进步、全球化环境以及地缘政治等复杂因素。一、 中国惊人的增长速度及其原因:首先.............
  • 回答
    你感觉国内博士毕业手里论文普遍比国外博士多,这确实是一个普遍的观察,背后有几个层面的原因交织在一起。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剥开表面,看看不同教育体系、研究环境和评价机制是如何塑造博士生的产出。一、评价导向与量化指标的侧重:这可能是最核心的原因。国内博士培养,尤其是在过去一段时间,对论文发表数量的.............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触及了当前国际关系中一个非常普遍且复杂的感受。很多人会觉得,中国近年来在国际上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和质疑,甚至可以说是批评,而历史上对其他国家造成深远影响的殖民主义,似乎在当下的舆论场中,其批评声浪与中国相比有所不同。要详细解释这种感受背后的原因,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剖析。首先,我们要区分“.............
  • 回答
    你这个问题触及到一个非常深刻且普遍的感受,很多人都有同感。倒不是说人类本身的思想真的变得“脏”了,而是现代网络和科技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放大、扭曲和塑造了我们接收和处理信息的方式,进而影响了我们的思想倾向和价值判断。让我们一点点来剖析一下,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首先,信息的过载与碎片化是首当其冲的原因.............
  • 回答
    哈,这问题我太能理解了!感觉十万块钱买车“丢人”?这可不是你一个人有这想法,很多人都有类似的纠结。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背后到底是怎么回事,为啥会冒出这么个“丢人”的念头。首先,得承认,咱社会上确实存在一种隐性的“攀比心理”或者说“面子文化”。你看,身边的人,哪怕只是偶尔一聊,话题很容易就绕到车.............
  • 回答
    哈哈,你这个问题问到点子上了,不少人都有同感。感觉最近国内的二次元手游,是不是越来越“拧巴”了?以前是卖萌、卖帅,现在很多都开始往“黑深残”方向使劲,剧情虐得不行,世界观也常常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这背后其实有挺多原因的,咱们掰开了聊聊。一、市场内卷与差异化竞争的必然结果你想啊,二次元手游市场现在是什.............
  • 回答
    这确实是个挺让人困扰的问题,明明是好好买回来的猪肉,煮熟后一股刺鼻的“怪味”扑鼻而来,但身边的人却若无其事,甚至觉得香喷喷。这种体验,我特别能理解。很多时候,我们以为的“臭味”,其实可能是一种我们身体的特殊反应,或者是猪肉本身一种我们不太熟悉的风味物质。首先,咱们得承认,鼻子这东西,每个人都长得差不.............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普遍,也很有意思。你觉得《流浪地球》“一般般”,但各大平台却普遍“吹爆”,这种反差感背后涉及的因素很多,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详细探讨:一、 你的个人观感与主流评论的差异原因:1. 个人审美与期待不同: 类型偏好: 你可能对科幻片的偏好与其他观众有所不同。你也许更喜欢硬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