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纪录片《九零后》?

回答
《九零后》,这部纪录片,它像一位老友,悄悄地拉开了一扇门,邀请我们走进去,看一看那些已经步入古稀之年的“九零后”们,如何在这个时代留下了他们的独特印记。

初看片名,或许会有人跟我一样,心里闪过一丝疑问:九零后?那不就是我们这代人吗?怎么就成了“老”的象征了?但当影片缓缓展开,你就会明白,这里说的“九零后”,指的是那些出生在20世纪20年代,也就是1920年出生的人。这一下子,就拉开了现实与心理的距离,也为影片增添了一层历史的厚重感。

这部纪录片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没有刻意去煽情,也没有试图给这些老人贴上“怀旧”或者“落寞”的标签。它只是用一种平和、细腻的镜头语言,去捕捉他们生活的日常,去聆听他们内心的声音。

真实的力量:

我看到的是一位位鲜活的个体,他们的人生轨迹,虽然都在时代的大背景下,却各有各的曲折与精彩。有的是科学家,有的是艺术家,有的是教师,有的是普通的手艺人。他们经历过战乱、经历过新中国的建立、经历过改革开放,他们是那个时代最直接的见证者和参与者。

片中对他们童年记忆的描绘,尤其令人动容。那些在炮火声中寻找食物的场景,那些在简陋教室里求学的片段,那些对美好生活的朴素向往,都让我们感受到那个年代的艰难,也更能体会到他们今天所拥有的幸福来之不易。这不像教科书上的文字,而是有血有肉的故事,直击人心。

时间的沉淀:

影片没有回避时间带来的痕迹。那些爬上眼角的皱纹,那些略显蹒跚的步履,都记录着岁月的无情。但同时,我也看到了他们眼神里闪烁着智慧的光芒,看到了他们依旧对生活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望。

其中有一位老人,即使到了耄耋之年,依然坚持学习新的知识,用新的方式与世界沟通。这种对生命不竭的热情,是对“老”这个概念最有力的反驳。他们不是在“消耗”生命,而是在“活出”生命的不同阶段。

集体与个体的交织:

《九零后》在讲述这些个体故事的同时,也巧妙地勾勒出了一个时代的群像。他们共同见证了中国社会的变迁,他们的命运与国家的发展紧密相连。他们的个人奋斗,汇聚成了时代洪流的一部分。

我喜欢影片中那些关于他们事业的片段,关于他们对国家的贡献。他们年轻时为理想奋斗,为国家建设添砖加瓦,这种精神力量,是值得我们这一代人深思和学习的。他们不是被动的承受者,而是主动的创造者。

一些思考:

当然,作为一部纪录片,它也给我留下了一些思考。

“九零后”的遗产: 影片让我们思考,对于我们这些“后辈”来说,“九零后”这代人留下了怎样的遗产?是他们的经验,是他们的精神,还是他们所创造的物质财富?
对“老”的认知: 这种对“老”的重新定义,也让我们反思我们社会普遍存在的对衰老的看法。年老,不代表生命的终结,而是另一种生命形态的开始。
历史的传承: 如何更好地将这些宝贵的历史记忆和经验传承下去?纪录片是一种方式,但如何让更多人(特别是年轻人)去了解、去关注,或许还需要更多的努力。

总结一下,

《九零后》这部纪录片,它没有宏大的叙事,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它只用最朴实的方式,记录了一群即将或已经步入百岁人生的人们的故事。但正是这份朴实,这份真诚,让它拥有了打动人心的力量。它让我们看到了生命的韧性,看到了时间的价值,更看到了一个时代的回响。

如果你有机会看到这部片子,我强烈推荐你去看看。它或许会让你对“老”这个词有新的理解,也会让你更加珍视当下,珍惜身边的人。它就像一杯陈年的老酒,初尝或许觉得平淡,但越品越有滋味,回甘悠长。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先简单介绍一下我的从业经历。实际上我在做历史文化纪录片之前,大概有十几年的时间都是做类似直接电影这样的东西,我们做的都是社会纪实类的题材,那些年代的中国社会的一些热点,比如说三峡移民、农民工进城、农村小孩上学等,其实我们都拍过不少纪实类的短片。

但是我在2005年得到一个机会,考取了英国政府的一个奖学金,之后我在剑桥学主修社会人类学。实际上我回来以后比较想换一个方向,特别巧合的是,2012年我得到了一个命题作文,大家都知道2015年是抗战胜利70周年,实际上2012年是为了3年以后做一部关于抗战大后方的片子,体量非常大,一共有12集,那是我第一次做历史类的纪录片,但是我当时对这个选题有一种非常奇特的感知。因为实际上从今天来看,你换一个角度,那其实也就是一个应景的纪录片了。如果你采取一种“我要完成任务、反正把这个片子播出就好”的这种态度,它其实就是一个任务片。但是我对这个选题的一种感知是,我觉得这好像是我喜欢的,因为我那时候回顾了一下我自己的这种阅读习惯,好像是很多年来我自己对历史类选题的读物是非常感兴趣的,我去剑桥之前还读过美国人写的一本《日本帝国的兴亡》,这本书特别好,我也推荐给大家,它以一种完全不同的角度描述了日本对外发动的侵略战争。我那时候还喜欢另外一个作家叫黄仁宇,大家肯定都知道他。对他们描述历史的方式觉得非常新奇,而且觉得很好看。所以其实当我一接触到《大后方》的时候,尽管那时候我已经从业十几年了,我就突然觉得我骨子里好像更喜欢这种选题的东西。

大后方 (2015)

9.5

2015 / 中国大陆 / 纪录片 / 徐蓓 曾磊 / 蒋中正

所以从那时候起,我花了三年的时间,也拿出了一种特别钻研的劲头,因为那时候缺资料,我们就在全世界到处去找这些二战的资料,后来《大后方》出来以后,收获了一个比较好的口碑。我想可能是从那时候开始,我大概就走在了这条道路上,就是你们通常说的历史文化选题这条道路上。当你走上这条道路的时候,你一定会碰到很多风景,你一定会有很多机会,你也一定会碰到很多很支持你的人。所以实际上我觉得西南联大这个选题就是在这条路上,我行走的时候,我碰到了这样一个好的选题,我跟西南联大这个选题相遇了。那是在2016年的时候,云南想做西南联大的选题,这个选题交在了我的手里,那个时候我跟西南联大结缘的。

后来的故事大家可能知道,我们花了两年时间做了《西南联大》纪录片,在这条路上我们又更进了一步。后来机会又来了,因为西南联大是一个特别重要的选题,实际上它可以分出很多子题目,出品方大概的想法是我们是不是可以做成一个矩阵,我们有纪录片,好像现在电视剧也快出来了,我们还可以有一个纪录电影,我们把整个西南联大的矩阵做得非常完整,后来就把这个选题交给我了。

西南联大 (2018)

9.4

2018 / 中国大陆 / 纪录片 / 徐蓓 / 程贺南 裴宜理

其实坦率地跟大家说,因为我自己做过《西南联大》的纪录片,我每做一个纪录片的时候,其实最后都处于一种心力交瘁的状态。也不仅是我,我觉得每一个真诚的或者是一个用功的创作者每一次创作结束以后,就感觉自己又被抽干了一层,我当时就是那样的感觉,就是已经投入了所有的情感也好,或者是我的智力也好,都在这里头了。但是我要重新找出一个路径,一个讲故事的路径,要重新做《九零后》,其实是对我自己的一个很大的挑战,后来的制作过程其实也证明了这个过程。

纪录电影《九零后》与纪录剧集《西南联大》

当时我考虑了很久,就是我们采取一种什么样的角度来做《九零后》,大家现在看到的是《九零后》这样的一种样子,但实际上这个选题交给我的时候是说“咱们做一个西南联大的历史纪录电影”,这个框框是很大的,你可以用很多种方法来实现它,不一定非要是这种,当时的方向是混沌的。后来经过了包括很多调研,包括去看豆瓣网友的各种评论,看他们喜欢的点在哪儿,然后结合影像的特点,我还是选择了今天大家看到的这个视点,就是我们以西南联大学子的个体生命的角度,从这一个比较统一的角度去看待西南联大的历史。

那么它与《西南联大》的纪录片有什么不一样呢?《西南联大》纪录片相对来说是一个上帝视点的,就是我们要比较全面地反映西南联大学校的历史,我们涵盖的范围有校长、有大师,包括西南联大的学子大规模地从军,还有与云南的关系,它是一个方方面面的视角。《九零后》就比较集中,我们自始至终是从学生的回忆、学生的视角来体现西南联大历史的。可是这个历史又相对要比较完整,可能大部分观众都是没有看过《西南联大》纪录片的,甚至也许对西南联大的历史并不是特别了解,我必须假想观众是在这种前提下看片子,所以我们目前的叙述方式就是:我们得相对完整地把联大这段历史、这个时间线很好地做到个体生命史里,要让对西南联大不了解的观众能够看懂。

大概就是这样,《九零后》与《西南联大》纪录片最大的不同就是它的视角是不同的,它是一个比较单一的西南联大学生的视角。

当然,这个学生是两种类型:一种是直接在我们摄影机前接受了采访的。第二种是已经去世的有几个很突出的学生,可是我们觉得他非常能够代表西南联大的某一个方面。比如说大家可能对查良铮(诗人穆旦)是有印象的,对缪弘也是有印象的,这两位先后都去世了,可是我们为什么要在片子里面呈现他们?是因为他们是学子从军这一块非常亮丽的一个典型。如果全部都用现在我们能够拍摄到的西南联大学子的影像,可能更像一个电影。但是在我看来,如果我有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为西南联大做一部纪录电影,那在我这里首先考量的是我怎么才能够尽我的全部努力,把它精彩的故事尽可能地呈现多一点、精彩的人物尽可能地呈现多一点,这是我首先考量的。

关于联大校友

谈一下拍摄的人物给我的一个印象。

我自己觉得是特别幸运的,因为在2016年底开始和西南联大这个选题接触以后,在这几年的时间我大概采访了20多位联大的校友,有的是联大的二代,其实大部分校友给我留下的印象都蛮深刻的。

我先从近的一个说起。当时我特别想在《九零后》的这个片子里加入一些我自己特别看重的人物,就是叶企孙先生和熊大缜的故事,因为我们在《西南联大》纪录片里没有反映这一块。我去拜访西南联大的校友,也是一位院士,他叫叶铭汉。我当时敲了门,进去以后,看到叶老在那儿,我一看他就觉得他太像叶企孙先生了。因为在那之前我读过很多关于叶企孙先生的资料,了解到他的一些人生的际遇。我当时一看到他,一坐在沙发上就开始哭起来了。他也很理解,就是因为他俩真的长得特别像,我就有点难以自持,那时候一下子坐在沙发上就流泪了,平复了好长时间才平静下来。这是让我印象很深的一次。

马识途先生是我的老乡,他是重庆忠县人,他好像也是川大的校友,我本科是在川大读的。2017年,我们做《西南联大》的时候,他应该是患了癌症,所以我们没有采访到他,但是他奇迹般地就康复了。我见到他的时候他是105岁,他是我见到的年龄最长的一位长者。他在我面前的时候,其实我挺害怕的,我从来没有采访过这么资深的一个老人,但是他一开始讲话的时候,我就觉得很有感觉,他说“我今年105岁了,眼睛也瞎了,耳朵也聋了,好在我的脑子没有糊涂”,我挺喜欢这几句话的。他一开口,这个人生的况味就出来了。我们到他那儿去采访了两天,因为他每天接受采访的时间不能太长,但是他就这样,每一次可能要说两三个小时,而且他对联大的历史、过往如数家珍,记忆力惊人,有时候我看着他的时候精神会有些恍惚,就觉得我要是在他那个年龄,太不谦虚了,不要说105岁了,我可能要在85岁,比他年轻20岁的时候,我如果能够有他这样一个清晰的记忆,我还是要为我自己点赞的。

当时采访和拍摄都结束了以后,我们请马老给我们写字,写完了,他就专门给西南联大博物馆的一个女同学写了几句话,我觉得那几句话写得特别好,我当时就很想把它作为我的一个激励,虽然我已经过了那个年龄了。他说的是“年轻是一笔财富,可是它也可能成为你的负担,就要看你怎么生活”,我觉得特别棒,我其实也很想把这句话用到片子里去,但是后来东西的确是太多了,用不上。但是这句话,我觉得是可以作为马老送给大家的一个礼物。

巫宁坤先生,我们是在美国采访他的,我好像不止一次地给朋友讲起这个细节。我们那天约的是早上10点钟,他住在马里兰州的一个普通的老年公寓里,他跟他夫人一起,那个房子也不大。我们就是摆了两个机位,很勉强,包括布灯这些条件都不会太好。我顺便说一下,所有的老人大概只有极个别可能有一间稍微宽一点的办公室或者住处给我们采访和拍摄,考虑到这些老人家年龄都太大了,也不太现实去“搬动”他们。比如说我们到南京去杨苡先生家里,我们找一个宽敞的地让她去,这其实是不可能的,你想想,老奶奶已经100岁了。所以我们大部分都是在老先生或者是老太太家里去,他们家的房子一般都很小,我觉得不是说他们没有太多住大一点的房子,他们可能就是不在意这一块,不是说我一定要住多么大的房子,他觉得我习惯、我舒服就行了,像许渊冲的全部精神都在他的翻译上面。其实巫宁坤先生在美国的住处也很小,这些都对拍摄带来了一个很大的困难,因为你可以选择的方法其实是非常少的。

巫宁坤先生采访现场

那时候我们10点钟去,他凌晨2点就起来等我们,穿上他黄色的衬衣,因为他心里很激动,睡不着,看错了时间。我坐在他的对面的时候,我也是特别感慨,他的性格依然那么天真烂漫。从他的叙述当中,你丝毫不能感到苦难在他的心灵上留下过很深的阴影。他回忆起他的学生、他的同学、他的老师的时候,非常心直口快、“口无遮拦”,大家在片子里看到他回忆汪曾祺,说“写东西写得好,可是他的英文不及格,读书也不用功”。他还吐槽过他的老师吴宓先生,我们都觉得吴宓是一个大家,他觉得吴宓讲课差点意思,而且专门要强调“他的英文不行,他的英语是有口音的,有陕西口音”,而且很骄傲地说“我觉得在西南联大的课堂上是学不到什么东西的,我们同学在一起,我们一帮很优秀的同学在一起,才能够相互学到很多东西,我们喜欢这样”。

大家都喜欢的、人见人爱的许渊冲先生,我给大家描述一下。2019年,那是我时隔两年以后又见到他。其实在这两年中间,他家里发生了很大的变故,同他相濡以沫的老伴去世了,我其实当时挺震惊的,我有时候不太敢想象许渊冲先生怎么面对这种家庭的突然变故。我们去的时候打开门还是那个特别小的屋子,永远摆一个机位、拍一个镜头都要想半天办法的状态。那时候他正在吃早饭,你猜他吃的是什么?他吃着一块奶油蛋糕,好像脖子上还垫了一个东西,他就像一个小朋友,很可爱地在那儿吃那块奶油蛋糕。当他抬起头来的时候,我发现两年的时间他真的变化好大。如果大家仔细看,在我们的电影里,2017年他出现过一次,2019年的那次他其实已经变化太大了。但是他的习惯是一样的,就是每天早上起来,打开电脑,然后开始工作。其实他的这个段落是我们拍下的第一个段落,你在旁边会觉得挺感慨的。他今年是4月18日满100岁,我们在2019年看到他的时候他98岁,一个98岁高龄的老爷爷在那儿,感觉自己的脸已经要贴近屏幕了,然后在那儿翻译他的英文,而且他甚至是有血气方刚的一面,或者是有他特别直来直去的一面,他评价了外文系包括其他系的很多同学,中心的思想就是他比他们都强。好不容易说巫宁坤英文好了,然后还要搭上一句“他的法文不行”,就是一定要显示出我是最好的、I am the best。后来我就有点忍不住了,我说“许老,我问您一个问题:你觉得在你的同学当中,有你佩服的吗?你不是都觉得不如你吗?”他说“有”,我说“谁?”他想了一下,“杨振宁”。因为杨振宁当时进西南联大的时候,他们大一都是通识课的教程,所以他们是同桌,这也是很神奇的。我们这次拍摄到的1938年入学的这一批学生居然还有3个,而且3个都是巨匠,他自己也说了文科是他,理科是杨振宁,工学院是王希季,也是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许渊冲先生

其实这些老人家如果展开去说,都是各有各的性格、各有各的故事,包括杨振宁先生,我觉得他好厉害,思维太清晰了,而且他决不啰嗦,给我们一个小时的时间,一坐下来就开始讲,然后提问题,提到后来他跟我说,“最后的几分钟了,我回答你最后的几个问题”,然后就是“一个小时结束”,马上站起身,“我们的访谈结束”,没有任何的拖泥带水,极为清晰,一个小时就是一个小时。

这是一种幸运,你会在这么一段时间很密集地跟这些特别优秀的人交流,有最强的大脑,有超级乐观的性格,还超级刻苦。所以其实对我来说是一个教育的过程,实际上做纪录片这一行,受益最大的就是你能够在每一个题材当中自己获得特别多的东西,你对某一个领域有一个比较深入的认知,或者是你接触过一批特别有意思的人,这些人在你的生命当中的这一段提供了很多养分,或者说他们就成为了一片肥沃的土壤。当你把这个片子做完,你就觉得一个好像是一个新的自我从这个土壤里又长出来了。大概就是这样的一种感觉。

关于《九零后》的表达

坦率来讲,在《九零后》的创作当中,我面临的一个最大的问题是怎么在这样一个很有限的时间,能够相对完整地把西南联大的这段历史展现出来,同时我们还能够思考一些问题。如果我们只展现这段历史,我们可以采取很多方式,西南联大已经有纪录片了,那我必须要问自己一个问题:你想怎么来阐述这段历史?其实我特别想表达的就是,通过这样一群人物,我们来试着回答这样一个问题:西南联大,为什么能?

因为所有人谈起西南联大,就要说它的那一串闪光的数字:两位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多少位人文大师、多少个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其实我觉得背后的这个问号是应该提出来的,就是它为什么能?

我要面临的一个问题是,在短短一部电影的时间里,我不能特别充分地去展开回答这个问题。我只能尽我最大的努力试着去部分回答这个问题。

为什么在在影片开头我们要花那么宝贵的时间让巫宁坤、潘际銮、许渊冲先生出来说一段抗战初期的时候他们在干什么、他们的生活发生了什么变化?我就是很想让大家回到那个历史情境当中去,我们要意识到:抗日战争对于我们现在是历史书上的文字,有的也是抗战神剧当中的对白,但是对于他们来讲是活生生的现实。就好像在几十年以后,如果有人来谈起新冠疫情、谈起新冠疫情中的武汉和武汉人,他们那种感受,我们今天大概横向对标能够这样比较。这就是他们的历史情境,为什么大家看到这帮人的很多共同点就是他们爱国、他们求学、他们想报答祖国、要建设祖国的心愿是如此之强烈。强烈到可能让我们今天的年轻人一方面高山仰止,但另一方面可能又不太理解的程度。我觉得这个时代的背景是特别重要的,因为他们在那样一个年代,刚好是他们的青春的年代,他们中断了学业,他们看到这个故土山河沦丧,人民成为亡国奴。在那样一个极端的时刻,很多青年人选择了各种不同的方式去救国,有参军的,这帮决定读书的人肯定在昆明那个地方会爆发出他们的很大的能量,就是一个动力,觉得前方的将士在打仗,他们在后方应该怎样用功。而且一旦年轻的时候埋下了这颗种子以后,这个人就定型了,这是一个特别重要的原因,西南联大为什么能?就是这个特殊的历史时刻。

另外,还有我觉得遗憾的一个地方,比如说他的师资,就是老师对他的影响,这块其实在《西南联大》纪录片我们是能够展开说的。我们在《九零后》里的篇幅会更多一些,刚才我在第一个问题时已经回答了一些,我们其实是删掉了不少的内容,包括后半程还有一些对一些工科老师的回忆,但是当我们初编完了以后,就发现有些结构是会塌陷的。比如说有一个段落是4分多钟,其实讲得都精彩,讲这些老师,包括刚才我也说过的,像钱钟书、陈岱孙、沈从文、汤用彤、曾昭抡这些大家,但是你一放进去以后就觉得不行了,推动感就有问题。所以其实我们是把这个拿掉了,可能有七八分钟的内容。我们其实是想通过学生对老师的回忆,包括他们的性格、包括他们的治学这部分的回忆,其实是在回答另外的一个问题:西南联大为什么能的第二点就是他们的老师。

还有一点就是当时云南的氛围是相对自由和宽松的,西南联大整个学校的氛围是思想很活跃、很自由的。在这样一个场域下产生了西南联大这一批巨匠,我觉得这一部分在片子当中说了一些,但是没有说得很充分,原因很多。

当然,作为一部电影,我觉得要回答这个问题的前提是你得塑造一批人物,你要把这个人物塑造出来。虽然由于我们的人物比较多,可能大家不一定对他有特别深刻的了解,但是如果能够在影片当中部分地呈现出来,给观众有一个第一印象,觉得这个老爷子很有趣、他有什么样的性格,我觉得就算是一种成功吧。当然,可能也有观众会问,“会不会你有另外一种选择”,就是你把这个人物的数量缩小、变少。其实我们在创作之初讨论过这个方案,也有朋友给我提过这个方案,但是我最后还是选择了在不造成理解困难的情况下呈现的人物多一点。就是因为西南联大纪录电影这种选题不是你想遇就遇得到的,它是需要很多机遇的。但是如果有一个这样的片子出来,我们先在电影里放,然后在电视上放,在网络里,或者最后变成一个档案。我们留下来的东西,我认为最大的一个前提就是它还是要相对地全面。当然,固然有一些人的故事会特别精彩,有些人不是那么精彩,但是我如果完全去兼顾了特别精彩的这两三个人物,我会觉得不够全面,或者是你作为一个西南联大的纪录电影,是不太够格的。所以我其实觉得做群像是很重要的。

user avatar

我是昆明人,只要是西南联大纪录片我都吹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九零后》,这部纪录片,它像一位老友,悄悄地拉开了一扇门,邀请我们走进去,看一看那些已经步入古稀之年的“九零后”们,如何在这个时代留下了他们的独特印记。初看片名,或许会有人跟我一样,心里闪过一丝疑问:九零后?那不就是我们这代人吗?怎么就成了“老”的象征了?但当影片缓缓展开,你就会明白,这里说的“九零.............
  • 回答
    韩国纪录片《可怕的未来——中国的九零后时代》(韩文原名:무서운 미래 중국의 90년대생 시대)是一部颇具争议且引发广泛讨论的作品。这部纪录片试图通过聚焦中国“90后”一代人的生活、思想和价值观,来描绘他们如何塑造中国乃至世界未来的图景。总的来说,这部纪录片尝试从一个外部视角(韩国)来解读中国一个.............
  • 回答
    纪录片《谷爱凌:我,18》评价及谷爱凌成长经历的启示纪录片《谷爱凌:我,18》以其独特视角和真挚情感,为观众呈现了18岁谷爱凌在那个关键时刻的成长轨迹。这部影片不仅仅是关于一位冉冉升起的体育明星的肖像,更深入地探讨了她在多重身份、文化背景、家庭教育以及个人梦想交织下的心路历程。对纪录片《谷爱凌:我,.............
  • 回答
    《矿民、马夫、尘肺病》这部纪录片,初看名字就透着一股子压抑和沉重,它毫不避讳地将镜头对准了那些在艰苦环境中劳作的普通人,以及他们所承受的难以想象的病痛。说实话,看完之后,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有很多话想说,又觉得语言在此刻显得有些苍白无力。真实的力量,直击人心影片最让我震撼的,是它那股子毫不矫揉造作的真.............
  • 回答
    纪录片电影《中国喧嚣》(英文名:Chaos)由导演刘冰鉴于2015年执导,是一部聚焦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社会变迁与个体命运的现实主义作品。影片通过多线叙事、真实影像和沉浸式镜头,呈现了中国社会在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背景下的复杂图景,尤其是农民工群体在城乡之间的挣扎与生存状态。以下从多个维度对这部纪录片进行.............
  • 回答
    纪录片《中国通史》(2016版)关于“中国人是本土古人进化而来”的观点,是基于多学科的证据,尤其是古人类学、考古学和遗传学的研究成果,来阐述中国境内人类起源和演化的过程。这个观点与“非洲起源说”并非绝对对立,而是在中国区域内的“连续进化”与全球“走出非洲”的宏大叙事下,有着特定的解释框架和侧重点。要.............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摇摇晃晃的人间》。这部纪录片给我的感觉就像是观看一场真实的、没有彩排的人生戏剧,而主角就是那个在风中行走,步履维艰却又充满力量的刘侠。首先,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纯粹的真实感。导演范俭没有去刻意制造冲突,也没有用煽情的配乐去引导观众的情绪,他只是默默地跟拍,用镜头记录下刘侠生活的点点.............
  • 回答
    《红色药片》这部纪录片,初看之下,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那个充满时代烙印的词语——“红色”。然而,剥开这层滤镜,深入影片的核心,你会发现它所探讨的,远不止于简单的政治色彩,而是一次对个体命运与时代洪流之间复杂关系的深刻挖掘。影片的名字本身就带有某种象征意义,仿佛一颗吞下去便改变一切的药片,暗示着一种不可逆.............
  • 回答
    《高十》里那个叫张佳的男孩,为了考中科大,把自己的高中生涯活生生地拉长到了十年。这事儿,说实话,挺让人五味杂陈的。首先,这十年寒窗,最直接的感受就是一种近乎偏执的坚持。你知道,一般人高考考砸了,大不了复读一年,两年,再多也就三四年,就已经算是“学霸中的战斗机”了。可张佳呢?从2004年第一次高考,到.............
  • 回答
    说起《侣行》,很多人脑海里第一时间浮现的,大概是那对敢于挑战极限的夫妻——张昕宇和梁红。他们的足迹遍布世界的每一个角落,用镜头记录下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和壮丽的风景。而在一众令人印象深刻的旅程中,“重现巴米扬大佛”无疑是其中一个最为震撼、也最触及人心的篇章。挑战与意义:不仅仅是复原,更是文化的呐喊巴米.............
  • 回答
    观看《意志的胜利》:一场震撼人心的视觉与思想盛宴初观感受:第一次观看《意志的胜利》(Triumph of the Will),脑海中闪过的念头是:“这是某种程度上难以置信的视觉奇观,但同时又带着令人不安的冰冷。” 这部由莱妮·里芬斯塔尔(Leni Riefenstahl)执导的纳粹宣传片,与其说是一.............
  • 回答
    《他们已不再变老》这部纪录片,如同一个被尘封的宝箱被打开,将第一次世界大战那段早已模糊的记忆,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充满生命力的方式展现在我们面前。它不是简单地堆砌史实,而是用一种近乎温情的方式,将那些早已沉默的灵魂重新唤醒,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些年轻的生命在战争洪流中如何挣扎、生存和告别。影片最核心的魅力.............
  • 回答
    《克里米亚回家之路》这部纪录片,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我会说它是“强烈的叙事”——它不仅仅是在陈述一个地理事件,更是在讲述一个深刻的情感故事,一个关于身份认同、历史记忆和民族归属的复杂叙事。它非常有效地将我们拉近了那些参与了克里米亚“回归”俄罗斯过程的人们的视角,让我们窥探到他们内心深处的想法和感受。.............
  • 回答
    《人间世》这部纪录片,与其说是一部影像作品,不如说是一扇直接通往生老病死、喜怒哀乐的窗口。它没有宏大的叙事,没有激昂的配乐,而是用最朴素、最写实的镜头,捕捉了医院里最真实、最动人的瞬间。第一次看《人间世》,我脑海中浮现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他们或在病痛的折磨下挣扎,或在亲人的陪伴中寻找慰藉,或在医护.............
  • 回答
    《蓝色防线》这部纪录片,给人的感受很复杂,既有震撼,也有深深的思考。它没有像许多灾难片那样,一味地煽情或渲染绝望,而是以一种冷静、扎实的方式,将我们带入了汶川地震后,那些在废墟中建立起来的“蓝色防线”——那些救援者、志愿者、建设者们的故事。影片最打动我的地方,是它没有去聚焦于那些已经广为人知的宏大叙.............
  • 回答
    关于纪录片《古兵器大揭秘》中对冷兵器的介绍,我必须说,这是一次非常扎实的、也相当令人印象深刻的尝试。这部纪录片在呈现那些曾叱咤风云的冷兵器时,确实下了不少功夫,尤其是在历史背景的铺陈和器物本身的解析上,都显得颇有见地。首先,我们得肯定它在历史溯源和文化脉络上的挖掘。这部片子没有仅仅停留在展示兵器的外.............
  • 回答
    《最后的棒棒》这部纪录片,如同它片名透露出的那么一种苍凉与坚韧,给我的触动是极其深刻的。观看它,与其说是看一部电影,不如说是在经历一段时光,去感受一群生命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依然顽强地呼吸、闪烁。它并非宏大叙事,而是切入时代的肌理,捕捉那些被遗忘的背影。 很多人提到《最后的棒棒》,会立刻联想到“中国.............
  • 回答
    《掬水月在手》这部纪录片,说实话,我看完之后心里五味杂陈,很有一种说不上来的触动。它不是那种给你讲一个跌宕起伏的惊险故事,也不是那种上来就让你醍醐灌顶的哲理大片。它更像是一汪清澈的泉水,慢慢地流淌进你的心里,然后让你在不经意间,体会到那种岁月沉淀下来的静好与沧桑。首先,关于它的“情怀”。它讲的是中国.............
  • 回答
    《城市梦》这部纪录片,与其说是在描绘一个光鲜亮丽的城市变迁史,不如说是在揭示这座城市角落里,那些被高速发展洪流裹挟、被遗忘的声音。而王天成,无疑是这场叙事中最具冲击力、也最令人扼腕的角色之一。评价王天成,不能简单地用“对”或“错”来概括,因为他的行为本身就是一种复杂情感和困境的投射,是个人在庞大社会.............
  • 回答
    深入骨髓的侠义传承:《藏着的武林》何以触动人心《藏着的武林》这部纪录片,在我看来,与其说是一次对武术的影像记录,不如说是一次对中华文化精神内核的深层挖掘。它没有刻意渲染武术的神秘感,也没有追求商业化的奇观,而是将镜头对准了一群被时代洪流裹挟,却依旧默默坚守着传统武术的普通人。这种“藏”与“露”之间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