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道理,现在的“网友”真的比以前的观众温柔多了。《第一炉香》要放在以前,别说挨骂,挨打都有可能。
七十年代香港有个叫唐书璇的女导演,入围过戛纳的,她拍完电影《十三不搭》之后,突发奇想,来到午夜场倾听观众的真实反馈。结果电影才放到一半,座下骂声四起,有人大声斥问谁是导演,竟还有人呼应“导演就坐在二楼!”“走!上去揍她!”场面一时混乱无比,唐书璇和主演林翠吓得紧紧抱在一起,久久不敢下楼。
许鞍华导演也是从那个时代过来的,肯定知道这个故事,而且许鞍华早年的作品在午夜场上映时,观众也是骂声多赞声少,骂得也远远比现在难听。
所以这段访谈的焦点,不是说观众该不该骂,对许导这样资深的电影人来说,挨骂也好,票房失利也好,都是司空见惯的事。真正的话题其实是:电影还没拍完,“网友”就因为各种原因对它有了先入为主的评判,这对不对?
马思纯的表演我有很多批评,我也曾在 如何看待马思纯饰演的抑郁症患者?这个问题下忍不住吐槽过,但是我并不反对任何导演选择她。原因很简单,周润发在拍《英雄本色》之前,大家都叫他票房毒药;梁朝伟在遇到王家卫之前,没有人相信他能演文艺片;黄晓明的演技你知我知,但《中国合伙人》里的成冬青,换成别人还真不一定能演这么好。电影这个东西,它有趣就有趣在这里,它就像做实验一样:不是说一个演员不行就一直不行,说不定换一个条件、换一个触媒,演员的潜力会被最大程度地激发出来,就会有完全不同的表现。如果观众不喜欢一个演员,当然可以用脚投票,但是如果因此就追着她黑,呼吁别人去抵制,其实没什么必要。
当然,在这个访谈里,我认为许鞍华导演还是犯了一个错误,她把观众对这部电影的批评归因于网络,并把这些批评者用“网民”来指代。此时此刻,敲着键盘的我就是一个网民,我无法想象许鞍华导演能够接受七十年代那些当面威胁要殴打导演的观众,却要把我用网络发表的一点见解置入另册。这是为什么呢?就因为我不像以前的观众那样,只有买了票走进电影院的那一刻才能真正接触到一部电影?就因为我从一部电影的开机、甚至筹备的时候就可以从很多方面了解到它的信息?就因为我可以有很便捷的渠道表达自己的意见?
“如果我比较早知道网友的力量,我就会换角”,很难想象这就是许导从中汲取的教训。网络时代,网民的意见确实会成为一种无形的压力,但电影导演的工作一直是要面临很多压力的,一个尽责的导演不就是要做到在各种压力下坚持自己创作的自主权吗?可能这部电影本身就是很多妥协、很多将就的产物,许导觉得与其如此不如妥协到底就好了,那么许导,下次您再宣传这类电影的时候,麻烦在镜头前眨眨眼,好吗?
很多回答说什么刚通网,之前许导看不到什么的,那叫误解她的话了。
许鞍华这句话的意思其实是,我一开始就看到这些网民的评论了,但我觉得网民不就是一小群边缘人吗,现在的观众怎么都听网友的呢?这才是她的意思。
她还以为只有正规媒体的影评人是意见领袖,之前肯定在拍摄中,初剪后都有过内部试映,包括主创团队的内部,和电影圈内部,收集过意见,大家鉴于各种原因,甚至有可能就是因为网上声音已经够多,都没特别提这事,所以在许鞍华的眼里,那些网友不过是哗众取众罢了,只是很小一部分人的偏见而已。
现在年轻人是成长在网络里的,生活和网络密不可分,这和老一代认为网络只是一种新兴渠道和工作工具的看法可谓截然不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