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似整理出来的古籍的质量不升反降这类问题故纸君已在多个回答中零碎、反复强调过了。
原因安在?
我们研究古代文献,毫无疑问应该研究「没有错的文献」(理想状态),所以每个教(jiāo)授需要阅读古代文献的专业的老师都会向学生强调——初读古籍应选当下最权威的版本。
由于诸多内外原因,古代文献本身及其注文几乎都存在或多或少的错误,因此我们在研究之前须先对古代文献纠错,此行为就是文献学中的校勘学。校勘的目的则为尽最大可能恢复古代文献原貌,为下一步研究(及其他专业)提供相对正确的文本。(故纸堆里寄此生:如何阅读古代文献?读古代文献和读今人著作有什么区别?)
一般的古籍整理(注释)必然包括纠错(校勘、版本)、梳理(音、义、背景典故、学界争论),稍微专业一点的还包括阐释(语法、表现手法与修辞、申论)。而文献学之注释学及其他分支学问的终极目的均是——尽最大可能恢复古籍原貌,为下一步研究(及其他专业)提供相对正确的文本。
可见,要注释好一本古籍并没有普通人想的那么轻松,需要掌握的知识非常多。
古代汉语、文献学两门课算是治中国古代文史的两项基本功,有志于学术者,不可不察。
古代汉语(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读懂古籍(文字)
文献学(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辨别真伪(文本)
(故纸堆里寄此生:学习文学是什么样的一种体验?)
音韵学、文字学(包括古文字学)是基础之基础,掌握了这两样,训诂学自然就简单了。
如果你在使用某本古籍之前,不知道这本书或其某部分内容的真伪,那你这个N手文献使用者就要做好被文献学家群嘲的准备了——甚至有的文献学家会认为第一步就错了(文本真伪),后面的阐释、论述写得再好又如何?看都不看。
注释古籍显然还需要历史学——职官、年代、地理、制度、避讳、知人论世名物训诂(背景典故)……
以上三种基本功(古代汉语、文献学、历史学)算是注释古籍的通用技能;涉及到具体学科/学问还需专业技能(注诗、注文、注史籍显然有区别偏向)。
掌握了这些技能只能算初阶——仅掌握了内功心法,在学习心法的时候是与阅读作品(经史子集)一起进行的,后者更是阅读的大头。
比如我要注释一部诗集,需要解决的问题是:
由是言之,不是谁都可以给古籍作注的。
以上针对的都是注释者的——注释者成为注释者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
同样,作为出版方的编辑们(校勘、排印者)也需要掌握基本的知识,比如在校勘时指出或修正注释者的疏忽或错误,在排印的时候需要考虑印刷用字会不会造成误解——最好的办法——保持到手文献文字的原样(把错留给注释者)。
提高基本的知识水平,良有以也,尤其是与古代文献打交道的书局工作者们。于是自然想到他们的前辈——民国时期的中华书局工作者们——虽不在学界,但都熟读古籍,还能与学界的大学者们谈笑风生,甚至出版个人研究著作/全集。当年的部分书局工作者放到现在,就是教授、学者的水平。
私以为中华书局的古籍部文字工作者(校勘者)应该是毕业于中文系、历史系的人——研究文献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代史、古代汉语(文字、训诂、音韵)的,最好是硕博士或浸淫古籍有年的深度爱好者。(故纸堆里寄此生:由中华书局公众号的一个短视频说起)
换言之,读者在拿到手的古籍中发现了错,首先要区分是谁犯的错(注释者、出版方),其次要看造成错误的原因——低级的印刷错误不用提;因篇幅长而失检的少数文字错误读者自己改了就行。
今天,随着各种典籍的电子化、数据库日趋完善、检索方法日趋先进,古籍整理,尤其是诗文集的注释,难度已经大为降低了。但是,一个很奇怪的现象是,整理的难度降低了,整理出来的书籍(的)质量却不升反降。
强调两点:
(A)网络检索不是治学
(网络检索)基本上只涉及到文献「获取」,并未涉及到文献「辨别」(学问)。获取只是研究的第一步,辨别才是真正的使用(研究)。将「辨别」进一步「系统化」就是「论文」。
(故纸堆里寄此生:古典文献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在当今数字化时代如何凸现自身学术规范性与专业性?)
针对获取的文献:
直接阅读影印图片没问题(在影印没有出问题的情况下);若使用网站提供的手打或识别的文字则必须回溯古籍原文——搜索网站提供的文字常出错。
文献检索(数字化)确实有用且方便,但真正治学时必慎之又慎:(1)这个检索工具的学术质量如何?(2)检索的内容的正确性怎样?(3)检索功能有没有缺憾——假设一个主题词共有500部典籍提到,你这个检索工具能否全部显示?假设一个主题词有3部典籍提到,为什么你这个检索工具竟一条也不显示?假设一个主题词一部文献里有55处提到,为什么它只显示了其中的43条?这些问题我在使用民间古籍数据库时都遇到过(正规高校古籍数据库照样有错)。所以,检索得来的文献并不能随便使用但能提高治学效率。(故纸堆里寄此生:如何看待阿里达摩院发布「汉典重光」项目,寻觅海外中国古籍并将其数字化、公共化?有哪些意义?)
此外,网络上(数据库)提供的自动标点断句也不能随便使用——面对一个你不熟悉的文本,别人的断句会影响你的判断——顺着别人的断句思维走。
(B)注释的难度(注释者需要的学识)并没有大为降低
只能说注释检索文本的难度(与注释者的学识广博深浅无关)大为降低,如果注释者对检索来的文本不熟悉,自身并没有掌握足够的知识、技能,则犯错必在意料之中。
如何成为一个合格的注释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