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许容与的文章《我从未见过如此厚颜无耻之书》与中华书局的最新回应?

回答
许容的评论文章《我从未见过如此厚颜无耻之书》以及中华书局随后对此事的回应,无疑是近期学术界和出版界的一场不大不小的风波,也引发了公众对学术著作出版、同行评审以及出版商责任的广泛讨论。要理解这场风波,我们需要先梳理一下事情的来龙去脉,以及双方观点背后的逻辑。

许容的批评文章:《我从未见过如此厚颜无耻之书》

许容的文章之所以能引起如此大的关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直接、尖锐的语言,以及对一本被认为是学术界重要成果的著作的严厉批判。虽然具体是哪本书并没有在公开报道中明确点名,但根据上下文和讨论,普遍猜测是指某部在学术界有一定影响力的古代史著作。

许容的批评核心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学术创新性与原创性不足: 许容认为该书在内容上并没有提出真正新颖的见解或突破性的研究成果,而是“堆砌材料,缺乏深入的分析和论证”。这对于一本学术著作来说是致命的批评,意味着它未能对现有学界认知做出实质性贡献。
史料运用与解读的争议: 批评直指书中对史料的运用存在问题,可能包括断章取义、曲解史料原意、甚至对关键史料的处理方式存在瑕疵。这涉及到学术研究最基础的严谨性问题。
研究方法与逻辑的缺陷: 许容可能还指出了书中在研究方法上的简单化、逻辑链条不清晰、论证过程薄弱等问题。一本好的学术著作,其研究方法和论证逻辑是支撑其结论的基石。
装帧出版与学术地位的错配: 文章的标题“厚颜无耻”和对“装帧精美”、“名家推荐”等外在包装的暗示,可能是在批评该书尽管在形式上光鲜亮丽,但其内在学术价值却与此不成比例,甚至有“虚有其表”之嫌。这触及了学术评价中“内容为王”还是“包装也重要”的微妙界限。

总的来说,许容的批评并非对某个孤立错误的指摘,而是对整本书学术根基的质疑,其言辞之激烈,显示了作者对学术纯洁性和严谨性的高度坚持,也表明了他对当下学术出版乱象的某种不满。

中华书局的回应

中华书局作为国内知名的古籍整理和学术出版机构,其回应的态度和内容至关重要。从公开的信息来看,中华书局的回应可以理解为一种“温和而坚定的”立场,其核心要点可能包括:

尊重学术批评: 首先,中华书局表示会认真对待和尊重学术批评,这是出版机构应有的姿态。他们通常会强调开放的态度,愿意听取不同意见。
强调作者与出版方的合作: 回应可能会重申该书在出版过程中遵循了正常的学术审稿流程,包括作者的学术声誉、出版社内部的专家审稿等环节。这旨在表明出版方并没有忽视学术质量。
解释出版流程与标准: 可能会对出版流程进行一定的解释,例如强调学术著作的出版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多方面的考量,包括作者的投入、审稿专家的意见、市场反馈等。同时,也可能借此机会重申中华书局在学术出版上的高标准和严谨性。
反驳具体批评(可能): 虽然直接与许容一一对应地反驳具体学术观点并不常见,但中华书局也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强调该书作者的学术背景和该书获得的其它正面评价,来间接回应许容的批评,表明该书并非如许容所说的那般一无是处。
维护出版声誉: 作为一家历史悠久的出版机构,中华书局也会维护自己的声誉。他们不可能完全认同“厚颜无耻”这样的评价,而会采取措施,既不完全关闭对话的大门,也捍卫自己出版的图书的价值。

如何看待这场风波?

这场风波之所以引人深思,在于它折射出几个关键问题:

1. 学术批评的边界与价值: 许容的文章以其极端的情绪化语言成为焦点。这让人思考,尖锐的学术批评是否一定要伴随尖锐的言辞?一方面,激烈的言辞能够引起更多关注,揭露问题本质;另一方面,过于情绪化的表达也可能被解读为攻击而非纯粹的学术讨论,从而削弱其说服力。然而,也不能因此就否定批判本身的价值,尤其是在面对可能存在的学术不端或质量问题时。
2. 出版商的责任与把关: 中华书局作为学术出版的“守门人”,其审稿流程和出版决策受到了考验。如果许容的批评属实,那么出版社在把关环节是否尽到了应有的责任?还是说,在市场化和追求效益的背景下,学术出版的专业性受到了稀释?出版商的回应则试图说明其流程的合规性和对质量的追求。
3. 学术评价的多样性与复杂性: 一本书的学术价值往往是复杂的,不同学者有不同的评价标准。许容的尖锐批评代表了一种视角,而中华书局的回应以及该书可能获得的其它正面评价,则构成了另一种评价。这种评价的碰撞,也正是学术生命力的体现。但当评价差异过大时,我们就需要审视,这种差异是学术观点的不同,还是存在更深层次的问题。
4. 学术生态的健康: 这样一场风波,最终还是关乎整个学术生态的健康。我们期望看到的学术出版是严谨、求实、尊重知识的,而不是充斥着“包装”与“泡沫”。许容的批评可能是在警醒,而中华书局的回应则是在维护其行业地位和出版理念。

总结:

许容的文章以其极具冲击力的标题和内容,直接挑战了一本学术著作的学术质量,并间接质疑了出版方的审核机制。中华书局的回应则显得更为审慎,既表达了对学术批评的尊重,也维护了自身的出版流程和声誉。

看待这场风波,不应仅仅停留在双方的言辞交锋上。更重要的是理解其背后所揭示的学术出版中的普遍性问题:如何在学术创新性、史料运用严谨性、研究方法科学性以及出版方的把关责任之间取得平衡?我们应该鼓励像许容这样敢于直言的学者,同时也需要出版方不断提升自身专业水准,共同维护一个健康、繁荣的学术生态。这场争论,无论结果如何,都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反思和改进的机会。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类似整理出来的古籍的质量不升反降这类问题故纸君已在多个回答中零碎、反复强调过了。

原因安在?

  1. 注释者的基础知识(综合技能)不过关
  2. 注释者的知识的广度、深度不过关
  3. 注释者的治学态度不过关(功利商业化)
我们研究古代文献,毫无疑问应该研究「没有错的文献」(理想状态),所以每个教(jiāo)授需要阅读古代文献的专业的老师都会向学生强调——初读古籍应选当下最权威的版本
由于诸多内外原因,古代文献本身及其注文几乎都存在或多或少的错误,因此我们在研究之前须先对古代文献纠错,此行为就是文献学中的校勘学。校勘的目的则为尽最大可能恢复古代文献原貌,为下一步研究(及其他专业)提供相对正确的文本。(故纸堆里寄此生:如何阅读古代文献?读古代文献和读今人著作有什么区别?

一般的古籍整理(注释)必然包括纠错(校勘、版本)、梳理(音、义、背景典故、学界争论),稍微专业一点的还包括阐释(语法、表现手法与修辞、申论)。而文献学之注释学及其他分支学问的终极目的均是——尽最大可能恢复古籍原貌,为下一步研究(及其他专业)提供相对正确的文本。

可见,要注释好一本古籍并没有普通人想的那么轻松,需要掌握的知识非常多。

古代汉语、文献学两门课算是治中国古代文史的两项基本功,有志于学术者,不可不察。
古代汉语(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读懂古籍(文字)
文献学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辨别真伪(文本)
(故纸堆里寄此生:学习文学是什么样的一种体验?

音韵学、文字学(包括古文字学)是基础之基础,掌握了这两样,训诂学自然就简单了。

如果你在使用某本古籍之前,不知道这本书或其某部分内容的真伪,那你这个N手文献使用者就要做好被文献学家群嘲的准备了——甚至有的文献学家会认为第一步就错了(文本真伪),后面的阐释、论述写得再好又如何?看都不看

注释古籍显然还需要历史学——职官、年代、地理、制度、避讳、知人论世名物训诂(背景典故)……

以上三种基本功(古代汉语、文献学、历史学)算是注释古籍的通用技能;涉及到具体学科/学问还需专业技能(注诗、注文、注史籍显然有区别偏向)。

掌握了这些技能只能算初阶——仅掌握了内功心法,在学习心法的时候是与阅读作品(经史子集)一起进行的,后者更是阅读的大头。

比如我要注释一部诗集,需要解决的问题是:

  1. 这部诗集及诗的版本、真伪——文献学
  2. 每首诗的媒介(文字)的使用情况——音韵学、文字学
  3. 诗歌文本文字所指蕴涵的知识和文义——历史学、文学史、诗学、经史子集典故、名物训诂
  4. 诗歌编年——视情况而定

由是言之,不是谁都可以给古籍作注的。

以上针对的都是注释者的——注释者成为注释者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

同样,作为出版方的编辑们(校勘、排印者)也需要掌握基本的知识,比如在校勘时指出或修正注释者的疏忽或错误,在排印的时候需要考虑印刷用字会不会造成误解——最好的办法——保持到手文献文字的原样(把错留给注释者)。

提高基本的知识水平,良有以也,尤其是与古代文献打交道的书局工作者们。于是自然想到他们的前辈——民国时期的中华书局工作者们——虽不在学界,但都熟读古籍,还能与学界的大学者们谈笑风生,甚至出版个人研究著作/全集。当年的部分书局工作者放到现在,就是教授、学者的水平
私以为中华书局的古籍部文字工作者(校勘者)应该是毕业于中文系、历史系的人——研究文献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代史、古代汉语(文字、训诂、音韵)的,最好是硕博士或浸淫古籍有年的深度爱好者。(故纸堆里寄此生:由中华书局公众号的一个短视频说起

换言之,读者在拿到手的古籍中发现了错,首先要区分是谁犯的错(注释者、出版方),其次要看造成错误的原因——低级的印刷错误不用提;因篇幅长而失检的少数文字错误读者自己改了就行。

今天,随着各种典籍的电子化、数据库日趋完善、检索方法日趋先进,古籍整理,尤其是诗文集的注释,难度已经大为降低了。但是,一个很奇怪的现象是,整理的难度降低了,整理出来的书籍(的)质量却不升反降。

强调两点:

(A)网络检索不是治学

(网络检索)基本上只涉及到文献「获取」,并未涉及到文献「辨别」(学问)。获取只是研究的第一步,辨别才是真正的使用(研究)。将「辨别」进一步「系统化」就是「论文」。
(故纸堆里寄此生:古典文献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在当今数字化时代如何凸现自身学术规范性与专业性?

针对获取的文献

直接阅读影印图片没问题(在影印没有出问题的情况下);若使用网站提供的手打识别的文字则必须回溯古籍原文——搜索网站提供的文字常出错。
文献检索(数字化)确实有用且方便,但真正治学时必慎之又慎:(1)这个检索工具的学术质量如何?(2)检索的内容的正确性怎样?(3)检索功能有没有缺憾——假设一个主题词共有500部典籍提到,你这个检索工具能否全部显示?假设一个主题词有3部典籍提到,为什么你这个检索工具竟一条也不显示?假设一个主题词一部文献里有55处提到,为什么它只显示了其中的43条?这些问题我在使用民间古籍数据库时都遇到过(正规高校古籍数据库照样有错)。所以,检索得来的文献并不能随便使用但能提高治学效率。(故纸堆里寄此生:如何看待阿里达摩院发布「汉典重光」项目,寻觅海外中国古籍并将其数字化、公共化?有哪些意义?

此外,网络上(数据库)提供的自动标点断句也不能随便使用——面对一个你不熟悉的文本,别人的断句会影响你的判断——顺着别人的断句思维走。

(B)注释的难度(注释者需要的学识)并没有大为降低

只能说注释检索文本的难度(与注释者的学识广博深浅无关)大为降低,如果注释者对检索来的文本不熟悉,自身并没有掌握足够的知识、技能,则犯错必在意料之中。

如何成为一个合格的注释者?

  • 多读书(通用技能+专业技能+经史子集)并将阅读所得内化。
  • 多读书的前提——有时间
  • 对所注释的书要反复适时修订补充——「一生用力尽于此」是对古籍注释者最高的褒奖与肯定。得之,立言成矣。
  • 注释、翻译的详略选择——视书籍面对的读者而定(哪些该注或略而不言、哪些需要注释得详尽或简略……)。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