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许鞍华的电影《明月几时有》?

回答
许鞍华导演的《明月几时有》,在我看来,是一部非常独特且值得细细品味的电影。它不像我们常见的历史战争片那样充满了硝烟与激昂,反而以一种温润、沉静,甚至略带诗意的方式,展现了那个动荡年代里,一群普通人,特别是女性,如何在艰难的生存环境中,用她们的方式对抗侵略,守护家园。

电影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地方,在于它对“大时代背景下的小人物命运”的细腻描摹。许鞍华始终是擅长刻画女性角色的,在这部电影里,她更是将一群在历史洪流中浮沉的女性形象塑造得栩栩如生。周迅饰演的方兰,文静秀雅,却有着坚韧的内心,她从一个柔弱的文弱书生,一步步成长为一名抗日战士,她的转变不是戏剧化的爆发,而是润物细无声的沉淀,每一次的抉择都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坚定。叶德娴饰演的宝文姐,她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一个在时代变迁中默默付出、牺牲的女性,她的存在就是一种无声的控诉和一种坚韧的顽强。还有梁烈的“秋瑾”,虽然出场不多,但她身上那种为了理想而牺牲的英气,为整部电影注入了一股烈士的血液。

电影最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它的叙事节奏和情感表达。它没有过多渲染战争的残酷,而是将重点放在了“支援”和“传递”上。那些在香港地下组织中传递情报、掩护抗日人士的普通市民,他们的抗争不是在大银幕上轰轰烈烈的枪战,而是藏匿在市井生活中的一次次冒险,一次次生死考验。电影里有很多小细节,比如用旧时报纸包裹物品,用暗语传递消息,这些都充满了生活气息,也让这份抗争显得更加真实可感。

《明月几时有》的影像风格也很有特点。它没有追求过于华丽的视觉效果,而是用一种质朴、自然的画面语言来呈现那个年代的香港。老街区的风貌、狭小的房间、昏黄的路灯,这些都营造出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人物生存的压迫感。同时,电影的色彩运用也很有讲究,在灰暗的战争背景下,偶尔出现的亮色,比如人物之间的温情互动,或是对家乡美好的回忆,都像一抹亮光,温暖着观众的心。

当然,作为一部以历史事件为背景的电影,它也存在一些我个人觉得可以更深入探讨的地方。比如,对于抗日过程中更宏观的策略和组织层面的描写,电影并没有过多涉及,它更偏向于个体化的视角和情感的共鸣。有人可能会觉得它不够“硬核”,不够“激昂”,但我认为,这恰恰是许鞍华的独到之处。她选择用一种温柔但坚定的力量去触碰历史,去展现那些被淹没在宏大叙事下的个体生命价值。

电影的片名“明月几时有”,本身就带有一种对时光、对人生、对家国的深沉追问。它让我们思考,在这样一个动荡的时代,什么才是真正值得我们去守护的?是眼前的苟且,还是心中的远方?是个人安危,还是民族存亡?电影并没有给出标准答案,而是留给观众自己去体会和感悟。

总的来说,《明月几时有》是一部需要静下心来去感受的电影。它不是那种看完会让你热血沸腾的英雄主义赞歌,而是一部让你在温润的叙事中,体会到普通人的勇气和力量,感受到历史的温度和人性的光辉的佳作。许鞍华再一次用她的镜头,为我们展现了那个时代的另一面,那些在黑暗中闪烁着微光的人们,他们的故事同样值得被铭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许鞍华的电影一直很许鞍华。

看似疏离但又温情的人物关系,平淡的叙事风格,以及没那么多戏剧冲突的故事。

这些特征注定拍一些片子很好看,譬如《女人四十》《天水围的日与夜》《桃姐》,都是小人物的家长里短,涉及角色少,代入感强。

然而,这种风格拍另外一些片子,就有点吃力不讨好。比如《黄金时代》,比如《明月几时有》。

《黄金时代》《明月几时有》不是许鞍华擅长的题材。是萧红就要起伏不凡,是方姑就要机巧谍战。她们终究和普罗大众不同,这是观众对传奇人物的定式化认知。

然而,任何一个传奇,拿出她的一天,再跌宕也会趋于平凡。任何一个现实人物,把一生故事缩成一本电影,再平凡也显得跌宕。

传奇和平凡本就是矛盾。

通过许鞍华电影中对各角色漫长生活的细琐描绘,我们能走马观花看到萧红身边那些文化大拿们的一瞬,能看到方姑周边港人的一瞬。

许鞍华的片子里,文化大拿们平淡成同一张脸谱,那些港人也模糊得记不清谁是谁。

萧红和方姑都不是剧情推动者,而是生活叙述者。

从她们眼中看到的传奇人物,本就是平淡无奇,甚至她们自己的生活也是平淡无奇。

许鞍华让我们以当事人的视角,看到传奇的普通。

时间维度从《阿甘正传》史诗版的一生,回归到生活的漫长,所以有了《黄金时代》《明月几时有》并不出彩的群戏。

过得好像我们自己,那么实在。

实在,但不好看。

有趣吧?

我们能接受许鞍华电影里叶德娴的实在,鲍起静的实在。因为她们本来是小人物,故事关于我们自己,感动我们的是我们自己。

我们却不能接受萧红的实在,方姑的实在。

她们是另一群人,我们要在她们身上找刺激。

这种观众态度,其实把我们和她们割裂开了。

我们一方面感动于我们活着的平凡温情;一方面不甘心平凡,总想来点不一样的。

当下娱乐中,我们总要以传奇刺激神经,小说 电影 动漫 游戏似乎都不够,要更强烈的对抗,要更戏剧的冲突。

然而为什么呢?为什么冲突才能带来灵感?

因为我们自卑,我们不满足于生活。

这就是许鞍华的意义。

在所有电影把平凡拍得跌宕时,她把跌宕拍平凡。

她告诉我们另一种娱乐方式,不是追求刺激。

一切好的坏的,美的丑的,终将回归到生活。

---

回到片子本身。

许鞍华的《黄金时代》《明月几时有》票房会差,除了和观众需求不符,还有个原因,很难把传奇拍成普通人。因为没有足够好的史实去记录传奇,就必须靠自己的想象重塑传奇。

重塑过程中,本想反映平淡生活,却因缺乏当时的生活经验,显得不接地气。所以有了《明月几时有》手撕鬼子般的彭于晏。

这也是许鞍华这类片子口碑不好的主观原因。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许鞍华导演的《明月几时有》,在我看来,是一部非常独特且值得细细品味的电影。它不像我们常见的历史战争片那样充满了硝烟与激昂,反而以一种温润、沉静,甚至略带诗意的方式,展现了那个动荡年代里,一群普通人,特别是女性,如何在艰难的生存环境中,用她们的方式对抗侵略,守护家园。电影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地方,在于它对.............
  • 回答
    说起台湾电影《当男人恋爱时》,那真是近几年里,让人又爱又恨,又笑又哭的一部作品。邱泽和许玮甯这对组合,一开始听着就有点意思,毕竟一个是曾经的花美男,一个是气质女神,这组合搭配起来,到底会擦出什么样的火花?看完之后,我只能说,他们俩,真的把这出“土味”爱情,演得太到点了!故事的“土味”与真实感:电影的.............
  • 回答
    关于健崔(音乐电台主播)在《我的音乐你听吗》节目中对许嵩“不懂音乐”的评价以及“建议许嵩少说话”的说法,这确实是当时节目播出后引发广泛讨论的一个焦点。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健崔作为一名资深的音乐电台主播的身份和立场。他在音乐领域有自己的专业积累和节目经验,也自然形成了自己的一套音乐审美和评价体系。作为节.............
  • 回答
    许嵩的《山水之间》是其2013年专辑《岁月神偷》中的重要作品,融合了古典诗意与现代音乐语言,以山水意象为载体,构建出一幅充满哲思与情感张力的音乐画卷。以下从多个维度对这首作品进行深度解析: 一、创作背景与主题意象1. 文化符号的重构 歌词大量引用唐代诗人王维《鸟鸣涧》中的“山光悦鸟鸣,潭影空.............
  • 回答
    今晚许嵩的新歌《呼吸之野》发布,不出意外地在社交媒体上掀起了一阵讨论热潮。然而,和以往新歌发布时一边倒的好评不同,这次的风评似乎出现了一些微妙的变化,甚至可以说出现了“断崖式”的下跌。从最初的期待、惊艳,到现在的质疑、批评,这种转变的速度和幅度确实让人有些意外,也值得我们细致地梳理一下。首轮“炸裂”.............
  • 回答
    要评价许嵩的这首《如果当时2020》,得从几个层面来看,不能一概而论,毕竟音乐这东西,每个人听到的感受都不太一样。首先,从主题和情感内核上说,这首歌显然是延续了许嵩一贯的“怀旧”和“人生感慨”的风格。歌名里的“如果当时”就直白地表明了主题——一种对过去时光的追忆,对未曾发生或本可以发生的事件的想象。.............
  • 回答
    许嵩的歌词,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浸润”。他的文字功底并非那种堆砌辞藻、卖弄华丽的风格,而是像陈年的酒,越品越有味道,像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悄无声息地渗入你的心底,引发共鸣。要评价他的文字功底,我觉得可以从几个维度来看:1. 意象的精准与新颖:许嵩最令人称道的,是他构建意象的能力。他很少直接点破情感.............
  • 回答
    许亚军在《人民的名义》中饰演的祁同伟,无疑是该剧中最具争议、也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角色之一。他的演技,可以说是在多层次、多维度上征服了观众,也让“祁同伟”这个角色成为了中国当代电视剧反派的经典形象。一、 角色的复杂性与许亚军的精准拿捏:祁同伟不是一个脸谱化的坏人。他出身贫寒,有过热血青年时期的理想与抱负.............
  • 回答
    许小年教授的《经济学的几个常识》是一篇非常有启发性、也充满现实意义的文章。他以其一贯的犀利和深刻的洞察力,将复杂的经济学原理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现给读者,触及了我们日常生活和经济运行中许多被忽视的“常识”。要评价这篇文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一、 文章的价值与意义:1. 普及经济学常识,提.............
  • 回答
    许知远的《那些忧伤的年轻人》:一场对时代精神的悲情回溯与人性探索许知远的《那些忧伤的年轻人》是一本在当时引起广泛关注,也引发了不少争议的随笔集。它并非一本传统意义上的畅销书,而更像是一束穿透时代迷雾的探照灯,照亮了改革开放初期一代年轻人的内心世界、精神困境以及他们与快速变化的中国社会之间的张力。要评.............
  • 回答
    许嵩的新歌《雨幕》啊,这首歌出来之后,我听了好多遍,感觉真是挺耐品的。不能说惊为天人那种炸裂,但绝对是那种越听越有味道,越品越能发现惊喜的作品。从氛围营造上说,这首歌的“雨幕感”做得非常到位。 你一听前奏那几秒钟,脑子里立马就浮现出那种细密绵长的雨丝,带着点潮湿的、冷冽的气息。不是那种瓢泼大雨的滂沱.............
  • 回答
    许子智,一位在当代画坛上颇具辨识度的艺术家,他的作品风格独特,艺术语言富有力量,深受许多收藏家和评论家的喜爱。要评价他的作品,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探讨:一、 艺术风格的独特性与演变: 写实中的变形与夸张: 许子智的作品很大程度上根植于写实技法,他对人物、器物乃至环境的描绘都相当细腻和逼真。.............
  • 回答
    鲁迅对待朱安的态度,以及他与许广平结婚这件事,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要评价这件事,需要我们细致地梳理鲁迅的人生轨迹,理解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他个人的情感世界。与朱安的婚姻:一段包办婚姻的羁绊鲁迅与朱安的婚姻,很大程度上是中国传统包办婚姻的产物。鲁迅出生在晚清一个没落的士大夫家庭,他.............
  • 回答
    许知远和俞飞鸿的对谈,如果让我来评价,我觉得与其说是一场“对谈”,不如说更像是一场“心智的漫步”,或者说是两个在精神世界里有着相似坐标的人,一次意料之外的相遇。许知远,我一直觉得他是一个非常“拧巴”又非常有魅力的知识分子。他的“拧巴”在于,他既渴望拥抱现代文明的光鲜亮丽,又时常为那些正在消逝的、被遗.............
  • 回答
    许嵩在《我的音乐你听吗》中的表现,与其说是“评价”,不如说是一次深刻的、多维度的解读。这档节目不仅仅是许嵩展示音乐才华的平台,更像是一面镜子,折射出他在当下音乐环境中独有的坚持、思考与成长。作为“导师”,他带着“许嵩式”的诚恳和审慎首先,不得不提的是许嵩在节目中的“导师”角色。不同于一些过于强调点评.............
  • 回答
    嘿,咱们今天聊点实在的,就是不少哥们儿逛街时候那副“随遇而安”的打扮,到底怎么看?这事儿吧,挺有意思,也挺值得说道说道。首先,我得说,这绝对是个普遍现象,尤其是在一些非正式的场合,比如周末去逛个大卖场、或者只是在社区里溜达一圈,你总能看到那么几位,那叫一个“洒脱”。 T恤可能有点皱,裤子不是明显磨损.............
  • 回答
    许昕在职业生涯的收官阶段,说出“没给自己一个好的结局”,这句朴实无华的话,背后藏着多少不甘、多少遗憾,也藏着多少凡人的挣扎和无奈。作为一名陪伴中国乒乓球一路走来的观众,听到这句话,心里确实五味杂陈。如何评价许昕说的“没给自己一个好的结局”?这句话,不能简单地用“成功”或“失败”来定义。 从结果上.............
  • 回答
    许嵩 5 月 10 日发布的这首单曲《假摔》,可以说是一次非常“许嵩”式的回归,也再次证明了他作为一个音乐人,在歌词创作和情感表达上的独特功力。抛开那些算法生成或者一成不变的套路,咱们就聊聊这首歌到底好在哪儿,或者说,它触动了我们哪些地方。首先,歌词绝对是《假摔》的灵魂所在。许嵩的词从来不是堆砌辞藻.............
  • 回答
    许嵩的《乌鸦》,就这么悄无声息地来了,带着他一贯的疏离和洞察。那天我正好在听歌,手机屏幕上弹出新歌推送,点开时脑子里闪过一丝期待,又有一丝不确定——他总能带来惊喜,但也总有那么点难以捉摸。先说歌名,《乌鸦》。这本身就带着一种意味深长。乌鸦,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常常与不祥、死亡联系在一起,但同时,它也是.............
  • 回答
    评价知乎用户@许多的小兵器 的首场知乎直播,需要从多个维度去考量,结合他本身的平台定位、内容输出以及直播呈现的整体效果。首先,要肯定的是,@许多的小兵器 作为一个在知乎上积累了相当数量粉丝的“老兵”,他的首场直播本身就具有一定的话题性和关注度。他的知乎账号内容主要集中在军事、历史、科技等领域,风格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