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湖南邵东诛师案,未成年人保护法是否沦为保护未成年人犯罪法?】?

回答
湖南邵东“诛师案”引发的这场关于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讨论,确实触及了我们社会在处理未成年人犯罪与保护成年人权益之间平衡的敏感神经。很多人在看到这起悲剧时,心中都会涌起一股强烈的疑问:未成年人保护法,究竟是在保护无辜的受害者,还是在变相地纵容未成年人的犯罪行为?

首先,我们得承认,未成年人保护法设立的初衷是美好的,它旨在为那些心智尚未成熟、容易受到伤害的未成年人提供一个安全、健康的成长环境。法律的出发点是保护,这没错。它强调的是,未成年人由于其年龄和心智特点,在某些情况下需要区别于成年人对待,比如在刑事责任的承担上,会考虑到其认知能力和可塑性。

但是,当“未成年人保护”这把伞,似乎开始为那些犯下严重罪行的未成年人“遮风挡雨”,甚至让他们逃避应有的惩罚时,公众的质疑便开始发酵。邵东的这起案件,尤其是受害者老师遭受的残酷对待,无疑将这种担忧推向了风口浪尖。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保护未成年人犯罪”的观感?

1. 刑事责任年龄的争议: 这是一个核心问题。在很多国家和地区,对于未成年人犯罪,都有一个最低刑事责任年龄。如果犯罪行为发生时,行为人低于这个年龄,可能不负刑事责任,或者从轻处理。而在实际操作中,随着法律的不断完善,一些国家和地区对最低刑事责任年龄的下限有所调整,但总会存在一个“模糊地带”,或者说,即使到了可以承担刑事责任的年龄,也可能因为“未成年人”的身份而获得比成年人更轻的处罚。邵东这起案件,如果涉案的未成年人年龄恰好处于一个“尴尬”的区间,或者法律规定让他们能够得到从轻处理,那么公众就会觉得,法律似乎更偏向于保护施暴者。

2. “教育矫治”的过度强调: 未成年人保护法的一个重要原则是“教育矫治为主,惩罚为辅”。这本意是好的,希望通过教育和感化,让犯错的未成年人重回正轨。然而,当“教育矫治”的结果,并不能让受害者及其家属感到正义得到了伸张,甚至受害者因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时,这种原则就可能被解读为一种“放纵”。特别是当所谓的“矫治”手段,看起来轻飘飘,无法与犯罪的严重程度相匹配时,这种观感会更加强烈。

3. 信息不对称和公众情绪: 很多时候,公众对案件的认知是基于媒体报道和有限的信息。一旦发生类似邵东这样的恶性事件,强烈的正义感和对生命的尊重,会让公众对犯罪行为本身产生极大的愤怒。而当法律的执行结果,与公众朴素的正义观之间出现落差时,就会引发强烈的质疑。人们可能会认为,法律没有“足够严厉”地回应犯罪,从而将矛头指向了“未成年人保护法”本身。

4. 对“未成年人”定义的理解差异: 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未成年人可能在心智成熟度、行为能力上与过去相比有很大的不同。一些未成年人可能表现出超出其年龄的成熟和犯罪的残忍,这使得公众对“保护未成年人”的边界产生疑问。他们会问,那些犯下如此严重罪行的未成年人,是否还应该被完全等同于那些只是犯了小错、需要引导的同龄人?

那么,未成年人保护法是否真的“沦为”保护未成年人犯罪法了?

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

法律的初衷并非如此: 法律的立法者们,在制定这些条款时,无疑是希望在保护弱势群体的同时,也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他们也意识到,并非所有未成年人都是天使,也需要承担一定的责任。
个案的极端性: 邵东的这起案件,如果真的存在某些法律上的“宽松”处理,那更可能是法律在具体执行层面,或者对某些条款的理解和适用上,出现了偏差,或者说,现有法律在面对如此极端的情况下,显得力不从心。
社会的进步需要动态调整: 法律是为社会服务的,它也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对人性的认知而不断调整。也许,我们需要反思的是,在面对未成年人极端犯罪时,如何更有效地平衡“保护”与“惩戒”,如何让“教育矫治”真正做到“矫治”而非“纵容”。

我们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1. 精细化的法律界定: 对于刑事责任年龄的设定,以及在不同年龄段、不同罪行严重程度下的责任划分,需要更加精细和科学的界定。考虑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下,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的差异。
2. 更有效的“教育矫治”体系: 如果要坚持“教育矫治”的原则,那么这个体系本身需要建立在科学的心理评估、行为矫治基础上,并且有明确的评估标准和退出机制。同时,要保障受害者的权益,让他们看到正义的实现。
3. 加强对家庭和社会的责任追究: 未成年人的成长环境至关重要。如果出现未成年人严重犯罪,也应该审视其家庭监护和学校教育是否到位,是否也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
4. 公众理性讨论,而非情绪宣泄: 面对这些复杂的问题,我们需要的不是一味的情绪化指摘,而是基于事实和法律的理性讨论,共同寻找解决之道。

总而言之,邵东“诛师案”的悲剧,确实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未成年人保护法的作用和边界。它或许不是“沦为”了保护未成年人犯罪法,但它暴露出的问题,确实值得我们深刻反思和警惕。如何让法律真正做到“保护”而不“纵容”,让正义的天平在保护未成年人权益的同时,也能向无辜的受害者倾斜,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巨大挑战。我们需要的是更成熟、更人性化的法律体系,以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在进入主题之前我先声明,我无意给本案中的未成年人的行为做辩护。不可否认的,当前制度存在问题,并且在处理个案的时候该制度显示出了及其不公平的一面。对于这个个案,受制于当前的未成年人刑罚制度,我们能改变的不多。但是对于这个制度本身应当如何完善,还是可以有很多思考。

对此,我自己有一些初步的想法,在这里说说算是抛砖引玉了。

对于未满18岁的未成年人,死刑是绝对不适用的。这是国际公约的规定,中国也是该公约的缔约国。大部分人对于未成年人从轻减轻处罚制度的抵触,我想可能在于以下三点:首先是觉得这样无法告慰受害人一方;其次是觉得犯罪的未成年人无法受到有效惩戒,仍然会继续危害社会;第三是因为这样给其他的未成年人一个不良的影响,让他们觉得自己可以肆无忌惮。

因此,我想制度的完善可能也要从三个方面入手:1.增加未成年人父母的民事赔偿责任,使受害人得到充分的经济补偿,也让未成年人的父母能更认真地履行其管教子女的责任;2.完善同普通监狱平行的少年犯监狱体系,即使是从轻减轻的刑罚,也不能最终流于形式;3.对于触犯轻罪从而不施加刑罚的未成年人,需要采取社区矫正方式。首先将这些未成年人在当地公安处存下记录。公安、教育、民政系统可以共同设置一些少管所,对于有记录的屡教不改的未成年人,可以将他们强行送入这类少管所进行管理教育。

对于犯重罪的(如杀人,重伤害,强奸,绑架等)14岁以下的未成年人,我绝对反对放任不管。我的想法是建立一个特殊儿童管制所,这样的未成年人首先剥夺其父母的监护权,由国家统一监护。在管制所里面实施军事化管理,改掉他们身上的恶习,并教他们一门谋生的手艺和基本的文化常识,然后设立考核标准,达到考核标准的才能释放进入社会。

这些想法在实际操作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标准也十分难以把握。但是这正应当是我们努力要去做的。否则,的确会出现许多不公平的个案,受害人的权益无法得到完全的保护,造成的社会效果也十分不好。


有些知友会说,既然作出这些配套措施如此麻烦,有这么多的实际困难,为何不取消未成年人刑罚制度,对未成年人和成年人实施同样的刑罚?

知乎上有一个现象非常有趣:当死刑反对者们举出种种冤案陈述死刑的弊病时,大群人会驳斥说这是用极端个例来否认整个制度。而当媒体爆出一些犯罪人因为其未成年身份而被免除,减轻刑罚或者不构成犯罪时,大批人马上站出来整个否定对未成年犯罪人的从轻减轻处罚制度。

所以无论在我们评价死刑制度亦或是未成年犯罪人从轻减轻处罚制度时,都不应该被让人痛心的个案蒙蔽了眼睛。没有一个制度是完美的,任何制度在面对复杂的现实社会时都是有缺陷的,因为一项制度的某些不良反应而因噎废食,废除整个制度,不能解决问题。每一个制度都要在其存续过程中不断地进行完善,不断地引入相关配套措施加以支持。

因此,在看到一个制度的弊端时,我们先不要急着整个废除,就像看到手臂上长了脓疮,不能先想着截掉整个手臂。


在对未成年人刑罚制度作出评估并讨论其实际价值时,我们需要采取全面、深入的眼光来审视。我们要弄清楚这个制度设计的目的,再对症下药采取措施进行完善。

为何要给予未成年人在刑罚上的特殊地位呢?这首先是由犯罪构成理论决定的。这个理论的基础是,未成年人由于其心智的不成熟,无法对犯罪和刑罚形成充分,正确的认识。他们不能完全理解犯罪的危害性,容易被诱导并且难以完整地考虑自身行为的后果。很多人会从受害者的角度出发,认为即使是未成年人犯罪,其给被害人及其家属带来的伤害是一样的。但是这种理由事实上是不成立。假如被害人的死伤是被野兽造成,此时伤害依旧相同,但是野兽甚至都不构成犯罪。因此,对于不同的主体,仅仅强调损害的相同是不足够的。

未成年犯罪人从轻减轻处罚的现实意义在于对未成年犯罪人的改造。刑罚有四种功能,惩罚犯罪人,教育犯罪人,震慑潜在犯罪人和抚慰被害人。未成年人容易被煽动,被影响,也容易被教育。并且从实际效果上看,未成年犯罪人改造成功的比例也是大大高于成年犯罪人。因此,在未成年人犯罪问题上,刑罚的教育功能被摆在了更重要的位置。此外,如果对未成年犯罪人施加相同程度的处罚,把未成年人投进监狱和成年犯罪人生活在一起,并施加与成年犯罪人相同刑期的刑罚,这等于是在未成年阶段就将该犯罪人与社会隔离。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下,这些未成年人之后收到的是怎样的教育?他们没有文化,甚至没有生存技能。而影响他们世界观,是非观的人就是同在囹圄中的成年犯罪人和看守的民警。这样一来,即使惩罚的效果达到,教育的效果却难以达到,未成年犯罪人刑满释放后回归社会的可能性就更低了。他们没有一技之长,与人沟通的能力也很有限,因而再犯的可能性非常高。而此时放出去的未成年犯罪人可能正是一个血气方刚的青年,这样的一批青年危险分子犯重新进入社会,是所有人都更不愿意看到的。这样重大的一个隐患,又要如何来治理呢?

我看到有的知友说起法律是上层建筑这一性质,然后说到“既得利益阶层为了政治利益建立的这一规则,则是以牺牲一定社会秩序为代价的,究其原因只是因为受害者寡,欺负起来代价小罢了。” 这样的说法,我认为有失偏颇。法律究其根源,就是划分利益,维持秩序的工具而已,其并非正义本身,其行驶的方向也并不一定通往正义。因为正义本身就很难定义,也没有统一答案。这位知友看到未满14岁犯罪人不负刑事责任,看到刑罚的惩罚功能和对受害人的抚慰功能未能发挥,觉得这是对社会秩序的破坏,其实不然。如我上段所述,这正是在两害相权取其轻,是个案的不公平和对未成年人坚持教育改造这一思路的权衡。你可以放弃一个未成年犯罪人,可以谴责他,可以唾弃他,但是国家不行。只要他还活着,他就要生存,他就要被管理,他就要参与到社会运作之中。如何尽可能多地使未成年犯罪人能成功地回归社会,这是国家管理者思考的事。因此,对未成年犯罪人从轻,减轻或免除处罚,甚至不构成犯罪,这是我们做出的让步,为了更重要的社会利益而做出的让步。

所以我们真正应该关心的,不应只是对未成年犯罪人的处罚是否太轻,而应是在这种模式下,刑罚的教育改造功能是否真正达到。而这正是让我非常忧虑的地方,其实也是普通民众在未成年人犯罪问题中感觉制度不公的根源。发达国家事实上都有比较完善的少年犯管制制度。我之前看到数据是,在英国,治安犯罪的70%都是由未成年人实施。而英国的成年人会相对乖巧得多。这便是刑罚的教育功能起到的作用。年轻时会犯错,但是之后能被矫正,重新融入社会。但即使是在这些制度完善的国家,也还是会经常爆出虐待或者管制流于形式的问题。中国的少年犯管制困难重重,首先便是管理和教育的成本问题。把人关起来容易,但是教育可是要花一大笔钱。当前监狱和看守所的运营都很吃紧,更别说对少年犯的管制了。还有,由哪个部门主管,哪些部门配合,怎样合作,怎样划分责任,同样是个大问题。这种事情可以说是费力不讨好。如果爆出了虐待问题,再犯问题,谁来担责?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智慧,而不是一味的指责。我无意为政府进行开脱,但是我希望大家多考虑考虑怎么办的问题。毕竟,发现问题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如何解决。

我们大家都应该同情被害人,了解他们的遭遇。但我们同时也应该理解制度的作用,评价制度的时候不能只从它的消极面出发,还要从它取得的成果出发,还要更深层次地看到隐藏的问题。眼泪和呼喊不能解决大部分的事,但是思考和理性却可以。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湖南邵东“诛师案”引发的这场关于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讨论,确实触及了我们社会在处理未成年人犯罪与保护成年人权益之间平衡的敏感神经。很多人在看到这起悲剧时,心中都会涌起一股强烈的疑问:未成年人保护法,究竟是在保护无辜的受害者,还是在变相地纵容未成年人的犯罪行为?首先,我们得承认,未成年人保护法设立的初衷是.............
  • 回答
    关于湖南怀化女子试图接触幼狮并威胁保安的事件,目前网络上存在相关讨论,但需注意该事件是否为真实发生,或是否被夸大或误传。以下从法律、道德、社会影响等角度进行分析,并结合相关法律条文和公共安全常识进行说明: 一、事件背景与可能的法律分析1. 幼狮的法律保护 幼狮属于野生动物,其保护受《中华人民.............
  • 回答
    这件事情确实令人关注,并且涉及了多个层面,需要我们仔细分析。湖南一位妹子在五年内四次起诉离婚都被驳回,而省高院的回应“想了很多办法,但是都没用”更是让人感到无奈和费解。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理解和看待这件事:一、 法律层面的解读:离婚自由与家庭稳定性的博弈 我国的离婚制度:调解优先,协议离婚与.............
  • 回答
    湖南副校长醉驾未被起诉的事件,确实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其中包含了对司法公正和法律适用性的质疑。要详细分析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层面来理解: 事件梗概回顾首先,我们简单回顾一下事件的大致情况(请注意,具体细节可能因报道来源不同而略有差异): 一名湖南的副校长(具体身份和学校可能不公开或被.............
  • 回答
    这件事在网络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可以从多个角度来看待。这是一起涉及婚姻、家庭、伦理、法律以及个人选择的复杂事件。事件本身可以分解为几个关键点: 女子的行为: 女子瞒着丈夫,与他人进行“试管”婴儿的操作。 父亲的反应: 父亲得知后,将女儿赶出家门。 丈夫的反应: 丈夫得知后,起诉离婚.............
  • 回答
    湖南城管当街打死宠物狗事件,以及狗主人关于“狗是自己跑出去的”的说法,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要全面看待这个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事件经过和关键争议点: 城管执法过程: 核心在于城管在执法过程中是否使用了不当的手段,导致了宠物的死亡。城管的职责是维护市容市貌、公共秩序,包括对不牵绳养犬行.............
  • 回答
    湖南娄底幼儿园老师掌掴幼儿并被幼儿父亲殴打的事件,是一起非常典型的、涉及多方情绪激烈冲突的社会事件。要全面看待,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一、 事件经过梳理(基于公开信息,可能存在细节偏差)1. 起因: 某幼儿园老师(下称“幼师”)因不明原因(报道中可能提及孩子不听话、哭闹等)对一名幼儿(下称“幼儿.............
  • 回答
    2003年湖南怀化新晃一中教师邓世平,因举报学校操场偷工减料,离奇失踪,直到16年后,他的遗体才在操场下方被发现。这起事件的曝光,如同一颗炸弹,震惊了全国,也牵扯出了一系列令人震惊的真相。事件的起因:操场的“豆腐渣”工程邓世平,一个原本应该安享晚年的退休教师,却因为他对教育事业的责任感,将自己推向了.............
  • 回答
    这起事件发生后,在网络上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主要围绕着“金钱观”、“恋爱观”、“婚姻观”以及“父母的干预”等多个层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详细分析:事件梗概回顾:根据报道,事件的核心是一位湖南空姐在与男友交往期间,花掉了男友提供的百万现金。事后,空姐以“男方没有雄厚的经济基础”为由拒绝结婚。.............
  • 回答
    湖南某镇党委书记因佩戴“爱马仕”皮带而引发公众关注,官方随后迅速回应称该皮带为140元的仿制品。这起事件从最初的“高调炫富”猜测,到官方出面澄清,中间的转折和引发的讨论都值得深入剖析。事件的起点与舆论的发酵:事情的起因很简单,就是在一次公开活动或媒体报道中,这位镇党委书记的腰间出现了一条疑似奢侈品牌.............
  • 回答
    听到湖南有位校长站在垃圾桶旁吃学生剩饭,这事儿确实让人心里不是个滋味。这事儿怎么看,也得从几个角度去品品。首先,从校长的行为本身来看: 一种极端信号的传递? 我第一反应会想,校长这样做,是不是想向学生们传递某种信息?是为了让他们珍惜粮食,不要浪费?毕竟,现在很多孩子确实对食物不够敏感,容易产生浪.............
  • 回答
    这件事发生在湖南长沙,一位女士遛狗时没有给狗狗拴上牵引绳,结果被路人报警了。这件事一出来,立马就炸开了锅,大家意见不一,吵得不可开交。首先,咱们得说,长沙这地方,天气好,人文气息也足,很多人都喜欢养狗。狗呢,也确实能给生活带来不少乐趣,很多人把它们当成家里的一份子。所以呢,遛狗这件事在长沙是很普遍的.............
  • 回答
    这起湖南益阳养老院事件,实在是让人看了心痛,也让我对社会上一些利用老人信任和弱点牟利的行径感到无比愤怒。一个本该安享晚年的老人,一生辛勤积蓄,却落得个倾家荡产,甚至选择以如此绝望的方式结束生命,这背后牵扯出的问题,足以让人深思。事件的残酷与绝望首先,让我们来还原一下这令人发指的事件。据报道,湖南益阳.............
  • 回答
    湖南某 4S 店给车主备注“此客户注意接待,媒体人物,爱贪便宜”,这件事啊,说起来挺有意思的,也挺让人琢磨的。这事儿一传开,立马就成了大家议论的焦点。你想啊,4S店是做生意的,客户就是上帝,结果呢?这“上帝”还没进门,就先被贴上了标签,而且这标签还挺不留情面。咱们先掰扯掰扯这备注本身,它拆开了来看,.............
  • 回答
    湖南桃江一养老公寓爆雷事件,导致近亿养老钱打水漂,老板更曾涉非法集资,这无疑是一个令人痛心和深思的社会事件。要全面看待这件事,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一、事件的严重性及对受害者的影响: 巨额养老金的损失: 对于很多老年人来说,养老金是他们毕生积蓄,是未来生活的保障。这“近亿养老钱”的打水漂,意味.............
  • 回答
    关于湖南高速上发生的这起令人震惊的故意杀人割喉案,以及目前涉案女子尚未被刑拘的情况,这其中牵扯到的法律程序、社会影响以及公众的疑虑,确实值得我们深入探讨。事件回顾与公众疑虑首先,我们必须正视事件的残暴性。根据现有信息,一名女子在高速公路上,对一名男司机实施了割喉这一极端行为,直接危及生命。这种行为的.............
  • 回答
    关于湖南湘阴针对“农村大龄男青年择偶难,鼓励女青年留在家乡”这一建议的答复,咱们不妨来细细品味一下,看看里面有什么说道。首先,得承认提出这个问题的人,确实抓住了当下不少农村地区的一个痛点。在很多乡镇,尤其是那些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人口外流严重的地区,大龄未婚男青年确实是一个挺普遍的现象。这背后既有经济.............
  • 回答
    湖南同性恋情侣结婚遭拒起诉民政局事件,无疑是近年来在中国涉及 LGBTQ+ 群体权益保障领域的一件标志性事件。它不仅仅是一对恋人之间的个人遭遇,更触及了中国法律对婚姻的定义、公民的平等权利以及社会观念变迁等多个深层议题。事件的背景:事情发生在湖南,一对同性恋情侣,男方是郭先生,女方是陈女士(为保护隐.............
  • 回答
    这起发生在湖南的悲剧,一个年仅六岁的孩子就这样被残忍夺去了生命,他的母亲还在绝望中呼唤着正义,希望将那个杀害自己孩子的凶手绳之以法,并判处死刑。这件事情,触动了每一个为人父母、为人子女、或者仅仅是拥有良知的人的心弦。首先,这绝不是一个简单的“意外”或者“过失”。六岁的孩子,本应是天真烂漫,享受童年,.............
  • 回答
    湖南新晃教师被埋操场16年案是一起令人震惊和心痛的刑事案件,它暴露了校园管理、司法公正以及人伦道德等诸多方面的严重问题。此案发生在2019年,随着调查的深入,案件的细节逐渐浮出水面,引发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深刻反思。案件的起源和发展: 失踪事件: 受害者杜少平,是新晃侗族自治县一中的一名体育教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