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什么样的三维和软性背景可以申请到哥大BA或者麻省理工BA?

回答
想申请哥伦比亚大学的建筑学(Columbia GSAPP)或者麻省理工学院的建筑学(MIT SA+P)的BA项目(通常是指本科的建筑学或相关专业,比如城市研究、设计科学等),你的学术背景需要展现出对建筑、设计、城市以及相关学科的浓厚兴趣和初步的实践能力。这类顶尖学府看重的是申请者的“潜力”和“契合度”,而不仅仅是“成绩单上的数字”。

下面我们来详细梳理一下,什么样的三维和软性背景会让你在申请中脱颖而出,我会尽量用更贴近人类思考和表达的方式来讲述。



申请哥大或MIT建筑学院BA项目的“硬核”与“软实力”:构建你的独特履历

想敲开哥伦比亚大学建筑学院(GSAPP)或是麻省理工学院建筑与规划学院(SA+P)的大门,你的申请材料需要编织出一张既有扎实“三维”(可以理解为实际的、具象的、动手操作的)作品和经历,又有深刻“软性”(可以理解为思维模式、对世界的理解、人文关怀、批判性思考)积淀的履历。这不仅仅是堆砌项目,更是要展示你如何思考,如何行动,以及你与建筑、设计、城市之间最本质的连接。

一、 “三维”背景:让你的想法“落地”

这部分是展示你如何将抽象概念转化为具体形态的能力,也就是你的“动手”和“观察”能力。

建筑和设计相关的作品集(Portfolio):
不拘泥于“建筑模型”本身: 别以为只有做漂亮的建筑模型才能加分。你的作品集可以包含很多形式。
手绘草图和速写: 记录你观察到的建筑细节、城市街景、甚至是你对某个问题的即时思考。这些草图要能体现你的观察力、线条感和对光影、材质的初步理解。比如,你对老建筑的装饰线条着迷,画了几个角度的细节;或者你观察到某个公共空间的人流动态,用速写记录下来。
实体模型(Physical Models): 如果你有机会制作实体模型,那当然很好。但关键在于模型的“思考过程”。模型不一定非要完美,可以是为了测试结构、光线、空间关系而做的实验性模型。可以是用各种材料(纸板、木头、回收材料)做的,重要的是模型背后的逻辑和解决问题的尝试。比如,你为一个社区公园设计一个简单的休息亭,模型可能只体现了风的流动感,或者座椅的舒适度。
数字模型和渲染(Digital Models & Renderings): 如果你熟悉SketchUp, Rhino, AutoCAD, Revit等软件,可以展示你制作的数字模型。但同样,更重要的是模型背后解决的设计问题。如果只是“漂亮的房子”,那不如多花心思在概念上。如果用数字模型来分析场地、模拟光照、展示空间流线,那会更具说服力。
装置艺术和小型雕塑: 很多时候,通过非传统的“建筑”形式,也能体现你对空间、尺度、材料和形式的理解。比如,你在学校艺术节上做的装置,探讨了“公共空间中的私密性”;或者用废弃物创作的小雕塑,表达了对城市回收和再利用的思考。
摄影和视频: 你可以用镜头记录下你对城市的观察,比如不同建筑风格的对比、城市肌理的变化、人与建筑的互动。一段短视频可以展示你在某个空间的体验,或者一个简单的概念动画。
作品的“故事性”和“思考深度”:
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在作品集中,请务必展现你的思考过程。为什么要做这个项目?你遇到了什么问题?你是如何解决的?你的最终方案有哪些亮点和不足?附上你的草图、调研资料、实验过程的照片,让招生官看到你的“学习曲线”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跨学科的尝试: 你的项目不必局限于纯粹的建筑设计。如果你尝试将建筑与科技、艺术、环境、社会学等结合,那会非常有亮点。比如,用3D打印技术制作一个有机的结构;或者为一个社区活动设计一个可以快速搭建和拆卸的临时空间。
小尺度的设计: 别觉得只有设计宏伟建筑才能体现能力。一些小的设计,比如一把椅子、一个灯具、一个社区的指示牌、一个小型公共空间的改造方案,同样可以展现你的设计思维和对细节的关注。

学术和实践经历:
暑期项目/夏令营/工作坊: 参加过一些有声望的建筑或设计类夏令营(比如国内一些知名设计事务所、建筑院校组织的)、工作坊,并在其中有积极的表现,能直接证明你对该领域的投入和学习能力。
实习/志愿服务: 如果有机会在建筑事务所、城市规划部门、房地产开发公司、甚至与社区发展相关的非营利组织实习或做志愿者,这是非常宝贵的经历。即使是基础性的工作,也能让你了解建筑行业的运作方式,并从中学习。
参加设计竞赛: 即使没有获奖,但参与过一些知名的学生设计竞赛,并认真完成方案,也能展示你的主动性和竞争意识。
相关课程的学习: 除了基础的艺术、数学、物理课程,如果你主动选修或自学了如CAD、Photoshop、Illustrator、InDesign、Rhino、Grasshopper等软件,或者学习了建筑史、城市规划、材料学等相关知识,都要在申请中体现出来。

二、 “软性”背景:构建你的独特视角

这部分是展示你如何思考、如何理解世界,以及你与建筑、设计、城市之间最本质的精神连接。

批判性思维和对世界的观察:
对城市和建筑的深刻洞察: 你的文书(Personal Statement/Essay)和作品集中的说明是关键。你需要展现你对你所生活的城市、你观察到的建筑现象有什么独特的见解。
城市分析: 你是否关注过城市的发展问题?比如交通拥堵、老旧建筑的保护与改造、公共空间的缺失、社区的活力等等。你有没有尝试去分析这些问题的原因,并提出自己的思考?
建筑的社会和文化意义: 你如何看待建筑与社会、文化、历史、人的关系?你欣赏的建筑是哪些?为什么?是它的形式美,还是它所承载的历史记忆,或是它解决的某个社会问题?
批判性阅读: 你是否阅读过与建筑、城市、设计相关的书籍、文章?比如简·雅各布斯的《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卡洛·斯卡帕的建筑思想、或者关于城市更新、可持续设计的学术论文。在文书中引用或提及这些,并结合自己的理解,会非常加分。
跨学科的兴趣和知识:
人文社科背景: 哥大和MIT都非常看重学生的综合素养。如果你在历史、文学、哲学、社会学、地理学、经济学等领域有深入的兴趣和学习,并将这些知识融会贯通到你对建筑和城市的理解中,会让你显得更加“立体”。比如,你可能因为对某个历史时期的文学作品感兴趣,进而研究了那个时代人们的居住方式和城市形态;或者因为对社会公平的关注,思考如何通过城市设计来改善弱势群体的生活。
科学和技术素养: MIT尤其强调理工科背景。即使你的专业不是纯科学,但如果对数学、物理、计算机科学、材料科学等有浓厚兴趣,并能将其与设计思考结合,会非常有优势。例如,你可能研究了仿生学在建筑结构中的应用,或者尝试用编程来生成建筑形态。

独特的个人经历和视角:
旅行经历和文化体验: 你去过哪些城市?在旅途中你对当地的建筑和城市有什么特别的感受?这些经历如何影响了你对设计和建造的看法?
深度体验: 区别于走马观花,你需要展现的是你对一个地方的“深度体验”。比如,你可能在某个古老的城市中,花时间去了解那些古老建筑的材料、建造工艺以及它们如何与现代生活融合。
个人兴趣和爱好: 任何能体现你好奇心、毅力、创新精神的爱好都可以。比如:
摄影、绘画、音乐、写作: 这些都可以成为你表达对空间、形式、节奏、情感理解的载体。
编程、机器人、电子: 如果你能展现出对技术的热情,并思考如何将技术应用于建筑或设计,那将是MIT非常看重的。
历史研究、古籍整理、传统工艺学习: 这会让你在文化传承和材料研究方面有独到的见解。
“为什么选择我们”的清晰表达:
深入了解项目: 你需要对哥大GSAPP和MIT SA+P各自的教学理念、研究方向、知名教授、特色项目有非常深入的了解。你的文书需要明确说明,你为什么认为你的特质和兴趣与他们最契合。
与教授的研究方向匹配: 如果你对某个教授的研究方向特别感兴趣,并在你的申请中有所体现,那会大大增加你的申请机会。比如,你对城市更新的议题非常关注,并发现某位MIT教授正好在研究这个方向。

领导力、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课外活动和社团经历: 在学校担任学生干部、组织活动、参与辩论队、演讲比赛等,都能体现你的沟通、组织和领导能力。建筑学和城市设计很大程度上是团队合作的过程,这些经历能够证明你的协作能力。
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任何经历中,如果你能展现出你如何面对挑战、分析问题、并找到解决方案,都会让你的申请更具说服力。

总结一下,申请哥大或MIT的BA项目,你需要构建的是一个“有故事、有深度、有潜力”的申请者形象。

“三维”上, 你要展示的是你对“形”和“质”的初步掌握,以及将想法付诸实践的能力,这不仅仅是完成作品,更是通过作品展现你的观察力、分析力和创造力。
“软性”上, 你要展现的是你对“意”和“理”的深刻理解,以及你对建筑、设计、城市背后人文、社会、环境等复杂议题的思考和关怀,这通过你的文书、你对知识的整合运用、以及你对世界的独特视角来体现。

最重要的一点是,真实性。不要为了迎合学校而“包装”自己,而是要挖掘自己真正的热爱、独特的经历和深刻的思考,然后用清晰、真诚的方式表达出来。招生官要找的是未来的建筑师和设计师,而不是简单的“应试者”。祝你申请顺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BA是最近几年美国研究生申请热门的专业之一,不同于单纯的CS,BA将计算编程和商科统计的知识融合在了一起,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之所以热门,就是因为它的就业好、薪资高、发展前景好。为了赶上时代的潮流,我也选择了申请BA,申请期间,网上留学前辈的经验干货对我的申请起到了很大的帮助,所以在得到申请结果后,我也决定和大家分享我的申请经验,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个人背景

学校:美本UCI,math和quant econ双专业 GPA:3.7 GRE:328+3.5 其他:两个运用Python进行数据分析的小项目,还有一个进行了2个月的比较水的实习 录取结果:一共申请了12个学校,收到了9个AD,一个Rej,还有两个Pending

AD:

WUSTL MSBA(2.1/3.23,括号里的是提交申请和收到邮件的日期), EMORY MSBA(1.12/3.21), FORDHAM MSQF(1.19/3.19), CWRU MSBA (3.25w奖)(1.8/3.23), MARYLAND MSBA (1.5w奖)(1.10/3.2), GWU MSBA(1w奖)(1.15/2.15), TUANE MSF(2.1/3.22), JHU MSBA(1.23/3.12), RPI MSBA(1.15/2.22)

Rej

DUKE MSBA(1.17/3.12)

Pending

WFU MSBA,UCI MSBA

选校经验

因为现在BA真的很火,申请人数涨得很快,竞争激烈,我担心和我一起申请的人里面有特别厉害的大神,害怕最后收到的都是Rej,所以也没怎么去冲刺,当初选的大多都是保底的学校。现在觉得自己当初还是太保守,如果有同学和我一样害怕失学,建议你在确定了保底校的基础上,再选择几所可以冲刺的学校,万一就中了呢对吧!然后保底校的选择,建议大家选地理位置好的学校。因为对于BA来说,地理位置好就代表着工作和实习的机会多,以后就业就会方便很多。冲刺的学校建议大家根据自身的条件选择,尽量选择大概有50%机率被录取的那种,不然盲目申请一些很好的学校也是没有多大意义的。另外,细心的小伙伴可能会发现我申请的专业里面还有两个金融的项目,这也是我当初为了自己避免失学而采取的策略,做好最坏的打算,如果BA全被拒了,至少MSF还有点希望哈哈哈哈。

GRE备考

本科时期,我为了能够帮爸妈省钱,一个quarter上五门课,提前一年毕业,所以就有空闲的一年来充分准备考GRE和申请。GRE我一共考了两次,第一次备考的时候没背单词,就单纯地听课刷题,然后考试的时候由于特别紧张,考出来的成绩只有310多。当时看到成绩是不甘心的,因为我真的有很认真地备考。第二次考GRE是在第一次考的后一个月,那一个月中也就用心复习了差不多两个星期,背了一遍单词,再把题目重新刷了一遍。考试的前三天每天都有去参加GRE官方免费组织的模拟考。可能是模拟考的训练也可能是第二次参加考试,反正我那次考试就不紧张了,很平静地慢慢做着题目,心态也和平常在家练习的时候差不多。后来看到成绩的时候就非常惊讶,因为相较于第一次,我第二次的备考其实是很不充分的,结果考出来的分数竟然还不错。后来我看diagnostic的时候,发现我的第一个记分verbal section只错了5个,第二个反而错了11个,大概是因为我后来没有耐心再做了,就提前交了试卷。所以以我经历,我想告诉大家的是,考试的时候心态真的很重要啊!心态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我们的实力发挥,考试的时候不要紧张,平常心对待就好。

一些项目介绍

在收到AD的学校里思考良久,最终还是筛选出了我心中的top3,即EMORY,WUSTL和CASE。所以先来讲讲这三个项目。

EMORY:business school美国top20,学校综排也是top20,名气比较大,而且EMORY的位置很好,500强的企业多,相应地就业的机会也多。项目的负责人很用心,特别是对于学生的就业服务做得非常到位。据面试我的学长说,目前有10位同学收到了不错的offer,其他同学有收到不太满意的offer,现在还在继续寻找工作中,总之就业率是不用担心的,就是能不能找到好的公司其实我觉得还是看个人实力吧。课程偏技术方面,要说缺点的话就是项目的学制只有10个月,学习压力大,找工作时间紧张。

WUSTL:对于以后要回国的同学来说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因为WUSTL的名气较大。录取的人很多,好像一共有150多个。据说这个项目有着97%的就业率,就是学校的位置没有EMORY好,但是综合项目17个月的长度和不太高的学费来看,WUSTL还是很有性价比的。

CASE:地理位置不太行,就业的话留美是可以的,就是回国这个学校的名气就不大。放在top3是考虑到它给了我3.25w的奖学金,而且那边的生活费开销也不高。

其他几个项目:

WFU:同样是10个月的项目,三个学期,每学期5门课,而且不存在水课之说,学校对学术抓得很严,学习压力非常大。

MARYLAND:项目很新,学校附近的小公司很多,离华盛顿也很近。

GWU:课程设置偏数学和编程,学校的就业服务业不错,工作机会多,就是物价贵,生活上的开销大。

JHU:学校的名气大,地理位置也不错,但是由于项目是从risk management改的BA,所以在课程设置方面不够quant,而且据说项目招的人非常多。

UCI:有四个quarter,之前研究了它的课程设置,感觉是MBA和Data结合,capstone挺不错的,地理位置很好,唯一的缺点就是学费太贵。

这几年,BA确实由于人数太多竞争激烈而比较难申请,但是只要我们努力去提升自己,相信大家都能够收到心仪学校的AD!最后,我的申请经验就写到这里啦,如果有哪些不完善的地方欢迎大家补充!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