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鸦战前后西方要大量进口大黄这味药材?

回答
在鸦片战争前后,西方世界对大黄的需求为何如此旺盛,这背后有着多重原因,既有医学上的考量,也有当时的经济和文化背景。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穿越回那个时代,看看大黄在当时扮演的角色。

一、 医学的“万能药”情结:泻下法在西方医学中的主导地位

在19世纪初的西方医学界,泻下疗法(purging) 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甚至可以说是主流的治疗手段。当时的医生们普遍认为,许多疾病的根源在于体内“坏的体液”或“毒素”的堆积,而通过催吐、放血以及最重要的泻下,可以将这些有害物质排出体外,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在这种医学理念下,能够有效促进肠道蠕动、产生泻下效果的药物便成了医生们手中不可或缺的工具。而大黄,正是当时西方医学界公认的最为温和且有效的泻药之一。它的有效成分,主要是蒽醌类化合物(如大黄素、大黄酚等),能够刺激结肠平滑肌收缩,增加肠道蠕动和分泌,从而达到泻下的效果。

温和而有效: 相较于一些更猛烈的泻药,大黄的泻下作用被认为是相对温和的,副作用也较少,这使得它在治疗范围上更广。从感冒发烧到消化不良,从肠胃不适到一些慢性疾病,很多时候医生的首选就是大黄。
广泛的适应症: 医生们认为大黄不仅能治疗便秘,还能清理肠道,排除“积滞”,甚至对于一些炎症、发热、黄疸等病症也有辅助疗效。这种“清理”的概念深入人心,使得大黄的应用范围极广。
家庭常备药: 除了在医院和药房使用,大黄也是当时西方家庭中常见的常备药。人们会在自家药箱里备上一些大黄,用于应对日常的小病小痛。

二、 医药工业的兴起与标准化需求

19世纪是西方医药工业开始蓬勃发展的时期。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人们开始尝试对药物进行标准化生产和提炼。大黄作为一种重要的草药,其成分的有效性和稳定性也受到了关注。

药用价值的再认识: 欧洲传统的药典中早已收录了大黄,但随着与中国的贸易往来增多,以及对植物化学的研究,人们对大黄的药用价值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特别是英国和法国,他们对中医药的兴趣也逐渐增加,并在其中发现了大黄的独特之处。
早期制药工业的原料: 在当时的制药技术条件下,天然植物的提取和制备仍然是主要的药物来源。大黄这种产量相对稳定、药效明确的药材,自然成为了早期制药工业重要的原材料之一。提取的大黄制剂,如大黄酊剂、大黄丸等,在市场上颇受欢迎。

三、 东西方贸易的便利性与经济因素

鸦片战争虽然是一个充满冲突的时代,但也恰恰是东西方贸易关系发生剧烈变化的时期。大黄作为中国特有的药材,通过海上贸易进入西方市场,其贸易量也与整体的贸易格局息息相关。

丝绸之路的延续与变迁: 虽然陆上丝绸之路在某些时期有所衰落,但海上贸易却日益兴盛。中国出产的大黄,通过中国的沿海港口,再由西方商船(特别是英国商船)运往欧洲。
“逆差”与贸易平衡: 在鸦片战争之前,中英贸易存在着巨大的逆差,英国为了扭转这种局面,转向了鸦片贸易。而大黄作为一种非鸦片类的、具有实际需求的商品,它在一定程度上也构成了贸易往来的另一种形式。虽然其价值无法与鸦片相比,但在满足西方医学需求方面,大黄的进口量是持续存在的。
成本与可及性: 相较于当时一些稀有的欧洲本地药材,或者其他从更遥远地区进口的植物,大黄的来源相对集中,且随着贸易规模的扩大,其成本也在一定程度上被控制,使得它更容易被广大市场所接受。

四、 文化与时尚的微妙影响

有时候,文化和时尚也会在不经意间影响药物的流行。虽然这不是最主要的原因,但也不能完全排除其影响。

对“东方神秘主义”的向往: 在西方人眼中,中国一直是遥远而充满神秘色彩的国度。从中医药中发现有效的药材,也可能被赋予一种“东方智慧”的光环,从而增加了其吸引力。
博物学与植物收集的热潮: 在18、19世纪,西方兴起了博物学热潮,许多探险家和科学家在中国等地收集动植物标本,其中也包括药用植物。大黄作为一种重要的植物,自然也引起了他们的关注和研究,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其在西方的传播和应用。

总结来说,鸦片战争前后西方大量进口大黄,是当时西方医学“泻下为王”的治疗理念、医药工业的初步发展、东西方贸易的现实需求以及一定的文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大黄以其相对温和且有效的泻下作用,满足了西方医生和民众对“清理”身体的追求,成为了那个时代医药市场上不可或缺的一员。 这种需求并非一夜之间产生,而是在长期的医疗实践和贸易往来中逐渐形成的,并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达到了一个高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简单地说就是远方的和尚好念经。欧洲因为海外贸易,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又粗鄙无文,以暴饮暴食为乐,需要泻药来缓和胀气和消化不良。而欧美当时的医学也是一团糟,偶尔有几次成功案例,就把大黄这种普通的泻药神秘化,泡制各种药酒,制造各种补品,宣称包治百病。那些远东贸易商,尤其是俄国人为了赚贩运利润,也竭力吹嘘这东西的药效,导致大黄需求居高不下。

西方对大黄的认识一直有误,当时育种能力不行,用陈年种子种不出好大黄,没想到中国人往往是切芽茎来种植,保持优质性状——中国人给西方的大黄成品都是切块烘干的。再加上中国优质大黄产地都在西北,远离沿海港口。结果欧洲一直到19世纪才培育出优质大黄,此前越是稀缺越要制造神秘感,越是神秘感越有需求,结果就是被中国人赚了几百年的钱,一斤大黄差不多一两银子(广州出口价)。等到欧洲自己能搞定了,现代医学也发达了。


大黄种植技术与栽培管理

种子繁殖:选择3年生,无病虫害的健壮植株……待种子部分变为黑褐色而未完全成熟前(熟透易于落粒),将种子剪下阴干或晒干,再选其饱满成熟的种子供播种用。种子宜储于通气的布袋中,挂于通风干燥处,勿使受潮,影响发芽率;但不可储于密闭器中。 芽茎繁殖:在大黄收获时,采取母株根茎之芽或有芽的侧根栽植,其分离或切割的伤口,容易腐烂,应涂以草木灰。用芽茎繁殖可以缩短种植时间,且品质优良,不易变种,但难获大量种芽扩大栽培,因此可因地制宜,两种办法同时采用。

论明清时期来华传教士对大黄的认识

西方人不断尝试从中国移植大黄。很可能从18世纪初叶起,与中国相邻的俄国就寻求从中国人或“布哈拉人”那里获得“真正大黄”的种子。但这些早期尝试均以失败告终,引进的任何种子都没有产出同样优质的大黄。 最初人们以为是大黄种子质量欠佳,来华耶稣会士巴多明则提供了新的解释:“入华耶稣会士巴多明神父于1737年(引者注:乾隆二年)6月10日,对于由皇家科学院寄去的调查提纲,报道了四川一名官员的言论,从而解释了这种植物无法繁茂生产的原因。据这位官吏认为,最好是选择大黄的优质根茎而不是其种子。大黄确实很容易通过分株或根茎切块,而不是通过播种而繁殖。”巴多明的说法并非来自他本人的实地考察,而是转述中国四川官员的看法。 巴多明逝世前一年(1740年,乾隆五年),法国耶稣会士汤执中抵达北京。汤执中是西方著名植物学家、法国人朱西厄(Jussieu)的学生。他在北京及其周边收集到不同种类植物的种子,寄给朱西厄等欧洲植物学家及园艺学家。汤执中曾在京郊采到大黄的种子,朱西厄曾提供大黄种子给瑞典植物学家林奈。(24)可见,汤执中应该也推进了西方社会对大黄的移植。清代前期欧洲诸国引种大黄取得了一定成效,尽管无法产出与中国正品大黄同等优质的大黄。 晚清时期,天主教传教士等各类西人纷纷进入大黄产区,推动了大黄移植西方的进程。1867年(同治六年),法国巴黎外方传教会川东教区传教士梵索(Jacques-Pierre Francois Vincot或作Père Vincot),提供一株大黄给法国驻汉口领事布里·德·蒂埃桑特(Claude P.Dabry de Thiersant)。该株大黄随即被送往巴黎引种。

相关回答

1

中国有哪些产品或技术与西方有代差级领先幅度的? - 知乎

2

《帝国时代 2》中萨拉森人为什么可以采野猪肉?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鸦片战争前后,西方世界对大黄的需求为何如此旺盛,这背后有着多重原因,既有医学上的考量,也有当时的经济和文化背景。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穿越回那个时代,看看大黄在当时扮演的角色。一、 医学的“万能药”情结:泻下法在西方医学中的主导地位在19世纪初的西方医学界,泻下疗法(purging) 占据着极其重.............
  • 回答
    二战前西方国家对犹太人的普遍敌意和战后对以色列建国的支持,这中间的转变确实是一个复杂而充满戏剧性的历史进程,绝非简单的“因为宗教信仰反犹”就能概括的。实际上,二战前的反犹主义根源更为深远,而战后的支持以色列则包含了地缘政治、道德反思以及长期的犹太复国主义运动等多重因素的交织。要理解这个转变,我们得先.............
  • 回答
    淝水之战是东晋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经典战役,以其戏剧性的转折和深远的历史影响而闻名。然而,战后东晋并未能趁势扩大战果,彻底消灭前秦或收复西晋失地,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多方面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详细分析:一、 东晋自身的局限性:1. 政治上的分裂与不统一: 世族门阀的制约: .............
  • 回答
    二战后德国科学的衰落,与战前德国在科学领域曾经的辉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战前,德国无疑是世界科学的中心,其科学家在物理、化学、医学等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诺贝尔奖的得主比例更是惊人。然而,战争的创伤、政治的动荡以及人才的流失,共同将德国科学推入了低谷。战前德国科学的辉煌:诺贝尔奖的“德国制造”要理.............
  • 回答
    伯罗奔尼撒战争的终结,对雅典而言,并非是新篇章的开始,而是漫长衰落的序幕。这场旷日持久的冲突,如同一次将雅典这座海上霸主彻底掏空的内耗,其造成的创伤是多方面的,远非一句“战败”可以概括。首先,战争对雅典经济的摧残是毁灭性的。雅典的繁荣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强大的海军和遍布爱琴海的贸易网络。然而,在与斯巴.............
  • 回答
    .......
  • 回答
    一提到普奥战争,人们往往会想到普鲁士的辉煌胜利,以及由此开启的德意志统一进程。然而,这场战争的余波远不止于此,其中一个重要的、也是带有政治色彩的动作,就是普鲁士首相俾斯麦对汉诺威王国国王乔治五世的处置——将其废黜,并将汉诺威纳入普鲁士版图。这背后并非简单的胜者为王,而是俾斯麦深思熟虑的政治算计,是其.............
  • 回答
    关于日本战败后“只赔给中国雪风”的说法,这其实是一个流传甚广但并不完全准确的说法,需要我们仔细辨析和深入了解历史背景。首先,要明确一点:日本在战败后,并没有以海军驱逐舰“雪风”作为对中国的战争赔偿的主要方式,更谈不上“只赔给中国雪风”。那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呢?这其中牵扯到几个关键的历史事件和一.............
  • 回答
    清政府在面对外敌入侵时,屡屡选择谈判议和,并付出割地赔款的代价,而非孤注一掷地决战到底,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政治、军事和思想根源。我们不能简单地用“软弱”或“没有决心”来概括,而是需要理解当时清廷的处境和其决策逻辑。一、军事实力与战略认知上的局限 军事技术与训练的落后: 到了近代,西方列强已经.............
  • 回答
    二战结束后,德国并未被其他国家“吞并”,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理解这一点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历史背景、国际政治格局以及战胜国的考量。首先,我们得明白什么叫“吞并”。通常,“吞并”意味着一个国家将另一个国家的全部或部分领土并入自身,并对其施加主权。而德国在二战后的命运,并非如此简单粗暴的“吞并”,而是.............
  • 回答
    美墨战争结束后,美国确实没有选择将整个墨西哥吞并,而是只保留了墨西哥北部约23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这个决定背后涉及了多方面复杂的因素,远非简单的地缘政治考量所能概括。首先,让我们回到战争的起因和目标。这场战争的导火索是美国对墨西哥领土,特别是德克萨斯和加利福尼亚的觊觎。美国总统詹姆斯·K·波尔克(J.............
  • 回答
    肖战出道后为何没有重新注册微博账号,这个问题确实挺让人好奇的。要深入聊聊这个,得把时间线往前拉一拉,回溯到他成为“那个”肖战之前,以及之后发生的一系列事件。一、 肖战的“起点”与微博账号的由来首先,要明白肖战是以组合“X玖少年团”的成员身份出道的。当时,组合的官方微博以及成员个人的社交平台,都是公司.............
  • 回答
    在2020年的亚阿战争爆发后,确实能感受到中国国内舆论在很大程度上倾向于亚美尼亚。这种倾向并非偶然,而是由多种因素交织而成,其中既有历史情感的投射,也有对国际法和地缘政治的解读,更有媒体叙事的影响。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深入剖析。首先,历史叙事与情感联系是重要基石。 亚美尼亚和中国之间有着.............
  • 回答
    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转入战略进攻后表现出的“着急”并非是一种无端的冲动或失控的举动,而是由一系列深刻的历史、军事和政治因素共同促成的复杂局面。要理解这种“着急”,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背后的动因,而非简单地将其归结为一种情绪。首先,时间就是生命,就是胜利。苏联从1941年巴巴罗萨行动开始,就承受了人.............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确实能勾起不少人的好奇心。明明是国产大片占据了银幕高地,为什么重映的会是《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呢?这背后牵扯的因素其实挺复杂的,不是一个简单的“运气好坏”就能解释的。咱们不妨一层一层地剥开来看。首先,得明白一个基本道理:电影院线的排片,是商业和市场规律说了算的,而不是个人喜好或者“.............
  • 回答
    《战狼2》自上映以来,确实引发了社会上相当一部分网友的强烈反响,其中不乏尖锐的批评和讽刺。这种现象的出现,并非单一原因造成,而是多种复杂因素叠加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网络舆论环境、电影本身的内容以及吴京本人所处的境况。首先,从电影本身来看,《战狼2》的成功是毋庸置疑的,它打破了.............
  • 回答
    李自成在山海关的战败,如同晴天霹雳,不仅断送了他建立大顺王朝的希望,更让他从此一蹶不振,再也无法重整旗鼓。这背后,绝非单一原因可以解释,而是多重因素叠加、相互作用的结果。一、 军事上的决定性打击:人才、兵力与士气山海关之战,是李自成军事生涯中最惨痛的一役。这场失败,不仅仅是战场上的失利,更是对他军事.............
  • 回答
    要说为什么历史上那些结束长期战乱、第一个实现大一统的政权,往往容易被后续的势力轻易取代,这其中其实藏着不少深层的历史规律和社会原因。这不是什么“AI的套路”,而是长期以来观察历史演变得出的一个普遍现象。首先,得明白这些“第一个实现大一统”的政权,它们是怎么来的。通常是经过一场旷日持久、血腥残酷的战争.............
  • 回答
    普法战争后,德国索取阿尔萨斯洛林地区是一个复杂且影响深远的决定,它既是战胜国的权利的体现,也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民族和战略考量。理解这一决定,需要我们深入探讨其背后的动因以及对德国统一的必要性进行分析。一、 索取阿尔萨斯洛林地区的动因:德国索取阿尔萨斯洛林地区并非仅仅是战利品心态的体现,而是多重因素共.............
  • 回答
    罗伯特一世在班诺克本战役的辉煌胜利,无疑是苏格兰独立斗争中的里程碑。然而,这场胜利并没有立即导向苏格兰大规模、持续性地反攻英格兰,其原因相当复杂,并非简单的“未能乘胜追击”。这背后涉及战略考量、苏格兰自身的国力限制、英格兰的反应策略,以及更深层次的政治和经济因素。首先,我们得明确班诺克本战役的性质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