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我们会耗尽用于核裂变的化学元素吗?

回答
我们是否会耗尽用于核裂变的化学元素? 这是一个好问题,值得我们好好掰扯一下。简单地说,答案是“不会”。但是,要理解其中的原因,我们得深入聊聊核裂变这回事,以及它和我们日常认识的元素周期表有什么不同。

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核裂变需要的不是我们平时说的“化学元素”,而是某些特定同位素。元素周期表上的“铀”或者“钚”,这些只是一个元素的总称,它们代表了原子核中质子的数量。而核裂变,本质上是原子核的“分裂”,这个过程对原子核中的质子和中子数量都非常敏感。

为什么说我们不会耗尽?

1. 核裂变燃料的“生成”和“消耗”:
铀(Uranium):核裂变反应堆中最常用的燃料是铀。我们地球上存在的天然铀,大约99.3%是铀238($^{238}$U),只有大约0.7%是铀235($^{235}$U)。而真正能直接进行裂变反应的是铀235,因为它更容易被中子引发裂变,并释放出更多的中子,形成链式反应。
“增殖”的钚(Plutonium):你可能会问,0.7%的铀235是不是太少了?这正是核能的巧妙之处。在核反应堆里,即使是较难裂变的铀238,当它吸收了一个中子后,会经历一系列核衰变,最终变成钚239($^{239}$Pu)。而钚239,同样是一种非常优良的裂变燃料。
“烧”燃料,而不是“用”掉元素:所以,核裂变反应不是在“消耗”整个铀元素,而是在“转化”它。我们是在利用铀235释放能量,同时把铀238转化成钚239。就像吃麦子,你把麦粒吃掉了,但麦子这个“物种”还在。而且,随着反应的进行,我们甚至能“生产”出更多的裂变材料(钚)。

2. 铀的总量:
地球上还有多少? 科学家的估算显示,地球上的铀储量非常非常丰富。即使按照目前全球核能发电的规模,也足以支撑几百年甚至更久。而且,这些估算通常是基于已探明的、容易开采的矿藏。随着技术的进步,一些目前被认为难以开采的铀矿,未来也可能变得经济可行。
海洋中的铀:更厉害的是,海洋中溶解了大量的铀。虽然浓度很低,但海水的总量是惊人的。如果技术允许,从海水中提取铀,那么能源的供给将是天文数字般的。虽然目前从海水提铀的成本和效率还不具备大规模应用的条件,但这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几乎取之不尽的未来能源图景。

3. 核裂变燃料的多样性:
托里姆(Thorium):除了铀和钚,还有一种叫做托里姆($^{232}$Th)的元素,它本身不能直接裂变,但当它吸收一个中子后,会变成铀233($^{233}$U)。而铀233同样是一种极好的裂变燃料。许多国家正在积极研究基于托里姆循环的核反应堆,因为托里姆在地壳中的储量比铀还要丰富,而且其核废料的放射性毒性也相对较低,半衰期也更短。
快中子反应堆(Fast Breeder Reactors):现代的快中子反应堆技术,能够非常高效地利用铀238和钚239,甚至能“燃烧”掉一部分核废料,并且产生比消耗更多的裂变材料(也就是“增殖”)。这意味着,我们不仅不会耗尽燃料,反而能把原本被认为是废料的铀238变成可用的燃料,极大地提高了铀资源的利用率。

为什么有些人会担心“耗尽”?

这种担心可能来自于对传统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的认知。这些燃料是不可再生的,我们用一点,就少一点,最终会耗尽。但核裂变燃料的性质和消耗方式完全不同。

不是燃烧,是转化:化石燃料的燃烧是化学反应,物质的本质没有改变,只是结合方式变了。而核裂变是核反应,是原子核内部的转化,能量释放得极其巨大,而且还能“生产”出新的裂变材料。
“低品位”燃料的利用:铀238在天然铀中占绝大多数,但它在传统的轻水堆里大多是“浪费”的。而先进的反应堆设计,可以把这些“低品位”的燃料也利用起来,就像我们从低品位的矿石中也能提取有价值的金属一样。

总结一下,我们之所以不太可能“耗尽”用于核裂变的化学元素,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 裂变的是特定同位素,而非整个元素:我们不是在用尽所有的铀,而是在转化特定的铀同位素,并产生新的裂变材料。
2. 燃料的“生产”能力:像钚239和铀233这样的燃料,可以在反应堆中被“生产”出来,这使得核能具有“增殖”的潜力。
3. 储量非常巨大:地球上的铀和托里姆储量都非常丰富,加上从海水提取的潜在可能,资源量几乎是取之不尽的。
4. 技术的发展:先进的反应堆技术,如快中子反应堆和托里姆循环反应堆,能够极大地提高燃料的利用率,甚至能够处理和利用现有的核废料。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核能没有挑战。核废料的处理、核安全、核扩散风险等仍然是我们需要认真解决的问题。但从资源耗尽这个角度来看,核裂变燃料的丰富程度,以及其独特的转化和增殖特性,让我们不必担心会像消耗化石燃料那样,在未来面临“无米之炊”的窘境。我们拥有的,是一个在理论上能够提供极其长久能源的宝库,关键在于我们如何以安全、高效、负责任的方式去开发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地壳中有40万亿吨的铀元素,以现在人类的消耗速度来算,大概要上千万年才能耗尽。不过很可惜,大部分的铀都以极低浓度(百万分之2.7)的形式弥散在地壳中,具有开采价值的高浓度铀矿并不多。

国际原子能机构在06年做了个估算[1],认为地球上已探明的具有开采价值(开采成本低于130$/kg)的铀只有470万吨,按04年的消耗量算,大概只够用85年。不过他们也认为还存在大量未探明的铀矿,并预测全球具有开采价值的铀储量在3500万吨左右。近年来也确实陆续发现了一些新的铀矿,给这个时限多续了个几十年。

另外,目前核电站里消耗的铀绝大部分都是铀235,而铀235只占铀储量的0.7%左右,剩下的99.3%几乎全是铀238,而铀238也是能用作裂变燃料的,虽然技术上要难一些。如果把铀238考虑在内,铀够用的年限就会得到数量级的增长,按目前的消耗速度可以维持2000年以上。

让铀238反应需要更高能的中子(MeV级别),因此需要快中子堆或聚变裂变混合堆,这两者的技术难度都比传统的裂变堆高很多。其中快堆的进展还好一些(前两年合肥物质研究院搞的核电宝,其实就是铅冷快堆,建设中的霞浦核电站也是快堆),已经有不少实验堆型投入运行了,而混合堆似乎还处于概念设计阶段。

参考

  1. ^Global Uranium Resources to Meet Projected Demand https://www.iaea.org/newscenter/news/global-uranium-resources-meet-projected-demand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我们是否会耗尽用于核裂变的化学元素? 这是一个好问题,值得我们好好掰扯一下。简单地说,答案是“不会”。但是,要理解其中的原因,我们得深入聊聊核裂变这回事,以及它和我们日常认识的元素周期表有什么不同。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核裂变需要的不是我们平时说的“化学元素”,而是某些特定同位素。元素周期表上的“铀.............
  • 回答
    .......
  • 回答
    普京关于“民族叛徒”是“西方的耗材”的言论,是俄罗斯国内政治、民族主义情绪和国际局势交织下的产物。这一说法涉及复杂的地缘政治、意识形态冲突和俄罗斯国内社会心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一、“民族叛徒”概念的语境与来源1. 俄罗斯国内政治背景 普京自2012年上台后,通过强化国家主.............
  • 回答
    .......
  • 回答
    韩国养老金可能在2055年耗尽,以及“韩国正在消失”的说法,都是极其严峻的警示信号,它们指向了一个更深层次的社会和经济困境。我们可以从中获得诸多深刻的警醒,需要我们从多个维度去深入分析:一、人口结构失衡的警示:老龄化与低生育率的双重打击这是最直接也是最核心的问题。韩国长期以来面临着世界上最严重的老龄.............
  • 回答
    郑强教授的这番言论,无疑触及了一个在中国教育体系中备受关注和争议的话题:英语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它对中国青年成长的影响。他的观点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对当前教育现象和现实需求的观察。要理解他的看法,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郑强教授观点的可能出发点和论据:郑强教授是一位以敢言著称的学者,他提出这个观点.............
  • 回答
    关于我们是否会迎来一个大面积失业成为常态的时代,这是一个复杂且备受争议的问题。目前并没有确凿的答案,但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可能性和潜在影响。核心驱动力:技术进步与自动化最常被提及的驱动因素是快速的技术进步,尤其是人工智能(AI)、机器人技术和自动化。这些技术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并.............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非常深刻,也触及到了历史和公共卫生领域的关键议题。将新冠疫情与历史上美洲原住民因天花等欧洲传入疾病而遭受的巨大灾难相类比,是一种警示,提醒我们 不能因为对新疾病缺乏免疫力而步入“陷阱”,导致社会结构、经济发展甚至人口数量的毁灭性打击。 简单来说,我们担心的是,新冠病毒的广泛传播和其可能带.............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我们对疾病认知和应对方式的深刻变化。简单来说,答案是“部分是,但也有很多不同”。新冠疫情像是一场突如其来的、逼我们快速学习和适应的“社会实验”,它改变了我们看待流感的方式,也暴露了我们过去应对流感的一些不足。为什么我们可能会“像对待新冠一样”对待流感?新冠疫情确实在很多方面.............
  • 回答
    梦到自己死去,这种体验,说实话,挺让人心里咯噔一下的。毕竟,死亡是我们生命中最神秘、也最让人本能恐惧的议题。我们确实会梦到自己死去,而且这种梦境出现的频率,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要高。首先,我们得明白,梦境的本质。它不是对现实的简单复制,更像是一种精神的“情绪排练”或者说是潜意识在以一种隐喻的方式与我们沟.............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我们社会根深蒂固的文化观念和家庭结构。要理解这种“父母鸡娃天经地义,娃鸡父母大逆不道”的现象,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背后的多重原因。一、历史的烙印与文化的传承:权力结构与责任归属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尊老爱幼,但这种“尊”往往伴随着一种不对等的权力关系。父母在家庭中扮演着绝对的主导者角色,他们是.............
  • 回答
    我们为什么会更喜欢那些我们得不到的人?这仿佛是一个人类情感世界的悖论,却又真实得令人心痛。明明身边有那么多触手可及的温暖和关爱,我们却常常会被那些遥不可及的身影所牵引,甚至为之神魂颠倒。这背后,其实隐藏着一系列复杂而深刻的心理机制,它们共同编织出一张我们难以挣脱的网。首先,我们得承认,“得不到”本身.............
  • 回答
    人,这种复杂而又迷人的生物,常常会被一些“不可能”的人深深吸引,或者说,那些在特质、生活、学习、成长环境上与我们差异巨大,似乎注定无法走到一起的人。为什么我们会对这些人产生如此强烈的羁绊呢?这背后,其实隐藏着我们内心深处许多不为人知的渴望和需求。首先,“禁忌”本身就带着一种无法抗拒的诱惑力。 当一个.............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一个很有意思的社会现象,那就是我们对待日常生活必需品和科技产品的态度差异。想想看,我们每天有大约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实打实地躺在床垫上的。那段时间,身体得以放松,精神得以休息,可以说床垫是我们生活中最亲密的伙伴之一。我们睡眠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这张床垫。一张好的床垫能够支撑起我们的身.............
  • 回答
    眼下,新冠病毒就像个常驻的邻居,似乎不太可能很快就收拾行李走人。 要说咱们和它“长期共存”,这事儿说起来挺复杂的,得从好几个方面来看。首先,得看看病毒本身是个什么德性。新冠病毒,也就是SARSCoV2,它的变异能力那是相当强的。从最早的原始毒株,到Alpha、Delta、Omicron,再到如今各.............
  • 回答
    关于中国可能驻军阿富汗的传闻,这确实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而且在国际关系和地缘政治的语境下,这类猜测从来都不曾停息。要详细地聊聊这件事,我们得从几个层面去剖析,尽量去还原一下其中的逻辑和可能的考量。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截至我所掌握的最新信息,中国官方并没有公开宣布过任何关于在中国驻军阿富汗的计划。.............
  • 回答
    听你这么一问,我心里其实挺五味杂陈的。男朋友说“以后的事谁也不知道?”这句话,确实挺让人琢磨的。首先,我们得承认,他说的是大实话。人生在世,未来从来都不是一个可以精确预测的领域。明天天气怎么样,我们工作会不会遇到什么突发状况,甚至我们身体健不健康,这些都充满了未知。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他的回答没有.............
  • 回答
    多年以后,郭德纲会被称为相声泰斗吗?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因为它涉及到我们如何定义“泰斗”,以及相声这门艺术在时代变迁中的角色与价值。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能简单地给出“是”或“否”,而是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审视郭德纲的艺术成就、行业影响以及长远来看他对于相声这门传统艺术的贡献。首先,我们得明白“.............
  • 回答
    这问题挺有意思的,勇士输球,有人觉得舒服,这背后的原因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咱们就敞开了聊聊,看看为啥这事儿能让一些人乐呵。首先,得聊聊“舒服”这词儿。在体育赛事里,球迷的“舒服”其实很复杂,它不像吃饱了就舒服那么简单,它包含了很多情感层面的东西,比如复仇的快感、失落的释怀、以及对强者的一种反思.............
  • 回答
    甲午海战,一场被历史深深烙印的悲剧,我们之所以惨败,绝非仅仅是“船只多”和“武器先进”的表象所能概括的。这背后隐藏着一系列深层次的、错综复杂的因素,如同纠缠在一起的乱麻,最终将我们推向了深渊。表面上的优势与骨子里的虚弱:你提到的“船只多”和“武器先进”,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清朝海军的装备情况。.............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