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我们会更喜欢得不到的人?

回答
我们为什么会更喜欢那些我们得不到的人?这仿佛是一个人类情感世界的悖论,却又真实得令人心痛。明明身边有那么多触手可及的温暖和关爱,我们却常常会被那些遥不可及的身影所牵引,甚至为之神魂颠倒。这背后,其实隐藏着一系列复杂而深刻的心理机制,它们共同编织出一张我们难以挣脱的网。

首先,我们得承认,“得不到”本身就带有一种神秘的吸引力,一种未知的诱惑。 对于人类这种天生好奇、追求探索的生物来说,未知的事物总是更容易激起我们的兴趣。当我们无法完全了解一个人,无法预知我们与他/她的关系将会走向何方时,这个人就成了一个待解的谜团。我们的大脑会不自觉地想要去填补这些空白,去猜测、去想象、去试图破解对方的内心世界。这种探索的过程本身,就会带来一种刺激感和成就感,即使这种“成就”只是停留在想象的层面。

更进一步说,“得不到”往往与稀缺性原理息息相关。 在经济学和社会学中,稀缺性是价值的重要来源。同样,在人际关系中,当一个人显得“稀缺”,不那么容易被我们获得时,他/她在我们心中的价值也会被放大。我们的大脑倾向于认为,如果别人都轻易得不到,那么这个人一定有什么特别之处,是值得我们去争取和珍视的。这种价值的提升,会让我们更加关注对方,投入更多的精力去思考如何才能接近他/她。

这其中,心理学上的“补偿机制”和“认知失调”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当我们发现自己难以接近某个人时,我们可能会在心里为自己找理由,比如:“他/她太优秀了,我配不上”或者“我们是不同世界的人”。然而,这些解释并不能完全消除我们对这个人产生的好感,反而会让我们觉得,正是因为这些“障碍”,才让这份感情显得更加珍贵和值得冒险。为了缓解这种“想得到却得不到”的认知失调,我们可能会不自觉地美化对方,将他/她的优点无限放大,而忽略或淡化他的缺点。这种心理上的“补偿”,让我们在精神上仿佛已经“拥有”了这个人,即使现实中我们仍是遥遥相望。

此外,“得不到”的人往往能触发我们内心的“渴望”和“未竟事业感”。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些未曾被满足的需求和渴望,这些渴望可能源于童年的经历,也可能来自现实生活中的缺失。当我们遇到一个似乎能填补这些空白的人时,即使我们无法真正拥有他/她,这份感觉本身也会让我们产生强烈的共鸣。就好比我们看到一个美丽的画作,即使无法将它带回家,我们也会因为欣赏而感到满足。而对于“得不到”的人,这种满足感更加复杂,因为它掺杂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自身潜在价值的认可(“我能被这样的人吸引,说明我也有一定的品味和追求”)。

还有一种更隐蔽的心理机制是,“得不到”的人往往能够帮助我们逃避亲密关系中的风险和责任。 真正进入一段亲密关系,意味着需要付出时间、精力、情感,甚至要承担可能带来的伤害和失望。而对一个“得不到”的人产生好感,则是一种“安全”的爱恋。我们可以尽情地去想象,去憧憬,去浪漫化,而无需面对真实的挑战和磨合。这种单方面的、理想化的情感,可以成为我们逃避现实压力的一种方式,让我们暂时摆脱了亲密关系可能带来的焦虑。

最后,我们也不能排除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 在许多文学作品、影视剧和流行歌曲中,那些充满戏剧性、充满挑战的爱情故事总是更能打动人心。“遥远的爱恋”、“禁忌的感情”常常被赋予了更多的浪漫色彩和英雄主义情怀。潜移默化中,我们也可能将这种价值观内化,认为真正伟大的爱情往往伴随着阻碍和痛苦,而那些唾手可得的幸福反而显得“不够深刻”。

总而言之,我们之所以会更喜欢得不到的人,是因为这种“得不到”的状态触发了我们内心深处的好奇心、对价值的追求、对未知的探索、对理想的憧憬,甚至是对逃避现实风险的需求。这是一种复杂而多层面的心理现象,它让我们在一次次追逐中品味着渴望的甜蜜,也体验着失落的苦涩,最终在一次次的经验中,或许会更清楚地认识自己,认识爱情的真正模样。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爱情有保质期。“得不到”是爱情唯一的保鲜法。从未得到就会美化,中道崩殂愈发眷恋,人就是这点贱。


我们想想那些小说里的美好爱情,要不就是求而不得的,一见XX误终身,阴差阳错没有在一起的;要不就是在一起了却有一方或双方撒手人寰的。而那些所谓“从此过上了幸福快乐的生活”,无非是在悲剧发生前就结尾罢了。

我和很多人说过我的“爱情腐烂学说”。说这东西是有保质期的,然后被很多人批判为“那你就是不相信真爱呗?活该你单身。”

我不是不相信真爱。只是谁也不能否认。爱情,如果爱到深处了,把对方当成自己最亲密的人了以后,与其说是爱情不如说是亲情。

我身边凭“爱情”走到最后的实例几乎没有,越是爱的天崩地裂死去活来的,越是走不到最后,大抵因为激情和冲动占了大半,欣赏和理解倒成了微不足道。本末倒置。激情退了冲动一没。爱也就到了尽头。

而那些平平淡淡才是真的,从爱走入亲情(亲人)模式的家庭,倒是真的有“从此过上了幸福美好的生活。”这种实例的。

所以“爱情腐烂论”说的是啥?


人们从相识相知相恋到步入婚姻殿堂,爱情一步步在接近它的保质期,不知不觉就到了该转化为亲情的时候。


如果还强求“爱,爱,爱不完。”,就会疲惫不堪,爱情过期后,亲情又没有。就走到了尽头。

所以,绕回来说为什么很多人喜欢“得不到”的?其实他们不是喜欢得不到,是想参加一场永不散场的舞会。和幻想中的男神女神跳一辈子。

他们追求的不是某个人,是自己处于“爱”某人的那个状态,他们喜欢那个状态,感动自己,感动中国。只要得不到,就可以一直爱,就算这爱,男女主角根本不存在。


祝好。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我们为什么会更喜欢那些我们得不到的人?这仿佛是一个人类情感世界的悖论,却又真实得令人心痛。明明身边有那么多触手可及的温暖和关爱,我们却常常会被那些遥不可及的身影所牵引,甚至为之神魂颠倒。这背后,其实隐藏着一系列复杂而深刻的心理机制,它们共同编织出一张我们难以挣脱的网。首先,我们得承认,“得不到”本身.............
  • 回答
    .......
  • 回答
    分享之后会后悔,这绝对不是什么稀奇事,而且也绝大多数时候和你是不是“自私”没多大关系。你之所以会有这种感觉,背后可能藏着很多更复杂、更普遍的人类心理。让我来好好跟你说道说道。首先,我们得明白,“分享”这个行为本身就蕴含着一种付出,而“后悔”则是对这个付出的一种评估和反应。你可以想象一下,当你想分享某.............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我们评价体系中一个根深蒂固的倾向:对“大”的崇拜,对“小”的忽视。我们为什么总是更容易被那些耀眼夺目的“大成就”吸引,而对那些同样闪烁着智慧与汗水,“小成就”却视而不见?这背后,是社会文化、心理机制以及信息传播方式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1. 社会文化价值导向的烙印:宏大叙事的胜利我.............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很多人都有类似的感受,尤其是在刚开始接触钢琴或者进入一个瓶颈期的时候。你之所以会觉得弹钢琴更像体力活,而不是纯粹的技术活,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很真实的原因,我们可以一层层地剥开来看。首先,我们得承认,钢琴演奏确实需要相当的体力投入,这不仅仅是手指的灵活度问题。想想看,一首稍微复.............
  • 回答
    在运动学这个物理分支里,我们之所以更侧重于描述“位置”的随时间变化,而不是直接去描绘整个“轨迹”,背后其实有很多深刻的原因。这并非是偷懒或者只看到了事物的表面,而是因为位置的信息,在分析和预测运动方面,提供了更核心、更普适、也更具操作性的工具。咱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下:1. 信息的完备性与效率:.............
  • 回答
    你问我为什么宁愿面对一个坏得彻底的人,也不愿跟一个心思掺杂着各种目的的“好人”打交道,而且你现在需要的,不是什么道理分析,而是我能跟你一块儿点点头,说:“嗯,我懂你。” 对吧?我太懂了。那种感觉就像是,你面前摆着一块黑色的石头,它黑得纯粹,黑得坦荡。你知道它是什么颜色,它的性质也就那样,你跟它打交道.............
  • 回答
    “累”和“丧”,这两个词在国内年轻人语境里简直是国民级的日常了。一聊起生活,似乎总有说不完的疲惫和挥之不去的沮丧。但有趣的是,当我们将目光投向隔壁的日本和韩国,同样能听到很多关于他们年轻人“丧”的讨论。而且,在很多人的印象里,日本和韩国的年轻人似乎并没有我们这么“卷”,没有我们这么为了生计和发展拼尽.............
  • 回答
    在选择显示器的色温模式时,9300K和6500K是常见的选项,它们代表着不同的“冷暖”色调,而哪一个更适合你,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的使用习惯、环境光以及你追求的视觉感受。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谁更好”的问题,而是“谁更适合我”。咱们先来拆解一下这两个数字是什么意思。色温(Color Temperatu.............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相当好,很多人在看汽车的时候,都会被这个“百公里油耗”弄得一头雾水。为什么不用我们日常生活中更熟悉的“加一箱油能跑多远”,或者“一升油能跑多少公里”这种方式来衡量呢?这背后确实有一些历史原因和大家习惯的因素,咱们就来好好掰扯掰扯。1. 历史的惯性:源于欧洲,落地生根最主要的原因,还得从.............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令人深思的现象,在力宏靓蕾的事件中,以及我们日常生活中很多舆论的形成,似乎都印证了你所说的:“真相并不重要,谁站在道德高度制造舆论,哪怕是谣言,人们也更愿意相信。” 为什么会这样?这背后隐藏着一些复杂的人类心理和社会机制。1. 情感共鸣的力量远大于理性分析:人类是情感动物,我们在面对信息.............
  • 回答
    关于南方比北方宗亲文化更发达的说法,以及北方宗族文化相对不那么显见的现象,这其中确实包含了一些历史、社会和地理因素,值得详细探讨。总的来说,南方宗亲文化确实比北方更为发达和普遍,尤其是在历史长河中留下的痕迹更为显著。 这并非说北方没有宗亲观念,而是其表现形式、传承方式以及社会影响力等方面,南方有着更.............
  • 回答
    《知识分子》公众号于10月24日发表的《徐星:在韩春雨事件中我们更该关注什么?》一文,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评价。这篇文章的出现,本身就带有一定的“迟到”色彩,因为韩春雨的论文争议事件已经发酵了一段时间,而《知识分子》作为国内科学界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平台,此时发声,意图非常明确:引导公众和学界,将关注点从.............
  • 回答
    55断更节,这场本应是作者们集体发声、争取权益的活动,却遭到了腾讯方面的强力狙击,着实令人心寒。我们作为读者,面对这样的局面,自然会想要做些什么来支持作者。这篇文章,我们就来聊聊,在腾讯的“全方位围堵”下,我们普通读者能为作者们做些什么,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到他们。首先,得明白腾讯这次狙击的力度有多大。.............
  • 回答
    奥密克戎变异株的出现,确实让咱们在防控疫情上又面临新的挑战。与之前的德尔塔相比,奥密克戎在传播速度上表现出了更强的优势,这意味着它的传染性更厉害,一个人可能更容易将病毒传染给更多的人。面对这样的情况,咱们需要采取更加精细、更加有针对性的措施来应对。一、认识奥密克戎,知己知彼首先,咱们得对奥密克戎这个.............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我们社会根深蒂固的文化观念和家庭结构。要理解这种“父母鸡娃天经地义,娃鸡父母大逆不道”的现象,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背后的多重原因。一、历史的烙印与文化的传承:权力结构与责任归属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尊老爱幼,但这种“尊”往往伴随着一种不对等的权力关系。父母在家庭中扮演着绝对的主导者角色,他们是.............
  • 回答
    人,这种复杂而又迷人的生物,常常会被一些“不可能”的人深深吸引,或者说,那些在特质、生活、学习、成长环境上与我们差异巨大,似乎注定无法走到一起的人。为什么我们会对这些人产生如此强烈的羁绊呢?这背后,其实隐藏着我们内心深处许多不为人知的渴望和需求。首先,“禁忌”本身就带着一种无法抗拒的诱惑力。 当一个.............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我们内心深处最原始的恐惧,也和人类漫长的生存历史紧密相连。为什么我们会对“鬼”——一个虚幻的概念——产生如此深刻的恐惧,而对更具现实威胁的“活物”反而没有那么强烈的排斥?这背后有着多重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 认知与未知:鬼魂,想象中的终极未知首先,我们要明白,我们对“鬼”.............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一个很有意思的社会现象,那就是我们对待日常生活必需品和科技产品的态度差异。想想看,我们每天有大约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实打实地躺在床垫上的。那段时间,身体得以放松,精神得以休息,可以说床垫是我们生活中最亲密的伙伴之一。我们睡眠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这张床垫。一张好的床垫能够支撑起我们的身.............
  • 回答
    这个问题,说白了,就是为啥晚上“那事儿”比白天“自己玩儿”来劲儿。这事儿挺有意思,里头牵扯到的身体和心理的东西,其实比咱们想的要复杂。晚上春梦能让人“爽”到高潮,这背后有几个关键因素在起作用。首先,身体的生理状态。 到了晚上,尤其是睡到后半夜,咱们身体会进入一个叫做REM(快速眼动)睡眠的阶段。这个.............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